
《少帅》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影像、書信、出版
一九六一年十月,張愛玲展開自一九五五年秋離開香港後首次東方行,十三日搭機「悄然來台」,踏上畢生唯一一次造訪的台灣土地。
這位滿清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外曾孫女,踏上甲午戰敗李鴻章代表清廷簽署馬關條約割與日本的台灣,確有身世錯置之感。「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迴首河山意黯然。」當年台灣先賢丘逢甲所賦〈離台詩〉,充滿憤懣之情,記的正是這段歷史中被祖國遺棄的感受。
相對一九五五年秋坐郵輪離港赴美的待遇,這次,張愛玲是搭乘較好的交通工具「重返前方」。她且將台港見聞,寫成〈重返前方〉A Return to the
Frontier,發表在一九六三年三月The Reporter雜誌上。
張愛玲在台灣約停留一周,便轉赴香港為電懋公司編劇,直待她離台赴港後,才有一九六一年十月二十六日民族晚報記者吳漢發了條充滿人情味的短稿,登在三版影劇版:
女作家張愛玲,曾經替電懋影業公司寫過一部《情場如戰場》的電影劇本。這部戲由林黛所主演,那時候的林黛比現在紅得多。擔任導演的好像是岳楓,老導演的手法亦不平凡,出品的公司是像樣的公司,主演的人是如日中天的紅角,在片場上發號司令的又是比陶秦有本領的「岳老爺」,於是張愛玲的心血沒有白花,在各方面的湊合之下,編劇的人乃亦非常受人注意。張愛玲替電懋編劇。性質與秦羽有些不同,秦羽像汪榴照一樣,算是電懋的基本編劇的,至於張愛玲,則屬特約,所以沒有一定的規定,她有時間才替電懋寫。她是住在美國的,電懋同她談公事,靠信札通聲氣。
這一位有聲於文壇,善於寫小說又長於編劇的女作家,頃從美國到了台灣此刻躭在花蓮一個親戚的家裡,以張愛玲和這一份親戚,已久遠不曾晤面,是故她一到祖國,在台北稍作勾留之後,即赴花蓮探親。
據說張愛玲的打算本來是這樣:她在祖國躭過一些日子之後,就到香港去作一短時期的旅居,在這短時期的旅居裡,替電懋寫些劇本。由於張愛玲未到台灣之前,電懋已經得到消息,知道她不久即將到祖國觀光與探親,順便要轉道香港,同一些文化上的老兵敘一敘闊別之情,因此電懋寫信到美國去,希望張愛玲在香港的旅居時期裡,再為電懋花一些心血。張愛玲原本亦已答應電懋的要求了,故她準備從台灣去香港之後,了此一筆人情上的「文債」。但不幸得很,她從美國飛遠東之後的不久,她的丈夫在紐約患了中風毛病,於是有電報打到香港朋友的家裡,找尋張愛玲,要張愛玲立刻回美國,去照顧她丈夫的病。香港方面的朋友因認茲事體大,乃急將這一壞消息,用電報轉給近在花蓮的張愛玲知道。張愛玲接到從香港方面轉來的這一個壞消息之後預備作何打算,不清楚,意料起來她必已方寸大亂,茶飯無味了。
聽說張愛玲和她的丈夫的感情是非常之好的,他們在美國頗得唱隨之樂,因之張愛玲有心思到祖國來探親及觀光,並又答應了電懋到了香港之後再替他們寫一些劇本。不圖遊興未盡已歸心如箭,張愛玲的丈夫之病不但使張愛玲本人非常焦急,即就電懋而言,亦必認為是不幸之至。
這則消息釋放出當年普遍的認定──台灣位屬中國地理血緣上的「祖國」。但在張愛玲,這趟旅次表面為應老友美新處處長理查德‧麥卡錫 (Richard
M.McCarthy)邀訪,趁赴港寫劇本開發更多經濟來源之便,順道繞個彎。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張愛玲不無觀望台灣出版市場私衷,方埋下一九六六年台灣首次出版她的長篇小說集《怨女》種子。
而除了出版觀望,當時張愛玲正著手蒐集《少帥》Young
Marshal英文小說資料,仍不脫寫作打算。眾所周知,少帥指東北王張作霖長子、一九三六年囚禁蔣介石引發「西安事變」的主角張學良,一九四六年以後張學良反被蔣介石軟禁在台北。張愛玲有意訪問少帥,以張愛玲寫《赤地之戀》前例,她確實「愛好真實到了迷信的程度」。遺憾的是與張學良面談的要求未被接受。但無可否認,應是以上幾項因素促成了張愛玲此行。吳漢的報導則為張愛玲台灣行留下唯一的文字記錄。
吳漢在字裡行間突出了台灣作為張愛玲「祖國」的身世。實情是,雖自一九六一年三月夏志清在美出版英文版《中國現代小說史》,將張愛玲推上了西方文壇,但張愛玲也認清赴美後,以英文創作「在美國不吃香」的事實。賴以維生的文學商機,此時看來,大陸可謂一片沉寂,香港市場太小,剩下就是台灣了。「祖國」你在何方?對張愛玲來說,這預言了台灣日後將成為她的全集出版母地。
〈重返前方〉A Return to the
Frontier文內,張愛玲提及來接機的人,用一種官方語言問她:「回來感覺如何?」張愛玲環視人頭鑽動的機場,聽著故國鄉音:「做夢一樣,可惜不是真的。」她熟悉和懷念的那個中國是永遠消失了一九四一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張愛玲就讀的港大停課,她在同年五月搭船返上海途中遠望到台灣,後來將這印象寫入〈雙聲〉:
回上海的船上,路過台灣,台灣的秀麗的山,浮在海上,像中國的青綠山水畫裡的,那樣的山,想不到,真的有!
從這個角度觀看,斯時斯地斯人,張愛玲但覺陌生,遑論高蹈的「祖國」政治符號,心境上,她已然失去早年遠望這片「浮在海上,像中國的青綠山水畫」般飄渺之島的閒情。對她,因為語言的斷裂,〈重返前方〉與吳漢的報導對照,愈發襯托是張愛玲台灣行默片的場外配音,一次雙聲的演出。
南方都市报 中文遗稿里没有完整的东西了 2010.06.26
南都:张爱玲还有多少遗稿没有整理?
止庵:张爱玲留下的遗稿,完整的也就是前面讲的那些。剩下的多是未完成的残稿,比如英文作品《少帅》,只写了七十多页,几万字。1961年张爱玲去台湾希望采访张学良,当时张还被软禁,这一采访要求没有被允许。未完成的《少帅》大概不太可能出版。
我在宋以朗先生那里见到的张爱玲遗稿,还有很多零碎的纸片,是她写的一些片段,包括信件的底稿。张爱玲是个书写狂,这种写满字的小纸片特别多,很零乱,没有头绪。我曾从中发现过一篇她给《对照记》写的后记,已经交给报纸发表。但大多数的纸片和残稿(包括《对照表》),无法出版。总的来说,中文遗稿里面,没有成规模的、完整的东西了。
宋以朗:还有些不太有意义的小说没出版。比如《我的香港妻子》,涉及另一个作者麦卡锡,所以还不能出版。小说里面校对的字迹,是张爱玲的。
《少帅》是英文小说,有七十六页,讲张学良与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没有结局,只有开头。文章未提及张学良的名字,都是用少帅来代替。当时张爱玲给赖雅和另一朋友看,他们看了都喊救命,因为里面涉及大量的历史人物,如张作霖、阎锡山、冯玉祥等。可张爱玲无法修改,要写少帅张学良无法避免这些人物。
这个小说除了人物复杂外,也有弊端,因为事实无法避免,若将小说人物改成负面,会涉及诽谤。同时,张爱玲希望写成爱情小说,对她来说,写作方式是从细节入手,从下面建起来。她写前,会知道所有事情的发生,比如《小团圆》的每一个细节,可能都是曾经发生过的。可写《少帅》,她无法知道细节,很多事情不清楚,硬着头皮来写很困难。所以就放弃了。
还有一个张爱玲的小说《相见欢》(Visiting),我觉得出英文版没意思。《华丽园》是《小团圆》的第九章,写一个人在乡下看大戏,英文小说与中文没得比。《色·戒》(SpyRing)中文版与英文版的情节中间是不一样的,英文版没有销路,卖不出,就放下了。多年后,她离开加州大学,在1974年开始想重写《色·戒》,就写信给我爸爸说出她的想法,将第一稿寄给我爸爸看,我爸爸觉得不行,因为把女主角写成是国民党特务的话,文章一定无法发表。何况,当时台湾认为国民党特务不可能会失败的。张爱玲同意我爸爸的观点,便将王佳芝写成女大学生,在第一稿的开头加了很多情节。
撰文:南都记者 田志凌 陈晓勤 图片翻拍:廖伟棠
中国时报 张爱玲 与 张学良 符立中
2012.02.12
撰写张学良,曾经是张爱玲一大心愿;而今未公开的《少帅》,却成为海内外张迷的一大悬念。她为何要以张学良为创作蓝本?
个人过去爬梳张爱玲影史时曾作过初步推断不幸随著各方对笔者建构史观的引用或盗用,若干扩充的误读衍发出更多问题。
笔者预备在本文公布新的资料,进一步厘清张的创作意图,并以这层认知,来「张看」迄今被低估的《小团圆》。
《少帅》书写始末 1961年,在美国稳定下来的张爱玲欲重新进军国际,和宋淇、邝文美约好,回港一年搜集写作资料。 由于麦卡锡(Richard M.
McCarthy)献策,可以运用美新处的关系去访问张学良,于是她一箭双雕,特地购买在台中转的飞航班次这个计划,倒是连宋淇亦不知情。
10月13日下午,张爱玲带著正编写的《红楼梦》飞抵台湾。 显然她想以《红楼梦》的收入、来支持创作时的开销,然后以英文版的《少帅》,来打入美国市场。
麦卡锡夫妇次日在西门町设宴款待张爱玲,吴鲁芹、殷张兰熙及《现代文学》诸青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欧阳子、王祯和、戴天鹄等候近一小时,才看见姗姗来迟的她。
在得知无法访问张学良后,她做了个乍看八竿子打不著的决定转赴花莲看丰年祭。
当然现在已有极少数识者领悟到:历史纵深与民俗风情的交错,构成张爱玲最伟大的基调;前者撑起骨架,后者丰盈了血肉这正是那些前仆后继的「张派」,一辈子也难以企及之处。这两者交织而成的世界,从她毕生最杰出的几部作品:〈倾城之恋〉、〈金锁记〉、《秧歌》到《小团圆》,我们都可以在其中看到〈中国的日夜〉!
那么,《少帅》是否属于这类作品?
可惜张爱玲来不及向读者施展她的全副架构;但从她晚年几篇讨论张学良的文字,我们可以略窥张爱玲对《少帅》的理念:
《少帅》没再往下写的理由之一,在于张爱玲本身对张学良失去兴趣,「我认为他是个limousine
liberal(浮夸的自由主义者),觉得irritating(令人不敢苟同)纯粹我个人的偏见。」
张爱玲本人也是世家子弟,对这类背负历史包袱的第二代,她曾提过她观察的儿童心理:「我越来越相信宠坏的孩子(如果经得起惯的话)长大了有自信心,有个性,会成功。
『棒头上出孝子』,是因为父母乖戾或太疙瘩,儿女活到老也总还是想取悦父母,博得一声赞美。」
从「父母太乖戾或太疙瘩」,读者很容易想到那本自传性质的《小团圆》。对于自己的人生,张爱玲认为「我是竹节运,幼年四年一期,全凭我母亲的来去分界。
四期过后又有五年的一期,期末港战归来与我姑姑团聚作结,几度小团圆。」
她又提到《对照记》「写我母亲较为soft-focus(柔焦美化)。我想她rather this than be
forgotten(宁愿如此也不愿被忘记)」。
很显然,在我们看到的《小团圆》中,张爱玲的创作意图统统实现了。
她眼中的张学良
张爱玲的创作生涯自始即受到《红楼梦》与《孽海花》的影响,富丽繁宠盛极而衰所产生的「历史的透视」、与野史闲话交错而成的民俗视野,一直是她亟欲表现的重心。
可惜的是从傅雷、夏志清到中共的文艺史家,统统以封建与人性的斗争去论断她,造成评价〈金锁记〉的一支独秀关于这点,政治立场迥然不同的三方,倒是出奇地一致。
所幸,现在《雷峰塔》、《易经》和《小团圆》的出土,为张爱玲自己正了名、说了话。《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更迭兴衰为背景,这和张爱玲自己的家世清末清流派主将张佩纶、直隶总督李鸿章、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以及来自后母的北洋总理孙宝琦恰恰不约而同;套句张子静的话:「与她同时代的作家,没有谁的家世比她更显赫。」
张子静的话应打个折扣,最起码,邵洵美应不在此限。
不过,邵洵美彼时韶华盛极(鲁迅曾讽刺:「有富岳家,有阔太太,用陪嫁钱,作文学资本」),春风得意,对家道中落的张爱玲来说,急转直下的张学良无疑更富戏剧性、也更具吸引力。
尤其她的后母和「赵四风流朱五 对于《少帅》,张爱玲自有贯穿的中心主题;她觉得:「他像一般二世祖一样,没真正经过考验,所以对自己没信心,虽然外表看不出。」
张爱玲在接下来的叙诉,展现这位屡被栽赃「小情小爱」、「耽溺个人沉沦」的才女真正宏观的视野:「东北易帜(指张学良声明拥护蒋介石),固然是出于统一大义,而且独力无望报父仇,也是他心深处宁愿做他做惯的亲信子侄,甚至于传人蒋夫妇极力敷衍笼络他,他也就当真。当然蒋对他也确是有一种
ambiguity
我也认为囚禁他是势不能放。」狂」都是好友,种种秘辛在手,即使没访问成,她仍决心动笔。
故都春梦一场
对于美国试图介入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张爱玲知之甚深; 除了透露当时驻派台湾的麦卡锡一直关注蒋、张互动(麦卡锡说「蒋对张是真视如子侄」),
她还提到了在民初翻云覆雨的端纳(William Henry Donald):「张也是受端纳影响。
端利用他为自己的政治资本,从coach(训练)他升为蒋夫人的coach。 张终于对蒋政府感到幻灭,憧憬延安。 蒋是个intuitive
politician(天生的政治人),知道联共抗日一定被吃掉。当时有些很能打仗的军官都有恐共症。 共军是有一种mystique。」
1911年,端纳以《纽约先驱报》驻华记者的身份抵沪,联系伍廷芳,成为武昌起义的上海总部顾问,孙中山回国后,他担任孙的政治顾问,参与起草中华民国第一个政治纲领《共和政府宣言》;历任孙中山、北洋政府、张学良的政治顾问和南京国民政府顾问。
端纳曾将袁世凯卖国的「二十一条」密约拿到《泰晤士报》发表,举世瞩目,促使「倒袁护法」成功。
往后并介入东北易帜、西安事变与对日抗战等历史事件。1946年端纳死于上海,弥留时宋美龄亲自在旁为他诵读《圣经》,并允许他葬在宋家墓园。
虽则张爱玲现今已成为公认的「上海神话」,但读者忽略了:这位海派的祖师奶奶出身河北丰润、祖父曾为京朝大官、更不知道她十八岁才会讲上海话!
对于北洋的官场变幻,张爱玲自有她自己的文化皈依,她试图从赵四或端纳的眼光去写少帅却发现此路不通,却又「not knowledgeable enough
to write from any other viewpoint」(无足够材料从其它观点去写)。
终究这段历史苍茫,对她仅成为一场「故都春梦」。
她那「家世」与「国族」交错的独特经验,要等到《雷峰塔》、《易经》和《小团圆》才得以呈现。
大公网 张爱玲的香港故事 2013.03.22
上世纪五十年代,旺角嘉道理道上,一栋大楼坐落於此,这里鸟语花香,阳光穿过郁的树荫,形成了斑驳的路面,微风吹来,波光粼粼。不知曾於此居住过一段时间的著名作家张爱玲,当年眼前是怎样一番景象,内心又是怎样一种心情?
张爱玲一九六一年因事来港暂住,就寄居在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家中。
文学之夜放映短片
一九九五年,张爱玲在洛杉矶公寓去世,遗物交由宋淇、邝文美夫妇保管,在二人相继离世後,他们的儿子宋以朗现为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小团圆》於二○○九年出版面世,它可以被看做是张爱玲自传性的小说,但一九九二年张爱玲与宋淇交往的书信中,张爱玲原本希望将此手稿销毁,但宋淇一直没有这麽做。
当时的时局对《小团圆》及张爱玲来说,要面临许多争议,但如今来说,如果我父母真的将这些手稿烧掉了,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宋以朗说。
曾经见过张爱玲几次,但当时宋以朗只是一个孩童,记忆中的张爱玲是朦胧的,许多都只是从父母口中所知,而张爱玲那段时间,也没怎麽见人,张爱玲不喜欢客套,如果与我父母见面没有什麽问题,因为他们很熟,但若是一个不熟的人去采访她,她怕言多必失,所以宁愿不见人。
遗著《少帅》写张学良
而此次浅水湾文学之夜,与香港电影资料馆联合制作、由吴咏恩及陈序庆编导的《张爱玲的香港故事》电影短片,宋以朗亦参演其中,他将公开张爱玲的手稿,以一个陈述者的角色,介绍张爱玲与香港的关系,并分别讲述了她在香港的三段不同时期的故事。第一次拍电影短片,宋以朗表示并不容易做,他说∶因为我不是张爱玲。
虽然此处楼龄也超过六十年,但修葺新净,摆设雅致,宽阔的客厅两旁的书柜,尽是张爱玲的书籍及手稿复印件。自从二○○三年宋以朗母亲邝文美过身,他便一直致力整理张爱玲的文章、手稿以及父母与张爱玲的通信,现时正在整理最後一本张爱玲遗著《少帅》,讲述了关於张学良的传记,而提及此作品何时出版,宋以朗表示前两年才开始整理手稿,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还要看情况。
新商报 张爱玲最后遗著《少帅》有望出版
2013.03.26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张爱玲最后一本遗著《少帅》正在整理,出版时间尚未确定。张爱玲1961年到香港,曾寄居在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家中。1995年在洛杉矶公寓去世后,张爱玲遗物交由夫妇二人处理。他们的儿子宋以朗现为张爱玲遗产执行人。据宋以朗透露,1992年张爱玲与宋淇交往的书信中,张爱玲原本希望将《小团圆》手稿销毁,但宋淇一直没有这么做。如今看来,如果我父母将这些手稿烧掉了,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宋以朗说。《小团圆》于2009年出版面世,被看做是张爱玲自传性小说。
宋以朗曾见过张爱玲几次,但记忆中的张爱玲却是朦胧的,许多都只是从父母口中所知。他透露,张爱玲那段时间没怎么见人,她不喜欢客套,与我父母见面没问题,但若是不熟的人去采访她,她怕言多必失,宁愿不见。
2003年,宋以朗母亲邝文美去世,他便一直致力整理张爱玲的文章、手稿以及父母与张爱玲的通信。现在,他正在整理最后一本张爱玲遗著《少帅》,是一本关于张学良的传记,提及此作品的出版时间,宋以朗表示,前两年才开始整理手稿,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要看情况。
晴報Sky Post 看清張愛玲 | 2013.03.28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呀!」她的確做到了。有論者說她最好的作品在25歲前已寫完,《傾城之戀》、《金鎖記》等無一不引證世上真有寫作天才這回事。隨着其遺產執行人宋以朗相繼出版了《小團圓》、《張愛玲私語錄》等遺稿及書信後,更多有關張愛玲後半生的面貌陸續呈現,可坊間的評價不一。宋以朗不怕被罵,也大可以讓稿件封塵。他只是想若自己不做,誰做?
宋以朗可能不是張迷,但一定是張的考據迷。在2010年出版的《張愛玲私語錄》(宋淇夫婦和張的書信節錄集)中,有一句沒有標點符號的「人在幕後戲中戲有口難言無奇不有」,實在讓讀者摸不着頭腦,但宋卻如偵探般破解了密碼,連張愛玲研究專家陳子善教授也讚怎麼連這個也查到。
「其實你肯畀啲時間,遲早也會找到。這並不是說我很積極地去找,只是有時在家裏東看西摸,便會有所發現。」宋以朗邊說邊走向書櫃,拿了四本兒童繙譯小說《無奇不有》和電影劇本《有口難言》出來,前者是他媽媽鄺文美以筆名方馨所繙譯的,後者則是他爸爸宋淇以筆名林以亮於
1950年代撰寫的劇本。整句話指二人以筆名寫作,如幕後操控者。
籌備出版《少帥》
這樣的考據工作,近年宋以朗一直在做,當中包括張愛玲生前未完成的英文小說《少帥》,故事藍本源自張學良將軍與趙一荻(又稱趙四小姐)的愛情故事。1961年,張愛玲造訪台灣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探望張學良,為《少》蒐集資料,可當時張學良仍被軟禁,探訪未獲批准。「雖然是寫張學良和趙四小姐,但沒用他們的名字。」宋以朗說。這種將別人的故事轉化成創作的手法,張愛玲頗常用,例如《紅玫瑰與白玫瑰》便是她媽媽的朋友的經歷。
《少》若出版,必先繙譯成中文,這做法與《雷峰塔》和《易經》(皆以英文寫成)相同。不過此文的注釋工作頗困難,未能預計出版時間,「如果不做注釋便直接出版,必定有很多人亂說話。因為你不解釋的話,有人可能會說張愛玲『唔得』,很多錯處,張學良明明沒有這樣說,那個年份又錯,年齡又錯。不如我負擔起所有考據工作,例如那個年齡的確是錯,但是張愛玲刻意的。此外她用了很多野史,也不知道是從哪裏聽來的。」
被罵沒甚麼大不了
宋以朗自母親於2007年離世後,便接手處理張愛玲遺產,並陸續出版遺稿,「他們(宋淇夫婦)不想處理是因為覺得做任何事也會被人罵;燒掉了,人們會說你笨;出版了,人們會說你合法盜版。我可以甚麼也不做,這便不會招人罵,但這只是將責任pass了給下一位。可我也不知道將來可以交給誰,既然如此,我不如出版了,被人罵沒甚麼大不了,你做甚麼也可以被人罵。」
望成立張愛玲博物館
張愛玲於1995年在美國家中離世,留下了14箱遺物。部分遺物由台灣皇冠文化集團代為保管,並對外借出作展覽之用。另有部分則保存在宋以朗家中,包括有張愛玲穿過的拖鞋,以及其去世時躺着的毛氈,「拎出來可能會嚇壞人,所以便沒有給台灣那邊。」
據宋以朗所知,南區區議會曾在會議上討論過於淺水灣泳灘設立張愛玲博物館,但會上居然有人問誰是張愛玲!於是討論便不了了之。「若有這樣的事,我一定支持。我當時還在想怎麼才令博物館變得有趣呢,例如若展出張愛玲的套裝,我可以每兩個月換一次,所以你三年後與五年後來看是不同的。」
華夏經緯網
張愛玲"書房"及遺物看護人:為張愛玲守18年遺物 2013.07.18
@華西都市報:昨日上午,第24屆香港書展開幕,本屆香港書展以從香港閱讀世界閱讀·令世界美好為主題,將展開近四百場文化活動。但說到香港文化,不得不再次提到那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張愛玲。張愛玲的很多小說,都在香港完成。編者按:
最才的女
一個風華絕代,一個淡泊世外。在北京,生於1911年7月17日的楊絳先生昨日低調地度過了102歲生日,對關心她的讀者說一句:替我吃碗麵就行了。百歲高齡,還在寫作,文集修訂版年底推出;在香港,同一天,張愛玲文學遺產繼承人宋以朗透露,張愛玲,這個比楊絳小9歲的才女,故事並沒有完,數份書稿正在整理中,留待我們去品味。
常說時間是把殺豬刀,殘忍地滅掉我們年輕時一個個偶像,那些男神女神身上的浮華。但對另一類人來說,時光只會將她們的容顏雕琢得更好。楊絳在一百歲時,坐在世紀的邊緣,說: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她的香,如七月茉莉,素凈清白。時光在指縫中傾瀉而過,變成繞指柔。相較之下,翻手蒼涼,覆手繁華的張愛玲,則充滿了張力,將時光玩弄于股掌中,發出裂帛之音。這位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最終寂寞離世,但若沒有張愛玲,民國才是寂寞的。
楊絳感嘆: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一直很佩服這位白髮先生,如何能在丈夫和愛女都先於自己離世的情況下,堅強存世,靜靜等待回家的那一刻。
也許,當疲憊和浮躁都在文字中乖乖地馴服,就是一個世紀以來,兩個最才的女帶給我們的歡喜。
至少學會,如何與時光共處。
日前,有消息稱,張愛玲文學遺產繼承人宋以朗正在著手整理繼《小團圓》之後的又一部張愛玲英文遺著《少帥》,再次引發張迷的關注。而前段時間,錢鐘書楊絳信札被拍賣事件,受到楊絳先生強烈反對,而宋以朗的父親、文學界名士宋淇,曾經與錢鐘書在1979年至1990年間有過138封通信。
昨日,楊絳先生102歲生辰來臨,華西都市報記者來到宋以朗位於香港九龍加多利山的寓所拜訪,親眼見證傳說中張愛玲的遺產大箱子,所隱藏的這位文壇才女的前世今生。遺物記述
張學良的愛情故事
張愛玲遺囑規定,其所有財產將贈予好友宋淇夫婦,並指定由林式同執行。張愛玲海葬之後,林式同將14個箱子寄給宋淇夫婦。宋淇夫婦經整理,將11箱交給了台北皇冠出版社保管,而把幾百封他們與張愛玲的書信,合計3箱留在家中。如今,交由兒子宋以朗保管。昨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在6大本厚厚的張愛玲信札手稿原件文件夾中,看到了張愛玲寫給宋淇夫婦的信件,細緻整潔。
華西都市報:你們是如何保管這些遺物的?
宋以朗:那些箱子只是物流運輸所用的普通箱子。信件、手稿,已經被我整理到文件夾裏。其實,還有不少遺物本來就在我家,是張愛玲寄給我爸爸的。比如《小團圓》手稿。
華西都市報:那11個箱子裏的遺物,現在還在台北那家出版社嗎?你沒想到要回來?
宋以朗:要回來幹嘛呢。這些東西的意義並不在我個人。如果有學術機構需要展覽,上保險接洽等事情,其實還是很繁瑣的。
華西都市報:張愛玲的另外一部生前寫就而未發表的作品《少帥》,整理得怎樣了?大概什麼時候讀者能看到?
宋以朗:這是一部張愛玲用英文寫的關於張學良的小說,原型就是張學良和趙四小姐,是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英文76頁,翻譯成中文估計有3萬多字。這篇文章至今從未出版或發表過。目前還沒有具體出版日期。
華西都市報:除了《少帥》,還有沒有別的張愛玲作品的出版計劃?
宋以朗:內地一家出版社,將要出版《小團圓》手稿影印版,限量發行95套。這樣方便那些想要看到張愛玲原稿筆跡的讀者閱讀。這個我是不拿版稅的,純粹是出版社在做,我只是同意了這件事。遺憾之作
張愛玲曾打算寫曹禺
除了書信、手稿,宋以朗還將張愛玲的其他舊物拿出來,其中就包括張愛玲的白拖鞋。提到張愛玲彌留時的狀況,宋以朗就從屋子裏抱出來一個大箱子,裏面有四張毯子,宋以朗介紹說,這是她去世時躺過的。宋以朗還拿出他爸爸與錢鐘書的130多封通信,也都被精心存放。
華西都市報:像這些遺物,也要捐出去嗎?
宋以朗:我保留著它們也沒什麼意思。會認真考慮將它們託付給值得信任的學術團體。
華西都市報:是否像此前授權出版張愛玲的遺作那樣,將錢鐘書寫給宋淇的信件出版?
宋以朗:如果要出版錢鐘書的信札,肯定要徵得楊絳先生的同意。不過,現在我不想打擾她。
華西都市報:宋淇曾提到,張愛玲曾經構思但沒有寫的文章,其中包括以曹禺為原型的小說?
宋以朗:1979年,張愛玲打算以曹禺為原型,寫一篇名為《謝幕》的小說。但是大體是因為張愛玲自認對曹禺了解不夠,或者可能是擔心牽涉名人惹是非,因而乾脆不寫。
八十年代末,張愛玲還打算寫一部中篇小說《美男子》,我爸爸鼓勵她寫,來往信封有8封。但大體是因為時間來不及,也沒寫。守護人說 很多張愛玲傳記都是錯的
宋以朗1978年在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讀書,拿到統計學博士。在美國某統計公司任職。2003年,宋以朗結束近40年的美國生活,回到香港照顧母親,同時守護張愛玲的遺物。
華西都市報:您曾說您並不是張迷,樂此不疲為張愛玲做這些事情的動力是什麼?
宋以朗:我有責任維護好張愛玲作品的完整性。她是我爸爸媽媽的好朋友。假使有一天,後人看到張愛玲作品都不是那麼完整和準確的,是我的失職。
華西都市報:你對當下很多張愛玲傳記怎麼看?
宋以朗:我收集了張愛玲的各種各樣的傳記,就是為了看看別人是怎麼寫的。其中有不少無根據的東西。有的基本觀點都是錯的。
比如說,有人在傳記裏提到張愛玲去世時穿的是一件紅色旗袍。而這是沒有根據的。記者手記不問時光探訪張愛玲
在香港加多利山上一片鬧中取靜的住宅區,記者冒雨找到了宋以朗家所在的一棟共六層高的臨街半弧形樓房。如今,房子裏的一切都沒變,傢具還是50年前的。父母去世以後,宋以朗一直住在父母留下的這棟公寓中。
張愛玲也曾在這幢公寓裏住過半年。那是1961年的夏天,張愛玲為了給自己的美國丈夫賴雅籌集醫藥費,回到香港趕寫兩個劇本。提到這段往事,宋以朗陷入回憶,張愛玲住進我家,是住在我的臥室。我則挪到客廳去睡。當時我12歲,在我的記憶裏,當年的張愛玲終日足不出房,只顧埋頭寫作。
不過,張愛玲曾住過的那個房間,現在已被改成了一個衛生間。面積很小,放著日常洗漱的用品,以前是一個小房間,剛好放下一張床,張愛玲就在這裡寫文章、休息。宋以朗對記者說。
1987年香港曾經上演的張愛玲作品《傾城之戀》話劇版海報;一套張愛玲作品集封面圖;張愛玲的英文證件原件;張愛玲經典的旗袍照。這是宋以朗客廳三面墻上最顯眼的東西。而靠墻的一個大書櫃,裝滿關於張愛玲的各種傳記、研究著作,記者數了數,大概有近200種。也就是說,這幾乎相當於一個張愛玲研究陳列室。
幾年前宋以朗授權出版社出版《小團圓》時,引發媒體關注。其中也提到宋以朗未婚沒有子女,兩名外甥在美國長大,不熟悉中文。這次在香港加多利山上的拜訪,親自感受到宋以朗先生的低調、豁達,離群索居,鬧中取靜,悠然度日。突然發現,他其實跟張愛玲也是一路人啊。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少帅 (豆瓣)
作者: 张爱玲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译者: 王蕙玲
出版年: 2014-6-10
页数: 206
定价: 30
ISBN: 9789846873658
撰写张学良,曾经是张爱玲一大心愿;而今未公开的《少帅》,却成为海内外张迷的一大悬念。她为何要以张学良为创作蓝本?个人过去爬梳张爱玲影史时曾作过初步推断不幸随着各方对笔者建构史观的引用或盗用,若干扩充的误读衍发出更多问题。笔者预备在本文公布新的资料,进一步厘清张的创作意图,并以这层认知,来「张看」迄今被低估的《小团圆》。
《少帅》书写始末
1961年,在美国稳定下来的张爱玲欲重新进军国际,和宋淇、邝文美约好,回港一年搜集写作资料。由于麦卡锡(Richard M.
McCarthy)献策,可以运用美新处的关系去访问张学良,于是她一箭双雕,特地购买在台转机的飞航班次这个计划,倒是连宋淇亦不知情。
10
月13日下午,张爱玲带着正编写的《红楼梦》飞抵台湾。显然她想以《红楼梦》的收入、来支持创作时的开销,然后以英文版的《少帅》,来打入美国市场。麦卡锡夫妇次日在西门町设宴款待张爱玲,吴鲁芹、殷张兰熙及《现代文学》诸青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欧阳子、王祯和、戴天鹄等候近一小时,才看见姗姗来迟的她。在得知无法访问张学良后,她做了个乍看八竿子打不着的决定转赴花莲看丰年祭。当然现在已有极少数识者领悟到:历史纵深与民俗风情的交错,构成张爱玲最伟大的基调;前者撑起骨架,后者丰盈了血肉这正是那些前仆后继的「张派」,一辈子也难以企及之处。这两者交织而成的世界,从她毕生最杰出的几部作品:〈倾城之恋〉、〈金锁记〉、《秧歌》到《小团圆》,我们都可以在其中看到〈中国的日夜〉!
那么,《少帅》是否属于这类作品?可惜张爱玲来不及向读者施展她的全副架构;但从她晚年几篇讨论张学良的文字,我们可以略窥张爱玲对《少帅》的理念:
《少帅》没再往下写的理由之一,在于张爱玲本身对张学良失去兴趣,「我认为他是个limousine
liberal(浮夸的自由主义者),觉得irritating(令人不敢茍同)纯粹我个人的偏见。」
张爱玲本人也是世家子弟,对这类背负历史包袱的第二代,她曾提过她观察的儿童心理:「我越来越相信宠坏的孩子(如果经得起惯的话)长大了有自信心,有个性,会成功。『棒头上出孝子』,是因为父母乖戾或太疙瘩,儿女活到老也总还是想取悦父母,博得一声赞美。」
从「父母太乖戾或太疙瘩」,读者很容易想到那本自传性质的《小团圆》。对于自己的人生,张爱玲认为「我是竹节运,幼年四年一期,全凭我母亲的来去分界。四期过后又有五年的一期,期末港战归来与我姑姑团聚作结,几度小团圆。」她又提到《对照记》「写我母亲较为soft-focus(柔焦美化)。我想她
rather this than be forgotten(宁愿如此也不愿被忘记)」。很显然,在我们看到的《小团圆》中,张爱玲的创作意图统统实现了。
她眼中的张学良
张爱玲的创作生涯自始即受到《红楼梦》与《孽海花》的影响,富丽繁宠盛极而衰所产生的「历史的透视」、与野史闲话交错而成的民俗视野,一直是她亟欲表现的重心。可惜的是从傅雷、夏志清到中共的文艺史家,统统以封建与人性的斗争去论断她,造成评价〈金锁记〉的一支独秀关于这点,政治立场迥然不同的三方,倒是出奇地一致。
所幸,现在《雷峰塔》、《易经》和《小团圆》的出土,为张爱玲自己正了名、说了话。《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更迭兴衰为背景,这和张爱玲自己的家世清末清流派主将张佩纶、直隶总督李鸿章、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以及来自后母的北洋总理孙宝琦恰恰不约而同;套句张子静的话:「与她同时代的作家,没有谁的家世比她更显赫。」
张子静的话应打个折扣,最起码,邵洵美应不在此限。不过,邵洵美彼时韶华盛极(鲁迅曾讽刺:「有富岳家,有阔太太,用陪嫁钱,作文学资本」),春风得意,对家道中落的张爱玲来说,急转直下的张学良无疑更富戏剧性、也更具吸引力。尤其她的后母和「赵四风流朱五狂」都是好友,种种秘辛在手,即使没访问成,她仍决心动笔。
对于《少帅》,张爱玲自有贯穿的中心主题;她觉得:「他像一般二世祖一样,没真正经过考验,所以对自己没信心,虽然外表看不出。」
张爱玲在接下来的叙诉,展现这位屡被栽赃「小情小爱」、「耽溺个人沉沦」的才女真正宏观的视野:「东北易帜(指张学良声明拥护蒋介石),固然是出于统一大义,而且独力无望报父仇,也是他心深处宁愿做他做惯的亲信子侄,甚至于传人蒋夫妇极力敷衍笼络他,他也就当真。当然蒋对他也确是有一种
ambiguity
我也认为囚禁他是势不能放。」
故都春梦一场
对于美国试图介入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张爱玲知之甚深;除了透露当时驻派台湾的麦卡锡一直关注蒋、张互动(麦卡锡说「蒋对张是真视如子侄」),她还提到了在民初翻云覆雨的端纳(William
Henry
Donald):「张也是受端纳影响。端利用他为自己的政治资本,从coach(训练)他升为蒋夫人的coach。张终于对蒋政府感到幻灭,憧憬延安。蒋是个intuitive
politician(天生的政治人),知道联共抗日一定被吃掉。当时有些很能打仗的军官都有恐共症。共军是有一种mystique。」1911年,端纳以《纽约先驱报》驻华记者的身份抵沪,联系伍廷芳,成为武昌起义的上海总部顾问,孙中山回国后,他担任孙的政治顾问,参与起草中华民国第一个政治纲领
《共和政府宣言》;历任孙中山、北洋政府、张学良的政治顾问和南京国民政府顾问。
端纳曾将袁世凯卖国的「二十一条」密约拿到《泰晤士报》发表,举世瞩目,促使「倒袁护法」成功。往后并介入东北易帜、西安事变与对日抗战等历史事件。1946年端纳死于上海,弥留时宋美龄亲自在旁为他诵读《圣经》,并允许他葬在宋家墓园。
虽则张爱玲现今已成为公认的「上海神话」,但读者忽略了:这位海派的祖师奶奶出身河北丰润、祖父曾为京朝大官、更不知道她十八岁才会讲上海话!对于北洋的官场变幻,张爱玲自有她自己的文化皈依,她试图从赵四或端纳的眼光去写少帅却发现此路不通,却又「not
knowledgeable enough to write from any other
viewpoint」(无足够材料从其它观点去写)。终究这段历史苍茫,对她仅成为一场「故都春梦」。她那「家世」与「国族」交错的独特经验,要等到《雷峰塔》、《易经》和《小团圆》才得以呈现。
宋以朗微博
5月5日2014年﹕少帅
(豆瓣)说:作者: 张爱玲;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译者: 王蕙玲; 出版年: 2014-6-10;页数: 206;定价: 30;ISBN:
9789846873658。 除了小说与作者的名字,其他都是假新闻[至少我没有听见过]。
(Skypost)
看清張愛玲 2014.03.28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呀!」她的確做到了。有論者說她最好的作品在25歲前已寫完,《傾城之戀》、《金鎖記》等無一不引證世上真有寫作天才這回事。隨着其遺產執行人宋以朗相繼出版了《小團圓》、《張愛玲私語錄》等遺稿及書信後,更多有關張愛玲後半生的面貌陸續呈現,可坊間的評價不一。宋以朗不怕被罵,也大可以讓稿件封塵。他只是想若自己不做,誰做?
宋以朗可能不是張迷,但一定是張的考據迷。在2010年出版的《張愛玲私語錄》(宋淇夫婦和張的書信節錄集)中,有一句沒有標點符號的「人在幕後戲中戲有口難言無奇不有」,實在讓讀者摸不着頭腦,但宋卻如偵探般破解了密碼,連張愛玲研究專家陳子善教授也讚怎麼連這個也查到。
「其實你肯畀啲時間,遲早也會找到。這並不是說我很積極地去找,只是有時在家裏東看西摸,便會有所發現。」宋以朗邊說邊走向書櫃,拿了四本兒童繙譯小說《無奇不有》和電影劇本《有口難言》出來,前者是他媽媽鄺文美以筆名方馨所繙譯的,後者則是他爸爸宋淇以筆名林以亮於
1950年代撰寫的劇本。整句話指二人以筆名寫作,如幕後操控者。
籌備出版《少帥》
這樣的考據工作,近年宋以朗一直在做,當中包括張愛玲生前未完成的英文小說《少帥》,故事藍本源自張學良將軍與趙一荻(又稱趙四小姐)的愛情故事。1961年,張愛玲造訪台灣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探望張學良,為《少》蒐集資料,可當時張學良仍被軟禁,探訪未獲批准。「雖然是寫張學良和趙四小姐,但沒用他們的名字。」宋以朗說。這種將別人的故事轉化成創作的手法,張愛玲頗常用,例如《紅玫瑰與白玫瑰》便是她媽媽的朋友的經歷。
《少》若出版,必先繙譯成中文,這做法與《雷峰塔》和《易經》(皆以英文寫成)相同。不過此文的注釋工作頗困難,未能預計出版時間,「如果不做注釋便直接出版,必定有很多人亂說話。因為你不解釋的話,有人可能會說張愛玲『唔得』,很多錯處,張學良明明沒有這樣說,那個年份又錯,年齡又錯。不如我負擔起所有考據工作,例如那個年齡的確是錯,但是張愛玲刻意的。此外她用了很多野史,也不知道是從哪裏聽來的。」
被罵沒甚麼大不了
宋以朗自母親於2007年離世後,便接手處理張愛玲遺產,並陸續出版遺稿,「他們(宋淇夫婦)不想處理是因為覺得做任何事也會被人罵;燒掉了,人們會說你笨;出版了,人們會說你合法盜版。我可以甚麼也不做,這便不會招人罵,但這只是將責任pass了給下一位。可我也不知道將來可以交給誰,既然如此,我不如出版了,被人罵沒甚麼大不了,你做甚麼也可以被人罵。」
望成立張愛玲博物館
張愛玲於1995年在美國家中離世,留下了14箱遺物。部分遺物由台灣皇冠文化集團代為保管,並對外借出作展覽之用。另有部分則保存在宋以朗家中,包括有張愛玲穿過的拖鞋,以及其去世時躺着的毛氈,「拎出來可能會嚇壞人,所以便沒有給台灣那邊。」
據宋以朗所知,南區區議會曾在會議上討論過於淺水灣泳灘設立張愛玲博物館,但會上居然有人問誰是張愛玲!於是討論便不了了之。「若有這樣的事,我一定支持。我當時還在想怎麼才令博物館變得有趣呢,例如若展出張愛玲的套裝,我可以每兩個月換一次,所以你三年後與五年後來看是不同的。」
博客來

少帥 The Young Marshal
作者: 張愛玲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14/09/0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00元
優惠價:9折270元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55元
內容簡介
張愛玲:我絕不寫自己不想寫的人物和故事。
傳聞已久,張愛玲最後一部未刊小說遺稿首度曝光!
特別收錄:張愛玲英文原稿、張學專家馮睎乾教授評析、藝術家何倩彤繪製插圖!
他順着氣息將她吸進去。
即使他們只能有這樣的剎那又如何,
時間緩慢下來,成了永恆。
故事始於正值軍閥時期的北京,十三歲的周四小姐戀上了瀟灑不羈的少帥。在一次帥府宴會中,少帥主動贈予周四小姐一把扇。他們很快地戀愛了,彷彿這是件再自然也不過的事。
大時代的紛擾也無法阻擋彼此的綿綿情意,風流倜儻的少帥和嫻靜純真的四小姐,他們之間的愛情既內斂又奔放,既婉約又灼熱,就像正在轉變的中國,渴望嶄新的未來,卻也無可避免地守舊。然而,在這深宅後院裡,又將會有什麼樣的考驗等待著他們?
《少帥》是張愛玲以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的愛情故事為藍本,耗費十年以上的時間蒐集資料而撰寫的小說,最後卻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完成,一直是文壇的一大懸念與遺憾,如今,這部傳聞已久的神秘作品,在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的努力下,終於得以呈現在所有讀者面前。張愛玲利用小說的形式,透過深富「人生味」的歷史軼事來描繪「另一個時代的質地」,也隱隱透射出她自己的影子。《少帥》可以說是張愛玲最後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說遺稿,從今而後,將再也沒有其他重大作品可以出土了,本書之珍貴,也由此可見一斑。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愛玲
本名張煐,一九二○年生於上海。二十歲時便以一系列小說令文壇為之驚豔。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在荒涼的氛圍中鋪張男女的感情糾葛以及時代的繁華和傾頹。
有人說張愛玲是當代的曹雪芹,文學評論權威夏志清教授更將她的作品與魯迅、茅盾等大師等量齊觀,而日後許多作家都不諱言受到「張派」文風的深刻影響。
張愛玲晚年獨居美國洛杉磯,深居簡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色彩,但研究張愛玲的風潮從未止息,並不斷有知名導演取材其作品,近年李安改拍〈色,戒〉,更是轟動各界的代表佳作。
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她的友人依照她的遺願,在她生日那天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
詳細資料
ISBN:9789573331049 叢書系列:張看.看張 規格:平裝 / 296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華文創作> 小說
內容連載
1.
府裏設宴,女孩子全都走出洋台看街景。街上有個男人把一隻紙摺的同心方勝兒擲了上來。她們拾起來拆開讀道:
「小姐,明日此時等我。」
一群人蜂擁着跑回屋裏。她們是最早的不纏足的一代,儘管穿着緞鞋,新式的「大腳」還是令她們看起來粗野嘈閙。
「肯定是給你的。」她們把紙條傳來傳去。
「瞎說,怕是給你的吧。」
「這麽多人,怎麽偏偏就我了?」
「誰叫你這麼漂亮?」
「我漂亮?是你自己吧。我壓根兒沒看見是怎樣的一個人。」
「誰又看見了?大家跑起來我還不知是為什麼。」
周四小姐年紀太小,無須替自己分辯,只笑嘻嘻的,前劉海黑鴉鴉遮住上半張臉。她們留下來過夜。次日那鐘點,女孩子們都說:
「去看看那人來了沒有。」
她們躲在一個窗戶後面張望,撅着臀部,圓鼓鼓的彷彿要脹破提花綢袴,粗辮子順着乳溝垂下來。年紀小的打兩根辮子,不過多數人是十八九歲,已經定了親等過門。她們對這事這樣興沖沖的,可見從來沒愛過。那種癡癡守望一個下午的情態,令四小姐有點替她們難為情。那男人始終沒來。
她自己情竇早開。逢年過節或是有人過生日,她都會到帥府去。那裏永遠在辦壽宴,不是老帥的便是某位姨太太的生辰,連着三天吃酒,請最紅的名角兒登台唱堂會,但是從來不會是少爺們的生日,小輩慶生擺這種排場是粗俗的。總是請周家人「正日」赴宴,免得他們撞見軍官一流的放誕之徒。帥府大少爺自己就是軍官,有時穿長衫,有時着西裝,但是四小姐最喜歡他一身軍服。穿長衫被視為頹廢,穿西裝一副公子哥兒模樣,再不然就像洋行買辦。軍服又摩登又愛國。兵士不一樣,他們是荷鎗的乞丐。老百姓怕兵,對軍官卻是敬畏。他們手握實權。要是碰巧還又年青又斯文,看上去就是國家唯一的指望了。大少爺眾人都叫他「少帥」,相貌堂堂,笑的時候有一種嘲諷的神氣,連對小孩子也是這樣。他們圍着他轉。他逗他們開心,對着一隻斷了線的聽筒講個不停。四小姐笑得直不起身。有一回她去看唱戲的上裝。有個演員借了少帥的書房做休息室,不過已經出場了。
「怎麼你不剪頭髮?」少帥問,「留着這些辮子幹嗎?咱們現在是民國了。」
他拿着剪刀滿房間追她,她笑個不停,最後他遞來蓬鬆的黑色的一把東西「喏,你想留着這個嗎?」
她馬上哭了。回去挨駡不算,還不知道爹會怎樣講。但原來只是一副髯口。
她在親戚家看過許多堂會,自己家裏的也有。不比散發霉味的戲園子,家裏是在天井中搭棚,簇新的蘆席鋪頂,底下一片夏蔭。剛搭的舞台浴在藍白色的汽油燈光線下,四處笑語喧喧,一改平日的家庭氣氛。她感到戲正演到精采處而她卻不甚明白,忍不住走到台前,努力要看真切些,設法突出自己,任由震耳的鑼鈸劈頭劈腦打下來。她會兩隻手擱在台板上,仰面定定地瞪視。女主角站在她正上方咿咿呀呀唱着,得意洋洋地甩着白色水袖,貼面的黑片子上的珠花閃着藍光。兩塊狹長的胭脂從眼皮一直抹到下巴,烘托出雪白的瓊瑤鼻。武生的彩臉看上去異常闊大,像個妖魔的面具,唱腔也甕聲甕氣,仿佛是從陶面具底下發出聲音。他一個騰空,灰塵飛揚,四小姐能聞到微微的馬糞味。她還是若有所失。扶牆摸壁,繞行那三面的舞台。前排觀眾伸出手,護着擺在腳燈之間沏了茉莉香片的玻璃杯。在戲園裏,她見過中途有些人離開包廂,被引到台上坐在為他們而設的一排椅子上。他們是携家眷姨太太看戲的顯貴。大家批評這是粗俗的擺闊,她倒羨慕這些人能夠上台入戲;儘管從演員背後並不見得能看到更多。
那時候她還小,還是大家口中的「吳蟠湖那會兒」。再之前是段慶萊時代。「現在是馮以祥了。」「南邊是方申荃。」軍閥們的名字連老媽子都說得上來。她們也許不曉得誰是大總統,但是永遠清楚哪個人實權在握,而且直呼其名。在一個名義上的共和國裏,這是民主政治的唯一而奇特的現象。跟本府老爺關係特殊的老帥是唯一的例外。哪個軍閥起了倒了,四小姐印象模糊。審慎與自矜兼有的心理使他們家諱言戰爭,彷彿那不過是城市治安問題,只要看緊門戶,不出去就行了。「外面正打着呢,誰也不許出去。」同時她聽見遠處的隆隆鎗聲。塾師如常授課,只是教女孩子們英文的英國女人暫時不來了。
「菲碧‧周,1925年」英文教師讓她在自己每一本書的扉頁上都寫上這行字。「菲碧」只是為了方便那老師而起的名字,她另一個名字也只有上課才用。照理她父親會用,可是他甚少有喚她的機會。大家只叫她四小姐。
老帥去年入關,賃下一座前清親王府。偌大的地方設宴請客,盛況媲美廟會,涼棚下有雜耍的,說書的,大廳裏唱京戲,內廳給女眷另唱一齣,近半的院落開着一桌麻將,後半夜還放焰火。她四處逛着,辮子上打着大的紅蝴蝶結,身上的長袍是個硬邦邦的梯形,闊袖管是兩個扁平而突兀的三角形,下面晃着兩隻手腕,看着傻相。大家說少帥同朱家姊妹親近,常常帶她們出去跳舞。他喜歡交際舞。朱三小姐是她眼中無人能及的美人兒,如果他娶的是朱三小姐那該多好!他的妻子很平凡,寡言少語,比他大四歲,相貌還要見老。幸好她極少看見他們在一起。當時還沒有這樣的規矩。他們有兩個孩子。她父親是四川的一個軍閥,曾經救過老帥一命,老帥圖報,讓兒子娶了恩人的女兒。在四小姐看來這又是少帥的一個可敬之處,說起來,他是以自己的人生償還父債。
她家裏人每次提起朱家姊妹,都免不了一聲嗤笑。
「野得不像樣,她們的爹也不管管。一旦壞名聲傳出去,連小妹妹都會受連累的。『哈,就是那大名鼎鼎的朱家姊妹啊』,人家會說。」
四小姐不必提醒也會遠着她們。她自覺像個鄉下來的表親。連朱五小姐都正眼看不得她。除了這一回,她問:「你看見少帥沒有?」
「沒有。」
「找找他去。」
「什麼事兒?」
「告訴他有人在找他。」
「誰呀?」
「反正不是我。」
「你自己去不行?」
「我不行。你去不要緊的。」
「你也大不了多少。」
「我看上去大。」
「我怎麼知道上哪兒找去?要告訴他的又是這樣沒頭沒尾的話。」
「小鬼。人家難得托你一回,架子這麼大。」朱五小姐笑着打她。
她還了手,然後跑開。「想去你自己去嘛。」
跑出了人叢,她便逕直去尋找少帥。到了外面男人的世界,她要當心碰見她父親或是異母的哥哥,貼着牆壁行走,快步躲閃到盆栽後,在回廊上遊蕩,裝做不知道自己在哪裏。在燈光下,院子裏果樹上的一大蓬一大蓬蒼白的花影影綽綽。傳菜的僕役從垂着簾幕的門洞進進出出。到處人聲嗡嗡,絲竹盈耳。她是棵樹,一直向着一個亮燈的窗戶長高,終於夠得到窺視窗內。
四小姐遇見了少帥,也從此開啟了一段悱惻纏綿的戀情。在這亂世之中,沒有什麼事是可以保證的,只有他們彼此之間無悔的深情與承諾,是唯一的真實
聯合報
張愛玲寫張學良 遺稿出書 2014.08.25

經典女作家張愛玲最後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說遺稿「少帥」,將由皇冠出版社於9月初上市。該作以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的愛情故事為藍本,原以英文寫成,此次由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邀請大陸翻譯者鄭遠濤譯成中文,將是該作中文版首度面世。
宋以朗指出,他原在多年前將該作及張愛玲其他資料一起捐給美國的學術機構,方便學者研究,但十幾年後發現,這些珍貴資料並未受到重視;考慮張愛玲作品一直受廣大中文讀者喜愛,決定還是將「少帥」整理出版。
皇冠表示,張愛玲該作原打算寫到10章,但寫到第7章就放棄。因此張學良後來到台灣、趙四相伴的故事,並未出現在書中。

中央社
張愛玲遺稿少帥 9月出版 2014.08.25
作家張愛玲最後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說遺稿「少帥」,以張學良和趙四小姐愛情故事為藍本,原以英文撰寫,譯成中文後,9月初上市。
「少帥」將由皇冠文化集團在9月初發行。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表示,多年前這部作品已隨其他資料捐給學術機構,方便學者研究;但他發現經過10多年,這樣立意沒被好好發揮,加上張愛玲作品一直為廣大中文讀者關注及喜愛,為讓大家對她的作品有更全面了解,決定整理出版「少帥」。
作品原稿是張愛玲以英文寫成,宋以朗特地尋找合適譯者翻譯,並請「張學專家」馮睎乾寫篇考證和評析文章,藉由張愛玲和友人宋淇夫婦間的通信,讓讀者更清楚從旁了解張愛玲創作「少帥」的契機和投入。
「少帥」是以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的愛情故事為藍本,從蒐集資料到寫作,前後耗費10年以上時間;張愛玲曾說,「我絕不寫自己不想寫的人物和故事」。她透過深富「人生味」的歷史軼事描繪「另一個時代的質地」,不僅展現她廣大企圖心,也隱隱透射出自己影子。
皇冠文化集團表示,宋以朗深切希望這部張愛玲從未曝光的作品,能更為大眾所知,且今後再也沒其他重大作品能夠出土,可見「少帥」的珍貴與重要性。書中也特別收錄張愛玲英文原稿,以及藝術家何倩彤繪製的插圖。
澎湃新闻-The
Paper 张爱玲《少帅》写到西安事变前,没必要再写下去了 2014.08.25
来自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63530
《少帅》
The Young Marshal
作者: 张爱玲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14/09/01
语言:繁体中文
传闻已久的张爱玲最后一部未刊小说就要面世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昨天从台湾皇冠出版社方面获悉,张爱玲最后一部未刊小说《少帅》即将在台湾出版,目前已接受预售。
《少帅》是张爱玲以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耗费了十余年搜集资料而写的小说,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成,这一直是文坛的一大悬念与遗憾。如今,这部传闻已久的神秘作品,经过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的整理之后,将呈现在读者面前。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昨天对澎湃新闻表示,尽管《少帅》被认为未完成,但他倾向于把这部小说看成完成之作,而且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倾城之恋》相似。
张爱玲1961年到香港,曾寄居在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家中。1995年在洛杉矶公寓去世后,张爱玲遗物交由夫妇二人处理。他们的儿子宋以朗现为张爱玲遗产执行人。
1961年张爱玲赴台湾采访少帅未果
1961年10月,张爱玲从美国前往台湾,此行主要目的是为创作小说《少帅》采访张学良。当时张学良还处于软禁中,张爱玲不可能见到少帅,最后只能在台湾和香港短暂逗留,这段经历写进了散文《重访边城》,而计划中英文创作的《少帅》始终未能面世。
1960
年代初,在美国的张爱玲用英文写作,这段时期相继完成了用英文创作的《秧歌》、《雷峰塔》、《易经》、《北地胭脂》、《五四遗事》以及这部未完成的《少帅》。少帅张学良一直是张爱玲感兴趣的人物。而这部《少帅》就是张爱玲以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耗费十多年搜集资料撰写的小说,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少帅》中的故事始于军阀割据时期的北京,十三岁的周四小姐恋上了潇洒不羁的少帅。在一次帅府宴会中,少帅主动赠予周四小姐一把扇。两人的传奇由此开始。
居住在香港的宋以朗先生目前是张爱玲遗产执行人,这些年一直一直致力整理张爱玲的文章、手稿以及父母与张爱玲的通信。宋以朗对《少帅》有自己的解读,他对澎湃新闻表示,《少帅》与《倾城之恋》有相似之处,其实在我看来,要去先读读《倾城之恋》,两部小说是有关联的。在《倾城之恋》这个爱情故事里,范柳原和白流苏其实是没有前途的,但一场战争,成全了他们。同样,少帅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也是没有前途的,张学良是花花公子,他们之间可以有一段情,但不可能过一生,结果因为西安事变,成全了张学良和赵四。
张爱玲研究专家止庵这些年也一直协助北京新经典公司出版张爱玲的大陆简体版著作,他在上个月已经看过《少帅》。他认为,这是一部传奇小说,跟她的《易经》、《雷峰塔》写法很像,很细腻,有很多小纠葛,《少帅》的目标读者是美国人,所以这部小说尽管写的是张学良,但在小说里,历史背景部分很弱,跟一般的历史小说很不同。里面提到的人,名字很多都是错的。比如冯玉祥这个人物,在小说里不是冯玉祥的拼音。我不知道是张爱玲真的不了解历史,还是故意这么写。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也对早报记者表示,小说里的张学良与真正的张学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少帅》是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说遗稿,而且是未完稿。我觉得可能是,她写不下去了,因为很难写。她去台湾就是想见张学良,她的创作态度是很严谨的。当时张还在软禁中,不可能见到。她没有经历的、不完全了解的事件,不会轻易动笔。陈子善对早报记者说。
小说手稿曾经交给美国出版社,但被拒绝
根据止庵的介绍,目前留下的《少帅》打印手稿大概70多页,她只写了三分之二,原计划的10万字,只写了七八万字。但宋以朗倾向于把目前的《少帅》看成是一部完整的小说。在我看来,很难说《少帅》是真的没有写完。宋以朗对澎湃新闻说,我看张爱玲留下的书信,《少帅》好像有10章,但现在留下的手稿只有7章。我们知道,《异乡记》是真的没有写完,这部作品是突然结束的,但《少帅》不是这样,读到最后看不出是没有写完,故事结束于西安事变之前,我认为张爱玲不需要写下去。
据宋以朗介绍,目前的《少帅》手稿是从美国的出版社要回来的,这个手稿原先是有出版计划的,张爱玲将《少帅》的稿子通过经纪人给了出版社。但出版社拒绝了,理由是,这部民国背景的小说人物、人名太多了,美国读者很难理解。
张爱玲在1960年代初很努力地用英文写作,试图进入英文出版市场,但彻底失败了。所以到了1960年代中后期,她重新回到中文写作,后来就写了《小团圆》。
这个转变很现实,英文世界不理解、不接受她,所以还是回到中文。
但陈子善认为,留下的这部《少帅》对张爱玲研究还是有很大价值,让我们知道,在她的写作生涯中,有这么一段。
即将出版的台湾皇冠版《少帅》有200多页,除了中文译文,特别收录了张爱玲英文原稿、张学专家冯睎乾教授的评析、艺术家何倩彤绘制的插图。早报记者昨天从北京新经典方面也获悉,该书简体中文版也将会出版,出版日期待定。
来自澎湃新闻m.thepaper.cn
来自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63530
《少帅》
The Young Marshal
作者: 张爱玲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14/09/01
语言:繁体中文
传闻已久的张爱玲最后一部未刊小说就要面世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昨天从台湾皇冠出版社方面获悉,张爱玲最后一部未刊小说《少帅》即将在台湾出版,目前已接受预售。
《少帅》是张爱玲以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耗费了十余年搜集资料而写的小说,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成,这一直是文坛的一大悬念与遗憾。如今,这部传闻已久的神秘作品,经过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的整理之后,将呈现在读者面前。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昨天对澎湃新闻表示,尽管《少帅》被认为未完成,但他倾向于把这部小说看成完成之作,而且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倾城之恋》相似。
张爱玲1961年到香港,曾寄居在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家中。1995年在洛杉矶公寓去世后,张爱玲遗物交由夫妇二人处理。他们的儿子宋以朗现为张爱玲遗产执行人。
1961年张爱玲赴台湾采访少帅未果
1961年10月,张爱玲从美国前往台湾,此行主要目的是为创作小说《少帅》采访张学良。当时张学良还处于软禁中,张爱玲不可能见到少帅,最后只能在台湾和香港短暂逗留,这段经历写进了散文《重访边城》,而计划中英文创作的《少帅》始终未能面世。
1960
年代初,在美国的张爱玲用英文写作,这段时期相继完成了用英文创作的《秧歌》、《雷峰塔》、《易经》、《北地胭脂》、《五四遗事》以及这部未完成的《少帅》。少帅张学良一直是张爱玲感兴趣的人物。而这部《少帅》就是张爱玲以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耗费十多年搜集资料撰写的小说,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少帅》中的故事始于军阀割据时期的北京,十三岁的周四小姐恋上了潇洒不羁的少帅。在一次帅府宴会中,少帅主动赠予周四小姐一把扇。两人的传奇由此开始。
居住在香港的宋以朗先生目前是张爱玲遗产执行人,这些年一直一直致力整理张爱玲的文章、手稿以及父母与张爱玲的通信。宋以朗对《少帅》有自己的解读,他对澎湃新闻表示,《少帅》与《倾城之恋》有相似之处,其实在我看来,要去先读读《倾城之恋》,两部小说是有关联的。在《倾城之恋》这个爱情故事里,范柳原和白流苏其实是没有前途的,但一场战争,成全了他们。同样,少帅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也是没有前途的,张学良是花花公子,他们之间可以有一段情,但不可能过一生,结果因为西安事变,成全了张学良和赵四。
张爱玲研究专家止庵这些年也一直协助北京新经典公司出版张爱玲的大陆简体版著作,他在上个月已经看过《少帅》。他认为,这是一部传奇小说,跟她的《易经》、《雷峰塔》写法很像,很细腻,有很多小纠葛,《少帅》的目标读者是美国人,所以这部小说尽管写的是张学良,但在小说里,历史背景部分很弱,跟一般的历史小说很不同。里面提到的人,名字很多都是错的。比如冯玉祥这个人物,在小说里不是冯玉祥的拼音。我不知道是张爱玲真的不了解历史,还是故意这么写。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也对早报记者表示,小说里的张学良与真正的张学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少帅》是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说遗稿,而且是未完稿。我觉得可能是,她写不下去了,因为很难写。她去台湾就是想见张学良,她的创作态度是很严谨的。当时张还在软禁中,不可能见到。她没有经历的、不完全了解的事件,不会轻易动笔。陈子善对早报记者说。
小说手稿曾经交给美国出版社,但被拒绝
根据止庵的介绍,目前留下的《少帅》打印手稿大概70多页,她只写了三分之二,原计划的10万字,只写了七八万字。但宋以朗倾向于把目前的《少帅》看成是一部完整的小说。在我看来,很难说《少帅》是真的没有写完。宋以朗对澎湃新闻说,我看张爱玲留下的书信,《少帅》好像有10章,但现在留下的手稿只有7章。我们知道,《异乡记》是真的没有写完,这部作品是突然结束的,但《少帅》不是这样,读到最后看不出是没有写完,故事结束于西安事变之前,我认为张爱玲不需要写下去。
据宋以朗介绍,目前的《少帅》手稿是从美国的出版社要回来的,这个手稿原先是有出版计划的,张爱玲将《少帅》的稿子通过经纪人给了出版社。但出版社拒绝了,理由是,这部民国背景的小说人物、人名太多了,美国读者很难理解。
张爱玲在1960年代初很努力地用英文写作,试图进入英文出版市场,但彻底失败了。所以到了1960年代中后期,她重新回到中文写作,后来就写了《小团圆》。
这个转变很现实,英文世界不理解、不接受她,所以还是回到中文。
但陈子善认为,留下的这部《少帅》对张爱玲研究还是有很大价值,让我们知道,在她的写作生涯中,有这么一段。
即将出版的台湾皇冠版《少帅》有200多页,除了中文译文,特别收录了张爱玲英文原稿、张学专家冯睎乾教授的评析、艺术家何倩彤绘制的插图。早报记者昨天从北京新经典方面也获悉,该书简体中文版也将会出版,出版日期待定。
来自澎湃新闻m.thepaper.cn
《少帅》
The Young Marshal
作者: 张爱玲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14/09/01
语言:繁体中文
传闻已久的张爱玲最后一部未刊小说就要面世了!昨天从台湾皇冠出版社方面获悉,张爱玲最后一部未刊小说《少帅》即将在台湾出版,目前已接受预售。
《少帅》是张爱玲以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耗费了十余年搜集资料而写的小说,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成,这一直是文坛的一大悬念与遗憾。如今,这部传闻已久的神秘作品,经过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的整理之后,将呈现在读者面前。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昨天对澎湃新闻表示,尽管《少帅》被认为未完成,但他倾向于把这部小说看成完成之作,而且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倾城之恋》相似。
张爱玲1961年到香港,曾寄居在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家中。1995年在洛杉矶公寓去世后,张爱玲遗物交由夫妇二人处理。他们的儿子宋以朗现为张爱玲遗产执行人。
1961年张爱玲赴台湾采访少帅未果
1961年10月,张爱玲从美国前往台湾,此行主要目的是为创作小说《少帅》采访张学良。当时张学良还处于软禁中,张爱玲不可能见到少帅,最后只能在台湾和香港短暂逗留,这段经历写进了散文《重访边城》,而计划中英文创作的《少帅》始终未能面世。
1960年代初,在美国的张爱玲用英文写作,这段时期相继完成了用英文创作的《秧歌》、《雷峰塔》、《易经》、《北地胭脂》、《五四遗事》以及这部未完成的《少帅》。少帅张学良一直是张爱玲感兴趣的人物。而这部《少帅》就是张爱玲以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耗费十多年搜集资料撰写的小说,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少帅》中的故事始于军阀割据时期的北京,十三岁的周四小姐恋上了潇洒不羁的少帅。在一次帅府宴会中,少帅主动赠予周四小姐一把扇。两人的传奇由此开始。
居住在香港的宋以朗先生目前是张爱玲遗产执行人,这些年一直一直致力整理张爱玲的文章、手稿以及父母与张爱玲的通信。宋以朗对《少帅》有自己的解读,他对澎湃新闻表示,《少帅》与《倾城之恋》有相似之处,其实在我看来,要去先读读《倾城之恋》,两部小说是有关联的。在《倾城之恋》这个爱情故事里,范柳原和白流苏其实是没有前途的,但一场战争,成全了他们。同样,少帅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也是没有前途的,张学良是花花公子,他们之间可以有一段情,但不可能过一生,结果因为西安事变,成全了张学良和赵四。
张爱玲研究专家止庵这些年也一直协助北京新经典公司出版张爱玲的大陆简体版著作,他在上个月已经看过《少帅》。他认为,这是一部传奇小说,跟她的《易经》、《雷峰塔》写法很像,很细腻,有很多小纠葛,《少帅》的目标读者是美国人,所以这部小说尽管写的是张学良,但在小说里,历史背景部分很弱,跟一般的历史小说很不同。里面提到的人,名字很多都是错的。比如冯玉祥这个人物,在小说里不是冯玉祥的拼音。我不知道是张爱玲真的不了解历史,还是故意这么写。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也对早报记者表示,小说里的张学良与真正的张学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少帅》是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说遗稿,而且是未完稿。我觉得可能是,她写不下去了,因为很难写。她去台湾就是想见张学良,她的创作态度是很严谨的。当时张还在软禁中,不可能见到。她没有经历的、不完全了解的事件,不会轻易动笔。陈子善对早报记者说。
小说手稿曾经交给美国出版社,但被拒绝
根据止庵的介绍,目前留下的《少帅》打印手稿大概70多页,她只写了三分之二,原计划的10万字,只写了七八万字。但宋以朗倾向于把目前的《少帅》看成是一部完整的小说。在我看来,很难说《少帅》是真的没有写完。宋以朗对澎湃新闻说,我看张爱玲留下的书信,《少帅》好像有10章,但现在留下的手稿只有7章。我们知道,《异乡记》是真的没有写完,这部作品是突然结束的,但《少帅》不是这样,读到最后看不出是没有写完,故事结束于西安事变之前,我认为张爱玲不需要写下去。
据宋以朗介绍,目前的《少帅》手稿是从美国的出版社要回来的,这个手稿原先是有出版计划的,张爱玲将《少帅》的稿子通过经纪人给了出版社。但出版社拒绝了,理由是,这部民国背景的小说人物、人名太多了,美国读者很难理解。
张爱玲在1960年代初很努力地用英文写作,试图进入英文出版市场,但彻底失败了。所以到了1960年代中后期,她重新回到中文写作,后来就写了《小团圆》。
这个转变很现实,英文世界不理解、不接受她,所以还是回到中文。
但陈子善认为,留下的这部《少帅》对张爱玲研究还是有很大价值,让我们知道,在她的写作生涯中,有这么一段。
即将出版的台湾皇冠版《少帅》有200多页,除了中文译文,特别收录了张爱玲英文原稿、张学专家冯睎乾教授的评析、艺术家何倩彤绘制的插图。早报记者昨天从北京新经典方面也获悉,该书简体中文版也将会出版,出版日期待定。
关捷的博客
张爱玲即将出版的半部《少帅》证明她是聪明的 2014.08.26
张爱玲的英文残部小说《小帅》即将于9月1日公开出版。《北京青年报》今天刊登了这一消息,同时,又揭开了为
什么这部期待值很高的小说为什么成了无尾之蜻蜓呢?文章说
1961年张爱玲去台湾希望采访张学良,当时张还被软禁,这一采访要求没有被允许。宋以朗说,后来小说写了一段又放弃了,原因是,这个小说除了人物复杂外,也有弊端,因为事实无法避免,若将小说人物改成负面,会涉及诽谤。同时,张爱玲希望写成爱情小说,对她来说,写作方式是从细节入手,从下面建起来。她写前,会知道所有事情的发生,比如《小团圆》的每一个细节,可能都是曾经发生过的。可写《少帅》,她无法知道细节,很多事情不清楚,硬着头皮来写很困难。所以就放弃了。
从这一点来看,张爱玲在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生活真实,二是艺术真实。小说《少帅》显然在当时不具备这样的要件来支持她写作,正如上面所说,硬写是很麻烦的。可见,张爱玲当初的创作冲动,多少带有一点盲动,采访也做不成了,事后虽然写了70多页,然而,再往下写进行不下去了。放弃,是无奈的事情,但也不得不放弃。这种情形在作家们来说,也是常遇到的事,放弃其实是解放。作家是为自由写作的,自己创作时连内心的自由都没有,那么,放弃是最好的选择。张爱玲放弃《少帅》是聪明的举动。
中国新闻网
台湾将出版张爱玲遗稿《少帅》 以张学良爱情为蓝本 2014.08.26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皇冠文化集团将发行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说遗稿《少帅》,该小说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爱情故事为蓝本,原以英文撰写,译成中文后,9月初上市。
据报道,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表示,多年前这部作品已随其他资料捐给学术机构,方便学者研究,但他发现经过10多年,这样的立意没被好好发挥,加上张爱玲作品一直为广大中文读者关注及喜爱,为让大家对她的作品有更全面了解,决定整理出版《少帅》。
据报道,作品原稿是张爱玲以英文写成,宋以朗特地寻找合适译者翻译,并请张学专家冯睎干撰文,让读者更清楚地从旁了解张爱玲创作《少帅》的契机和投入。
据报道,《少帅》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从搜集资料到写作,前后耗费10年以上时间,张爱玲曾说,我绝不写自己不想写的人物和故事。
皇冠文化集团表示,书中将特别收录张爱玲英文原稿,以及艺术家何倩彤绘制的插图。
北京青年报 最后一本遗著张爱玲《少帅》将面世 2014.08.26
本报讯(记者 罗皓菱)张爱玲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原型创作的英文小说《少帅》即将于9月1日由皇冠出版社出版。该小说只写了70多页,几万字,并未完成。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说,文章未提及张学良的名字,都是用少帅来代替。当时张爱玲给赖雅和另一朋友看,他们看了都喊救命,因为里面涉及大量的历史人物,如张作霖、阎锡山、冯玉祥等。可张爱玲无法修改,要写少帅张学良无法避免这些人物。
张爱玲1961年到香港,曾寄居在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家中。1995年在洛杉矶公寓去世后,张爱玲遗物交由宋淇、邝文美夫妇二人处理。他们的儿子宋以朗现为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透露,自2003年母亲邝文美去世后,他便一直致力整理张爱玲的文章、手稿以及父母与张爱玲的通信,《少帅》就是继《小团圆》之后张爱玲的又一部小说作品。
据宋以朗介绍,《少帅》特别收录:张爱玲英文原稿、郑远涛的译文、何倩彤绘制插图、冯睎乾评析。台湾著名专栏作家符立中说这个故事是张爱玲的古都春梦:在一次帅府宴会中,少帅赠予周四(隐射赵四)小姐一把扇,他们很快地恋爱了。虽则张爱玲现今已成公认的上海神话,但读者忽略了:这位海派祖师奶奶出身河北丰润、祖父曾为京朝大官,对于北洋的官场变幻,张爱玲自有她自己的文化皈依。
消息在微博上发布之后,有张迷好奇,《少帅》完稿了吗?因为此前,大家都认为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不太可能出版,1961年张爱玲去台湾希望采访张学良,当时张还被软禁,这一采访要求没有被允许。宋以朗说,后来小说写了一段又放弃了,原因是,这个小说除了人物复杂外,也有弊端,因为事实无法避免,若将小说人物改成负面,会涉及诽谤。同时,张爱玲希望写成爱情小说,对她来说,写作方式是从细节入手,从下面建起来。她写前,会知道所有事情的发生,比如《小团圆》的每一个细节,可能都是曾经发生过的。可写《少帅》,她无法知道细节,很多事情不清楚,硬着头皮来写很困难。所以就放弃了。
一本未完成的小说为何要出版?著名张学专家陈子善分析道,可能对张爱玲的研究者和读者提供更多的文本,我以前也没看到过,确实是首次公开。
1961年张爱玲去台湾希望采访张学良,当时张还被软禁,这一采访要求没有被允许。《少帅》未提及张学良的名字,都是用少帅来代替。小说只写了70多页,几万字,并未完成。
中国新闻网
张爱玲最后未刊小说将出版:以张学良爱情为蓝本 2014.08.26
传闻已久的张爱玲最后一部未刊小说就要面世了!早报记者昨天从台湾皇冠出版社方面获悉,张爱玲最后一部未刊小说《少帅》即将上市,目前已开始预售。大陆简体版将由北京新经典出版。
《少帅》是张爱玲以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耗费十余年搜集资料而写的小说,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如今,这部传闻已久的作品,经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的整理后,将呈现在读者面前。宋以朗昨天对早报记者表示,尽管《少帅》被认为未完成,但他倾向于把这部小说看成完整之作,而且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倾城之恋》相似。
张爱玲1961年到香港,曾寄居在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家中。1995年在洛杉矶公寓去世后,张爱玲遗物交由夫妇二人处理。他们的儿子宋以朗现为张爱玲遗产执行人。
张爱玲曾为创作《少帅》
赴台湾采访少帅未果
1961年10月,张爱玲从美国前往中国台湾,此行主要目的是为创作小说《少帅》采访张学良。当时张学良还处于软禁中,张爱玲不可能见到少帅,最后只能在台湾和香港短暂逗留,这段经历写进了散文《重访边城》,而原本计划中用英文创作的《少帅》始终未能面世。
少帅张学良一直是张爱玲感兴趣的人物。《少帅》中的故事始于正值军阀时期的北京,十三岁的周四小姐(以赵四小姐为原型)恋上了潇洒的少帅(以张学良为原型)。在一次帅府宴会中,少帅主动赠予周四小姐一柄扇子。两人的传奇由此开始。
居住在香港的宋以朗先生这些年一直致力整理张爱玲的文章、手稿以及父母与张爱玲的通信。宋以朗对早报记者表示,《少帅》与《倾城之恋》有相似之处,
其实在我看来,要先去读读《倾城之恋》,在《倾城之恋》这个爱情故事里,范柳原和白流苏其实是没有前途的,但一场战争,结果成全了他们。同样,少帅
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也是没有前途的,张学良是花花公子,他们之间可以有一段情,但不可能过一生,结果因为西安事变,成全了张学良和赵四。
张爱玲研究专家止庵这些年也一直协助北京新经典公司出版张爱玲的大陆简体版著作,他称这是一个传奇性的小说,跟她的《易经》、《雷峰塔》写法很像,很细腻,有很多小纠葛,《少帅》的目标读者是美国人,所以这部小说尽管写的是张学良,但在小说里,历史背景部分很弱,跟一般的历史小说很不同。里面提到的人,名字很多都是错的。比如冯玉祥这个人物,在小说里不是冯玉祥的拼音。我不知道是张爱玲真的不了解历史,还是故意这么写。
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也对早报记者表示,小说里的张学良与真正的张学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少帅》是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说遗稿,而且未完成。我觉得可能是她写不下去了,因为很难写。她去台湾就是见张学良,当时张还在软禁中,不可能见到。她的创作态度是很严谨的,她没有经历的、不完全了解的事件,不会轻易动笔。陈子善说,1961年10月,张爱玲的台湾之行,就是为见到张学良,以便创作《少帅》。
未完成之作
可视为一部完整的作品
根据止庵的介绍,目前留下的《少帅》打印手稿70多页,她只写了三分之二,原计划的10万字,目前只写了七八万字。但宋以朗倾向于把目前的《少帅》看成是一部完整的小说。在我看来,很难说《少帅》是真的没有写完。宋以朗对早报记者说,我看张爱玲留下的书信,《少帅》好像有10章,但现在留下的手稿只有7章。《异乡记》是真的没有写完,那部作品是突然结束的,但《少帅》不是这样,读到最后看不出是没有写完。在我看来,其实没有必要再继续写下去,再写下去就没有意思了。《少帅》写到第7章,故事结束于西安事变之前,但我认为张爱玲不需要写下去。
1960年代初,在美国的张爱玲使用英文写作,这段时期相继完成了用英文创作的《雷峰塔》、《易经》、《北地胭脂》、《五四遗事》以及这部未完成的《少帅》等。据宋以朗介绍,目前的《少帅》手稿来自美国的出版社,也就是说这个手稿原先便有出版计划,当年张爱玲将《少帅》的稿子给了自己的经纪人,经纪人又把小说给了出版社。但当时出版社拒绝出版,给出的理由是,这部民国背景的小说,里面人物、人名太多了,不知道民国背景,美国读者很难理解。
张爱玲在1960年代初很努力地用英文写作试图进入英文出版市场,但失败了。所以到了1960年代中后期,她重新回到中文写作,后来写了《小团圆》。这个转变很现实,就是英文世界不理解、不接受她,所以还是回到中文。
但陈子善认为,留下的这部《少帅》对张爱玲研究还是有很大价值,让我们知道,在她的写作生涯中,有这么一段。
即将出版的台湾皇冠版《少帅》有200多页,除了由郑远涛翻译的中文译文,特别收录了张爱玲英文原稿、张学专家冯睎乾教授评析、艺术家何倩彤绘制的插图。此外,早报记者昨天从北京新经典方面也获悉,简体中文版也将会出版,出版日期未定。
早报记者 石剑峰
都市快报 张爱玲的最后一部又来了! 2014.08.27
十年前,《同学少年都不贱》出版时,被称为
张爱玲最后一部遗作。两年后,张爱玲的小说《郁金香》面世,打出的旗号是张爱玲的最后一部小说。到了2009年,张爱玲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遗作
《小团圆》面世,再次引起轰动因为在她的遗嘱中,这是一本被交代要销毁的书。
如今,张爱玲的最后一部又来了!台湾皇冠文化集团即将发行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说遗稿《少帅》,该小说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爱情故事为蓝本,原以英文撰写,译成中文后,9月初在中国台湾上市,目前正在预售中,估计将于今年年底前和大陆读者见面。出版方强调,从今往后,将再也没有其他重大作品可以出土了。
撰写张学良,曾经是张爱玲的一大心愿。但这部讲述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爱情故事的《少帅》,张爱玲却没有写完,只是一部未完成的残稿,只写了七十多页,几万字。1961年张爱玲去台湾希望采访张学良,当时张还被软禁,这一采访要求没有得到允许。整部作品没有结局,只有开头。文章也未提及张学良的名字,都是用少帅来代替。当时张爱玲给朋友们看,他们看了都喊救命,因为里面涉及大量的历史人物,如张作霖、阎锡山、冯玉祥等。
既然是未完成的作品,为什么还要公开?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表示,多年前这部作品已随其他资料捐给学术机构,方便学者研究。但他发现这样的立意没被好好发挥,加上张爱玲作品一直为广大读者关注及喜爱,为让大家对她的作品有更全面了解,决定整理出版《少帅》。而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分析认为:这部作品可以对张爱玲的研究者和读者提供更多的文本。
批踢踢實業坊
皇冠又要幫張愛玲出新書了,書名"少帥"
2014.08.27
皇冠出版社和張愛玲遺產執行者宋先生又有最新發現了
這一次又發現了傳說中"可能"應該是"最後一部"未出土的張愛玲作品,少帥 (不過就我的觀察,這絕對不會是最後一部未發表的作品
也不會是首次才被發現出土的新作
在張愛玲的作品成為公共財之前,這樣的書一定會持續發表和上演)
一樣的宣傳手段和方式,皇冠的宣傳文宣這樣寫著:
"傳聞已久,張愛玲最後一部未刊小說遺稿首度曝光!"
已經在博客來有新的廣告出來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7803?loc=014_001_1
今年九月一號會出版,大家看著辦吧
我個人很喜歡張愛玲,但是我非常不喜歡出版社這種讓我感覺在耍讀者的作為
到底還要有多少次"最後一部作品"
到底還要有多少"首次出土的手稿和作品問世"....
皇冠出版社和那個姓宋的到底還要玩甚麼花樣...
很明顯他們靠張愛玲的名號確實在市場上獲得不少利潤....
不過看來他們是真的完全不在意外界對他們的做法的評價,在商言商、利益為首吧
實在很不欣賞出版社和遺產執行人過度消費張愛玲的作為,很抱歉,這純屬個人主觀看法
或許在他人眼中,這只是讓世人可以看到更完整張愛玲的作品而已
我不是張愛玲,但身為其中的一個小讀者
我真的覺得很惋惜張愛玲的作品版權在這樣的一個出版社和執行人手上
一點也感覺不出來出版社和那個姓宋的有珍惜尊重張愛玲的著作
將她的作品改版又拆解成各式各樣的版本販售
我在想,這樣的行徑和情形,不管是哪個作家都不願見到的,即使書賣得再好XD
總之祝這間出版社和那個姓宋的財源滾滾吧
留言:
→ pshuang: 沒差 張的文字很精彩 希望可以一直發現新手稿 08/27 12:45
→ pshuang: 如果新聞發佈 "發現張新手稿,但不公開" 你會怎麼罵? 08/27 12:46
→ demonOoO: 不爽不要看 看大綱後,完全沒興趣 08/27 13:21
→ demonOoO: 張愛玲未出版作品大多後期 且越寫越糟 08/27 13:24
→ demonOoO: 國外有個相反例子 是卡夫卡 未出版作品比已出版作品更好 08/27 13:24
→ demonOoO: 甚至造成國際性影響 張的作品現在也只是台灣在瘋而已 08/27 13:28
→ demonOoO: "13歲的周四小姐戀上了瀟灑不羈的少帥" 讓我想到綜藝劇 08/27 13:29
→ demonOoO: 順便回原PO 出版社會這樣玩 正因為這裡是台灣 08/27 13:30
→ demonOoO: 台灣人愛看韓劇 韓劇這類劇情挺多的阿XDD 08/27 13:37
→ huanglove: 我不是罵說發現新手稿這件事情..但我的意思是人都離開 08/27 13:49
→ huanglove: 這麼久.作品和遺物就那些.實在沒有可能還有一直新增加 08/27 13:52
→ huanglove: 事情我覺得實在非常明顯就是要炒作和賣讀者關子吊胃口 08/27 13:54
→ huanglove: 不過我也認同D大說的.不爽不要買.張愛玲去世後才出版的 08/27 13:54
→ huanglove: 和發表的書籍.我是一毛錢都沒花.全在學校圖書館借閱的 08/27 13:55
→ huanglove: 手邊有的都是張愛玲在世時確定發表的作品..不過我還是 08/27 13:56
→ huanglove: 覺得皇冠出版社這種以各種理由改版的方式實在很不尊重 08/27 13:57
→ szuta: 中國也有瘋張愛玲的族群,至少也是新華書局會有一整櫃的程度 08/27 13:58
→ huanglove: 原作者的作品.不過我知道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大概景氣 08/27 13:59
→ huanglove: 差和現在買書的人越來越少的關係吧.. 08/27 14:00
→ demonOoO: 不過目前看大綱 這部作品很有機會被拍成八點檔連續劇XD 08/27 14:00
→ demonOoO: 雖然中國那邊最近拍過很多類似的民國故事情節(年代有播) 08/27 14:01
→ huanglove: 哈..其實我惋惜的是出版社和繼承人只顧賺錢卻不尊重張 08/27 14:04
→ huanglove: 愛玲作品的作法.如果真還有一點良知..別再把讀者當白痴 08/27 14:04
→ huanglove: 誠誠懇懇地按照張愛玲在世時出版的作品來出版..遺作也 08/27 14:05
→ huanglove: 要撈錢也可以理解.但乾脆點全部都丟出來..不要每隔一段 08/27 14:06
→ huanglove: 時間就以各種紀念啦..或者新出土.最後遺作啦等形式宣傳 08/27 14:07
→ huanglove: 出版..讓人感覺把讀者當白痴.真的讓人覺得這繼承人和出 08/27 14:07
→ huanglove: 版社真的太過消費張愛玲了..不過我也知道我自己說爽的 08/27 14:08
→ huanglove: 要是會那樣想..早就那樣做了.我算是自討沒趣發牢騷而已 08/27 14:09
→ pshuang: 等到要出張愛玲全集的時候 就是沒新東西可以凹了 08/27 18:31
推 pensees: 我覺得還好。卡夫卡不知道出過多少"最新完整版"了 08/27 20:12
→ demonOoO: 樓上有研究? 卡夫卡在德國目前只有一個權威德語版本 08/27 22:08
→ demonOoO: 只有台灣才有所謂最新版問題 因為台灣早期都英文轉譯多 08/27 22:09
→ demonOoO: 這幾年才有德語直譯的版本 用的版本都是目前那套權威本 08/27 22:09
→ wingfun: 翻譯版的不會收
→
huanglove: 結果PO文後.這本預售書當天擠進暢銷書第45名XD
08/28 08:17
→
huanglove: 以張愛玲為名的書賣得比其他活著的華語文學作家還要好
08/28 08:18
→
huanglove: 結果我的發牢騷反而是反效果..好像還幫出版社賣書XD
08/28 08:20
推 kiki41052:
就消費囉 皇冠懂得怎麼「賺錢」 08/28 09:29
→
huanglove: 我也覺得黃冠出版社和那個宋姓繼承人非常會利用張賺錢
08/28 10:21
→
huanglove: 相形之下.我覺得聖嚴法師的著作是完全避免這問題
08/28 10:22
→
huanglove: 現在書市上流通的書完全就是聖嚴法師生前親筆寫或校閱
08/28 10:23
→
huanglove: 在聖嚴法師圓寂後.也沒有出現一堆掛他名字的書籍出現
08/28 10:24
→
huanglove: 從這點就可以知道那繼承版權的人有沒有愛惜尊重原作者
08/28 10:25
推 Auld1228:
不喜歡將作者不打算出的作品,在人死後,強制出版,感覺很 08/28 12:44
→ Auld1228:
市儈 08/28 12:44
→
huanglove: 樓上知音..市儈真是太棒了用語.一語說出我心坎裡的話
08/28 13:00
推 priest66:
以前二手書店工作 我們的書務總監情批評皇冠壟斷張的書 08/28 20:11
→ priest66:
張的家人若是想出關於張的回憶等等 就會被皇冠告 08/28 20:13
→ priest66:
他們想出的東西並非張的手稿甚麼的 因為遺物沒在手上 08/28 20:14
→ priest66:
反正覺得很不公平 因為這樣我們看不到其他人和張的互動 08/28 20:15
→
huanglove: 我在想黃冠大概就希望把張愛玲塑造成神話般的作家吧
08/28 20:52
推 sanshin:
確實很不喜歡 滿低級的 08/28 23:20
→ mayjan:
為什麼張的家人想寫回憶錄就會被告呢 08/29 00:23
→
huanglove: 我也想知道耶..回憶應該不是只屬於張愛玲的權限.告啥??
08/29 06:30
→
huanglove: 而且回憶應該也沒有侵犯到張愛玲作品的權利呀.張的對照
08/29 06:31
→
huanglove: 記裡有些親人的照片.那這些家人的繼承人不也可以告黃冠
08/29 06:32
→
AugustLover: 張自己都說過不想出版的書還應是找藉口硬要出 很噁
08/29 14:04
→
AugustLover: 覺得這種作為很不尊重張 無法接受
08/29 14:05
→
huanglove: 真的非常誇張..現在連沒完成的作品也硬是要出版賣錢
08/29 17:31
→
huanglove: 可以說消費張愛玲到極致..極不尊重作者本人和作品
08/29 17:32
兰州日报
张爱玲遗著《少帅》将面世 2014.08.28
张爱玲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原型创作的英文小说《少帅》将于9月1日由皇冠出版社出版。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说,文章未提及张学良的名字,都是用少帅来代替。当时张爱玲给赖雅和另一朋友看,他们看了都喊救命,因为里面涉及大量的历史人物,如张作霖、阎锡山、冯玉祥等。可张爱玲无法修改,要写少帅张学良无法避免这些人物。
一本未完成的小说为何要出版?著名张学专家陈子善分析道,可能对张爱玲的研究者和读者提供更多的文本,我以前也没看到过,确实是首次公开。
1961年张爱玲去台湾希望采访张学良,当时张还被软禁,这一采访要求没有被允许。小说只写了70多页,几万字,并未完成。
北京晨报网 张爱玲新作何其多 2014.08.28
日前,有出版社宣布,即将出版发行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遗稿。消息传出,在网上便引发了许多议论。实际上,关于张爱玲最后一部作品的说法十多年来屡屡出现,当年《同学少年都不贱》出版时,就被称为张爱玲最后一部遗作。随后,张爱玲的小说《郁金香》面世,打出的旗号也是张爱玲的最后一部小说。2009年,《小团圆》面世,旗号也依旧是张爱玲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遗作。因此,批评者感叹,张爱玲最后一部又来了。
与张爱玲作品经历类似的其实还有很多,鲁迅、胡适、梁启超等许多近代甚至古代的作家都是出版业反复炒作的对象,他们的著作被无数次粘贴拼凑之后,冠以新的名字,就变成了一本新书。每一个人基本上都有数十部乃至上百部名字不同内容重复的书籍在市场上出现。
翻炒老作家,似乎成了出版界一种程式化的手段,批评者认为,其实背后反映的是出版业本身的虚弱以及当代创作的低迷。
中国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写作和阅读传统的国家,理应是出版的富矿,但却为何只能依靠翻炒老作家维系?
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学者乔新生说:从好的方面来说,一些过去被忽略,或者因为特殊时代的原因而被轻视的作家,重新被人们重视,也是一件好事。从不好的方面来说,当前出版业普遍存在的短视、混乱,乃至版权保护等方面的不足,都使得出版业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出版业的焦虑
从不好的方面来说,其实也反映出当前出版业整体的焦虑。在版权意识逐渐完善的时代,出版业本身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可能更偏向于出版那些按照法律过了版权保护期的作品。
北京晨报:出版业翻炒老作家,屡屡引起批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乔新生:从好的方面来说,当代文学评价体系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们常说六大作家,鲁郭茅巴老曹,但这样的评价是基于阶级斗争为纲的原则而产生的。在今天,正在慢慢转变为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抽离了宏大背景,转而去挖掘那些作品中隐藏的对人性的刻画和反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论是过去就认为很好的作家,还是一些过去被忽视的作家,在今天重新发掘,重新认识,都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北京晨报:其他方面的原因呢?
乔新生:从不好的方面来说,其实也反映出当前出版业整体的焦虑。在版权意识逐渐完善的时代,出版业本身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可能更偏向于出版那些按照法律过了版权保护期的作品。很明显,如果出版二月河、刘震云的书,可能很大一部分利润都要给作者,而出版老作家的作品,就没有这个问题。
晨报记者 周怀宗
华西都市报
张爱玲未刊小说出版 整理者遭质疑 2014.08.28
靠张爱玲文学遗产出版发财?
整理者说:我不缺这些钱花
张爱玲遗稿《少帅》将出版 华西都市报记者对话作品整理者、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
读者有疑问:
将张爱玲未完成的小说出版,会不会违背张爱玲生前的意愿。更有人怀疑:是不是有靠张爱玲文学遗产出版发财的嫌疑?
整理者澄清:
促使他决心要整理出版《少帅》的动力,不是为了版税,他也并不缺这些钱花,主要是想让更多的张爱玲研究者和读者,能对张爱玲有更准确、全面的理解。@华西都市报:张爱玲生前未曾刊行的、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爱情故事为蓝本的小说遗稿《少帅》,一直都是不少研究者和张迷心心念念讨论的话题。这部张爱玲以英文撰写并未完成的小说,9月初将率先在台湾地区出版上市。该消息也引发众多读者高度关注。27日,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到远在香港的该作品整理者、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他向华西都市报记者透露,该书简体中文版在内地出版事宜,也正在操作过程中,出版日期尚未确定。质疑一
靠整理张爱玲文学遗产出版发财?
让大家对张爱玲了解更准确、全面
将张爱玲未完成的小说出版,会不会违背张爱玲生前的意愿。更有人怀疑:是不是有靠张爱玲文学遗产出版发财的嫌疑?对于这个问题,宋以朗并不陌生,此前他整理出版张爱玲另外一部遗作《小团圆》时,就有人提出类似的质疑。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的采访中,宋以朗也再次诚恳回应,促使他决心要整理出版《少帅》的动力,不是为了版税,他也并不缺这些钱花,主要是想让更多的张爱玲研究者和读者,能对张爱玲有更准确、全面的理解。
有人提到,把遗稿赠给公共文化机构或者大学图书馆,不就行了?宋以朗说,可事实上,早在1997年,我妈妈就将张爱玲《少帅》英文手稿,赠给美国南加州大学,以便学者研究。但是这么多年来,对《少帅》的研究文章,依然极其罕见。而且在张爱玲的众多传记图书中,在跟《少帅》相关的内容领域内,依然是信息单薄,甚至空白。我想,与其这样,不如将之公开出版,给张爱玲的众多研究者和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更方便的阅读机会。
宋以朗还透露,为了让《少帅》这部张爱玲英文原著小说翻译成中文能尽量保留原文韵味,他花费很多精力去寻找,并自己出资聘请合适的翻译人选,最终选定一位对张爱玲作品有兴趣、水平很不错的文学翻译者。为了翻译出张爱玲作品的神韵,我跟翻译者多次商量、斟酌,交换意见,时间持续有2年。
质疑二
又是张爱玲最后未刊小说?
我所掌握的,应该是没有了
此前《小团圆》出版时,被称为是张爱玲生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少帅》出版,又出现了最后未刊小说的说法。对此,让人不禁想问,张爱玲的译作到底还有多少?宋以朗先生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据我目前整理家里的资料中,应该是没有了。
宋以朗还主动提到,我知道,的确有不少人问,为什么这几年,对张爱玲遗作出版,不停有最后一部的说法?其实,有些遗稿,是夹杂在还没有来得及整理的资料里,一时间没有发现。而且,有些张爱玲遗稿,并不是从我家里掌握的资料中整理出来的。别的研究者,也可以从别的渠道,比如一些旧杂志或者研究机构发现整理出来的。
还有张迷问到,将未完成作品出版合适吗?对此,张爱玲研究者、著名学者止庵认为,这并不奇怪,未完成的文学作品,出版的多了。《红楼梦》还没写完呢。我觉得,既然人家宋先生是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人家就有处理的权利。作为读者,如果你不想看,你可以不买嘛,这是你的权利。但还是有不少读者期待看到张爱玲的更多作品。止庵也强调,自己作为研究者和张爱玲的读者,是很想看看张爱玲的更多作品的。
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杰
中時電子報
張愛玲小說遺稿《少帥》9月上市 2014.08.28

華人世界擁有廣大「張迷」的作家張愛玲,曾於1961年來台,希望採訪當時仍遭軟禁的少帥張學良,可惜未獲當局應允,最終也成為她棄寫生前最後一部小說《少帥》的原因之一。張愛玲未曾刊行的英文小說遺稿《少帥》,中文譯本預計9月初上市,讓各界終得一睹「民國傳奇作家寫民國傳奇人物」。
《少帥》一書描述軍閥時期的北京,13歲的周四(隱射趙四)小姐戀上了瀟灑不羈的少帥。在一次帥府宴會中,少帥主動贈予周四小姐一把扇,「他們很快地戀愛了,彷彿這是件再自然也不過的事。」這本未完成的小說只寫了70餘頁、數萬字,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表示,當初張愛玲曾給夫婿賴雅及另一朋友觀看,「他們看了都喊『救命!』」
《少帥》涉及大量的歷史人物,如軍閥張作霖、閻錫山、馮玉祥等,張愛玲無法修改,要寫少帥就無法避開這些人物。宋以朗指出,《少帥》不僅人物複雜,「若將小說人物改成負面,會涉及誹謗」;加上張愛玲希望寫成愛情小說,但無法由當事人口中得知細節、造成困難,「所以就放棄了」。
當年趙四隨已婚的少帥私奔,歷經西安事變、長期軟禁,始終不離不棄,至1964年兩人修成正果,趙四已然51歲。張愛玲為蒐集資料、寫作《少帥》,投注超過10年、雖未成稿,但作家展現讓「時間緩慢下來,成了永恆」的企圖心,堪為今年紀念張愛玲出道70周年之作。
新快报
张爱玲未完成遗著《少帅》下月面世 2014.08.29
首次公开出版,以张学良赵四爱情故事为原型
新快报讯
张爱玲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原型创作的英文小说《少帅》即将于9月1日由皇冠出版社出版。该小说只写了70多页,几万字,并未完成。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说,文章未提及张学良的名字,都是用少帅来代替。当时张爱玲给赖雅和另一朋友看,他们看了都喊救命,因为里面涉及大量的历史人物,如张作霖、阎锡山、冯玉祥等。可张爱玲无法修改,要写少帅张学良无法避免这些人物。
这个故事是张爱玲的古都春梦
张爱玲1961年到香港,曾寄居在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家中。1995年在洛杉矶公寓去世后,张爱玲遗物交由宋淇、邝文美夫妇二人处理。他们的儿子宋以朗现为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透露,自2003年母亲邝文美去世后,他便一直致力整理张爱玲的文章、手稿以及父母与张爱玲的通信,《少帅》就是继《小团圆》之后张爱玲的又一部小说作品。
据宋以朗介绍,《少帅》特别收录:张爱玲英文原稿、郑远涛的译文、何倩彤绘制插图、冯睎乾评析。台湾著名专栏作家符立中说这个故事是张爱玲的古都春梦:在一次帅府宴会中,少帅赠予周四(隐射赵四)小姐一把扇,他们很快地恋爱了。虽则张爱玲现今已成公认的上海神话,但读者忽略了:这位海派祖师奶奶出身河北丰润、祖父曾为京朝大官,对于北洋的官场变幻,张爱玲自有她自己的文化皈依。
难以知道细节所以最终无法写完
消息在微博上发布之后,有张迷好奇,《少帅》完稿了吗?因为此前,大家都认为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不太可能出版,1961年张爱玲去台湾希望采访张学良,当时张还被软禁,这一采访要求没有被允许。宋以朗说,后来小说写了一段又放弃了,原因是,这个小说除了人物复杂外,也有弊端,因为事实无法避免,
若将小说人物改成负面,会涉及诽谤。同时,张爱玲希望写成爱情小说,对她来说,写作方式是从细节入手,从下面建起来。她写前,会知道所有事情的发生,比如《小团圆》的每一个细节,可能都是曾经发生过的。可写《少帅》,她无法知道细节,很多事情不清楚,硬着头皮来写很困难。所以就放弃了。
一本未完成的小说为何要出版?著名张学专家陈子善分析,可能对张爱玲的研究者和读者提供更多的文本,我以前也没看到过,确实是首次公开。
法制晚报
张爱玲最后遗本话《少帅》 2014.08.29
法制晚报讯(记者钱业)从今往后,再也没有重大作品可以出土了。张爱玲最后的遗稿《少帅》,将于9月1日由台湾皇冠文化集团出版台湾版本。出版方表示,这本原为英文的未完之作可确定是张爱玲的最后一部作品。
据了解,张爱玲的小说遗稿《少帅》,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原以英文撰写,出版方将译成中文后上市。记者致电台湾皇冠文化集团和新经典文化公司获悉,该书的大陆版权已经给了新经典文化公司,《少帅》的内地版也正在制作当中,上市日期未定。不过根据《小团圆》台湾版和大陆版的上市周期相隔半年来看,预计明年年初,大陆版或能上市。
《少帅》的编辑、台湾皇冠出版社的卢小姐告诉记者,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本来并没有计划出这本书,多年前这部作品已随其他资料捐给学术机构,方便学者研究。但他发现经过10多年,这样的立意没被好好发挥,于是,宋以朗决定将《少帅》整理出版。
据了解,张爱玲为写《少帅》,她曾于1961年希望采访张学良而获知细节,但是由于当时张学良还被软禁,这一采访要求没有被允许。细节的不清晰,让张爱玲最终中断写作。
《少帅》的原稿是张爱玲以英文写成,郑远涛进行翻译,并请张学专家冯睎干撰文,让读者更清楚地从旁了解张爱玲创作《少帅》的动机。
此前《同学少年都不贱》、《小团圆》出版时都被冠以张爱玲最后一部的名义,此次出版方强调,从今往后,将再也没有其他重大作品发行。
据悉,在书中还将收录张爱玲的英文原稿。
抢鲜阅读全书不到4万字资料搜集达10年
小说的故事始于正值军阀时期的北京,十三岁的赵四小姐爱上了潇洒不羁的少帅,在一次帅府宴会上,少帅主动赠与赵四小姐一把扇子,他们很快相爱。
《少帅》是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为蓝本,耗费10年以上的时间搜集资料而撰写的小说,最后却未能完成,共2万多个英文单词(翻译成中文共3.7万多字)。
小说中以少帅代替张学良的名字。宋以朗称,这也是张爱玲从她非常喜欢的作品《孽海花》里学到的。因为里面涉及大量的历史人物,如张作霖、阎锡山、冯玉祥等。为了避免麻烦,张爱玲对真实历史人物名字作了一些处理,不是原名。

扬子晚报
张爱玲遗作《少帅》被质疑靠出版发财 宋以朗:不缺这钱 2014.09.01
撰写张学良,曾经是张爱玲一大心愿;而一直未公开的《少帅》,却成为海内外张迷的一大悬念。今天,张爱玲遗作《少帅》终于在台湾由皇冠文化出版。由于在此之前,《小团圆》等作品出版时也打出了最后一部作品的旗号,此次出版发行的《少帅》被网友批评最后一部又来了,更有读者质疑出版未完作品是否尊重作者。对此,扬子晚报记者连线了两位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表示,历史上未完成的作品拿来出版的很多,这样做很正常。
《少帅》:只有开头,没有结局的故事
小说《少帅》的故事始于正值军阀混战的北京,十三岁的周四小姐恋上了潇洒不羁的少帅。在一次帅府宴会中,少帅主动赠予周四小姐一把扇,他们很快地恋爱了。关于这段恋情,以及这部小说的主题,读者不难看出其实与《倾城之恋》相似。就像该书在摘要中写的内容四小姐遇见了少帅,也从此开启了一段悱恻缠绵的恋情。在这乱世之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保证的,只有他们彼此之间无悔的深情与承诺,是唯一的真实
这部使用英文写就、共76页的《少帅》,翻译成中文后共3.7万多字。小说用了10年多时间来搜集资料,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成,不禁让人唏嘘。
不过宋以朗先生认为,尽管《少帅》被认为未完成,但他倾向于把这部小说看成完成之作,《少帅》读到最后看不出是没写完,故事结束于西安事变之前,我认为张爱玲不需要写下去。
质疑:最后一部了?靠出版发财?
《少帅》从传出消息说要出版,一直面临着网友的关注和议论。比如本次即将出版时,出版社宣布这是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遗稿。此说法一出,众多网友都不淡定了。因为近十年来,从2004年出版的《同学少年都不贱》到2006年的《郁金香》,再到2009年出版的《小团圆》,都打着最后一部的旗号,这不禁让人怀疑,到底还有几个最后一部,张爱玲的遗作究竟还有多少?宋以朗先生回应说,据我目前整理家里的资料中,应该是没有了。
早在宋以朗整理张爱玲作品并陆续出版遗稿时,他就知道这是件招人骂的事。用他的话谈这些遗稿,烧掉了,人们会说你笨;出版了,人们会说你合法盗版。我可以什么都不做,这便不会招人骂了,但这只是将责任转移给了下一位。果不其然,从违反张爱玲在信件中要求烧掉《小团圆》的原意,到此次出版还未完成的遗作《少帅》,宋以朗在网友的一片骂声和质疑声中走过。
针对有网友的疑问是不是有靠张爱玲文学遗产出版发财的嫌疑?宋以朗澄清道,我并不缺这些钱花。主要是想让更多的张爱玲研究者和读者,能对张爱玲有更准确、全面的理解。之前,张爱玲的遗稿曾被赠给美国南加州大学以便研究,但关于《少帅》的研究多年来几近空白,而且张爱玲的作品一直被广大读者关注和喜欢,所以宋以朗觉得公开出版《少帅》才是更好的选择。
刚拿到书稿,内地出版还需要耐心等候
《少帅》写到了西安事变就中止了,应该说是一部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的小说。有张迷质疑将未出版的作品拿来出版是否合适,是否对张爱玲不尊重。对此,张爱玲研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子善教授认为,历史上未完成的作品拿来出版的多了,有人说这样是不是不尊重原作者,我觉得,不存在这样的事,很正常。另一位张爱玲研究者止庵也向记者表示,《红楼梦》还没写完呢。我觉得,既然人家宋先生是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人家就有处理的权力。作为读者,如果你不想看,可以不买嘛,这是你的权利。但还是有不少读者期待看到张爱玲的更多作品。
谈到将《少帅》出版,会有怎样的影响。陈子善如是说,张爱玲的作品很多,英文、中文等不同版本也很多。新作《少帅》的上市,能使研究者对张爱玲的作品做更全面的研究,也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所以新作《少帅》能够出版,这是一件好事。
昨天,大陆张爱玲《小团圆》出版方新经典图书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他们刚刚拿到《少帅》繁体稿,准备进入编辑阶段,但真正出版还需要一段时间,请内地张迷们耐心等候。
实习生刘婷
扬子晚报记者蔡震
都市时报
张爱玲最后一本遗作小说
《少帅》:借历史云烟 咏无悔深情
2014.09.01
都市时报记者 闫钰
五年前《小团圆》出版之时,许多人都认为它便是张爱玲的最后一本遗作。现在,惊喜来了。张爱玲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原型创作的英文小说《少帅》今日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地版将由新经典文化推出,新经典文化的编辑告诉记者,书的出版日期还未定,所以,想看《少帅》的内地读者,还要等一段时间。
她的遗憾
采访张学良未果 未完成小说
《少帅》收录了张爱玲英文原稿、郑远涛的译文、艺术家何倩彤绘制插图、张学专家冯睎乾教授评析,尽量保留原文韵味。据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介绍,小说中未提及张学良的名字,都是用少帅来代替,小说只写了70多页,几万字,并未完成,里面涉及大量的历史人物,如张作霖、阎锡山、冯玉祥等。
据悉,1961年,在美国稳定下来的张爱玲欲重新进军国际文坛, 当年10月13日下午,张爱玲带着正编写的《红楼梦》飞抵台湾。估计她想以《红楼梦》的收入、来支持创作时的开销,然后以英文版的《少帅》,来打入美国市场,但当时张还被软禁,这一采访要求没有被允许,不过她还是耗费了10多年搜集资料撰写。
她的独到
背景很弱 与历史有很多不同
2009年《小团圆》出版时,就号称是张爱玲生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次《少帅》出版,又出现了最后未刊小说的说法。不禁让人质疑宋以朗是以此炒作,张爱玲是否还有未刊发小说?宋以朗表示:其实,有些遗稿,是夹杂在还没有来得及整理的资料里,一时间没有发现。据我目前整理家里的资料中,应该是没有了。
将张爱玲未完成的小说出版,会不会违背张爱玲生前的意愿?对此宋以朗表示,多年前这部作品已随其它资料捐给美国某大学,但他发现10多年来,这一资料并未被好好研究,加上张爱玲作品一直为广大中文读者关注及喜爱,为让大家对她的作品有更全面了解,决定整理出版《少帅》。在宋以朗看来,《少帅》与《倾城之恋》有相似之处,在《倾城之恋》这个爱情故事里,范柳原和白流苏其实是没有前途的,但一场战争,成全了他们。同样,少帅张学良与赵四小姐本来也是没有前途的,结果因为西安事变,成全了张学良和赵四。
张爱玲研究者、著名学者止庵表示,自己作为研究者和张爱玲的读者,很想看看张爱玲更多的作品。他目前已经看过该书,很细腻,有很多小纠葛,《少帅》的目标读者是美国人,所以这部小说历史背景部分很弱,里面提到的人,名字很多都是错的。比如冯玉祥这个人物,在小说里不是冯玉祥的拼音。不知道是张爱玲真的不了解历史,还是故意这么写。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也表示,小说里的张学良与真正的张学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少帅》的出版会对张爱玲的研究者和读者提供更多的文本。
她的思考
少帅没真正经过考验,所以对自己没信心
《少帅》没再往下写的原因,宋以朗解释, 除了人物复杂外,对她来说,写作方式是从细节入手,可写《少帅》,她无法知道细节,很多事情不清楚,硬着头皮来写很困难。所以就放弃了。
还有研究者认为,这在于张爱玲本身对张学良失去兴趣,张爱玲曾说:我认为他是个limousine liberal(浮夸的自由主义者),觉得irritating(令人不敢茍同)纯粹我个人的偏见。 对于北洋的官场变幻,张爱玲试图从赵四或端纳的眼光去写少帅。但她觉得:他像一般二世祖一样,没真正经过考验,所以对自己没信心,虽然外表看不出。东北易帜(指张学良声明拥护蒋介石),固然是出于统一大义,而且独自无望报父仇,也是他心深处宁愿做他做惯的亲信子侄
《少帅》节选:
大少爷众人都叫他少帅,相貌堂堂,笑的时候有一种嘲讽的神气,连对小孩子也是这样。他们围着他转。他逗他们开心,对着一只断了线的听筒讲个不停。四小姐笑得直不起身。有一回她去看唱戏的上装。有个演员借了少帅的书房做休息室,不过已经出场了。
怎么你不剪头发?少帅问,留着这些辫子干吗?咱们现在是民国了。
跑出了人丛,她便迳直去寻找少帅。到了外面男人的世界,她要当心碰见她父亲或是异母的哥哥,贴着墙壁行走,快步躲闪到盆栽后,在回廊上游荡,装做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在灯光下,院子里果树上的一大蓬一大蓬苍白的花影影绰绰。传菜的仆役从垂着帘幕的门洞进进出出。到处人声嗡嗡,丝竹盈耳。她是棵树,一直向着一个亮灯的窗户长高,终于够得到窥视窗内。
四小姐遇见了少帅,也从此开启了一段悱恻缠绵的恋情。在这乱世之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保证的,只有他们彼此之间无悔的深情与承诺,是唯一的真实
幻灭与永生
都市时报评论员 闫钰
当看到张爱玲《少帅》要出版的消息,我着实惊喜了一番:我算不上张迷,但还是非常期待看到一个最知名的才女,如何来抒写国人最熟悉的爱情,况且,张学良与张爱玲,还是同时代之人。
张爱玲的《少帅》选取了一个切口,那就是张学良与赵四的爱情。这个爱情故事已经广为人知,在张爱玲的笔下,我们又看到了她那种细腻如工笔画般的描述与推进。只是有一点我们如今无法弄清:张爱玲为什么想写少帅,但又为什么故意将历史背景写得模糊,甚至与历史有所出入?
或许,这与张爱玲最后对张学良的偏见有一定关系。从胡兰成到桑弧,再到赖雅,张爱玲喜欢、欣赏的男人,无不是有文学才情的男子,张学良显然不属于此种类型。她甚至认为张学良是浮夸的自由主义者、对自己没有信心。少帅最打动张爱玲的,该是他与赵四相伴一生的爱情。
而这,正是张爱玲所缺乏的。《小团圆》被看作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其中不难看到胡兰成、桑弧的影子。张爱玲自己也说: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还有点什么东西在。三段恋情,两段婚姻,张爱玲的爱情令人唏嘘。但在她心底,是向往那种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爱情的,这也正是她对自己与胡兰成婚姻的寄望,可惜最后幻灭了。
她这样感叹少帅与赵四的感情:在这乱世之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保证的,只有他们彼此之间无悔的深情与承诺,是唯一的真实
因而,读《少帅》,便是读张爱玲心中之永生爱情吧。
明報網站 世紀.more﹕《少帥》出版緣起 2014.09.01
【 明 報 專 訊 】 張 愛 玲 於 一 九 九 五 年 離 世 後 , 遺 物 交 給 宋 淇 夫 婦 。 一 九 九 七 年 , 宋 夫 人 在
美 國 南 加 州 大 學 的 邀 請 下 ,
將 張 愛 玲 的 部 分 遺 稿 捐 贈 該 校 的 東 方 圖 書 館 , 當 中 包 括 《 少 帥 》 的 英 文 打 字 稿 。
根 據 張 愛 玲 的 書 信 , 小 說 最 初 構 思 共 十 章 , 現 存 只 有 七 章 , 故 事 始 於 軍 閥 時 期 的 中 國 東 北
, 時 代 背 景 為 一 九 二 五 年 , 描 寫 十 三 歲 的 周 四 小 姐 在 一 次 帥 府 宴 會 中 跟 少 帥 邂 逅 相 戀 開 始
, 以 少 帥 抵 達 南 京 ( 即 一 九 三 ○ 年 西 安 事 變 前 ) 作 結 。 小 說 末 段 行 文 完 整 , 宋 淇 直 言 難 以
妄 斷 小 說 是 尚 未 完 稿 , 還 是 作 者 改 變 了 初 衷 。
一 九 六 一 年 十 月 , 張 愛 玲 從 美 國 赴 港 , 替 電 懋 公 司 編 劇 。 她 從 舊 金 山 出 發 , 先 短 暫 停 留
台 灣 一 周 , 後 赴 香 港 。
那 次 也 是 張 愛 玲 唯 一 一 次 造 訪 台 灣 , 留 台 自 是 為 了 撰 寫 《 少 帥 》 蒐 集 資 料 , 惜 當 時 張
學 良 正 被 軟 禁 , 張 愛 玲 要 求 見 面 未 果 , 於 是 她 改 道 往 花 蓮 探 親 。
宋 以 朗 在 其 個 人 網 誌 「 東 南 西 北 」 (zonaeuropa.com) , 便 登 了 一 篇 當 時 《 民 族 晚 報 》 記 者
吳 漢 撰 寫 的 相 關 報 道 。
張 愛 玲 也 曾 把 這 次 的 台 港 見 聞 , 寫 成 《 重 訪 邊 城 》 (A Return to the Frontier) , 發 表 在
1963 年 3 月 The Reporter 雜 誌 上 。
張 愛 玲 的 小 說 , 都 取 材 自 身 邊 人 的 故 事 , 她 對 撰 寫 對 象 必 須 有 充 分 了 解 , 才 能 下 筆 。
由 於 未 見 其 人 , 加 上 題 材 敏 感 , 故 《 少 帥 》 英 文 原 著 中 的 歷 史 人 物 都 以 化 名 出 之 , 張 學 良
化 名 少 帥 陳 叔 覃 , 趙 四 小 姐 則 化 名 為 周 四 小 姐 等 。
原 稿 交 出 版 社 後 , 由 於 以 民 國 背 景 為 題 , 加 上 大 量 人 名 ( 張 愛 玲 在 跟 宋 淇 夫 婦 的 書 信 中 ,
多 次 提 及 「 三 字 經 」 , 意 指 外 國 人 所 認 識 的 中 文 名 字 都 由 三 個 音 節 組 成 ) , 成 為 英 語 讀 者
的 障 礙 , 未 被 出 版 。
小 說 的 中 文 譯 文 , 出 版 人 宋 以 朗 ( 宋 淇 夫 婦 之 子 ) 邀 請 了 長 期 研 究 張 愛 玲 寫 作 方 法 的 鄭
遠 濤 擔 任 翻 譯 , 逐 字 考 究 , 務 求 呈 現 最 貼 近 張 氏 的 譯 文 , 並 附 以 何 倩 彤 的 木 刻 插 圖 。
九 七 年 至 今 , 未 見 任 何 就 所 贈 資 料 發 表 的 相 關 研 究 報 告 。 宋 以 朗 指 對 研 究 張 愛 玲 的 文 學
生 涯 來 說 是 留 了 一 段 空 白 ,
因 為 各 方 面 的 書 信 及 資 料 都 透 露 她 曾 撰 寫 《 少 帥 》 , 但 小 說 內 容 卻 沒 人 知 曉 。 幾 經 思 量 ,
他 決 定 將 小 說 出 版 , 填 補 這 頁 空 白 。
[ 整 理 / 潘 詩 韻 ]
The
Young Marshal
Chapter 1
At the house party all
the girls came out on the veranda to look at the street. A man down below tossed
up a sheet of paper folded into a twin-hearts knot. They picked it up, untwisted
it and read:
Young lady, wait for
me this time tomorrow.
They rushed indoors in
a body. They were the first generation with unbound feet. Even in satin slippers
the new big feet made them seem like a boisterous crowd.
This must be for
you. They passed the slip of paper around.
Says who? More likely
for you.
Why me of all
people?
Who told you to be so
pretty?
Me pretty! Thats you
yourself. I never even saw what sort of a person it was.
And who did? I had no
idea what happened when everybody started running.
The fourth Miss Chou
was too young to have to protest. She just grinned from under the bangs that
blacked out the top half of her face. They stayed overnight. The next day at the
same hour the
girls said:
See if the man is
here again.
They hid behind a
window and peered out, hippy with their posteriors thrust out in the figured
satin trousers and their thick pigtail hanging down the cleavage. The young ones
had two pigtails. But most were eighteen, nineteen and engaged to be married.
They were so excited over this it was plain that they had never been in love.
Fourth Miss was a little ashamed of the way they kept watch all afternoon. The
man never came.
She herself had been
in love a long time. She went to the Marshals House on all birthdays and
festivals. There it was always somebodys birthday, either the Old Marshals or
one of the concubines, not the sons as it was bad taste to celebrate a
youngsters birthday with three days feasting and command performance by all
the best-known actors. The Chous were invited on the central day so there was
no danger of their running into more rowdy elements like the army officers. The
eldest son of the house was an officer himself. Sometimes he appeared in a long
gown, sometimes a western suit but she liked him best in uniform. Mens gowns
were considered decadent and western clothes foppish, or like a compradore. A
military uniform was both modern and patriotic. Soldiers were different, they
were strong-armed beggars. The officers were feared in a different way. They had
all the real power. When they happened to be young and mannerly they seemed to
be the countrys only hope. The Young Marshal as everybody called him was very
handsome. When he laughed he had a sarcastic look, even with children. They
followed him around. He carried on a conversation on a dead telephone for their
benefit. She could not stand up for laughing. Once she went to watch the singers
make up for their roles. An actor was using his study as a retiring room but the
actor was on.
Why dont you cut
your hair? he asked. Why these pigtails? Were a republic now.
He chased her around
the room with a pair of scissors. She was laughing until he held out a bushy
black bunch to her.
Here, you want to
keep this?
She burst out crying.
At home they would scold and what would Father say? But it was only a false
beard.
She had seen many
private performances at relatives, in her own house too. Unlike the musty
theaters these were in a courtyard under a roof of fresh matting casting a
summery shade. The new stage lit by blue-white gas lights and the hubbub of a
holiday crowd totally transformed home life. The feeling that something
wonderful was going on that she did not quite catch drove her to go in front,
see better, somehow protrude herself, get hit on the head by the shattering
gongs and cymbals. She would put her hands on the stage boards and stare upward.
The heroine stood right above her piping her song, plucking her own sleeve
showing off the flowing white cuff. Her headdress of black-ringed brilliants
flashed blue. Two long slabs of rouge from eyelid to jaw marked off a narrow
white nose. The warriors painted face loomed large as a devils mask. His
singing also came out in a bottled boom as if from behind a clay mask. A kick
and leap flung up dust that Fourth Miss could smell, stinking slightly of horse
dung. There was still something she was missing. She circled the three sides of
the stage hand over hand. Those sitting in the front row reached out to protect
their glasses of jasmine tea placed between the footlights. At the theaters she
had seen people ushered onstage out of the wings in the middle of a performance
and chairs set out for them in a row. They were important people with their
family and concubines. It was said to be vulgar showing off but she envied them
up there in the midst of things although it was doubtful they could see more
from behind the actors.
That was when she was
little. In the days of Wu Pan-hu as they say. Before that was Tuan Ching-lais
time. Now its Fung Yih-shiang. In the south its Fang Shen-chuen. Even the
amahs knew the war lords by name. They may not know who the president was but
they always knew who was actually in charge, and called him by his name, the one
curious instance of democracy in a nominal republic. The Old Marshal was the
only exception in this house because of his special connection with the master.
Fourth Miss was hazy about their reigns and change-overs. A combination of
snobbery and caution kept the wars out of polite conversation and reduced them
to the level of city crime talks, a matter of staying in and watching the doors.
Theres fighting outside. Nobody goes out, She would hear along with the boom
of distant guns. The resident tutor taught as usual but the Englishwoman would
not come for the girls English lessons.
Phoebe Chou, 1925,
the teacher had dictated the line on the flyleaves of all her books. The name
Phoebe was just for the teachers convenience. Her other given name was also not
known outside the schoolroom. Her father was supposed to use it but he seldom
had occasion to address her. She was just called Fourth Miss.
The Old Marshal coming
inside the Pass last year had rented the former palace of a Manchu prince. The
parties on its huge grounds were as big as a fair, acrobats and minstrels under
the mat awning, Peking opera in the big parlor, another performance for the
ladies in the second parlor, mahjong in every other courtyard, fireworks after
midnight. She drifted around with big red bows on her pigtails, her long gown a
stiff trapezoid. Wide sleeves jutted out flat and triangular above the wrists
that dangled foolishly by her sides. People said the Young Marshal was sweet on
the Chu sisters and often took them out dancing, of which he was very fond. She
wished he was married to the Third Miss Chu,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she had
ever seen. His wife was homely and silent, four years older than him and seeming
much older still. Fortunately she seldom saw them together. The rules of the day
did not call for it. They had two children. She was the daughter of a war lord
in Szechuan who had saved the Old Marshals life once. In gratitude he married
his son to his benefactors daughter. To Fourth Miss it was one more thing to
admire in the Young Marshal, to have paid his fathers debt with his own life,
so to speak.
She never heard the
Chu sisters mentioned at home without a snicker.
Running wild and
their father lets them. Once the bad name is out even the youngest will suffer
by it. Ha, the famous Chu sisters people will say.
The Fourth Miss Chou
did not have to be warned off them. She felt like a country cousin. Even the
Fifth Chu ignored her except this one time when she asked, Have you seen the
Young Marshal?
No.
Go look for him.
What for?
Tell him somebody is
looking for him.
Who?
Not me anyway.
Cant you go
yourself?
I cant. Its all
right for you.
Youre not much
older.
I look older.
How should I know
where to look? And just to tell him something without head or tail.
Little devil. People
seldom ask you anything and you put on airs. The Fifth Chu hit her laughing.
She hit back and ran.
You want to go, go yourself.
Rushing out of the
crowd she went straight to look for the Young Marshal. Once out among the men
she had to watch out for her father and half brothers, keep close to the wall,
run for cover behind potted flowers, wander around the corridor walks pretending
she did not quite know where she was. Fruit blossoms appeared in pale masses
where the lights touched them in the courtyards. Servants bearing dishes went in
and out the curtained doorways. A hubbub everywhere and music instruments being
tuned. She was a tree growing toward a lighted window all her life, at last tall
enough to peer in.
四川文明网 炒名家冷饭不如烹新人热菜 2014.09.01
日前有出版社宣布,即将出版发行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遗稿,引发许多议论。张爱玲最后一部作品的说法十多年来屡屡出现,当年《同学少年都不贱》出版时,就被称为张爱玲最后一部遗作。随后小说《郁金香》面世,旗号也是
张爱玲的最后一部小说。2009年,《小团圆》面世,依旧是张爱玲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遗作。因此批评者感叹,张爱玲最后一部又来了。(8月29
日《北京晨报》)
看到这个新闻,你是不是顿时有张爱玲遗作何其多之感?如果说此番整理出版的张爱玲遗稿《少帅》确为其最后一部小说,那么,此前整理出版的《同学少年都不贱》、《郁金香》、《小团圆》也打着张爱玲最后一部小说旗号,就恐怕涉嫌忽悠读者、借此炒作了,类似于电影制作商动辄拿明星的最后一部武侠片、古装片、谍战片来等说事,不过是一个炒作噱头而已。
相关出版社不断整理出版张爱玲最后一部遗作,或许是想让读者读到张爱玲的更多作品,能对张爱玲有更准确全面的理解。但频繁使用张爱玲最后一部小说旗号是否妥当?据报道,张爱玲创作《小团圆》,20年间已几易其稿,一直不满意,故在遗嘱中要求将手稿销毁,不予出版,而《少帅》等也是未完成的小说,不断将这些遗稿出版,会否违背张爱玲生前的意愿,影响张爱玲形象?
正如上述报道所说,与张爱玲作品的经历类似,鲁迅、胡适、梁启超等许多近代甚至古代作家都是出版业反复炒作的对象,他们的着作被无数次粘贴拼凑之后,冠以新的名字,就变成了一本新书。每一个人基本上都有数十部乃至上百部名字不同、但内容重复的书籍在市场上出现。为何?因为出版业本就竞争激烈,生存不易,老作家的作品早已过版权保护期,因不需付版税而成本低。
另一方面,频繁翻炒老作家背后,也潜藏着当代文学创作低迷、优秀作品稀缺的隐忧。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曾把国内童书现状概括为三多一少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精品少。其他文学创作同样如此,虽然文学大军在扩容,比如网络文学就十分高产,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精品力作堪称奇货可居。出版社也就干脆重复出版,把名人名家的作品反复利用了。
频繁挖掘已故作家遗作,频繁翻炒老作家旧作,绝不是长久之计。有眼光的书商、出版社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像娱乐圈挖明星一样挖掘作者,像好莱坞打造明星一样培养包装作家。有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内地引进的图书版权当中,来自美国的有6210种,而向美国输出的中文图书版权数量仅为1266种,版权逆差就接近5000种。故出版社也可调转方向,将中国优秀的图书作品推销出去。(何勇海)
上海青年报
最后一部何其多 书商吃老本还能吃几回?
2014.09.02
本报讯 书业中的压轴把戏可以歇歇了!昨天张爱玲未竟的译作《少帅》被整理出版。但读者仍被激怒:因为被称为张爱玲最后一部被曾刊行的小说遗作的《少帅》,已是第4部被冠以最后一部之名的张爱玲作品了。现在书商惯用此类压轴把戏来刺激读者的消费欲,这折射出书商技穷的焦虑。
压轴把戏:
最后一部之后还有3部
青年报去年曾以《张迷:给偶像留点面子》为题,报道了张爱玲不满意的未竟之作,以及不愿公开示人的私信,如今被她的版权继承人不断整理出版,以至于张爱玲晚年窘迫毕现,张迷不忍的现实。昨天先出了繁体版的《少帅》走的又是这样的路子这部作品张爱玲根本就没写下去,却被人翻出来出版,张爱玲写作的短板又一次被拿出来消费了。
但令一些张迷更为纳闷的是,这《少帅》竟然也号称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说遗作。这已经不是第一部张爱玲的最后一部作品了。2004年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被翻出来出版时,就被冠以张爱玲最后一部遗作。2006年《郁金香》出版时也叫
张爱玲的最后一部小说。2009年《小团圆》名为张爱玲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遗作。竟有4部最后一部!难怪张迷要问:究竟哪部才是最后一部?
只要学过一点逻辑就会发现,《同学少年都不贱》时的最后一部遗作,已将所有最后一部一网打尽了。而《郁金香》的最后一部小说已将所有小说遗作囊括其中。而从目前公布的材料来看,这些张爱玲的最后一部全由她的版权继承人整理而出,由同样的出版机构出版。也就是说,当他们推出张爱玲第一部最后一部作品时,他们心里就清楚这其实不是最后一部。
把戏背后:
书商黔驴技穷很焦虑
在出版人洪辉眼里,压轴把戏自然可以撩拨读者的消费欲,其一,压轴即意味着告别,和一个作者的告别,读者会因为离别的怅惘而购买新书。其二,压轴也暗示着水准最高,这也会激发读者的购买欲。
如果这招用得恰当,那就无可厚非。但现在的问题是,这套压轴把戏经常渗透着欺骗不仅压轴之后还有压轴,而且作品水准也差强人意,说压轴只是为了多卖掉几本书而已。这将严重影响出版商的信誉。时间一久,估计没有人会相信出版商对于新书的那点推荐。洪辉对青年报记者表示。
学者乔新生有一个说法,他认为这反映了出版界整体的焦虑因为推出不了新人新作,只能不断翻炒老作家,通过制造压轴概念,来引起关注。洪辉也对青年报说,最后一部是往后看的,是在回顾。很多出版人缺少向前看的开拓精神,一味吃老本,结果越吃越穷,黔驴技穷。
南方都市报 宋以朗:写赵四小姐,张爱玲很开心
2014.09.02
她披着每个女大学生都有的那种深红色绒线围巾,一路晃着给朋友带回去的那盒月饼。两人走在电车铁轨上,直到一辆电车冲她们直压过来,整座房子一样大,当当响着铃,听上去仿佛是我找到的人最好,最好,最好,最好。(《少帅》选摘)
南都讯 记者颜亮 实习生刘紫琦 昨天,张爱玲最后一部小说《少帅》繁体版由台湾皇冠文化集团正式出版。这本书由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编辑整理,邀请青年译者郑远涛翻译而成。
《少帅》是张爱玲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为蓝本写就的小说。为创作这部小说,张爱玲曾于1961年10月赴台湾采访张学良,但未果。《少帅》原计划写十章,1963年左右真正动笔,但最终只完成了七章,因而被很多人视为未完稿。在正式出版前,《少帅》是张爱玲最后一部小说的说法也引发诸多争议。早在
2006年《郁金香》出版和2009年《小团圆》出版时,都曾用过该说法。不过宋以朗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就他掌握的资料,《少帅》应当是真正的最后一部。
宋以朗强调,他还是希望大家能等真正看完这本书再来做更多的评论分析,没看书之前,你都不知道书有没有写完、为什么当年又没能出版。但是人的想法是这样的,(总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猜测加以评论。
至于内地何时出版简体版《少帅》,宋以朗表示,目前已与新经典公司签订合同,不过目前尚未确定具体出版时间。
精心编排
弥补《小团圆》出版时的遗憾
南都:这本书出版整个结构是怎么样的?有多少页、分为哪些部分?
宋以朗:书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做的序,我会解释为什么现在出这本书。1997年这份稿子捐给南加州大学后,这么多年一直没人去整理,非常可惜,所以我才请人把它翻译出来;第二部分是英文稿,大概有23000个单词,共七章;第三部分是中文翻译版,共37000字;第四部分是一个评论分析,反而有
47000字。
具体说,第四部分又能分成三部分,首先是张爱玲和我爸爸妈妈关于《少帅》的通信内容。里面详细说了,她是什么时候开始写的、什么时候去到台湾试图拜访张学良,又是如何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历史资料等等;第二部分是我请冯睎乾先生写了一篇《少帅》的评析与考证,把真实的历史同这本书做了比对;第三部分则是文学分析。这个分析,并不是想评价这本书写得好不好,而是找了一些细节,比如说(张爱玲写)赵四小姐老是想象自己的脖子变长,可以伸过墙去看别人在干什么。这是很奇怪的,但如果你不感兴趣,也就遗漏了这些细节,其实这个跟《爱丽丝漫游仙境》的写法非常相似。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希望能让大家更小心地来看这本书,不要那么快就从头冲到尾,然后说:唉,都没什么故事的。
南都:这么看来,这本书能够延伸出来的各个点,你都想得非常清楚了。
宋以朗:是,收尾这47000字,也是希望能弥补当年出《小团圆》时的遗漏。当时我有交代创作过程,但我没有给读者一个例子,告诉他们这本书可以这样看。
爱情主题
张爱玲对实力不对称的爱情感兴趣
南都:对于《少帅》,一个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它属于未完稿,但你却说这本书已经算是完成了?
宋以朗:张爱玲一直说她想写一本关于她自己的书,分三部分:一部分讲她小时候;第二部分是她做大学生时;第三部分则是与胡兰成的故事。结果最后出来了头两本:《雷峰塔》和《易经》。这两本都是用英文写的,当时拿给别人看,都不喜欢,觉得里面人物太多,也太黑暗;以致她自己也很没信心,所以第三本就没有再写了。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说没写完呢?我觉得不是,因为第一、第二部分都是独立的,自己构成一个完整世界。
《少帅》也是类似的情况,她最初想写十章。现在出版的书里虽只有七章,但如果你看一下第七章的结尾,你会发现它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结局。
在这七章中,张爱玲由1925年写到1930年。到1930年,结局大概是赵四小姐和张学良的婚姻问题解决了,张学良原配夫人也接受了赵四。其中一个说法就是中国终于走进了20世纪的现代。
这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结局,而整部小说,讲的就是新旧时代交替的问题:张学良原配,是传统的方法娶回来的,而张学良与赵四小姐则是自由恋爱。一个人究竟怎样和谐融洽地解决这两者间的矛盾?如何在既维护旧社会的同时又进入一个新社会?这是这本书最核心的问题,到第七章时,似乎就已经解决了。
而且这七章,当时也是张爱玲交给不同美国出版社看的稿子,她当时在美国还没有一本上过热销榜的书,影响力并不大,所以她交给出版社的应该是完成的稿件,或者是非常接近完成的稿件。她不可能只给别人看一点点,就希望别人马上和她签合同。至于你说后三章是怎么样的?她自己的说法是很短的。她是无需讲到张学良九十多岁的。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长期被软禁,一直到九十多岁才放出来,也没什么好说的。
那么后三章,会不会讲到西安事变前后的事情呢?她的书信中有一个猜测,说(这部小说)其实讲的是一个跟《倾城之恋》相似的故事。她是什么意思?她说:可能大家觉得张学良是一个花花公子,就算他当时和赵四小姐多要好,但迟早会变心的,因为他是一个有权有势的男人,要什么有什么。如果是这样的话,赵四小姐是没什么前途的。但正因为
西安事变,张学良被软禁,他不能出来,所以就只能跟赵四小姐终身厮守了。
《倾城之恋》讲的就是一男一女两个人,但彼此实力不对称,家里又不怎么支持,将来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样。但是因为一场打仗,一个城市的沦陷,就铸造了这样一个女主角,结局就是结了婚,修成了正果。赵四小姐和张学良也是如此。
南都:张爱玲为什么会对这种不对称的男女关系特别感兴趣?
宋以朗:她未必自己这样说过,但如果你要猜测的话,她小时候写过一篇叫《爱憎表》的文章。其中列出了她喜爱的人物,其中就有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爱德华七世在位时爱上了一个离过婚的美国女人,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最后爱德华放弃了王位,跟这个女人搬到了法国。一个人在权力的巅峰,放弃一切,只要女人,这可能正是张爱玲所感兴趣的。
英文写作
可看作张爱玲自传三部曲终结篇
南都:从文学上看,你怎么看她的这本书在她整个作品谱系脉络的位置?
宋以朗:如果当它是一本英文小说,它其实跟《雷峰塔》、《易经》同属张爱玲去了美国之后、试图打开英文市场的尝试。但这三本书最后都失败了。其中一个原因是这几本书都是人物太多,不适合欧美人的口味。这也是为什么《红楼梦》、《三国演义》无法在欧美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其次,张爱玲想自己写一种英文,但这种所谓中国化的英文未必能获得多大的成功。举例来说,中文我们讲鱼水之欢,转化成英文就变成一条鱼在水里很开心,外国人根本无法理解。
因为这两个外在原因,不管张爱玲小说写得多好,故事编排得多好,都没用。《雷峰塔》和《易经》,英文没人看,她重新编排成《小团圆》。《小团圆》,我是不会用一些类似于巅峰之作的词的,但你若想理解张爱玲这个作者,似乎不看《小团圆》也是不行的。《少帅》这本书,也是如此。
对于《少帅》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她的自传三部曲其实是《雷峰塔》、《易经》和《少帅》。他(冯睎乾)说你不要看外面的历史,你只看女主角的心态。她写《少帅》的时候是觉得很难的:我没见过赵四小姐,我怎么知道她想什么?但是写下去后她觉得越来越容易,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开心。她不知道赵四想什么,但是她知道自己当初坠入爱河是想什么。其实是写她自己。这也是一种说法。
20140902-世紀.張愛玲學:張愛玲《少帥》。作為晚期作品的一些思考
【明報專訊】《少帥》(TheYoungMarshal)是張愛玲在一九六三年前後寫的英文小說。她期望藉此在美國文壇打響名堂,可惜時機尚未成熟,小說擱置,未完的稿子要等五十年才能重見天日。《少帥》沒能為張愛玲在西方的文學事業揭起序幕,如今陰差陽錯,居然成了她個人出版史的謝幕之作,也只能嘆一句有命無運。
我因為協助宋以朗先生整理《少帥》遺稿,對它知之頗詳,可以跟大家介紹一下。首先是它的原稿狀:張愛玲遺下的英文打字稿共八十一頁,二萬三千多字,分為七章。現在由鄭遠濤譯成中文,有三萬七千多字。《少帥》七章的背景設定為民國軍閥時代,始於一九二五年,以少帥抵南京出席國民會議作結(考諸史實,時為一九三○年)。它是歷史小說,但偏重愛情故事,以少帥陳叔覃(書中張學良的化名)和周四小姐(書中趙四小姐的化名)的戀愛為主線,間或借飯局、閒聊穿插同代軼聞,讓歷史「像七八個話匣子同時開唱」。
張愛玲是怎樣寫《少帥》呢?一九五六年,她已起意創作以張學良和趙四為藍本的愛情故事,但因為參考材料不足,一直沒有動筆。一九六一年十月,張愛玲離開舊金山遠赴台灣,打算訪問張學良,可惜沒法如願。一九六二年三月,張愛玲回到美國,居於華盛頓。她到美國國會圖書館蒐集參考資料,加上多年來已陸續儲備的素材,很快便動筆寫《少帥》。當時張愛玲滿懷希望,因為她一直深信預感,而預感告訴她︰一九六三年將是她交運的一年,她人生的轉捩點。
張愛玲在美國做什麼
一九六四年,她寫就小說前七章,約計劃中的三分二,先打出來給三位外國朋友品評,即麥卡錫(RichardMcCarthy)、斯溫 (RaymondSwing)以及她的出版代理人羅爾德女士(MarieRodell)。張愛玲知道外國讀者對中國歷史不甚了了,早已設法簡化。斯溫是中國通,很喜歡,但麥卡錫和羅爾德依然說歷史太混亂,尤其是羅爾德,她的口味較代表一般讀者,說許多中國人名她完全記不清。就是因為這位羅爾德大潑冷水,張愛玲竟灰心得寫不下去。對比起她四○年代在上海一出道即獲周瘦鵑、平襟亞等賞識,何異雲端的日子,如今在美國卻人離鄉賤,一籌莫展。她的預感似乎落空了。
《少帥》在美國出版無望,不知情者想當然就認定它寫得不好。但寫得不好是誰說的呢?我們現在知道那主要是張愛玲的出版代理人說的,而這代理人只代表當時美國一般讀者的口味。儘管羅爾德女士的個人看法足以決定張愛玲在美國的前途,但對於探討《少帥》的藝術價值而言,連角色名字也記不清的羅爾德顯然是不相干的。張愛玲曾說自己「三年來的一切行動都以這小說為中心」,短短七章也費三年工夫,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流傳下來的愛情故事
張學良與趙四的愛情故事,多年來廣為流傳,但街談巷語有不同版本,難以作準。張愛玲跟張學良沒什麼世交,對他本人自然談不上了解。她曾說:「寫小說非要自己徹底了解全部情形不可,否則寫出來像人造纖維,不像真的。」為寫《少帥》,她不但要參閱正史傳記,還得看大量野史雜文,才能將故事說得肌理分明,軼事穿插有致。她從未列出自己的「參考書目」,我們只能從現有文獻的蛛絲馬中推敲。她參考過的材料大概有兩類:其一是剪報和雜誌,如鄺文美寄給她的《新生晚報》副刊、《春秋》雜誌等;其二是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藏書,尤其是美國記者瑟勒(EarlAlbertSelle)的《中國的端納》
(DonaldofChina)。據我所考,張愛玲還可能看過高拜石的《古春風樓瑣記》,它在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九年在台灣《新生報》連載。
張愛玲既費這麼大的勁做資料蒐集,可知書中很多民國人物的小故事皆非向壁虛造(如有偏離事實,大都是她出於藝術上的考量而刻意為之的)。例如小說記徐昭亭
(即徐樹錚在書中的化名)在白金漢宮園遊會的軼事,就完全根據薛觀瀾的〈馮玉祥為什麼要殺徐樹錚?〉(刊於一九五九年《春秋》)。有時甚至於角色一句對白,張愛玲也力求無一字無來歷。如小說第七章寫新聞記者問孫中山:「孫博士,您是社會主義者嗎?」羅納(即端納在書中的化名)代答一句:「你是國民黨人所應是的一切。」其事其言皆見《中國的端納》。在我看來,這種紀實寫法體現了作者素來服膺的美學觀──借用〈談看書〉引用歷史學家佩奴德的話,就是「事實比虛構的故事有更深沉的戲劇性」。張愛玲又說過喜歡「實事」,「並不是『尊重事實』,是偏嗜它特有的一種韻味,其實也就是人生味」。
張愛玲晚期風格
當然一部小說的好壞,不能單看作者有多努力地筆耕或蒐集資料來衡量。我舉出事實說明張愛玲曾在《少帥》上花了莫大心血,只為提醒讀者:千萬不要先入為主,認定未寫完的、出版不了的就一定不好。其實天才的草稿往往比庸才的全集更好。我自己覺得《少帥》比《雷峰塔》和《易經》都好得多,技法更細密,耐人尋味,是《小團圓》和《色,戒》在六○年代的先驅之作。張愛玲深得大眾歡心的早期作品有時流於炫技,跟她含蓄克制的「晚期風格」根本不同層次。
儘管《少帥》表面上是某個特定時空的愛情故事,但它最引人入勝的,是象徵性地寫一位無名女子在一個make-believe世界中的漫遊,那世界爬滿了她精神系統的bugs,以致本來羅曼蒂克的場面,竟疊影出《閃靈》般的恐怖。為什麼要說「無名女子」呢?女主角不是叫周四小姐嗎?一般讀者可能不會為意,小說的主要男角都有名字,但女角則大多隱名,即使第一章提到周四洋名「菲碧.周」,但敘事者卻只通篇稱她「四小姐」,或僅是「她」,其餘女子不是「朱三」就是「五老姨太」,頂多是「洪姨娘」。這些「三、四、五」數字稱呼除了用來簡化名字外,還有別的深意嗎?我認為有,但作者不明言,只在第四章末段寫四小姐和少帥交歡時說:
他拉她的手往沙發走去。彷彿是長程,兩人的胳臂拉成一直線,讓她落後了幾步。她看見自己走在一列裹頭的女性隊伍裏。他妻子以及別的人?但是她們對於她沒有身分。她加入那行列裏,好像她們就是人類。
只要玩味一下這段話,便恍然大悟「四小姐」這稱謂也不是隨意設定的:作者其實要利用序數來暗示她也不過是無名女子隊伍的一員,她象徵古今中外的女性,具有普遍意義。
《少帥》就是這樣一本深入淺出充滿夾縫文章的書,恕我無法在這裏逐一註解了。因為要協助它出版,我不得不反覆閱讀,往往有新的領悟,愈發相信它每處細節都體現整部小說的主題,彷彿一個碎形(fractal),一花一宇宙,一字一菩提。在張愛玲筆下,歷史也許只是一場幻影,唯有人的無明愛慾才是永恆。在這層意義上,《少帥》其實已經寫完,卻永遠不可能讀完。
書名﹕少帥
作者﹕張愛玲
譯者﹕鄭遠濤
出版﹕台灣皇冠/2014.09
作者簡介﹕香港學者,發表有〈張愛玲的牙牌簽〉、〈初評《小團圓》〉等。
[文/馮睎乾編輯/袁兆昌]
青年时报 张爱玲用英文撰写的遗作《少帅》问世
2014.09.03
张爱玲去世已近20个年头,出版界仍陆续有她的遗作问世,从2006年《郁金香》、到2009年《小团圆》,一部部由她英文撰写并经翻译的小说被引入国内,9月1日,据称是她的最后一部遗作《少帅》由台湾皇冠文化集团正式出版。
《少帅》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为蓝本,张爱玲曾于1961年10月赴台湾采访张学良,可是最后完稿却只有七章,用英文写就的76页纸上有23000个单词,翻译过来的中文版本则有37000字。原本写成十章的作品现在被归结为未完成稿,因为写到西安事变就戛然而止。而在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眼中,事变即使不发生,小说也已经很完整了,更多人认为这是一部跟张爱玲代表作《倾城之恋》在题材上比较接近的作品。
张爱玲晚年生活并不乐观,在最近出版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中,评论家夏志清做了一些编注。张爱玲因嫁给比她年长29岁的德国剧作家赖雅后,生活陷入落魄、潦倒的境地,在《小团圆》中便十分残酷地写到自己堕胎一事,被白先勇称为极具资料性的价值。赖雅过世后,张爱玲又频频遭遇与丈夫的女儿闹过结、搬家、新作被出版社退回等噩运,像《北地胭脂》一书(国内译为《怨女》)由《金锁记》扩充改编而来,却在美国并不受青睐,她只好委托友人在国内出版她的书籍以获得稿费维持生计。夏志清及他的兄长夏济安都曾帮过她的忙,而宋淇、邝文美夫妇也是她的好友,帮她的作品结集并在台湾皇冠文化集团出版。而宋以朗正是他们的儿子。作为遗产继承人,他将这本曾捐赠给美国南加州大学却没有引起大家关注的《少帅》重新整理公开出版,就是希望能给张学和张迷们一点参考和惊喜。
皇冠文化集团表示,书中将特别收录张爱玲英文原稿,以及艺术家何倩彤绘制的插图。当记者联系国内新经典图书的相关负责人问及《少帅》引进情况,却被回复说什么情况都还不明了,最快也要等到明年才能出版。
齐鲁晚报
写的周四看着像她
2014.09.07
一部只完成了七章的《少帅》,让沉寂已久的张爱玲,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9月1日,张爱玲遗作《少帅》在台湾公开发表。相较最后一部小说《小团圆》,这次的最后一部不仅差了三章,也差了一口张爱玲没能争上的气。
移居美国之后被挡在主流文学之外,张爱玲曾把这部英文小说当成自己翻身的砝码,可求访张学良未果,加上丈夫赖雅病情等等干扰,张爱玲的野心最终被琐碎的日子酿成不甘,《少帅》也最终搁浅。
本报记者 陈玮 实习生 张俊其
被退稿的张爱玲
那一年,她十三岁,他长她十岁。那时,逢年过节或者有人过生日,她都会到帅府去。她喜欢看他一身军服,相貌堂堂,笑的时候有一种嘲讽的样子。在众人觥筹的角落里,独自欣赏,她喜欢这偏安一处的安静。
他会留下一张字条,赠她一把折扇,温润的呼气在她耳边,令初尝爱情的她无所适从,羞涩跑开。
这是张爱玲小说《少帅》的开场,这部沉寂已久的著作,9月1日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面世。小说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故事为原型,故事起于1925年春,讲述了乱世中,少帅陈叔覃与原东北总督的女儿周四小姐相恋的故事。由于父亲要求少帅娶妻不娶妾,少帅与周四只能私定终身,无法公之于世。战乱来临,少帅不得不离开,父亲才同意周四与少帅一起生活。然而,小说在西安事变之前戛然而止。
《少帅》借饭局、闲聊穿插当时的轶事,描写动荡的政局。年轻时,张爱玲的作品一直与政治绝缘,然而,这一习惯在中年悄然改变。产生写《少帅》的念头,是在1961年,这是张爱玲狼狈窘迫的一年。事实上,从逃到美国开始,她就告别了富足的生活。
1955年,张爱玲只身来到美国纽约,无亲无故,人地生疏。或许是因为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她与美国作家赖雅结婚。这分感情全然没有与前夫胡兰成的起伏欣喜,更多的是归于平淡的心境。
结婚不久赖雅中风,卧床不起,为了生计,张爱玲在香港好友宋淇的帮助下,靠给香港写戏剧为生。
在美国,作为作家的张爱玲处处碰壁。与在上海红极一时,被追着要稿子的情景相比,巨大的落差让她无法接受。《粉泪》被出版商无视,她卧床数日,一个月后才恢复过来。
取巧之作搁浅
也许是不肯就此认命,也许是迫于生计,那个在上海清冷孤傲,不与众人合群的张爱玲,在现实面前低下了头。她说,别人看什么好,她就写什么。用英文撰写,目的是想打开美国市场。
张爱玲萌生了写一部以张学良为原型的英文小说的念头。这是她再次闯入美国文坛的赌注,她知道美国人只对他们想看的东西感兴趣。二战时美国与中国是盟国,震惊全世界的西安事变应该可以得到美国人的关注。研究张爱玲的专家余斌说,张爱玲想利用一下美国人还未淡忘的记忆。才子佳人的故事加上深厚的历史背景,自然成了张爱玲的首选。
張愛玲遺稿開箱
寫「少帥」張學良|Next
Magazine 2014.09.08
繼《小團圓》、《雷峰塔》、《易經》後,張愛玲又一遺稿《少帥》開箱。此書以張學良與趙四小姐(趙一荻,張學良第二任妻子)的愛情故事為藍本,耗費10年以上,以英文撰寫,原本塵封的稿件,在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的努力下,終於譯成中文面世。
人稱「少帥」的張學良,是奉系軍閥張作霖長子。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後,遭蔣中正、蔣經國父子軟禁50餘年,張愛玲為創作《少帥》,曾於1961年10月赴台灣採訪張學良,但未果;李登輝執政後,1990年起,張學良才恢復人身自由。
宋以朗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曾披露張愛玲書信中的想法:可能大家覺得張學良是一個花花公子,就算他當時和趙四小姐多要好,但遲早會變心的,因為他是一個有權有勢的男人,要什麼有什麼。如果是這樣的話,趙四小姐是沒什麼前途的。但正因為西安事變,張學良被軟禁,他不能出來,所以就只能跟趙四小姐終身廝守了。
小說中,張愛玲將民初軍閥一一改名,卻以諧音引人聯想,譬如吳佩孚成了「吳蟠湖」、段祺瑞成了「段慶萊」、馮玉祥成了「馮以祥」;至於主人翁張學良與趙四小姐,則化名為「少帥陳叔覃」與「周四小姐」。
張學良晚年受訪時,曾透露:「我不能罵我自己,罵我自己人家也不信,何必呢?我看人家寫好多回憶錄,我就笑一笑,那有什麼意思呢?歷史是別人來寫,不是我自己來寫。」如今隨著《少帥》問世,世人也可望一窺張愛玲筆下的張學良。(撰文:姜兆宇)
《齐鲁周刊》 张爱玲们的遗作乱象 2014.09.09
9月1日,张爱玲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原型创作的英文小说《少帅》,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在张爱玲生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团圆》出版后,这部号称最后未刊小说的《少帅》,让不少人对其遗作数量发出疑问。事实上,对于遗作的处理,一向是个卡夫卡式的难题。
最后未刊小说《少帅》
所谓的最后未刊小说《少帅》,实际上并未写完。
这部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为蓝本的小说,被台湾著名专栏作家符立中称为张爱玲的古都春梦,四小姐遇见了少帅,也从此开启了一段悱恻缠绵的恋情。在这乱世之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保证的,只有他们彼此之间无悔的深情与承诺,是唯一的真实
为了能更真实地描述这段乱世情缘,张爱玲用了10年多时间来搜集资料,甚至在1961年,还曾专门赶赴台湾采访张学良,但并未成功。
这让写作充满了困难。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说,张爱玲希望写成爱情小说,对她来说,写作方式是从细节入手,从下面建起来。她写前,会知道所有事情的发生,比如《小团圆》的每一个细节,可能都是曾经发生过的。可写《少帅》,她无法知道细节,很多事情不清楚,硬着头皮来写很困难。
实际上,她也曾将半成品拿给丈夫赖雅和另一个朋友看,他们看了都喊救命,因为里面涉及大量的历史人物,如张作霖、阎锡山、冯玉祥等。可张爱玲无法修改,要写少帅张学良无法避免这些人物。
因此,《少帅》原计划十章,但写完七章后,张爱玲将其搁置,剧情也在1930年戛然而止。彼时,赵四小姐不但被张学良原配于凤至接受,并生下了张学良唯一的儿子。
这断笔之处看似圆满,《少帅》读到最后看不出是没写完,故事结束于西安事变之前,我认为张爱玲不需要写下去。但对于两人长达72年的相伴时间来说,不过是寸阴尺璧。
而这段时间由张爱玲诉之于笔端,也不过两万三千个英文单词要知道,在这本由皇冠出版社出版的《少帅》一书中,即便是最后的一部分评论分析,也有四万七千字。
因此,面对这样一部篇幅少到连中篇小说都算不上的未完成作品,不少张迷的反应是,我总觉得很矛盾,于我当然是想多看一点她的作品,仿佛能多晓得她一点,但是对于张来说,她对自己的作品十分苛刻,自己无法揣测她的心情,有种做贼心虚之感。
学者止庵曾为此声援宋以朗,《红楼梦》还没写完呢。我觉得,既然人家宋先生是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人家就有处理的权利。作为读者,如果你不想看,可以不买嘛,这是你的权利。但还是有不少读者期待看到张爱玲的更多作品。
但显然,这并不能回答张迷们的疑问。就如你究竟有多少个好妹妹一样,对于众多张迷来说,从《同学少年都不贱》、《郁金香》、《小团圆》又延续到了《少帅》,宋以朗究竟有多少部张爱玲最后一部遗作,是不是有靠张爱玲文学遗产出版发财的嫌疑?也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张爱玲热下的遗作纠纷
宋以朗被质疑已经由来已久。
1995年,张爱玲逝世于美国洛杉矶。在1992年2月14日拟订的遗嘱中,她写道:一旦弃世,所有财产将赠予宋淇、邝文美夫妇。
2004年,宋以朗委托台湾皇冠出版社以母亲邝文美的名义,开始对大陆出版张爱玲作品的出版社采取法律行动。
据传,他第一次去北京,在王府井书城看到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大书柜上,没有一本张爱玲的作品是由正式授权的出版社出版。我有责任维护好张爱玲作品的完整性。假使有一天,后人看到张爱玲作品都不是那么完整和准确的,是我的失职。
官司期间,22家出版社曾联名发公开信给大陆媒体,表示宁愿将版权费保留成立张爱玲基金会,也不愿付赔偿金给皇冠。他们找来张爱玲生前好友与专家背书,并质疑皇冠借打官司谋利。
直至今日,宋以朗对版权费的口径始终如一,皇冠对张爱玲的作品出版享有全球永久版权,同时向我家支付15% 的版税。1995到2006
年,每月不到一万港币。2007
年,电影《色戒》上映,情况有所改变,付了一些版权费。我本人今人今生不担心没钱,我的钱是花不光的,我挣的钱和张爱玲没关系。我姐夫的钱,比我多得多。
但事实是,在《色戒》爆红后,张爱玲热再度升温。无论书、文、戏,凡沾张爱玲三字,身价全部跟着翻番。《同学少年都不贱》、《小团圆》的简体中文版出版方北京新经典文化公司负责人岳卫华,形容张爱玲的版权乃是天价。
对于一边以张爱玲最后一部遗作为名不停出书,一边不停跳出来声称不差钱的宋以朗,大多数读者们觉得他故作不屑、此地无银三百两。
2009年2月,宋以朗违背张爱玲的遗愿,出版了她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小说甫一上市,就有读者对《小团圆》拒买、拒读、拒评。知名文化人周俊生认为:张爱玲之所以将自己包括作品版权在内的所有遗产给予宋淇,是出于对他的信任,但现在看来,这种信任已经受到了践踏。
宋以朗拍着桌子说,出版她的作品,你可以不问情由指我存心图利,一路骂到世界末日,我实在没所谓,但我心中所想做的,以及我责无旁贷要做的,就是整理她留下的一切,让世人理解和欣赏她,而且永远记得她。1976
年,张爱玲和我爸说,她的姑姑、弟弟在《小团圆》里的形象有点负面,可她不怕,还是要出版。张爱玲都不怕,我为什么要怕呢?
但这终究抵不过台湾大学教授张小虹的嗤之以鼻:张爱玲1995年过世时,在公寓里几天没人发现,当然也不会有人来得及问她《小团圆》改好了没?决定要出、不出还是仍在犹豫?更进一步想,若以写作者将心比心,就算张爱玲生前不完全放弃出版的念头,想她也不会愿意以修改中的未完成稿出版。
作家身后的卡夫卡式难题
事实上,对于遗作的处理,一向是个卡夫卡式的难题。
这位生前默默无闻的奥地利业余作家,从1908年起撰写了大量的作品,但直至其去世,仅仅发表了极少数作品。他在遗嘱中要求挚友马克斯·布洛德销毁他所有未发表过的手稿并永不再版已发表的作品,但布洛德背叛了他的遗嘱,陆续出版了卡夫卡的小说随笔,后来还推动出版了卡夫卡的所有日记。
时间证明,卡夫卡的日记除了文献价值,还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如果没有马克斯的背叛,世界文学史上将短缺一个巨人的身影。
1977年,《洛丽塔》的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弥留之际的病榻上创作了最后一部小说《劳拉的原型》,但他在辞世之前留下遗嘱要求销毁手稿,因为他厌恶读者读到他脑海里的作品,而不是写在纸上的作品。
纳博科夫的妻子直到去世都没有勇气履行丈夫的遗愿,于是难题就交到了儿子底米特维手上。在相当长时间内,底米特维决定做个孝子,他一度放出口风称我有一个完美主义的父亲,我不会为他的世界留下污点,暗示打算遵照亡父临终前的叮嘱。
这着实让文学界惊出一身冷汗。文学评论家罗恩·罗森鲍姆这些年一直心神不宁地为劳拉四处奔走,还多次撰文呼吁底米特维手下留情,他去年甚至在《石板书》上发出一篇宏文,向底米特维发出最后通牒:让我们做个了结吧,要不,你把秘密守一辈子,要不就把劳拉公布于众。
想要自己的人生的底米特维一度被激怒,但口水仗后,劳拉的命运峰回路转。2009年,作家的继承人、儿子底米特维做了长时间的内心斗争之后决定违背父愿出版《劳拉的原型》。
但并非所有的作家都如此幸运,事实上,中国的众多作家面临着版权保护问题。
1999年,顾城去世六年后,作家出版社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出版了顾城夫妇的遗作《墓床顾城谢烨海外文集》,顾城之子顾木耳请求法院判定被告停止侵权、公开致歉,赔偿损失20万元。
2007年,齐白石的子女、孙子、曾孙等9人为代表的近百名齐白石的后人,将全国涉及生产、出版齐白石作品的25家出版单位和商家告上法庭,要求其停止出版发行的侵权行为,用书面形式或在新闻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2014年,作家罗烽、白朗的文学遗物被干女儿私自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亲生子女白莹、傅英将金玉良和文学馆一同诉至法院,要求确认捐赠行为无效,返还文物。
拉尔夫说,当文学变成半是商品半是艺术的时候,就会繁荣鼎盛。但显然,当鲁迅、胡适、齐白石、顾城等许多名家的著作被无数次粘贴拼凑之后盗用时,这不过是虚假繁荣。
抢先读 《少帅》的残败,张爱玲的天真 2014.09.11
半岛都市报
遗作少帅 终见天日 何以未完 细说缘由 2014.09.12
人生恨事知多少?张爱玲说,人生有四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曹雪芹《红楼梦》残缺不全,四恨高鹗妄改死有余辜。而如今,她的残本小说《少帅》也出版了。不知道如果张爱玲活着的话,会不会让它面市。岛城资深张迷王先生9月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出了心中的纠结:既欢喜,又怕失望。欢喜,毕竟《少帅》是盼望了好几年的文字,希望能从中更深入地了解张爱玲的晚年创作,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但又怕因未完
而失望。
《少帅》,这部未出先红的小说,这部没有结尾的小说,这部争议不断的小说,这
到底是怎样的一部小说呢?现在,就让我们先读为快,听专家学者讲述《少帅》,以及张爱玲创作的幕后故事。
1问 名字故意拼错,历史小说还是爱情故事?
据拿到《少帅》大陆版权的北京新经典透露,由于该书的简体版仍处于编辑状态,具体出版日期尚未确定,记者也没看到原著,不过,张爱玲研究者,著名学者、作家止庵9日告诉记者、他曾在今年春天,繁体版出版前看过原稿,《少帅》是张爱玲用英文写的一部小说,她一共写了七章,英文打字稿是81页,翻译成中文大概3.7万字,是由郑远涛翻译的,这是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精心挑选并指定的青年翻译家。
止庵告诉记者,《少帅》这部小说是以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创作的,但小说里并没有出现真实的名字。小说中的少帅,音译成汉语叫陈叔覃,女主人公原文是zhou而并非zhao,所以翻译过来是周四小姐,其他人物也多没有具体的名字。止庵说,张爱玲后期创作的小说
,尤其是英文小说有这个特点,她会故意把拼音写得不对。
据介绍,小说《少帅》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的北京,十三岁的周四小姐爱上了潇洒不羁的少帅陈叔覃。在一次帅府宴会中,少帅主动赠予了周四小姐一把扇子,他们很快恋爱了。四小姐遇见了少帅,也从此开启了一段悱恻缠绵的恋情。在这乱世之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保证的,只有他们彼此之间无悔的深情与承诺,是唯一的真实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使到老,爱情,仍是张爱玲最爱、最执着的创作主题。我想特别指出的是,《少帅》这部小说不是历史小说
,它仍是一部爱情故事。止庵对记者说。
2问 写不对等爱情,与《倾城之恋》相似?
张爱玲描写乱世爱情的小说以《倾城之恋》最为著名。有书友猜测,《少帅》的主题是否与《倾城之恋》相似,也写了男女不对等的爱情?
对此,止庵给予了不同的看法。我个人的阅读体验,《少帅》作为张爱玲后期的作品,写法上改变了不少,其风格更像《小团圆》,并不像她早期的《传奇》等作品,故事与《倾城之恋》也还是不一样的。止庵说,由于《少帅》没有写完,谁也不知道男女主人公的恋情会向何处发展,所以,无法就内容进行比较。
止庵还告诉记者,繁体版的《少帅》除了收有张爱玲的英文原稿、中文翻译版之外,还有一部分评论分析文字,是宋以朗先生请冯睎乾先生写的。
关于除正文之外的额外附赠,宋以朗也曾做过专门的说明,包括张爱玲与挚友、宋以朗父母关于《少帅》的通信内容,里面详细说了,她是什么时候开始写的、什么时候到台湾省试图拜访张学良,又是如何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历史资料等;第二部分是请冯睎乾先生写了一篇《少帅》的评析与考证,把真实的历史同这本书做了比对;第三部分则是文学分析。这个分析,并不是想评价这本书写得好不好,而是找了一些细节,比如说(张爱玲写)四小姐老是想象自己的脖子变长,可以伸过墙去看别人在干什么。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希望能让大家更认真地来看这本书,不要那么快就从头冲到尾,然后说:唉,都没什么故事的。
3问
写到西安事变前戛然而止《少帅》何以未完?未完何以出版?
《少帅》从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相遇写起,写到西安事变之前。大概是1930年前后,写到少帅到南京开会为止。很可惜,张爱玲没写完。止庵告诉记者。
有种说法称,即使没写完,这部小说也算是完成了,因为西安事变后面的事并没有写作的价值。是这样吗?记者问道。
我个人认为不是这样。其实西安事变之后仍有可写的东西。张爱玲是确确实实没有写完。止庵告诉记者,写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故事,一直是张爱玲的夙愿,早在1956年,张爱玲就想写这个故事。她甚至曾于1961年10月份专程赴台,想采访张学良。但由于当时张学良尚处于软禁时期,张爱玲没能采访到张学良本人,无奈回到美国。从1962年3月回去后,张爱玲就开始搜集资料、酝酿、动笔,一直写到1964年,她写完了前七章,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文字。随后,张爱玲把这七章交给了几个出版界的美国朋友看,包括她当时的代理人兼挚友理查德·麦卡锡。张爱玲曾对这部小说寄予厚望,想以此打开美国市场,因为当时她要照顾中风的丈夫赖雅,经济上颇为紧张。但由于外国读者对中国的那段历史并不了解,小说里牵涉的人物又太多且人名隐晦,显得十分混乱,所以没能获得出版的机会。止庵说,这也让张爱玲大受打击,就此搁笔,不再写了,这也是《少帅》为什么没有写完的原因之一。
宋以朗也表示,张爱玲本来准备写十章,但只写了前七章。对于《少帅》的未完之谜,他还给出了另一种解释,这部小说除了人物复杂外,也有弊端,因为事实无法避免,若将小说人物改成负面,会涉及诽谤。同时,张爱玲希望写成爱情小说
,对她来说
,写作方式是从细节入手,从下面建起来。她写前,会知道所有事情的发生,比如《小团圆》的每一个细节,可能都是曾经发生过的。可写《少帅》,她无法知道细节,很多事情不清楚,硬着头皮来写很困难
。所以就放弃了。
那么,既然是未完成的作品,为什么事隔多年还要公开出版?对此,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表示,早在1997年,他的母亲就将《少帅》的英文原稿捐给美国南加州大学,以便学者研究。但这么多年以来,对《少帅》的研究文章,依然极其罕见。而且在张爱玲的众多传记图书中,跟《少帅》相关的内容领域,依然是信息单薄,甚至一片空白。加上张爱玲作品一直为广大读者关注及喜爱,为让大家对她的作品有更全面地了解,他才决定整理出版《少帅》。
4问 最后一部屡见不鲜到底还有多少个最后要继续?
十年前,《同学少年都不贱》出版时,被称为张爱玲最后一部遗作;后来,小说《郁金香》又以张爱玲的最后一部小说出版;2009年,张爱玲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遗作《小团圆》出版,再次引起轰动因为在她的遗嘱中,这是一本被交代要销毁的书。
而如今,《少帅》贴着张爱玲最后一部未刊小说的标签又将来到广大读者面前。那么,这真的是最后一部么?宋以朗曾公开答复这一问题:
据我目前整理家里的资料中,应该是没有了。他同时就不断有最后一部的说法进行了解释:有些遗稿,是夹杂在还没有来得及整理的资料里,一时间没有被发现。此外,由于整理张爱玲资料的研究者并不止他一个,也可以从别的渠道,比如一些旧杂志或研究机构发现整理出版的。
无独有偶,在博客里,止庵也记载了他在宋以朗那里见到的一个场景:我在宋以朗先生那里见到的张爱玲遗稿,还有很多零碎的纸片,是她写的一些片段,包括信件的底稿。张爱玲是个书写狂,这种写满字的小纸片特别多,很零乱,没有头绪。由此可见,整理张爱玲遗稿之难。9月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止庵进一步解释说:《小团圆》是张爱玲用中文写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遗作,而《少帅》则是张爱玲最后一部未完成、未刊行的英文小说遗作,两者并不一样。
看张
爱恨张爱玲
阅读张爱玲,谈论张爱玲,不可否认,近些年来,文学圈里的张爱玲热始终不减。记者9月10日随机采访也发现,无论读没读全她的作品,任谁都能聊上五块钱的,其中不乏精彩观点。现记录一二,一起分享。
创作:早期绚烂,后期做减法
王先生(资深张迷):从大一时我就喜欢张爱玲的小说,算到今也得有小十年了。通过阅读张爱玲的作品,我觉得她创作的分水岭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写作风格不一样了早期的作品写大家族里的争斗、写风流遗少、写破落家族里的女性,极尽绚烂、冷酷、犀利之能事,这一时期也是她创作的黄金时代;到了后期,尤其是到了美国之后,或许是阅历还有周围文学环境的改变,张爱玲的作品更多地是在做减法,而且她后期的作品剧本痕迹很浓。
她永远不明白难得糊涂
青鸟(杂志编辑):对张爱玲,我又爱又恨的。我对她是佩服的,佩服她的才情,她的洞察能力,她写的男女爱情,时至今日我读起来,仍觉得句句精辟。但张爱玲太犀利,太刻薄,不懂得偶尔要难得糊涂,自己太明白还不算完,非要把它说出来,把美好的东西撕裂了给别人看,比如那句著名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她的文字很明白,可现实中的她却经常做着别人眼中的糊涂事。所以,她的婚姻不幸福,我一点也不奇怪,我觉得她智商很高,但情商很低。不过,这也反映出张爱玲其实是很简单的人。
相比张爱玲的爱情小说,我更喜欢《流言》这本书,尤其是里面收录的姑姑语录,洞察世事,精辟而幽默,比如她说自己在无线电台上播新闻:我每天说半个钟头没意思的话,可以拿好几万的薪水;我一天到晚说着有意思的话,却拿不到一个钱。
半岛都市报
少帅 张爱玲的最后惊艳 2014.09.12
提起张爱玲,这位中国现代文坛杰出的女作家,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在这位谜一样的才女逝世第19个年头,传闻已久、被张迷们心心念念的《少帅》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英文小说遗稿终于要面世了!据出版方介绍
,中文繁体版《少帅》已于9月1日面世,大陆简体版也将由北京新经典稍后出版 。
《少帅》这部小说写了什么故事?为什么没写完?又为何搁置至今?在这部小说里,张爱玲又将带给我们什么样的阅读体验?由于《少帅》的简体版尚在整理编辑阶段,我们暂时无法看到简体版样书,但幸运的是,张爱玲研究专家、著名学者、作家止庵早在今年春天就看过《少帅》的原稿。9月9日,止庵先生向记者讲述了《少帅》及创作的来龙去脉。
传奇未完柳已青
凡是中国人都应该读张爱玲。1961年初,夏志清在美国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介绍张爱玲小说的成就,肯定她的位置居于多数五四作家之上。张爱玲从此进入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经典,张爱玲热从海外吹到大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持续升温,形成炙手可热的文化现象。
最近十年,张爱玲的晚年作品三番五次上市,几乎每一部都被打着最后一部的旗号进行宣传。2004年出版的《同学少年都不贱》,2006年的《郁金香》,2009年出版的《小团圆》,每一次出版,都引来张迷们翘首以待和疯狂阅读。2014年即将出版张爱玲《少帅》(中文简体),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说,可以预见,也会引来阅读的期待。
四小姐遇见了少帅,也从此开启了一段悱恻缠绵的恋情。在这乱世之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保证的,只有他们彼此之间无悔的深情与承诺,是唯一的真实
这部《少帅》的摘要,是不是感觉很熟悉,和《倾城之恋》似曾相识。半部用英文写就的小说,从军阀混战的北京写起,十三岁的周四小姐恋上了潇洒不羁的少帅。小说在西安事变之前戛然而止,故事刚开头,没有结局。小说是用英文写的,翻译成中文后不到四万字。
上世纪40年代,出名要趁早,张爱玲初登文坛,她的作品在上海滩一纸风行,名噪一时,成为奇迹;50年后,张爱玲隐居美国,深居简出,在各种疾病困扰之中,仅仅与宋淇、夏志清、庄信正等极少亲友通信联系。疾病缠绕着张爱玲最后的三十年,事实上,从她自中国香港到美国开始,种种人生的难题纷沓而至,异国漂泊,写作陷入低谷,在大学做研究被解聘,缺少固定的经济收入,赖雅生病卧床去世,在大街走路被人撞倒(跌破右肩骨)
在居无定所的漂泊流离之中,还要和牙疼
、感冒、皮肤痒痛(精神官能症,蚂蚁跳蚤蟑螂啮蚀身心)等作斗争。孤身一人的张爱玲,用人生的减法,抛弃一切多余的东西。灯下的影子,漫长的孤独,是她相伴的亲人。纸上的笔,是她灵魂的寄托
。王德威如此写道:在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恐怖或欢喜中,张爱玲书写着。她以肉身、以疾病、以生命为代价,来试炼一种最清贞酷烈的美学。
中時電子報
張愛玲《少帥》 把張學良當凡人寫 2014.09.12
張愛玲的遺作《少帥》9月初在台上市以來,立即在兩岸文化界引起熱議,從小說內容到是否為完稿,乃至於出版的正當性都有不少討論。台灣的張愛玲研究者符立中則指出:「《少帥》可說是至今最把張學良當平凡人寫,也是最不同於過去張愛玲作品的小說。」
本月14日即將應邀在上海常德公寓、張愛玲故居,與大陸張愛玲研究者陳子善搭檔演講的符立中表示,《少帥》中細膩而大膽地描寫性愛,包括周四(趙四化名)與少帥初夜時,周四還未成年等情節,在他看來:「比《傾城之戀》更直面性愛的描寫,張愛玲的自我挑戰,相信會是令張迷好奇且眼睛一亮的部分。」
未言明少帥為張學良
符立中並指出,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男主角振保相較於紅、白玫瑰,顯得平淡而模糊,在《少帥》中,自始至終未言明少帥為張學良而通篇僅以「少帥」稱,並刻意地讓「少帥」面目模糊而平凡。書中描寫周四對少帥初識的印象:「相貌堂堂,笑的時候有一種嘲諷的神氣。」
張愛玲描寫,有一回周四在帥府裡看唱戲的上裝,演員已出場。「少帥問周四:『怎麼你不剪頭髮?』『留著這些辮子幹嘛?咱們現在是民國了。』他拿著剪刀滿房間追她,她笑個不停,最後他遞來蓬鬆的黑色的一把東西『喏,你想留著這個嗎?』她馬上哭了
但原來只是一副髯口。」張愛玲筆下幽默、帶點孩子氣的少帥,在符立中看來:「會和一般人預期和認知的張學良不同」,但也因此更貼近人性。」
遇瓶頸 略過西安事變
此外,張愛玲雖被視為海派作家的祖師奶奶,但從《少帥》中卻可見不少北方官家規矩的描寫,例如周四私奔跟隨少帥,與元配夫人同住一屋簷下。符立中說:「別忘了張愛玲的原籍是河北,其父在家中能公開包養妓女,這都是北方官場文化的規矩,且張愛玲寫來十分熟稔。」可說《少帥》是張愛玲最不「海派」的作品。
《少帥》為張愛玲生前以英文書寫之作,一般認為屬未完成稿,但其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在編輯整理後表示應是已完稿。對此,符立中反駁指出:「張愛玲的《秧歌》也是以英文發表,當時就因篇幅太短而被要求增加章節,《少帥》僅7章,篇幅遠遠不夠,已經有英文出版經驗的張愛玲也非常清楚。」
另外,符立中也指出,作品前半部對少帥和宋美齡之間互動多有鋪陳,卻未見描寫西安事變及之後的會面,應是小說至此遇到瓶頸而未能盡。
VISTA看天下
张爱玲如何对张学良粉转黑 沈佳音
2014.09.12
出书频率堪比还在世的当红作家,祖师奶奶张爱玲又出新作了!这次的英文历史小说《少帅》,是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展开的。消息一出,就吊起了众多读者的胃口,实在是因为张爱玲和张学良这两位中国近现代史大咖之间的交集太夺人眼目。
这次的宣传语 传闻已久,张爱玲最后一部未刊小说遗稿首度曝光!再次引起争议。十年前,《同学少年都不贱》出版时,被称为张爱玲最后一部遗作。两年后,小说《郁金香》面世,换了个说法,叫张爱玲的最后一部小说。到了2009年,自传小说《小团圆》面世,打出的旗号是张爱玲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遗作。类似的说法用得多了,难免不让人起疑:到底还有多少最后一部?
1997年,宋以朗的母亲邝文美曾将一批张爱玲遗稿的复印本捐给南加州大学的东方图书馆,包括《少帅》的打字稿复印本。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没有见到任何学者的研究,将来很可能还是会无人问津,所以我决定把它出版。宋以朗说。
宋以朗向记者表示,就他掌握的资料,《少帅》应该是真正的最后一部,今后再也没有其他重大作品可以出土了。
只讲了张学良五年的人生故事
《少帅》是一部未完成的半成品小说,原计划写十章,结果只写了七章,现存打字稿81页,约两万三千英文字。经过两年的考据、翻译,9月1日,繁体字版《少帅》由台湾皇冠出版社正式出版。简体字版将由新经典公司出版,但时间未定。
张学良的一生可谓连绵起伏波澜壮阔,不过《少帅》只截取了其中五年的时间。故事开始于1925年军阀割据时期的北京,最后以1930年少帅抵达南京作结。
小说涉及到众多历史人物,不过张爱玲给所有人物都用了化名,比如将张学良改名陈叔覃,将赵四小姐改姓周,将冯玉祥改名为冯以祥。
篇幅太短,于是书里塞进了很多其他内容
《少帅》是一部未完成稿,如果仅按现有的英文稿出版是不够的。这是一个中篇小说,只有几十页,作为一本书出版太薄。宋以朗解释说。为此,在出版的《少帅》繁体字版中,一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宋以朗写的前言,第二三部分是《少帅》的中英文版本,最后一部分是张爱玲研究专家冯睎乾写的关于《少帅》的考证与评论。
张爱玲十分想见张学良,可惜没见成
张爱玲很早就对张学良产生兴趣。1956年,她便想写张学良。1961年10月上旬,张爱玲暂别结婚五年的第二任丈夫赖雅,只身从旧金山出发,先访台湾,再赴香港。她去台湾很大一个原因是要收集张学良的资料。可惜张爱玲没有如愿,很快丈夫赖雅中风的消息传来,她心急如焚,只好匆匆离去。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这一写作计划。见不到本人,她只能靠大量查阅资料,图书馆馆藏、报刊杂志都是其资料来源。
1963年左右,张爱玲开始动笔写《少帅》。最初的写作是快乐的,原本有望一口气写到西安事变。因为爱情是张爱玲所擅长的,相遇、试探、纠葛写起来都得心应手。但这个爱情故事背后牵扯了太多的历史事件,为了更加准确,张爱玲写作的速度不得不放慢下来。
为什么没写完?因为累觉不爱粉转黑
宋以朗的父亲宋淇对于这个题材十分看好,从1960年代起,隔几年他就会鼓励张爱玲把这部小说写完。1991年,张学良获释,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幽禁岁月,随后与赵四小姐一起赴美定居。宋淇又写信给张爱玲,希望她能为此写点东西。张爱玲对此却明确表示了拒绝,因为此时她对张学良早就没有兴趣了,她回信说:
他是个limousine liberal(坐大轿车的自由主义者),觉得irritating(讨厌)纯粹我个人的偏见。
对所写的男主角失去了感觉,甚至还觉得讨厌,这小说是真没法写了。于是直到张爱玲去世,《少帅》都停留在半成品的状态。
张爱玲评价张学良:幼稚的二世主
同为世家子弟,对于张学良,张爱玲有自己的理解:他像一般二世主一样,没真正经过考验,所以对自己没信心,虽然外表看不出。东北易帜,固然是出于统一大业,而且独力无望报父仇,也是他心深处宁愿做他做惯的亲信子侄,甚至于传人蒋夫妇极力敷衍笼络他,他也就当真。
她还认为张学良是个爱国者,但在政治上又很幼稚。兵谏在古代可能行得通,因为世袭的君主地位稳固,不像现代的强人的image(形象)经不起重大打击。蒋被胁迫抗日?造成张的民族英雄形象?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绝对不行。当然张是自恃亲同叔侄的特殊关系
最后还是出了事,同是错估了自己的特权。
张爱玲评价张赵恋:终身拘禁成全了赵四
张爱玲1966年曾在书信中说,《少帅》的要点在于终身拘禁成全了赵四。她认为像张学良这样的花花公子,无论他当时和赵四小姐多要好,但迟早会变心的,但正因为西安事变,张学良被软禁,所以就只能跟她终身厮守了。唐德刚在《张学良口述历史》中也记载赵四曾对张学良说:不是西安事变啊,咱俩也早完了。
专家解读:《少帅》就是升级版的《倾城之恋》
赵四就是现实里的白流苏,成全她的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陷落,而是牵涉整个中国的兴亡。张爱玲研究专家冯睎乾猜想,《少帅》若能写完,那它应该是一部规模更大也更具雄心的《倾城之恋》,也许依然隐括着同一个启示:现实是不可理喻的,没有人知道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全世界的历史被改写,就只为了让一个女人守住风流的丈夫。
冯睎乾还在《少帅》中看到了张爱玲自己的影子,认为这是一部暗藏着张爱玲情史的历史小说。作为一部短短的历史小说,却多次细致地描写性爱。书中描写陈、周床笫之事,任何看过《小团圆》或《今生今世》的人都会立即发现,张爱玲写的只是自己和胡兰成。
Zaobao 张学良 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 张爱玲英文遗作《少帅》翻译出版
2014.09.16
书市
走一回
张爱玲早在1956年已对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感兴趣,1961年赴台湾,计划访问当时仍遭软禁的张学良,可惜无法如愿
黄涓∕文
四小姐遇见了少帅,也从此开启了一段悱惻缠绵的恋情。在这乱世之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保证的,只有他们彼此之间无悔的深情与承诺,是唯一的真实
传闻已久的张爱玲遗作《少帅》近日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被认为是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说遗稿,但由于在这之前,《小团圆》等作品也曾以张爱玲最后一部作品为号召,因此《少帅》的出版,有些读者不免有所质疑。
《少帅》(The Young
Marshal)是张爱玲耗费十年时间蒐集资料,大约在1963年前后写的英文小说。张爱玲自1963年至1976年,写了《少帅》和《小团圆》两个包括张学良的和她自己的传奇故事。
《少帅》以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其中穿插闲话与轶闻八卦,以及对军阀豪门妻妾成群,帅府永远像在办寿宴的热闹描绘。
史上的张学良绝对是风云人物,人称民国四公子之一的他,传说和赵一荻一见钟情,那时张学良已有妻子,赵一荻被父亲软禁下仍执意追随,随着张学良私奔而去,期间张学良历经西安事变,随后被蒋介石软禁在台湾至1991年,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始终不离不弃,至1964年两人正式结婚,赵四小姐已然
51岁。
除了张学良和赵一荻,小说中还有其他人物取自历史人物原型,如小说中的老帅陈祖望为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罗纳为蒋介石的澳籍顾问威廉·亨利·端纳(William
Henry Donald),曾是西安事变的斡旋者;从中也穿插历史事件,如张作霖乘火车回奉天途中,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
从情竇初开到情欲之间
张爱玲早在1956年已对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感兴趣,但因参考材料不足,一直没有动笔
。1961年张爱玲远赴台湾,计划访问当时仍遭软禁的少帅张学良,可惜未获当局应允,没法如愿。1962年3月,张爱玲回到美国,住在华盛顿,开始以多年来收集的素材动笔写《少帅》。
虽是以历史为背景,但《少帅》着重爱情故事,小说情节以少帅陈叔覃(张学良的化名)和洋名为菲碧·周的周四小姐(赵一荻,赵四小姐的化名)的恋爱经过为主。故事始于1925年,正值军阀时期的北京,当时13岁的周四小姐情窦初开,爱上穿上军服又摩登又爱国的少帅。故事到了第三章已是定情的时候,在一次帅府宴会中,少帅和周四在芭蕉树下打情骂俏,针锋相对,少帅送周四一柄檀香扇子,两人彼此试探着,周四小姐说自己宁死不嫁,其实芳心暗许。周四数扇子上的彩绘人物,少帅把头凑近,问周四﹕怎么这么瘦?是不是因为他?还撩起刘海看她的脸,张爱玲写道,她越是低着头,越是觉得沉重得无法抬起头来。
谈情时,周四小姐用手指描画眼中的少帅﹕你的眉是这样走的。她一只手指追踪着,拂过随触随合的眼皮,再小心翼翼沿鼻梁而下,检点每一件东西
和《小团圆》一样,《少帅》里也有不少情欲描写。一只兽在吃她。她从自己竖起的大腿间看见他低俯的头,比例放大了,他的头发摩擦着她,使她毛骨耸然。
张爱玲式的情欲书写也不一般:还在机械地锤着打着,像先前一样难受,现在是把她绑在刑具上要硬扯成两半
赶紧回到正事,古来所谓的鱼水之欢和鸳鸯交颈舞。不如说是一条狗在自顾自的撞向树。
小说最后,周四小姐随少帅迁回奉天,称少帅妻子为大姐。他历劫归来,这对于她是他们俩故事的一个恰当结局,从此两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故事以少帅到南京出席国民会议作结。终于是20世纪了,迟到30年而他还带着两个太太,但是他进来了。中国进来了。
外国人看不懂历史
《少帅》未完成,也没刊行过,创作《少帅》期间,张爱玲1964年在写给宋淇与邝文美的信透露,她给外国朋友理查·麦卡锡和Rodell看了,都不喜欢,说历史太混乱,张爱玲并说自己三年来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也就是说,短短七章却费了三年工夫。
- See more at: http://www.zaobao.com.sg/culture/books/reviews/story20140916-389473#sthash.Le8s9q8z.dpuf
书市
走一回
张爱玲早在1956年已对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感兴趣,1961年赴台湾,计划访问当时仍遭软禁的张学良,可惜无法如愿
黄涓∕文
四小姐遇见了少帅,也从此开启了一段悱惻缠绵的恋情。在这乱世之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保证的,只有他们彼此之间无悔的深情与承诺,是唯一的真实
传闻已久的张爱玲遗作《少帅》近日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被认为是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说遗稿,但由于在这之前,《小团圆》等作品也曾以张爱玲最后一部作品为号召,因此《少帅》的出版,有些读者不免有所质疑。
《少帅》(The Young
Marshal)是张爱玲耗费十年时间蒐集资料,大约在1963年前后写的英文小说。张爱玲自1963年至1976年,写了《少帅》和《小团圆》两个包括张学良的和她自己的传奇故事。
《少帅》以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其中穿插闲话与轶闻八卦,以及对军阀豪门妻妾成群,帅府永远像在办寿宴的热闹描绘。
史上的张学良绝对是风云人物,人称民国四公子之一的他,传说和赵一荻一见钟情,那时张学良已有妻子,赵一荻被父亲软禁下仍执意追随,随着张学良私奔而去,期间张学良历经西安事变,随后被蒋介石软禁在台湾至1991年,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始终不离不弃,至1964年两人正式结婚,赵四小姐已然
51岁。
除了张学良和赵一荻,小说中还有其他人物取自历史人物原型,如小说中的老帅陈祖望为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罗纳为蒋介石的澳籍顾问威廉·亨利·端纳(William
Henry Donald),曾是西安事变的斡旋者;从中也穿插历史事件,如张作霖乘火车回奉天途中,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
从情竇初开到情欲之间
张爱玲早在1956年已对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感兴趣,但因参考材料不足,一直没有动笔
。1961年张爱玲远赴台湾,计划访问当时仍遭软禁的少帅张学良,可惜未获当局应允,没法如愿。1962年3月,张爱玲回到美国,住在华盛顿,开始以多年来收集的素材动笔写《少帅》。
虽是以历史为背景,但《少帅》着重爱情故事,小说情节以少帅陈叔覃(张学良的化名)和洋名为菲碧·周的周四小姐(赵一荻,赵四小姐的化名)的恋爱经过为主。故事始于1925年,正值军阀时期的北京,当时13岁的周四小姐情窦初开,爱上穿上军服又摩登又爱国的少帅。故事到了第三章已是定情的时候,在一次帅府宴会中,少帅和周四在芭蕉树下打情骂俏,针锋相对,少帅送周四一柄檀香扇子,两人彼此试探着,周四小姐说自己宁死不嫁,其实芳心暗许。周四数扇子上的彩绘人物,少帅把头凑近,问周四﹕怎么这么瘦?是不是因为他?还撩起刘海看她的脸,张爱玲写道,她越是低着头,越是觉得沉重得无法抬起头来。
谈情时,周四小姐用手指描画眼中的少帅﹕你的眉是这样走的。她一只手指追踪着,拂过随触随合的眼皮,再小心翼翼沿鼻梁而下,检点每一件东西
和《小团圆》一样,《少帅》里也有不少情欲描写。一只兽在吃她。她从自己竖起的大腿间看见他低俯的头,比例放大了,他的头发摩擦着她,使她毛骨耸然。
张爱玲式的情欲书写也不一般:还在机械地锤着打着,像先前一样难受,现在是把她绑在刑具上要硬扯成两半
赶紧回到正事,古来所谓的鱼水之欢和鸳鸯交颈舞。不如说是一条狗在自顾自的撞向树。
小说最后,周四小姐随少帅迁回奉天,称少帅妻子为大姐。他历劫归来,这对于她是他们俩故事的一个恰当结局,从此两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故事以少帅到南京出席国民会议作结。终于是20世纪了,迟到30年而他还带着两个太太,但是他进来了。中国进来了。
外国人看不懂历史
《少帅》未完成,也没刊行过,创作《少帅》期间,张爱玲1964年在写给宋淇与邝文美的信透露,她给外国朋友理查·麦卡锡和Rodell看了,都不喜欢,说历史太混乱,张爱玲并说自己三年来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也就是说,短短七章却费了三年工夫。
- See more at: http://www.zaobao.com.sg/culture/books/reviews/story20140916-389473#sthash.Le8s9q8z.dpuf
书市
走一回
张爱玲早在1956年已对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感兴趣,1961年赴台湾,计划访问当时仍遭软禁的张学良,可惜无法如愿
黄涓∕文
四小姐遇见了少帅,也从此开启了一段悱惻缠绵的恋情。在这乱世之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保证的,只有他们彼此之间无悔的深情与承诺,是唯一的真实
传闻已久的张爱玲遗作《少帅》近日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被认为是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说遗稿,但由于在这之前,《小团圆》等作品也曾以张爱玲最后一部作品为号召,因此《少帅》的出版,有些读者不免有所质疑。
《少帅》(The Young
Marshal)是张爱玲耗费十年时间蒐集资料,大约在1963年前后写的英文小说。张爱玲自1963年至1976年,写了《少帅》和《小团圆》两个包括张学良的和她自己的传奇故事。
《少帅》以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其中穿插闲话与轶闻八卦,以及对军阀豪门妻妾成群,帅府永远像在办寿宴的热闹描绘。
史上的张学良绝对是风云人物,人称民国四公子之一的他,传说和赵一荻一见钟情,那时张学良已有妻子,赵一荻被父亲软禁下仍执意追随,随着张学良私奔而去,期间张学良历经西安事变,随后被蒋介石软禁在台湾至1991年,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始终不离不弃,至1964年两人正式结婚,赵四小姐已然
51岁。
除了张学良和赵一荻,小说中还有其他人物取自历史人物原型,如小说中的老帅陈祖望为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罗纳为蒋介石的澳籍顾问威廉·亨利·端纳(William
Henry Donald),曾是西安事变的斡旋者;从中也穿插历史事件,如张作霖乘火车回奉天途中,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
从情竇初开到情欲之间
张爱玲早在1956年已对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感兴趣,但因参考材料不足,一直没有动笔
。1961年张爱玲远赴台湾,计划访问当时仍遭软禁的少帅张学良,可惜未获当局应允,没法如愿。1962年3月,张爱玲回到美国,住在华盛顿,开始以多年来收集的素材动笔写《少帅》。
虽是以历史为背景,但《少帅》着重爱情故事,小说情节以少帅陈叔覃(张学良的化名)和洋名为菲碧·周的周四小姐(赵一荻,赵四小姐的化名)的恋爱经过为主。故事始于1925年,正值军阀时期的北京,当时13岁的周四小姐情窦初开,爱上穿上军服又摩登又爱国的少帅。故事到了第三章已是定情的时候,在一次帅府宴会中,少帅和周四在芭蕉树下打情骂俏,针锋相对,少帅送周四一柄檀香扇子,两人彼此试探着,周四小姐说自己宁死不嫁,其实芳心暗许。周四数扇子上的彩绘人物,少帅把头凑近,问周四﹕怎么这么瘦?是不是因为他?还撩起刘海看她的脸,张爱玲写道,她越是低着头,越是觉得沉重得无法抬起头来。
谈情时,周四小姐用手指描画眼中的少帅﹕你的眉是这样走的。她一只手指追踪着,拂过随触随合的眼皮,再小心翼翼沿鼻梁而下,检点每一件东西
和《小团圆》一样,《少帅》里也有不少情欲描写。一只兽在吃她。她从自己竖起的大腿间看见他低俯的头,比例放大了,他的头发摩擦着她,使她毛骨耸然。
张爱玲式的情欲书写也不一般:还在机械地锤着打着,像先前一样难受,现在是把她绑在刑具上要硬扯成两半
赶紧回到正事,古来所谓的鱼水之欢和鸳鸯交颈舞。不如说是一条狗在自顾自的撞向树。
小说最后,周四小姐随少帅迁回奉天,称少帅妻子为大姐。他历劫归来,这对于她是他们俩故事的一个恰当结局,从此两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故事以少帅到南京出席国民会议作结。终于是20世纪了,迟到30年而他还带着两个太太,但是他进来了。中国进来了。
外国人看不懂历史
《少帅》未完成,也没刊行过,创作《少帅》期间,张爱玲1964年在写给宋淇与邝文美的信透露,她给外国朋友理查·麦卡锡和Rodell看了,都不喜欢,说历史太混乱,张爱玲并说自己三年来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也就是说,短短七章却费了三年工夫。
- See more at: http://www.zaobao.com.sg/culture/books/reviews/story20140916-389473#sthash.Le8s9q8z.dpuf
书市
走一回
张爱玲早在1956年已对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感兴趣,1961年赴台湾,计划访问当时仍遭软禁的张学良,可惜无法如愿
黄涓∕文
四小姐遇见了少帅,也从此开启了一段悱惻缠绵的恋情。在这乱世之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保证的,只有他们彼此之间无悔的深情与承诺,是唯一的真实
传闻已久的张爱玲遗作《少帅》近日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被认为是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说遗稿,但由于在这之前,《小团圆》等作品也曾以张爱玲最后一部作品为号召,因此《少帅》的出版,有些读者不免有所质疑。
《少帅》(The Young
Marshal)是张爱玲耗费十年时间蒐集资料,大约在1963年前后写的英文小说。张爱玲自1963年至1976年,写了《少帅》和《小团圆》两个包括张学良的和她自己的传奇故事。
《少帅》以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其中穿插闲话与轶闻八卦,以及对军阀豪门妻妾成群,帅府永远像在办寿宴的热闹描绘。
史上的张学良绝对是风云人物,人称民国四公子之一的他,传说和赵一荻一见钟情,那时张学良已有妻子,赵一荻被父亲软禁下仍执意追随,随着张学良私奔而去,期间张学良历经西安事变,随后被蒋介石软禁在台湾至1991年,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始终不离不弃,至1964年两人正式结婚,赵四小姐已然
51岁。
除了张学良和赵一荻,小说中还有其他人物取自历史人物原型,如小说中的老帅陈祖望为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罗纳为蒋介石的澳籍顾问威廉·亨利·端纳(William
Henry Donald),曾是西安事变的斡旋者;从中也穿插历史事件,如张作霖乘火车回奉天途中,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
从情竇初开到情欲之间
张爱玲早在1956年已对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感兴趣,但因参考材料不足,一直没有动笔
。1961年张爱玲远赴台湾,计划访问当时仍遭软禁的少帅张学良,可惜未获当局应允,没法如愿。1962年3月,张爱玲回到美国,住在华盛顿,开始以多年来收集的素材动笔写《少帅》。
虽是以历史为背景,但《少帅》着重爱情故事,小说情节以少帅陈叔覃(张学良的化名)和洋名为菲碧·周的周四小姐(赵一荻,赵四小姐的化名)的恋爱经过为主。故事始于1925年,正值军阀时期的北京,当时13岁的周四小姐情窦初开,爱上穿上军服又摩登又爱国的少帅。故事到了第三章已是定情的时候,在一次帅府宴会中,少帅和周四在芭蕉树下打情骂俏,针锋相对,少帅送周四一柄檀香扇子,两人彼此试探着,周四小姐说自己宁死不嫁,其实芳心暗许。周四数扇子上的彩绘人物,少帅把头凑近,问周四﹕怎么这么瘦?是不是因为他?还撩起刘海看她的脸,张爱玲写道,她越是低着头,越是觉得沉重得无法抬起头来。
谈情时,周四小姐用手指描画眼中的少帅﹕你的眉是这样走的。她一只手指追踪着,拂过随触随合的眼皮,再小心翼翼沿鼻梁而下,检点每一件东西
和《小团圆》一样,《少帅》里也有不少情欲描写。一只兽在吃她。她从自己竖起的大腿间看见他低俯的头,比例放大了,他的头发摩擦着她,使她毛骨耸然。
张爱玲式的情欲书写也不一般:还在机械地锤着打着,像先前一样难受,现在是把她绑在刑具上要硬扯成两半
赶紧回到正事,古来所谓的鱼水之欢和鸳鸯交颈舞。不如说是一条狗在自顾自的撞向树。
小说最后,周四小姐随少帅迁回奉天,称少帅妻子为大姐。他历劫归来,这对于她是他们俩故事的一个恰当结局,从此两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故事以少帅到南京出席国民会议作结。终于是20世纪了,迟到30年而他还带着两个太太,但是他进来了。中国进来了。
外国人看不懂历史
《少帅》未完成,也没刊行过,创作《少帅》期间,张爱玲1964年在写给宋淇与邝文美的信透露,她给外国朋友理查·麦卡锡和Rodell看了,都不喜欢,说历史太混乱,张爱玲并说自己三年来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也就是说,短短七章却费了三年工夫。
- See more at: http://www.zaobao.com.sg/culture/books/reviews/story20140916-389473#sthash.Le8s9q8z.dpuf
外国人看不懂历史
外国人看不懂历史
书市
走一回
张爱玲早在1956年已对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感兴趣,1961年赴台湾,计划访问当时仍遭软禁的张学良,可惜无法如愿
黄涓∕文
四小姐遇见了少帅,也从此开启了一段悱惻缠绵的恋情。在这乱世之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保证的,只有他们彼此之间无悔的深情与承诺,是唯一的真实
传闻已久的张爱玲遗作《少帅》近日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被认为是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说遗稿,但由于在这之前,《小团圆》等作品也曾以张爱玲最后一部作品为号召,因此《少帅》的出版,有些读者不免有所质疑。
《少帅》(The Young
Marshal)是张爱玲耗费十年时间蒐集资料,大约在1963年前后写的英文小说。张爱玲自1963年至1976年,写了《少帅》和《小团圆》两个包括张学良的和她自己的传奇故事。
《少帅》以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其中穿插闲话与轶闻八卦,以及对军阀豪门妻妾成群,帅府永远像在办寿宴的热闹描绘。
史上的张学良绝对是风云人物,人称民国四公子之一的他,传说和赵一荻一见钟情,那时张学良已有妻子,赵一荻被父亲软禁下仍执意追随,随着张学良私奔而去,期间张学良历经西安事变,随后被蒋介石软禁在台湾至1991年,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始终不离不弃,至1964年两人正式结婚,赵四小姐已然
51岁。
除了张学良和赵一荻,小说中还有其他人物取自历史人物原型,如小说中的老帅陈祖望为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罗纳为蒋介石的澳籍顾问威廉·亨利·端纳(William
Henry Donald),曾是西安事变的斡旋者;从中也穿插历史事件,如张作霖乘火车回奉天途中,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
从情竇初开到情欲之间
张爱玲早在1956年已对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感兴趣,但因参考材料不足,一直没有动笔
。1961年张爱玲远赴台湾,计划访问当时仍遭软禁的少帅张学良,可惜未获当局应允,没法如愿。1962年3月,张爱玲回到美国,住在华盛顿,开始以多年来收集的素材动笔写《少帅》。
虽是以历史为背景,但《少帅》着重爱情故事,小说情节以少帅陈叔覃(张学良的化名)和洋名为菲碧·周的周四小姐(赵一荻,赵四小姐的化名)的恋爱经过为主。故事始于1925年,正值军阀时期的北京,当时13岁的周四小姐情窦初开,爱上穿上军服又摩登又爱国的少帅。故事到了第三章已是定情的时候,在一次帅府宴会中,少帅和周四在芭蕉树下打情骂俏,针锋相对,少帅送周四一柄檀香扇子,两人彼此试探着,周四小姐说自己宁死不嫁,其实芳心暗许。周四数扇子上的彩绘人物,少帅把头凑近,问周四﹕怎么这么瘦?是不是因为他?还撩起刘海看她的脸,张爱玲写道,她越是低着头,越是觉得沉重得无法抬起头来。
谈情时,周四小姐用手指描画眼中的少帅﹕你的眉是这样走的。她一只手指追踪着,拂过随触随合的眼皮,再小心翼翼沿鼻梁而下,检点每一件东西
和《小团圆》一样,《少帅》里也有不少情欲描写。一只兽在吃她。她从自己竖起的大腿间看见他低俯的头,比例放大了,他的头发摩擦着她,使她毛骨耸然。
张爱玲式的情欲书写也不一般:还在机械地锤着打着,像先前一样难受,现在是把她绑在刑具上要硬扯成两半
赶紧回到正事,古来所谓的鱼水之欢和鸳鸯交颈舞。不如说是一条狗在自顾自的撞向树。
小说最后,周四小姐随少帅迁回奉天,称少帅妻子为大姐。他历劫归来,这对于她是他们俩故事的一个恰当结局,从此两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故事以少帅到南京出席国民会议作结。终于是20世纪了,迟到30年而他还带着两个太太,但是他进来了。中国进来了。
外国人看不懂历史
《少帅》未完成,也没刊行过,创作《少帅》期间,张爱玲1964年在写给宋淇与邝文美的信透露,她给外国朋友理查·麦卡锡和Rodell看了,都不喜欢,说历史太混乱,张爱玲并说自己三年来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也就是说,短短七章却费了三年工夫。
- See more at: http://www.zaobao.com.sg/culture/books/reviews/story20140916-389473#sthash.Le8s9q8z.dpuf
书市
走一回
张爱玲早在1956年已对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感兴趣,1961年赴台湾,计划访问当时仍遭软禁的张学良,可惜无法如愿
黄涓∕文
四小姐遇见了少帅,也从此开启了一段悱惻缠绵的恋情。在这乱世之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保证的,只有他们彼此之间无悔的深情与承诺,是唯一的真实
传闻已久的张爱玲遗作《少帅》近日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被认为是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说遗稿,但由于在这之前,《小团圆》等作品也曾以张爱玲最后一部作品为号召,因此《少帅》的出版,有些读者不免有所质疑。
《少帅》(The Young
Marshal)是张爱玲耗费十年时间蒐集资料,大约在1963年前后写的英文小说。张爱玲自1963年至1976年,写了《少帅》和《小团圆》两个包括张学良的和她自己的传奇故事。
《少帅》以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其中穿插闲话与轶闻八卦,以及对军阀豪门妻妾成群,帅府永远像在办寿宴的热闹描绘。
史上的张学良绝对是风云人物,人称民国四公子之一的他,传说和赵一荻一见钟情,那时张学良已有妻子,赵一荻被父亲软禁下仍执意追随,随着张学良私奔而去,期间张学良历经西安事变,随后被蒋介石软禁在台湾至1991年,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始终不离不弃,至1964年两人正式结婚,赵四小姐已然
51岁。
除了张学良和赵一荻,小说中还有其他人物取自历史人物原型,如小说中的老帅陈祖望为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罗纳为蒋介石的澳籍顾问威廉·亨利·端纳(William
Henry Donald),曾是西安事变的斡旋者;从中也穿插历史事件,如张作霖乘火车回奉天途中,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
从情竇初开到情欲之间
张爱玲早在1956年已对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感兴趣,但因参考材料不足,一直没有动笔
。1961年张爱玲远赴台湾,计划访问当时仍遭软禁的少帅张学良,可惜未获当局应允,没法如愿。1962年3月,张爱玲回到美国,住在华盛顿,开始以多年来收集的素材动笔写《少帅》。
虽是以历史为背景,但《少帅》着重爱情故事,小说情节以少帅陈叔覃(张学良的化名)和洋名为菲碧·周的周四小姐(赵一荻,赵四小姐的化名)的恋爱经过为主。故事始于1925年,正值军阀时期的北京,当时13岁的周四小姐情窦初开,爱上穿上军服又摩登又爱国的少帅。故事到了第三章已是定情的时候,在一次帅府宴会中,少帅和周四在芭蕉树下打情骂俏,针锋相对,少帅送周四一柄檀香扇子,两人彼此试探着,周四小姐说自己宁死不嫁,其实芳心暗许。周四数扇子上的彩绘人物,少帅把头凑近,问周四﹕怎么这么瘦?是不是因为他?还撩起刘海看她的脸,张爱玲写道,她越是低着头,越是觉得沉重得无法抬起头来。
谈情时,周四小姐用手指描画眼中的少帅﹕你的眉是这样走的。她一只手指追踪着,拂过随触随合的眼皮,再小心翼翼沿鼻梁而下,检点每一件东西
和《小团圆》一样,《少帅》里也有不少情欲描写。一只兽在吃她。她从自己竖起的大腿间看见他低俯的头,比例放大了,他的头发摩擦着她,使她毛骨耸然。
张爱玲式的情欲书写也不一般:还在机械地锤着打着,像先前一样难受,现在是把她绑在刑具上要硬扯成两半
赶紧回到正事,古来所谓的鱼水之欢和鸳鸯交颈舞。不如说是一条狗在自顾自的撞向树。
小说最后,周四小姐随少帅迁回奉天,称少帅妻子为大姐。他历劫归来,这对于她是他们俩故事的一个恰当结局,从此两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故事以少帅到南京出席国民会议作结。终于是20世纪了,迟到30年而他还带着两个太太,但是他进来了。中国进来了。
外国人看不懂历史
《少帅》未完成,也没刊行过,创作《少帅》期间,张爱玲1964年在写给宋淇与邝文美的信透露,她给外国朋友理查·麦卡锡和Rodell看了,都不喜欢,说历史太混乱,张爱玲并说自己三年来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也就是说,短短七章却费了三年工夫。
- See more at: http://www.zaobao.com.sg/culture/books/reviews/story20140916-389473#sthash.Le8s9q8z.dpuf
书市
走一回
张爱玲早在1956年已对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感兴趣,1961年赴台湾,计划访问当时仍遭软禁的张学良,可惜无法如愿
黄涓∕文
四小姐遇见了少帅,也从此开启了一段悱惻缠绵的恋情。在这乱世之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保证的,只有他们彼此之间无悔的深情与承诺,是唯一的真实
传闻已久的张爱玲遗作《少帅》近日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被认为是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说遗稿,但由于在这之前,《小团圆》等作品也曾以张爱玲最后一部作品为号召,因此《少帅》的出版,有些读者不免有所质疑。
《少帅》(The Young
Marshal)是张爱玲耗费十年时间蒐集资料,大约在1963年前后写的英文小说。张爱玲自1963年至1976年,写了《少帅》和《小团圆》两个包括张学良的和她自己的传奇故事。
《少帅》以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其中穿插闲话与轶闻八卦,以及对军阀豪门妻妾成群,帅府永远像在办寿宴的热闹描绘。
史上的张学良绝对是风云人物,人称民国四公子之一的他,传说和赵一荻一见钟情,那时张学良已有妻子,赵一荻被父亲软禁下仍执意追随,随着张学良私奔而去,期间张学良历经西安事变,随后被蒋介石软禁在台湾至1991年,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始终不离不弃,至1964年两人正式结婚,赵四小姐已然
51岁。
除了张学良和赵一荻,小说中还有其他人物取自历史人物原型,如小说中的老帅陈祖望为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罗纳为蒋介石的澳籍顾问威廉·亨利·端纳(William
Henry Donald),曾是西安事变的斡旋者;从中也穿插历史事件,如张作霖乘火车回奉天途中,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
从情竇初开到情欲之间
张爱玲早在1956年已对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感兴趣,但因参考材料不足,一直没有动笔
。1961年张爱玲远赴台湾,计划访问当时仍遭软禁的少帅张学良,可惜未获当局应允,没法如愿。1962年3月,张爱玲回到美国,住在华盛顿,开始以多年来收集的素材动笔写《少帅》。
虽是以历史为背景,但《少帅》着重爱情故事,小说情节以少帅陈叔覃(张学良的化名)和洋名为菲碧·周的周四小姐(赵一荻,赵四小姐的化名)的恋爱经过为主。故事始于1925年,正值军阀时期的北京,当时13岁的周四小姐情窦初开,爱上穿上军服又摩登又爱国的少帅。故事到了第三章已是定情的时候,在一次帅府宴会中,少帅和周四在芭蕉树下打情骂俏,针锋相对,少帅送周四一柄檀香扇子,两人彼此试探着,周四小姐说自己宁死不嫁,其实芳心暗许。周四数扇子上的彩绘人物,少帅把头凑近,问周四﹕怎么这么瘦?是不是因为他?还撩起刘海看她的脸,张爱玲写道,她越是低着头,越是觉得沉重得无法抬起头来。
谈情时,周四小姐用手指描画眼中的少帅﹕你的眉是这样走的。她一只手指追踪着,拂过随触随合的眼皮,再小心翼翼沿鼻梁而下,检点每一件东西
和《小团圆》一样,《少帅》里也有不少情欲描写。一只兽在吃她。她从自己竖起的大腿间看见他低俯的头,比例放大了,他的头发摩擦着她,使她毛骨耸然。
张爱玲式的情欲书写也不一般:还在机械地锤着打着,像先前一样难受,现在是把她绑在刑具上要硬扯成两半
赶紧回到正事,古来所谓的鱼水之欢和鸳鸯交颈舞。不如说是一条狗在自顾自的撞向树。
小说最后,周四小姐随少帅迁回奉天,称少帅妻子为大姐。他历劫归来,这对于她是他们俩故事的一个恰当结局,从此两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故事以少帅到南京出席国民会议作结。终于是20世纪了,迟到30年而他还带着两个太太,但是他进来了。中国进来了。
外国人看不懂历史
《少帅》未完成,也没刊行过,创作《少帅》期间,张爱玲1964年在写给宋淇与邝文美的信透露,她给外国朋友理查·麦卡锡和Rodell看了,都不喜欢,说历史太混乱,张爱玲并说自己三年来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也就是说,短短七章却费了三年工夫。
- See more at: http://www.zaobao.com.sg/culture/books/reviews/story20140916-389473#sthash.Le8s9q8z.dpuf
书市
走一回
张爱玲早在1956年已对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感兴趣,1961年赴台湾,计划访问当时仍遭软禁的张学良,可惜无法如愿
黄涓∕文
四小姐遇见了少帅,也从此开启了一段悱惻缠绵的恋情。在这乱世之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保证的,只有他们彼此之间无悔的深情与承诺,是唯一的真实
传闻已久的张爱玲遗作《少帅》近日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被认为是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说遗稿,但由于在这之前,《小团圆》等作品也曾以张爱玲最后一部作品为号召,因此《少帅》的出版,有些读者不免有所质疑。
《少帅》(The Young
Marshal)是张爱玲耗费十年时间蒐集资料,大约在1963年前后写的英文小说。张爱玲自1963年至1976年,写了《少帅》和《小团圆》两个包括张学良的和她自己的传奇故事。
《少帅》以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其中穿插闲话与轶闻八卦,以及对军阀豪门妻妾成群,帅府永远像在办寿宴的热闹描绘。
史上的张学良绝对是风云人物,人称民国四公子之一的他,传说和赵一荻一见钟情,那时张学良已有妻子,赵一荻被父亲软禁下仍执意追随,随着张学良私奔而去,期间张学良历经西安事变,随后被蒋介石软禁在台湾至1991年,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始终不离不弃,至1964年两人正式结婚,赵四小姐已然
51岁。
除了张学良和赵一荻,小说中还有其他人物取自历史人物原型,如小说中的老帅陈祖望为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罗纳为蒋介石的澳籍顾问威廉·亨利·端纳(William
Henry Donald),曾是西安事变的斡旋者;从中也穿插历史事件,如张作霖乘火车回奉天途中,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
从情竇初开到情欲之间
张爱玲早在1956年已对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感兴趣,但因参考材料不足,一直没有动笔
。1961年张爱玲远赴台湾,计划访问当时仍遭软禁的少帅张学良,可惜未获当局应允,没法如愿。1962年3月,张爱玲回到美国,住在华盛顿,开始以多年来收集的素材动笔写《少帅》。
虽是以历史为背景,但《少帅》着重爱情故事,小说情节以少帅陈叔覃(张学良的化名)和洋名为菲碧·周的周四小姐(赵一荻,赵四小姐的化名)的恋爱经过为主。故事始于1925年,正值军阀时期的北京,当时13岁的周四小姐情窦初开,爱上穿上军服又摩登又爱国的少帅。故事到了第三章已是定情的时候,在一次帅府宴会中,少帅和周四在芭蕉树下打情骂俏,针锋相对,少帅送周四一柄檀香扇子,两人彼此试探着,周四小姐说自己宁死不嫁,其实芳心暗许。周四数扇子上的彩绘人物,少帅把头凑近,问周四﹕怎么这么瘦?是不是因为他?还撩起刘海看她的脸,张爱玲写道,她越是低着头,越是觉得沉重得无法抬起头来。
谈情时,周四小姐用手指描画眼中的少帅﹕你的眉是这样走的。她一只手指追踪着,拂过随触随合的眼皮,再小心翼翼沿鼻梁而下,检点每一件东西
和《小团圆》一样,《少帅》里也有不少情欲描写。一只兽在吃她。她从自己竖起的大腿间看见他低俯的头,比例放大了,他的头发摩擦着她,使她毛骨耸然。
张爱玲式的情欲书写也不一般:还在机械地锤着打着,像先前一样难受,现在是把她绑在刑具上要硬扯成两半
赶紧回到正事,古来所谓的鱼水之欢和鸳鸯交颈舞。不如说是一条狗在自顾自的撞向树。
小说最后,周四小姐随少帅迁回奉天,称少帅妻子为大姐。他历劫归来,这对于她是他们俩故事的一个恰当结局,从此两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故事以少帅到南京出席国民会议作结。终于是20世纪了,迟到30年而他还带着两个太太,但是他进来了。中国进来了。
外国人看不懂历史
《少帅》未完成,也没刊行过,创作《少帅》期间,张爱玲1964年在写给宋淇与邝文美的信透露,她给外国朋友理查·麦卡锡和Rodell看了,都不喜欢,说历史太混乱,张爱玲并说自己三年来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也就是说,短短七章却费了三年工夫。
- See more at: http://www.zaobao.com.sg/culture/books/reviews/story20140916-389473#sthash.Le8s9q8z.dpuf
书市
走一回
张爱玲早在1956年已对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感兴趣,1961年赴台湾,计划访问当时仍遭软禁的张学良,可惜无法如愿
黄涓∕文
四小姐遇见了少帅,也从此开启了一段悱惻缠绵的恋情。在这乱世之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保证的,只有他们彼此之间无悔的深情与承诺,是唯一的真实
传闻已久的张爱玲遗作《少帅》近日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被认为是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说遗稿,但由于在这之前,《小团圆》等作品也曾以张爱玲最后一部作品为号召,因此《少帅》的出版,有些读者不免有所质疑。
《少帅》(The Young
Marshal)是张爱玲耗费十年时间蒐集资料,大约在1963年前后写的英文小说。张爱玲自1963年至1976年,写了《少帅》和《小团圆》两个包括张学良的和她自己的传奇故事。
《少帅》以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其中穿插闲话与轶闻八卦,以及对军阀豪门妻妾成群,帅府永远像在办寿宴的热闹描绘。
史上的张学良绝对是风云人物,人称民国四公子之一的他,传说和赵一荻一见钟情,那时张学良已有妻子,赵一荻被父亲软禁下仍执意追随,随着张学良私奔而去,期间张学良历经西安事变,随后被蒋介石软禁在台湾至1991年,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始终不离不弃,至1964年两人正式结婚,赵四小姐已然
51岁。
除了张学良和赵一荻,小说中还有其他人物取自历史人物原型,如小说中的老帅陈祖望为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罗纳为蒋介石的澳籍顾问威廉·亨利·端纳(William
Henry Donald),曾是西安事变的斡旋者;从中也穿插历史事件,如张作霖乘火车回奉天途中,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
从情竇初开到情欲之间
张爱玲早在1956年已对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感兴趣,但因参考材料不足,一直没有动笔
。1961年张爱玲远赴台湾,计划访问当时仍遭软禁的少帅张学良,可惜未获当局应允,没法如愿。1962年3月,张爱玲回到美国,住在华盛顿,开始以多年来收集的素材动笔写《少帅》。
虽是以历史为背景,但《少帅》着重爱情故事,小说情节以少帅陈叔覃(张学良的化名)和洋名为菲碧·周的周四小姐(赵一荻,赵四小姐的化名)的恋爱经过为主。故事始于1925年,正值军阀时期的北京,当时13岁的周四小姐情窦初开,爱上穿上军服又摩登又爱国的少帅。故事到了第三章已是定情的时候,在一次帅府宴会中,少帅和周四在芭蕉树下打情骂俏,针锋相对,少帅送周四一柄檀香扇子,两人彼此试探着,周四小姐说自己宁死不嫁,其实芳心暗许。周四数扇子上的彩绘人物,少帅把头凑近,问周四﹕怎么这么瘦?是不是因为他?还撩起刘海看她的脸,张爱玲写道,她越是低着头,越是觉得沉重得无法抬起头来。
谈情时,周四小姐用手指描画眼中的少帅﹕你的眉是这样走的。她一只手指追踪着,拂过随触随合的眼皮,再小心翼翼沿鼻梁而下,检点每一件东西
和《小团圆》一样,《少帅》里也有不少情欲描写。一只兽在吃她。她从自己竖起的大腿间看见他低俯的头,比例放大了,他的头发摩擦着她,使她毛骨耸然。
张爱玲式的情欲书写也不一般:还在机械地锤着打着,像先前一样难受,现在是把她绑在刑具上要硬扯成两半
赶紧回到正事,古来所谓的鱼水之欢和鸳鸯交颈舞。不如说是一条狗在自顾自的撞向树。
小说最后,周四小姐随少帅迁回奉天,称少帅妻子为大姐。他历劫归来,这对于她是他们俩故事的一个恰当结局,从此两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故事以少帅到南京出席国民会议作结。终于是20世纪了,迟到30年而他还带着两个太太,但是他进来了。中国进来了。
外国人看不懂历史
《少帅》未完成,也没刊行过,创作《少帅》期间,张爱玲1964年在写给宋淇与邝文美的信透露,她给外国朋友理查·麦卡锡和Rodell看了,都不喜欢,说历史太混乱,张爱玲并说自己三年来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也就是说,短短七章却费了三年工夫。
- See more at: http://www.zaobao.com.sg/culture/books/reviews/story20140916-389473#sthash.5D8uFCeI.dpuf
书市
走一回
张爱玲早在1956年已对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感兴趣,1961年赴台湾,计划访问当时仍遭软禁的张学良,可惜无法如愿
黄涓∕文
四小姐遇见了少帅,也从此开启了一段悱惻缠绵的恋情。在这乱世之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保证的,只有他们彼此之间无悔的深情与承诺,是唯一的真实
传闻已久的张爱玲遗作《少帅》近日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被认为是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说遗稿,但由于在这之前,《小团圆》等作品也曾以张爱玲最后一部作品为号召,因此《少帅》的出版,有些读者不免有所质疑。
《少帅》(The Young
Marshal)是张爱玲耗费十年时间蒐集资料,大约在1963年前后写的英文小说。张爱玲自1963年至1976年,写了《少帅》和《小团圆》两个包括张学良的和她自己的传奇故事。
《少帅》以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其中穿插闲话与轶闻八卦,以及对军阀豪门妻妾成群,帅府永远像在办寿宴的热闹描绘。
史上的张学良绝对是风云人物,人称民国四公子之一的他,传说和赵一荻一见钟情,那时张学良已有妻子,赵一荻被父亲软禁下仍执意追随,随着张学良私奔而去,期间张学良历经西安事变,随后被蒋介石软禁在台湾至1991年,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始终不离不弃,至1964年两人正式结婚,赵四小姐已然51岁。
除了张学良和赵一荻,小说中还有其他人物取自历史人物原型,如小说中的老帅陈祖望为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罗纳为蒋介石的澳籍顾问威廉·亨利·端纳(William
Henry Donald),曾是西安事变的斡旋者;从中也穿插历史事件,如张作霖乘火车回奉天途中,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
从情竇初开到情欲之间
张爱玲早在1956年已对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感兴趣,但因参考材料不足,一直没有动笔
。1961年张爱玲远赴台湾,计划访问当时仍遭软禁的少帅张学良,可惜未获当局应允,没法如愿。1962年3月,张爱玲回到美国,住在华盛顿,开始以多年来收集的素材动笔写《少帅》。
虽是以历史为背景,但《少帅》着重爱情故事,小说情节以少帅陈叔覃(张学良的化名)和洋名为菲碧·周的周四小姐(赵一荻,赵四小姐的化名)的恋爱经过为主。故事始于1925年,正值军阀时期的北京,当时13岁的周四小姐情窦初开,爱上穿上军服又摩登又爱国的少帅。故事到了第三章已是定情的时候,在一次帅府宴会中,少帅和周四在芭蕉树下打情骂俏,针锋相对,少帅送周四一柄檀香扇子,两人彼此试探着,周四小姐说自己宁死不嫁,其实芳心暗许。周四数扇子上的彩绘人物,少帅把头凑近,问周四﹕怎么这么瘦?是不是因为他?还撩起刘海看她的脸,张爱玲写道,她越是低着头,越是觉得沉重得无法抬起头来。
谈情时,周四小姐用手指描画眼中的少帅﹕你的眉是这样走的。她一只手指追踪着,拂过随触随合的眼皮,再小心翼翼沿鼻梁而下,检点每一件东西
和《小团圆》一样,《少帅》里也有不少情欲描写。一只兽在吃她。她从自己竖起的大腿间看见他低俯的头,比例放大了,他的头发摩擦着她,使她毛骨耸然。
张爱玲式的情欲书写也不一般:还在机械地锤着打着,像先前一样难受,现在是把她绑在刑具上要硬扯成两半
赶紧回到正事,古来所谓的鱼水之欢和鸳鸯交颈舞。不如说是一条狗在自顾自的撞向树。
小说最后,周四小姐随少帅迁回奉天,称少帅妻子为大姐。他历劫归来,这对于她是他们俩故事的一个恰当结局,从此两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故事以少帅到南京出席国民会议作结。终于是20世纪了,迟到30年而他还带着两个太太,但是他进来了。中国进来了。
外国人看不懂历史
《少帅》未完成,也没刊行过,创作《少帅》期间,张爱玲1964年在写给宋淇与邝文美的信透露,她给外国朋友理查·麦卡锡和Rodell看了,都不喜欢,说历史太混乱,张爱玲并说自己三年来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也就是说,短短七章却费了三年工夫。
《少帅》的英文打字稿共81页,2万3000多字,分七章,译成中文后3万7000多字。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宋以朗写的前言,交待了为何现在出版张爱玲这本遗作,说是1997年这份稿子由其母亲邝文美捐给南加州大学的东方图书馆,这么多年一直没人从事研究,他因为觉得非常可惜,所以才请人把英文稿翻译出来;宋以朗在《少帅》前言并说,由于读者看不出张爱玲在《小团圆》运用穿插藏闪的结构,竟以为是杂乱无章的草稿,所以他特地找来香港学者冯睎乾为《少帅》写了一篇考证和评析文章,让读者对小说更易理解。
第二部分是中文翻译,共3万7000字;第三部分是英文稿,共七章;第四部分是冯睎乾的评论分析《<少帅>考证与评析》,文章中并引述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关于《少帅》的信件,从他们的通信内容,可以知道张爱玲是什么时候开始写《少帅》、什么时候去台湾试图访张学良,又是如何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收集历史资料等;冯睎乾并从创作历程、史料考证及文学索隐3部分讨论、评析《少帅》,张迷们细读此文可从不同角度解读《少帅》。
(《少帅》可在纪伊国屋买到)
- See more at: http://www.zaobao.com.sg/culture/books/reviews/story20140916-389473/page/0/1#sthash.tyjA2zrL.dpuf
《少帅》的英文打字稿共81页,2万3000多字,分七章,译成中文后3万7000多字。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宋以朗写的前言,交待了为何现在出版张爱玲这本遗作,说是1997年这份稿子由其母亲邝文美捐给南加州大学的东方图书馆,这么多年一直没人从事研究,他因为觉得非常可惜,所以才请人把英文稿翻译出来;宋以朗在《少帅》前言并说,由于读者看不出张爱玲在《小团圆》运用穿插藏闪的结构,竟以为是杂乱无章的草稿,所以他特地找来香港学者冯睎乾为《少帅》写了一篇考证和评析文章,让读者对小说更易理解。
第二部分是中文翻译,共3万7000字;第三部分是英文稿,共七章;第四部分是冯睎乾的评论分析《<少帅>考证与评析》,文章中并引述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关于《少帅》的信件,从他们的通信内容,可以知道张爱玲是什么时候开始写《少帅》、什么时候去台湾试图访张学良,又是如何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收集历史资料等;冯睎乾并从创作历程、史料考证及文学索隐3部分讨论、评析《少帅》,张迷们细读此文可从不同角度解读《少帅》。
(《少帅》可在纪伊国屋买到)
中国妇女报
3万来字的小说,费了3年功夫 20140919期 第A4版:文化周刊
港媒认为,张爱玲曾说自己三年来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短短七章,竟耗费作者三年功夫,全在于张爱玲对自己写作的要求。她曾说:写小说非要自己彻底了解全部情形不可,否则写出来像人造纤维,不像真的。
■ 王驰
9月初,张爱玲遗作《少帅》刚刚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香港媒体就立即跟进,在本地读者还不能看到小说庐山真面目的空档,曝出了根据张爱玲与宋淇夫妇通信内容考证所得的创作历程和与小说相关的史料考证。
《少帅》以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是张爱玲的英文小说,多年前由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捐给美国学术机构,以便学者研究。十几年后,宋以朗发现,这些珍贵资料并未受到重视,考虑到张爱玲作品广受中文读者喜爱,决定整理出版《少帅》中文版。
据港媒透露,早在1956年,张爱玲已起意创作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为蓝本的爱情故事,但因为参考材料不足,一直没有动笔。1961年10月,张爱玲从旧金山远赴台湾,计划采访张学良,因各种原因没能如愿。1962年3月,张爱玲回到美国,在华盛顿,她利用美国国会图书馆搜集参考资料,加上多年陆续储备的素材,很快便动笔写《少帅》。
1964年,张爱玲完成了小说前七章,即约为计划中的三分之二后,先打印出来给三位外国朋友看。当时除了一位中国通喜欢外,包括张爱玲的出版代理人罗尔德女士在内的另外两位,都因为对中国历史不甚了了,众多的历史人物连名字都记不清,从而对小说大泼冷水。令张爱玲灰心不已,原本计划十章的小说,戛然而止。
港媒认为,张爱玲曾说自己三年来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短短七章,竟耗费作者三年功夫,全在于张爱玲对自己写作的要求。她曾说:写小说非要自己彻底了解全部情形不可,否则写出来像人造纤维,不像真的。
而张赵之恋蔚为传奇,坊间传说也版本不一。据说十五岁的赵四与张学良一见钟情,随已婚的张学良私奔。西安事变后,赵四不离不弃,一路随张学良到台湾,终在一九六四年张学良与发妻离婚后,与张学良成婚,当时她51岁。可以想见,为写《少帅》,张爱玲不但要参阅正史传记,还得看大量野史杂文,才能将人物写得真,故事说得明。
港媒从现有文献的蛛丝马迹中推敲认为,她参考过的材料大概有两类:其一是剪报和杂志,如邝文美寄给她的《新生晚报》副刊、《春秋》杂志等;其二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藏书,尤其是美国记者写的《中国的端纳》等等。
1903
年,端纳以一个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先后担任孙中山、张作霖、张学良、蒋介石等人的顾问,时间长达40年之久。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因为他与蒋介石和张学良的特殊关系,第一个冒险飞赴西安进行斡旋,对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是周恩来、蒋介石和张学良三者之间的保证人。《中国的端纳》被认为是民国时期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
小说中,对于历史人物,有时甚至于角色一句对白,张爱玲也力求无一字无来历。如小说第七章写新闻记者问孙中山:孙博士,您是社会主义者吗?罗讷(即端纳在书中的化名)代答一句:你是国民党人所应是的一切。这个细节和对白都能在《中国的端纳》中找到。
港媒于是分析指出,这种纪实写法体现了作者素来服膺的美学观
事实比虚构的故事有更深沉的戏剧性。张爱玲也曾说过喜欢实事,并不是尊重事实,是偏嗜它特有的一种韵味,其实也就是人生味。
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对内地媒体说过,《少帅》未提张学良的名字,都是用少帅来代替。皇冠出版社披露给台湾媒体说,张爱玲在书中将原人物都以另名代替,例如赵四变周四,张学良变陈叔覃。
港媒对小说中女性人物名字的探究,多少闪烁了些女性主义的色彩,是这些对小说创作的挖掘中最接近张爱玲本意的,也说不定。有港媒认为,《少帅》最吸引人的,是象征性地写一位无名女子在一个伪装世界中的漫游,那世界爬满了她精神系统的臭虫。
女主角不是叫周四小姐吗?为什么要说是无名女子?原来,一般读者可能不一定能注意到,小说的男主角都有名字,女主角则大多隐名,仅仅在开篇提到周四
洋名菲碧·周,而叙述过程中通篇称她四小姐或她。其余的女性人物不是朱三就是五老姨太,再或是洪姨娘。这些三、四、五的数字称呼,除了用来简化名字外,被认为别有深意。
他拉着她的手往沙发走去。仿佛是长程,两人的胳臂拉成一直线,让她落后了几步。她看见自己走在一列裹着头的女性队伍里。他妻子以及别的人?但是她们对于她没有身分。她加入那行列里,好像她们就是人类。小说中的这段描述,让探究者颇感值得玩味,并恍然大悟,认为四小姐的称谓并不是随意设定的:张爱玲其实要利用序数来暗示周四也不过是无名女子队伍的一员,她象征古今中外的女性,具有普遍意义。这样凸显整部小说主题的细节被认为无处不在。
因此,有理由相信,这部50年前在美国被打入冷宫的作品,会给张迷、民国史爱好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
据悉,台湾版的《少帅》保留了张爱玲原来的英文,运用了插图,更配置了比正本还长出些的评述。明显有专给张迷收藏把玩的味道。
另据报道,大陆张爱玲《小团圆》出版方新经典图书已拿到《少帅》繁体稿,准备进入编辑阶段,但简体版的出版还需要一段时间。
南方都市报 张爱玲是经得起强光照射的 2014.09.19
9月1日,张爱玲最后一部未刊小说遗稿《少帅》繁体版由台湾皇冠文化集团正式出版。
《少帅》写于1960年代初,是张爱玲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为蓝本写就的英文小说。
50
多年后,《少帅》由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主编)、冯睎乾(考证)、郑远涛(翻译)三位有心人耗时3年整理出版。大红色封面上,左侧黑白插图是一对男女紧紧相拥,配上文字:他顺着气息将她吸进去。即使他们只能有这样的刹那又如何,时间缓慢下来,成了永恒。从2007年开始,宋以朗从父母宋淇、邝文美手中接过重任,成为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他持续整理张爱玲未发表的遗作,并将之出版。
张爱玲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肯定宋以朗的贡献,他将这些材料呈现出来,供大家研究,具有历史性的贡献。而《少帅》与前述已出版的张爱玲遗作不同,这次宋以朗除精选翻译人选,还邀请学者冯睎乾撰写考证、分析文章附于中英文稿之后,形成文、译、析三者合一的出版体例。人人都说张爱玲,但这一次的张爱玲,真的被认真对待到了极致。
宋以朗的使命
香港九龙嘉道理道上,阳光从树荫中穿过,路面斑驳,鸟语花香。宋以朗就住在这条大道的一栋楼龄超过60年的奶黄色大楼中。
1995年,张爱玲在洛杉矶公寓去世,遗物交由宋淇、邝文美夫妇保管。一年后,宋淇去世,邝文美一直无力整理这些遗物。
直到2003年,邝文美病重,她长居美国的儿子、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统计学博士宋以朗,结束美国生活,回港照顾母亲,并偶尔替母亲处理张爱玲作品被盗版的问题。
2007年,邝文美过世,宋以朗正式成为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他在清理家里杂物时,发现角落有些黑色袋子装着张爱玲的遗稿,包括稿子、习作、杂志,完成的、未完成的,中英文的。遗稿非常零散,让宋以朗头疼。
曾拜访过宋家的大陆学者止庵,如此形容这些遗物:除了遗稿,还有很多零碎的纸片,是她写的一些片段,包括信件的底稿。张爱玲是个书写狂,这种写满字的小纸片特别多,很零乱,没有头绪。
这些没有整理分类的遗物,我感到有责任整理出来。宋以朗说。为了尽快熟悉张爱玲的作品,宋以朗看了超过50本有关张爱玲的传记,在香港的书店看见张爱玲的书,就买回来。
7
年来,宋以朗把那些凌乱的遗稿、书信按照不同种类来归类,用红色、黑色、黄色、蓝色等不同颜色的文件夹区分开来,安放在客厅两旁的书柜里。书柜除有张爱玲的遗作外,还有宋以朗的父母宋淇、邝文美与张爱玲的通信,达700多封;与钱钟书夫妇在1979年至1989年间通信,138封等。
宋以朗几乎以每年推出一本张爱玲遗稿的速度来进行自己的整理工作:《重返边城》(2008年)、《小团圆》(2009年)、《张爱玲私语录》(2010年),《雷峰塔》、《易经》(2010年)、《异乡记》(2011年)。2014年9月,《少帅》出版。
早在1997年,宋以朗的妈妈与姐姐就将《少帅》及张爱玲其它资料一起捐给美国南加州大学,以便学者研究。但十几年后,这些珍贵资料并未受到重视,考虑到张爱玲作品一直受广大中文读者喜爱,我决定将《少帅》整理出版。宋以朗表示。
《少帅》是张爱玲在1956年已有创作念头的一部小说。《少帅》(The Young
Marshal)是一部英文小说,打字稿有81页,讲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没有结局,只有开头。文章未提及张学良的名字,都是用少帅来代替。1964年,她将写好的部分给三位外国朋友看,有两个看不懂,因为里面涉及大量的历史人物,如张作霖、阎锡山、冯玉祥等,外国读者看不懂。
在1962年动笔写《少帅》前,张爱玲花了多年时间来整理资料。宋以朗表示,张爱玲之所以创作这部小说,与她的浪漫主义情怀有关。她小时候写过一篇《爱憎表》,她列出她喜爱的人物,包括英国皇帝爱德华八世。身为皇帝的他,喜欢了一个离过婚的美国女人,他放弃自己的皇位,跟这个女人在一起。不爱江山爱美人。
一次独特的合作
为整理张爱玲的遗作,宋以朗不能单打独斗。他出资100万港元来发起张爱玲五年研究计划,鼓励更多针对张学的研究。甚至但凡有需要查阅张爱玲材料的人,跟他约好时间,都能上门看到这些材料。冯睎乾、郑远涛就是这样认识宋以朗。
冯睎乾认识宋以朗,很偶然。他在宋以朗父亲宋淇的著作中,经常看到吴兴华的名字,很好奇宋淇为什么将他和陈寅恪、钱钟书相提并论,但外界没什么记载。2004年左右,他好奇发了封邮件问宋以朗,两人就此结识。
到
2009年出版《小团圆》时,宋以朗与冯睎乾有了一次合作。当时外界对《小团圆》争议很大,争议主要是围绕宋以朗违背张爱玲遗嘱没有销毁《小团圆》来进行,很少讨论其文学价值。对于这些质疑,宋以朗有点郁闷,邀请冯睎乾写了篇《初评<小团圆>》。这是评论《小团圆》最好的作品,角度让人惊喜。宋以朗说。
其实,曾主修拉丁文、希腊文的冯睎乾,并不是张迷,起初他有点犹豫。在看过《小团圆》后,冯睎乾觉得有必要写一写。很多人踩《小团圆》,说这是草稿,乱七八糟,我觉得这和她以前写书的风格一样,写得很有条理,很完整,只是这样的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不是通俗的小说手法,和她20世纪40年代写的东西不同,是一般读者不习惯的。冯睎乾解释。
陈子善读完后亦肯定《少帅》的价值,张爱玲总会给人惊喜、意外。他说,以前学界普遍认为张爱玲去美国之后写不出东西,随着她的遗稿不断问世,说明她没有放下写作这支笔,始终在坚持。
我吸取《小团圆》的经验,我觉得出版《少帅》,要附有一篇文章去解释来龙去脉。宋以朗告诉南都记者,如果当年出《小团圆》的时候有《初评〈小团圆〉》,给读者提供一个解读的文本,会减少很多麻烦。于是这次,宋以朗花了不少功夫邀请冯睎乾写一篇考证文章,如果不做注释便直接出版,必定有很多人乱说话。因为你不解释的话,有人可能会说张爱玲唔得(不行),很多错处,但是张爱玲刻意的。宋以朗解释。
《少帅》出版,必先翻译成中文,这做法与《雷峰塔》和《易经》(皆以英文写成)相同。宋以朗花了不少精力去寻找合适的翻译人选,在他看来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美文学专业的张迷郑远涛是不二人选。
郑远涛从小嗜读张爱玲,对她未发表的书信手稿,很想先睹为快。当他在2011年初收到邀约翻译《少帅》时,惊喜不已,但哪怕他是张迷,想先看过原稿才决定,
假如我觉得稿子很多败笔,也不会想翻译。我只愿译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很快地,他收到冯睎乾发来《少帅》PD F,一读他就喜欢,因为《少帅》和自己曾译过的小说《波斯少年》一样,是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再现了一个大时代,同时写法又富于张爱玲特色,四小姐的少女形象也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2011年,《少帅》整理团队就这样搭建起来,宋以朗负责统筹,郑远涛负责翻译,冯睎乾负责研究。他们正式和张爱玲的《少帅》进行文字相遇。
郑远涛的功课
张爱玲用了3年写这本书,我们用3年去研究、翻译。冯睎乾说。
为了翻译出张爱玲作品的神韵,冯睎乾与郑远涛互相帮忙,交换意见。由于电邮的便利,只要有一个新想法都可随时告知对方,有时电邮多达数百封,足够出一本书。如果他们有疑问,会请宋以朗斟酌。其实,以他们的能力都足以独挑大梁,一人饰演三个工作的角色,但宋以朗希望,凡事一起讨论,就会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打破一些习以为常的观点。
我是2008年秋天认识他们的,我个性是怕生的,初次见Roland(宋以朗)时比较拘谨,可能跟年岁阅历都相差甚远也有关系,以为他不易接近。但接触久了,发现Roland和冯睎乾都是很好玩的人,有种游戏人间的隐逸与潇洒。他们两位在我心目中都是行走的百科全书。郑远涛评价道。
在译者郑远涛眼里,译张爱玲的作品,关键在于掌握她的笔调,即张腔。又因《少帅》牵涉许多民国人物与史实,头几个月,他并未动笔,一直在看参考资料。张学良传、唐德刚的《张学良口述历史》、唐德刚的《袁氏当国》、中华书局出版的《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张恨水、老舍写当时北京的小说等,他都浏览过。
在了解时代大背景后,他又把张爱玲的全集重置案头翻看,侧重点放在跟《少帅》时期相近的中晚年作品,比如《小团圆》、《怨女》。《怨女》是张先写英文、再自译为中文的小说,我逐句细读,一边做些笔记,从中可管窥她中译自己作品的美学判断,别有价值。
郑远涛认为,床戏是《少帅》的一个翻译难点,某些字眼是什么意思、该如何表达又不失之于露骨,冯睎乾与郑远涛反复琢磨,设身处地地想张爱玲会不会用这些字眼?
书中第47页,有一场周四小姐与少帅交欢的场景:他的头毛毵毵的摩擦着她裸露的乳房,使她有点害怕和恶心。她哪里来的这样一个吮奶的成年儿子?她见他首先空洞地瞥一眼起了鸡皮疙瘩的粉色乳头,然后才含进嘴里。那痒丝丝的吸吮又在不断摩擦她,针刺她,仿佛隔着一层金属筛网在挤压。他转向另一边时,她低头看看那个缓缓平伏的苍白三角形,不无忧虑。
冯睎乾犹豫,苍白小三角形究竟是什么意思?英文初稿云里雾里,有可能是乳房,也有可能是下体。当他们一头雾水的时候,冯硬着头皮发英文原文给几个女孩,从其中一个女孩那里得知答案,它说的是吸胸部。
她这样的写法是很特别,怎么会在做爱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几何图形?证明她心不在焉。如果其他作家来写的话,一定会解释得很详细是什么感觉,但她不会,她就直接告诉你像一个三角形。张爱玲这么做会让读者忽略很多细节,何况外国的读者更加不知道你在做什么。冯睎乾说。
《少帅》的翻译初稿在2012年初完成,之后不断修订,共四个版本。在翻译过程中,郑远涛最记得有一晚,他在前门地区迷宫似的窄巷里游走(注:《少帅》提到这里),一时间竟有时空交叠的错觉,好像踏进了《少帅》世界。祖师奶奶上身了。
冯睎乾的心得
在郑远涛修订翻译的同时,冯睎乾开始写评析文章。
一开始,宋先生想我写篇前言去解释这篇文章的创作过程。他发现有些东西不恰当,例如女主角周四小姐,也就是现实中的赵四小姐,13岁就和少帅搞到一起,很容易让张学良的家人告张爱玲诽谤。他说不如去研究一下史实上张学良和赵四小姐是几时发生,是不是真的是13岁,否则就要指明这是虚构的。就不怕别人说诽谤了。冯睎乾说。
带着任务,冯睎乾像剥笋层层剥开张爱玲的写作,我的研究方法是喜欢代入角色。我会用张爱玲写小说的方式去解构她的小说,张爱玲会代入角色,我会代入张爱玲的角色,就是这么简单了。就像福尔摩斯去破案一样。
为了搞清楚张爱玲是如何写《少帅》,冯睎乾看了二三十本有关张学良的著作,包括张友坤、钱进、李学群编的《张学良年谱》、唐德刚的《张学良口述历史》、张学良的《杂忆随感漫录张学良自传体遗著》、《北洋军阀史话》、《中国的端纳》(Donald
of China)等,再对比《少帅》,从现有文献的蛛丝马迹中推敲出张爱玲的参考书目。
她不但要参阅正史传记,还得看大量野史杂文,才能将故事说得肌理分明,轶事穿插有致。她参考过的材料大概有两类:其一是剪报和杂志,如邝文美寄给她的《新生晚报》副刊、《春秋》杂志等;其二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藏书,尤其是美国艾伯特·泽勒的《中国的端纳》。据我所考,张爱玲还可能看过高拜石的《古春风楼琐记》,它在1958至1969年在台湾《新生报》连载。可见她非常重视数据的真确和完备,决不闭门造车。冯睎乾说,他在香港铜锣湾的中央图书馆查到《春秋》,《中国的端纳》,则在大学图书馆影印了一部分,同时寄给郑远涛。
冯睎乾在《少帅》中看到了张爱玲自己的影子,认为这是一部暗藏着张爱玲情史的历史小说。作为一部短短的历史小说,却多次细致地描写性爱。书中描写陈、周床笫之事,任何看过《小团圆》或《今生今世》的人都会立即发现,张爱玲写的只是自己和胡兰成。比如书中第280页,少帅笑的时候有一种嘲讽的神气,这在《小团圆》里面出现过,带有胡兰成的影子。
其实,当你关注某个研究对象的时候,关于这个人的细节,这些材料有意无意,陆陆续续地浮现出来。冯睎乾说。
他说,历史中,赵四小姐并不是在13岁见到少帅。我在《少帅》看出《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联系,但我没有什么强大的证据去证明这样的东西。冯睎乾说,
现在我在文本里面能看到很多例证,但我还是觉得缺少一点东西,像一块拼图缺少了几块,到了2014年4月6日的时候,东方早报发表张爱玲在中学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A
Dream on theJourney》(《书旅一梦》),完全模仿《爱丽丝梦游仙境》。原来爱丽丝对张爱玲的影响是一直都有的,并不是突然在这本书就走出来的。我把一块拼图砌回去了。
很多人对张爱玲晚期小说失望,原因是她没有用精彩的比喻和漂亮的金句去修饰,写得很平淡。但我很喜欢,她早前的作品,除了中文用得好,生动,我看不出有很大的深度。但到后来用平淡的语言反而艺术的层面更高。冯睎乾说,一个好的作家是能够在强烈的灯光下照射出很多纹理,你可以看得很清楚,而一些差的作家是没有纹理的,只是表面而已。评论者的作用就是照射,张爱玲是经得起照射的。
尾声
《少帅》在台湾9月1日正式发行,截至9月10日,已经加印第三版。
在《少帅》出版之后,宋以朗遇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他们整理《少帅》的三年来,都以为张爱玲当年去台湾是想拜访张学良,我家中几十本张爱玲传,都提到她
1962年去台湾是想采访张学良,想写一本《少帅》。他突然才意识到,是谁说张爱玲要采访张学良的?她是想去台北看一下,她没说想看张学良,也没有任何资料显示让政府给我见一下张学良,这个常识性错误把大家都遮蔽了,郑远涛也这样提到了。对此,宋以朗认为,没有完美的出版,只能尽力做好,及时纠正。
《少帅》真的是最后一部小说吗?从《同学少年都不贱》(2004年)、《郁金香》(2005年)、《小团圆》(2009
年)都曾冠以最后作品来出版,吊足广大张迷胃口。但宋以朗明确表示,就他掌握的资料,《少帅》应当是真正的最后一部,遗物中只剩一些散文,将来或许以学术论文方式出现。我们这次合作很开心,不过唯一的遗憾就是以后都没有了。宋以朗笑着说,语气略有惋惜。
谈《少帅》 由唐人到昆德拉
□冯睎乾
近日同宋以朗先生聊天,他无奈地说,好几位记者问他:《少帅》写得好吗?他总是异常困惑,只能回答:你究竟说什么啊?记者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问题到底有什么难明,又不好意思追问,索性转换话题去了。这一问一答就这样春梦无痕,永不见报。「你说,『好』的定义是什么?」他摊一摊手问我。
「好」是什么?我只有举手投降。你要是认真讨论,大可以进行苏格拉底式辩证,再写一部柏拉图对话录,结果很可能发现自己比开始时更不懂了。《少帅》写得好吗?很多人大概跟《红楼梦》的疯道人所见略同: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少帅》未完,就是不好。论证完毕。
宋先生有次提起他小时候看的历史小说《金陵春梦》,还取笑蒋介石的口头禅「娘希匹」。《金》我当时没有看过,也没兴趣。后来听说作者唐人即导演严浩的父亲,反而好奇起来。终于给我找到一本,翻第一章已大爆「内幕」,说蒋介石本名「郑三发子」,后来又绘形绘声写他逛窑子,揭陈洁如身世,耸人耳目,读着就觉得跟现在小报或八卦杂志无异。难怪它当年这么哄动。一九五六年张爱玲起意创作《少帅》,《金陵春梦》刚好在香港《新晚报》连载完毕,不知道她有没有看过。
对很多人来说,《金陵春梦》写得「好」:名人秘辛黑帮内幕妓院指南应有尽有,彻底满足了观众的好奇猎奇心,何况它行文通俗,叙事清晰,如逛窑子的几回,作者为了写得声色俱全,特地参考《三十年歇浦沧桑录》这部石印旧书,又担心读者看到「书寓长三么二」等行内术语会如堕雾中,竟不惜牺牲角色,要他们用导游口吻向蒋介石逐个行话来说文解字。唐人对广大读者如斯体贴,一纸风行也很应该。同样是历史小说的《少帅》又如何呢?
《金陵春梦》的通俗佳处,《少帅》一概欠奉。《少帅》没有秘闻,只有轶闻:某夫人的草帽在白金汉宫被风吹掉、端纳在直奉战争拉走一条电话线、少帅掷钱币杀杨宇霆、吴佩孚年代有人「陪斩」
张爱玲都可以如数家珍。只是这些片段式小故事没头没尾,更简约得毫无现场感因为都是角色转述的片段,它们不构成故事本身。
《少帅》的故事很简单:周四小姐(即现实的赵四)十三岁,早爱上已婚的少帅,她常到帅府,他也喜欢她,就相恋起来,她十七岁时终于搬进帅府,跟他的元配两女共侍一夫。故事中唯一的危机是少帅已婚,周四处境尴尬,但戏剧张力不强,若无其事便解决了。追求故事性的读者,我建议不必犹疑,赶快将《少帅》一手摔开,享受人生要紧。
一九六四年,张爱玲写好《少帅》首七章,给三位外国朋友品评,即麦卡锡、斯温及她的出版代理人罗德尔女士。她知道外国人对中史不甚了了,早已设法简化。斯温是中国通,很喜欢,但麦卡锡和罗德尔依然说历史太混乱,尤其是罗德尔,她的口味较代表一般读者,说许多中国人名她完全记不清。就因为她大泼冷水,张爱玲竟灰心得写不下去。相比《金陵春梦》那份体贴入微,《少帅》未免对读者太苛刻了。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E.
M. Forster)说,看故事(story)只需要好奇心,但情节(plot)着重因果,读者要看出人物事件间的关系,更需要智力和记性。所以福斯特认为,尽管洞穴人能明白故事,但他们却不可能掌握情节。罗德尔连小说人名也记不住,大概就是福斯特眼中的洞穴人了。《少帅》的故事简单,但情节细密,像老式中国衣裳的点与点,交织出无数个相仿而不犯重的图案。
要了解情节,必先思考因果。前文说,小说中很多片段式小故事没头没尾,叙述得简约抽离,令人难以投入。只喜欢看故事的读者不必勉强读下去。但如果要欣赏情节,我们就非得停下来问:为什么要这样写?我认为,碎片式的叙事风格跟贯穿小说的四小姐视域是一致的。这是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上统一时的必然结果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名作《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的叙事法就是这样。
四小姐尽管奇特地早慧,却被一个她无法融入的世界重重围困,世界之于她,就像〈色,戒〉王佳芝所见的路上行人,「跟她隔着层玻璃,就像橱窗里展览皮大衣与蝙蝠袖烂银衣裙的木美人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在四小姐眼中,外部世界永远扑朔迷离,万事万物经旁人转述,没有前因后果,惘惘若梦,有时甚至于内心世界她也不敢确定,自己说话时「意识深处还是有一丝怀疑」。通部小说,几乎没有多少可信赖的第一手经验她觉得少帅是书上的人,自己则活在戏内,她的宇宙是二手的,注定与真实隔绝,只作为碎片而存在。
这部小说「好」吗?我只能说我虽不是张迷,还是看到它不少好处。第四章末我就觉得很耐人寻味:四小姐和少帅交欢,他拉着她的手往沙发走,两人的胳臂拉成直线,她落后几步,发现自己走在一列裹着头的无名女子队伍里。不加解释,这章就如此终结。《小团圆》也有同样一幕:九莉忽然看见五六个女人连头裹在回教或古希腊服装里,一个跟着一个,走在她和之雍前面。
我想起昆德拉(Milan
Kundera)《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特瑞莎反复梦见自己在一队绕着泳池步操的裸女当中,而她的丈夫托马斯恰巧跟少帅和之雍一样风流。「女子队伍」似乎是女人潜意识底层一个古老原型,因她们之名,四小姐、九莉和特瑞莎得以在同一个世界相遇。但至少特瑞莎还有梦醒的可能,四小姐和九莉却走投无路了。
特瑞莎的梦,昆德拉夹叙夹议也写了两三章,确保读者不会忽略它的象征意义。但张爱玲写的并不是梦,而是一个道成肉身的隐喻,它以神视形式作超现实的显现。对普通读者来说,神视似乎比梦更有解析的必要,但张爱玲却偏偏不着一字。她不会没想过我们因此纳罕,但我们作为读者,在此处不是应该跟四小姐一样感到诧异吗?作者何必絮絮叨叨解说,让我们享有特权,得以免却存在的不可测的焦虑呢?
一九七六年,张爱玲写信给宋淇说:「《小团圆》是主观的小说,有些visionary[神视性]的地方都是纪实,不是编造出来的imagery[文学意象]。」如同九莉,四小姐那魅异的、碎片的世界也是作者纪实。张爱玲只是老老实实用自己的视角写作,在本质上呈现自己的人生;如果我们因而感到困惑,那大概也是她希望达到的效果。
爱默生(R.
W. Emerson)说,我们在天才的作品中,会认出被自己丢弃的思想,它们陌生而庄严地回来。「惘然」,也许就是我们最义无反顾地丢弃的感觉,却在张爱玲的文字中一次又一次重来。《少帅》以大时代为背景,写的依然是个人生命中的惘然,他和她似乎大团圆了,一阵无以名状的若有所失还是挥之不去。如果我们能够在小说内跟自己意识深处的一丝疑惑相认,就没有辜负作者的启示了。
B 18-19版采写:南都记者 陈晓勤
实习生 梁嘉茵 余梦妮
感谢冯睎乾先生独家撰文
Zaobao 王一鸣:红情绿意尽谈资 2014.09.26
掇在手里翻弄来去,也太短了吧?我总要先估算一下新书何时能读完,才敢开读。3万7000字的小说,按照我们报纸副刊封面3000多字一篇的格局相看,掐算下相当于十来篇封面故事,出溜出溜的就读完了,我如是想。
上月才刚出的《少帅》,根据张爱玲上世纪60年代初在美写的英文小说The Young
Marshal翻译而成,英文原稿两万多个单词,译写为中文后也才3万7000字的篇幅,比短篇稍长一点,较中篇缺少许多,两头不济,颇显尴尬。
本来宣称她已无余作可出,起从《同学少年都不贱》,再到《郁金香》,又至《小团圆》,迄今《少帅》,部部标示最后遗作,可遗作每年还源源不绝修订着、出土着,我看失传的《描金凤》哪天突然横空出世也不足为奇。
读者如我,还是一经发售,本本拜读,简直买迟了读迟了也不行,甫上架就要攥取一本,没读先揣着,能浸染点仙气似的。上周托去书局采书的同事顺便捎一本《少帅》给我,同事笑问:怎么,你是张迷啊?
是么,我乃张迷么?我也问自己。
我未奉她为祖师奶奶,没入她的门,没着她的道,不按她的眼光处世,不按她的口气说写。尤其是她笔下那些几乎千篇一律的强男弱女、痴缠苦斗,每每释卷,只觉头冒金星、老眼昏花,从青年期迅速腐朽了去,连恋爱都快不抱希望了,满满一腔戾气都吐纳不出。
倘我对人间情爱生有丝毫疑窦和莫名怨念
唉,却也不能胡乱归咎于谁人,她毕竟没提着我的脖子,揪着我的眼皮逼我读,能被书搅和着曲解了、走歪了人生,那算什么正经读者。
买尽读尽她的全集,不爱读都读了,若不是张迷,不晓得该如何自处;同理可溯黄莺莺,收遍听遍她的唱片,不爱听都听了,若不是莺迷,倒是也得给自己想出个更恰当的名字啊。行,迷就迷吧,反正也不丢人。嗯,是张迷。我答同事。
后来我想:非但不丢人,这何尝不是一番赶时髦?总有那么几个多产作家,写的虽然不是时尚题材,新作仍是被人拿来跟潮流产品相提并论的:张爱玲是其一,村上春树也占守时尚风头。早前还有三毛、琼瑶、白先勇、亦舒、李碧华等,如今则稍褪了一点流行。
总之,有的作家能渲染起一种比文化本身都更流光、炫美又讨巧的时尚气氛,仅是一书在手,去哪也配当个时尚配件使着,整个人霎时品味提升;就算登临阔气社交场合,闲谈开去亦不落俗套,自不必说当媒体或舆论借托书目,无意、有意或刻意的制造出一个个文化现象或社会话题时,就算毫无见地,插不上嘴,都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没落伍没脱节呢,万幸矣。
阅读,在此刻很多情况下,沦为谈资的累积、形象的塑造、文化的显摆,跟拿名牌包包上街是一样的道理。当然,张爱玲的书,是复古款型、华丽色泽、顶级质料的名牌包包,而且两性皆受用,女士读了徒增一抹哀艳孤绝的气质,男子读了平添几许风雅玩世的派头,抑或由此识别了自己,钻进贵妇姐妹堆里。
台湾版的《少帅》真好看啊,我是指封面。一堆书里,最先瞄到的准是它。正红色的显眼书皮,那颜色多适合手提包!页沿开一扇小窗,印着男女两相濡沫的黑白小画。
原来是写赵四小姐(赵一荻)和张学良的故事,诉诸言情也掺杂史实,但我连迷惑、判断、好恶都尚来不及,小说于第七回戛然而止。
张爱玲最终撂了笔、断了篇,一是对张学良这个坐大轿车的自由主义者顿失兴味;二是从国外友人负面回应中获悉凭此书在英文世界红不了;三是她反正都尽情把自己代入赵四小姐角色中,享受过一场挺美满的白日做梦。
是吗?她又写她自己了?怎么编派的?大陆版未面世,中国友人越洋关怀。
张爱玲笔下情爱,一向跟纯爱绝缘,影射自己时,更不吝连连铺设性爱场面他的头发摩擦着她,使她毛骨悚然。他一轮急吻像花瓣似的向她内里的蓓蕾及其周边收拢,很难受。俘猎物的无奈与某种模糊的欲望在她内心轮流交替:要设法离开,不然就轮到她去吞噬他,拿他填满自己。她连性事,也不弃本真。
那必然是张爱玲了,她还写了什么?中国友人又问,好奇过头。
嗳,这句,在陆出版时看样子保不住张爱玲借男主角之口道:排外一直盛行,共产主义便打着这个旗号渗透。老百姓心里有不平,给他们随便一个出口都会发泄的。不过共产党正在遭到清洗,他们不比义和拳长久。张爱玲立场从不藏着掖着,爱情小说犹莫例外。
你看,书一阖,净剩下我们这些嚼舌根的。英雄少年、二八佳人、报国壮志、倾世绝恋统统被写进书里了,从俗世里醒来,吃饱了饭,做完了事,不谈他风月,难道要终日望向灰头土脸、营役庸碌的自己,不然就是得叨咕更没品、更琐屑的东家长西家短。
张爱玲出什么都是要读的,边读边梦,像她写时一样。
(本文刊在9月26日《联合早报》·四方八面)
- See more at: http://news.omy.sg/News/News-Spotlight/story20140926-294678#sthash.58gDJCbd.dpuf
掇在手里翻弄来去,也太短了吧?我总要先估算一下新书何时能读完,才敢开读。3万7000字的小说,按照我们报纸副刊封面3000多字一篇的格局相看,掐算下相当于十来篇封面故事,出溜出溜的就读完了,我如是想。
上月才刚出的《少帅》,根据张爱玲上世纪60年代初在美写的英文小说The Young
Marshal翻译而成,英文原稿两万多个单词,译写为中文后也才3万7000字的篇幅,比短篇稍长一点,较中篇缺少许多,两头不济,颇显尴尬。
本来宣称她已无余作可出,起从《同学少年都不贱》,再到《郁金香》,又至《小团圆》,迄今《少帅》,部部标示最后遗作,可遗作每年还源源不绝修订着、出土着,我看失传的《描金凤》哪天突然横空出世也不足为奇。
读者如我,还是一经发售,本本拜读,简直买迟了读迟了也不行,甫上架就要攥取一本,没读先揣着,能浸染点仙气似的。上周托去书局采书的同事顺便捎一本《少帅》给我,同事笑问:怎么,你是张迷啊?
是么,我乃张迷么?我也问自己。
我未奉她为祖师奶奶,没入她的门,没着她的道,不按她的眼光处世,不按她的口气说写。尤其是她笔下那些几乎千篇一律的强男弱女、痴缠苦斗,每每释卷,只觉头冒金星、老眼昏花,从青年期迅速腐朽了去,连恋爱都快不抱希望了,满满一腔戾气都吐纳不出。
倘我对人间情爱生有丝毫疑窦和莫名怨念
唉,却也不能胡乱归咎于谁人,她毕竟没提着我的脖子,揪着我的眼皮逼我读,能被书搅和着曲解了、走歪了人生,那算什么正经读者。
买尽读尽她的全集,不爱读都读了,若不是张迷,不晓得该如何自处;同理可溯黄莺莺,收遍听遍她的唱片,不爱听都听了,若不是莺迷,倒是也得给自己想出个更恰当的名字啊。行,迷就迷吧,反正也不丢人。嗯,是张迷。我答同事。
后来我想:非但不丢人,这何尝不是一番赶时髦?总有那么几个多产作家,写的虽然不是时尚题材,新作仍是被人拿来跟潮流产品相提并论的:张爱玲是其一,村上春树也占守时尚风头。早前还有三毛、琼瑶、白先勇、亦舒、李碧华等,如今则稍褪了一点流行。
总之,有的作家能渲染起一种比文化本身都更流光、炫美又讨巧的时尚气氛,仅是一书在手,去哪也配当个时尚配件使着,整个人霎时品味提升;就算登临阔气社交场合,闲谈开去亦不落俗套,自不必说当媒体或舆论借托书目,无意、有意或刻意的制造出一个个文化现象或社会话题时,就算毫无见地,插不上嘴,都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没落伍没脱节呢,万幸矣。
阅读,在此刻很多情况下,沦为谈资的累积、形象的塑造、文化的显摆,跟拿名牌包包上街是一样的道理。当然,张爱玲的书,是复古款型、华丽色泽、顶级质料的名牌包包,而且两性皆受用,女士读了徒增一抹哀艳孤绝的气质,男子读了平添几许风雅玩世的派头,抑或由此识别了自己,钻进贵妇姐妹堆里。
台湾版的《少帅》真好看啊,我是指封面。一堆书里,最先瞄到的准是它。正红色的显眼书皮,那颜色多适合手提包!页沿开一扇小窗,印着男女两相濡沫的黑白小画。
原来是写赵四小姐(赵一荻)和张学良的故事,诉诸言情也掺杂史实,但我连迷惑、判断、好恶都尚来不及,小说于第七回戛然而止。
张爱玲最终撂了笔、断了篇,一是对张学良这个坐大轿车的自由主义者顿失兴味;二是从国外友人负面回应中获悉凭此书在英文世界红不了;三是她反正都尽情把自己代入赵四小姐角色中,享受过一场挺美满的白日做梦。
是吗?她又写她自己了?怎么编派的?大陆版未面世,中国友人越洋关怀。
张爱玲笔下情爱,一向跟纯爱绝缘,影射自己时,更不吝连连铺设性爱场面他的头发摩擦着她,使她毛骨悚然。他一轮急吻像花瓣似的向她内里的蓓蕾及其周边收拢,很难受。俘猎物的无奈与某种模糊的欲望在她内心轮流交替:要设法离开,不然就轮到她去吞噬他,拿他填满自己。她连性事,也不弃本真。
那必然是张爱玲了,她还写了什么?中国友人又问,好奇过头。
嗳,这句,在陆出版时看样子保不住张爱玲借男主角之口道:排外一直盛行,共产主义便打着这个旗号渗透。老百姓心里有不平,给他们随便一个出口都会发泄的。不过共产党正在遭到清洗,他们不比义和拳长久。张爱玲立场从不藏着掖着,爱情小说犹莫例外。
你看,书一阖,净剩下我们这些嚼舌根的。英雄少年、二八佳人、报国壮志、倾世绝恋统统被写进书里了,从俗世里醒来,吃饱了饭,做完了事,不谈他风月,难道要终日望向灰头土脸、营役庸碌的自己,不然就是得叨咕更没品、更琐屑的东家长西家短。
张爱玲出什么都是要读的,边读边梦,像她写时一样。
(本文刊在9月26日《联合早报》·四方八面)
- See more at: http://news.omy.sg/News/News-Spotlight/story20140926-294678#sthash.58gDJCbd.dpuf
掇在手里翻弄来去,也太短了吧?我总要先估算一下新书何时能读完,才敢开读。3万7000字的小说,按照我们报纸副刊封面3000多字一篇的格局相看,掐算下相当于十来篇封面故事,出溜出溜的就读完了,我如是想。
上月才刚出的《少帅》,根据张爱玲上世纪60年代初在美写的英文小说The Young
Marshal翻译而成,英文原稿两万多个单词,译写为中文后也才3万7000字的篇幅,比短篇稍长一点,较中篇缺少许多,两头不济,颇显尴尬。
本来宣称她已无余作可出,起从《同学少年都不贱》,再到《郁金香》,又至《小团圆》,迄今《少帅》,部部标示最后遗作,可遗作每年还源源不绝修订着、出土着,我看失传的《描金凤》哪天突然横空出世也不足为奇。
读者如我,还是一经发售,本本拜读,简直买迟了读迟了也不行,甫上架就要攥取一本,没读先揣着,能浸染点仙气似的。上周托去书局采书的同事顺便捎一本《少帅》给我,同事笑问:怎么,你是张迷啊?
是么,我乃张迷么?我也问自己。
我未奉她为祖师奶奶,没入她的门,没着她的道,不按她的眼光处世,不按她的口气说写。尤其是她笔下那些几乎千篇一律的强男弱女、痴缠苦斗,每每释卷,只觉头冒金星、老眼昏花,从青年期迅速腐朽了去,连恋爱都快不抱希望了,满满一腔戾气都吐纳不出。
倘我对人间情爱生有丝毫疑窦和莫名怨念
唉,却也不能胡乱归咎于谁人,她毕竟没提着我的脖子,揪着我的眼皮逼我读,能被书搅和着曲解了、走歪了人生,那算什么正经读者。
买尽读尽她的全集,不爱读都读了,若不是张迷,不晓得该如何自处;同理可溯黄莺莺,收遍听遍她的唱片,不爱听都听了,若不是莺迷,倒是也得给自己想出个更恰当的名字啊。行,迷就迷吧,反正也不丢人。嗯,是张迷。我答同事。
后来我想:非但不丢人,这何尝不是一番赶时髦?总有那么几个多产作家,写的虽然不是时尚题材,新作仍是被人拿来跟潮流产品相提并论的:张爱玲是其一,村上春树也占守时尚风头。早前还有三毛、琼瑶、白先勇、亦舒、李碧华等,如今则稍褪了一点流行。
总之,有的作家能渲染起一种比文化本身都更流光、炫美又讨巧的时尚气氛,仅是一书在手,去哪也配当个时尚配件使着,整个人霎时品味提升;就算登临阔气社交场合,闲谈开去亦不落俗套,自不必说当媒体或舆论借托书目,无意、有意或刻意的制造出一个个文化现象或社会话题时,就算毫无见地,插不上嘴,都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没落伍没脱节呢,万幸矣。
阅读,在此刻很多情况下,沦为谈资的累积、形象的塑造、文化的显摆,跟拿名牌包包上街是一样的道理。当然,张爱玲的书,是复古款型、华丽色泽、顶级质料的名牌包包,而且两性皆受用,女士读了徒增一抹哀艳孤绝的气质,男子读了平添几许风雅玩世的派头,抑或由此识别了自己,钻进贵妇姐妹堆里。
台湾版的《少帅》真好看啊,我是指封面。一堆书里,最先瞄到的准是它。正红色的显眼书皮,那颜色多适合手提包!页沿开一扇小窗,印着男女两相濡沫的黑白小画。
原来是写赵四小姐(赵一荻)和张学良的故事,诉诸言情也掺杂史实,但我连迷惑、判断、好恶都尚来不及,小说于第七回戛然而止。
张爱玲最终撂了笔、断了篇,一是对张学良这个坐大轿车的自由主义者顿失兴味;二是从国外友人负面回应中获悉凭此书在英文世界红不了;三是她反正都尽情把自己代入赵四小姐角色中,享受过一场挺美满的白日做梦。
是吗?她又写她自己了?怎么编派的?大陆版未面世,中国友人越洋关怀。
张爱玲笔下情爱,一向跟纯爱绝缘,影射自己时,更不吝连连铺设性爱场面他的头发摩擦着她,使她毛骨悚然。他一轮急吻像花瓣似的向她内里的蓓蕾及其周边收拢,很难受。俘猎物的无奈与某种模糊的欲望在她内心轮流交替:要设法离开,不然就轮到她去吞噬他,拿他填满自己。她连性事,也不弃本真。
那必然是张爱玲了,她还写了什么?中国友人又问,好奇过头。
嗳,这句,在陆出版时看样子保不住张爱玲借男主角之口道:排外一直盛行,共产主义便打着这个旗号渗透。老百姓心里有不平,给他们随便一个出口都会发泄的。不过共产党正在遭到清洗,他们不比义和拳长久。张爱玲立场从不藏着掖着,爱情小说犹莫例外。
你看,书一阖,净剩下我们这些嚼舌根的。英雄少年、二八佳人、报国壮志、倾世绝恋统统被写进书里了,从俗世里醒来,吃饱了饭,做完了事,不谈他风月,难道要终日望向灰头土脸、营役庸碌的自己,不然就是得叨咕更没品、更琐屑的东家长西家短。
张爱玲出什么都是要读的,边读边梦,像她写时一样。
(本文刊在9月26日《联合早报》·四方八面)
- See more at: http://news.omy.sg/News/News-Spotlight/story20140926-294678#sthash.58gDJCbd.dpuf
掇在手里翻弄来去,也太短了吧?我总要先估算一下新书何时能读完,才敢开读。3万7000字的小说,按照我们报纸副刊封面3000多字一篇的格局相看,掐算下相当于十来篇封面故事,出溜出溜的就读完了,我如是想。
上月才刚出的《少帅》,根据张爱玲上世纪60年代初在美写的英文小说The Young
Marshal翻译而成,英文原稿两万多个单词,译写为中文后也才3万7000字的篇幅,比短篇稍长一点,较中篇缺少许多,两头不济,颇显尴尬。
本来宣称她已无余作可出,起从《同学少年都不贱》,再到《郁金香》,又至《小团圆》,迄今《少帅》,部部标示最后遗作,可遗作每年还源源不绝修订着、出土着,我看失传的《描金凤》哪天突然横空出世也不足为奇。
读者如我,还是一经发售,本本拜读,简直买迟了读迟了也不行,甫上架就要攥取一本,没读先揣着,能浸染点仙气似的。上周托去书局采书的同事顺便捎一本《少帅》给我,同事笑问:怎么,你是张迷啊?
是么,我乃张迷么?我也问自己。
我未奉她为祖师奶奶,没入她的门,没着她的道,不按她的眼光处世,不按她的口气说写。尤其是她笔下那些几乎千篇一律的强男弱女、痴缠苦斗,每每释卷,只觉头冒金星、老眼昏花,从青年期迅速腐朽了去,连恋爱都快不抱希望了,满满一腔戾气都吐纳不出。
倘我对人间情爱生有丝毫疑窦和莫名怨念
唉,却也不能胡乱归咎于谁人,她毕竟没提着我的脖子,揪着我的眼皮逼我读,能被书搅和着曲解了、走歪了人生,那算什么正经读者。
买尽读尽她的全集,不爱读都读了,若不是张迷,不晓得该如何自处;同理可溯黄莺莺,收遍听遍她的唱片,不爱听都听了,若不是莺迷,倒是也得给自己想出个更恰当的名字啊。行,迷就迷吧,反正也不丢人。嗯,是张迷。我答同事。
后来我想:非但不丢人,这何尝不是一番赶时髦?总有那么几个多产作家,写的虽然不是时尚题材,新作仍是被人拿来跟潮流产品相提并论的:张爱玲是其一,村上春树也占守时尚风头。早前还有三毛、琼瑶、白先勇、亦舒、李碧华等,如今则稍褪了一点流行。
总之,有的作家能渲染起一种比文化本身都更流光、炫美又讨巧的时尚气氛,仅是一书在手,去哪也配当个时尚配件使着,整个人霎时品味提升;就算登临阔气社交场合,闲谈开去亦不落俗套,自不必说当媒体或舆论借托书目,无意、有意或刻意的制造出一个个文化现象或社会话题时,就算毫无见地,插不上嘴,都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没落伍没脱节呢,万幸矣。
阅读,在此刻很多情况下,沦为谈资的累积、形象的塑造、文化的显摆,跟拿名牌包包上街是一样的道理。当然,张爱玲的书,是复古款型、华丽色泽、顶级质料的名牌包包,而且两性皆受用,女士读了徒增一抹哀艳孤绝的气质,男子读了平添几许风雅玩世的派头,抑或由此识别了自己,钻进贵妇姐妹堆里。
台湾版的《少帅》真好看啊,我是指封面。一堆书里,最先瞄到的准是它。正红色的显眼书皮,那颜色多适合手提包!页沿开一扇小窗,印着男女两相濡沫的黑白小画。
原来是写赵四小姐(赵一荻)和张学良的故事,诉诸言情也掺杂史实,但我连迷惑、判断、好恶都尚来不及,小说于第七回戛然而止。
张爱玲最终撂了笔、断了篇,一是对张学良这个坐大轿车的自由主义者顿失兴味;二是从国外友人负面回应中获悉凭此书在英文世界红不了;三是她反正都尽情把自己代入赵四小姐角色中,享受过一场挺美满的白日做梦。
是吗?她又写她自己了?怎么编派的?大陆版未面世,中国友人越洋关怀。
张爱玲笔下情爱,一向跟纯爱绝缘,影射自己时,更不吝连连铺设性爱场面他的头发摩擦着她,使她毛骨悚然。他一轮急吻像花瓣似的向她内里的蓓蕾及其周边收拢,很难受。俘猎物的无奈与某种模糊的欲望在她内心轮流交替:要设法离开,不然就轮到她去吞噬他,拿他填满自己。她连性事,也不弃本真。
那必然是张爱玲了,她还写了什么?中国友人又问,好奇过头。
嗳,这句,在陆出版时看样子保不住张爱玲借男主角之口道:排外一直盛行,共产主义便打着这个旗号渗透。老百姓心里有不平,给他们随便一个出口都会发泄的。不过共产党正在遭到清洗,他们不比义和拳长久。张爱玲立场从不藏着掖着,爱情小说犹莫例外。
你看,书一阖,净剩下我们这些嚼舌根的。英雄少年、二八佳人、报国壮志、倾世绝恋统统被写进书里了,从俗世里醒来,吃饱了饭,做完了事,不谈他风月,难道要终日望向灰头土脸、营役庸碌的自己,不然就是得叨咕更没品、更琐屑的东家长西家短。
张爱玲出什么都是要读的,边读边梦,像她写时一样。
(本文刊在9月26日《联合早报》·四方八面)
- See more at: http://news.omy.sg/News/News-Spotlight/story20140926-294678#sthash.58gDJCbd.dpuf
掇在手里翻弄来去,也太短了吧?我总要先估算一下新书何时能读完,才敢开读。3万7000字的小说,按照我们报纸副刊封面3000多字一篇的格局相看,掐算下相当于十来篇封面故事,出溜出溜的就读完了,我如是想。
- See more at: http://news.omy.sg/News/News-Spotlight/story20140926-294678#sthash.58gDJCbd.dpuf
掇在手里翻弄来去,也太短了吧?我总要先估算一下新书何时能读完,才敢开读。3万7000字的小说,按照我们报纸副刊封面3000多字一篇的格局相看,掐算下相当于十来篇封面故事,出溜出溜的就读完了,我如是想。
- See more at: http://news.omy.sg/News/News-Spotlight/story20140926-294678#sthash.58gDJCbd.dpuf
掇在手里翻弄来去,也太短了吧?我总要先估算一下新书何时能读完,才敢开读。3万7000字的小说,按照我们报纸副刊封面3000多字一篇的格局相看,掐算下相当于十来篇封面故事,出溜出溜的就读完了,我如是想。
- See more at: http://news.omy.sg/News/News-Spotlight/story20140926-294678#sthash.58gDJCbd.dpuf
阅读,在此刻很多情况下,沦为谈资的累积、形象的塑造、文化的显摆,跟拿名牌包包上街是一样的道理。
掇在手里翻弄来去,也太短了吧?我总要先估算一下新书何时能读完,才敢开读。3万7000字的小说,按照我们报纸副刊封面3000多字一篇的格局相看,掐算下相当于十来篇封面故事,出溜出溜的就读完了,我如是想。
上月才刚出的《少帅》,根据张爱玲上世纪60年代初在美写的英文小说The Young
Marshal翻译而成,英文原稿两万多个单词,译写为中文后也才3万7000字的篇幅,比短篇稍长一点,较中篇缺少许多,两头不济,颇显尴尬。
本来宣称她已无余作可出,起从《同学少年都不贱》,再到《郁金香》,又至《小团圆》,迄今《少帅》,部部标示最后遗作,可遗作每年还源源不绝修订着、出土着,我看失传的《描金凤》哪天突然横空出世也不足为奇。
读者如我,还是一经发售,本本拜读,简直买迟了读迟了也不行,甫上架就要攥取一本,没读先揣着,能浸染点仙气似的。上周托去书局采书的同事顺便捎一本《少帅》给我,同事笑问:怎么,你是张迷啊?
是么,我乃张迷么?我也问自己。
我未奉她为祖师奶奶,没入她的门,没着她的道,不按她的眼光处世,不按她的口气说写。尤其是她笔下那些几乎千篇一律的强男弱女、痴缠苦斗,每每释卷,只觉头冒金星、老眼昏花,从青年期迅速腐朽了去,连恋爱都快不抱希望了,满满一腔戾气都吐纳不出,倘我对人间情爱生有丝毫疑窦和莫名怨念
唉,却也不能胡乱归咎于谁人,她毕竟没提着我的脖子,揪着我的眼皮逼我读,能被书搅和着曲解了、走歪了人生,那算什么正经读者。
买尽读尽她的全集,不爱读都读了,若不是张迷,不晓得该如何自处;同理可溯黄莺莺,收遍听遍她的唱片,不爱听都听了,若不是莺迷,倒是也得给自己想出个更恰当的名字啊。行,迷就迷吧,反正也不丢人。嗯,是张迷。我答同事。
后来我想:非但不丢人,这何尝不是一番赶时髦?总有那么几个多产作家,写的虽然不是时尚题材,新作仍是被人拿来跟潮流产品相提并论的:张爱玲是其一,村上春树也占守时尚风头,早前还有三毛、琼瑶、白先勇、亦舒、李碧华等,如今则稍褪了一点流行。总之,有的作家能渲染起一种比文化本身都更流光、炫美又讨巧的时尚气氛,仅是一书在手,去哪也配当个时尚配件使着,整个人霎时品味提升;就算登临阔气社交场合,闲谈开去亦不落俗套,自不必说当媒体或舆论借托书目,无意、有意或刻意的制造出一个个文化现象或社会话题时,就算毫无见地,插不上嘴,都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没落伍没脱节呢,万幸矣。
阅读,在此刻很多情况下,沦为谈资的累积、形象的塑造、文化的显摆,跟拿名牌包包上街是一样的道理。当然,张爱玲的书,是复古款型、华丽色泽、顶级质料的名牌包包,而且两性皆受用,女士读了徒增一抹哀艳孤绝的气质,男子读了平添几许风雅玩世的派头,抑或由此识别了自己,钻进贵妇姐妹堆里。
台湾版的《少帅》真好看啊,我是指封面。一堆书里,最先瞄到的准是它。正红色的显眼书皮,那颜色多适合手提包!页沿开一扇小窗,印着男女两相濡沫的黑白小画。
原来是写赵四小姐(赵一荻)和张学良的故事,诉诸言情也掺杂史实,但我连迷惑、判断、好恶都尚来不及,小说于第七回戛然而止。张爱玲最终撂了笔、断了篇,一是对张学良这个坐大轿车的自由主义者顿失兴味;二是从国外友人负面回应中获悉凭此书在英文世界红不了;三是她反正都尽情把自己代入赵四小姐角色中,享受过一场挺美满的白日做梦。
是吗?她又写她自己了?怎么编派的?大陆版未面世,中国友人越洋关怀。
张爱玲笔下情爱,一向跟纯爱绝缘,影射自己时,更不吝连连铺设性爱场面他的头发摩擦着她,使她毛骨悚然。他一轮急吻像花瓣似的向她内里的蓓蕾及其周边收拢,很难受。俘猎物的无奈与某种模糊的欲望在她内心轮流交替:要设法离开,不然就轮到她去吞噬他,拿他填满自己。她连性事,也不弃本真。
- See more at: http://origin-realtime.zaobao.com.sg/news/fukan/story20140926-393349#sthash.vRf8L7N1.dpuf
阅读,在此刻很多情况下,沦为谈资的累积、形象的塑造、文化的显摆,跟拿名牌包包上街是一样的道理。
掇在手里翻弄来去,也太短了吧?我总要先估算一下新书何时能读完,才敢开读。3万7000字的小说,按照我们报纸副刊封面3000多字一篇的格局相看,掐算下相当于十来篇封面故事,出溜出溜的就读完了,我如是想。
上月才刚出的《少帅》,根据张爱玲上世纪60年代初在美写的英文小说The Young
Marshal翻译而成,英文原稿两万多个单词,译写为中文后也才3万7000字的篇幅,比短篇稍长一点,较中篇缺少许多,两头不济,颇显尴尬。
本来宣称她已无余作可出,起从《同学少年都不贱》,再到《郁金香》,又至《小团圆》,迄今《少帅》,部部标示最后遗作,可遗作每年还源源不绝修订着、出土着,我看失传的《描金凤》哪天突然横空出世也不足为奇。
读者如我,还是一经发售,本本拜读,简直买迟了读迟了也不行,甫上架就要攥取一本,没读先揣着,能浸染点仙气似的。上周托去书局采书的同事顺便捎一本《少帅》给我,同事笑问:怎么,你是张迷啊?
是么,我乃张迷么?我也问自己。
我未奉她为祖师奶奶,没入她的门,没着她的道,不按她的眼光处世,不按她的口气说写。尤其是她笔下那些几乎千篇一律的强男弱女、痴缠苦斗,每每释卷,只觉头冒金星、老眼昏花,从青年期迅速腐朽了去,连恋爱都快不抱希望了,满满一腔戾气都吐纳不出,倘我对人间情爱生有丝毫疑窦和莫名怨念
唉,却也不能胡乱归咎于谁人,她毕竟没提着我的脖子,揪着我的眼皮逼我读,能被书搅和着曲解了、走歪了人生,那算什么正经读者。
买尽读尽她的全集,不爱读都读了,若不是张迷,不晓得该如何自处;同理可溯黄莺莺,收遍听遍她的唱片,不爱听都听了,若不是莺迷,倒是也得给自己想出个更恰当的名字啊。行,迷就迷吧,反正也不丢人。嗯,是张迷。我答同事。
后来我想:非但不丢人,这何尝不是一番赶时髦?总有那么几个多产作家,写的虽然不是时尚题材,新作仍是被人拿来跟潮流产品相提并论的:张爱玲是其一,村上春树也占守时尚风头,早前还有三毛、琼瑶、白先勇、亦舒、李碧华等,如今则稍褪了一点流行。总之,有的作家能渲染起一种比文化本身都更流光、炫美又讨巧的时尚气氛,仅是一书在手,去哪也配当个时尚配件使着,整个人霎时品味提升;就算登临阔气社交场合,闲谈开去亦不落俗套,自不必说当媒体或舆论借托书目,无意、有意或刻意的制造出一个个文化现象或社会话题时,就算毫无见地,插不上嘴,都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没落伍没脱节呢,万幸矣。
阅读,在此刻很多情况下,沦为谈资的累积、形象的塑造、文化的显摆,跟拿名牌包包上街是一样的道理。当然,张爱玲的书,是复古款型、华丽色泽、顶级质料的名牌包包,而且两性皆受用,女士读了徒增一抹哀艳孤绝的气质,男子读了平添几许风雅玩世的派头,抑或由此识别了自己,钻进贵妇姐妹堆里。
台湾版的《少帅》真好看啊,我是指封面。一堆书里,最先瞄到的准是它。正红色的显眼书皮,那颜色多适合手提包!页沿开一扇小窗,印着男女两相濡沫的黑白小画。
原来是写赵四小姐(赵一荻)和张学良的故事,诉诸言情也掺杂史实,但我连迷惑、判断、好恶都尚来不及,小说于第七回戛然而止。张爱玲最终撂了笔、断了篇,一是对张学良这个坐大轿车的自由主义者顿失兴味;二是从国外友人负面回应中获悉凭此书在英文世界红不了;三是她反正都尽情把自己代入赵四小姐角色中,享受过一场挺美满的白日做梦。
是吗?她又写她自己了?怎么编派的?大陆版未面世,中国友人越洋关怀。
张爱玲笔下情爱,一向跟纯爱绝缘,影射自己时,更不吝连连铺设性爱场面他的头发摩擦着她,使她毛骨悚然。他一轮急吻像花瓣似的向她内里的蓓蕾及其周边收拢,很难受。俘猎物的无奈与某种模糊的欲望在她内心轮流交替:要设法离开,不然就轮到她去吞噬他,拿他填满自己。她连性事,也不弃本真。
- See more at: http://origin-realtime.zaobao.com.sg/news/fukan/story20140926-393349#sthash.vRf8L7N1.dpuf
閱讀,在此刻很多情況下,淪為談資的累積、形象的塑造、文化的顯擺,跟拿名牌包包上街是一樣的道理。
掇在手里翻弄來去,也太短了吧?我總要先估算一下新書何時能讀完,才敢開讀。
3万7000字的小說,按照我們報紙副刊封面3000多字一篇的格局相看,掐算下相當于十來篇封面故事,出溜出溜的就讀完了,我如是想。
上月才剛出的《少帥》,根据張愛玲上世紀
60年代初在美寫的英文小說The
Young Marshal翻譯而成,英文原稿兩万多個單詞,譯寫為中文后也才3万7000字的篇幅,比短篇稍長一點,較中篇缺少許多,兩頭不濟,頗顯尷尬。
本來宣稱她已無余作可出,起從《同學少年都不賤》,再到《郁金香》,又至《小團圓》,迄今《少帥》,部部標示最后遺作,可遺作每年還源源不絕修訂著、出土著,我看失傳的《描金鳳》哪天突然橫空出世也不足為奇。
讀者如我,還是一經發售,本本拜讀,簡直買遲了讀遲了也不行,甫上架就要攥取一本,沒讀先揣著,能浸染點仙气似的。上周托去書局采書的同事順便捎一本《少帥》給我,同事笑問:怎么,你是張迷啊?
是么,我乃張迷么?我也問自己。
我未奉她為祖師奶奶,沒入她的門,沒著她的道,不按她的眼光處世,不按她的口气說寫。尤其是她筆下那些几乎千篇一律的強男弱女、痴纏苦斗,每每釋卷,只覺頭冒金星、老眼昏花,從青年期迅速腐朽了去,連戀愛都快不抱希望了,滿滿一腔戾气都吐納不出,倘我對人間情愛生有絲毫疑竇和莫名怨念
唉,卻也不能胡亂歸咎于誰人,她畢竟沒提著我的脖子,揪著我的眼皮逼我讀,能被書攪和著曲解了、走歪了人生,那算什么正經讀者。
買盡讀盡她的全集,不愛讀都讀了,若不是張迷,不曉得該如何自處;同理可溯黃鶯鶯,收遍听遍她的唱片,不愛听都听了,若不是鶯迷,倒是也得給自己想出個更恰當的名字啊。行,迷就迷吧,反正也不丟人。嗯,是張迷。我答同事。
后來我想:非但不丟人,這何嘗不是一番赶時髦?總有那么几個多產作家,寫的雖然不是時尚題材,新作仍是被人拿來跟潮流產品相提并論的:張愛玲是其一,村上春樹也占守時尚風頭,早前還有三毛、瓊瑤、白先勇、亦舒、李碧華等,如今則稍褪了一點流行。總之,有的作家能渲染起一种比文化本身都更流光、炫美又討巧的時尚气氛,僅是一書在手,去哪也配當個時尚配件使著,整個人霎時品味提升;就算登臨闊气社交場合,閒談開去亦不落俗套,自不必說當媒体或輿論借托書目,無意、有意或刻意的制造出一個個文化現象或社會話題時,就算毫無見地,插不上嘴,都明白他們在說什么,沒落伍沒脫節呢,万幸矣。
閱讀,在此刻很多情況下,淪為談資的累積、形象的塑造、文化的顯擺,跟拿名牌包包上街是一樣的道理。當然,張愛玲的書,是复古款型、華麗色澤、頂級質料的名牌包包,而且兩性皆受用,女士讀了徒增一抹哀艷孤絕的气質,男子讀了平添几許風雅玩世的派頭,抑或由此識別了自己,鑽進貴婦姐妹堆里。
台灣版的《少帥》真好看啊,我是指封面。一堆書里,最先瞄到的准是它。正紅色的顯眼書皮,那顏色多适合手提包!頁沿開一扇小窗,印著男女兩相濡沫的黑白小畫。
原來是寫趙四小姐(趙一荻)和張學良的故事,訴諸言情也摻雜史實,但我連迷惑、判斷、好惡都尚來不及,小說于第七回戛然而止。張愛玲最終撂了筆、斷了篇,一是對張學良這個坐大轎車的自由主義者頓失興味;二是從國外友人負面回應中獲悉憑此書在英文世界紅不了;三是她反正都盡情把自己代入趙四小姐角色中,享受過一場挺美滿的白日做夢。
是嗎?她又寫她自己了?怎么編派的?大陸版未面世,中國友人越洋關怀。
張愛玲筆下情愛,一向跟純愛絕緣,影射自己時,更不吝連連鋪設性愛場面他的頭發摩擦著她,使她毛骨悚然。他一輪急吻像花瓣似的向她內里的蓓蕾及其周邊收攏,很難受。俘獵物的無奈与某种模糊的欲望在她內心輪流交替:要設法离開,不然就輪到她去吞噬他,拿他填滿自己。她連性事,也不棄本真。
那必然是張愛玲了,她還寫了什么?中國友人又問,好奇過頭。
噯,這句,在陸出版時看樣子保不住張愛玲借男主角之口道:排外一直盛行,共產主義便打著這個旗號滲透。老百姓心里有不平,給他們隨便一個出口都會發泄的。不過共產党正在遭到清洗,他們不比義和拳長久。張愛玲立場從不藏著掖著,愛情小說猶莫例外。
你看,書一闔,淨剩下我們這些嚼舌根的。英雄少年、二八佳人、報國壯志、傾世絕戀統統被寫進書里了,從俗世里醒來,吃飽了飯,做完了事,不談風月,難道要終日望向灰頭土臉、營役庸碌的自己,不然就是得叨咕更沒品、更瑣屑的東家長西家短。
張愛玲出什么都是要讀的,邊讀邊夢,像她寫時一樣。
《讀書好》2014年10月號
〈《少帥》真幻﹣﹣訪宋以朗與馮睎乾〉郭梓祺
張愛玲的遺稿《少帥》(The
Young Marshal)出版了。這部尚未完成的英文小說,講的是民國時期趙四與張學良的故事。書前有宋以朗的序言,淺說這遺稿的來龍去脈,因捐贈予美國南加州大學後一直未得注視,才找人翻譯成中文出版。書後有馮睎乾一篇近五萬字的長文,從《少帥》主角周四小姐的年齡考證,探究張愛玲偏離史實的用心,評賞小說對女性命運的關懷,以及全書立意;驟眼看來細碎的枝節,竟成欣賞作法的關鍵。用馮睎乾自己的話來說:「文學考證的功用,應該是協助讀者對文本獲得更深入的理解、更優雅的詮釋。」
早前我到了宋以朗的家,跟二人詳談《少帥》,聽他們回溯耗時三年的策劃和出版過程。宋先生邊說邊拿出一本本相關的書來給我看,馮睎乾則援引一一則例子說明翻譯與考證的問題,始知出版遺稿,實不如常人想像般容易;工夫之多,用心之細,都不簡單。張愛玲知道當會滿意。
宋:宋以朗
馮:馮睎乾
郭:郭梓祺
漫長的過程
郭:你們是何時開始的?
馮:張愛玲寫三年,我們便寫三年。
宋:那即是2011年。有些人很憎我,說我把張愛玲的東西藏起來,幾年才放一本出來,像「擠牙膏」一樣。但我覺得出版《少帥》頗難,要計劃整個過程。她之前的《易經》和《雷峰塔》都是自傳體小說,如要找人寫序很簡單,到台灣找張瑞芬教授就是,因她研究張愛玲,清楚她的個人歷史。出版張愛玲《老人與海》譯本時,找了住在美國的高全之寫序,也容易。
到《少帥》就麻煩了。有些人看過,說小說好像不符事實,那便要先查清楚事實。接下來,不符事實處就要思考因由了。是否張愛玲的工夫不足?抑或她是刻意寫成這樣?如刻意,又為了什麼?我當時想,找人寫序要求很高,該找甚麼人呢?找個張愛玲專家,他對張學良或不熟悉,如我要求他核實歷史事實,是要很大工夫的,他也不一定願意投放時間。如果找個歷史專家,他又不熟張愛玲。我覺得沒現存的人是兩門都可以的,唯有逼馮睎乾,跟他說麻煩你了。
馮:其實我兩門學問也不懂的。
郭:但我在《少帥》附錄文章,看到你搜集資料的過程,如試圖找回張愛玲那幾年可能讀過的書和雜誌,就覺得不能想像,簡直是大海撈針。
馮:是不能想像的。
宋:最初不知如何開始,我先到書店,看有甚麼張學良的書,一見便買。
馮:可是張愛玲未讀過這些書,這是最大問題。
宋:過程中,覺得張愛玲提過的一本書很重要,便去找,那就是
Donald
of China。
(郭按:此書為端納(William
Henry Donald)口述史,其人本為記者,後來成為民國時期活躍於中國的政治家,先後任張學良及蔣介石之顧問,於《少帥》中名
為Ronald。)
馮:那時發現在理工圖書館有一本,因為是參考書,不能外借,所以我直接在那裡複印了全書,然後馬上寄給在北京的翻譯鄭遠濤,跟他一起讀。
郭:張愛玲在信中曾說,這書其實寫得不好,是嗎?
宋:八卦的內容多的是。
馮:這是Donald親自憶述,當然也有些內容可能是錯的,正如張學良的口述史也會出錯。
宋:張學良自己說的話,很多是虛構的。唐德剛那本《張學良口述歷史》根本沒整理過,沒時間查證資料,結果張學良說甚麼,他便寫甚麼。
馮:還有,唐德剛得罪了趙四。張學良去紐約時,有個女人叫蔣士雲,是貝聿銘的繼母,她接待了張學良。張學良已經九十歲,但趙四小姐還是呷醋,覺得蔣士雲與張學良有染,於是把他押回三藩市。因為蔣士雲是唐德剛介紹的,趙四就遷怒於他。這些唐德剛都寫了出來。
狀書與考證
宋:但你問怎樣尋找資料前,應先問為何要尋找。
郭:那原因是什麼?
馮:一開始,宋生只是說,書出來時不要給人告誹謗。他怕張學良的家人質疑,張學良與未成年少女發生關係,因為小說寫周四小姐當時只有十三四歲。你又怎知道這些是真的?故需比對史實和小說,原本打算寫一篇前言,說明內容大多虛構,以免被人說是誹謗罷了。
宋:要不就是明知故犯說你誹謗,要不就說你的調查工夫做得一塌糊塗,或根本沒做。
馮:所以要核對事實。開始時,只想說清這問題,所以把重點放在歲數。必須先弄清楚,趙四與張學良到底何時相識。問題是,他們事實上何時認識,張愛玲也未必清楚,那便要考查她到底看過甚麼,怎樣處理那些史料,從而找出她的角度。
我考究周四小姐的年齡,不是因為受了紅學的影響,專門研究年齡和年份,其實我對此並無興趣,但因要寫這篇自辯文章,才從這古怪的角度入手。但這樣寫,文章肯定乏味無比,誰會對這些年份有興趣?
要把這如狀書一樣的文章,稍稍改換,就想到用一個文學批評的包裝,另找一更深的角度。考證完了,對我了解文本或者詮釋小說,又有甚麼關係嗎?過程中,我發現有點像福爾摩斯查案一樣,自己也好像在寫小說,因為正在詮釋別人怎樣詮釋一些事;當你詮釋時,你已加入了個人的文學想像,再去詮釋那作品,便成了雙重想像。就是在一個想像的世界中,再想像另一些東西,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學創作,最後好像在寫偵探小說,只不過是用歷史人物做角色,他們有的真實有的虛構,並以文學批評為背景。我到後來才發覺可以寫這樣的東西出來,覺得有趣,越近尾段越有意識,但開始時並沒想過。我在文中也暗示了我正在做這種小說創作
,不知道其他人能否看出。
郭:找資料方面又如何?
馮:其實很簡單,首先要縮窄範圍。《少帥》是張愛玲在1963年前後寫的,你看她之後的書信,本想繼續寫下去,但沒動筆。你可假設,1965後出版的所有關於張學良的書都不用理會,然後便可到圖書館找有哪些相關的書是此前出版的,不論中文或英文,都可看看書目,我發覺也不算太多。
然後,再看看她信裏有否提過一些宋淇寄給她的書,也不太多,Donald
of China一定有,但其他那些我又怎樣找回來?就只是碰運氣。
郭:我見你在文中找了好些舊日的《春秋》雜誌來做考證,過程困難嗎?
馮:《春秋》可到中央圖書館看,很齊全。說起來我與《春秋》也有淵源。我幾年前到過「春秋雜誌社」學古琴,在彌敦道,那時還未幫手做《少帥》的工作。我喜歡那裏的舊書,後來看到張愛玲在信中提及有人把《春秋》寄來,便知道是什麼。
那年代寫民國軼事的書其實有限。你可想像,當時很有名的《春秋》雜誌專講民國軼事,而且海外有分銷,如張愛玲想收集這方面的資料,不可能不讀。最初便想,張愛玲是在華盛頓讀到,抑或有人寄給她?按推斷,應該是有人寄給她的。我看了各期《春秋》的目錄,再比對內文,發現張愛玲有不少內容是直接從那裏拿過來的,於是可以確定,她也讀過那幾期。把範圍收窄,再隨機搜索,當然也有沒用的,譬如徐鑄成在《金陵舊夢》也寫過張學良,但跟《少帥》無關,便沒放進文章。
郭:但你是純粹想知道,張愛玲所用的材料是從哪裏來?
馮:否則你怎知道,十三四歲這件事,到底是她虛構,還是取材於其他資料?這很重要。如果是誹謗,你要看看是否有一個版本曾提及趙四十三四歲已認識張學良,並發生關係。我確定是沒有的。
沒有的話,這明顯就是張愛玲虛構。要想她為何要這樣虛構,就變成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了。所以,工作其實不是印證歷史和張愛玲的版本,而是印證張愛玲讀過的版本和她寫的版本,那才有意義。不過我也要知道歷史事實是怎樣的,這就成了幾重工夫。
所以我第一重意思,不過是當自己是歷史學家,去看那時候的這段愛情故事,看看能否還原其本來面目。另一重更有意義的工夫,就是看看張愛玲怎樣處理她看到的資料。
翻譯的艱難
郭:翻譯的情況如何?
馮:宋生識得鄭遠濤,他曾來訪問。
宋:他那時是張愛玲迷,知道我手上有很多東西,問我可否給他看。他最有興趣的是張愛玲和她姑姑的書信,我就影印了一些給他。譬如一封說她姑姑在八十年代,第一次想起可以聯絡張愛玲。以前因為文革,很避忌,尤其那屬於海外關係,張愛玲又是個反共作家。鄭遠濤後來據此寫過一篇文章。後來我知道他在做翻譯,譯他自己喜歡的書,如《波斯少年》。
開始計劃出版《少帥》時已知需要翻譯。之前的兩本《雷峰塔》和《易經》,張愛玲有厚厚的打字稿留了給我父母,當時認為工程太大,不知怎辦,出版社就在台灣幫我找人去做,效果不算很滿意,有時候也讓人煩惱。
都是張愛玲衰,因翻譯是個台灣人,沒法知道香港事,譯了出來,看來看去都不妥貼。譬如說,書中女主角在香港大學下山,接著乘電車,電車去的是Shovel
Bay。Shovel是鏟,他就不懂譯,甚麼是Shovel
Bay?最初我也愕然,便做了些蠢事,找找香港到底有多少個Bay。三十個,逐個對,沒有一個是Shovel。再想想,發覺自己真笨,你乘電車從堅尼地城出發,在灣仔警署下車,那肯定就是向東行。究竟車頭牌上會寫什麼?可以是灣仔,北角,筲箕灣。「筲箕」這兩個字,英文沒有,便明白了。我明白譯這些難度很高,但也先不要理會,總有人能幫忙。
譯本裡有其他東西讀來不太舒服,不過當時要找翻譯也困難。現在譯《雷峰塔》和《易經》的趙丕慧其實已是第二個。第一個是張愛玲迷,熟知其事,但第一本未譯完就投降,為甚麼呢?張愛玲上了身。她變成了書裏面的張愛玲,父母想跟她溝通也不行,哈哈。
郭:那麼恐怖?
宋:這是真的。
馮:怎麼沒聽你說過?之前聽過你說類似的版本,但「上身」好像不過是個比喻。
郭:關於這也可以寫一部小說。
馮:這一定要寫,我從未聽過。
宋:趙丕慧是第二個。不同的是她不熟悉張愛玲,為此找了很多張愛玲的書來讀,然後才開始。到了《少帥》,我認為這不是辦法,不如找鄭遠濤試試。
郭:趙丕慧的譯本,普遍評價如何?
馮:一般人覺得不俗。高全之那本《張愛玲學續篇》,就有文章評論過,挑出很多錯處,那也難以完全避免。
郭:那現在鄭遠濤譯《少帥》更似張愛玲嗎?
馮:沒特別說似不似,因學一學還麻煩。我研究過張愛玲怎樣寫,發覺如你學她,別人隨時以為你錯。她用的中文有時反而不太好,你看她英譯中那些作品,特別易看出問題。不過那些問題不重要,只是有點怪而已。張愛玲寫就沒問題,因那是張愛玲,怪也覺得是高手。但如你學她,別人就不覺得你是高手,只覺得你怪。
馮:舉個例子,我們商量了很久:She
herself had been in love a long time。你會怎譯?
郭:「她早就戀愛了」?
馮:但意思就變成她正在拍拖了,但文中的她是沒拍過拖的。我們最初討論時說,如這樣譯,便分不到她拍過拖沒有。鄭遠濤也說,當張愛玲寫「戀愛」時,只在有對象時才用,故這樣就譯不出原句的意思,因這是她單方面幻想出來的。還可怎樣譯?翻譯就曾說「她自己早就愛上了」。
郭:不是更需要對象?
馮:對,故又有「她自己早就愛著了」,但都不好。然後說到,Fall
in love不就是「墮入愛河」?但那是張愛玲會寫的嗎?
郭:但英文又不太像,只是
in love。
馮:對,故餘下來中文可表達的話,便只有「情竇早開」,否則就沒法譯。不過,我後來發現,以為「墮入愛河」是瓊瑤才會寫、張愛玲不會用的想法是錯的。她用過,你看看,在《色,戒》這裡:「這樣的女孩子不大容易墜入愛河,抵抗力太強了。」問題是,《少帥》這處可用嗎?我又覺得不行,因《少帥》裡是一個短句直落,這
in love很重要,不宜用「墮入愛河」這種套語去譯,會很刺眼,也把這套語放大了。《色,戒》那句意思複雜點,是強調她扺抗力強了,故當張愛玲用套語時,那一定不是句子的重心。如果《少帥》這樣譯,就很不像張愛玲了。
所以翻譯就要考慮這些問題,一句也要反覆思量。就算張愛玲自己譯也一樣難,因她也會受中文的限制,但她可隨時把整句改換,你也知道,張愛玲譯自己東西時有很多改動,但我們改不得。
郭:結果譯了多久?
馮:其實譯得很快,約三四個月,不過修訂卻做了很久。他譯完,我校,他再譯,我又再校,好像永遠也做不完。
宋:結果就要給他們一個限期,不理他們怎麼改。
郭:翻譯總共改了幾多次?
馮:無限次。再舉一例。書中周四小姐曾引用成語
Change and die,表示老帥封大元帥是凶兆
。這成語,你覺得中文是什麼?鄭遠濤問我,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很舊的說法,因他住北京,便叫他問問北京的老人,也找不到。上網google當然也沒有。 Change and die可有幾多種變化?「變則死」?「變則亡」?都查不到。
兩年後,我在中華書局偶爾看到幾本成語辭典,收錄了不是舊日的成語,翻了翻,查到一句:「變古亂常,不死則亡」。就是這句嗎?好像不似,但想了想,正因不似才一直找不到,似反而早就找到了。相差真很遠嗎?你想想,把這八字譯做英文會是什麼?「不死則亡」不就是die,
「變古亂常」可譯得長些,但就不能和die對稱了,故很可能簡譯做change,略去的意思也不多,因「變」和「亂」相近。鄭遠濤聽後覺得太文縐縐,但成語不少都如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也很文雅?雖然最終仍不肯定,但這句好像最似,無論如何比「變則死」好,因那是沒根據的。
修訂翻譯的同時,又發現張愛玲用了很多西方典故和雙關語,這些如何處理好呢?我便嘗試將它們融入到我那篇考證文章中。一邊校讀譯文,一邊對小說有更深的看法,便再修改我的文章,然後又對原文有更深的看法,如是者一路改下去,愈寫愈長,很多想法最後都要濃縮成文章後的附注。
《少帥》的作法
郭:看《少帥》時發現,不少地方跟張愛玲其他小說重複,似乎她有很多東西儲了下來,然後中文英文轉換地寫出來。
宋:她有些很喜歡的句子。先寫進一本小說,誰知不能出版,或沒有寫成,接著在下一本,便不擇手段一定要用那句,怎知道那本也出不成,哈哈,再下一本總之要塞進去。譬如說她寫祖父祖母,「靜靜地躺在我的血液裡」這句,我查過,她用了四次,以前三次都不能出版。
馮:《少帥》有些句子是從《異鄉記》來的,故初時可能是從中文變出來,但有些又再變回《色,戒》的句子,即是中文變英文,英文變中文。
郭:這過程可以横跨十幾二十年。
宋:講個題外話,有些張愛玲的事,純粹是好運地知道。如她在語錄說,有些人在幕後幫手做事,寫了八個字:「有口難言,無奇不有」。誰知道在說什麼?幸好我在家裡見過爸爸有個劇本叫《有口難言》,用筆名寫的。還有媽媽翻譯過一本英文書,叫《無奇不有》,又是用筆名。張愛玲那句,是說他們二人用筆名,在幕後操縱。
馮:故還有一句
「人在幕後戲中戲
」,在這八字之前。
宋:那劇本和書我都有,是幸運,外面的張愛玲專家,都不會記得這些。那個「無奇不有」根本無人知道,因為又不是一本好書。但我家裡有四本,為什麼呢?當然是因為自己有份。
郭:剛才說,張愛玲幾本背景比《少帥》簡單的小說,在外國出版也艱難,故我不明白《少帥》為何還會那麼複雜,尤其如第六七章寫軍閥混戰,美國讀者簡直不可能明白。她的信心從哪裡來呢?何況她還用了那麼多時間寫。
馮:回到根本問題,她為什麼要寫這樣的小說?如果她想寫歷史小說,會寫到人人都明白,像林語堂那種方法。你覺得她真的想別人明白那些事嗎?
你要知道,她不喜歡寫不真實的東西,她本身就欣賞真實之美,所以想加多一點細節,來保留那個世界的質地。還有,你有否留意書中那些對話,往往無頭無尾,她不會先給你背景,故不論誰人在看,都要想究竟在說什麼。
郭:但人名真要那麼多嗎?如文中「方申荃」這些大閒角,跟說有「南邊的一位領袖」有何分別?我們都知她想影射誰,但對外國小說讀者來說,不會太複雜嗎?
馮:問題是,如不寫人名,用身份來代替,她會覺得假,是造作牽強的寫法,所以她不是從讀者的角度入手,考慮的不是易不易明,而是那寫法是否恰當;張愛玲雖想和林語堂競爭,卻不想做林語堂。如用林語堂的方法而成功,對她來說其實是失敗。她在《私語錄》也曾說,欣賞林語堂的中文遠多於英文。她明顯不想做另一個林語堂,雖然她知道那條路會較易成功。
馮:她最欣賞的是《海上花》,幾年後就譯了出來,介紹給西方讀者。她知道《海上花》不會很多人欣賞,只是覺得西方批評家多,總會有幾個人知道她想做什麼,便夠了。《海上花》貼近她的美學觀,一眾角色蕩來蕩去,那麼多人名,就算中國人看也會頭暈眼花。
回到《少帥》,有些地方根本不是接着前面的事情來說,很難懂。這樣處理是為了甚麼?其實她在告訴你:這些不是讀者需要知道的事情。她想你代入周四小姐,聽旁人的話時,就只覺得不可理喻。如要切實反映周四小姐的內心世界和處境,正需要這種方法,要令人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所以張愛玲這樣寫,其實是刻意的。她不想太過火,令人抗拒,故也把無謂的東西簡化,不過始終有底線。
張愛玲用一些很細緻的工筆來描畫,但畫甚麼呢,就是背景。譬如說現在有兩個人對話,她會把後面的東西畫得仔細,這也是《紅樓夢》的做法。後面畫得仔細,不是想你去注意,不過希望給你一個背景,去烘托前面的事情。背景馬虎,前面的事情就不能烘托出來。你說那些軍閥的事如此繁複,就可說出周四小姐當時身處怎樣的處境,會覺得多茫然──身旁的人都像一群紅母牛一樣,在做些古怪的儀式。書中就有這比喻。
張愛玲不斷強化這感覺,才有那種細緻的描述。我想對她來說,外國讀者能明白她的用意已經足夠,無須把歷史背景都都考究出來,因這樣讀小說是很沒意思的。
對《少帥》的評價
郭:那你們覺得《少帥》好看嗎?
宋:問題在於你追求的是甚麼?如果有人給你這本小說,不告訴你作者是誰,你讀來會很疑惑。但如告訴你這是張愛玲寫的,看法就會完全不同,尤其是如你熟悉她,就會開始想其他問題,不只看小說本身,而會問她為何要用歷史人物做主角,這是她從未試過的,故《少帥》是否好看,很視乎你的角度。從她本人小說史的角度來看,《少帥》比《雷峰塔》有趣得多。
馮:我也覺得如此,《少帥》比《雷峰塔》寫得好多了。我比較喜歡她七十年代那四篇,覺得比她在上海所謂那黄金兩年好得多,不論技法和深度,都遠遠超越,也肯定高於《金鎖記》。有朋友說《色,戒》最接近「神」的境界,我很同意,李安拍的根本是兩回事。我最近又重看《色,戒》,因要寫篇文章比對其法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譯本,故要逐字去讀,感覺跟先前很不一樣。她後期的著作如《相見歡》,多看幾次,便知道她的寫法,明白為何都不受歡迎。張愛玲已不再是想著出名,因那時她早已成了名。她初期寫的才多玩文字遊戲和金句,就像王家衛拍《一代宗師》,灑一堆金句,要你徵引要你記住。張愛玲的早期作品無甚深度,
都靠比喻、機智、文采去吸引你,這她都做得一流,如王爾德一樣,水銀瀉地,所以立即出名。
但這是不持久的,不會因重看而加深理解。但她後期的作品,卻會因重讀而發現新的層次,如《色,戒》就是她中短篇中最好的,跟她原初用英文寫的
The Spyring已不一樣,雖說有些特務的情節是宋淇給她的,但那都不是最重要的,正如《少帥》中講張學良那些都非重點。重點是她如何處理材料,如何在上面加添自己的顏色,而效果總是含蓄,不著痕跡。是我想得太多嗎?不可能,你看她後來寫《小團圓》,以她一個這樣聰明的人,你覺得會愈寫愈差嗎?
她只是在玩另一遊戲,將先前的遊戲規則統統改掉了,但改完卻不告訴你,明明白白告訴你就沒意思了。很多人就覺得她已江郎才盡了。
郭:有趣。
馮:從《少帥》開始這時期便是如此,初看會覺得平淡,不知她想做什麼,是未修訂好嗎?但我曾刻意給一些女性朋友看,她們看完都覺得感動,不是因為歷史人物,那都可以跳過不看;而是為小說描寫女子初夜的段落而感動,覺得有共鳴,能反映她們的心態,有些人還說邊看邊哭,男性讀來當然會很不同。
張愛玲覺得這最值得寫,她在信中也講明《少帥》只是個
framework,我覺得她要借此框架說的,就是她的初夜。為何《少帥》用英文寫?你想想,不用英文很尷尬,如你是張愛玲,你也不會用中文寫初夜吧。就算講明不是她自己,讀者也會這樣猜,所以不會夠膽用中文。我覺得《少帥》就像緩衝,好預備用中文寫《小團圓》,才先用外語,跟不熟悉她的異鄉讀者表露自己真實的一面,寫最震撼她的經驗,而且那一定是真的﹣﹣「用外語講真心話是特別真的」。你知這句是誰說的嗎?是黄子華。
所以我覺得她是想著自己,卻包裝成一歷史小說,重心則明顯是寫她的初夜,講女人的命運,後來到知道《少帥》出版不成,才寫《小團圓》,故你看《小團圓》寫床上戲許多跟《少帥》相像。以前她很少寫這些東西,《少帥》和《小團圓》卻都寫得露骨。
郭:對。
馮:回到好不好看的問題。我的角度是這樣的:好不好看,視乎你怎樣看。為何張愛玲在國際文壇的地位不高呢?那就要問,有幾多外國學者會花大量時間讀她的書。如不花工夫看,或沒那些背景或知識,根本看不到細節,不會明白她想做什麼。不能正確地欣賞她,就沒法正確地評價她。
我甚至覺得,夏志清對《少帥》這些作品的評價可能也不高,因為他也未必會投入很多精神去讀。張愛玲花了大量工夫在細節,如不花同樣的工夫去讀,便難理解。正如我給你一首Horace的古羅馬詩,
因你不懂拉丁文,看不到他的文字遊戲,讀英譯只會覺得無聊,連說十行都單講飲酒。若你知道原文如何,他怎樣處理雙關語,調節音樂和節奏,整首詩便全不一樣,所以都要看細節。
張愛玲的作品翻譯後也是另一回事。中國讀者如只追看故事,也不會覺得好。但如你認真看,會發現她很多東西都是故意的。發現了她的意圖,便會覺得寫得好。跟四十年代不同,她已不想用金句去干擾你了,只想你慢慢看。如你看不明,我覺得她是心甘情願付出那代價的,不過她相信總有人會用心逐字逐字去看,雖然只是少數。
不是要寫那篇考證文章,我對《少帥》也不會感興趣。但寫下去,將所有細節研究了出來,便覺得很有趣味。所謂好不好看,通常是指學界最有地位的人覺得如何,一般人見學者說好便容易說好。那些學者為何會覺得好看呢?因為他們專門研究這東西,看得仔細。但有些作品本身是耐不住你去細看的。要在強光照射下還能抵受,而你能看出細節和紋理,才算好。從這角度,《少帥》寫得好。但如不用強光照,便是模糊一片,所以也注定大部份人會覺得不好看。也可以說,張愛玲其實在考驗你的耐性,要麼不看,要麼就花時間看。
反問你呢,讀完覺得有意思嗎?
兩般疑幻又疑真
郭:有一點覺得有趣,關於變與不變,好像不是「現在」取代了「古老」,而是古老根本從沒離開,只是反反覆覆如潮漲潮退,有幾處刻意將這古今並置,如寫到革命黨已拿著土鎗土砲了,一個軍閥用的還是大刀隊,結果大刀隊都不敢下火車。又或寫北京城那守夜的鐘樓時,就提及新式時鐘,兩者在小說同時出現。男女的身份也一樣,書中女人的身份都是對應於男性的,不是妻子妾侍就是妓女,而男性的分類則是職級和成敗。到了現代,在革命之後仍是如此,分毫沒改變過。
另外有一依稀的印象,就是覺得《少帥》跟《色,戒》相似,有點「兩般疑幻又疑真」,而且都跟演戲有關,好像試圖尋找真實。
馮:但張愛玲似乎在說,很多真實,不過是你以為是真,而主角心底都知道不是真的。就如《色,戒》,王佳芝從珠寶店出來後,街上的人都像隔在玻璃之後,如同櫥窗裡的模特兒,行人甚至路過的車,對她來說都不是真實的。《少帥》也暗示了寫的都不真實,如少帥攬著周四時,周四便想,因為二人年齡上的差別,好像屬於兩個朝代的人,覺得少帥像是書中人,於是就可很勇敢去愛他;反而害怕少帥不明白,以為自己真的喜歡他,以為她真那樣夠膽和shameless。正因她覺得自己身處戲中,才如此放肆,但做出來又像在真實世界,我覺得便如double
simulation,雙重的模擬。就如一個密室中,有一個人在行來行去,他跟自己說自己是瘋的,然後便如瘋子一樣行動。過了一會,他就再跟自己說,我痊癒了,變回正常。那他真是變回正常嗎?還是裝瘋的人扮正常?這是無可救藥的,很絕望,因表面上正常,但心底裡卻是裝瘋子再去扮正常,我覺得張愛玲寫的也是如此,主角覺得那些東西假,但都裝作他們都是真的,繼而又自覺那些仿真的事物很像虛構
,那 as if因此是兩重的,很多東西因而都一層層走不出來。
《少帥》到最後也在把玩這點。如說到那英國人,想做海關騙錢卻給少帥趕走,很快就因分贓糾紛而給殺掉。周四小姐知道了立刻說,那是少帥最威武的一刻,之前中原大戰死了三十萬人,也只是如夢如幻,直至少帥在羅納面前贏了這洋人,才覺得最真實。那比喻簡真是金句:仿佛一場枕頭大戰,線頭裂開,飄了些雲霧出來。但寫下去卻筆鋒一轉,從真實的事,回到了這死去的英國人寫的第一本書,講的正是拳亂和搶掠,想不到他三十年後正正死在其中,所以一下子又像回到了書中,由真實返回虛假的世界,那書就像預兆。因此是由真去假,又由假去真再去假,不斷來回,令讀者和周四,都分不清孰真孰假,或孰新孰舊。
郭:對。
馮:所以說,她也不是要找真實的東西,而是想建構一世界出來,像《色,戒》,我覺得像神的境界,因為那近乎一些
Gnostic
的想法,覺得這世界是個神自己幻想出來的。《色,戒》所有東西都是王芝佳自己想出來的,完全像沒發生過,但幻想出來的東西卻可有很大影響。
這也是《少帥》的情況。一開始,無端有人拋些東西上洋臺,便很假;到最後,寫少帥帶住兩個老婆下飛機,說新中國已出現了,迎接新世紀,也很假。《少帥》從頭到尾,其實都在強調假而又像真這命題,歷史人物反為次要,卻有助烘托主題。張愛玲是一路收起這主題的,因為待你揭開幾層,自己發現,你才會覺得好看。
郭:今天真豐富,謝謝你們。
後記:
訪問後某天傍晚,
我與馮睎乾在灣仔天橋上閒談,問及他最初為何會幫宋生做張愛玲的研究,他笑笑說:「這是一段很具爭議性的往事。我印象中,
有一天宋生很認真地問我,
『張愛玲留下的一些東西我毫無頭緒,
你能幫幫忙嗎?
』我後來看看那些稿子,
覺得不難處理,
便仗義襄助。但現在宋生提起我們合作的開端,
卻有截然不同的解釋,
最近他對我說:『你完全記錯了!
一開始時我只是跟你說:
我家中有些東西很好玩,你玩不玩?你似乎沒有反應。過一輪我又再問: 我家中有些東西真的很好玩,你究竟玩不玩?結果你應承了。這版本才是真相。』」馮睎乾稍稍停頓,便說:「所以我也不知道我究竟怎麼開始研究張愛玲的。平時我們也不談張愛玲。」我問:「那麼你們談什麼?」馮說:
「天馬行空,
無所不談。例如我會問他,
你大學時一位數學老師Jim
Simons是如何炒股票的?他又會問我,
世上究竟有沒有奇門遁甲?
當然說得最多的就是身邊朋友的八卦是非。」說完, 我倆就在斜陽下大笑起來。

海南日报
张爱玲的台湾之旅 2014.09.29
文\本刊特约撰稿 王凯
近日,张爱玲遗作《少帅》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为原型创作的英文小说,只写了70多页,几万字,并未完成,据说是张爱玲最后的未刊小说。
1961年10月,在美国驻台领事馆文化专员麦卡锡安排下,张爱玲从美国飞往台湾搜集创作素材。这是张爱玲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访台,据知情者透露,她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采访还被幽禁的张学良,为小说《少帅》寻找创作灵感和素材。但张爱玲的愿望没有实现,她没能见到张学良,却结识了白先勇、陈若曦等一帮台湾的文坛小朋友。
张爱玲的台湾缘
张爱玲此前其实来过台湾,准确地说应该是路过,她曾经写过这样一段文字:我以前没到过台湾,但是珍珠港事变后从香港回上海,乘的日本船因为躲避轰炸,航线弯弯扭扭的路过南台湾,不靠岸,远远的只看见个山。是一个初夏轻阴的下午,浅翠绿的欹斜秀削的山峰映在雪白的天上,近山脚没入白雾中。像古画的青绿山水,不过纸张没有泛黄。倚在船舷上还有两三个乘客,都轻声呼朋唤友来看,不知道为什么不敢大声。我站在那里一动都不动,没敢走开一步,怕错过了,知道这辈子不会再看见更美的风景了。
这是张爱玲第一次到台湾,她没有料到,十几年后她的名字会在这个小岛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当然这要归功于《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作者夏志清教授 。
张爱玲成名极早,1940年代初期就以《沉香屑》、《传奇》、《流言》等作品闻名沪上。1949年后张爱玲离开大陆,辗转香港、日本、美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大红大紫的张爱玲逐渐被人遗忘。195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开始写作《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朋友宋淇那里得到张爱玲小说《传奇》和《流言》的香港盗印本,一读之下惊为天人。此后,夏志清便在自己的著作里介绍这位传奇女作家,所用篇幅超过了许多名家,包括鲁迅,评价之高也超过了鲁迅。夏志清认为张爱玲可能是五四以来中国最有才华的作家,称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秧歌》在中国小说史上已经是本不朽之作,《金锁记》据我看来,更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夏志清评价张爱玲的的这些文字,由他的哥哥、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夏济安翻译后发表在台北《文学》杂志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同时,夏济安也开始在课堂上讲述张爱玲的小说,他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陈若曦、白先勇、王祯和等人,在老师的影响下,这些学生纷纷找她的小说来读,都成为张爱玲的崇拜者。1958年,张爱玲的《五四遗事》在《文学》杂志发表,随后开始给台湾的《中国时报》、《万象》、《文学》、《联合文学》等报刊写稿,张爱玲成了台湾文坛瞩目的人物。
当时麦卡锡与陈若曦、白先勇、王祯和这些年轻作家们经常往来,知道他们敬张爱玲如神,他和张爱玲是老朋友,于是便有意牵线让他们见面。恰好此时张爱玲正准备创作小说《少帅》,有采访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意思,在麦卡锡安排下,1961年10月13日,张爱玲独自一人悄然赴台。
与台湾粉丝的第一次会面
台湾的青年作家们听到张爱玲要来台湾的消息十分兴奋,传说中的张爱玲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他们对此都大感兴趣。
张爱玲在台湾刚下飞机,便遇到了一件趣事,她被一位中年男子当成美国前副总统尼克松的夫人,麦卡锡告诉她这是个神经病,天天在机场接外国贵宾。对于这个美丽的误会,张爱玲后来在文章中这样评论:我笑了起来,随即被一阵抑郁的浪潮淹没了,是这孤岛对外界的友情的渴望。这段文字一针见血地刻画出了大部分台湾人当时的心态,可谓是神来之笔。
第二天,麦卡锡夫妇为张爱玲接风洗尘,陪客有白先勇、陈若曦、王祯和、戴天、欧阳子、王文兴等,大都是台大的文青,也是《现代文学》杂志的同仁,更是超级的张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张爱玲的粉丝。
对于张爱玲的模样,在东道主和张爱玲没来之前,台大的这些年轻人有过一番讨论。白先勇想象中的张爱玲是又细又瘦,而陈若曦则认为她应该既丰满又性感,因为陈若曦原来读过《流言》,上面印有张爱玲的照片,陈若曦印象里的张爱玲是时尚的上海女性。但另一位陪客殷太太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她说她曾经问过麦卡锡先生,他说张爱玲很胖很邋遢,究竟有多胖多邋遢呢?她也不知道。就在他们议论纷纷的时候,张爱玲出现了,她身着淡雅的旗袍,随身带着一件暗紫色绸缎棉质外套,优雅、得体、意气风发,眉宇间有一种昂扬之美,王祯和、丘彦明的《张爱玲在台湾》一文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大家眼睛一亮:哪里邋遢?干干净净的;而且一点都不胖,虽然不是顶漂亮,却是可看性很高。这时他们才明白麦卡锡所谓的很胖很邋遢原来是欲扬先抑之法。
欢迎会非常随意,大家边吃边谈,有说有笑。白先勇与张爱玲相邻而坐,所以观察得很仔细,多年以后,白先勇对那场聚会还是记忆犹新:张爱玲是上海人,但一口普通话说得字正腔圆,特别是卷舌音很有北京味儿,这或许与她曾经在天津居住过有关。她的眼神因近视略显得有些朦胧迷离,一旦特别关注你,便马上目光如炬,仿佛有两道白光直射而来,难怪她观察周围人和事是如此的犀利、透彻、深刻。
张爱玲在美国就读过这些文学青年创作的小说,对王祯和在《鬼·北风·人》中描写的台湾民俗特别感兴趣。王祯和当时在台大外文系读书,《鬼·北风·人》是他在大一时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发表在1961年2月的《现代文学》上,采用了意识流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后来被翻译成英文发表。席间,张爱玲和王祯和谈起了这篇小说:真喜欢你写的老房子,读的时候感觉就好像自己住在里边一样。王祯和非常感动,马上与张爱玲约定,明天就去他花莲的老家住几天,体验体验那儿的老房子,顺便收集一些写作素材。
花莲行
和王祯和约好后,张爱玲便让陈若曦陪自己上街去买块布料,作为送给王祯和母亲的礼物。据陈若曦回忆,两人在街上边走边聊,聊旗袍,聊发型,聊女人之间的话题,很开心。陈若曦对张爱玲印象极佳,后来她在《张爱玲一瞥》中这样点评:她是个极不拘小节的女子,有人认为是迷糊,我想她完全是豪迈、率性、超越繁文缛节,最具赤子之心。
这真是我见到的最可爱的女人;虽然同我以前想象的不一样,却丝毫不曾令我失望。
王祯和的家乡花莲位于台东,是台湾面积最大的县,也是台湾高山族聚集人数最多的县份,其民俗最具台湾风情,这也是张爱玲想到这里看一看的主要原因。
王祯和的父亲早逝,家中只有母亲在家,母亲接到儿子的信后,连忙打扫庭院,接待宾客。据《爱恨倾城小团圆:张爱玲的私人生活史》一书介绍:
王家就住在花莲县城的中山路,是一座地道的台式老宅,庭院深阔,颇有古风。张爱玲的住处,就安排在一楼一个带榻榻米的房间里。王祯和的母亲知道张爱玲是看了《鬼·北风·人》而来,便把小说中提到的各式点心、小吃都做了出来,让爱玲一饱口福。
王祯和将自己崇拜的偶像带回家,非常激动,也非常荣幸。邻居们见王家儿子带回一个时髦女性,都以为是他的女朋友。张爱玲当时已经41岁,比王祯和大20岁,从这个细节上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当时的精神状态很好,也不大显年龄。
张爱玲花莲行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体验台湾原居民的生活状态,她对当地妓女的情况很感兴趣,王祯和的舅舅便陪她去一家名为大观园的高等妓院游玩。张爱玲本意是去看妓女,可没有想到她的装束在国外虽然不显眼,但在台湾乡下却很摩登,特别是当妓女听说这位客人来自美国时,便更加注意了,用王祯和的话说就是妓女对她比对嫖客有兴趣。
来花莲的当天晚上,张爱玲便与王母及王祯和合影留念,当时照相还是件很隆重的事,张爱玲在屋子里足足整理了一小时。这是王祯和与张爱玲唯一的一张合影,照片上张爱玲居中,五官开朗,显得很年轻,王祯和和母亲分列两边。
在花莲期间,王祯和陪张爱玲去了乡下很多地方,拜庙宇,看山地舞,闲暇时也谈一些作家和文学问题。在王祯和眼里,张爱玲轻松自然,不像是名满天下的文坛前辈,倒像个邻居家的大姐姐,他在文章中回忆说:我还记得她在我家,捧着木瓜,用小汤匙挖着吃,边看《现代文学》,那样子是那么悠闲、自在。很多年过去了,那姿态我居然记得那么清晰,就觉得她什么都好,什么都美。
张爱玲的台湾之行非常愉快,她正准备再到台湾各地走一走时,突然接到丈夫赖雅中风病倒的消息,这时台湾当局也拒绝了她采访张学良的申请。在这种情况下,张爱玲离开了台湾,先去香港处理一些事务,后来又回了美国。张爱玲去世多年以后,其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发现了她的一篇长篇散文《重访边城》,记述了这次台湾之旅。对于这篇散文的题目,有人感到不解,为什么将台湾称作边城呢?
其实,在张爱玲眼里,台湾就是悬在大陆边上的边城。
南方日报
张爱玲遗作《少帅》将出版 全篇仅三万多字 2014.09.30
近日,张爱玲最后一部未刊小说遗稿《少帅》(The Young
Marshal)繁体版由台湾皇冠文化集团正式出版。而内地版目前已经在筹备,不久后即将面世。与张爱玲以往的作品不同,《少帅》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张爱玲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为蓝本创作的英文小说,而这部作品只有七章,是未完成的状态,故事并没有完整的结局。50多年后,《少帅》由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冯睎乾和郑远涛共同整理出版,三人各司其职,分别进行主编、考据和翻译的工作,总共耗时3年,最终让《少帅》得以面世。
27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陈子善来到广州岭南大讲坛,分享他多年来研究张爱玲收获的心得。对于《少帅》,陈子善认为与以往张爱玲的作品有着很大不同,它一定不是张爱玲最好的作品,但也有它重要的出版价值。陈子善说。
《少帅》全篇只有三万多字,篇幅并不长,陈子善坦言自己已经读了两遍:读张爱玲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需要反复阅读,读一遍是不解决问题的,哪怕你不是研究,只是欣赏。
《少帅》出版经历半世纪
这短短三万中文字的小说,从张爱玲产生写作的想法到最终出版,竟经历了半个世纪。张爱玲1955年赴美,1956年产生写作《少帅》的念头,但是真正进入创作却是1963年。
陈子善透露,张爱玲在1964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里说道,三年来她的一切行动都以这个小说为中心。然而,原来设想写到西安事变的《少帅》,最后只写了七章,刚好写到了张学良到了南京。
这部未能完结的小说,是由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发掘的,从父母宋淇、邝文美手中接过重任后整理出版的。宋以朗几乎以按每年推出一本张爱玲遗稿的速度来进行自己的整理工作:《重返边城》(2008年)、《小团圆》(2009年)、《张爱玲私语录》(2010年),《雷峰塔》、《易经》(2010年)、《异乡记》(2011年)。2014年9月,《少帅》出版。
《少帅》是张爱玲用英文创作的小说,打字稿总共有81页。宋以朗在整理编辑之前就曾说:《少帅》的出版,必先翻译成中文。另外,陈子善表示,由于张爱玲生前是个书写狂,写满字的小纸片特别多,也为出版整理的工作加大了难度。
《少帅》是真正遗作?
这么多年来,宋以朗一直都在努力挖掘张爱玲的遗稿,《小团圆》、《对照记》等作品都被冠以张爱玲最后一部未刊遗作之名,那么这部《少帅》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部?宋以朗曾对此做出回应,因为整理和挖掘,会有各种新的发现,《少帅》面世后手头上已经没有张爱玲的长篇遗作了。
在陈子善看来,无论《少帅》是不是张爱玲的最后一部遗作,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能够看到张爱玲的作品不断出版,这是一件大好事,而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一个作家生前留下的文字,能够比较完整地呈现出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值得肯定的,哪怕这个作品是不那么成功的,甚至可能是完全失败的。军事上没有常胜将军,那么在文学写作上也从来没有一位作家说自己任何一部作品都是成功、十全十美的。
《少帅》的创作在陈子善看来,有其独特的地方,首先,它在题材上实现了拓展。张爱玲写家庭、写男女那是公认的独具一格,但她本人在题材上还是有拓展冲动和欲望的,《少帅》就是一个证明。张学良的情感很少有人敢去碰,但是张爱玲写了。陈子善认为,《少帅》本身涉及历史人物写作,小说写作中虽然没有使用真名,但其背景都是基于真实。张爱玲在写作的时候还是非常严谨的,她在创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付出了很多努力。
视角多样极富争议
《少帅》的面世和张爱玲的其他作品一样,都极富争议性,引发多方的争论。今天有人认为《少帅》没有完成,当然也有意见认为《少帅》已经完成,所以大家读了之后可以思考到底有没有完成。陈子善说。而出版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在陈子善看来,也有它的价值。张爱玲写完七章,把作品拿给美国朋友看,她的文学经纪人觉得美国人不熟悉小说中的人物,因而不能出版,这对当时的张爱玲打击很大。陈子善认为,华人作家的外文作品实际上是被大量忽略的,这恰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在20世纪,用英文进行写作的华人作家还是少数,像她这样大量用双语写作,之前还有另外一个前辈作家,那就是林语堂。
在陈子善看来,张爱玲是一个可以不断被言说、不断被讨论的作家。她的生命力我认为不因为其去世和作品的发掘而结束。
◎对话
这是张爱玲最特别的作品之一
南方日报:《少帅》的面世对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来说有怎样的意义?
陈子善:我认为,当代文学史应该有一个新的门类脉络就是华人的第二语言写作。在这个脉络里面,《少帅》是应当被提及的,或者是必须被言说的。当然还包括张爱玲的其他作品。但现在文学史的问题是,自从1949年以后,华人作家创作的外文作品实际上是被忽略的,包括林语堂在1949年以后创作的英文作品。
南方日报:您认为《少帅》的出版会引发怎样的反响?
陈子善:现在国内对张爱玲非常重视,美国也开始有人专门研究张爱玲。总的来说,张爱玲的英文创作非常受挫,对她打击挺大的。她后来慢慢回到中文写作上来,也是因为英文写作无法获得成功。
但是《少帅》的确很特别。从张爱玲本身的所有作品来说,这个也是特别的,题材方面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成功不成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是她以前的作品中多为自己塑造的人物,而《少帅》则是以真实历史为背景。我相信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故事总有某方面打动了她,她才会去写这方面的东西,当然这只是我们的解读。
中新网
东师范大学陈子善:张爱玲爱写家并非小家子气 2014.09.30
从《倾城之恋》到《少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陈子善近日做客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时通过介绍和对比张爱玲早晚期作品,阐述了她一生的写作轨迹。他并认为,虽然张爱玲一生的写作题材多与家庭相关,但并不是小家子气的表现,反而突显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上的功底之深。
陈子善认为,张爱玲的写作态度非常严谨,她曾反复强调自己创作的基本原则,就是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因此,曾有人质疑,《少帅》是否打破了她过往写作习惯。因为对于张学良的经历,张爱玲并不是很了解。如何打破这一困局?她首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花了很多功夫,比如横跨香港和美国收集材料。这其中最大的历史背景涉及整个北洋军阀的态势,比如当时整个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态势,她必须有所触及。
他表示,这也进一步说明张爱玲在小说题材上是有所拓展的,以前有人批评张爱玲小家子气,写来写去都是家庭里的事,都是情感的纠葛,但实际上对中国人来说家庭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里家是多么重要啊,有多少人敢碰这个题材,我都有一点儿怀疑,但是张爱玲写了。
腾讯 · 大家
侯虹斌 : 张爱玲笔下的张学良与赵四小姐 2014.09.30
一九二五年,张爱玲五岁,不过,却是她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少帅》故事开始的时间。这一年,赵四小姐十三岁,张学良二十四岁。张爱玲把她和他,分别变成周四小姐和少帅陈叔覃,安排他们相遇了。
为什么要写张学良?附在《少帅》(皇冠出版社)一书后的冯晞乾《考证与评析》中说,张爱玲一直对这个题材很感兴趣。赵四说过,没有西安事变,她跟少帅早就完了;赵四与张学良的奇情故事触动了张爱玲,是终身拘禁成全了赵四,仿佛赵四就是现实中的白流苏。
张爱玲对《少帅》一书抱有很高的期望,一九六四年五月,给邝文美中信中写,三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花了三年功夫,但这本书却没有写完,只出了七章,二万三千英文字。
成全白流苏的不过是一个城市陷落,而成全赵四的,却是整个中国的兴亡。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成就了一段爱情,但还未写到大事发生,张爱玲已经把这个故事腰斩了。直接原因是对美国市场能否出版相当不乐观,美国的友人并不看好这个题材,她只好暂停写作;但我猜想,更重要的原因是,随着资料的进一步收集,张爱玲对张学良的认识越发清楚了。张爱玲并不是囿于政治派别的人,左或者右,未必会影响她对一个人的判断;然而,在更多深入历史后,张的品行或趣味让她兴味索然。在一九九一年张学良获释后,张爱玲明确表示,她已经放弃了这个题材。她的原话是:对张学良我已失去了兴趣,认为他是个
limousine liberal(坐大轿车的自由主义者),觉得irritating(讨厌)纯粹我个人的偏见。
开始写《少帅》的张爱玲,四十一岁,她借用了一个十三岁女童的视角;写《倾城之恋》的她,二十三岁时,借用二十八岁的离婚少妇的视角(据张爱玲所说,她原想把白流苏设定的年龄更大些,只是担心读者不能接受),两者显然是不同的。这是一部规模更大也更具野心的《倾城之恋》。
在写《倾城之恋》时,张爱玲并未遇到胡兰成,未曾恋爱过,故事中的白流苏扪镜自照,她那一类的娇小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一种,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写到亲热,不过是描摩范、白二人在月光下的第一次吻,暧昧朦胧、蠢蠢欲动之情愫,倒是既吻合少妇情怀,也不失美感,符合小资们想象中的苍凉的手势之造型。
然而,《少帅》的奇崛在于,一幕接一幕的性场面,穿插在时局对谈中。性描写,不仅是重要的情节,而且就是整部小说的骨与魂;就这部未完小说的篇幅而言,性描写占的比例之高,在严肃小说中,着实罕见。这就不是人人都喜欢、人人都吃得消的了。
写作《少帅》时,张爱玲已和赖雅结婚五年。在张迷们口中念念不忘了胡兰成,从相识到仳离,不过三年多。但张爱玲遭遇战乱,遭遇家国幻灭,辗转香港等多城,经济窘迫,对世情的认知早已非当年可比。所以,她笔下的周四与少帅的情爱,毫不客气地褪去了浪漫的外衣,直接就是肉帛相见。只是,这个肉,却毫无艳光。真实历史中的赵四小姐是十六或十七岁遇见张学良的,而周四遇见少帅的时候,只有十二岁(虚岁十三),她早熟,但情欲并没有萌芽。少帅在花园里拉着她的手说了几句话,大意是,你瘦了是因为我吗?她羞涩地跑开了。然后,这位小姑娘,既如释重负又异常快乐。他爱她。随他们说媒去,发生什么她都无所谓了。他爱她,永远不会改变。居然还是下午,真叫人惊异。
真叫人惊异,这就算爱情了?这只会是十二岁女孩的爱情。年幼的周四被少帅诱奸,迷惘中,她反复申明,他好爱她。有了这个神奇的巧合,什么事都有可能。
少帅有时溜到周四身边,有时把她接到府里来,总是迫不及待地与她发生关系。坐在他身上使她感到极其怪异,仿佛有一个蒙着布的活塞,或是一条挥打着返祖般的尾巴,在轻轻棰击她。这时的周四走神了,她想起的是小时候老妈子们给她讲过脊柱下端尾骨的笑话,也让她摸过自己的尾骨。
他的头毵毵地摩擦着她裸露的乳房,使她有点害怕和恶心,她哪里来的这样一个吮奶的成年儿子。周四又在走神了,她低头看看那个缓缓平复的苍白小三角形,不无忧虑。
一只兽在吃她。她从自己竖起的大腿间看见他低俯的头,比例放大了,他的头发摩擦着她,使她毛骨悚然。她在害怕。
周四太幼小了,正如文中所言,两性间的基本法则她一窍不通。
疼。
马上就不疼了。他停下好几次。
不行,还是疼。
我们今天要办完它。
还在机械地棰着打着,像先前一样难受,现在是把她绑在刑具上要硬扯成两半。
周四终于在难苦中有所感悟了:古来所谓的鱼水之欢和鸳鸯交颈舞,不如说是一条狗在自顾自的撞向树椿。她忍不住大笑,终于连泪水也笑出来了。
少帅在周四眼中,是幻想中的反父权的人物。但张爱玲知道他不是。少帅根本就不可能弑父。十七岁时,周四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才发出了造反的皇太子有什么下场这种感慨。他可不会为了周四去干什么。
研究者冯晞乾在考证后认为,《雷峰塔》、《易经》、《少帅》才是张爱玲的自传三部曲,写于七十年代的《小团圆》反倒是豁出去地讲自己了,过于写实。《少帅》中的少帅,与现实中的胡兰成,在背叛者(虽然一个亲日一个抗日)这一点上,在与周四(张爱玲)相距十来岁的年龄差别上,在战乱的大时局中辗转生存、颠沛流离这一点上都很相似;更何况,少帅(胡兰成)都有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大老婆,又都很风流(少帅有暧昧对象朱三小姐和国姨宋美龄)。这种比附显然是有意为之的。
为什么张爱玲要把这个倾城之恋的故事一讲再讲?
我不太喜欢把一个好作家的写作动机归为真爱之类的,揣测谁对谁真爱谁对谁凉薄。人生痛苦而漫长,不同时期的感情需求是不一样的。她早已对胡兰成截断了任何念想;与赖雅,虽然经济窘迫,倒也算琴瑟和谐,《张爱玲年谱》中大量他们一起吃饭、逛街的细节足以说明问题。只能说,与胡兰成在一起的那段岁月,正是对应着中国的大时代,一个有几个狼奔豕突的燕和赵,有几个狗屠驴贩的奴和盗的时代,一个百姓们流失离所、随时天上飞来炸弹,不知道生在哪里死在哪里的时代;而她,正逢青春,一颗不安的心跌跌撞撞地寻找出路,又遇上一个在时代舞台上扮演某种吃重角色的汉奸,连自身也在剧中了,肉身与心灵都陷入迷乱中。那种青春成长痛,胶着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舞台上,如此强烈的戏剧张力,难道不是所有作家都梦寐以求的素材吗?何况是她的亲身经历?
念念不忘,未必是因为爱,而是借某个角色来观照世界,这是一个职业作家的本分。事实上,以人的一生为尺度的话,爱情这种东西未必如文艺青年想象的那么重要。对于写出过《秧歌》(1953年)这种杰作的张爱玲来说,更该作如是观。《少帅》中,她孜孜不倦地搜集史料,忠实地把这些素材逐一写进小说;只不过,她挑选了少女是如何看待大时代这个她更熟悉,也更有感觉的切入口罢了。张爱玲笔下的性,既不纯洁,也不浪漫,连肉欲也无,只剩冷静、克制、事不关己。显然,这是一个剥离了情欲的人才能写得出来的。
周四被卷入历史事件中,改变一生,起因是肇始于性。她在不情愿又无力拒绝的性中间成长起来,误以为那是爱,慢慢地,在误会中变成了真爱。
有一幕,我印象犹深。周四与少帅交欢,她在偌大的一个空院子里,仍时时觉得有人在监视,她们化作朴拙的、未上漆的木雕鸟,在椽子与门框上歇着,而她自己也在上面,透过双圈的木眼睛俯视。俯视着的,是这个大她十一岁的男人趴上她身上为所欲为。
而在《小团圆》中,九莉(即张爱玲)打胎时,在马桶里看到这男胎,一双环眼大得不合比例,双睛突出,抿着翅膀,是从前站在门头上的木雕的鸟。
木雕的鸟注视着她们的一生。这是隐喻吧?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张爱玲不止一次写到在周四和少帅之间,总感觉到有一队面目模糊、裹着头巾的女人;这些女人没有时间性,也没有地域性,她们是荣格(张爱玲读过荣格)笔下的潜意识底层,她们是周四,是九莉,也是张爱玲。
注:近日,张爱玲最后一部未刊小说遗稿《少帅》(The Young Marshal)繁体版由台湾皇冠文化集团正式出版。而内地版目前已经在筹备。
法奶日報
低到塵埃裡的---張愛玲與趙四小姐 盧瑨綺 2014.09.30
今天九月三十日,是張愛玲的冥誕。本月又恰逢她塵封半世紀的未完舊作少帥出版。作為她忠實讀者的筆者因而覺得,沒有更好的時機,來談她與趙四小姐的類似之處了。
說到張愛玲的愛情,至今流傳最廣的就是她寫給胡蘭成的一段話: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這段話寫的是張愛玲自己,但用來描述趙四小姐也極為恰當:一介名門閨秀,甘作侍從秘書,沒名沒份就委身生子,形影相隨,怎能說不是低到塵埃裡?
關於趙四小姐,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曾對媒體表示,張愛玲寫少帥的原意,就是要說西安事變成全了趙四小姐(雖然稿子寫到西安事變之前就停筆了),就像二次大戰時香港的陷落成就了傾城之戀女主角白流蘇的姻緣一樣。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張愛玲分析得百分之百正確---
張學良晚年獲得自由之後曾對記者透露,趙四小姐說過:要不是西安事變,咱倆早完了。我才受不了你在外面亂七八糟的事情!
張愛玲如此瞭解張學良花心不會改的習性,除了憑她天生能夠洞悉人性的作家型慧眼,必然還加上從胡蘭成給她的傷害中得到的體會。若說小團圓是她的自傳,那麽對胡蘭成及同類型濫情男人(說難聽點就是流行語中的渣男),最能一言以蔽之的就是小團圓中盛九莉對邵之雍說的:我不恨她們。不是她們也有別人。我不能和半個人類為敵!
盛九莉既是張愛玲的化身,就表示張愛玲實在是個明白人,愛情並沒有完全沖昏她的理智,因此她不像很多女人在男人出軌時那樣一昧責怪小三。然而,張愛玲縱有高於一般女人的智慧,對胡蘭成卻還是放不下。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小團圓的結局:九莉夢見她與之雍住在一間小木屋裡養兒育女,然後,原文形容她醒來以後快樂了很久。
她夢中的小木屋,多麽像我們在檔案照片中看到的,張學良軟禁期間與趙四小姐在深山中的居所!那麽,據史料顯示,1962年開始動筆寫少帥的張愛玲,分明一向漠不關心政治,她的動機,是否出於一種代償心理?也就是說,她把自己放進趙四小姐裡面,想要嘗嘗看若是命運也把她與心愛的花花公子一起關在一間小木屋裡,讓那男人再也跑不掉,再也無法去找別的女人,會是怎樣的滋味?
後來,張愛玲放棄了這本小說。一般的說法是:她於1964年試著把寫好的部份給美國經紀人與出版商看,被澆了一大盆冷水,就擱置了。然後,到1990年代初期張學良重獲自由,有人問她要不要把少帥寫完,她的回答是她對少帥這人已失去興趣,不想再寫他了。為何失去興趣?她自己的解釋,是說發現少帥是個limousine
liberal (坐大轎車的自由派,意即只會空談自由平等的理想而不知真正人間疾苦)。但除此之外,是不是也因為聽說了胡蘭成的一些言行,對他更加看透更加失望,從此再也無意幻想與他共同扮演少帥與趙四小姐?
筆者的猜測只能止於猜測,無法證實。但最重要的不是張愛玲到底有多少存心自比趙四小姐,而是認清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如同張愛玲與趙四小姐一樣的女人,一遇到愛情就低到塵埃裡。正因如此,張愛玲與趙四小姐的故事到現代仍有參考的價值。
不過,只用忘我的原始母性來解釋低到塵埃裡,到底還是不夠的,因為張愛玲,趙四小姐,以及別的許許多多迷戀花心男人而無法自拔的女人們,都生長於文明社會,先天的原始母性只會是她們潛意識的一部份,不可能是全部。她們的自甘委屈,應有更大的部份是來自後天因素,包括重男輕女的中國文化,爹不疼娘不愛的童年,都會使一名女子自卑,覺得自己在情人面前只能低到塵埃裡。
趙四小姐的童年生活詳情如何,筆者未能查出。不過張愛玲的童年經歷留下了相當多的紀錄,大家都很清楚。張愛玲一方面有過人的才華,另一方面卻有不如人的自卑,多半是父親的責打與母親的疏離所種下的。一個人如果從小覺得父母都不愛自己,很難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在情人面前也就容易自卑。這種自卑感是不分男女的,男人也可能會有。但張愛玲還加上一層通常只屬於女人的,對自己外貌的不安全感,那是最常見於容貌遜於母親的女子身上。美貌的母親生出不是那麽像自己的女兒,難免失望,流露出來,就會傷女兒的自信心。加上中國人親友對小孩習慣當面評頭論足,好像小孩聽不懂似的,實際上聽得懂的幼年張愛玲總聽大家說她沒母親好看,於是雖然眉清目秀,卻自認是醜小鴨。她長大了瘦瘦高高,可惜沒碰到現代,那時不流行瘦長,她就自稱醜小鷺鷥。張愛玲對自己外表與內在雙重的自卑感來自多年累積,很遺憾不是她洞察世情的智慧所能克服。
正是張愛玲莫須有的自卑感,把她自己放得太低,低到塵埃裡,居然對有妻有子的胡蘭成說,他可以來來去去!從一開始就不平等的關系,過了男人鳳求凰的階段,更不可能平等了。聰慧如張愛玲,怎會不知?唯一的解釋就是她太自卑,才無力要求平等,如同她筆下的葛薇龍,明知故犯。更可歎的是,張愛玲寫葛薇龍時,還沒遇見胡蘭成,等於是說她還沒愛過,就想到會怎樣愛錯人而不可救藥了。多可悲的自卑感!
越深究張愛玲的心理,筆者越感謝自己童年在家裡得到寵愛,又常蒙長輩們稱讚漂亮,建立了自信基礎。雖然曾在國中時(臺灣的國中等於大陸的初中)發胖,聽到很多人說怎麽胖了?沒小時候秀氣了?因此煩惱了幾年,也因此能體會是什麽造成張愛玲的自卑感,但經過高中時代的忽胖忽瘦,上了大學就從此保持較瘦之後,自信恢復了一大半,至少從不會想在任何人面前把自己放得低到塵埃裡。自認在情場上比較順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一向拒絕任何可能讓自己陷入塵埃裡的男人,不管他多麽有魅力!
也許有人說,小三也有運氣好的,趙四小姐不就修成正果了嗎?的確,趙四小姐是熬到了名份,但請問你知不知道張學良初獲自由時做了什麽?他一人跑去紐約,去見年輕時曾有一段友情的蔣四小姐(當時已寡居的貝夫人)。可見老年的少帥還是只要一有機會,就想找個女朋友,不會安份守著太太。無論這太太是奉父命娶的原配,或是他自己看上的趙四小姐,都一樣栓不住他。天生的雄孔雀就是要對不同的對象開屏才過癮,老了也不會改變!
對趙四小姐來說,最悲哀的莫過於張學良公開講過的一句話:她是對我最好的,但不是我最愛的
---
我的最愛在紐約。
這位在紐約的最愛,有人猜是蔣四小姐,有人猜是宋美齡。她們兩位對少帥而言,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與他只是發乎情,止乎禮。在太容易得到女人的男人眼裡,得不到的反而是最好的。由此可見,女人若想要成為某個花心男人的最愛,千萬別讓自己低到塵埃裡!
上海观察
张爱玲如何写张学良 2014.10.05
他像一般二世主一样,没真正经过考验,所以对自己没信心,虽然外表看不出。东北易帜,固然是出于统一大业,而且独力无望报父仇,也是他心深处宁愿做他做惯的亲信子侄,甚至于传人蒋夫妇极力敷衍笼络他,他也就当真。
同为世家子弟,张爱玲对张学良如是评价。
祖师奶奶张爱玲又出新作了!这次的英文历史小说《少帅》,是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展开的。
这次《少帅》的宣传语传闻已久,张爱玲最后一部未刊小说遗稿首度曝光!再次引起争议。
十年前,《同学少年都不贱》出版时,被称为张爱玲最后一部遗作。两年后,小说《郁金香》面世,换了个说法,叫张爱玲的最后一部小说。到了2009年,自传小说《小团圆》面世,打出的旗号是张爱玲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遗作。类似的说法用得多了,难免不让人起疑:到底还有多少最后一部?
但这次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明确表示:这次真的是最后一部!因为就他掌握的资料,今后再也没有其他重大作品可以出土了。
1997年,宋以朗的母亲邝文美曾将一批张爱玲遗稿的复印本捐给南加州大学的东方图书馆,包括《少帅》的打字稿复印本。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没有见到任何学者的研究,将来很可能还是会无人问津,所以我决定把它出版。宋以朗说。
少帅那五年的人生故事
《少帅》是一部未完成的半成品小说,原计划写十章,结果只写了七章,现存打字稿81页,约两万三千英文字。经过两年的考据、翻译,9月1日,繁体字版《少帅》由台湾皇冠出版社正式出版。简体字版将由新经典公司出版,但时间未定。
张学良的一生可谓连绵起伏波澜壮阔,不过《少帅》只截取了其中五年的时间。故事开始于1925年军阀割据时期的北京,最后以1930年少帅抵达南京作结。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与政治顾问端纳来到南京,受到国民政府的热烈欢迎。同时,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也接受了赵四。宋以朗认为这完全可以视为一个结局,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小说涉及到众多历史人物,不过张爱玲给所有人物都用了化名,比如将张学良改名陈叔覃,将赵四小姐改姓周,将冯玉祥改名为冯以祥。
不曾得见的遗憾
张爱玲对张学良的兴趣由来已久。1956年,她便想写张学良。
1961年10月上旬,张爱玲暂别结婚五年的第二任丈夫赖雅,只身从旧金山出发,先访台湾,再赴香港。她去台湾很大一个原因是要收集张学良的资料,她还托人希望能见上少帅一面,但她没有告诉自己的老朋友,时任美国驻台北领事馆的文化专员理查德·麦卡锡,而是另找关系。如果通过麦卡锡,这事就变成了政治事件了。宋以朗解释说。
可惜张爱玲没有如愿,很快丈夫赖雅中风的消息传来,她心急如焚,只好匆匆离去。但她并没有放弃这一写作计划。
1963年左右,张爱玲开始动笔写《少帅》。最初的写作是快乐的,原本有望一口气写到西安事变。因为爱情是张爱玲所擅长的,相遇、试探、纠葛写起来都得心应手。但这个爱情背后牵扯太多的历史事件。为了更加准确,张爱玲写作的速度不得不放慢下来。而且张爱玲的野心也绝不满足于写一个爱情故事,她还想解读背后的国运民生。
为什么没写完?累觉不爱
宋以朗的父亲宋淇对于这个题材十分看好,从1960年代起,隔几年他就会鼓励张爱玲把这部小说写完。1991年,张学良获释,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幽禁岁月,随后与赵四小姐一起赴美定居。宋淇又写信给张爱玲,希望她能为此写点东西。张爱玲对此却明确表示了拒绝,因为此时她对张学良早就没有兴趣了,她回信说:他是个limousine
liberal(坐大轿车的自由主义者),觉得irritating(讨厌)纯粹我个人的偏见。
对所写的男主角失去了感觉,甚至还觉得讨厌,这小说是真没法写了。于是直到张爱玲去世,《少帅》都停留在半成品的状态。
张爱玲评张学良:幼稚的二世主
同为世家子弟,对于张学良,张爱玲有自己的理解:他像一般二世主一样,没真正经过考验,所以对自己没信心,虽然外表看不出。东北易帜,固然是出于统一大业,而且独力无望报父仇,也是他心深处宁愿做他做惯的亲信子侄,甚至于传人蒋夫妇极力敷衍笼络他,他也就当真。
她认为张学良是个爱国者,但在政治上又很幼稚。兵谏在古代可能行得通,因为世袭的君主地位稳固,不像现代的强人的image(形象)经不起重大打击。蒋被胁迫抗日?造成张的民族英雄形象?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绝对不行。当然张是自恃亲同叔侄的特殊关系
最后还是出了事,同是错估了自己的特权。
她还分析张学良受民初翻云覆雨的美国人端纳(William Henry
Donald)影响:端利用他为自己的政治资本,从coach(训练)他(本想捧他为国际舞台明星)升为蒋夫人的coach。张终于对蒋政府感到幻灭,憧憬延安。
张爱玲评张赵恋:终身拘禁成全了赵四
张爱玲1966年曾在书信中说,《少帅》的要点在于终身拘禁成全了赵四。她认为像张学良这样的花花公子,无论他当时和赵四小姐多要好,但迟早会变心的,但正因为西安事变,张学良被软禁,所以就只能跟她终身厮守了。唐德刚在《张学良口述历史》中也记载赵四曾对张学良说:不是西安事变啊,咱俩也早完了。
在第七章,张爱玲还忍不住跳出来评论道:他历劫归来,这对于她是他们俩故事的一个恰当结局,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童话往往是少年得志的故事,因此这种结局自有几分道理。在那最敏感的年龄得到的,始终与你同在。只有这段时间,才可以让任何人经营出超凡的事物,而它们也将以其独有的方式跟生命一样持久。十七岁她便实现了不可能的事,她曾经想要的全都有了。
专家解读:《少帅》就是升级版的《倾城之恋》
赵四就是现实里的白流苏,成全她的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陷落,而是牵涉整个中国的兴亡。张爱玲研究专家冯睎乾猜想,《少帅》若能写完,那它应该是一部规模更大也更具雄心的《倾城之恋》,也许依然隐括着同一个启示:现实是不可理喻的,没有人知道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全世界的历史被改写,就只为了让一个女人守住风流的丈夫。
冯睎乾还在《少帅》中看到了张爱玲自己的影子,认为这是一部暗藏着张爱玲情史的历史小说。作为一部短短的历史小说,却多次细致地描写性爱。书中描写陈、周床笫之事,任何看过《小团圆》或《今生今世》的人都会立即发现,张爱玲写的只是自己和胡兰成。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感谢宋以朗和冯睎亁提供的史料支持。)
<澎湃新闻网>
冯睎乾来:张爱玲想访张学良?张学专家都在以讹传讹 2014.10.06
来自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69984
九月一日,张爱玲写于五十年前的英文小说《少帅》终于在台湾出版。这部小说取材自张学良和赵四的爱情故事。张爱玲一九六一年秋访台湾,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搜集有关《少帅》的资料,而张学良当时被软禁在台湾。但怎样搜集资料呢?多年来的说法是,张爱玲本来计划访问张学良,可惜她的要求没被接纳。这几乎是所有张爱玲研究者的共识,不妨举几个权威例子。
国内学者陈子善说:她去台湾就是想见张学良,她的创作态度是很严谨的。当时张还在软禁中,不可能见到。(见《张爱玲〈少帅〉写到西安事变前,没必要再写下去了》,载《澎湃新闻》,2014年8月25日)
《张爱玲全集》主编止庵说:早在1956年,张爱玲就想写这个故事。她甚至曾于1961年10月份专程赴台,想采访张学良。但由于当时张学良尚处于软禁时期,张爱玲没能采访到张学良本人,无奈回到美国。(见《遗作少帅
终见天日 何以未完 细说缘由》,载《半岛都市报》,2014年9月12日)
台湾评论家符立中说:由于麦卡锡献策,可以运用美新处的关系去访问张学良,于是她一箭双雕,特地购买在台中转的飞航班次──这个计划,倒是连宋淇亦不知情。(见《张爱玲与张学良》,载《中国时报》,2012年2月12日)
甚至于张爱玲的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也在多次访问中提过张爱玲想访问张学良,最近一次见于2014年9月2日《南方都市报》载的《写赵四小姐,张爱玲很开心》。当然我不会漏掉我自己(尽管我绝对不是权威)。我在《少帅》的附录文章写道:张爱玲访台湾,我们现在都知道是为了访问人称
少帅的张学良。
小说出版一星期后,中译者郑远涛发来电邮,说他刚才刷牙时忽然想到:张爱玲真的提出过采访张学良的要求吗?至少张宋书信中没有提过,更没说被拒。会否是一直以来传闻如此,久而久之,大家便认作事实?我好像从未读过文献上的第一手证据。
经他一问,我才如梦初醒,立即重看张爱玲的书信,发现相关段落只有一段,见于1961年10月2日写给邝文美的信(《少帅》的附录也引用了):我写信给
Dick(即理查德.麦卡锡)告诉他将去港,他来信叫我在台湾逗留一天,住在他们家,什么他都可以代办。其实我那两个非看不可的地方,台湾就是一个,我以前曾告诉你想写张学良故事,而他最后是在台。(我想不告诉Dick为妥,你们觉得怎样?)张爱玲没有说要访问张学良,只是想看看台湾;按文理推断,说她
搜集资料是没错的,反正那意思很广泛。其后的通信,张爱玲也没提过访问或被拒的事。
我于是努力追忆,访问说法究竟始于何时呢?我当时想到某本书,立即从书架取下翻阅,其实已恍然大悟,但偏偏又不服气,始终觉得一定还有什么文章可以提供有力证据。结果我重看了所有涉及张爱玲访台的重要参考材料,包括《联合文学》1987年3月号载的《张爱玲在台湾──丘彦明访问王祯和》、1961年10
月26日《民族晚报》记者吴汉报导张爱玲访台的短稿(收录于苏伟贞《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影像、书信、出版》)、高全之《张爱玲与香港美新处》访问麦卡锡等。不出所料,根本毫无证据。我只好无奈接受现实:我和其他张学专家都搞错了。
错误的源头在哪里呢?我当时就想到司马新1996年出版的《张爱玲与赖雅》(台北大地出版社),此书国内版名为《张爱玲在美国:婚姻与晚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原文是英文,由徐斯和司马新译成中文。司马新撰写此书时,参考了赖雅日记,又访问了很多跟张爱玲有接触的人,相比起之前出版的张爱玲传记,确实补充了不少新资料。有关《少帅》的段落,见《张爱玲与赖雅》第八章,我节录如下:张爱玲在台北中途下机,准备对她计划阶段中的小说《少帅》做些资料研究。这篇小说是以众所周知的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的历史为背景。[
]当时张爱玲十六岁,在这一感受力极强的年龄,一定把西安事变当作惊天动地的大事。如今她决定将这段历史经戏剧化后写进她的小说中去,而以少帅和他生活中的两个女人为主线。[
]蒋介石撤到台湾时,把张学良也挟持而去,并仍旧软禁起来。看来张爱玲曾要求能与元帅(这时年纪已经不轻了)面谈一次,以期弄清西安事变的细节作为她小说的材料,但是这个要求未被接纳。
上述段落犯了一个明显错误,就是说《少帅》以西安事变的历史为背景。事实上张爱玲写了小说的三分之二,涉及的历史也只是1925年至1930年,余下的章节以我推测,背景该是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软禁台湾,节奏加快,一连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西安事变如果真的写出来,大概也只会是惊鸿一瞬,而非如司马新所说,是全书的历史背景。《张爱玲与赖雅》第九章说,一九七一年张爱玲与水晶会面时,她已写完《少帅》。我相信司马新根本没有读过《少帅》,只是一厢情愿地猜测。
至于张爱玲访问张学良一事,司马新其实没有说错,只是很多读者自己误会了。他说看来张爱玲曾要求能与元帅面谈,看来分明表示那是作者的主观意见,不需要什么证据,信不信由你。结果很不幸,几乎所有张学研究者都信了,包括我。但要彻底澄清这个问题,即使找到《张爱玲与赖雅》这段话还是不够的,因为那只是建基于我的一个未经核实的前设:即《张爱玲与赖雅》是访问说源头。于是我像笛卡儿般质疑自己,你怎么知道这真是源头?
漫长而单调的核实工作就这样展开了。我先到宋以朗先生的家,查看他收藏的一大书柜张爱玲传记,再到图书馆书库找二三十年前的资料,以确定司马新是否别有所本(当然我预计是没有的)。我发现近年出版的传记,大都提及张爱玲在台湾有访问张学良的计划。有些没有注明资料出处,如刘川鄂《传奇未完 张爱玲
1920-1955》(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清秋子《张爱玲的私人生活史 爱恨倾城小团圆》(京华出版社,2009)、曲灵均《小团圆 张爱玲的倾城余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王羽《张爱玲传》(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张均《张爱玲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等,可能是依据司马新的书,也可能是参考其他传记,总之都是把访问张学良一事当作事实记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曲灵均那本。有关《少帅》一段,曲灵均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抄袭司马新的,只偶然改动数字,例如司马新说将这段历史经戏剧化后写进她的小说中去,曲灵均就改为将这段历史经过艺术化处理后写成小说,司马新说看来张爱玲曾要求能与元帅面谈一次,曲灵均就改为张爱玲曾要求与张学良进行一次面谈。可见抄袭一定要彻底,因为反正会被识穿,彻底的抄袭至少不会曲解文意,也是一种另类的贡献。
有些书则注明出处。例如冯祖贻《百年家族:张爱玲》(立绪出版社,1999)、严纪华《看张·张看──参差对照张爱玲》(秀威出版社,2007)虽注明参考了司马新的书,但同样没有标明张爱玲只是看来想采访张学良。孔庆茂《流言与传奇──张爱玲评传》(商务印书馆,2013)也说张爱玲要采访,但注脚是
参见周芬伶《张爱玲梦魇──她的六封家书》;查周芬伶一文,则见于2005年出版的《孔雀蓝调──张爱玲评传》,远晚于司马新1996年出版的《张爱玲与赖雅》。
以上举例的书都出版于1996年后。以我所见,另外只有一两本传记没有提及张爱玲采访张学良,我不肯定那是因为作者明智地略过,抑或只是一时疏忽没有记下。总之,大凡提及采访的书,都没有像始作俑者司马新般加上看来二字,而直接视为事实;也从没有人挑战过这学界共识。
至于出版于1996年或之前的张爱玲传记,我查过于青《张爱玲传》(世界书局,1993)、胡辛《张爱玲传》(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余彬《张爱玲传》(海南出版社,1993)──1995年署名余斌,由海南国际新闻中心出版的《张爱玲传》,
以及同名作者在1997年台中晨星出版的《张爱玲传》,三部书是一样的──不但没有提及采访,甚至根本没有提到《少帅》。但余斌2007年版的《张爱玲传》(南京大学出版社)以及于青2008年版的《张爱玲传》(花城出版社)则补充了《少帅》以及采访一事,同样言之凿凿地说张爱玲想跟张学良面谈,结果被拒。
大家看到这里,事情应该已经水落石出。宋以朗先生跟我说,他二姨丈曾担任宋美龄的秘书,假如张爱玲真的要见张学良,她最有可能是找宋淇帮忙拉关系,而不是找麦卡锡。然而她根本没有在信中提过访问张学良。我们事后孔明,自然处处看出破绽了。止庵有一句话我很认同:我觉得有两个词特别可怕:一个想必如此,一个理所当然。(见《藏拙或补拙,说话或不说话》,载2009年10月26日《南方人物周刊》)我觉得还可以添一个更恐怖的词,就是习以为常。
陈子善教授曾指出:任何重要的作家一定有年谱,但是张爱玲至今还没有完整的年谱,另外大陆关于张爱玲的传记虽有一些,但多是描述与感想,而不是建立在发现更多事实性的东西,因此内容大同小异,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见《10年后的纪念:寻找张爱玲》,载《中国时报》开卷版,2005年9月8日)以访问张学良一事为例,传记多是辗转参考,讹误也交叉感染,完全印证了陈子善教授当年的看法。可惜十年快过去了,情况还没怎么改善。也许要等到张爱玲跟宋淇的通信集出版后,我们才有可能读到一部可靠的张爱玲年谱或传记。
最后,我要郑重鸣谢郑远涛,全赖他刷牙时不忘思考,才揭发了这宗现代文学史上的小疑案,也为我带来了片刻尤里卡(eureka)的欢愉。 (本文作者冯睎乾系张爱玲研究专家,本文原标题《张爱玲访问张学良?》。《少帅》一书中收入冯睎乾撰写的长篇评析文章。)来自澎湃新闻m.thepaper.cn
来自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69984
九月一日,张爱玲写于五十年前的英文小说《少帅》终于在台湾出版。这部小说取材自张学良和赵四的爱情故事。张爱玲一九六一年秋访台湾,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搜集有关《少帅》的资料,而张学良当时被软禁在台湾。但怎样搜集资料呢?多年来的说法是,张爱玲本来计划访问张学良,可惜她的要求没被接纳。这几乎是所有张爱玲研究者的共识,不妨举几个权威例子。
国内学者陈子善说:她去台湾就是想见张学良,她的创作态度是很严谨的。当时张还在软禁中,不可能见到。(见《张爱玲〈少帅〉写到西安事变前,没必要再写下去了》,载《澎湃新闻》,2014年8月25日)
《张爱玲全集》主编止庵说:早在1956年,张爱玲就想写这个故事。她甚至曾于1961年10月份专程赴台,想采访张学良。但由于当时张学良尚处于软禁时期,张爱玲没能采访到张学良本人,无奈回到美国。(见《遗作少帅
终见天日 何以未完 细说缘由》,载《半岛都市报》,2014年9月12日)
台湾评论家符立中说:由于麦卡锡献策,可以运用美新处的关系去访问张学良,于是她一箭双雕,特地购买在台中转的飞航班次──这个计划,倒是连宋淇亦不知情。(见《张爱玲与张学良》,载《中国时报》,2012年2月12日)
甚至于张爱玲的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也在多次访问中提过张爱玲想访问张学良,最近一次见于2014年9月2日《南方都市报》载的《写赵四小姐,张爱玲很开心》。当然我不会漏掉我自己(尽管我绝对不是权威)。我在《少帅》的附录文章写道:张爱玲访台湾,我们现在都知道是为了访问人称
少帅的张学良。
小说出版一星期后,中译者郑远涛发来电邮,说他刚才刷牙时忽然想到:张爱玲真的提出过采访张学良的要求吗?至少张宋书信中没有提过,更没说被拒。会否是一直以来传闻如此,久而久之,大家便认作事实?我好像从未读过文献上的第一手证据。
经他一问,我才如梦初醒,立即重看张爱玲的书信,发现相关段落只有一段,见于1961年10月2日写给邝文美的信(《少帅》的附录也引用了):我写信给
Dick(即理查德.麦卡锡)告诉他将去港,他来信叫我在台湾逗留一天,住在他们家,什么他都可以代办。其实我那两个非看不可的地方,台湾就是一个,我以前曾告诉你想写张学良故事,而他最后是在台。(我想不告诉Dick为妥,你们觉得怎样?)张爱玲没有说要访问张学良,只是想看看台湾;按文理推断,说她
搜集资料是没错的,反正那意思很广泛。其后的通信,张爱玲也没提过访问或被拒的事。
我于是努力追忆,访问说法究竟始于何时呢?我当时想到某本书,立即从书架取下翻阅,其实已恍然大悟,但偏偏又不服气,始终觉得一定还有什么文章可以提供有力证据。结果我重看了所有涉及张爱玲访台的重要参考材料,包括《联合文学》1987年3月号载的《张爱玲在台湾──丘彦明访问王祯和》、1961年10
月26日《民族晚报》记者吴汉报导张爱玲访台的短稿(收录于苏伟贞《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影像、书信、出版》)、高全之《张爱玲与香港美新处》访问麦卡锡等。不出所料,根本毫无证据。我只好无奈接受现实:我和其他张学专家都搞错了。
错误的源头在哪里呢?我当时就想到司马新1996年出版的《张爱玲与赖雅》(台北大地出版社),此书国内版名为《张爱玲在美国:婚姻与晚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原文是英文,由徐斯和司马新译成中文。司马新撰写此书时,参考了赖雅日记,又访问了很多跟张爱玲有接触的人,相比起之前出版的张爱玲传记,确实补充了不少新资料。有关《少帅》的段落,见《张爱玲与赖雅》第八章,我节录如下:张爱玲在台北中途下机,准备对她计划阶段中的小说《少帅》做些资料研究。这篇小说是以众所周知的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的历史为背景。[
]当时张爱玲十六岁,在这一感受力极强的年龄,一定把西安事变当作惊天动地的大事。如今她决定将这段历史经戏剧化后写进她的小说中去,而以少帅和他生活中的两个女人为主线。[
]蒋介石撤到台湾时,把张学良也挟持而去,并仍旧软禁起来。看来张爱玲曾要求能与元帅(这时年纪已经不轻了)面谈一次,以期弄清西安事变的细节作为她小说的材料,但是这个要求未被接纳。
上述段落犯了一个明显错误,就是说《少帅》以西安事变的历史为背景。事实上张爱玲写了小说的三分之二,涉及的历史也只是1925年至1930年,余下的章节以我推测,背景该是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软禁台湾,节奏加快,一连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西安事变如果真的写出来,大概也只会是惊鸿一瞬,而非如司马新所说,是全书的历史背景。《张爱玲与赖雅》第九章说,一九七一年张爱玲与水晶会面时,她已写完《少帅》。我相信司马新根本没有读过《少帅》,只是一厢情愿地猜测。
至于张爱玲访问张学良一事,司马新其实没有说错,只是很多读者自己误会了。他说看来张爱玲曾要求能与元帅面谈,看来分明表示那是作者的主观意见,不需要什么证据,信不信由你。结果很不幸,几乎所有张学研究者都信了,包括我。但要彻底澄清这个问题,即使找到《张爱玲与赖雅》这段话还是不够的,因为那只是建基于我的一个未经核实的前设:即《张爱玲与赖雅》是访问说源头。于是我像笛卡儿般质疑自己,你怎么知道这真是源头?
漫长而单调的核实工作就这样展开了。我先到宋以朗先生的家,查看他收藏的一大书柜张爱玲传记,再到图书馆书库找二三十年前的资料,以确定司马新是否别有所本(当然我预计是没有的)。我发现近年出版的传记,大都提及张爱玲在台湾有访问张学良的计划。有些没有注明资料出处,如刘川鄂《传奇未完 张爱玲
1920-1955》(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清秋子《张爱玲的私人生活史 爱恨倾城小团圆》(京华出版社,2009)、曲灵均《小团圆 张爱玲的倾城余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王羽《张爱玲传》(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张均《张爱玲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等,可能是依据司马新的书,也可能是参考其他传记,总之都是把访问张学良一事当作事实记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曲灵均那本。有关《少帅》一段,曲灵均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抄袭司马新的,只偶然改动数字,例如司马新说将这段历史经戏剧化后写进她的小说中去,曲灵均就改为将这段历史经过艺术化处理后写成小说,司马新说看来张爱玲曾要求能与元帅面谈一次,曲灵均就改为张爱玲曾要求与张学良进行一次面谈。可见抄袭一定要彻底,因为反正会被识穿,彻底的抄袭至少不会曲解文意,也是一种另类的贡献。
有些书则注明出处。例如冯祖贻《百年家族:张爱玲》(立绪出版社,1999)、严纪华《看张·张看──参差对照张爱玲》(秀威出版社,2007)虽注明参考了司马新的书,但同样没有标明张爱玲只是看来想采访张学良。孔庆茂《流言与传奇──张爱玲评传》(商务印书馆,2013)也说张爱玲要采访,但注脚是
参见周芬伶《张爱玲梦魇──她的六封家书》;查周芬伶一文,则见于2005年出版的《孔雀蓝调──张爱玲评传》,远晚于司马新1996年出版的《张爱玲与赖雅》。
以上举例的书都出版于1996年后。以我所见,另外只有一两本传记没有提及张爱玲采访张学良,我不肯定那是因为作者明智地略过,抑或只是一时疏忽没有记下。总之,大凡提及采访的书,都没有像始作俑者司马新般加上看来二字,而直接视为事实;也从没有人挑战过这学界共识。
至于出版于1996年或之前的张爱玲传记,我查过于青《张爱玲传》(世界书局,1993)、胡辛《张爱玲传》(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余彬《张爱玲传》(海南出版社,1993)──1995年署名余斌,由海南国际新闻中心出版的《张爱玲传》,
以及同名作者在1997年台中晨星出版的《张爱玲传》,三部书是一样的──不但没有提及采访,甚至根本没有提到《少帅》。但余斌2007年版的《张爱玲传》(南京大学出版社)以及于青2008年版的《张爱玲传》(花城出版社)则补充了《少帅》以及采访一事,同样言之凿凿地说张爱玲想跟张学良面谈,结果被拒。
大家看到这里,事情应该已经水落石出。宋以朗先生跟我说,他二姨丈曾担任宋美龄的秘书,假如张爱玲真的要见张学良,她最有可能是找宋淇帮忙拉关系,而不是找麦卡锡。然而她根本没有在信中提过访问张学良。我们事后孔明,自然处处看出破绽了。止庵有一句话我很认同:我觉得有两个词特别可怕:一个想必如此,一个理所当然。(见《藏拙或补拙,说话或不说话》,载2009年10月26日《南方人物周刊》)我觉得还可以添一个更恐怖的词,就是习以为常。
陈子善教授曾指出:任何重要的作家一定有年谱,但是张爱玲至今还没有完整的年谱,另外大陆关于张爱玲的传记虽有一些,但多是描述与感想,而不是建立在发现更多事实性的东西,因此内容大同小异,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见《10年后的纪念:寻找张爱玲》,载《中国时报》开卷版,2005年9月8日)以访问张学良一事为例,传记多是辗转参考,讹误也交叉感染,完全印证了陈子善教授当年的看法。可惜十年快过去了,情况还没怎么改善。也许要等到张爱玲跟宋淇的通信集出版后,我们才有可能读到一部可靠的张爱玲年谱或传记。
最后,我要郑重鸣谢郑远涛,全赖他刷牙时不忘思考,才揭发了这宗现代文学史上的小疑案,也为我带来了片刻尤里卡(eureka)的欢愉。 (本文作者冯睎乾系张爱玲研究专家,本文原标题《张爱玲访问张学良?》。《少帅》一书中收入冯睎乾撰写的长篇评析文章。)来自澎湃新闻m.thepaper.cn
九月一日,张爱玲写于五十年前的英文小说《少帅》终于在台湾出版。这部小说取材自张学良和赵四的爱情故事。张爱玲一九六一年秋访台湾,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搜集有关《少帅》的资料,而张学良当时被软禁在台湾。但怎样搜集资料呢?多年来的说法是,张爱玲本来计划访问张学良,可惜她的要求没被接纳。这几乎是所有张爱玲研究者的共识,不妨举几个权威例子。
国内学者陈子善说:她去台湾就是想见张学良,她的创作态度是很严谨的。当时张还在软禁中,不可能见到。(见《张爱玲〈少帅〉写到西安事变前,没必要再写下去了》,载《澎湃新闻》,2014年8月25日)
《张爱玲全集》主编止庵说:早在1956年,张爱玲就想写这个故事。她甚至曾于1961年10月份专程赴台,想采访张学良。但由于当时张学良尚处于软禁时期,张爱玲没能采访到张学良本人,无奈回到美国。(见《遗作少帅
终见天日 何以未完 细说缘由》,载《半岛都市报》,2014年9月12日)
台湾评论家符立中说:由于麦卡锡献策,可以运用美新处的关系去访问张学良,于是她一箭双雕,特地购买在台中转的飞航班次
这个计划,倒是连宋淇亦不知情。(见《张爱玲与张学良》,载《中国时报》,2012年2月12日)
甚至于张爱玲的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也在多次访问中提过张爱玲想访问张学良,最近一次见于2014年9月2日《南方都市报》载的《写赵四小姐,张爱玲很开心》。当然我不会漏掉我自己(尽管我绝对不是权威)。我在《少帅》的附录文章写道:张爱玲访台湾,我们现在都知道是为了访问人称
少帅 的张学良。
小说出版一星期后,中译者郑远涛发来电邮,说他刚才刷牙时忽然想到:张爱玲真的提出过采访张学良的要求吗?至少张宋书信中没有提过,更没说被拒。会否是一直以来传闻如此,久而久之,大家便径认作事实?我好像从未读过文献上的第一手证据。
经他一问,我才如梦初醒,立即重看张爱玲的书信,发现相关段落只有一段,见于1961年10月2日写给邝文美的信(《少帅》的附录也引用了):我写信给
Dick(即理查德.麦卡锡)告诉他将去港,他来信叫我在台湾逗留一天,住在他们家,什么他都可以代办。其实我那两个非看不可的地方,台湾就是一个,我以前曾告诉你想写张学良故事,而他最后是在台。(我想不告诉Dick为妥,你们觉得怎样?)张爱玲没有说要访问张学良,只是想看看台湾;按文理推断,说她
搜集资料是没错的,反正那意思很广泛。其后的通信,张爱玲也没提过访问或被拒的事。
我于是努力追忆,访问说法究竟始于何时呢?我当时想到某本书,立即从书架取下翻阅,其实已恍然大悟,但偏偏又不服气,始终觉得一定还有什么文章可以提供有力证据。结果我重看了所有涉及张爱玲访台的重要参考材料,包括《联合文学》1987年3月号载的《张爱玲在台湾
丘彦明访问王祯和》、1961年10月26日《民族晚报》记者吴汉报导张爱玲访台的短稿(收录于苏伟贞《长镜头下的张爱玲
影像、书信、出版》)、高全之《张爱玲与香港美新处》访问麦卡锡等。不出所料,根本毫无证据。我只好无奈接受现实:我和其他张学专家都搞错了。
错误的源头在哪里呢?我当时就想到司马新1996年出版的《张爱玲与赖雅》(台北大地出版社),此书国内版名为《张爱玲在美国:婚姻与晚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原文是英文,由徐斯和司马新译成中文。司马新撰写此书时,参考了赖雅日记,又访问了很多跟张爱玲有接触的人,相比起之前出版的张爱玲传记,确实补充了不少新资料。有关《少帅》的段落,见《张爱玲与赖雅》第八章,我节录如下:张爱玲在台北中途下机,准备对她计划阶段中的小说《少帅》做些资料研究。这篇小说是以众所周知的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的历史为背景。[
]当时张爱玲十六岁,在这一感受力极强的年龄,一定把西安事变当作惊天动地的大事。如今她决定将这段历史经戏剧化后写进她的小说中去,而以少帅和他生活中的两个女人为主线。[
]蒋介石撤到台湾时,把张学良也挟持而去,并仍旧软禁起来。看来张爱玲曾要求能与元帅(这时年纪已经不轻了)面谈一次,以期弄清西安事变的细节作为她小说的材料,但是这个要求未被接纳。
上述段落犯了一个明显错误,就是说《少帅》以西安事变的历史为背景。事实上张爱玲写了小说的三分之二,涉及的历史也只是1925年至1930年,余下的章节以我推测,背景该是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软禁台湾,节奏加快,一连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西安事变如果真的写出来,大概也只会是惊鸿一瞬,而非如司马新所说,是全书的历史背景。《张爱玲与赖雅》第九章说,一九七一年张爱玲与水晶会面时,她已写完《少帅》。我相信司马新根本没有读过《少帅》,只是一厢情愿地猜测。
至于张爱玲访问张学良一事,司马新其实没有说错,只是很多读者自己误会了。他说看来张爱玲曾要求能与元帅面谈,
看来分明表示那是作者的主观意见,不需要什么证据,信不信由你。结果很不幸,几乎所有张学研究者都信了,包括我。但要彻底澄清这个问题,即使找到《张爱玲与赖雅》这段话还是不够的,因为那只是建基于我的一个未经核实的前设:即《张爱玲与赖雅》是访问说源头。于是我像笛卡儿般质疑自己,你怎么知道这真是源头?
漫长而单调的核实工作就这样展开了。我先到宋以朗先生的家,查看他收藏的一大书柜张爱玲传记,再到图书馆书库找二三十年前的资料,以确定司马新是否别有所本(当然我预计是没有的)。我发现近年出版的传记,大都提及张爱玲在台湾有访问张学良的计划。有些没有注明资料出处,如刘川鄂《传奇未完 张爱玲
1920-1955》(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清秋子《张爱玲的私人生活史 爱恨倾城小团圆》(京华出版社,2009)、曲灵均《小团圆 张爱玲的倾城余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王羽《张爱玲传》(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张均《张爱玲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等,可能是依据司马新的书,也可能是参考其他传记,总之都是把访问张学良一事当作事实记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曲灵均那本。有关《少帅》一段,曲灵均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抄袭司马新的,只偶然改动数字,例如司马新说将这段历史经戏剧化后写进她的小说中去,曲灵均就改为将这段历史经过艺术化处理后写成小说,司马新说看来张爱玲曾要求能与元帅面谈一次,曲灵均就改为张爱玲曾要求与张学良进行一次面谈。可见抄袭一定要彻底,因为反正会被识穿,彻底的抄袭至少不会曲解文意,也是一种另类的贡献。
有些书则注明出处。例如冯祖贻《百年家族:张爱玲》(立绪出版社,1999)、严纪华《看张·张看
参差对照张爱玲》(秀威出版社,2007)虽注明参考了司马新的书,但同样没有标明张爱玲只是看来想采访张学良。孔庆茂《流言与传奇
张爱玲评传》(商务印书馆,2013)也说张爱玲要采访,但注脚是参见周芬伶《张爱玲梦魇 她的六封家书》;查周芬伶一文,则见于2005年出版的《孔雀蓝调
张爱玲评传》,远晚于司马新1996年出版的《张爱玲与赖雅》。
以上举例的书都出版于1996年后。以我所见,另外只有一两本传记没有提及张爱玲采访张学良,我不肯定那是因为作者明智地略过,抑或只是一时疏忽没有记下。总之,大凡提及采访的书,都没有像始作俑者司马新般加上看来二字,而直接视为事实;也从没有人挑战过这学界共识。
至于出版于1996年或之前的张爱玲传记,我查过于青《张爱玲传》(世界书局,1993)、胡辛《张爱玲传》(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余彬《张爱玲传》(海南出版社,1993)
1995年署名余斌,由海南国际新闻中心出版的《张爱玲传》, 以及同名作者在1997年台中晨星出版的《张爱玲传》,三部书是一样的
不但没有提及采访,甚至根本没有提到《少帅》。但余斌2007年版的《张爱玲传》(南京大学出版社)以及于青2008年版的《张爱玲传》(花城出版社)则补充了《少帅》以及采访一事,同样言之凿凿地说张爱玲想跟张学良面谈,结果被拒。
大家看到这里,事情应该已经水落石出。宋以朗先生跟我说,他二姨丈曾担任宋美龄的秘书,假如张爱玲真的要见张学良,她最有可能是找宋淇帮忙拉关系,而不是找麦卡锡。然而她根本没有在信中提过访问张学良。我们事后孔明,自然处处看出破绽了。止庵有一句话我很认同:我觉得有两个词特别可怕:一个
想必如此 ,一个 理所当然 。(见《藏拙或补拙,说话或不说话》,载2009年10月26日《南方人物周刊》)我觉得还可以添一个更恐怖的词,就是习以为常。
陈子善教授曾指出:任何重要的作家一定有年谱,但是张爱玲至今还没有完整的年谱,另外大陆关于张爱玲的传记虽有一些,但多是描述与感想,而不是建立在发现更多事实性的东西,因此内容大同小异,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见《10年后的纪念:寻找张爱玲》,载《中国时报》开卷版,2005年9月8日)以访问张学良一事为例,传记多是辗转参考,讹误也交叉感染,完全印证了陈子善教授当年的看法。可惜十年快过去了,情况还没怎么改善。也许要等到张爱玲跟宋淇的通信集出版后,我们才有可能读到一部可靠的张爱玲年谱或传记。
最后,我要郑重鸣谢郑远涛,全赖他刷牙时不忘思考,才揭发了这宗现代文学史上的小疑案,也为我带来了片刻尤里卡(eureka)的欢愉。 (本文作者冯睎乾系张爱玲研究专家,本文原标题《张爱玲访问张学良?》。《少帅》一书中收入冯睎乾撰写的长篇评析文章。)
魅麗雜誌 夏珍 一個人,也可以圓滿 2014.10.09
愛著「自己的愛情」,相信自己能愛,其實,就是一種幸福。
「她們對這事這樣興沖沖的,可見從來沒愛過。」──張愛玲《少帥》
「我曾經把世上的一切變成你。現在我又把一切變成發生在你身上的故事。
得不到你,是否我在不自覺的時候,把你變成了故事?
但是,能說一個愛你的故事,我也感到歡喜。」──鍾曉陽《哀傷紀》
抹不去的心底人影
我們這個年紀的女子,少時幾乎無人不讀張愛玲與鍾曉陽。「張腔」愛情冷冽中透著驚心動魄的滄桑,在愛情面前天地俱滅,一城之傾只能成為兩人世界的舞台,大歷史忽焉而過,留下的只有心底怎麼抹都抹不去的人影。
這樣的感情,亙久綿長卻又極度殘忍──對自己。一輩子忘不掉一個人,到老還有一個人可為懸念,即使帶著痛還是有愛時的溫柔,但是,除非他(她)不在了,現實往往是你忘不掉卻在生命中「蒸發」的人,不會如你記掛他(她)般記掛你。
《少帥》故事主軸是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學良,當然還有陪伴張學良一生,人稱「風流」的趙四小姐。張愛玲筆下的范柳原與白流蘇,一個城(香港)的陷落成就了兩個在感情上極度算計的男女歡愛(《傾城之戀》);張學良與趙四則是一個國的陷落成就了他們相廝守的一生,在張愛玲筆下,這一國都成了他們倆愛情的佈景,故事吸引人、角色吸引人,就是北洋政府來來去去的眾多軍閥們,讓老外連人名都記得辛苦,加上,當年書寫時的一九六○、七○年代,張學良在兩岸都是禁忌,張愛玲愈寫愈沒趣味,這一停筆,竟成遺稿,直到半世紀之後才面世。
然而,更貼底的實情是,張愛玲對張學良已經失去了興趣。她一生關注還是最細微深切的愛。中晚年的張愛玲,把最後的力氣全放在了她年輕時未竟的愛情:胡蘭成,《雷峰塔》、《易經》到《小團圓》,她每一筆就如同每一刀,刻下她的愛也刻下她曾經愛過的人的不堪,費盡力氣終究還是完成了她的復仇,然而,終究未在生前出版,《少帥》不過是胡蘭成與張愛玲的故事的「前置架構」。
青年报
名人勉为其难出书,注水严重 2014.10.09
本报讯 3万字就能凑出一本厚书?最近,号称张爱玲最后遗作的未竟小说《少帅》的繁体版图书出版,简体版也即将问世。不过相比阅读张爱玲自己都写不下去的这部小说,读者更感兴趣的可能还是,这区区3万字怎么就能做成一本书?
厚度不够英文来凑?
有关《少帅》图书厚度的疑惑,在这本书面世后顷刻消散读者发现,这书根本不是想象中的一本小册子,而是拥有296页的一本相当体面的厚书!不过打开书才发现,《少帅》的中文译作一字也没有增加(张爱玲《少帅》原作是用英文写的),还是短短的7个章节,连个中篇小说都算不上,却多出了作为第二部分的英文原稿,还有作为第三部分的人们对于这部作品的评论。有读者算了一笔账:《少帅》中文译本3.7万字,英文原作2.3万字,再加上数万字的评论,洋洋洒洒十几万字,如若再配上一些图片,这书的确非常体面了。
不过,《少帅》这中英文对照来得有点蹊跷。这已经不是张爱玲的英文小说第一次被人从故纸堆里翻出来出版了。几年前她的未曾发表自传体英文小说《雷峰塔》和《易经》,也被译成中文出版。可是那两本书就没有来个中英文对照。原因显而易见:《雷峰塔》和《易经》加起来已经写了30多万字,出书足够厚了,如果再中英文对照,那不仅有画蛇添足之嫌,还会使图书超重。
急功近利心态弥漫
如果说张爱玲的被注水还是颇为无奈,那么不少名人出书注水就是有意而为之。在不久前的上海书展上,一位笑星出了一本自传体新书,同样也是厚厚的一本,内容字数却只有六七千字。翻开书,满眼都是笑星的肖像,让人恍惚觉得他的头像比他的文字还要多。此外,青年报记者还见过有名人出图文书,通篇都是图片,所谓文字也不过是图片说明罢了,但经过包装也确实显得相当厚重。
出版人章秦川对青年报记者说,若以《少帅》不到3万字的短篇小说篇幅,要出书也不是不可以,按照现在通行的办法,遗产执行人完全可以将张爱玲的几个短篇合在一起推出小说集。至于那位笑星的新书,六七千字主要都是回忆童年往事,每篇都几百近千字,形似作文,我觉得这位笑星的童年肯定不止这些字,他完全可以沉下心多写一点。六七千字打印出来也就两三页,无论如何都不适合出书的。
他们为什么如此迫不及待?章秦川一针见血地指出,道理其实很简单,在名利或其他因素的诱惑之下,他们已经等不及了。于是,明知不够厚重,才疏学浅,却还要勉为其难出书,以彰显文化。只是,在这种急功近利心态下出的书,注定只是肆意注水的拼凑之作。水准不仅得不到彰显,而且会留下笑柄。
香港電台網站: 開卷樂 2014-10-11 訪馮晞乾談 張愛玲《少帥》(上)
香港電台網站: 開卷樂 2014-10-18 訪馮晞乾談 張愛玲《少帥》(下)
南方都市报 从《少帅》说起:张爱玲传奇未完
2014.10.12
陈子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致力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料学的研究和教学,尤其对张爱玲生平和创作的研究为海内外学界所关注。
为什么从《少帅》说起?因为这部张爱玲小说遗稿刚刚9月1日在台湾出版,9月20日在香港出版,内地可能还要等一段时间。出版方有一个说明:这是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说遗稿,也就是说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发掘出来的最后一部比较完整的张爱玲小说。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一个作家生前身后留下的文字,能够比较完整地呈现出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是必要的,值得肯定的,哪怕这部作品不那么成功,甚至可能是完全失败的。
张爱玲文学创作的轨迹
《少帅》是张爱玲用英文所写的作品。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像张爱玲这样大量地双语写作的很少,在她之前还有一位作家,那就是林语堂。林语堂的双语写作,无论在中文世界还是英文世界,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而张爱玲年轻的时候就立下志愿,她自己的创作也要像林语堂一样。张爱玲很有自信,所以,她创作的历程,最初是从英文开始的,短期的英文创作之后,她转向了中文创作,我把它称之为张爱玲文学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中文创作的时期,一直从20
世纪40年代初延续到50年代初,去香港之前。1952年夏她去了香港,开始了她文学创作的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以英文创作为主。由于长篇小说《秧歌》在英文世界的成功,她1955年秋去了美国,准备在美国在英文创作上大显身手。可是她到了美国之后创作的一系列英文小说,有的虽然出版了但影响不大,更多的无法出版,还有没有完成的,成绩很不理想。正因为这样的原因,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她重新回到中文创作上来,我把它称之为张爱玲文学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也可以说是她的后期创作时期,一直到她去世。张爱玲文学创作的这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作品,而《少帅》恰恰是她第二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比较有意思的是,张爱玲最初起念创作《少帅》是在1956年,1955年秋天她到美国,1956年就开始有了这样的想法,但是并没有马上实施创作,直到1963年才正式动笔。从1963年一直到1966、1967年,按照她自己给宋淇夫妇信里的说法,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写作《少帅》。1964年5月6日她给邝文美和宋淇的信中这样说:三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什么小说?就是《少帅》。所以张爱玲自己很看重这部作品。但是,最后这部作品并没有按照她原先的设想完成。值得注意的是,1963年7月21日张爱玲在给邝文美和宋淇的信中这样说:这一向乘空在写张、赵故事,本来可望一口气写到西安告一段落。这句话很重要,就是说她原来的设想是《少帅》写到西安事变告一段落,不再往下写了,完成了,这是她原来的设想。但张爱玲写了七章之后就停下来了,没有继续往下写。
《少帅》的创作特点
在我看来,《少帅》的创作至少有三个特点。第一,《少帅》在题材上是有所拓展的。以前有人批评张爱玲小家子气,写来写去都是家庭里的事,都是情感的纠葛。实际上对中国人来说,家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是多么重要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嘛,家都写不好的作家,想写宏大的题材,怎么可能写得好?而张爱玲恰恰是写家庭、写男女间的小事情独具一格。但张爱玲在创作的题材上并不是没有拓展冲动的,她还是想拓展题材,《少帅》就是一个证明。
第二,张爱玲的写作态度很严谨,因为她对那一段历史并没有亲身经历过,而她自己反复强调自己创作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而那一段对她来说是间接的经验,不是直接的经验。少帅张学良的经历,以及张学良所处的那个时代,张爱玲并不是很了解,她在宋淇夫妇帮助下,查阅了大量资料,花了很多功夫。这是很难得的,她的创作态度是严谨的。
第三,张爱玲在表现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情感经历时,显示了她在处理男女关系方面的独到的功力。这部小说作为张爱玲中、后期之间的作品,已经体现出她在小说创作方面很多新的追求,和她前期的小说创作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像《少帅》这样的作品,没有最后写完,在作者生前没有出版,当然很遗憾。但小说的主干部分已经完成,已然存在。我很好奇张爱玲会怎样写后面三章,小说现在写到张学良到了南京,担任了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从这之后一直到1936年底西安事变爆发,最后这三章张爱玲会怎么处理,情节会再怎样展开,这是我感兴趣的,可惜没有了。小说给我们设置了一个悬念,有时候没有完成可能更有吸引力,舒伯特不是有《未完成交响曲》吗?
有趣的是,现在已经有论者运用不同的方法解读《少帅》了。确实,《少帅》可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可以从历史学的角度解读,也可以从神话学的角度解读,等等。文学怎么表现历史?《少帅》可能提供了一个可供研究的文本。我们又发现《少帅》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小说中大量的人物对话很精彩,但这个对话往往既是大段大段的,又是跳跃式的,读者不仔细阅读、思考,有可能会弄错。有人曾经指出过,张爱玲后期创作风格和她的前期不太一样,这可能也是一个方面。除了大量的对话,小说中同时也不惜笔墨大量描写性爱的场面,但作者不是为了性爱而写性爱,这里面背后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含义,这又是一个特点。
追溯张爱玲早、中期创作
很多张迷对张爱玲第一时期有偏爱,认为张爱玲就应该是那样,以后的张爱玲好像不是张爱玲似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可以简要回顾一下。
张爱玲早期的文学创作,她自己承认的第一篇作品是《天才梦》,差不多500字。1940年8月在上海《西风》杂志上发表。《西风》创刊3周年时举办征文活动,很多人应征,题目是开放的:我的
。张爱玲写的不是我的爸爸、妈妈这么具体的题目,而是一个抽象的《我的天才梦》。这次征文,她得了名誉奖第3
名,也即第13名。对张爱玲来说,这次得奖既高兴,又使她耿耿于怀。一直到她晚年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对照记》在台湾得奖时,她还在《忆〈西风〉》中提到这件事。
张爱玲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传奇》,封面是她自己设计的,完全是她的独特风格。张爱玲在《对照记》里也说得很清楚,她说:
我第一本书出版,自己设计的封面就是整个一色的孔雀蓝,没有图案,只印上黑字,不留半点空白,浓稠得使人窒息。我们可以看到,《传奇》封面上书名和作者的名字顶天立地。张爱玲并且把自己的照片印在书中正文之前,当时的女作家很少会将自己的照片印在书上,照片右下角还有张爱玲自己的英文签名。这些在当时都是很大胆的做法,是得风气之先。
张爱玲在《传奇》书前有一句题词: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小说集最初拟定的题目是《香港传奇》,里面有几篇直接写到香港,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传奇》是上海和香港双城记,因为张爱玲生活在上海和香港,对这两个都市的感受最真切。
《传奇》再版本封面设计风格又完全不一样。张爱玲在《〈传奇〉再版的话》中解释再版本的封面设计时说:炎樱只打了草稿。为那强有力的美丽的图案所震慑,我心甘情愿地像描红一样地一笔一笔临摹了一遍。生命也是这样的罢 它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这句话中她有一个跳跃,她明明是在讲封面图案的问题,为什么一下子跳到生命这个大问题上呢?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思想家都在讨论生命这个大问题,张爱玲却用一个文学家的笔法来加以描述。接下来她又把再版本的封面设计与《传奇》小说里的人物的那种不明不白,猥琐,难堪,失面子的屈服等相勾连,使我们意识到她的小说的装帧设计和小说的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而有利于把握她的前期小说。
张爱玲前期创作结束时的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十八春》,后来改名为《半生缘》。这时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已经开始有所改变,把《十八春》的文字表达和《传奇》相比,显然有些不同了。我很奇怪,为什么有的读者对她的后期作品提出那么多疑问,实际上她创作风格的改变不是突如其来,而是有一个过程的。《十八春》是1949年以后创作的,当时得到相当的评价。1949年之后张爱玲一度得到礼遇,她1950年参加了上海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这是一个政治待遇。
张爱玲1952
年到香港后,翻译了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她明确表示喜欢海明威,对海明威的评价很高。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初版本很难得,据我所知,现在全世界只留下三本。张爱玲有一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呀,她以前发表作品都署真名,但是从《十八春》开始使用了笔名梁京,翻译《老人与海》使用了另一个笔名
范思平,这个笔名张爱玲只使用过一次。
张爱玲文学创作中期用英文写了长篇小说《秧歌》,中文本引进台湾时增加了胡适的一段评语,胡适对《秧歌》的评价很高:
写的真细致,忠厚,可以说是写到了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台湾版《秧歌》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都印上了这段话。张爱玲的双语写作,一部作品,英文本是自己写的,中文本也是自己写的,而且往往有所不同,这种状况在她中后期的创作中屡见不鲜。《少帅》这次出版中英文对照本是有先例的。当年张爱玲的短篇《五四遗事》在台湾出版时,也是中英文对照。
张爱玲的小说散文合集《张看》在香港出版时,封面也是张爱玲自己设计的,她当时兴致勃勃,自己设计封面。按照张爱玲的解释,张看就是张的见解或管窥。《张看》封面上只画了一只眼睛,大概是慧眼独具之意吧。张爱玲生前设计的最后一个封面是《红楼梦魇》,封面上都是京剧脸谱。《红楼梦魇》是她唯一的一部学术著作,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张爱玲晚年还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将清末苏白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翻为普通话和英文。此外,李安导演的《色,戒》上映之后,台湾出版了《色,戒》的限量特别版,这是第一次正式出版张爱玲的手稿,是《色,戒》的第二稿,不是最后的定稿。尽管如此,限量特别版仍然具有特别的意义,使我们能够揣摩张爱玲是怎样修改《色,戒》的。
张爱玲的传奇未完
张爱玲传奇未完,怎么未完?我这里有一个统计材料,从2004年出版《同学少年多不贱》,到2014年出版《少帅》,正好十年。这十年中几乎相隔一年或二年就有张爱玲的重要作品发现。2008年《重访边城》出版,2009年《小团圆》出版,2010年《异乡记》、《雷峰塔》和《易经》中译本、《张爱玲私语录》出版,2013年《爱憎表》(片段)发表。另外还有庄信正注释的《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和夏志清注释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也在这个时期问世。整个从
2008年到2014年这么多张爱玲中后期作品的出版,打开了研究张爱玲文学创作的新的巨大的空间,给我们提出了如何看待中后期的张爱玲的新的挑战。这是一个方面,这个方面的出版成果再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与此同时,内地对张爱玲前期作品的挖掘也没有停止过,一直在继续。2005年发现中篇小说《郁金香》,2007年发现散文《天地人》,2009年发现散文《炎樱衣谱》,2010年发现1949年以后写的散文《年画风格的<太平春>》,2011年发现《说<毛毛雨>》(片段),是张爱玲听了《毛毛雨》这首流行歌曲之后写的一则感想。2012年发现散文《寄读者》。今年又发现了她中学时代所写的三篇英文习作《太阳房》、《校鼠舞会》和《书旅一梦》。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作家去世之后,有这么大量的作品被不断挖掘出来并不多见,虽然我不敢说绝无仅有。怎么看待这些作品呢?当然会有不同的意见,会有争论。不仅是张爱玲的后期作品有争议,其他作家的后期作品也时有争论,这很正常。张爱玲很有意思,她让我们不断地寻找,而且不断地有所收获。我敢断言,张爱玲作品的发掘工作并没有就此结束,我们一定还会有新的发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爱玲的传奇未完,更没有完。
张爱玲是一位可以不断被言说、不断被讨论的作家,她的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不会因为她的去世,不会因为她的作品的发掘有朝一日告一段落而告结束。一个作家的作品不断被我们提起和讨论,不断被我们阐释,哪怕有各种意见,甚至完全相反的意见,而这个作家还是成功的,了不起的。
(南都评论记者张天潘 整理)
凤凰卫视 开卷八分钟 《少帅》
2014.10.14
凤凰卫视
张学良因为被软禁 反而成就了不离不弃的爱情 2014.10.14
凤凰卫视10月14日《开卷八分钟》,5以下为文字实录:
马家辉:我今天要讲一本书就是红宝书,红宝书不是说伟大毛主席那个红宝书,那个不我敢讲,也不懂得讲,这个红宝书这个宝对于我当然是宝,因为它是我一个很爱的女人所写的书,那个女人就是爱玲,张爱玲,我的爱玲,张爱玲去世好久嘛,可是不断出新书,太厉害了,因为这是她的遗稿,后来有人整理了,把它出新书。那我们看到每一年大概都有一本甚至两本新书出来,不晓得要出到什么时候那我看来我活在这个世界,我经常跟朋友说我活在这个世界好像最后的理由就是等着继续看张爱玲的遗稿继续出,只要它没有出完,我就不想死,那现在等于又等到一本了,今年2014年的新书就是《少帅》很帅,不是说梁文道,也不是说我,是张学良。张学良我们一般叫他少帅,他老爸张作霖就老帅,张学良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西安事变,后来就被蒋介石抓住了软禁,抓到了台湾,不能用抓这个字,反正把他禁锢,把他养起来,也蛮好的,养了几十年了;还有张学良的老婆赵四,赵小姐,张爱玲就把他们的事情写成小说里面,写成英文稿,原稿是英文,那其实没有完成,大概有两万三千字的英文稿,大概有七个章节。
那其实张爱玲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就是1956年开始就有这个想法了,后来有动笔了,在美国、在香港,甚至为了去搜集材料还去了台湾,然后就搞记写,甚至写了出稿了,就是没有完成就出稿,没有结束就寄给美国的出版社,给他们去考虑出版,可是我们都知道老美,我们看张爱玲的书看得多有感觉,里面不同的人,他们之间的不同关系很细微的关系,可是看见老美心中包括张爱玲其他的英文作品,什么好多的其他的作品,对吧,《秧歌》其他的,在老美看来甚至《金锁记》另外的英文版本等等,他们老美就觉得太复杂了,看不懂或者说看懂了没有感觉,所以这个更是,因为里面处理了,主要是从1925年写起的写到1930年,那里面好多人物大军阀、小军阀,还有军阀的老婆1、2、3、4、5、6、7、8、9、10姨太太,对吧,还有彼此之间的感觉,还有历史传统的部分,好像反映不好,出版社都觉得太混乱了,把人弄得头昏脑涨的,建议她改,那可能也是这个理由,也是其他种种的张爱玲自己,还有生命经验的改变,所有写到大概1967年左右她就没兴趣了,她后来跟宋淇先生通信就是说其实她放下来了,她一点兴趣都没有了,因为到后来70年代、80年代宋淇都建议她,甚至90年代建议她是不是可以把还没写完的少帅再写了,可是她一点兴趣都没有。
后来过了好久了,终于现在这个书里面有中英对照,现在台湾出版,也在香港出版,内地简体字版好像还要等一阵子,里面有英文的张爱玲的原文再来翻译,翻译成中文版,里面还有一篇很长的导读,是姓冯的先生写的导读,冯先生是一个非常认真的读书人,也是张爱玲迷,张爱玲专家,他里面就有考据这个作品的时代背景,张爱玲跟这个作品之间的关系,还有里面他写的时候他不是说就把历史全部写进去,完全不动那些写进去,他里面还有一些改动的地方,为什么改动?因为文学上面的考虑还是出版社的建议,还是或多或少会牵着读者,老美读者的水平等等,还有在文学、文字艺术上面的成就,还有冯先生还印证了他少帅里面的很多的片段,时时也出现在张爱玲其他的中文作品或是英文作品像《小团圆》,其实《小团圆》里面很多她跟胡兰成的关系,很多的片段特别男欢女爱那种感觉在里面也有,那臆想、用字表达都非常像,甚至一模一样的。
这个书除了让我们继续读得津津有味,因为看张爱玲怎么样来理解20年代、30年代这个大时代里面的爱情,又透过那个爱情张学良跟他的太太对吧,我们都知道一般是说张学良非常花心,张学良非常花心嘛、风流,可是他后来因为被蒋介石养起来了,想换老婆也换不了了,他老婆也跟他讲假如不是因为这样的关系,可能我早就受不了你了,早就分了。后来其实张爱玲最开始是想这样写的,好像有点像《倾城之恋》的感觉,整个时代的变动,西安事变,后来她去了台湾没有自由,反而成就了他们两个人的不离不弃在那边,当然后来张爱玲没有写完,假如她再写完是不是真的想表达这样的,很难说。然后这个书里面也有宋以朗先生张爱玲作品背后的推手,里面的一个短的前言,他讲到其实1997年他们已经把那个英文原稿捐出来了,捐给某国大学的图书馆,可是那么久都没有看到有人去整理、去研究,所以到最后不如干脆把它翻译为中文,中英版一起和在一本的出版,让大家不管你是专家还是普通的读者都能够读得到,可以去研究,可以去分享。
所以我觉得张爱玲还有很多作品,我们都说祖师很厉害、很好,可是对张爱玲的研究其实还没有足够、完全不够,两岸三地数起来就是那么一批学者,其实我们期待看50年后、100年后我敢相信,张学,张爱玲学一定更被发扬光大,我期待那一天,可是我看不到了。
凤凰读书开卷八分钟 马家辉讲《少帅》:张爱玲笔下的张学良 2014.10.15
马家辉:我今天要讲一本红宝书,不是说伟大毛主席那个红宝书,那个不我敢讲,也不懂得讲。红宝书这个宝于我当然是宝,因为它是我一个很爱的女人所写的书。那个女人就是爱玲,张爱玲,我的爱玲。
张爱玲去世好久,可是不断出新书,太厉害了!因为这是她的遗稿,后来有人整理了,把它出成新书。那我们看到每一年大概都有一本甚至两本新书出来,不晓得要出到什么时候那我看来我活在这个世界,我经常跟朋友说我活在这个世界好像最后的理由就是等着继续看张爱玲的遗稿继续出,只要它没有出完,我就不想死,那现在等于又等到一本了,今年2014年的新书就是《少帅》很帅,不是说梁文道,也不是说我,是张学良。
张学良我们一般叫他少帅,他老爸张作霖就是老帅,张学良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西安事变,后来就被蒋介石抓住了软禁,抓到了台湾,不能用抓这个字,反正把他禁锢,把他养起来,也蛮好的,养了几十年了;还有张学良的老婆赵四,赵小姐,张爱玲就把他们的事情写成小说里面,写成英文稿,原稿是英文,那其实没有完成,大概有两万三千字的英文稿,大概有七个章节。
那其实张爱玲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就是1956年开始就有这个想法了,后来有动笔了,在美国、在香港,甚至为了去搜集材料还去了台湾,然后就搞记写,甚至写了出稿了,就是没有完成就出稿,没有结束就寄给美国的出版社,给他们去考虑出版。
我们看张爱玲的书看得多有感觉,里面不同的人,他们之间的不同关系很细微的关系。可是我们都知道老美觉得张爱玲的英文作品太复杂了,《秧歌》或《金锁记》他们看不懂或者说看懂了没有感觉。所以《少帅》更是,因为里面从1925年写起的写到1930年,那里面好多人物大军阀、小军阀,还有军阀的老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姨太太,还有彼此之间的感觉,还有历史传统的部分。
出版社都觉得太混乱了,把人弄得头昏脑涨的,建议她改,也许是这个理由,或是其他种种,张爱玲自己生命经验的改变,所有写到大概1967年左右她就没兴趣了。她后来跟宋淇先生通信就是说她一点兴趣都没有了,因为到后来70年代、80年代宋淇都建议她,甚至90年代建议她是不是可以把还没写完的《少帅》写完,可是她一点兴趣都没有。
过了好久,终于现在这个书里面有中英对照,现在台湾出版,也在香港出版,内地简体字版好像还要等一阵子。里面有张爱玲的英文原文,还有翻译成的中文版。里面还有一篇很长的导读,是姓冯的先生写的导读,冯先生是一个非常认真的读书人,也是张爱玲迷,张爱玲专家。他里面就有考据这个作品的时代背景,张爱玲跟这个作品之间的关系,还有里面她写的时候不是说就把历史完全不动的全写进去。她里面还有一些改动的地方,为什么改动?
因为文学上面的考虑还是出版社的建议,还是或多或少会牵着读者,老美读者的水平等等?还有在文学、文字艺术上面的成就。还有冯先生还印证了《少帅》里面的很多的片段,时时也出现在张爱玲其他的中文作品或是英文作品像《小团圆》,其实《小团圆》里面很多她跟胡兰成的关系,很多的片段特别男欢女爱那种感觉在里面也有,那臆想、用字表达都非常像,甚至一模一样的。
这个书除了让我们继续读得津津有味,因为可以看张爱玲怎样理解20年代、30年代这个大时代里面的爱情。还可以透过这故事,看看张学良与他太太的爱情,我们都知道一般是说张学良非常非常花心、风流,可是他后来因为被蒋介石养起来了,想换老婆也换不了了。他老婆也跟他讲假如不是因为这样的关系,可能我早就受不了你了,早就分了。其实张爱玲最开始是想这样写的,有点像《倾城之恋》的感觉,整个时代的变动,西安事变,后来他去了台湾没有自由,反而成就了他们两个人的不离不弃在那边。当然后来张爱玲没有写完,假如她再写完是不是真的想表达这样的,很难说。
然后这个书里面,也有张爱玲作品背后的推手宋以朗先生的一个短的前言,他讲到其实1997年他们已经把那个英文原稿捐出来了,捐给某国大学的图书馆,可是那么久都没有看到有人去整理、去研究,所以到最后不如干脆把它翻译为中文,中英版一起和在一本的出版,让大家不管你是专家还是普通的读者都能够读得到,可以去研究,可以去分享。
所以我觉得张爱玲还有很多作品,可是对张爱玲的研究其实还没有足够、完全不够,两岸三地数起来就是那么一批学者。其实我们期待看50年后、100年后我敢相信,张学,张爱玲学一定更被发扬光大,我期待那一天,可是我看不到了。
羊城晚报
陈子善谈张爱玲遗稿《少帅》 2014.10.18
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近日,张爱玲最后一部未刊小说遗稿《少帅》(The Young
Marshal)繁体版由台湾皇冠文化集团出版,而内地简体版也已经由新经典文化引进,近期将与大陆读者见面。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文学刊》主编陈子善,最近来到广州岭南大讲坛,从《少帅》这部小说谈起。他认为《少帅》是张爱玲英文创作的代表作,它证明了张爱玲试图开拓创作题材的努力,而小说的未完成以及当时未能在美国出版,也反映了她的英文创作总体是非常受挫的。
《少帅》拓展了张爱玲的创作题材
《少帅》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张爱玲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为蓝本创作的英文小说,作品只有七章,故事没有完整的结局。对于作品是否已经写完,也存在两种不同说法。半个世纪后,《少帅》由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冯睎乾和郑远涛共同整理出版,三人各司其职,分别负责主编、考据和翻译工作,耗时3年,最终让《少帅》得以面世。
今年9月1日,《少帅》在台湾出版,出版方称,这是目前为止所发掘出来的最后一部较完整的张爱玲小说。陈子善认同这一说法,而他本人在2011年就看到过《少帅》的英文手稿。陈子善说,当时他在美国访问,特意去了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图书馆查阅张爱玲特藏资料,由于特藏当时并没有对外开放,通过联系管理方,最后同意他有半个下午的时间,而特藏资料有整整四大纸箱。看到手稿我非常激动,手稿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是重要部分,我看到了中篇小说《同学少年多不见》的手稿,同时也看到了《少帅》的英文手稿,还有一部张爱玲翻译的清末作家韩邦庆写的《海上花》的翻译手稿。当时的图书管理人员告诉我,他们认为《少帅》是未完成的作品。
不少读者对是否应该出版张爱玲晚期作品持有不同的看法,陈子善认为大可不必,他认为,能够看到张爱玲的作品不断出版,是一件大好事。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一位作家生前留下的文字,能够比较完整地呈现出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值得肯定的。哪怕这个作品本身并不成功,甚至是完全失败的,都没有关系。军事上没有常胜将军,写作上也没有任何一位作家敢说自己的所有作品都是成功的。
《少帅》的创作在陈子善眼中,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是题材上的拓展,张爱玲写家庭、写男女那是公认的独具一格,但她本人在题材上还是有拓展冲动和欲望的,《少帅》就是一个证明。张学良的情感很少有人敢去碰,但是张爱玲写了。他认为,《少帅》本身涉及历史人物写作,小说中虽然没有使用真名,但背景都是基于真实事件的。张爱玲在写作时还是非常严谨的,她在创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付出了很多努力。另一方面,陈子善认为这部小说呈现出张爱玲在小说方面有很多新的追求,和早期创作存在不同,但同时也还是有很多相通之处。张爱玲以前的作品多为自己塑造的人物,而《少帅》则是以真实历史为背景,我相信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故事总有某方面打动了她,她才会去写这方面的东西,当然这只是我们的解读。
《少帅》是张爱玲英文小说的代表作
陈子善认为,《少帅》出版的价值,首先在于让读者了解张爱玲的英文写作。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中英双语写作的巨擘,而张爱玲在年轻的时候就立下志愿,说自己的创作也要像林语堂一样,意思是她不但要在中文写作领域做到最好,也要在英文写作领域扬声立命。
陈子善介绍说,事实上,张爱玲的创作最初就是从英文开始的,在短暂的英文写作后,她才转向中文创作,从上世纪40年代延续到1952年她去香港之前,这个阶段的作品是早前大家非常熟悉的,比如《沉香屑·第一炉香》、《红玫瑰白玫瑰》、《倾城之恋》等。1952年,张爱玲去到香港后进入创作第二阶段,主要用英文写作,由于《秧歌》在英语世界获得肯定,她在1955年去了美国,打算在那大显身手。然而,到了美国之后,她写的一系列的英文小说却并不成功,虽然也有发表的,但大量没有发表,《少帅》则是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陈子善说,1956年张爱玲就已经产生了写作《少帅》的念头,但真正进入创作是在1963年。1964年,张爱玲在给香港朋友的一封信里说道,三年来她的一切行动都以这个小说为中心。而在1963年7月,她也在信中说,这段时间趁空写张赵故事,本来想一口气写到西安告一段落。但是,原本设想写到西安事变的《少帅》,最后只有七章,刚好写到张学良到了南京。
《少帅》写了七章之后,张爱玲拿给美国朋友看,征求意见,其中一位对中国历史比较了解的朋友,觉得写得很好。但另外两位朋友,尤其是张爱玲的文学经纪人认为不行,因为文中提到的这些人,美国人完全不了解,尽管张爱玲作了很多处理,还是不行。这对张爱玲的打击很大,原本打算写到西安事变,但最后没有写完,这应该也是一个原因。总的来说,张爱玲的英文创作是非常受挫的,后来她慢慢回到中文写作上来,也是因为英文写作无法获得成功。陈子善说。
文汇报 《少帅》的限度
2014.10.19
毛尖
朋友送的《少帅》,便郑重地等晚上把杂事都做了,床上看。张爱玲的小说比较冷,但又很好看,适合床前明月光。
因为英文是原稿,先看英文,但竟然很快就困了。我没有能力判断张爱玲的英文,据刘绍铭先生说,属于秀才英文,意思是,各种表达中规中矩。好像是这样,尤其是对话,主谓宾一律穿戴齐整,彼此人马战鼓正襟危坐。张爱玲原来驰骋中文世界的古墓派剑法,最是心高气傲最蔑俗蔑礼,到了英文世界,却束手束脚挥洒不开,搞得少帅和赵四的鸿蒙初辟跟蓝翔技工一样辛苦,先是settle然后fix。
当然这些settle和fix里面也有深意,但其中深意比较中式,此类表达反复出现,美国出版社估计也是累觉不爱,所以,虽然有行家反复证明张爱玲的中英文已达化境,但是从张爱玲飞花摘叶般的中文句子里出来,看到这样重的英文,终究生出感叹:人不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
因此,虽然是翻译,中文的《少帅》还是更好看。说起来,此书的翻译算是用心又用功了,能用到张爱玲过去语调的地方,译者都照顾到了。不过,即便会得罪无数张迷,包括敬爱的子善老师,我还是想说,尽管是未完成稿,《少帅》潜力也有限。
作为一部有历史抱负的小说,《少帅》的历史坐标几乎没有拉开。据书中所附的冯晞乾考证文章说,张爱玲当时是做了很长时间的写作准备的,但能确定的参考材料却只有两类,一是剪报杂志,二是像《中国的端纳》这样的外国记者所著图书。因此,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无力让张爱玲的史识突入历史的核心。当然,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从来也没有读到过正史的叙事,流言是她喜欢的方式,她也一直很愿意强调自己的小报口味,但是,就像她说喜欢钱,她对钱其实一直有一种超脱的观点;她钟情野史,是因为她明了正史。但是,对张学良进入历史的那一刻,张爱玲显然没有获得足够的历史穿透力,使得作为书名的少帅没有历史场域中的帅气,赤条条就是稗史里的花花公子,而这种印象更是被小说中略显得多的性爱描写所加固,再加上,四小姐的年龄还被奇观兮兮地降到十三岁。所以,本质上,《少帅》是一部正史观野史观都不曾确立的叙事。
这个少帅后来让张爱玲自己也厌烦了,六十年代动的笔,写了放,放了写,七十年代还想过再继续,到八十年代终于彻底放弃。本来,少帅和四小姐的爱情也可以是倾城之恋,西安事变最后可以说是成全四小姐,但是,两人关系明显缺乏范柳原和白流苏之间的左腾右挪,没有机锋没有光芒,真情看不出假意也看不出,走不进传奇,也迈不入历史,少帅的故事搁浅在抽屉里,是张爱玲对于自己限度的一种认识。
这么说,子善老师大概不同意,因为到底是张爱玲。
纽约时报 国际生活 被張愛玲輕視的英雄 2014.10.21
很少有作家像張愛玲這樣勤奮,死後還不斷有新作問世。2009年,在其去世15年後,小說《小團圓》首次面世。上個月,她的小說《少帥》繁體版在台灣首次出版,簡體版則正在中國大陸緊鑼密鼓地運作。
《少帥》寫於1963年,
當時張愛玲住在舊金山。她準備用這本書打開美國市場,扭轉自己的運氣,所以用英文寫作。只是,因書中繁多的中國人名字與複雜的歷史背景,她的經紀人對初始的幾章評價不高,這使張愛玲的寫作信心大受打擊,加之對男主人公張學良也漸失興趣,她遂就此擱筆。
半個世紀後,張愛玲的遺囑執行人宋以朗將《少帥》整理出版,並由青年譯者鄭遠濤翻譯為中文。
《小團圓》與《少帥》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沒有寫完,且張愛玲生前也沒有讓其「出生」的想法。
作為未成品,《少帥》更顯刺目。從內容看,故事從1925年開始,只講到了1930年,無論是對於兩個主人公的愛情長跑,還是張學良漫長的一生來說,這都只是剛開了個頭。從字數看,僅有3萬餘字,出版者不得不使用17幅插圖將篇幅撐到97個頁碼,同時附上100頁英文原稿,再加上90個頁碼的導讀文章,才讓這本書有了定價98港幣的理由。
不過,可以預料,這杯文學雞尾酒仍會大賣。原因很簡單,張愛玲是個偶像級作家,只要是她的文字,張迷們都願意為之解開腰包,這情形與《小團圓》的市場反應不會有什麼兩樣。
《少帥》以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為原型,寫他們的愛情故事。兩人的情戀細節,自然來自虛構,但故事中作為背景出現的其他人物及事件,均有據可考,具有高度的真實性。
在中國現代史上,張學良是一個傳奇人物。1936年12月12日,身為東北軍領袖、在陝西擔任剿匪副總司令的他在西安發動兵變,逮捕了當時中國的最高領袖蔣介石,逼迫蔣同意與共產黨合作共同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此前,面對日本咄咄逼人的進犯,蔣介石想盡量拖延時間,他,包括胡適等著名知識分子,都認為以中國當時的國力與軍事實力,無法與日本抗衡,在國力提高之前,應該盡量延緩全面戰爭的爆發。
蔣介石的另一個擔憂是,一旦中日開戰,當時已經被南京政府圍困在陝北的中共武裝力量會乘機壯大,坐收漁人之利。
西安事變深深改變了中國現代歷史的進程。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楊奎松在研究西安事變的專著《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國關係之謎》一書中提到,毛澤東曾對周恩來等人說,沒有西安事變,我們這些人就得坐牢去了。8年抗戰結束,中共由原來的不足三萬兵力,發展到擴軍百萬,各根據地人民超過一億人。隨後,經過四年內戰,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被趕到台灣,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能大幅改變歷史走向的人不多,張學良是其中之一。但是,由於國共間的恩怨情仇,從1949年國民黨失去大陸、共產黨建政以來,對張學良的歷史評價與學術研究,兩地史學界都有不同面向的敏感。台灣實現民主轉型、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之後,對張學良的研究開始活躍,文學影視也到這一題材中來淘金。1981年,中國大陸拍攝了電影《西安事變》,2007年,同名的電視劇開播。在這些作品中,遵循既定的評價,張學良被塑造為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張愛玲會端上來一個怎樣的張學良?她會怎樣描寫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的愛情?作為人性的犀利觀察者,張愛玲以描寫男歡女愛與家庭瑣事見長,即使在日本入侵中國的年代,她也沒放棄這一寫作旨趣,因此曾被當代作家王安憶批評為「冷血」。這樣一位作家,當她的筆伸向一身家國風雲的張學良,人們有理由睜大眼睛。
不是英雄,甚至也不是一個有趣、體貼的情人這就是張愛玲筆下的張學良。《少帥》中,生於錦衣玉食的軍閥之家的這位青年高級軍官,讓人看不出有什麼雄才大略與宏圖遠志,他的政治見識冷血而膚淺。對於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他認為那些人在混日子,所以他稱呼國民黨為「國賊黨」,而他開出的治國藥方是,「要是我們能殺掉幾百萬人就好了。也許那樣我們就可以有所作為。」他的另一個激進的政治見解是:「要是我們可以把國家交給某個可靠的強國,託管個二十五年多好。」這些話,或許會有語驚四座的效果,但怎麼也說不上是高明而可行的治國方略。
作為軍人,他的勇猛,在對少女情人趙四小姐身體的任性開墾上,似乎體現得更為淋漓盡致。小說中,張學良與趙四小姐戀愛時,張學良已是有婦之夫,而趙四小姐僅有12歲,比真實故事中的趙四小姐小了四歲,比張學良小10歲。兩人好上之前,趙四小姐思慕、仰望着這位帥府大少爺,愛他的相貌堂堂,尤愛他裝軍裝的模樣,因為這「既摩登又愛國」。她也愛上了少帥通體散發出來的權勢感。但二人走近之後,光芒萬丈的大男人很快顯出登徒子的原形。性還沒有覺醒的她,不得不招架他洶湧的慾望。小說中寫道,在一次幽會過後,為了避免讓家中僕人發現,她希望他光着腳離開,而愛面子的他,不顧這個請求,留下清晰刺耳的腳步聲離去,讓她心裡聽得發冷。
小說中,張愛玲還通過海軍部次長之口,對張學良花花公子的個性做了調侃。他說,張學良「樣樣都是先鋒,不推牌九,打撲克牌;不叫條子,捧電影明星和交際花」。叫條子指招妓,相比需要實力的捧電影明星和交際花,是一種低成本的放蕩方式。
張愛玲也寫到了張學良用擲硬幣的辦法決定處死他懷疑對自己不忠的部下。這一細節,在張學良的顧問端納的筆下有記載。如此對待他人的生命,實在荒謬而野蠻。用擲硬幣決定他人的生死,這樣的「英雄之舉」,讓人更加相信英國歷史學家阿克頓勛爵的話,他說,大人物往往都是壞蛋。
顯然,對於張學良,張愛玲內心不存敬意,儘管她承認他是個愛國者。事實上,對男主角缺乏敬意,正是《少帥》只寫了三萬餘字就無法為繼的原因之一。在給自己的遺物處理人宋淇的一封談《少帥》的寫作的信中,張愛玲說,「太輕視男主角決寫不好」。
張愛玲為何輕視男主角?這與她對西安事變的評價有關。
張愛玲知道西安事變的分量,視之為「影響到國運和億萬生靈」的大事。但是,她對於這件大事對中國歷史的得失盈虧有自己的計算。在1991年給友人宋淇的信中,她寫道:「假定沒有西安事變,能拖到日本對美戰敗,中國固然沒面子,不能算戰勝國。但是即使內戰持續下去,得能免受大躍進與文革浩劫,總結賬的盈虧也很難說。」
有此計算,難怪張愛玲要輕視那驚天動地的英雄了。
晶报-凤凰读书
张爱玲:《少帅》失败的政治+爱情
刘忆斯 2014.11.03
张爱玲虽已离开人间十四年了,但这期间她却不时有新作让我们看到。一个月前,她的小说《少帅》中译本(本书为英文写作)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虽然这本书不日即将推出大陆简体版,但还是心痒难耐。日前有朋友去台,忙央求带回,赶紧拜读。
我不是铁杆张迷,但也一直喜欢读张爱玲的小说、文章,不过,读罢这本《少帅》的感觉却是失望。这倒不是因为这书并非全本,只看了三分之二(张原计划写十章,但最终只完成了七章),而是因为张爱玲笔下的故事远比小说原型真实的传奇要逊色。逊色得多。
即便给书中男女主人公改了姓名少帅姓陈,四小姐姓周,且没有原封不动地引用原型人物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可读者还是一眼就能看出张爱玲这次写的是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故事。与自己以往写作风格不同的是,这次张爱玲把许多史料写进了小说,有时甚至大篇幅地引用,以至于完全与小说中虚构的情节、文学的写作脱节。纵使冯晞乾撰文为其辩护(张)甘心冒着剿袭的嫌疑,忠实地把这些素材逐一写进小说
这种写法不过体现了作者素来服膺的美学观,就是
事实比虚构的故事有更深沉的戏剧性。也还是让这本书难逃冗长、乏味的圭臬。
更尴尬的是,正是(或者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美国出版方才拒绝了张爱玲,让1960年代初雄心勃勃以这本《少帅》进军美国英文写作的张倍受挫折和打击。而因为这本书涉及过多政治人物和明确表达的政治立场,也让该书的中文版无法在当时的大陆或者台湾出版。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读懂此书,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特别请冯晞乾撰写《<少帅>考证与评析》一文,从文中引用大量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妇的通信就可以看出,张对这本《少帅》看得很重,曾把它视为自己交大运的时机千载难逢,不容有失(张爱玲语),而即便在此书未能出版的三十年后(1990年代初),张也还在为本书纠结。那么,张爱玲何以如此厚爱这个题材?冯晞乾和宋以朗都没有明说,我想,还是因为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之于乱世的爱情罢。
当然,张爱玲肯定没想过要重复自己的老套,把《少帅》写成另一部《倾城之恋》,但她却掉进了另一个俗套用很具有彼时美国流行文学甚至电影艺术的套路,来讨好美国读者。
郑远涛的译笔在尽全力还原张爱玲原汁原味的中文笔调了,但还是能在这本书里看出张借鉴了不少美国读者熟悉的西方文学典故与形象。冯晞乾便探佚出,张在《少帅》里多次对路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仙境》暗中化用和指涉。另外,张在写作《少帅》期间,纳博科夫的惊世之作《洛丽塔》被大导演库布里克搬上银幕(小说于1958年出版,电影于1962年上映),而这也让张深受影响一位13岁的小萝莉(书中的周四小姐)爱上了比自己大十岁的有夫之妇,完全是东方洛丽塔!而且,小萝莉爱上的大叔还是一位中国军阀,张爱玲又多出了纳博科夫没有的政治元素,这对美国读者可以说是双重诱惑。
从1952年从内地到香港之后,张爱玲就极热衷写政治+爱情的故事,这也让她获得了更高的评价和更大声誉。但遗憾的是,这本政治+爱情的巅峰之作《少帅》却让张惨遭滑铁卢,这不能不说应了她那句名言:缘起缘灭,缘浓缘淡,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
法奶日報 張愛玲的英文修辭(上) 盧瑨綺 2014.11.06
張愛玲的《少帥》今年九月在臺灣出版,據說十天之內就印了三版。一向是張愛玲忠實讀者的筆者趕緊請父親買了一本,從臺灣寄到美國來。對於這本中英對照的小說,由於筆者近年來當過英文報社與網路媒體記者,常在採訪華人社區新聞時必須用英文描述中國文化,因此最有興趣的是看張愛玲如何用英文寫中國傳統的習俗文物,想要從中學習。
結果,筆者的確學到一些張愛玲為中文名詞取的英文名稱,例如說長袍是men's gown,簡單明瞭,而貼身丫鬟說是slave
girl才有妾身不明的味道,不像housemaid 只是做家務的女傭。最妙的是,把美人計譯成beauty bait,
想來是典出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名言:Beauty is the bait which with delight allures man to enlarge
his kind (美麗是誘餌,以悅目的方式引誘男人繁衍他的種族),非常生動。
不過,張愛玲把有些中文習慣用語完全直譯成英文,這有時行得通,有時就不行。先舉一個可行的例子:把他有一肚子的故事譯成he has a
bellyful of anecdotes,英文讀者應看得懂,就沒問題。但是把我們只談風月譯成we only speak of the wind
and the
moon,英文讀者可就會一頭霧水了,因為英語人士從不把風與月拿來比喻無關國計民生的風雅事或風流事。英文之中既沒有相等的隱喻(metaphor),就不能寫這樣的英文,只能換個說法來表達,比如let's
just have a casual chat,雖然不是百分之百譯出原味,但至少讓英文讀者看得懂。
另外,張愛玲在寫趙四小姐(書中稱週四小姐)擔心少帥有生命危險時,說她想到要為他守望門寡,就寫下望門寡的英文譯音,然後解釋說是 widowed by
looking at the door, when a girl who had lost her fiancι wished to be his
widow,這後半句是對的,但前半句的英文完全不通,因為by這個英文字主要是被動,憑藉的意思,看著門怎會造成守寡呢?再說,原文的望門就不是看著門,而是說未過門的媳婦指望要進夫家的門,望應是英文的looking
forward to,望門寡應該譯成losing her fiancι while looking forward to marrying into
his family, and then behaving like a widow 才對。
筆者英譯過兩本中文書(李開復博士自傳與吳三連先生傳記),中譯英的詩文更是做過無數篇,一向的原則是要讓完全不懂中國文化的英文讀者能夠看懂,不然譯成英文就沒有意義。張愛玲的《少帥》顯然就常對中國事物解釋不清,而有讓英文讀者看不懂的問題。根據一些中文媒體挖掘出來的張愛玲信件顯示,她當年把《少帥》稿子給第二任丈夫與美國朋友們看,他們都喊
救命!原因應不只是中國近代史太複雜而已。從《少帥》的文字,可明顯看出張愛玲用英文寫中國文化,不時有力不從心之處。
法奶日報 張愛玲的英文修辭(下) 盧瑨綺 2014.11.21
評論至此,就請看筆者的英譯:
Lithe and lissome, only over thirteen,
A nutmeg tree in early March burgeons.
As a spring breeze refreshes miles of Yangchow Road,
She outshines everyone behind the rolled-up beaded curtains.
請注意第三行開頭的As在此同於when的用法,因為英詩中通常用as代替when,但同時又有如同之意,可比喻荳蔻少女令人如沐春風,增加了詩意,而這看來又很可能是原詩暗含之意,就等於譯出了雙關。再看第二行和第四行,都如原詩句一般押了韻,不是嗎?
也許有人會批評筆者愛現自己的英文。坦白說,筆者不能否認有一點炫耀的成份,不過並不認為這有什麽了不起,因為自己十幾歲就到美國來求學,而張愛玲雖從小在上海學英文,不是純英語環境畢竟有差別,她移民美國時已三十多歲,吸收能力不能跟少女比,況且筆者2005年考的GRE英文成績排名百分比在每一百人(其中多為母語是英文的美國人)之中超過97人,我的英文勝過她的乃是必然。當我發現她的英文程度不如我預期,也不會因此減少我對她的尊敬,還是照樣認為她的中文小說情景交融,無與倫比。若論中文,她寫的許多句子不能增減一字,絕對是我望塵莫及的。
張愛玲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地位無可動搖。一位頂尖優秀的中文小說家,能不能成為同樣傑出的英文小說家是另一回事,譯不譯得出好詩更風馬牛不相及,都不影響她在中國文學界的成就。請讀者們理解本文提出她在英文寫作方面的缺失,絲毫無意貶低她的文學地位,只是就事論事。若是張愛玲泉下有知,以她對文字精益求精的態度,應該不是個只顧面子的老派俗人,不會計較可做她孫輩的後人幫她推敲用詞吧!
雖然張愛玲已逝,但既然《少帥》暢銷,讓讀者們知道張愛玲的英文可以有比較道地的寫法,杜牧的贈別有比較傳神的譯法,對大家都是知識的長進。同時筆者也並不自滿,若有人要來修改筆者的英譯版本,只要言之有理,改得出色,筆者必定心服口服!詩文用字往往是越改越好的。千古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不就是一改再改所得來的嗎?當今文人豈該遺忘一字師的古風?
二十一世紀已過了十幾年,當政治偶像不再被塑造成完美無缺,文學偶像也不需要無懈可擊才對。發現並且認清張愛玲英文寫作的瑕疵,無疑是對所有《少帥》的讀者以及其他中英文雙語讀者都健康而有益的做法。
(Douban)
张爱玲写残的历史剧 2014.11.25
大陆的张爱玲全集出了好几版,堂堂皇皇地上架了好几年了,可是隔三岔五就会有张爱玲的新作上市,先是《小团圆》,现在又有《少帅》,搞得很多媒体朋友摸不着头脑,每次新小说上市都想采访作家张爱玲,闹了不少笑话。新作是没有的,斯人已逝,旧作当新作包装,用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的话说,这样大战旗鼓地包装宣传,是想引起张学研究者的注意。他倒是坦然,家中还有大量张爱玲的书信和作品手稿亟待整理出版,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这几年还会有当红女作家张爱玲新作频出的喜讯,望各大媒体朋友奔走相告。
与《小团圆》一样,《少帅》仍然是张爱玲生前没有打算出版的残篇。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篇小说大概有十章,如今我们看到的中文版写完了七章,剩下的三章不是因故没有完成,而是写不下去了。张爱玲写历史小说,提前做了不少的功课,还特意飞回香港和台湾搜集材料,一度还打算采访张学良。小说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穿插一段民国史,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算是新颖的写法。她曾在《烬余录》中提及历史小说时说,她虽然没有写历史的志愿,但是
私下里总希望他们多说点不相干的话,现实这样东西是没有系统的,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这种写作上的理论揣测倒是合理,但要看什么人写,不会处理历史题材的轻重的作家,写下去并不一定好看。
张爱玲的小说好看在都是小格局,人情世态,揣摩人心,人与人交往之间那种微妙的瞬间反应,尽在她文字之间流动。张爱玲的文字一贯刻薄,因为刻薄才深入人心,要是没有两句毒舌的言语,那就不是张爱玲了。但是这种刻薄的笔法只能张爱玲写,别人写起来就局促,显得小家子气,只有张爱玲写下来显得入情入理,又鲜活无比。由此,这种笔法形成了张爱玲的一种风格,这样的笔法写家庭琐事,写人情世故,男女俗情都很妥帖。写历史小说就不合适了。读《少帅》的时候,我总有一些部分需要先翻过去,一席人谈话,你来我往,像说评书似的讲述民国史就很乏味,读到赵四小姐与张学良相见、约会、定情、性爱、共处一室,恍如读张爱玲盛世时期的作品。但是一旦写到觥筹交错之间,一干人等聊民国政治,就味同嚼蜡。张爱玲新尝试的写法,就是想通过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闲聊春秋,交代民国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政治局势。这种闲聊的写法,就连熟读民国的人还稍嫌吃力因为很多政治人物的名字都隐去了,我们只能通过故事来分辨人物
更别说要写给外国人看的。
1964年5月,张爱玲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到《少帅》已经写好的部分给外国友人看,都说不喜欢,因为里面的历史太混乱,涉及到皇帝退位、军阀混战、奉军入京、国民革命、东北易帜,就连正式写法可能还让人头脑发热杂乱无章,更别说这种春秋笔法。张爱玲很是有挫败感:三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现在得要全盘推翻,但目前也仍旧这样过着,也仍旧往下写着。话是这样说,原本小说要赶上1963年的转运时刻出版,已经拖了一年后还遥遥无期。后来的张爱玲对张学良的故事已经失去了兴趣,她说张学良很讨厌,称之为坐大轿车的自由主义者,与其他的官二代并无二致,没有经过真正的考验,对自己缺乏信心。东北易帜,与其说是为了民族大义,倒不如说是因为父亲的去世,他失去了主心骨,一直做惯了养尊处优的富二代生活,所以想重新找回这种既不用操心大局,又可安然享乐的生活方式。张爱玲的这个观点很有意思。
关于《少帅》张爱玲用一句话概括要点是终身拘禁成全了赵四。从这句文眼之句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倾城之恋》。换句话说,张爱玲还是写大时代背景的具体人物,以前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现在是张学良和赵四这样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大人物。无论是什么人物,落笔都要落到实处,历史事件只在闲谈之间出现,人物的发展要受到大历史的限制,但是具体人物和行动上总会有所虚构。张爱玲曾在《惘然记》中说,在文字的沟通上,小说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小说所能做的,不是窥探,而是认同,像演员沉浸在一个角色里,也成为自身的一次经验。所以我们总能在描述张学良与赵四交往的细节中发现很多熟悉的情景。熟悉张爱玲作品的读者都能从那些一字半句中察觉到她以往作品的影子,尤其赵四与张学良之间那种卿卿我我,很容易联想到她与胡兰成的感情。
小说开始写几个女孩子捡到一封约会的情书,互相传递着阅读,她们对这事这样兴冲冲的,可见从来没爱过;写周四(赵四小姐)小姐情窦初开,但又知道少帅早已娶妻,那种爱情掺杂了各种情绪,又有小女人的情怀她可以自由爱恋他,仿佛他是书里的人;写她的寂寞,她寂寞得很,只能去触摸游廊上的每一个柱子每一道阑干;她有种孩子气的童话与幻想,她希望自己被囚禁,那么他就会为了她而来;写他们初吻,别过头来吻她,一只鹿在潭边漫不经心啜了口水;写她的初夜,所谓的鱼水之欢,不如说是一条狗在自顾自地撞向椿树;写她如何不在意闲言碎语,人人都在谈论他们,但是她丝毫不在乎。人言只是群众的私语,灯光与音乐的一部分;写张学良与宋美龄之间的关系,如果当初娶了她,我即使那样做也是出于通盘考虑,男人也有希望跟某一家结亲的,好比一个亮灯的门廊,人人路过都看两眼,因为正好是你没有的东西。一句话戳穿了无数政治婚姻的虚伪根本。
列举这么多,就想说明,写《少帅》的张爱玲只能是部分天才的张爱玲,她能写她擅长的情感,却写不了政治与历史。不是她驾驭不了历史小说,而是她与历史之间有着深深的隔膜,张爱玲的天才是写人的,不仅仅是人性几乎不变,更多是人性是鲜活的形象,是矛盾的个体。而政治与历史,沉淀下来的是观念,是意识,是抽象的东西,具体的人物形象早已湮没无闻。历史人物可以在她的笔下复活,但是已经与真实的历史无关。张学良与赵四小姐因终身拘禁成就的美好姻缘,只不过是《倾城之恋》的变奏曲罢了。
思郁
2014/11/14书
少帅,张爱玲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版
南国早报 张爱玲的人格阴影 2014.11.17
读《少帅》(台湾皇冠出版社,2014),感觉比张爱玲原文更精彩的,是冯晞乾附录书后的《<少帅>考证与评析》一文。与其说这是一篇小说评析,倒不如说是冯先生为张爱玲写的辩词。在冯晞乾眼里,张爱玲无论怎样写都是有充足理由的,都是站得住脚的。起码,他为她找好了。
比如,在小说中你会觉得张喋喋不休地写日常琐事,冯则认为这是她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含蓄传统;又比如,张错用了史料,把历史人物弄得张冠李戴了,冯就说这是她有意为之,为的是产生戏剧性效果
窃以为,作为文学研究者,最好不要太动感情,更不好感情用事。
当然,我这话并不是说冯先生了。其实我自己也一样,见到对张爱玲负面的评价也定会据情力争。但,只据情,就难免不讲理了。读这本《少帅》,比前几年读《小团圆》还纠结然而,每逢纠结之处,心中的另一个自己便会跳将出来,像冯先生那样找出种种理由为女神辩护。让人如此捍卫,且捍卫得如此自觉,也只有张爱玲了吧。
比如,张爱玲在这本《少帅》中引用了大量历史材料,有的甚至不假文学润色直接大幅粘贴,我的解释是张希望让历史自己说话但问题是她找来的历史说话靠谱么?又比如,像所有张爱玲的作品一样,她在《少帅》中也使用了大量碍语(不能明说,有隐喻的话)可问题又来了,这本书她是用英文写作的,本意是进军美国市场的,美国读者能看得懂那么多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么?
而更让我不解和纠结的,还是本书中大量露骨的性爱描写。
写性爱当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张爱玲也不是没有写过,但把大段大段的性爱放在《少帅》这么一本以政治、历史为底色的小说里,就显得格格不入了。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张爱玲到底希望我们更关注什么?是张爱玲的历史观?还是性爱之于人性?
张爱玲说过,历史如果过于注重艺术上的完整性,便成为了小说。这真是她笔下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最好的注脚。张爱玲自己也承认,自己对张赵之恋都是道听途说,可见当事人更加私密、更加不足为外人道的床帏之事,都是小说家本身的艺术加工与主观联想了。此书(张爱玲只写了十章中的七章)动笔于
1963年,彼时故事中两位原型人物皆被软禁于台湾,而张学良更还没有与原配于凤至离婚,与赵四小姐结婚,书中大量且虚构的性爱描写怎么看都极不妥,都对当事人极不公平。
老实说,《少帅》中多处性爱都写得迷离甚至让人不适,另外还伴有怪诞的梦境。据冯晞乾分析,张爱玲这么写的源头可能是受了荣格《人及其象征》的影响。我们知道,很多作家穷尽一生,其实写的就是一本书,一本自己为主角的书。张爱玲的很多作品都有自己经历与经验的影子,有时她更是会把自己的故事自然不自然地写进小说,写在自己塑造的角色身上。这也许就是荣格所说的人格阴影。
冯晞乾称张爱玲在这本《少帅》中是神游于军阀间的爱丽丝,也是迷倒大英雄的洛丽塔,更是被历史成全婚姻的赵一荻(赵四小姐)。这话其实说得还不够彻底。应该这样说,虽然张爱玲把原本姓张的少帅改姓陈(书中的少帅叫陈叔覃),但其实,这位少帅也还是姓张的,张爱玲的张。据《晶报》
QQ
《少帅》:残篇的张爱玲,残废的历史剧 思郁 12.12.04
大陆的张爱玲全集出了好几版,可是隔三岔五就会有张爱玲的新作上市,先是《小团圆》,现在又有《少帅》。斯人已逝,旧作当新作包装,用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的话说,这样大张旗鼓地包装宣传,是想引起张学研究者的注意。
与《小团圆》一样,《少帅》仍然是张爱玲生前没有打算出版的残篇。小说大概有十章,如今我们看到的中文版写完了七章,剩下的三章不是因故没有完成,而是写不下去了。张爱玲写历史小说,提前做了不少功课,一度还打算采访张学良。小说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穿插一段民国史,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算是新颖的写法。她曾在《烬余录》中说,自己虽然没有写历史的志愿,但私下里总希望他们多说点不相干的话,现实这样东西是没有系统的,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这种写作上的理论揣测倒是合理,但要看什么人写,不会处理历史题材轻重的作家,写下去并不一定好看。
张爱玲的小说好看在都是小格局,人情世态,揣摩人心,人与人交往之间那种微妙的瞬间反应,尽在她文字之间流动。张爱玲的文字一贯刻薄,因为刻薄才深入人心,要是没有两句毒舌的言语,那就不是张爱玲了。这样的笔法写家庭琐事、男女俗情都很妥帖,写历史小说就不合适了。当赵四小姐与张学良相见、约会、定情、性爱,便恍如读到张爱玲盛世时期的作品。但是一旦写到觥筹交错之间,一干人等聊民国政治,就味同嚼蜡。张爱玲新尝试的写法,就是想通过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闲聊春秋,交代民国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政治局势。这种闲聊的写法,就连熟读民国的人也稍嫌吃力,因为很多政治人物的名字都隐去了,我们只能通过故事来分辨人物,更别说要写给外国人看。
1964年5月,张爱玲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到把《少帅》已经写好的部分给了外国友人看,都说不喜欢,因为里面的历史太混乱,涉及到皇帝退位、军阀混战、国民革命、东北易帜。张爱玲很有挫败感:三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现在得要全盘推翻,但目前也仍旧往下写着。话是这样说,原本小说要于1963年出版,已经拖了一年还遥遥无期。后来的张爱玲对张学良的故事已经失去了兴趣,她说张学良很讨厌,称之为坐大轿车的自由主义者,与其他的官二代并无二致,没有经过真正的考验,对自己缺乏信心。东北易帜,与其说是为了民族大义,倒不如说是因为父亲的去世,他失去了主心骨,过惯了养尊处优的富二代生活,所以想重新找回这种既不用操心大局,又可安然享乐的生活方式。张爱玲的这个观点很有意思。
关于《少帅》,张爱玲用一句话概括要点是终身拘禁成全了赵四。从这文眼之句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倾城之恋》。换句话说,张爱玲还是写大时代背景里的具体人物。她曾在《惘然记》中说,在文字的沟通上,小说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小说所能做的,不是窥探,而是认同,像演员沉浸在一个角色里,也成为自身的一次经验。所以我们总能在描述张学良与赵四交往的细节中发现很多熟悉的情景。熟悉张爱玲作品的读者都能从那些一字半句中察觉到她以往作品的影子,尤其赵四与张学良之间那种卿卿我我,很容易联想到她与胡兰成的感情。
小说开始写几个女孩子捡到一封约会的情书,互相传递着阅读,她们对这事这样兴冲冲的,可见从来没爱过;写周四(赵四小姐)小姐情窦初开,但又知道少帅早已娶妻,那种爱情掺杂了各种情绪,又有小女人的情怀她可以自由爱恋他,仿佛他是书里的人;她有种孩子气的童话与幻想,她希望自己被囚禁,那么他就会为了她而来;写他们初吻,别过头来吻她,一只鹿在潭边漫不经心啜了口水;写她的初夜,所谓的鱼水之欢,不如说是一条狗在自顾自地撞向椿树;写她如何不在意闲言碎语,人人都在谈论他们,但是她丝毫不在乎。人言只是群众的私语,灯光与音乐的一部分;写张学良与宋美龄之间的关系,如果当初娶了她,我即使那样做也是出于通盘考虑,男人也有希望跟某一家结亲的,好比一个亮灯的门廊,人人路过都看两眼,因为正好是你没有的东西。一句话戳穿了无数政治婚姻的虚伪根本。
列举这么多,就想说明,写《少帅》的张爱玲只能是部分天才的张爱玲,她能写她擅长的情感,却写不了政治与历史。不是她驾驭不了历史小说,而是她与历史之间有着深深的隔膜。政治与历史,沉淀下来的是观念,是意识,是抽象的东西,具体的人物形象早已湮没无闻。张学良与赵四小姐因终身拘禁成就的美好姻缘,只不过是《倾城之恋》的变奏曲罢了。
(广州日报)
张爱玲写《少帅》 思郁 2014.12.08
大陆的张爱玲全集出了好几版,堂堂皇皇地上架了好几年,可是隔三岔五就会有张爱玲的新作上市,先是《小团圆》,现在又有《少帅》,搞得很多年轻的媒体朋友摸不着头脑,每次新小说上市都想采访作家张爱玲,闹了不少笑话。新作是没有的,斯人已逝,旧作当新作包装,用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的话说,这样大张旗鼓地包装宣传,是想引起张学研究者的注意。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这几年还会有当红女作家张爱玲新作频出的喜讯。
《少帅》的故事引人注目,是因为张爱玲以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作为蓝本,勾勒出一幅近代民国的倾城之恋图。张爱玲有句话说得好,《少帅》的核心在于终身拘禁成就了赵四的爱情。但是这个故事最终烂了尾,原计划的十章,只完成了七章,从赵四结识张学良,到东北易帜,张学良南下南京结束。
张爱玲写《少帅》,有点想在国外扬名立万的意思。小说用英文书写,主角也特意选了海外人士比较熟悉的张学良。她为了写作,特意从美国飞回香港和台湾搜集资料,一度还想采访张学良,可见很是看重这个题材。小说的内容上也做了不少的妥协,比如其中几段赵四与张学良的性爱片段虽然含蓄,相比她以往的作品仍嫌大胆露骨。比如她把赵四与张学良的年龄拉开了几岁,说他们相识的时候赵四小姐只有十三岁,而张学良已经二十六七,是有妇之夫,两人的几场性爱有种打破禁忌的香艳之色,似乎受到了当时正在美国热议的《洛丽塔》的影响。这种不惜改变历史原貌的手法,可以看作是为了打入美国市场的妥协。
但是她没有想到这个故事并未如她料想地受人欢迎。她先把已经完成的几章拿给外国友人看,都说不好。不是爱情故事不好,而是为了虚构方便,小说中用了很多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说书手法,一干人在席间闲聊,你来我往,讲述民国的历史,而且由于偷换了人名,很多传说和故事倒是真的,人物却无端地分辨不清,就连熟读民国史的人都稍难理解,更别说对民国史一窍不通的外国人。再加上张爱玲逐渐对张学良失去了研究的兴趣,这个故事最终是写不完了。
(南方都市报)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张爱玲写作的受辱史 2014.12.08
一九六六年秋天,张爱玲的老公赖雅已经瘫痪在床,她给香港的友人宋淇夫妇寄去的《怨女》的书稿,宋淇夫妇竟然没有收到。好玩的是,不久后,台湾的《皇冠》杂志开始连载这一版遗失的《怨女》。张爱玲闻讯后,立即全权委托正在台湾的夏志清去找《皇冠》的出版人接洽版权的事情。
她在给夏志清的信里,还专门将给平鑫涛的信件附了副本,全文如下:
鑫涛先生:
前致一函,说明《皇冠》连载《怨女》系去年以为遗失之稿,经修改后正接洽出版事,突闻在《皇冠》连载,深感诧异,亟来信阻止,迄未获回音,特再申前意,免致延误,除挂号外并将此函副本寄交至夏志清教授,夏君适自美来台北,寓金华街二〇五号。兹托致语,作者决不同意根据连载《怨女》出书。倘若有意出版改正本,可就地商谈,已托夏君全权代理。
正是在和《皇冠》的合作之后,张爱玲窘迫的生活状况有了些好转。
而《怨女》一书来源于《金锁记》,而《金锁记》英译本一开始被张爱玲起名为Pink
Tears,即《粉泪》。后来大概为了更有市场,自己又改了一个英文名字,翻译成汉语,叫做《北地胭脂》。
一九六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在给夏志清的第二封信里,张爱玲便解释了为什么要给夏志清看的原由:你是曾经赏识《金锁记》的。而这篇小说呢,又是根据《金锁记》改编而来的,所以想请夏志清提提建议。她第一次流露出写作上的不自信,在信里,张爱玲这样写道:至于为什么要大改特改,我想一个原因是一九四九年曾改编电影,留下些电影剧本的成分未经消化。英文本是在纽英乡间写的,与从前的环境距离太远,影响很坏,不像在大城市里蹲在家里,住在哪里也没多大分别。
热爱听市声的张爱玲,如今找不到写作的磁场,所以,觉得自己写的东西也受到了情绪的牵连。
夏志清整理的第五封信,是张爱玲自抄的一封退稿信。大概是一九五七年前后,张爱玲初用英文改写的《金锁记》,当时叫做《粉泪》。结果,得到一个叫Knopf(诺夫)出版机构的退稿信。在致夏志清的信里,张爱玲这样坦白:Knopf我记得是这些退稿信里最愤激的一封,大意是:所有的人物都令人起反感。
我们曾经出几部日本小说,都是微妙的,不像这样squalid(道德败坏)。我倒觉得好奇,如果这小说有人出版,不知道批评家怎么说。张爱玲忘记了写信人的名字,但凭感应该不是一个普通的编辑。编辑的职务越高,那么,对张爱玲的打击越大。这封信,几乎成为对一个写作者的嘲笑和讽刺。
不久后的一九六五年二月二日,张爱玲又一次在信里向夏志清说了《北地胭脂》的事:我正在把那篇小说(指的是英文版的《北地胭脂》)译成中文,一改成原本的语言就可以看出许多地方不是那么回事,只好又改。Donald
Keene所说的不清楚的地方当然也在内。译完后预备把英文原稿再搁几个月再译回来重打,距离远些可以看得清楚一点。费许多手脚,都是无用的练习,但是又不能不这样做。我迟早总要寄到英国去,以前因经纪人嫌版税少一直不肯送去,现在暂时也谈不到,以后有什么发展再跟你商量。
仔细想来,这真是一个语言的游戏。张爱玲将中文版的作品《金锁记》改成一个英文版的《北地胭脂》,然而,不成功之后呢,却又可以按照英文版的内容再译回中文,便成了《怨女》。这真是一个猜谜语式的写作。
自己的英语写作,在美国得不到承认,只好又转回中文,可以在香港和台湾挣些散碎的银子。然而,终究是一次受辱的写作经历。一九六六年七月八日,在致夏志清的信里,张爱玲又一次决定将《金锁记》翻译成英文。既然改写《金锁记》不成功,那么,直接翻译,总不至于再次被嘲笑了吧。直至一九六七年三月十四日,才将译好的《金锁记》寄给了夏志清。前后用去了这么久,译得如何呢?在十天后的信里,张爱玲这样写:《金锁记》说实话译得极不满意,一开始就苦于没有十九世纪英文小说的笔调,达不出时代气氛。旧小说我只喜欢中国的,所以统未看过。
张爱玲对于自己的英文写作,始终是不满意的。
还好,因为和台湾的皇冠签了出版的协议,经济上有了一些收入的保证。张爱玲的自信也有了一些。知道自己虽然不能用英文写作挣到足够的生活费用,却仍然还可以依赖中文。于是,在书信里,她又有了闲暇,甚至和夏志清讨论起演员的气质来,哪个演员能演她小说中的人物呢?
张爱玲的《北地胭脂》后来终于在英国出版,夏志清的评价是:可说简直没有一点儿反应。这部以英文进行的写作,基本上是张爱玲写作上的受辱史。(赵瑜
作家,海口)
沒見過沒法寫 |
蘋果日報 | 副刊 | 名采 | 20141227
張愛玲本人大概沒有戴首飾習慣,起碼在《對照記》的相片幾乎見不到,例外是一九五四年宋淇太太陪她到北角蘭心照相館穿改良鳳仙裝拍的一張,戴了一對閃亮的圓耳環。另一張低頭淺笑,替畫面點睛的是同一件道具,雖然說明一跳跳到五五年的美國,我懷疑攝於同一天同一影樓,光線和角度不一樣,由背後看硬高領像旗袍。除此沒有其他配件痕跡,千金小姐成長後過的並非富裕生活,她也志不在此。然而童年出入豪門,肯定見過不少穿金戴銀的安娣,《姑姑語錄》有這一段:「她手裏賣掉過許多珠寶,只有一塊淡紅的披霞,還留到現在,因為欠好的緣故。」輪到她這代應該所剩無幾了,除非她媽媽那邊有,然而也不像離了婚的張太太移居海外,「珍珠港事變後她從新加坡逃難到印度,曾經做尼赫魯的兩個姐姐的秘書。一九五一年在英國又一度下廠做女工製皮包」,經濟拮据,箱子裏如果有珍品,恐怕早就變賣了。
題外話:最近未完成的《少帥》出版,中英對照的正文後附了一篇馮睎乾的導讀,材料豐富分析精細,與那些混飯吃的所謂張學研究鴻文不可同日而語。當中引了張一九六一年九月給宋太太鄺文美的信:「有兩支想寫的故事背景在東南亞,沒見過沒法寫,在香港住個一年光景,希望能有機會去看看。」隔了數星期又寫:「其實我那兩個非看不可的地方,台灣就是一個
」訪台為的是張學良,馮先生猜測,「至於另外一支故事,可能是那部沒有寫成的《鄭和》小說,因為場景涉及錫蘭」,言之當然成理,但我想,或者是她母親曾經住過的新加坡。
eileen.yueduapi.com




中关村在线 每日佳软:手稿版 张爱玲尘封遗作App
2015.01.26
张爱玲,这个在中国文学史上浓墨重笔的作家一直备受推崇,现在对于她的粉丝来说有多了一份爱她的理由。由张爱玲遗作集结的作品少帅以App的形式发行,用户可以到App
Store免费下载,同时在其中你还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张爱玲的生平。
软件有三个主题:手稿、《少帅》和照片,在手稿中你可以阅览张爱玲有关《倾城之恋》和《色戒》两部作品的手稿,从中体会张爱玲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境。另外你也可以在印刷版和手稿之间进行切换,以便阅读。

张爱玲尘封遗作App

《少帅》是备受关注的张爱玲遗作,内容描述了张学良的一些故事,颇有看点,另外由于这部手稿是由英文写就,所以双击屏幕还可以看到中英文对照的内容。

最后一部分收集了张爱玲以及与其相关的照片,你可以从照片中了解张爱玲的生平。另外App的整体风格十分符合张爱玲的气质,画面古朴优雅,不失为一款文学作品佳作。
对话张爱玲(少帅)背后团队:为什么我们不做书城模式?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荔闽]
2015.03.02
阅读可以多美?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基于电子设备的阅读,人们在尝试很多,例如字体,例如内链的智慧,例如交互界面的简洁和干净,更例如评论和注释的美感。不过现在,在互联网上,阅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熟知的模式,就是书城,Amazon
如是,唐茶如是,多看阅读如是。
所以当我见到以独立APP形式推出的张爱玲遗作《少帅》时,我是有些惊讶的。在书城模式如此泛滥的当下,为何要走这么一条路子?《少帅》这款 APP
就是一本精装书,收录张爱玲未出版遗作《少帅》中英文版本及张学专家冯睎乾对小说的考证与评析。当然,还有些陆续的菜单,包括《回顾倾城之恋》、《色,戒》和谈《色,戒》绝版手稿
41 张以及张爱玲个人珍贵相片 54张。
《少帅》的下载是免费的,但是想要阅读整本书需要收费,12元。从
2015年1月22日上线到2月底为止,下载APP数11万+,付费转换率3%。可以说,《少帅》以单行本的模式取得了成功。

回顾过去,我们可以发现单行本模式的成功其实早已得到了市场的论证。字节社的成名作是《失控》,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现的《失控》很快就实现了盈利,而之后陆续推出的《史蒂夫·乔布斯传》和《三体》也再次验证了优质内容资源以单行本形式发行的可能性
。特别是 12 年 2月份发布的《三体》,它卖出目前互联网上单本书籍最多的copy,而仅是单本的盈利就超过当时书城中其他书籍销售的总和。
而这些书的成功背后都有风端的身影,而他正是《少帅》背后团队美丽阅读的创始人。他告诉
36氪,目前书城模式可能无法满足中国的阅读市场。而这主要有两点原因:
1.
内容行业天生就有二八原则,人们会将大部分的目光集中于少数的优秀作品,而多数的作品会默默无闻。
2.
优秀中文电子书的数量还远没有达到万货商店的级别,你去目前任何一个网上书城,有几乎超过 70% 的几率你搜索不到你想要的作品。
想要真正地做成书城,那么就必须完成一项工作,那就是扫书。但是就目前的中文图书现状来说,信息化基础还是太差。在欧美,扫书这项工作已经实践了很多年,其中
Google 和 Amazon 就是领头羊, 举例 Google, 它的 Google Library 就完成了目前互联网上将近 30% 的书籍扫描工作。
对应到中国,我们暂时看不到对应的互联网企业,政府在这块的投入力度也不大,更不是一个创业公司所能够诉说和完成的故事。以《少帅》为例,他们筹划了将近了3年的时间,获取了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先生独家授权,还有图片、文字还有整个
APP 的搭建。
风端告诉36氪,选择单行本的形式去实践他的数字阅读梦想是有现实的考虑,毕竟目前谁也没有一口气成为中国的 Amazon
书城。他们也在各种试错,不过至少《少帅》这款产品的成功让他们至少有信心去用心地做下一部单行本作品,应该是国外作品,但是目前也不方便透露。
不过对于单行本的运营模式,我个人的担忧是内容的判断和品鉴问题。3年对于互联网来说,确实太漫长了,而缩短了周期,那么内容品质应该如何保证呢。创始人告诉我,他们也在尝试确立一些优质内容的筛选机制。而更为重要的是,每个独立的单行本
APP 是一个内容的孤岛,当然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将来的问题。
美丽团队团队目前有30多人,base
在广州,他们还出了另一款应用叫做《给孩子的诗》,也在36氪平台上报道过,未来他们将继续探索如何让优质内容在互联网上释放出新的价值。
:共识网
张爱玲《少帅》:爱情与政治的扞格 :刘大桥 2015.08.17
恋爱与婚姻,是作者至此为止的中心题材。这是傅雷先生1944年评价张爱玲小说时说的一句话,一句直到张爱玲(19201995)身后许多年之后还知根知底的话。用英文撰写的《少帅》(郑远涛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14年9月),继续并经典地重复着张爱玲热爱且钟情的爱情题材。
二十六的少帅陈祖望与十三岁的少女周四小姐,在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大帅的一次家宴上,不期而遇。于是一个已经手持重兵的少帅便与一位也许情窦刚开的小姑娘,演义了一出倾城之恋与旷世之恋。写两性的幽秘、缠绕,以及由此的不同恋爱和婚姻样式,这是张爱玲的拿手好戏与独门手艺,也许直到今天,中国作家都无法以之颉颃。他(少帅)撩起她(四小姐)的前刘海,看她脸上被掩映的部分。她一动不动,迎风光裸着。他的手臂虚虚地笼着她,仿佛一层粉膜。她惘然抵抗着。他一定也知道是徒然。这是少帅与四小姐的第一次肢体接触。他把她拉到膝上。她低头坐着,感到他的双眼在自己的脸旁边发亮,像个耳墜子一样。他顺着气息将她吸进去。这是少帅与四小姐的第二次身体接触。而且一个把她拉到膝上,也许也只有张爱玲才有这样的想象,也只有张爱玲才会这样写。由于年龄的悬殊,他搂着她,腰间暖意像风中火焰一样拂拭她的背脊,使她诧笑。大红柱子映出蓝色的月光;每一阵抚摸就像悸动的心跳。试想,一个二十六岁的军人与十三岁的少女肢体接触,会是一桩什么事件?惊世骇俗也好,惊天动地也罢。张爱玲才有这样的想象和想象的准确与细腻。她不喜欢与他并躺在沙发上,但是这样可以久久凝视彼此的脸。只恨每人多生了一条胳膊。张爱玲以无比小布尔乔的温婉,让这样一个有些不伦的爱情故事,具有它存在与生长的合理性,同时也让这样故事不至于太色情:不行,还是疼/我们今天要办完它/恢复平静后,他们难得又可以假装能睡到天明。她诧异他睡着了。这就是张爱玲的恋爱观和法则。重要的还有,张爱玲对恋爱婚姻中的女性的张望、期许,有着不一般的认知和洞悉。这在少帅与四小姐的第一次鸳鸯交颈后,有过一段莫明其妙的感慨:
他拉着她的手往沙发走去。仿佛是长程,两人的胳膊拉成一直线,让她落后了几步。她发现自己走在一列裹着头的女性队伍里。他的妻子以及别的人?但是她们对于她没有身份。她加入那行列里,好像她们就是人类。对于一个只有十三岁的少女来说,这是女性天生的敏感还是女性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女性在男性世界里的特殊地位。如此沉重的话题,在一个十三岁少女男欢女爱在场者的叙写,也许只有张爱玲才如此放肆与诡异。遥想《倾城之恋》里面的一段对白:他看了看她的脸色,笑说:不说了,不说了。他们继续走路,柳原又说:鬼使神差的,我们倒真的恋爱起来了!流苏说:你早就说过你爱我。柳原说道:那不算,我们那时候太忙著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虽然两段场景完全不一样,但张爱玲对恋爱和婚姻的期许与思索却是异曲同工的。
如果,我们把《少帅》只当成张爱玲如《倾城之恋》、《金锁记》、《沉香屑第二炉香》等众多爱情小说中的一种,即使这部小说是张爱玲用英文未竟的小说,《少帅》也是值得我们期待的(因为,张的爱情小说具有了这样的品质)。但是,《少帅》却是一部历史小说,一部以张学良与赵一荻原型建构起来的一部历史小说。于是,这部小说的内核与叙事策略,将会受到与《倾城之恋》不同的审视和挑剔。虽然历史小说,不是以历史事件本身为中心,小说的本质依然是以人为中心,但是既然是历史小说,或者历史题材的小说,其历史本身的面貌以及在这一历史中的历史人物们的位置与表情,显然不能与完全虚构的事件和人物一样。即便历史题材小说里的历史及历史中的人物不能原封原样地还原历史,但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中和特殊的历史人物中,他们毕竟有不一样的定位和表情。《少帅》就文本的容量看,无论是英文原稿还是汉语译文(英文原文不到3万,汉译不到5字)的这一文本容量,却让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中国现代史的重大事件,如孙文的共和、军阀混战、宋氏两姐妹的孙蒋姻亲、孙文迁葬、皇姑屯事件、德俄日对东三省及华北的影响等等,一古脑儿地被牵了进来。而且,不是作为时有时无时隐时现的背景,而是作为人物、人性及人物发展的重要在场。因为,在这一系列的事件里,都与张学良即《少帅》里陈祖望相关。《少帅》里的人物虽然各有其假名,而且据台湾学者冯睎乾考证,《少帅》的重要人物只有洪姨娘一人是虚构的,其他出场的人物都是历史人物。
也就是说,《少帅》里的所有大小人物,特别是大人物更与中国现代史的重大事件相关,或者说这些大人物包括少帅在内的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试想,一个十三岁的四小姐与一个二十六岁已手握重兵的少帅相识相爱以及性事,不会与这些重大事件半毛钱都没有关系。事实上,《少帅》不仅没有回避,而且是把这些大事件都植进了少帅与四小姐的故事之中,即所有大事都是他们两人身边的事。第六章有这样一个桥段,说得是关于孙中山迁陵的事,即从病逝暂厝北平准备迁南京中山陵一事。先前四小姐还在孙夫人美丽还是她妹妹美丽的讨论,这符合十三岁少女对美人的好奇与羡慕,不过,故事中间展开的则是一桩大事件:孙中山真是那么伟大的人?/关键是他代表了共和的理想。辛亥革命时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发生什么事。可是到民国十三年,他们真的想要共和了。好比女人刚结婚的时候并不懂得怎能回事,后来才喜欢。你会吗?/不知道,我又没结婚。话一出口好便懊悔,仿佛在提醒他。像这样重大事件,嵌入在一个手握重兵的二十六岁少帅与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之间,突兀是显然的。情节与人物关系的支离,也是显见的。写男女之间的幽秘与纠缠,在若干时间里,于张爱玲,恐怕都无人出自左右。但对于政治和历史,张爱玲显然捉襟见肘!哪怕张爱玲为了写好这部小说,专门跑回台湾收集的素材,会见一些极想会见的人。最为奇怪的是,一个自己并不熟悉也不擅长的题材,为什么张爱玲会如此大动干戈,而且终老时也萦怀于心放不下来呢?一部抑长扬短且费时费精神的题材,为什么张爱玲会扭着不松手呢?无从知道。小说是小说,小说与历史、小说与政治,当然不可能完全的尘归尘土归土,有时也用不着去追究作家的政治态度还是国家观念。不过,当这些已经走进小说之后,当这些已经成为小说的重要构建时,作家的驾驭和作家的认知捉襟见肘却是明白的。
据台湾治张爱玲小说的冯睎乾称,《少帅》创作念头始于1956年,动笔于1963年,七十年代初停笔。本来,张爱玲想把这样一本涉及现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一双男女的极具传奇的故事,作为进入美国文学界的敲门砖或曰献礼作品(晚年的张爱玲对《少帅》耿耿于怀依旧牵挂),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终于只写了七章封笔而成为张爱玲的未尽作品。而且用英文也未见得可以妥贴地表达张氏小说的幽暗处。这当然不能不说是一桩遗憾的事。但究其原因,是否可以看作,张爱玲其实是不具备叙写张学良那样宏大叙事的。就正如极具政治色彩的《色戒》,如果仅从爱情小说,或者男女私情小说角度看,无论人物造型还是叙事的策略,以及情意的幽深,远不及《倾城之恋》等四十年代中期小说。要不是李安在电影中放大了谍战的元素,我想读张爱玲的人,一般不会太去关注这部小说的。由此可以看到,作家其实是有局限的,再有才华的作家,面对不同题材、不同人物、不同理念、不同叙事策略,决不是万能的作家。事实上张爱玲在世时,《少帅》没有出版(或者没有达到美国小说市场出版的要求),也许也委婉地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作为二十世纪中后期的一个汉语文学现象,张爱玲及张爱玲作品,台湾的六十年代、大陆的九十年代以降,则成为显耀的一个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的标的,即所向披靡!《少帅》新近在台湾的首印(说不准很快就会有大陆的版本),就是这一文化符号的再一次显灵。
张爱玲的小说重获新生或者返老还童,肇事于台湾的六十年代。原因大概有三:一、文学史家夏志清的介绍(夏志清在其《中国现代小说史》未成书前,1957年便以《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为题在台湾现代主义滥觞的文学期刊《文学杂志》上,率先介绍张爱玲);二、台湾六十年代是台湾文学摆脱日治时代文学阴影步入自主文学的时代需要自己的偶像;三、张爱玲小说首次进入台湾是香港出版的《秧歌》(1954)与《赤地之恋》(1954),由于这两部小说的题材涉及到大陆新政后人性被扭曲的叙事,因为国共的对峙和海峡两岸的紧张,张爱玲被台湾误认为是反共作家而被接纳。也许,还应加上一条,由于张与胡兰成
(《今生今世》1959年已在日本出版)的关系,更让张的小说之外涂上了一片绯色而招摇。事实上,张爱玲的小说在台湾生根并由此转战大陆,不完全取决于上面所述几个原因,从文学文本来讲,是因为张的小说透露的技巧,与当时现代主义的风格有相互重叠之处,重要的是,张爱玲小说的精采,不仅在于有上海鸳鸯蝴蝶派的韵味,而在于能够把才子佳人的故事写得更残酷而苍凉(语见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上册)。这一美学上的判断,近似张爱玲小说四十年代初中期在日占上海大行其道时论家的判断。傅雷在评价《倾城之恋》时说华彩胜过骨干,并认为张爱玲的小说微妙尴尬的局面,始终是作者最擅长的一手,进而指出张氏小说时代、阶级、教育、利害观念完全不同的人相处在一块时所有暧昧的情景,没有人比她传达得更真切。各种心理互相摸索、摩擦、进攻、闪避,显得那般自然风趣(前文所举少帅与四小姐爱恋场景完全就是傅雷指出的场景)。又由于张氏小说大都涉及女性题材,因此,张爱玲在上海成名时是以女性解放的姿态展示的。这一主旨在上海时,张爱玲的友人如苏青、柯灵便以这一视角来肯定张爱玲小说。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是女性题材还是美学趣味,都迥异于后来大陆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小说,再加上很难说得清楚的政治因素,由于八十年代中国的开放,四十年代在上海成名的张爱玲,经过台湾的换装与夏志清的捧场,款款地从海峡对岸(包括香港和美国)回到了大陆。而且,比台湾更盛,一发而不可收,隔三差五的就有介绍张爱玲的小说、生平、逸闻,一些学者也因此成了著名学者,张爱玲的小说及其研究差不多成了显学。整个文学界,乃至社会,大有开坛不读张爱玲纵读诗书也枉然之盛况。除了生前的遗稿包括《少帅》这样的未完稿,全部成了出版商与批评者的宝贝外,连身前的一些碎纸片都如获至宝,成为当下中国文坛的重要谈资。由此,张爱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存在与转喻,其艺术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如此看重,很难得说是一种正常的文学生态。
UNISD.com 张爱玲《少帅》:爱情与政治的扞格
2015.08.25
恋爱与婚姻,是作者至此为止的中心题材。这是傅雷先生1944年评价张爱玲小说时说的一句话,一句直到张爱玲
(19201995)身后许多年之后还知根知底的话。用英文撰写的《少帅》(郑远涛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9月),继续并经典地重复着张爱玲热爱且钟情的爱情题材。
二十六的少帅陈祖望与十三岁的少女周四小姐,在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大帅的一次家宴上,不期而遇。于是一个已经手持重兵的少帅便与一位也许情窦刚开的小姑娘,演义了一出倾城之恋与旷世之恋。写两性的幽秘、缠绕,以及由此的不同恋爱和婚姻样式,这是张爱玲的拿手好戏与独门手艺,也许直到今天,中国作家都无法以之颉颃。他(少帅)撩起她(四小姐)的前刘海,看她脸上被掩映的部分。她一动不动,迎风光裸着。他的手臂虚虚地笼着她,仿佛一层粉膜。她惘然抵抗着。他一定也知道是徒然。这是少帅与四小姐的第一次肢体接触。
他把她拉到膝上。她低头坐着,感到他的双眼在自己的脸旁边发亮,像个耳墜子一样。他顺着气息将她吸进去。这是少帅与四小姐的第二次身体接触。而且一个
把她拉到膝上,也许也只有张爱玲才有这样的想象,也只有张爱玲才会这样写。由于年龄的悬殊,他搂着她,腰间暖意像风中火焰一样拂拭她的背脊,使她诧笑。大红柱子映出蓝色的月光;每一阵抚摸就像悸动的心跳。试想,一个二十六岁的军人与十三岁的少女肢体接触,会是一桩什么事件?惊世骇俗也好,惊天动地也罢。张爱玲才有这样的想象和想象的准确与细腻。她不喜欢与他并躺在沙发上,但是这样可以久久凝视彼此的脸。只恨每人多生了一条胳膊。张爱玲以无比小布尔乔的温婉,让这样一个有些不伦的爱情故事,具有它存在与生长的合理性,同时也让这样故事不至于太色情:不行,还是疼/我们今天要办完它/恢复平静后,他们难得又可以假装能睡到天明。她诧异他睡着了。这就是张爱玲的恋爱观和法则。重要的还有,张爱玲对恋爱婚姻中的女性的张望、期许,有着不一般的认知和洞悉。这在少帅与四小姐的第一次鸳鸯交颈后,有过一段莫明其妙的感慨:
他拉着她的手往沙发走去。仿佛是长程,两人的胳膊拉成一直线,让她落后了几步。她发现自己走在一列裹着头的女性队伍里。他的妻子以及别的人?但是她们对于她没有身份。她加入那行列里,好像她们就是人类。对于一个只有十三岁的少女来说,这是女性天生的敏感还是女性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女性在男性世界里的特殊地位。如此沉重的话题,在一个十三岁少女男欢女爱在场者的叙写,也许只有张爱玲才如此放肆与诡异。遥想《倾城之恋》里面的一段对白:他看了看她的脸色,笑说:不说了,不说了。他们继续走路,柳原又说:鬼使神差的,我们倒真的恋爱起来了!流苏说:你早就说过你爱我。柳原说道:那不算,我们那时候太忙著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虽然两段场景完全不一样,但张爱玲对恋爱和婚姻的期许与思索却是异曲同工的。
如果,我们把《少帅》只当成张爱玲如《倾城之恋》、《金锁记》、《沉香屑第二炉香》等众多爱情小说中的一种,即使这部小说是张爱玲用英文未竟的小说,《少帅》也是值得我们期待的(因为,张的爱情小说具有了这样的品质)。但是,《少帅》却是一部历史小说,一部以张学良与赵一荻原型建构起来的一部历史小说。于是,这部小说的内核与叙事策略,将会受到与《倾城之恋》不同的审视和挑剔。虽然历史小说,不是以历史事件本身为中心,小说的本质依然是以人为中心,但是既然是历史小说,或者历史题材的小说,其历史本身的面貌以及在这一历史中的历史人物们的位置与表情,显然不能与完全虚构的事件和人物一样。即便历史题材小说里的历史及历史中的人物不能原封原样地还原历史,但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中和特殊的历史人物中,他们毕竟有不一样的定位和表情。《少帅》就文本的容量看,无论是英文原稿还是汉语译文(英文原文不到3万,汉译不到5字)的这一文本容量,却让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中国现代史的重大事件,如孙文的共和、军阀混战、宋氏两姐妹的孙蒋姻亲、孙文迁葬、皇姑屯事件、德俄日对东三省及华北的影响等等,一古脑儿地被牵了进来。而且,不是作为时有时无时隐时现的背景,而是作为人物、人性及人物发展的重要在场。因为,在这一系列的事件里,都与张学良即《少帅》里陈祖望相关。《少帅》里的人物虽然各有其假名,而且据台湾学者冯睎乾考证,《少帅》的重要人物只有洪姨娘一人是虚构的,其他出场的人物都是历史人物。
也就是说,《少帅》里的所有大小人物,特别是大人物更与中国现代史的重大事件相关,或者说这些大人物包括少帅在内的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试想,一个十三岁的四小姐与一个二十六岁已手握重兵的少帅相识相爱以及性事,不会与这些重大事件半毛钱都没有关系。事实上,《少帅》不仅没有回避,而且是把这些大事件都植进了少帅与四小姐的故事之中,即所有大事都是他们两人身边的事。第六章有这样一个桥段,说得是关于孙中山迁陵的事,即从病逝暂厝北平准备迁南京中山陵一事。先前四小姐还在孙夫人美丽还是她妹妹美丽的讨论,这符合十三岁少女对美人的好奇与羡慕,不过,故事中间展开的则是一桩大事件:孙中山真是那么伟大的人?/关键是他代表了共和的理想。辛亥革命时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发生什么事。可是到民国十三年,他们真的想要共和了。好比女人刚结婚的时候并不懂得怎能回事,后来才喜欢。你会吗?/不知道,我又没结婚。话一出口好便懊悔,仿佛在提醒他。像这样重大事件,嵌入在一个手握重兵的二十六岁少帅与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之间,突兀是显然的。情节与人物关系的支离,也是显见的。写男女之间的幽秘与纠缠,在若干时间里,于张爱玲,恐怕都无人出自左右。但对于政治和历史,张爱玲显然捉襟见肘!哪怕张爱玲为了写好这部小说,专门跑回台湾收集的素材,会见一些极想会见的人。最为奇怪的是,一个自己并不熟悉也不擅长的题材,为什么张爱玲会如此大动干戈,而且终老时也萦怀于心放不下来呢?一部抑长扬短且费时费精神的题材,为什么张爱玲会扭着不松手呢?无从知道。小说是小说,小说与历史、小说与政治,当然不可能完全的尘归尘土归土,有时也用不着去追究作家的政治态度还是国家观念。不过,当这些已经走进小说之后,当这些已经成为小说的重要构建时,作家的驾驭和作家的认知捉襟见肘却是明白的。
张爱玲其实是不具备叙写张学良那样宏大叙事的。就正如极具政治色彩的《色·戒》,如果仅从爱情小说,或者男女私情小说角度看,无论人物造型还是叙事的策略,以及情意的幽深,远不及《倾城之恋》等四十年代中期小说。
据台湾治张爱玲小说的冯睎乾称,《少帅》创作念头始于1956年,动笔于1963年,七十年代初停笔。本来,张爱玲想把这样一本涉及现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一双男女的极具传奇的故事,作为进入美国文学界的敲门砖或曰献礼作品(晚年的张爱玲对《少帅》耿耿于怀依旧牵挂),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终于只写了七章封笔而成为张爱玲的未尽作品。而且用英文也未见得可以妥贴地表达张氏小说的幽暗处。这当然不能不说是一桩遗憾的事。但究其原因,是否可以看作,张爱玲其实是不具备叙写张学良那样宏大叙事的。就正如极具政治色彩的《色·戒》,如果仅从爱情小说,或者男女私情小说角度看,无论人物造型还是叙事的策略,以及情意的幽深,远不及《倾城之恋》等四十年代中期小说。要不是李安在电影中放大了谍战的元素,我想读张爱玲的人,一般不会太去关注这部小说的。由此可以看到,作家其实是有局限的,再有才华的作家,面对不同题材、不同人物、不同理念、不同叙事策略,决不是万能的作家。事实上张爱玲在世时,《少帅》没有出版(或者没有达到美国小说市场出版的要求),也许也委婉地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作为二十世纪中后期的一个汉语文学现象,张爱玲及张爱玲作品,台湾的六十年代、大陆的九十年代以降,则成为显耀的一个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的标的,即所向披靡!《少帅》新近在台湾的首印(说不准很快就会有大陆的版本),就是这一文化符号的再一次显灵。
张爱玲的小说重获新生或者返老还童,肇事于台湾的六十年代。原因大概有三:一、文学史家夏志清的介绍(夏志清在其《中国现代小说史》未成书前,1957年便以《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为题在台湾现代主义滥觞的文学期刊《文学杂志》上,率先介绍张爱玲);二、台湾六十年代是台湾文学摆脱日治时代文学阴影步入自主文学的时代需要自己的偶像;三、张爱玲小说首次进入台湾是香港出版的《秧歌》(1954)与《赤地之恋》(1954),由于这两部小说的题材涉及到大陆新政后人性被扭曲的叙事,因为国共的对峙和海峡两岸的紧张,张爱玲被台湾误认为是反共作家而被接纳。也许,还应加上一条,由于张与胡兰成(《今生今世》1959年已在日本出版)的关系,更让张的小说之外涂上了一片绯色而招摇。事实上,张爱玲的小说在台湾生根并由此转战大陆,不完全取决于上面所述几个原因,从文学文本来讲,是因为张的小说透露的技巧,与当时现代主义的风格有相互重叠之处,重要的是,张爱玲小说的精采,不仅在于有上海鸳鸯蝴蝶派的韵味,而在于能够把才子佳人的故事写得更残酷而苍凉(语见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上册)。这一美学上的判断,近似张爱玲小说四十年代初中期在日占上海大行其道时论家的判断。傅雷在评价《倾城之恋》时说
华彩胜过骨干,并认为张爱玲的小说微妙尴尬的局面,始终是作者最擅长的一手,进而指出张氏小说时代、阶级、教育、利害观念完全不同的人相处在一块时所有暧昧的情景,没有人比她传达得更真切。各种心理互相摸索、摩擦、进攻、闪避,显得那般自然风趣(前文所举少帅与四小姐爱恋场景完全就是傅雷指出的场景)。又由于张氏小说大都涉及女性题材,因此,张爱玲在上海成名时是以女性解放的姿态展示的。这一主旨在上海时,张爱玲的友人如苏青、柯灵便以这一视角来肯定张爱玲小说。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是女性题材还是美学趣味,都迥异于后来大陆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小说,再加上很难说得清楚的政治因素,由于八十年代中国的开放,四十年代在上海成名的张爱玲,经过台湾的换装与夏志清的捧场,款款地从海峡对岸(包括香港和美国)回到了大陆。而且,比台湾更盛,一发而不可收,隔三差五的就有介绍张爱玲的小说、生平、逸闻,一些学者也因此成了著名学者,张爱玲的小说及其研究差不多成了显学。整个文学界,乃至社会,大有开坛不读张爱玲纵读诗书也枉然之盛况。除了生前的遗稿包括《少帅》这样的未完稿,全部成了出版商与批评者的宝贝外,连身前的一些碎纸片都如获至宝,成为当下中国文坛的重要谈资。由此,张爱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存在与转喻,其艺术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如此看重,很难得说是一种正常的文学生态。
网易 张爱玲最后遗作《少帅》 - 电子书也可以这么美 2015.09.19
张爱玲的作品,毋庸多介绍,大部分朋友即使没读过也一定听过,在她过世后,宋以朗先生便成了她的遗产执行人,除了《小团圆》外,这部未完成的《少帅》或许是她最后的一部未刊小说。这款同名App便是由宋以朗先生授权最美阅读团队精心制作的,熟悉最美阅读的朋友想必都知道,此前北岛编选的同名诗集《给孩子的诗》亦出自该团队。
这款同名App除了有排版精美的《少帅》电子书外,还包含张爱玲留下的手稿以及照片。从下面的截图可以看得出,无论是字体字形还是内文布局都非常讲究,这部少帅原稿是用英文写的,所以有中英文对照版,全篇一共三万七千余字,不算长。

大部分读者也许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是张爱玲右手叉腰抬头仰视的照片,可是很少有人了解照片的拍摄背景,在App内,除了张爱玲常见的几张照片外,读者还可以看到许多以前从未公开过的照片以及拍摄背景。
张爱玲最后遗作《少帅》 - 电子书也可以这么美 #iOS
App内一共放有三张张爱玲的手稿,对于研究「张学」的人来说非常值得一看。每张手稿均配有精细的文字翻译,非常完整地还原了手稿中的一笔一划。

据介绍,《少帅》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小说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由于当时出版代理人看不懂中史背景,小说便就此搁置下来,直到去年才交由台湾皇冠文化集团出版,目前尚未有大陆版推出。对于喜欢张爱玲小说的朋友,这款App一定不会令你失望。
绍兴县报(杭州) 张爱玲未刊英文遗作《少帅》倾国倾城的爱情故事
2015.10.11

《少帅》是张爱玲以1925年至1930年军阀混战时期的北京为背景,以传奇人物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为原型写的一部爱情小说。大时代的背景、时代造成的英雄人物、倾国倾城的爱情故事,这样好的小说题材极为难得,此时张爱玲刚移居美国,正希望借英文写作打进美国市场,因此自1956年起意写这部小说开始,她就极为重视,多方搜集资料。1961年10月曾远赴台湾搜集写作材料,1962年3月回美后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查阅大量参考资料。有了多年的酝酿储备,她很快动笔写作而成。
中国新闻网 张爱玲遗作最后一部小说《少帅》简体版面世
2015.10.20
中新社北京10月20日电 (记者
应妮)张爱玲遗作《少帅》简体版20日在北京出版首发。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表示,这将是张爱玲遗作中的最后一部小说。
《少帅》是张爱玲当年锐意打入美国市场之作,也是她投入最深的一部小说。在生前给朋友的信中张爱玲说,三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该书以1925年至1930年军阀混战时期的北京为背景,以传奇人物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为原型撰写的一部爱情小说。自1956年张爱玲起意写这部小说开始,就多方搜集资料。1961年她曾赴台北搜集写作材料,1962年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查阅大量参考文献,1964年小说写出约三分之二,1966、1967年在给朋友的信中她还表示要继续写下去,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
说起将《少帅》付梓出版,宋以朗解释,1997年我的母亲为了方便学者研究张爱玲,将一批张爱玲遗稿复印本捐给了南加州大学的东方图书馆,其中包括未刊英文小说《少帅》的打字稿复印本,但十多年过去,我依然没有见到任何学者的研究,将来很可能还是会无人问津,所以我决定把它出版。
至于当年为什么没能在美国出版,宋以朗认为,基本她丈夫跟经纪人都觉得,故事里边人物实在太多,什么张军之类的外国人名字太多,美国读者没办法跟上去。
他坦言,自己初看这部英文手稿时,如果你没有跟我说,这是张爱玲写的,就一篇英文小说来说是非常之不好看的。文中的鸳鸯交颈、鱼水之欢美国读者根本就弄不明白。但是如果你告诉我这是张爱玲写的,因为我知道她的其他作品,所以我会发现这篇《少帅》非常非常有趣。
学者止庵则认为,刨除当时的政治因素,《少帅》故事性本身确有问题,跟张爱玲早年写作的传奇相比情节性弱,都是琐碎的事,但这是张爱玲艺术上的追求,追求一种平淡自然的意思。而这样的追求在那个年代尤显可贵,即使没有获得成功,也很有意义。从一个张爱玲粉丝角度,止庵表示最遗憾张爱玲自己没有把英文作品译成中文。
宋以朗在今天也透露,除了还有两篇散文在整理中,张爱玲遗作中的小说已经到此为止,《少帅》是张爱玲写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部小说。
新闻晨报
未完作品拼出更完整的张爱玲 2015.10.21
晨报记者 徐 颖
张爱玲最后一本遗著《少帅》 简体中文版首发式昨天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举行。这是一部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原型创作的英文小说,小说只写了70多页,几万字,并未完成。不少人不禁发问,出版这样一部没有写完、故事也没有讲完的未完成的小说,究竟意义何在?对此,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昨日在首发式上披露了该书出版的始末,张爱玲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表示,这个出版很值得做,展示了张爱玲英文作品的成绩,这样我们才能把更为完整的张爱玲呈现在世人面前。
遗作|张爱玲生前最后一部小说
据出版方介绍,《少帅》作为张爱玲生前最后一部英文小说,是张爱玲投入最深的一部小说。在她生前给朋友的信中说,三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可见用情之深。
该书是以1925年至1930年军阀混战时期的北京为背景,以传奇人物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为原型撰写的一部爱情小说。大时代的背景、时代造成的英雄人物、倾国倾城般的爱情故事,这样好的小说题材极为难得,因此自1956年张爱玲起意写这部小说开始,就极为重视,多方搜集资料。1961年10月她曾远赴台北搜集写作材料,并希望采访张学良,当时张还被软禁,这一采访要求没有被允许。1962年3月她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查阅大量参考文献。
有了多年的酝酿储备,她很快便开始动笔创作,1964年小说写出约三分之二,1966、1967年在给朋友的信中她还表示要继续写下去,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
评价| 这题材对张爱玲而言是一种突破
小说《少帅》中,张爱玲将写作视角从以往的周遭转向大历史、大人物。有人猜测,是否又一次影射自身情感?而半部《少帅》大到题材结构、开篇场景、人物塑造,小到服饰器物、一言一行,犹如张爱玲版的《红楼梦》。由于《少帅》是张爱玲生前留下的一部未完成稿,小说结局也成为永久之谜。
陈子善认为,写这样的历史焦点人物,对张爱玲是很大的挑战。暂且不说好还是不好,这个题材对她而言是一种突破,至于这种突破怎么看待?将留待更多的讨论。
出版|让大家看到并读懂张爱玲
宋以朗说,这小说当时张爱玲跟朋友提过,确实没有人看过《少帅》英文版。张爱玲1995年在美国去世,去世之后她的遗物寄到香港给我爸爸妈妈,《少帅》是其中一个英文打字稿。当时我爸爸妈妈也不知道怎么样去处理它。结果1997年我妈妈将张爱玲一部分有关英文的书信跟打字稿捐给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其中就有《少帅》英文稿。
从1997年到2010年,该英文稿放在南加州大学,没有其他研究者做过任何工作。两年前,宋以朗开始考虑《少帅》的出版,让他下决心的原因是,在南加州大学图书馆网站放出了英文版,可有个问题,当年稿子是用英文写的,但有兴趣的人应该差不多都是中国人,可能看英文不是那么容易。其实要出版这个东西是需要中文译本的。于是宋以朗最后决定出版英文版跟中文版,也就是今天的《少帅》。
而在出版张爱玲生前遗作的同时,宋以朗还觉得很有必要做一些解释。比如张爱玲当年为什么写出这样一个小说,为什么当年没有出版?为此《少帅》一书不仅收录了张爱玲的英文原稿、郑远涛的译文、何倩彤绘制的插图,还有冯睎乾三万字的评析与考证,帮助读者看懂张爱玲。这也是《少帅》副本的来由。
可以说,《少帅》的出版,填补了张爱玲到美国之后,中晚期创作最后的空白。
争议|只要有人看,遗作出版很正常
和六年前张爱玲遗稿《小团圆》横空出世引起读者关注和极大争议一样,张爱玲这一部遗稿《少帅》中文简体版的出版,也再次引发读者和学术圈热议。
简体版张爱玲全集主编、学者止庵表示,宋以朗这几年陆续出版了几种遗作,有些读者表示欢迎,也有人表示疑问,怎么张爱玲老有遗作出版呢?在他看来,一个作家身后出版遗作是正常的事情。比如鲁迅先生就有很多。之所以有的作家身后遗作没人出,就是因为没有人看。只要有人看,就会把原来遗留下来的作品出版出来,古今中外都有这个事情。有意思的是,随着《少帅》出版,这两天一直有人问宋以朗,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出版?据披露,还有两篇散文在整理中,但是小说已经全部出版完毕。可以说,这个作家全部创作脉络和创作版图都摆在大家面前另外。
陈子善表示:张爱玲不管我们怎么评价她,她都是20世纪难得的双语作家。我们现在做很多工作,包括中文版张爱玲全集出版,包括《易经》、《雷峰塔》、《少帅》,英文版也好、中英版也好,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我个人认为很值得做,就是张爱玲英文作品的成绩,包括她早期写的英文散文、《秧歌》、《赤地之恋》,很多既有中文版、也有英文版,自己改写或者翻译,后来翻译者再相似还是跟本人不一样。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适当的时候我们要出张爱玲英文版全集,这样我们才能把更为完整的张爱玲呈现世人面前。
长江商报(武汉) 张爱玲小说遗稿出版 以张学良为原型
2015.10.21
张爱玲继《小团圆》之后的又一部小说作品《少帅》简体版终于与中国内地读者见面了。昨日,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张爱玲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学者止庵参加了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举行的新书首发式,为现场读者梳理《少帅》书里书外的故事。
据出版方介绍,《少帅》是张爱玲投入最深的一部小说。在她生前给朋友的信中说,三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可见其用情之深。该书是以1925
年至1930年军阀混战时期的北京为背景,以传奇人物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为原型撰写的一部英文小说。它是历史小说,但偏重爱情故事,以少帅陈叔覃和周四小姐的恋爱为主线,间或借饭局、闲聊穿插同代轶闻,让历史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
自1956年张爱玲起意写这部小说开始,就对其极为重视,多方搜集资料。1961年10月,她离开旧金山远赴台湾,打算访问张学良,可惜没能如愿。1962年3月,她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查阅大量参考文献。有了多年的酝酿储备,她很快便开始动笔创作,1964年小说写出约三分之二,1966年、1967年在给朋友的信中她还表示要继续写下去,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小说结局也将成为永久之谜。
许多张迷都认为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不太可能出版。不过,去年9月,台湾皇冠出版社还是推出了《少帅》繁体版,首次公开了70多页、几万字的文稿。文中未提及张学良的名字,都是用少帅来代替。
止庵觉得,《少帅》在张爱玲所有作品里肯定不是最好的作品,却是拓展其文学视野的作品。她真正写是1963年左右,而这个故事是在1920年代。如果在这个故事发生的当时有人写,可能是鸳鸯蝴蝶派小说,可能是名人轶闻,可是时隔40年,所有事情都烟消云散,只剩一对老人坚持往下活,但这个世界把他们给忘了,这个事情让张爱玲感受到了沧桑。
在《少帅》出版前,宋以朗几乎以每年推出一本张爱玲遗稿的速度来进行自己的整理工作:《重返边城》(2008年)、《小团圆》(2009年)、《张爱玲私语录》(2010年),《雷峰塔》、《易经》(2010年)、《异乡记》(2011年)。他表示,张爱玲之所以创作《少帅》,这与她的浪漫主义情怀有关。
她小时候写过一篇《爱憎表》,列出她喜爱的人物,包括英国皇帝爱德华八世。身为皇帝的他,喜欢上一个离过婚的美国女人,他放弃自己的皇位,跟这个女人在一起。宋以朗透露,《少帅》出版相当于填补了张爱玲到美国之后,中晚期创作最后的空白。今后还有两篇散文作品在整理中,但张爱玲一生最主要的小说作品都已经跟读者们见面了。
北京新浪網 張愛玲遺稿《少帥》簡體版在京首發 小說結局成永久之謎
2015.10.21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李爽):20日,由新經典文化主辦的張愛玲《少帥》簡體版首髮式在北京大學百年大講堂舉行。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張愛玲文學研究專家陳子善,學者止庵等到場為讀者梳理《少帥》書里書外的情節。
據出版方介紹,《少帥》是張愛玲投入最深的一部小說。在她生前寫給朋友的信中說,「三年來我的一切行動都以這小說為中心」,可見用情之深。該書以1925年至1930年軍閥混戰時期的北京為背景,以傳奇人物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為原型撰寫的一部愛情小說,講述了大時代的背景、時代造成的英雄人物、「傾國傾城」般的愛情故事。半部《少帥》大到題材結構、開篇場景、人物塑造,小到服飾器物、一言一行,猶如「張愛玲版的《紅樓夢》」。
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介紹說,自1956年張愛玲起意寫這部小說開始,就極為重視,多方搜集資料。1961年10月她曾遠赴台北搜集寫作材料,1962年3月又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查閱大量參考文獻。有了多年的醞釀儲備,她很快便開始動筆創作,1964年小說寫出約三分之二,1966、1967年在給朋友的信中她還表示要繼續寫下去,后因種種原因未能完成。
張愛玲的遺稿《少帥》中文簡體版出版,也引發了讀者和學術圈熱議。《少帥》以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的愛情故事為原型展開的想像空間是否又一次影射自身情感?其男女主人公的命運和結局又將如何?《少帥》將寫作視角從以往周遭轉向大歷史、大人物是否意味著張愛玲寫作方式我有三个选择的改變?但遺憾的是,由於《少帥》是張愛玲生前留下的一部未完成稿,小說結局將成為永久之謎,也留給了讀者更多想像的空間。
北京日报 张爱玲遗稿《少帅》首写大人物 2015.10.23
六年前,作家张爱玲遗稿《小团圆》横空出世,引起读者关注和极大争议。近日,张爱玲另一部遗稿《少帅》中文简体版出版,再次引发学术圈热议。而随着这部遗稿的出版,张爱玲小说遗作已全部出完。
小说结局成了永久之谜
《少帅》一书张爱玲用英文写成,是以1925年至1930年军阀混战时期的北京为背景,以传奇人物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为原型撰写的一部爱情小说。这部小说作为未完成之作,结局成了永久之谜。
据出版方新经典文化介绍,《少帅》是张爱玲投入最深的一部小说,她生前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三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自1956年张爱玲起意写这部小说开始,就极为重视。1961年10月她曾远赴台北搜集写作材料,1962年3月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查阅大量参考文献。有了多年的酝酿储备,她便开始动笔创作,1964年小说写出约三分之二。1966年、1967年在给朋友的信中,她还表示要继续写下去,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
这部小说现存打字稿有81页,共七章,约2.3万英文字,是未完稿。学者冯睎乾说,现存的七章《少帅》,叙事时间大致始于1925年,到1930年11月少帅抵达南京为止,容纳民国近30年的烟云旧事。该书以少帅陈叔覃(小说中张学良的化名)和周四小姐(小说中赵四小姐的化名)的相恋为主线,间或饭局、闲聊的情节,穿插着当时的逸闻,让历史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
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特别提到,这部未完成稿的写作过程并不顺利,通过张爱玲给友人的信件可以看出,她其实看不懂少帅是怎样一个人,也看不懂赵四小姐想什么,她一度觉得没有办法写下去。但宋以朗也认为,和写《色戒》一样,张爱玲最终找到了办法,就是女主人公其实是她自己,女主人公的想法正是她的想法。
遗稿曾很多年无人问津
宋以朗说,早在1997年,他的母亲邝文美为了方便学者研究张爱玲,将一批张爱玲遗稿复印本捐给美国南加州大学东方图书馆,这批遗稿成为南加州大学张爱玲资料特藏的重要部分,其中就包括这部未刊英文小说《少帅》的打字稿复印本。但英文稿放在南加州大学多年,我没有见到任何学者研究,将来很有可能还是会无人问津,所以我决定把它出版。
关于这一点,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说,他于2001年去美国,在朋友的建议下,来到南加州大学,曾见到了《少帅》,但因为当时是一个展览,我只是匆匆翻了一下,并没有机会进一步研究。
在宋以朗看来,和此前张爱玲在美期间写下的《雷峰塔》《易经》一样,《少帅》也是她当年刻意打进美国市场之作。但他认为,张爱玲小说的读者还是看中文的居多,所以,他此番依然按照《雷峰塔》和《易经》的先例,找人将其翻译成中文,然后以中英文合集的方式推出。
翻译过程并不顺利,首译就花费了至少三四个月时间,由郑远涛翻译完成后,再由冯睎乾修订。他译完,我校,他再译,我又再校,好像永远也做不完。冯睎乾说,张爱玲用了很多西方典故和双关语,就算张爱玲自己译也很难,因为她也会受中文的限制,好在她可随时把整句改换,张爱玲译自己的作品时有很多改动,但我们改不得。
没想到她会写这样的题材
对于研究者而言,几乎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没想到她会写这样的题材。他们认为,少帅张学良的故事尽管曾经成为焦点,但对张爱玲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学者止庵认为,张爱玲擅长写爱情,女主人公都比较偏成年,而《少帅》中的周四小姐却是个少女,她要写出小女孩独特的心理变化,她把握到了什么,又丧失了什么,这一类题材她之前没有写过。止庵认为,在张爱玲所有作品里,《少帅》肯定不是她最好的,但弥补了一定空白,或者说拓展了她的文学视野。
此外,张爱玲还擅写周遭生活,这部小说转而写大历史下的大人物,令研究者颇有些费解。宋以朗猜测,当时张爱玲喜欢探究将国家大事和个人爱情结合在一起的一些事,他甚至找到了佐证,她还有一篇没有出版的散文叫《爱憎表》,说的是英王爱德华八世的故事,他当年因为决意跟一个已婚美国女士一起,最后选择了退位。
尽管是未完成之作,依然能感觉到作品的独特。在学者们看来,未完成的《少帅》大到题材结构、开篇场景、人物塑造,小到服饰器物、一言一行,犹如张爱玲版的《红楼梦》。
如果适当的时候出版张爱玲英文版全集的话,我们才能把更为完整的张爱玲呈现在世人面前。陈子善说。
北京晚报 张爱玲遗作为什么层出不穷 2015.10.23
怎么张爱玲老有遗作出版呢,还都是半拉子工程?其实在一个作家身后出版其遗作是正常的事,比如鲁迅就有很多遗作被出版。作家多少都会有未发表的作品留下来,只要有人看,就会有遗作出版。
外国作家中死后丰产的代表人物是海明威张爱玲当年在香港为谋生翻译过《老人与海》,现在也收入了张爱玲全集。海明威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后,其遗作不断出版,海明威的研究者、编辑还发掘出10多个短篇小说、1部未完的中篇,其中较著名的作品有《流动的盛宴》、《危险的夏天》和《海流中的岛屿》,长达1500页《伊甸园》也是未完成稿。前几年,他儿子根据他的札记整理出版了《乞力马扎罗之下》,号称颠覆硬汉形象。
凭借遗作闻名于世的代表人物非卡夫卡莫属。卡夫卡生前出版了七本小说的单行本和集子,但一直默默无闻。1924年,卡夫卡病入膏肓,临终前他托付好友布罗德将其手稿付诸一炬。但布罗德却将他的遗作全部保存下来,整理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以及书信、日记,并替他立传。卡夫卡的遗作大部分连标题都没有,有的甚至是非常潦草地写在稿纸或其它纸上,所以现在各种德文版本有些地方差异不小。遗作的出版让卡夫卡跻身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之列。
张爱玲的作品能否像海明威、卡夫卡一样经久不衰,现在还不好说,但是张爱玲对中文写作和图书市场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
遗作出版有条件
市场有需求
张爱玲三个字就是最好的广告
一个词叫做赢家通吃,张爱玲三个字就是遗作、是半拉子工程的最好广告。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能用双语写作、在中国两岸三地都有影响力,同时后半生如嘉宝一样神秘的巨星级作家,张爱玲依然是研究者、媒体和市场的宠儿。《小团圆》出版的当年就销售了80万册。而其早年的中篇小说《倾城之恋》迄今依然在畅销榜上。
在一个影像时代,一个作家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是一个巨大的传播利器,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张爱玲的作品不断被改编成电影、电视、话剧,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青年读者。李安当年一部《色戒》将其很少受关注的晚期短篇小说也纳入读者视野。
强大的出版社做后盾
琼瑶夫妇的器重与忠诚
作家写完作品只是完成一部分工作,进入市场还需要一个强大的出版商推动。张爱玲早年在台湾也曾深为出版头疼,直到1968年,皇冠一下子为张爱玲出版了五本书,双方才确定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皇冠非常重视张爱玲,给张的版税和老板娘琼瑶一样高。很长时间内,皇冠的版税是张唯一固定的收入。因为得到张爱玲的版权,皇冠由一个中学女生读物出版公司变成了举足轻重的文学出版社,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简直就是由郭敬明的公司摇身一变成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皇冠也非常器重张爱玲,张爱玲晚年的《对照记》,每篇就是一个照片说明,皇冠每连载一次支付的稿费是1500美元!20世纪70年代,
张爱玲说要写《小团圆》,虽然皇冠还不知道张爱玲到底要写什么,就毫不犹豫地预付了一万美元定金。老板平鑫涛和张爱玲从未见过面,全靠书信维持几十年的合作关系。平鑫涛对张爱玲忠诚到了什么程度?据宋以朗说,平老板听说张爱玲对前夫胡兰成和弟弟张子静不满意,便坚决不出这两个人的书。
1995年张爱玲逝世后,宋淇夫妻成了张爱玲的遗产继承人,他们跟皇冠签了合同;宋淇夫妻去世后,他们的子女也签了同样的合同,所以直到今天,皇冠依然是张爱玲作品的唯一全球代理。随着张在外国读者中的影响增大,皇冠还专门委派了一个外语版权经纪处理外语译本。
进入新世纪,张爱玲的主要市场转移到了内地,她的中文简体版版权被新经典公司拿下。新经典是一家在市场运作方面非常有经验的文学公司,他们把一本旧书《窗边的小豆豆》做成了童书榜第一畅销书;还成功地说服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其作品的马尔克斯,将《百年孤独》做成了畅销书。去年诺奖作者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亲爱的生活》也做到了百万册,是近年来销量最好的诺奖作品。新经典公司做张爱玲,一方面突出其经典地位,比如今年给张爱玲的作品开研讨会选择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而且一连开两场;再就是切合各种时间点,比如《色戒》电影上映,就单出一本。《少帅》繁体版前年就出了,但是简体版放在逝世二十周年,多体贴新闻媒体!
强大的遗产执行人
改写了张爱玲研究的版图
张爱玲遗作的持续出版,当然最重要的推手是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宋以朗是张爱玲生前好友、经纪人宋淇和邝文美之子。他一直没有结婚,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到张爱玲的遗作整理中。他本身有很好的教育修养,同时熟读张的原始资料,可以说他家里到处都是文物张爱玲遗稿、书信还有很多零碎的纸片。有一次在上海开会,他随手从兜里掏出一封信,说这是张爱玲写的。记者都非常兴奋,围着拍照。这样的小纸片在他家不知道有多少呢。
宋以朗作为张爱玲的文学遗产执行人,掌握了这么多第一手的文献,他自认有责任向公众交代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他披露了宋家和张的部分通信、亲自撰写了《异乡记》、《小团圆》的导读,包括这一次专门为《少帅》做了一个解读副本。
陆续出版的遗作和披露的资料改写了张爱玲研究的版图。20世纪八十年代作家木心在纽约给陈丹青等人讲授文学课,他说张爱玲是乱世佳人,世不乱了,人也不佳了。学者止庵认为木心这样说都是因为不了解张爱玲的晚年作品。以前的张爱玲研究都是基于她早年的作品,但是遗作的出版展现了张爱玲文风的转变。以前写张爱玲传记的人能参考的资料只有前夫胡兰成的一面之词,但是《小团圆》和张的书信一出来,那些传记都要改写。
我出张爱玲的遗作,会有人骂我贪钱,侵犯隐私;如果我销毁,会有人骂我文盲,我什么也不做,会有人骂我什么也不做。既然怎样都会挨骂,我觉得还是自己做主。我把选择的权利归还给读者,而不是给张爱玲的未刊文字做最后的审判。宋以朗在《宋家客厅》里如是说。
张爱玲遗作还有吗?
小说基本没有了
宋以朗曾公开答复这一问题:据我目前整理家里的资料中,应该是没有了。但是也不排除有些遗稿,是夹杂在还没有来得及整理的资料里,一时间没有被发现。此外,由于整理张爱玲资料的研究者并不止他一个,也可以从别的渠道,比如一些旧杂志或研究机构发现整理出版的。
《少帅》发布会上,宋以朗表示,从目前整理的资料看小说基本就没有了,散文还有一两篇在整理中。书信集大约有上百万字,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版。
北晚新视觉 揭秘张爱玲小说《少帅》迷局 为何要写张学良的故事?
2015.10.23
2015年10月23日讯,我有三个选择,一,销毁,二,出版,三,什么也不做,等待其他人来做这个决定。张爱玲的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2015年
10月19日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回答了为什么要出版张爱玲的遗作,我看不出来有谁可以做这样的决定,还是需要我来做这个决定。
今年适逢张爱玲逝世20周年之际,又一部张爱玲遗作《少帅》简体中文版面世了,同时出版的还有《<小团圆>手稿复刻》。显然,普通读者更关注《少帅》的出版,因为《<小团圆>手稿复刻》只印刷了99套,并不对外销售,大概只有研究者、收藏家和狂热的粉丝有兴趣。
张爱玲逝世20周年了,遗作层出不穷,有散文《重访边城》、电影剧本《一曲难忘》、《六月新娘》,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小团圆》、《雷峰塔》、《易经》、《异乡记》,加上今年出的《少帅》,这其中有从英文翻译过来的雷峰塔、易经,有短篇未刊稿同学少年都不贱,有未完成的残稿,比如异乡记,结尾就是半句话:闵太太见了笑道:阿玉哥!他们这种
连标点符号都没有就嘎然而止。后面呢,宋以朗说:现存十三章,约三万多字,到第八十页便突然中断,其余部分始终找不着。
今年出版的《少帅》也是一个未完成的稿件,只有三万多字。小说结局成永久之谜。
《少帅》写的是张学良和赵四小姐?
《少帅》的确是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为原型的,该书以1925年至1930年军阀混战时期的北京为背景,书写少女四小姐和少帅的爱情小说。但小说里并没有出现真实的名字。小说中的少帅,音译成汉语叫陈叔覃,女主人公原文是zhou而并非zhao,所以翻译过来是周四小姐。
早在1956年,张爱玲就想写这个故事,给朋友宋淇的信中说,三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宋淇曾对这个选题极为赞赏:小说题材太好了,大时代背景,时代造成的英雄人物,然后有一段始终不渝的爱情故事。。
1961
年,在美国稳定下来的张爱玲欲重新进军国际,准备用英文写《少帅》。并和宋淇、邝文美约好,回港一年搜集写作资料。美国新闻处的麦卡锡献策,可以运用美新处的关系去访问张学良,张爱玲特地购买在台转机的航班。但由于当时张学良尚处于软禁时期,张爱玲没能采访到张学良本人。
1962年3月回去后,张爱玲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查阅大量参考献,1964年小说写出约三分之二。从少帅和四小姐相遇写起,尚未写到西安事变,仅仅是少帅到南京开会,就停笔了。
《少帅》里的四小姐其实是张爱玲?
《少帅》中的女主人公只有十二三岁,这种乱世洛丽塔的设定,今天读来也还是觉得非常大胆。
熟悉张爱玲的读者会一眼看出四小姐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例如张爱玲把自己的性经验用在了四小姐身上,当年《少帅》出版不成,才又写自传体小说《小团圆》,所以《小团圆》的床戏有许多跟《少帅》相似。比如:
《小团圆》:他讲几句话又心不在焉的别过头来吻她一下,像只小兽在溪边顾盼著,时而低下头去啜口水。
《少帅》:他探身掸了掸烟灰,别过头来吻她,一只鹿在潭边漫不经心啜了口水。
几乎《少帅》里每一处性描写都能在《小团圆》找到对应。
《少帅》好看吗?
宋以朗说:,如果有人给你这本小说,不告诉你作者是谁,你读来会很疑惑,但如果告诉你这是张爱玲写的,看法就会完全不同,尤其是如你熟悉她,就会开始想其他问题,不只看小说本身,而会问她为何要用历史人物做主角,这是她从未试过的。
《少帅》为什么没有写完
现存《少帅》英文打字稿是81页,现在翻译成中文大概3.7万字。
张爱玲六十年代写作此书是希望进军美国文坛,但是复杂的民国人物,和通过对话带出民国历史,很难让美国人的思维跟上。而张学良在台湾非常敏感,该小说也不可能在台湾出版。
1964年,她在给邝文美和宋淇夫妻的书信中说,把写好的部分给美国朋友看,包括她当时的代理人兼挚友理查德·麦卡锡。结果都不喜欢,说历史太混乱,人名完全记不清。我读到新出的一本中国近代历史的书评,说许多人名完全把他搅糊涂了,直到蒋出现才感兴趣,所以我早有戒心,自以为特别简单化,结果仍旧一样,难道民初历史根本不能动?张感到要全盘推翻,但是1966年还没有放弃《少帅》,还希望能在一年半之内完成。
但是无论是中文市场还是英文市场都出版无望,张越来越灰心,还没有写到西安事变久搁置了。1991年张学良重获自由,宋淇写信重提此书稿,张爱玲回信说对张学良已经失去了兴趣,觉得他很讨厌,我认为他是个limousine
liberal(浮夸的自由主义者),觉得irritating(令人不敢茍同)纯粹我个人的偏见。张爱玲对张学良失去兴趣,无法从赵四的观点去看张学良,又没有足够的知识从其他人的角度去写,小说也不得不放弃了。
为什么要出版残稿
张爱玲1995年在美国去世后,她的遗物寄到香港给宋淇夫妻,《少帅》是其中一个英文打字稿。1997年当邝文美将张爱玲一部分有关英文的书信跟打字稿捐给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其中就有《少帅》英文稿。以便学者研究。当时我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因为我没有关心过。是我妈妈做决定,我姐姐跟南加州大学联络的。
从1997年到2010年,英文稿放在南加州大学,但是没有其他研究者做过任何工作。《少帅》的研究文章,依然极其罕见。在张爱玲的众多传记图书中,跟《少帅》相关的内容领域,甚至一片空白。
宋以朗开始考虑《少帅》怎么样?当年稿子是用英文写的,有兴趣的人应该差不多都是中国人,可能看英文不是那么容易。其实要出版这个东西是需要中文译本。变成我最后决定出版英文版加中文版,也就是今天的《少帅》。同时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还邀请熟悉民国历史的冯睎乾写导读。
京华时报 如果作者不是张爱玲 《少帅》则是失败之作 2015.10.24

今年是张爱玲去世20周年,其遗稿《少帅》中文简体版于10月18日在北京大学首发。这部小说写得怎么样?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表示,粗看英文原版时感觉非常难看,里面写的鸳鸯交颈鱼水之欢,外国人根本不懂什么意思。可是如果事先知道这是张爱玲写的,而且看到后面发现这个
周四小姐就是她自己,就会觉得非常有趣。
《少帅》缘起
被一对老人的沧桑感打动
小说《少帅》以1925年至1930年军阀混战时期的北京为背景,主要人物陈叔覃和周四小姐便是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为原型。从1961年开始,张爱玲花费了3年多的时间来搜集写作资料,1964年小说写出约三分之二,1966、1967年在给朋友的信中她还表示要继续写下去,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
张爱玲生前给朋友的信中说:三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足见她对这部小说的钟情。张爱玲研究专家止庵猜想,有三个原因促使张爱玲对这部小说念念不忘,这里边的周四小姐跟张爱玲以往笔下的女主角不太一样,包括她的背景、她所爱恋的对象。还有她跟恋爱对象之间的特殊关系,那种不是妻、又不是外宅妾的关系,小女孩在这种关系里边独特心理的变化,她把握什么、没有把握什么、丧失了什么?这是张爱玲以前没写过的。
从大的方面讲,止庵觉得张爱玲始终对于历史大变化里边的人物,和大变化下人物命运很关心,她在少帅身上看到那个时代变化的缩影。第三个方面是张爱玲于1963年左右开始写,故事发生在二三十年代,如果那时写出来可能是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时隔四十年,所有事情都烟消云散,只剩一对老人坚持往下活,但是这个世界把他们忘了,这种沧桑感打动了张爱玲。
文学高度
单从英文小说来说,非常难看
《少帅》最初是张爱玲用英文写的,她一共写了七章,英文打字稿为81页,由郑远涛翻译的中文简体版大概3.7万字。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小说英文原版,附录了何倩彤的《少帅》组画,以及香港学者冯睎乾写的考证与评析文章。小说为何没有写完出版?也有人猜测是写得不好,没有引起美国出版商的兴趣。
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先生在美国生活了三十多年,他说:英文的《少帅》,如果你没跟我说这是张爱玲写的,单是一篇英文小说来说,是非常难看的。对一个只懂英文不懂中文的人来说,这里边一些句子看得莫名其妙。我举一个例子,她讲的一男一女在床上做什么?鸳鸯交颈,外国人根本不知道为什么鸳鸯交颈,什么是鱼水之欢。美国人一定不知道这本书在说什么。可是如果你告诉我,现在看的《少帅》是张爱玲写的,我会发现这篇小说是非常有趣,因为我看过张爱玲的其他作品,可以明白里边很多地方她想说什么。宋以朗称,特别是他看到张爱玲的书信里面提到,她写《少帅》很艰难,结果最后写得很投入,周四小姐后边其实是她自己,这就变得非常有趣。
止庵觉得,评价这部小说写得怎么样,应该想想当时的华语作家都在干什么,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如果在内地就得写歌颂文学,如果在香港就得写连载文学。张爱玲试图在这里边挣脱出去,她到美国也不过如此。这个背景下看待张爱玲,可能是比较宽容的眼光。
至于为什么没能在美国出版?止庵认为,除了当时美国的出版环境受政治因素影响大以外,张爱玲的创作追求是平淡而自然,写的都是琐碎的生活小事和细节,没什么波折的故事,估计不能引起美国读者的兴趣。
结局猜测
张爱玲埋下很多伏笔
张爱玲在以往的信中自己谈到,《少帅》写了三分之二,那么小说后面写什么,结局如何?宋以朗说:按她自己的说法后边是非常容易写下去的,因为她已经知道她需要写什么。如果让我猜的话,我觉得第八章是写中国跟日本九一八打仗,第九章写西安事变,第十章就是写张学良最后在台湾的事。这是说她在1963年写的,如果张爱玲确定在1990年或者1992年再写最后三章,还会写张学良放出来的事儿。
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觉得这个猜测很难,实际上,后面第六章、第七章已经出现了前面没有出现的人物,本来是后边应该展开的,比如宋美龄出现了,她把宋美龄放进来肯定有她的用意,准备以后几章里边写。如果后面写到西安事变,宋美龄是很重要的人物。我们读《少帅》里面有很多伏笔,我突然看到一段太神奇了。小说讲到少帅跟老帅之间曾经有过一次很大的冲突,矛头并不完全指向他父亲?罪行之大立即使她眩晕。造反的皇太子是什么下场?关押,赐死面朝帝宫叩首谢恩,喝下毒酒自尽。无论他做了什么,那也表明他是男子汉,不仅是某人的儿子。陈子善觉得这段十分有趣,张爱玲用三两句就写出了最近热播电视剧《琅琊榜》的主题,这太神奇了。
京华时报记者 田超
科技日报 《少帅》:一场迟暮的幻梦 2015.10.24
每一回张爱玲遗作的现世,都是一场张迷的狂欢。《雷峰塔》《易经》《小团圆》之后,又等来了未完的英文遗作《少帅》。
据张爱玲与友人邝文美的通信记载,《少帅》起意于1956年,于1963年左右开始动笔,原计划写十章,实际完成了七章,约两万三千英文字。据学者冯晞乾考证,现存的七章《少帅》,叙事时间大致始于1925年,到1930年11月少帅抵达南京为止,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为主线,容纳民国近三十年的烟云旧事。
与上海时期的小说不同,将爱情置于政治背景之中,是张爱玲离开大陆之后小说创作的特色之一。《少帅》又与张爱玲一贯的写作风格不同,这一次她甘心冒着剿袭的嫌疑(冯晞乾语),用大篇幅的人物对话方式,把许多史料写进了小说,大量的人物如点名簿般一股脑地粉墨登场,让读者感觉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张爱玲《烬余录》)。大概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美国出版商对《少帅》并无兴趣,随着出版计划一再碰壁,加上后期整理材料的巨大难度,张爱玲对题材和男主人公逐渐失去兴趣,这部原本被张爱玲寄予厚望的转运之作最终难以为继。
熟悉张爱玲的读者会发现,《少帅》秉承了张爱玲美国时期作品一贯的荒凉腔调,与秉承着出名要趁早而满纸警句、写得华丽哀艳的上海时期作品不同,《易经》《雷峰塔》《小团圆》,加上这部未完的《少帅》,美国时期的张爱玲更爱用纠纠缠缠的意象,写平淡琐碎的细枝末节,冷眼觑看过往岁月里的热闹与繁华。她揶揄兵匪是荷枪的乞丐;借海军部次长之口嘲讽少帅样样都是先锋,不推牌九,打扑克牌;不叫条子,捧电影明星和交际花;写乱世中只求自安的上层人物对待战争的态度:那不过是城市治安问题,只要看紧门户,不出去就行了,轻描淡写,平淡老辣。
总觉得赴美后张爱玲的文笔有种迟暮的调子,《少帅》便是她借张赵情事做的一场迟暮幻梦。赵四是《倾城之恋》里走出来的白流苏,乱世成全的爱情,这样的童话故事于张爱玲来说,格外具有切身意义。《少帅》的历史背景部分几乎是照搬了当年的史实,男女主角的恋爱故事则多出于张爱玲的想象。诸多细节与半自传式的《小团圆》充满了情感的暗合,这不属于少帅与四小姐,而是指向作者本人。
她写四小姐对爱情的祈盼:她是棵树,一直向着一个亮灯的窗户长高,终于够得到窥视窗内。在《小团圆》中,九莉对之雍的祈盼,几乎与之一字不错:她像棵树,往之雍窗前长着,在楼窗的灯光里也影影绰绰开着小花,但是只能在窗外窥视。写四小姐与少帅两心相悦时的欢爱:仿佛是长程。她发现自己走在一列裹着头的女性队伍里,他妻子以及别的人?但是她们对于她没有身分。她加入那行列里,好像她们就是人类。在《小团圆》第八章,九莉有过同样的感受:在黯淡的灯光里,她忽然看见有五六个女人连头裹在回教或是古希腊服装里,只是个昏黑的剪影,一个跟着一个,走在他们前面。她知道是他从前的女人。
相似处还有很多,在放弃《少帅》之后,张爱玲在《小团圆》将四小姐的种种情感细节,照搬到作为自身投射的九莉身上,写得更加入微,不免会令人联想到二者之间微妙的情感耦合。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者或许不必诟病《少帅》中交代得漫漶不清、支离破碎的民国史事。真实与幻梦之间,那些他人口中陌生化的政治风云片段、走马灯般逐一登场的历史人物,都只不过是女子演绎爱情幻梦的布景,小说中的四小姐一知半解,写小说的张爱玲同样没打算交代明白。因为张爱玲想要书写的不是什么大时代里的历史小说,《少帅》仍然是在写她最擅长的小儿女情事。
1933年,13岁的张爱玲写美人迟暮,充满罗曼蒂克式的想象:往事悠悠,当年的豪举都如烟云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寻不着一点的痕迹,她也以惟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颜,盛气,都渐渐的消磨去。她怕见旧时的挚友。她改变了容貌,气质,无非添加他们或她们的惊异和窃议罢了。然而真等到文学生涯的迟暮岁月,她翻回头去写13岁少女罗曼蒂克的爱情,却只能隐没在拉杂的调子里,勉强做一场幻梦自娱。这怎能不让人感到凄怆。
杭州网 《少帅》就是张爱玲的少女狂想曲 2015.10.24
《色戒》《小团圆》
每有张爱玲新小说上市,便有不明所以的媒体想采访这位当红女作家。这回,永远死不了的张爱玲又出书了。
《少帅》是她上世纪50年代移居美国后写的一部中国军阀时代的英文小说,套用了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传奇。小说没写完,留下来仅三万多字,其中的性描写不下10处,而对民国历史的描写又显得生拉硬扯。
但《少帅》终究是张爱玲生前没打算出版的未完稿。读者感兴趣的,更多是书里书外的诸多疑点:比如张爱玲为什么要用英文写?张学良和赵四的故事里有她和胡兰成的影子吗?还有,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性?
中年张爱玲全英文写作,最后弃稿
张爱玲对《少帅》起意于1956年,当时她刚移居美国,用英文写的《秧歌》获得不少好评,令她踌躇满志,力图在英语文坛做出一番事业。
1961年10月,她暂别结婚5年的赖雅(德国作家,张爱玲第二任丈夫),远赴台湾、香港搜集《少帅》的写作材料。她还一度想去采访张学良,但张仍在软禁中。张爱玲只好转而搜集旁证,现在考证出她读过的有香港杂志《春秋》、高拜石的《古春风楼琐记》以及《中国的端纳》(端纳是澳大利亚记者,做过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的顾问)等。
热衷于命理学的张爱玲,认定1963年是她的事业转折点。她曾在给好友邝文美的信中写道:有一天我翻到批的命书,上面说我要到1963年才交运。1962年,她在写给丈夫的英文信中也提到明年初只要一转运,我们便一起迁居纽约。可见张爱玲最初对《少帅》的写作寄予了厚望。
但这本书的命运不济,还没写完就被出版代理人泼冷水。1966年宋淇(邝文美丈夫,张爱玲去世后将遗产都留给了他们夫妇)在信中写:少帅小说想想总是不妥。既然如此只好放弃了。宋淇顾虑的是小说牵扯到蒋介石和宋美龄。1971年,张爱玲超级粉丝水晶访问张爱玲本尊,张提到有本军阀时代的长篇小说写了一半搁下来了,就是指《少帅》。
1982年,宋淇再次写信劝张爱玲放弃,可以告一段落,不必再花时去想了。但直到1991年,张爱玲才正式承认对张学良我久已失去兴趣,小说不得不弃稿。
写的是张学良和赵四,但绕不开胡兰成
是否可以把《少帅》当做暗藏张爱玲情史的历史小说呢?不难发现,张学良在几方面跟胡兰成(张爱玲第一任丈夫)很像。一、他们都是政治人物;二、都很有女人缘;三、他们的年纪都比女方大10岁以上
张学良比赵四大11岁,胡兰成则年长张爱玲14岁。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她把胡兰成投射到了以张学良为原型的主人公身上。
真实的赵四曾说,没有西安事变,她和少帅早就完了(详见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历史》第三章)。而张爱玲也认为是(张学良的)终身拘禁成全了赵四,而赵四(小说女主名叫周四)就是另一个白流苏,且成全她的还不单单是一个城市的陷落,而是牵涉整个中国的兴亡。张爱玲营造出这样一种故事氛围:全世界的历史被改写,就只为了让一个女人守住风流的丈夫。
小说中离奇的爱情童话,对张爱玲还有一层特殊的切身意义。1937年张爱玲17岁时,因为跟后母口角,被父亲毒打并拘禁半年,中间还得了严重的痢疾差点死掉。这是她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因此,小说中17岁的周四渴望少帅带枪来救她,这更像是张爱玲被父亲囚禁时的幻想:有一位英雄踏遍千山万水赶来,克服重重险阻救她。
另一个少女狂想曲的例子是,小说中的周四终于得到父亲允许,嫁给了少帅,而真实的赵四小姐在私奔后被父亲从祠堂家谱除名。
童话式大团圆的结局,不过是当时已40多岁的张爱玲在圆自己的少女梦、爱情梦。她对周四有很强的代入感,或许正是她着迷于这个故事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只有在一部给洋人看的中国历史小说里,戒备心甚重的张爱玲才会给自己松绑,流露最隐秘的爱情幻想。
女主13岁登场,俨然民国版《洛丽塔》
我们读《少帅》,其实读的是张爱玲。再抠一个细节,张学良和赵四的初遇年份,按照采访过张学良的台湾作家郭冠英的说法,应该是1927年,赵四15岁。但在小说中,张爱玲硬生生提前到了1925年,周四13岁,少帅24岁,这就变成了一个民国版的《洛丽塔》。
张爱玲为什么明知故犯,要制造这桩不伦之恋?香港学者冯睎乾认为,张爱玲很少犯细节上的错,如果犯了,那肯定是有深意的。让周四提前到13岁登场,其实是为了顺理成章地引用唐朝诗人杜牧的《赠别》,带出点题的戏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小说第二章末尾,塾师告诉周四,这首诗是写给青楼女子的。她马上想到:从前扬州的一个妓女,压倒群芳的美人与她竟然同龄,她觉得自己隔着一千年时间的深渊,遥望着彼端另一个13岁的人。
13岁是女人由女童变为少女的年龄。张爱玲借用杜牧的诗,将一千年前的扬州妓女和民国时代的赵四小姐联系在一起,引申出现代女性仍旧延续着古代女性命运的主题,因此小说里的周四小姐长什么样,她从头到尾都没有写。
有很多性描写,还有一队排成直线的女人
《少帅》仅三万字的残稿,性描写却不下10
处。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也很露骨。不过别忘了,这些都是张爱玲用英文写的,她还不像后来写《小团圆》那么豁得出去。但此时的张爱玲已显现出不同于早期言情小说特质的另一重气象:她敢于把性写得像死亡,并用上了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和象征手法。
少帅和周四小姐的初夜,小说里是这样写的:他拉着她的手往沙发走去。仿佛是长程,两人的胳膊拉成一直线,让她落后了几步。她发现自己走在一列裹着头的女性队伍里。他妻子以及别的人?但是她们对于她没有身份。她加入那行列里,好像她们就是人类。
类似的一队排成直线的女人也出现在日后的《小团圆》中。学者冯睎乾认为,通过周四小姐,张爱玲试图总结所有女人的命运:不管什么时代,女人只要能跻身那支由盘古初开以来一直为繁殖而舍身的行列,就会感到现世安稳,然而安全感的代价可能是要赔上个人灵魂,融入一个无名无姓的集体位格。
张爱玲之所以不惜篇幅写床戏,正是为了凸显两性关系中女性一直被异化的困境。这恐怕也是张爱玲在自己的情爱生活中感触最深的地方。
深圳商报 遗珠《少帅》面世 致敬文学女神 2015.10.25
今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张爱玲逝世20周年,新经典文化以限量发行99部《〈小团圆〉手稿复刻》并出版张爱玲一生最后一部用英文写作的小说《少帅》向这位民国奇女子致敬。10月19日、20日连续两个下午,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画家冷冰川、张爱玲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以及《〈小团圆〉手稿复刻》策划人止庵等围绕《〈小团圆〉手稿复刻》的价值、《少帅》未完成稿出版的意义,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与张迷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手稿里的秘密
2009年4月,张爱玲遗作《小团圆》中文简体字版正式出版,至今销量达130多万册,被视为一次现代文学对大众的普及。今天的张爱玲研究学也因为《小团圆》的出版而变得完全不同。
《张爱玲全集》的主编止庵是最早看到《小团圆》原稿的人之一。他认为,《小团圆》的出版对张爱玲研究本身来讲是一个重大事件,之前关于张爱玲的很多说法都因此而改变甚至被颠覆。我们以前对张爱玲的创作脉络特别是晚期作品不熟悉,《小团圆》出版后,张爱玲的创作比重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她的后期,以《小团圆》为中心,前后还有《浮花浪蕊》《色,戒》《相见欢》《同学少年都不贱》等等。我们过去读得比较多的是1943年到1945年的作品,如果将张爱玲的创作生涯延续到写《小团圆》的1976年前后,就会发现她的创作历程有很大变化。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从绚烂归于平淡。她在写法上,原来有很强的戏剧性、传奇性的东西,后来就没有了。很多评论家特别醉心于其早年作品,作家自己往前走了,但评论家和读者跟不上。这些现象需要我们重新研究。
但这并非六年之后,《小团圆》出手稿复刻版的全部理由。宋以朗其实当年就想出版《小团圆》手稿,当时对这个手稿有很多议论,有人说是假的,或者说是废弃的。我当时有一个想法,有朝一日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它。很多非议就不存在了,眼见为实。止庵则强调,除了可以证明这部手稿是真的以外,还可以从中窥探作家的创作思路。
资深的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十年前就提出手稿学的问题,就张爱玲来说,早期的创作手稿的保存,几乎没有。他认为,作家的手稿往往为我们研究其作品提供了另外一个文本。作用之大,使得手稿本身也成为研究的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手稿。
而在他看来,在手稿的出版宝库当中,《小团圆》是特别耀眼的,它会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更多更有趣的话题。这是《〈小团圆〉手稿复刻》在它的纪念价值,甚至某种程度上的收藏价值之外重要的学术价值。
《〈小团圆〉手稿复刻》的唯一性
止庵推动《〈小团圆〉手稿复刻》希望做到两点,一是原样呈现。用原来的大小,原来的手稿是一页页的,没有装订,这次也没有装订。比较难的是当年张爱玲用的稿纸,我们到很多地方去找这种纸,包括去日本、台湾。最后是在荷兰找到的。手稿有的地方是用两种墨水写的,还要把墨水的颜色体现出来。二是让它具有唯一性。他就想到请一位画家来配图,所有拥有手稿的人都有一幅原画,每幅画都不一样。
冷冰川就这样与张爱玲相遇。张爱玲的作品中有一种特别黑暗的光,黑暗黑到发光的程度。她的写作穿越了表面的温情,直达生命的最本质,这些东西可能是残酷的、不能直接面对的,但她把这些东西呈现了出来,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张爱玲之为张爱玲。冷的画恰恰也有这个气氛。止庵得来全不费功夫,我觉得他的画极尽阴柔、冷艳之美,而且不是拿笔画,是在纸版上涂墨后用刀刻,本身就具有不可复制性,他自己都不可能做出两个同样的作品。等于是天作之合。
陈子善则对张爱玲作品插图史大感兴趣。张爱玲最早发表的作品,是用英文写的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后来编成中文叫《更衣记》。在英文版的时候,她就用自己的插图。后来用中文写小说,《金琐记》《倾城之恋》《红玫瑰白玫瑰》都有插图。当然,不是全部都由她自己画,但有一大批都是她自己做插图。他甚至还讲了一则轶事:抗战胜利后,上海有一本杂志《大家》连载张爱玲根据电影《不了情》改编的小说《不少恨》。杂志社为了增加读者的兴趣,第一期配了插图,有一点鸳鸯蝴蝶派的味道。张爱玲感觉不满意,马上跟编辑说这个风格的插图不能再用了,而且点名用漫画家丁聪的插图。
张爱玲如果泉下有知,她会不会喜欢冷冰川先生的插图呢?这是很有趣的问题。陈先生笑着说:我想她应该会喜欢,同样是手工艺,张爱玲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冷冰川用刀一个线条一个线条刻出来。我想张爱玲应该会高兴,我们希望她高兴。
张爱玲小说世界的最后一块拼图
随着《小团圆》《少帅》的出版,有读者欢迎之余,也有疑虑,怎么张爱玲老有遗作出版呢?止庵的说法是:一个作家身后出版遗作是正常的事情,之所以有的作家身后遗作没人出,是因为没有人看。不过其实他这两天也一直在问宋以朗,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出版?宋先生讲还有两篇散文作品在整理中,但是张爱玲的小说别期待了,没了。想研究张爱玲的人现在可以开始做了,因为她的小说全在这里搁着了,从《牛》《霸王别姬》到最后整个脉络很清楚,《少帅》的出版,等于填补了张爱玲到美国之后,中晚期创作最后的空白。截至《少帅》出版,张爱玲一生最主要的小说作品都已经跟读者见面了,当这个作家全部的创作脉络和创作版图都摆在大家面前,相信大家对她又会产生新的看法。
止庵承认,因为《少帅》这本书毕竟没有写完、毕竟是用英文写作的,确实阅读起来有一些困难,但这个作品翻译过来的中文文气和其他几本比较起来,是最接近于张爱玲自己的创作的。虽然他认为《少帅》在张爱玲所有作品里,肯定不是最好的,但却是弥补一定空白、或者说是拓展她文学视野的作品。《少帅》作为张爱玲笔下爱情故事,它有特别不一样的地方。至少赵四小姐这个人物形象成为张爱玲笔下女性长廊中新的一员。
从《少帅》的出版,陈子善想到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我个人认为很值得做,就是怎么评价张爱玲英文作品的成就,包括早期的《秧歌》,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适当的时候我们要出张爱玲英文版全集,这样才能把更为完整的张爱玲呈现给世人。现在我们做了第一部分工作,第二部分工作更有意思,等着我们去完成。虽然英文世界那个时候不能接受她,但是现在英文世界里懂中文的人越来越多,或者以后有一天英语世界的人会重新发现张爱玲,那个时候他们会怎么评价张爱玲?这似乎是个更有趣的话题。

近日,由新经典文化主办的张爱玲遗作《少帅》译本简体版首发式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行。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张爱玲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学者止庵等到场向读者介绍《少帅》成书及出版细节。
据宋以朗介绍,《少帅》是张爱玲1960年代在美国写的一篇英文小说,当时没有立即出版。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去世,遗物被寄给张爱玲生前挚友、住在香港的宋淇夫妇。1997年,我妈妈将张爱玲一部分英文的书信和打字稿捐给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其中就有《少帅》的英文打字稿。宋以朗说。
从1997年到2010年,这份打字稿静静地躺在南加州大学图书馆无人问津。直到两年前,宋以朗才决定请译者郑远涛将《少帅》翻译成中文,其繁体版已于2014年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
《少帅》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故事为蓝本,以1925年至1930年军阀混战时期的北京为背景,是一篇倾国倾城的爱情故事。为了写作《少帅》,张爱玲曾多方搜集历史资料,并曾前往探访张学良未果。1964年,小说写出了约三分之二,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
至于张爱玲为什么会写作《少帅》,学者止庵表示,张爱玲以前的女主人公多为成年或少年,赵四小姐不太一样,她本身的背景、她所爱恋的对象都极为特殊。
她跟爱恋的对象之间关系,又不是妻、又不是妾,她在这种关系里独特的心理变化,把握什么、没有把握什么、丧失什么?这样的人物和关系,以我所知好像张爱玲以前没怎么写过。可以说赵四小姐在张爱玲若干女性人物之间是个新的人物,这点可能是当年特别引起张爱玲有兴趣写《少帅》的原因。
据悉,张爱玲另一部遗稿《〈小团圆〉手稿复刻》也于近期由故宫出版社出版,复刻版经由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和皇冠文化集团授权,限量99部,通过它可以一窥张爱玲手稿原貌。
武汉晨报
张爱玲遗稿 《少帅》简体版首发 2015.10.25
本报讯(记者鲁艳红
通讯员肖棋烜)由新经典文化主办的张爱玲《少帅》简体版首发式本周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举行。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张爱玲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学者止庵等到场为读者梳理《少帅》书里书外的情节。
记者从出版方了解到,《少帅》是张爱玲投入最深的一部小说。该书是以1925年至1930年军阀混战时期的北京为背景,以传奇人物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为原型撰写的一部爱情小说。自1956年张爱玲起意写这部小说开始,就极为重视,多方搜集资料。1966、1967年在给朋友的信中她还表示要继续写下去,最后却未能完成。
六年前,张爱玲遗稿《小团圆》横空出世引起读者关注和极大争议,此次《少帅》简体版出版,再次引发读者和学术圈热议。张爱玲生前创作的小说《少帅》将写作视角从以往周遭转向大历史、大人物。作品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原型展开的想象空间是否又一次影射自身情感?半部《少帅》大到题材结构、开篇场景、人物塑造,小到服饰器物、一言一行,犹如张爱玲版的《红楼梦》。其男女主人公的命运和结局又将如何?由于《少帅》是张爱玲生前留下的一部未完成稿,小说结局也将成为永久之谜。
大洋网-广州日报 《少帅》结局成永久之谜 2015.10.24
日前,张爱玲《少帅》简体版首发式在北京大学[微博]百年大讲堂举行。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张爱玲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学者止庵等到场为读者梳理《少帅》书里书外的情节。
据出版方介绍,《少帅》是张爱玲投入最深的一部小说。在她生前给朋友的信中说,三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可见用情之深。该书以1925年至1930年军阀混战时期的北京为背景,以传奇人物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为原型撰写的一部爱情小说。
张爱玲版的《红楼梦》
大时代、英雄人物、倾国倾城的爱情故事,这样的小说题材极佳,因此,自1956年张爱玲起意写这部小说开始,就极为重视并多方搜集资料。1961年10月她曾远赴台北搜集写作材料,1962年3月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查阅大量参考文献。有了多年的酝酿储备,她很快便开始动笔创作,1964年小说写出约三分之二,1966~1967年在给朋友的信中她还表示要继续写下去,但后来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
作品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原型展开的想象空间是否又一次影射张爱玲自身的情感?评论认为,半部《少帅》大到题材结构、开篇场景、人物塑造,小到服饰器物、一言一行,犹如张爱玲版的《红楼梦》。其男女主人公的命运和结局又将如何?由于《少帅》是张爱玲生前留下的一部未完成稿,小说结局也将成为永久之谜。
宋以朗:细说《少帅》背后
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介绍说:《少帅》是张爱玲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写的一篇英文小说,当时是没有出版的,她跟朋友提过,但没有人看过。张爱玲1995年在美国去世,去世之后她的遗物被寄到香港给我爸爸妈妈,《少帅》是其中一个英文打字稿。当时我爸爸妈妈也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它。
1997年,我妈妈将张爱玲的一部分英文书信和打字稿捐给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其中就有《少帅》英文稿。从1997年到2010年,英文稿放在南加州大学,没有其他研究者做过任何工作。到了2007年我开始处理张爱玲文学遗产的时候,发现传记里提到她上世纪60年代写过一篇《少帅》,可能有关张学良的故事,可是没有任何具体解释。到了两年前我开始考虑《少帅》需要中文译本。我最后决定出版英文版跟中文版,也就是今天的《少帅》。
关于为什么张爱玲当年写出这样一部小说以及当年没有出版?他觉得可能跟张爱玲的经历也有关系。
南方都市报 张爱玲遗作《少帅》译本简体版在京首发
2015.10.25
南都讯 记者黄茜 发自北京 近日,由新经典文化主办的张爱玲遗作《少帅》译本简体版首发式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行。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张爱玲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学者止庵等到场向读者介绍《少帅》成书及出版细节。
据宋以朗介绍,《少帅》是张爱玲1960年代在美国写的一篇英文小说,当时没有立即出版。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去世,遗物被寄给张爱玲生前挚友、住在香港的宋淇夫妇。1997年,我妈妈将张爱玲一部分英文的书信和打字稿捐给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其中就有《少帅》的英文打字稿。宋以朗说。
从1997年到2010年,这份打字稿静静地躺在南加州大学图书馆无人问津。直到两年前,宋以朗才决定请译者郑远涛将《少帅》翻译成中文,其繁体版已于2014年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
《少帅》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故事为蓝本,以1925年至1930年军阀混战时期的北京为背景,是一篇倾国倾城的爱情故事。为了写作《少帅》,张爱玲曾多方搜集历史资料,并曾前往探访张学良未果。1964年,小说写出了约三分之二,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
至于张爱玲为什么会写作《少帅》,学者止庵表示,张爱玲以前的女主人公多为成年或少年,赵四小姐不太一样,她本身的背景、她所爱恋的对象都极为特殊。她跟爱恋的对象之间关系,又不是妻、又不是妾,她在这种关系里独特的心理变化,把握什么、没有把握什么、丧失什么?这样的人物和关系,以我所知好像张爱玲以前没怎么写过。可以说赵四小姐在张爱玲若干女性人物之间是个新的人物,这点可能是当年特别引起张爱玲有兴趣写《少帅》的原因。
据悉,张爱玲另一部遗稿《〈小团圆〉手稿复刻》也于近期由故宫出版社出版,复刻版经由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和皇冠文化集团授权,限量99部,通过它可以一窥张爱玲手稿原貌。
城市快报 未完结的故事,结局永远是谜 2015.10.26
《少帅》是张爱玲投入最深的一部小说。在她生前给朋友的信中说,三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可见用情之深。该书是以1925年至1930年军阀混战时期的北京为背景,以传奇人物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为原型撰写的一部爱情小说。大时代的背景、时代造成的英雄人物、倾国倾城般的爱情故事,这样好的小说题材极为难得,因此自1956年张爱玲起意写这部小说就极为重视,多方搜集资料。1964年小说写出约三分之二,1966年、1967年张爱玲在给朋友的信中还表示要继续写下去,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
近日,张爱玲的遗稿《少帅》中文版出版,半部《少帅》,大到题材结构、开篇场景、人物塑造,小到服饰器物、一言一行,犹如张爱玲版的《红楼梦》。其男女主人公的命运和结局又将如何?由于《少帅》是张爱玲生前留下的一部未完成稿,小说结局也将成为永久之谜。
对 话
张爱玲的小说总算都出完了,再没遗稿了
《少帅》是用英文写作的小说,这个作品的背景为军阀混战的北京,张爱玲为写好这个故事,搜集、考证资料,前后花费了很长时间,她说三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足见她的重视程度。
截至《少帅》出版,张爱玲一生最主要的小说作品都已经跟读者见面了,尤其现在《少帅》出版后,相当于填补了张爱玲到美国之后中晚期创作的空白。当这个作家的全部创作脉络和创作版图摆在读者面前,相信大家又会对她有新的看法。《少帅》里有一句话真实有一千种面相,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件事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也许就是不同的面相,相信每一个读者心中的《少帅》也会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希望大家从小说中看到属于自己的张爱玲。
未完成稿如今出版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张爱玲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学者止庵日前出席《少帅》中文版首发式,畅谈《少帅》出版始末及其背后的故事。
《少帅》遗稿近二十年无人问津
问:《少帅》没有写完,故事也没有讲完,对于未完成的稿件有什么价值很多人有疑问,出版有什么意义?
宋以朗:《少帅》是张爱玲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写的一篇英文小说,当时是没有出版的。张爱玲1995年在美国去世,去世后她的遗物寄到中国香港给我的爸爸妈妈,《少帅》是其中一个英文打字稿。当时我爸爸妈妈也不知道怎么样处理它,结果是1997年我妈妈将张爱玲一部分有关英文的书信跟打字稿捐给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其中就有《少帅》的英文稿。
从1997年到2010年,《少帅》的英文稿放在南加州大学,没有其他研究者做过任何工作。
2007年我开始处理张爱玲文学遗产。两年前我开始考虑《少帅》是怎样的?我觉得非常简单的办法,是南加州大学在他们的图书馆网站刊出英文版,因为当年稿子是用英文写的,可问题是,有兴趣的应该差不多都是中国人,可能看英文不是那么容易。最后,我决定出版英文版和中文版,也就是今天的《少帅》。
《少帅》在张爱玲所有的作品里肯定不是最好的,但是是她拓展了文学视野的作品
问:很多读者认为张爱玲总是重复写一些人和一些故事,也就是写她的故事、她身边的故事,但《少帅》不是这样,从这个角度可不可以说《少帅》是张爱玲文学题材视野上的一次突破呢?
陈子善:外界一直有这样的看法,认为张爱玲的写作题材很狭窄,就是身边的事情、男女情感的纠葛。从表面上看似乎确实是这样,当然我不赞成这样的观点。如果仔细读她早期、中期的作品,可以看到她有很多题材的拓展。比如同样写战争、写战争给普通人的伤害,她不是按照传统或者一般的理解去写,她有自己特殊的处理方式,只不过我们对这种方式很陌生或者不能接受。
问:可以说她写这样的题材是一个突破吗?
止庵:我觉得《少帅》作为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故事,它有特别不一样的地方。可以说赵四小姐是张爱玲笔下若干女性人物中从没写过的新人物,这点可能是当年引起张爱玲写作兴趣的原因。《少帅》在张爱玲所有的作品里肯定不是最好的,但确实是她弥补了一定空白的作品,或者说拓展了她文学视野的作品,从这点上来讲,我觉得出版这本书是有意义的。
作为一个张爱玲迷,我觉得很遗憾的是张爱玲没有把自己的英文作品译成中文
问:这部小说是未完成稿,没有结局,如果按照张爱玲心中那条历史和爱情交融的线索写下去,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陈子善:《少帅》是处于爱情小说和历史小说两者之间的一部小说,我觉得,张爱玲想写出,当这样的爱情碰到了那个军阀混战的混乱年代会变成什么样。因为小说最后没有明确的结局,所以我们不能说结尾急转直下,也可以理解没有结局的结局这样的作品。张爱玲曾在信里明确说过:我写了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自己也没有想清楚。这是这个作品有趣的地方。
问:张爱玲还有什么作品要出版吗?
止庵:宋先生这几年陆续出版了张爱玲的几部遗作,有读者表示欢迎,也有人表示疑问怎么张爱玲老有遗作出版呢?其实,一个作家身后出版遗作是很正常的事情。
随着《少帅》的出版,这两天一直有人问宋先生,张爱玲还有什么作品可以出版吗?宋先生表示,还有两篇散文在整理中,但是小说没有了,想研究张爱玲小说的人现在可以开始了。另外,《少帅》这本书张爱玲是用英文写的,而且是没有写完的作品,这两件事确实给我们的阅读制造了一些困难。
作为一个张爱玲迷,我觉得很遗憾的是张爱玲没有把自己的英文作品译成中文。张爱玲曾表示要把自己的英文作品《雷峰塔》翻译成中文,但一直没有翻译,这是最遗憾的。
长江日报
《少帅》面世引疑猜:是张爱玲的又一部自传? 2015.11.03
日前,著名作家张爱玲未完成的遗作《少帅》中文简体版出版。随着这部用英文书写的作品面世,她的所有小说已经全部出完。张爱玲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原型,创作小说《少帅》多年,最后却未能完稿,也为这部作品蒙上了谜样的色彩,引发热议。
《少帅》是张爱玲用英文写的,她一共写了七章,英文打字稿为81页,由郑远涛翻译的中文简体版大概3.7万字。小说为何没有写完出版?有人猜测是写得不好,没有引起出版商的兴趣。香港学者冯睎乾却说:她只是在玩另一游戏,将先前的游戏规则统统改掉了,但改完却不告诉你,明明白白告诉你就没意思了。
在张爱玲书信中,她曾透露,友人们看到《少帅》的部分初稿后,都说小说里面提到的军阀、外国人太多,那些名字多到令人头痛;包括少帅说的很多话,似乎也与故事主题关系不大。
冯睎乾却认为张爱玲这样的处理是刻意的:其实她在告诉你,这些不是读者需要知道的事情。她想你代入周四小姐,听旁人的话时,就只觉得不可理喻。如要切实反映周四小姐的内心世界和处境,正需要这种方法,要令人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张爱玲用一些很细致的工笔来描画,但画什么呢,就是背景。后面画得仔细,不是想你去注意,不过希望给你一个背景,去烘托前面的事情。你说那些军阀的事如此繁复,就可说出周四小姐当时身处怎样的处境,会觉得多茫然──身旁的人都像一群红母牛一样,在做些古怪的仪式。书中就有这比喻。
有人认为张爱玲到美国以后,在创作上已是江郎才尽,冯睎乾却认为完全不是:张爱玲的早期作品无甚深度,都靠比喻、机智、文采去吸引你,这她都做得一流,如王尔德一样,水银泻地,所以立即出名。但她后期的作品,却会因重读而发现新的层次,《少帅》中讲张学良那些都非重点,重点是她如何处理材料,如何在上面加添自己的颜色。
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也直言:如果有人给你这本小说,不告诉你作者是谁,你读来会很疑惑。但如告诉你这是张爱玲写的,看法就会完全不同,尤其是如你熟悉她,就会开始想其他问题,不只看小说本身。这是她从未试过的,故《少帅》是否好看,很视乎你的角度。从她本人小说史的角度来看,《少帅》比《雷峰塔》有趣得多。
为什么转写大人物?
《少帅》以1925年至1930年军阀混战时期的北京为背景,主要人物陈叔覃和周四小姐的原型是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从1961年开始,张爱玲花费了3年多的时间来搜集写作资料,1964年小说写出约2/3,1966、1967年在给朋友的信中她还表示要继续写下去,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张爱玲生前给朋友的信中说:3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足见她对这部小说的钟情。
张爱玲擅写周遭生活,《少帅》却转而写大历史下的大人物,令研究者们费解。张爱玲研究专家止庵猜想,有三个原因促使张爱玲对这部小说念念不忘,第一个原因是,这里边的周四小姐跟张爱玲以往笔下的女主角不太一样,包括她的背景、她所爱恋的对象。还有她跟恋爱对象之间的特殊关系,那种不是妻、又不是外宅妾的关系,小女孩在这种关系里边独特心理的变化,她把握什么、没有把握什么、丧失了什么?这是张爱玲以前没写过的。
止庵觉得其实张爱玲始终对历史大变化里边的人物和大变化下的人物命运很关心,她在少帅身上看到那个时代变化的缩影,这或者是她写作这个题材的第二个原因。
张爱玲于1963年左右开始写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故事,时隔四十年,所有事情都烟消云散,只剩一对老人坚持往下活,但是这个世界把他们忘了,这种沧桑感也打动了张爱玲。止庵认为,这是张爱玲创作的第三个原因。
他吻她,一只鹿在潭边漫不经心啜了口水。她晕眩地坠入黑暗中。
在影射自己的爱情故事?
在阅读《少帅》之后,很多人会惊异于张爱玲对主人公周四小姐爱情心理的细腻描摹,仿佛她就是小说的人物原型赵四小姐。
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却透露,通过张爱玲给友人的信件可以看出,她其实看不懂少帅是怎样一个人,也看不懂赵四小姐想什么,她一度觉得没有办法写下去。但宋以朗认为:和写《色戒》一样,张爱玲最终找到了办法,就是女主人公其实是她自己,女主人公的想法正是她的想法。
香港学者冯晞乾在考证后甚至认为,《雷峰塔》、《易经》、《少帅》才是张爱玲的自传三部曲,写于上世纪70年代的《小团圆》反倒是豁出去地讲自己了,过于写实。《少帅》中的少帅与现实中的胡兰成,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非常类似:两人虽然是一个抗日,一个亲日,但都是在现实中扮演着背叛者的角色;少帅与周四小姐相差十来岁,胡兰成与张爱玲也相距十来岁,他们都在战乱的大时局中辗转生存、颠沛流离;此外,少帅与胡兰成都有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正室,也都很风流。
小说中离奇的爱情童话,对张爱玲还有一层特殊的切身意义。1937年张爱玲17岁时,因为跟后母口角,被父亲毒打并拘禁半年,中间还得了严重的痢疾差点死掉。因此,小说中17岁的周四小姐渴望少帅带枪来救她,这更像是张爱玲被父亲囚禁时的幻想:有一位英雄踏遍千山万水赶来,克服重重险阻救她。有研究说,张爱玲对周四小姐有很强的代入感,或许正是她着迷于这个故事的原因。
他历劫归来,这对于她是他们俩故事的一个恰当结局。从此两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为什么描写如此大胆?
与以往写作上的含蓄风格不同,张爱玲在《少帅》里加入了不少性描写,这也是令很多张迷不解的地方。
比如说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初遇年份,按照采访过张学良的台湾作家郭冠英的说法,应该是1927年。但在小说中,张爱玲硬生生提前到了1925年,周四小姐13岁,少帅24岁,这就变成了民国版的《洛丽塔》。
香港学者冯睎乾认为,张爱玲很少犯细节上的错,如果犯了,那肯定是有深意的。让周四小姐提前到13岁登场,其实是为了顺理成章地引用唐朝诗人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13岁是女人由女童变为少女的年龄,张爱玲借用杜牧的诗,将一千年前的扬州妓女和民国时代的赵四小姐联系在一起,引申出现代女性仍旧延续着古代女性命运的主题。
《少帅》仅3万字的残稿,性描写却不下10处。但此时的张爱玲已显现出不同于早期言情小说特质的另一重气象:她敢于把性写得像死亡,并用上了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和象征手法。
少帅和周四小姐的初夜,小说里是这样写的:他拉着她的手往沙发走去。仿佛是长程,两人的胳膊拉成一直线,让她落后了几步。她发现自己走在一列裹着头的女性队伍里。他妻子以及别的人?但是她们对于她没有身份。她加入那行列里,好像她们就是人类。
类似的一队排成直线的女人也出现在日后的《小团圆》中。冯睎乾认为,通过周四小姐,张爱玲试图总结所有女人的命运:不管什么时代,女人只要能跻身那支由盘古初开以来一直为繁殖而舍身的行列,就会感到现世安稳,然而安全感的代价可能是要赔上个人灵魂,融入一个无名无姓的集体位格。
达州日报 张爱玲会怎么写张学良故事? 2015.11.05
写的是张学良和赵四小姐?
早在1956年,张爱玲就想写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故事,在给朋友宋淇的信中说,三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宋淇曾对这个选题极为赞赏:小说题材太好了,大时代背景,时代造成的英雄人物,然后有一段始终不渝的爱情故事。
1961
年,在美国稳定下来的张爱玲欲进军国际,准备用英文写《少帅》。她和宋淇、邝文美约好,回香港一年搜集写作资料。美国新闻处的麦卡锡献策,可以动用美新处的关系去访问张学良,张爱玲特地购买了在台转机的航班。但由于当时张学良还在软禁中,张爱玲不可能采访到张学良本人。
1962年3月回到美国后,张爱玲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查阅大量参考文献。1964年小说完成了约三分之二,从少帅和四小姐相遇写起,写到少帅到南京开会,尚未写到西安事变,就停笔了。
四小姐其实是张爱玲?
《少帅》中的女主人公只有十二三岁,这种乱世洛丽塔的设定,今天读来还是觉得非常大胆。
熟悉张爱玲的读者会一眼看出四小姐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例如张爱玲把自己的性经验用在了四小姐身上,当年《少帅》出版不成,才又写自传体小说《小团圆》,所以《小团圆》的床戏有许多跟《少帅》相似。比如《小团圆》:他讲几句话又心不在焉地别过头来吻她一下,像只小兽在溪边顾盼著,时而低下头去啜口水。《少帅》:他探身掸了掸烟灰,别过头来吻她,一只鹿在潭边漫不经心啜了口水。
可以看到,几乎《少帅》里每一处性描写都能在《小团圆》找到对应。
《少帅》为什么没有写完?
现存《少帅》英文打字稿是81页,翻译成中文大概3.7万字。为什么没有写完呢?
张爱玲20世纪60年代写作此书是希望进军美国文坛,但是复杂的民国人物,大量通过对话带出的民国历史,很难让美国人的思维跟上。而张学良在台湾非常敏感,该小说也不可能在台湾出版。1964年,张爱玲在给邝文美和宋淇夫妻的书信中说,把写好的部分给美国朋友看包括她当时的代理人兼挚友麦卡锡。结果都不喜欢,说历史太混乱,人名完全记不清。我读到新出的一本中国近代历史的书评,说许多人名完全把他搅糊涂了,直到蒋出现才感兴趣,所以我早有戒心,自以为特别简单化,结果仍旧一样,难道那段历史根本不能动?张感到三年的心血白费了,可能要全盘推翻,但直到1966年还没有放弃《少帅》,还希望能在一年半之内完成。
但是无论是中文市场还是英文市场都出版无望,张越来越灰心,还没有写到西安事变就搁置了。
1991年张学良重获自由,宋淇写信重提此书稿,张爱玲回信说对张学良已经失去了兴趣。
张爱玲的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说,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去世后,她的遗物寄到香港给宋淇、邝文美夫妻,《少帅》是其中一部英文打字稿。当年稿子是用英文写的,有兴趣的人应该差不多都是中国人,可能看英文不是那么容易。其实要出版这个东西是需要中文译本的。我最后决定出版英文版加中文版,也就是今天的《少帅》。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宋以朗还邀请了熟悉民国历史的冯睎乾写了导读。
新华网 特别的《少帅》,不一样的张爱玲 2015.11.06
最近又有一部张爱玲的遗稿面世,我自然去买来读了。这本名为《少帅》的小说是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故事为蓝本的,只可惜是一部未完稿。书中故事始于
1925年,到1930年就戛然而止。那时,九一八事变还未发生,西安事变还在遥远的6年后,张学良壮阔的一生刚刚展开,他和赵四小姐单纯地恋爱着,
浑然不知漫长的幽禁岁月暗藏在前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张爱玲曾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写作这本书,还曾从美国飞往台湾搜集资料,甚至尝试托人采访幽禁中的张学良。可是后来她在出版代理人的提醒下意识到这本夹杂了太多中国近代人物关系的书在美国没什么市场,因此中断了写作。
我第一次读张爱玲是小学五年级,当时怀着很大的期待,但发现并不喜欢那些过于苍凉的故事,也不喜欢她对笔下人物近乎刻薄的嘲讽。因此厚厚的两本文集我读了两三个故事就放下了。直到上了大学,张爱玲另一部著名的遗稿《小团圆》出版,我通过这部自传体小说对她的生平有了了解,才慢慢悟出她那些小说中无尽的悲凉。
然而《少帅》和之前读到的张爱玲的小说不大一样,我甚至能感觉到她对笔下男女主人公的疼惜,特别是女主人公周四小姐(小说里赵四小姐的化名)对男主人公陈叔覃(小说里少帅张学良的化名)的爱,单纯清澈,没有之前小说里那些面目可憎的算计。故事里,少帅年幼丧母,由妓女出身的五姨太抚养,跟他父亲的关系一直都很紧张,有一种怀着深切孤独的感伤。赵四小姐呢,也是亲生母亲早逝由失宠的姨娘抚养长大。张爱玲特意给了他们相似的成长历程,读者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到二人因同病相怜带来的相互疼惜。
故事是从赵四小姐的视角展开的,张爱玲描写她的小女儿心,她是棵树,一直向着一个亮灯的窗户长高,
终于够得到窥视窗内,这样怜惜的笔调,在她以前的小说中几乎是没有的。少帅年长赵四十多岁,他们相爱时他早已在父亲的安排下结婚。她是惶恐的,不知道他们的爱能不能有结果。但他们的爱却是明亮的,带着初恋的暧昧,他凑近看看折扇上有什么东西让她着迷,靠得这样近,两人都有些恍惚,他吻她,一只鹿在潭边漫不经心啜了口水,她晕眩地坠入黑暗中,他把她拉到膝上,她低头坐着,感到他的双眼在自己的脸旁边发亮,像个耳坠子一样
少帅在赵四心目中是英雄般的存在,她甚至暗暗希望自己被父亲囚禁在家,那么他就会为了她而来。这样单纯的少女心,很难想象出自张爱玲的笔下。而当他们二人最终得到家人的承认真正走到一起时,她感受从未有过的心安,她曾经想要的全都有了
一种不可动摇的笃定感注入了她的灵魂,如同第二条脊梁,她生命中再也不会有大事发生了。
中国新闻周刊(北京) 张爱玲:在那不可解的喧嚣深处 2015.11.09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温天一
微信公号:百万庄的小星星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版图上,很少有一位作家,能够像张爱玲一样,引发如此众多的关注。不止于她的作品,八卦、家族、历史,甚至还有她的服装、首饰,甚至一抹胭脂的色彩,都成为了后世人们津津乐道、并孜孜不倦寻觅的主题。
在她去世之后,人们依旧能够看到她的新作出版,并依然稳居着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位。
近日,张爱玲小说《〈小团圆〉手稿复刻》版和《少帅》简体版出版发行。至此,张爱玲的所有小说都已经面世,而她的传奇仍然余烬闪烁。
如果能够重新选择,我肯定不会接受这份礼物。
作为张爱玲的好友宋淇与邝文美唯一的儿子、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说。
宋以朗1949年出生在上海,在四个月大的时候被父母抱在怀里来到香港,18岁时离港赴美,并留在那里生活了30年。
虽然宋以朗的父母分别毕业自燕京大学比较文学专业与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系,但宋以朗却一直从事着一份与文学毫无关系的工作,他拥有统计学博士的学位,并且曾在全球第二大统计公司担任顾问职务。
宋以朗小时候见过张爱玲,但印象不深。彼时的他对家中出现的这个高高瘦瘦、戴着眼镜、与父母用上海话交流的女人并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偶尔抱怨着她一来,就占据了我的卧室,我就只好到客厅当
厅长 。
2003年,为照顾生病中风的母亲,宋以朗回到香港。2007年,邝文美去世,宋以朗正式开始接管张爱玲这份通过父母遗留给自己的
礼物,宋以朗的名字,从此与张爱玲紧紧联系在一起。
但宋以朗并不承认自己是研究张爱玲的专家。我这么多年做的东西,算不上什么研究,我只不过是对解决问题这种事情有兴趣,不止张爱玲的问题,任何事情都可以。
解决问题是宋以朗面对张爱玲遗产的态度。
在每次决定一本书稿是否要出版之前,宋以朗都会进行数次严谨又专业的统计学分析。他首先从自己家族内部的资料着手,在父母与张爱玲长达90多万字、浩如烟海的通信来往中,摘取出与此文稿相关的内容,并由此一步步判断出作者对于它的态度以及重要程度,然后再将统计内容从家族内部延展到网络以及社会各类相关人等中去,并最终得出相对精准的数据分析。
说来说去,对我来说,其实都是数字的问题。宋以朗这样总结自己的张爱玲研究。
从出版第一部张爱玲遗作《重返边城》开始,在接管遗产的六年内,宋以朗又整理出版了《小团圆》《异乡记》《张爱玲私语录》《易经》《雷峰塔》《宋家客厅》《少帅》等七部张爱玲作品及相关书籍。
他依旧很少从感性的文学角度分析张爱玲的作品,而在任何与张爱玲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与媒体活动上,坐在嘉宾席上的宋以朗一般都会面带微笑,认真地倾听其余研究者的发言,并偶尔用词不达意的普通话补充两句。
张爱玲研究学者陈子善却觉得宋以朗的头脑非常清楚,按照陈子善的讲述,宋以朗几乎收集了市面上能看到的所有张爱玲传记,并且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异于常人。
比如大家都说张爱玲的《少帅》是写西安事变的,但宋以朗所感兴趣的点是,这种看法究竟是谁第一个提出来,然后他会去调查研究。陈子善说。
我从来都不会去说这本书写得很好,这本书写得很差。因为我真的不懂。宋以朗对《中国新闻周刊》开着玩笑。
如果我真的销毁这个东西,我不是人
《小团圆》是宋以朗出版的第一本张爱玲遗稿。
这本书出版伊始,曾在中国两岸三地的文学界引发起巨大争议,但争议的主题,却并不是因为其文学价值,而是集中在它是否应该出版问世上。
按照宋以朗的回忆,他最初接手这份遗稿是在2007年母亲邝文美女士去世之后,彼时的他还远远没有意识到张爱玲冥冥之中转交给他的这份礼物会在将来的岁月,生出多少牵绊甚至麻烦。
面对纷繁复杂的张爱玲遗留稿件,宋以朗先从较为简单的工作开始着手,在整理完成《重返边城》等断简残片之后,他不得不面对这部长达16万字、619页张爱玲用疏落的字体,誊写得整整齐齐的完整手稿。
我从没有见过一份手稿是《小团圆》这么厚的,我一页一页地看,统统都是工工整整。当时我想,如果我真的销毁这个东西,我不是人。这种东西以后不会再有了。我是将近四十年没有写过中文的,一直都是用电脑键盘打字,我很难想象今天还有作家会手写几十万字的小说,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宋以朗回忆说。
宋以朗没有按照张爱玲在遗嘱中所提及的那样
《小团圆》小说要销毁。这些我没细想,过天再说了。而是选择在2009年,将它正式出版。我有三种选择,出版,销毁,或者搁置,等其他人来做出决定。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已经六十几岁了,自己没有儿女,而我姐姐的儿女都是美籍华人,他们不懂中文,所以最终这个决定,还是得我来做。宋以朗说。
文学家木心曾在一篇题为《素履之往》的文章中评价张爱玲,他把张爱玲称呼为乱世的佳人,而世不乱了,人也不佳了。言下之意,木心认为张爱玲的创作源泉,来自于孤岛时期的上海,而当乱世结束,她的文学生命也就戛然而止了。
而作家、学者、中国内地版《张爱玲全集》的主编止庵则认为,木心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评价,是因为对于张爱玲后期的创作脉络并不熟悉。
《小团圆》一出,对现有张爱玲的研究不是补充,而是一种 颠覆 。学者止庵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看了《小团圆》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张爱玲的那些传记都白写了,过去根据有限的材料,大家做出一些判断,比如她跟傅雷、苏青、胡兰成、桑弧等人的关系,其实都是一面之词,因为《小团圆》,原来的很多说法都需要我们去重新审视和审核。止庵说。
但有意思的是,张爱玲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在1994年出版的《对照记》,在那部书中,张爱玲为自己挑选出来的家族照片一一作了解释说明,她的祖父母、爸爸妈妈、姑姑、弟弟
都纷纷入文,笔调散淡却不时流露出怀乡忆旧的脉脉温情。
时隔十五年之后,作为张爱玲去世后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作品,《小团圆》却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暗示出了张爱玲对于自己家族以及亲人的另外一种认知。在《小团圆》中,张爱玲的文笔冷静而残酷,她甚至以一种揭发的姿态,描写出亲人之间的嫌弃与淡漠,情人之间的纠缠与算计
《小团圆》不提供传记材料,它提供的都是对现有传记材料的破坏。止庵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说。
我觉得在这段话中,张爱玲说出了她一直想要做的事情
我想张爱玲对这个故事感兴趣,是因为它看上去有一点像《倾城之恋》,是 西安事变
成全了赵四小姐,如果没有那场事变,他们俩人的关系就算完了。宋以朗揣度着张爱玲写作《少帅》的初衷。
那是一个没有写完的故事,夹杂在云遮雾罩的历史叙事中,我们隐隐看出了一个单纯少女与一个倜傥军官之间的爱情故事。但那似乎并不是我们所能够想象出的张学良与赵四小姐,而是张爱玲对于历史抑或自身的某种投射。
与《小团圆》所不同的是,《少帅》的文字稿在张爱玲在世时,除了她自己,从未有人真正读过。在1995年张爱玲去世之后,《少帅》的英文打字稿夹杂在大批遗物中,邮寄到香港宋淇与邝文美夫妇手中。邝文美后来又将它与一部分张爱玲的书信一起,捐赠给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图书馆,并在那里静静搁置了十几年。
我不认为《少帅》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如果不熟悉张爱玲,你会看得一头雾水。宋以朗这样形容这部作品。
《少帅》是张爱玲在上世纪60年代移居美国后,用英文写成的小说。她为了这个故事,甚至用长达三年的时间来搜集、考证历史资料,但最终在写完短短七章之后,她放弃了它。没有人知道张爱玲提起笔并最终放下的原因。
如果要我猜,我觉得接下来的第八章应该写 九一八
,第九章就是西安事变,第十章写台湾,如果张爱玲在1990年到1992年还在写作的话,那时候,她应该会写到张学良解禁之后的生活。宋以朗说。
张爱玲曾经在1937年中学毕业时,填写了一份刊登在校刊《凤藻》上,由毕业生回答最喜欢什么最恨什么的调查问卷。在那份问卷调查中,最喜欢的人物一栏,张爱玲填写的是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
后来,在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的通信中,她又提及这份表格,并将它称为自己的爱憎表。宋以朗认为,在这份爱憎表中,已经透露了张爱玲对于爱德华八世这类性情人物的仰慕,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她对少帅张学良产生兴趣的缘由。
在张爱玲的眼中,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似乎将浪漫爱情看得比国家大事都更重要,所以《少帅》其实是一个爱情故事,延续着她投射在爱德华八世身上的少女幻想。宋以朗说。
止庵则认为,张爱玲也许是在少帅的身上,看到历史和时代变化的缩影。张爱玲是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动笔写这个发生在距离她写作时四十年前的故事,如果之前有人写它,一定会写成一个张恨水式鸳鸯蝴蝶的小说,但时隔四十年之后,一切事情尘埃落定,只剩下一对老人,他们还活着,但世界已经把他们遗忘了。止庵猜测,正是这样的时代沧桑感引发了张爱玲的兴趣。
美国作家塞林格曾经在他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借着主人公之口戏谑着提出了一个关于读者与作家之间关系的问题,有些作家你读完他的书,会想打电话和他聊聊;而有些作家,你觉得他的书也不错,但绝不会想和他成为朋友。而中国学者钱钟书也曾提到过类似的话题,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但对于张爱玲来说,她可能是整个华语文学界拥有粉丝最多的作家,即便在上世纪她隐居美国之时,也有记者不远万里找到她居住的寓所,求见不得后,通过捡拾张爱玲丢弃的垃圾,最后敷衍出了一篇长达万字、题为《华丽缘
我的邻居张爱玲》的文字报道。
假如张爱玲还活着,以她的性格,她一定不会有兴趣与读者和研究者做朋友。止庵和陈子善都这么认为。
止庵甚至还举了一个张爱玲游览台湾的例子,在《重返边城》中,张爱玲全文只提到过一个在台湾期间陪同她游览的朋友的名字,是画家席德进。而在花莲与她最亲密熟悉的王祯和却只字未提,甚至后来王祯和去美国,张爱玲也并没有见他。而后来止庵考证出,张爱玲在写作《重返边城》的时候,当年陪她同游的人中,只有席德进在她写作之时已经去世。她提了死去的人,却不提健在的人,这很有意思。止庵说道。
就像张爱玲那些写下一半就拦腰斩断、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结局的故事一样,隔着重重似是而非的往事资料,我们也永远看不清这位中国现代拥有最多话题的女作家真正的模样。但换一种角度,正如同张爱玲在散文《烬余录》所写的那样:我没有写历史的志愿,也没有资格评论史家应持何种态度,可是私下里总希望他们多说点不相干的话。现实这样东西是没有系统的,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在那不可解的喧嚣中偶然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刹那,听得出音乐的调子,但立刻又被重重黑暗拥上来,淹没了那点了解。
我觉得在这段话中,张爱玲说出了她一直想要做的事情。宋以朗说。
本文首发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总第731期
海南日报(海口) 张爱玲构筑的平行世界 2015.11.23
张爱玲的佚文遗作的发掘,就像前苏联的一位撑杆跳高运动员,在奥运会和世锦赛上,每次都将自己保持的记录提高1厘米,一直保持了十余年。张爱玲的全集前些年早就出了,连以搜集现代文学史料闻名、雅称张爱玲的未亡人的陈子善教授,也开始在张爱玲编剧的电影上听录台词,从上海小报上找到的佚文,宋家所藏的张爱玲遗稿,还有分散在各处的张爱玲书信,又开始一轮轮、一年年的轰炸,几乎每本都会引起或大或小的话题或热潮。为什么呢?只有一个理由,因为张爱玲呀!
这本新近出版的《少帅》也是如此。一位朋友迅疾在网站上买了一本,因为是张爱玲呀。即使是别人翻译的。前些天,宋以朗、陈子善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开这本书的首发式,一位喜欢朱天文的同学参加了首发式,又读了书,疑惑兼感叹跟我说:你读了《少帅》么?这就是借一个历史框架写流苏和九莉呀,这是一个张爱玲的平行世界。
历史与小说的艺术
据《少帅》所附的《别册》介绍,这部张爱玲所写的英文历史小说,构思于1956年,写于1963年左右,但只完成了三分之二,就搁笔。此后,张爱玲对张学良这一题材失去兴趣,最后未完成。张爱玲去世后,宋家将遗稿复印本赠送给一家美国大学,从此石沉大海。直至近年,宋以朗决定找翻译,和这几年相继出版的张爱玲英文小说《雷峰塔》《易经》《小团圆》一般,最终得以面世。
在这些时间节点上,最关键的当然是1956年至1963年,彼时张爱玲正在美国,这位最知名的华文小说家,意图用小说打开美国的大门,而获得安身之地。1963年正是张爱玲的幸运年,张爱玲正在写《少帅》。《少帅》写的是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故事。在民国初年,从北洋军阀时代的张作霖,到西安事变的张学良,这位被称作是少帅的张学良显然是中国系天下安危于一身的人物,而后又被终身拘禁,又构成这位少帅的奇特命运。张爱玲此时决定来写《少帅》,也许既有出自题材的考虑(中国符号),更有她一贯在历史中寻找个人命运的写作趣向,正如《倾城之恋》里,一座城的陷落成全了一对男女的爱情。或者说,一座城的陷落只是为了成全一对男女的爱情。而在《少帅》里,有张学良和赵四小姐,赵四小姐说过的一句话,触动了张爱玲的心弦:张学良的拘禁,反而成全了赵四小姐。因张学良,这位合书生、军人与花花公子于一身的新军阀,当他处于被拘禁的境地时,反而能与终身追随他的赵四小姐相依为命。这桩关系到一个国家、比一座城市陷落更大的历史事件,最终竟然成全了一对人儿。
《少帅》写民国初年,从张作霖进入北平到张作霖被炸死,再到东北易帜、张学良去南京就职。这一段历史风起云涌、纷纷芸芸,用鲁迅的诗就是
城头变幻大王旗,但尽销于小儿女的喃喃话语之间。为了写这一段历史,张爱玲曾经想去台湾实地考察,也曾翻阅港台杂志的忆旧文章和传记,果不其然,在小说的一些细节里,研究者找到了彼时杂志上的文章的改写,但更多的是无从查考。除非是能找到张爱玲当时的阅读书单,就像最近有人从国家图书馆里找到王国维当年阅读的西文书一般。比如以下这一段写看戏:
她见过中途有些人离开包厢,被引到台上坐在为他们而设的一排椅子上。他们是携家眷姨太太看戏的显贵。大家批评这是粗俗的摆阔,她倒羡慕这些人能够上台入戏;尽管从演员背后并不见得能看到更多。
这种观众上台看戏的习俗,已是多年不见于舞台。这些年来,也只见过昆剧《1699桃花扇》里,在大舞台上摆上椅子,让没有表演的演员坐着当看客,观看小舞台上的表演。但这种场景,倒可以当做张爱玲对于世间的一种观察和隐喻。也是小说中的作为小女孩的周四小姐(赵四小姐在《少帅》中的名字)的一种人生感想。
然而,通过材料重写历史细节之外,更重要的是小说的视角,那些情感的细节,倾注的却是张爱玲的自己。正如张爱玲所说:历史如果过于注重艺术上的完整性,便成为小说了。在《少帅》里,虽然经过翻译的流失,但那种张爱玲气息,仍然扑面而来。比如写周四小姐想了解少帅,想了解成人世界的愿望:
她是棵树,一直向着一个亮灯的窗户长高,终于够得到窥视窗内。
而周四小姐和少帅之间的感情和往来,既像《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和范柳原,又像《小团圆》里的邵之雍和盛九莉,也即,是一种张爱玲特有的情感经验与模式。张爱玲在书写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故事的过程中,逐渐偏离和改写了历史中的人物,而把他们变成自己的故事中的一个个化身。
张爱玲与胡兰成
张爱玲与胡兰成,这一对民国文坛的著名文人情侣,他们的故事,经由胡兰成的《今生今世》里的《民国女子》,已为大众耳熟能详。诸多细节与金句,都已成为当代习语与野史的一部分。胡兰成在日本将《今生今世》寄给美国的张爱玲,但并无回应,似乎是这段故事的结局。然而,近年来出版的《雷峰塔》、《易经》、《小团圆》、《异乡记》、《少帅》等张爱玲遗稿,极大的改写了这一故事。因这几部作品,《雷峰塔》、《易经》、《少帅》皆有胡兰成的影子,《小团圆》是二人关系的隐写,《异乡记》是张爱玲用中文写的寻找隐遁在温州的胡兰成的一路旅程。由此可见,张爱玲不仅是为胡兰成开启写作之秘密的天启式的人物,胡兰成亦是张爱玲纠缠不清的一个主题。或者说,在张爱玲的文学经验中,胡兰成是一个刻骨铭心,以致被反复书写的一类角色。
在《少帅》里,少帅与周四小姐的情感故事,是不是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胡兰成与张爱玲呢?有人指出,这或许与纳博科夫其时正在美国流行的《洛丽塔》有关,《洛丽塔》不就是写一位中年男子对一位小萝莉的不伦之恋么?少帅与周四小姐恰好亦如此。但如考察胡兰成与张爱玲彼时的年龄,也与这种年龄的相差相合。更重要的是,在《少帅》里,周四小姐对少帅的那种倾慕,一个小女孩眼中的情人的光辉,和张爱玲的表达何其相似,譬如这一金句: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是在《今生今世》里,张爱玲送给胡兰成的照片后所题的字。这种全身心的卑微的喜悦,不正是洋溢在小说《少帅》的整体氛围里么?而几经波折,在餐桌和客厅里,太太小姐们所谈论的民国风云过后,少帅与周四小姐因缘聚合,成其好事之时,那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又何其能反映周四小姐此刻之心意。
在《少帅》的结尾,张爱玲写到:下一次南行,太太们也与他同坐一架私家飞机。终于是二十世纪了,迟到三十年而他还带着两个太太,但是他进来了。中国进来了。少帅与周四小姐的故事到此戛然而此。据张爱玲原初的构思,这只是小说的三分之二,之后必定还会有西安事变,这才是决定小说中少帅与
周四小姐之终身的倾国之恋。或许,还有在台湾的幽居等等。但是张爱玲已经厌弃张学良这个角色了,这有点像她后来再也不回应胡兰成一般。小说《少帅》或许没有写完,但张爱玲心目中的少帅已经写完了。
平行世界里的张爱玲,依旧是张爱玲。那朵花在尘埃里开放,经历世事后,又枯萎了。在一个个由张爱玲的文字构筑的世界里,来来往往的人与世,依然是张爱玲,依然是花开花落,人世轮转又无常。
苏州日报 张爱玲新著及其他 2015.11.27
辞世
20年,作家张爱玲又有新著出版。此次面世的是一部未竟之稿,小说《少帅》。有好事者做了一个统计,说已故作家张爱玲以平均每年出版一本以上新著
的速度,让在世大多数作家汗颜。段子归段子,关于她的话题,20年来此起彼伏,常常一波未平,而一波又起,直接带动了旧作与新著销售,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或许要感谢其遗产执行人强大的市场运作能力,每每在上一个话题即将沉寂之时抛出新的话题。当然,市场本身也有这方面的需求,所谓卖点够多。《小团圆》出版当年,畅销80万册,其火热程度不输当红的90后作家。
作家死后变得丰产,或身故后声名日隆的,在文学史上并不鲜见。王小波自1997年4月11日去世后,很多在其生前闻所未闻的作品,包括能够找到的残稿,已全部出版。评论、纪念,乃至争论文章大量涌现,有超过30家内地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全部或部分作品,文艺青年至今依然以读王小波为荣。这非常了不起,他的黑色幽默的文学风格和爱智恶愚的价值信念,对当代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还在继续。
曾经以一部《荒野侦探》笑傲拉美文坛并横扫欧美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的智利作家波拉尼奥,2003年在巴塞罗那去世,过世后其作品陆续被发掘出版,获得高度赞扬。命运对波拉尼奥实在苛刻,他一生都在为摆脱经济的困窘而挣扎。他做诗人的阶段,打零工、洗盘子,有时跑到酒店当差,在露营地当守夜人,以及去捡废品。在被肝病夺去生命以前,他一直在写一部名为《2666》的长篇小说,这部鸿篇巨制最终并没有完成,但此书于2004年(作者去世后一年)出版后再次引起轰动。2009年,该书的英译本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批评家奖,甚至被称为25年来最佳西班牙语小说之一,两年后,中文版引进,掌声一片。据说,自从
40年前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横空出世以来,再也没有哪一位拉美作家能够折腾出如此之大的动静。
有些作家在世时,很不期望读者见到自己的某部作品,或者因为有某些难以言说的隐痛,或者不那么满意,又舍不得自己来销毁,便留下话儿说不出版,或者死后再看。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没错,就是写《印度之行》的那一位,他的小说《莫里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即已写成,却一直压在箱底,直到1970年作者去世后才得以问世。福斯特知道书中关于同性恋的内容与描写不容于当时的社会,因此将其交由后人评说。同样因为某些因素而不便立即发表作品的还有罗曼·罗兰,1935年6至7月,受高尔基的邀请,罗曼·罗兰进入苏联做为期一个月的访问。访苏期间,他将所见所闻及随感记录下来,访苏结束后,他对笔记作了修改和补充,加写了一篇附记,成为一本完整的作品,题名为《我和妻子的苏联之行:1935年6月至7月》(也叫《莫斯科日记》)。几个月后,作者在封面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未经我的特别允许,在自1935年10月1日起的50年期满之前,不能发表这个笔记──无论是全文,还是片段。我本人不发表这个笔记,也不允许出版任何片段。遵从作者的意愿,这本笔记于1985年才公开出版,此时,罗兰夫妇均已离世多年。
硬汉海明威,大家都知道。他在自戕之后,也是作品不断,先后发掘出10多个短篇,一部未完的中篇。其中较著名的有:《流动的盛宴》《危险的夏天》和《海流中的岛屿》,长达1500页的《伊甸园》也是未竟之作。关于遗作,最传奇的其实是卡夫卡。卡夫卡生前出版七本小说的单行本和集子,但是默默无闻。
1924年,他病入膏肓,临终前托付好友布罗德将其全部手稿付诸一炬。但布罗德却违背他的遗言,将他的遗作全部保存下来,出版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定稿),以及书信、日记,并替他立传。遗作大部分连标题都没有,有的甚至是非常潦草地写在稿纸或其它纸上。据说一摞未曾出版的卡夫卡作品现在仍锁在以色列的一个保险柜里,重见天日不知何年。
张爱玲还有没有新作品?其遗产执行人声称:据我目前整理家里的资料中,应该是没有了。但是也不排除有些遗稿,是夹杂在还没有来得及整理的资料里,一时间没有被发现。此外,由于整理张爱玲资料的研究者并不止他一个,也可以从别的渠道,比如一些旧杂志或研究机构发现整理出版的。因此,此刻就断言张爱玲将再无新著为时尚早。再说了,像《小团圆》那样有史料价值的书还是早日出版的好,起码可以断了那些传记作家臆想张爱玲的念头。
钱江晚报(杭州) 《少帅》,是否张爱玲
2015.11.29
张爱玲的《少帅》,读第二遍时才觉得顺畅些,原因是读了《少帅别册》。
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我猜想不是所有张迷(更何况张迷几乎都是女性)都十分了解。对于那个时代的背景和人物,《少帅》的介绍纷乱且漫不经心,这也是造成阅读困惑的主要原因。如此看来,《别册》的存在的确必不可少。可是一本小说需要另加《别册》来说明,或是此书一直在美国未能被出版的主要原因吧。
书是用英文写就的,在张爱玲过世十五年之后,由郑远涛译成中文。能看得出译者在努力模仿张爱玲的一贯口吻,可是他毕竟不是她。这本小说大约是最不像张爱玲小说的张爱玲小说,翻译的文本自然失了张汉语写作的精美与讥诮。张生前若是能用中文再写一遍,怕是会好看许多。
张爱玲在美国文坛一直水土不服,所以,她意欲效仿《洛丽塔》,把周四小姐(原型赵一荻)和少帅交往的年龄提前到了13虚岁。只是,把那些与少帅之间关于时局、战况等等复杂的话题,加于一个12足岁的深宅大院里与姨娘为伴的女孩子的身上,似乎很难令人信服。况且,一个12岁的孩子和一个22岁的青年之间怕是不太可能有那么顺畅的交流吧?
这部小说当然是以少帅与周四小姐的爱情为主线展开的,其间交织了时局之变。张爱玲更多地是站在周四小姐的视觉角度上交代一个个场景,而他们的爱情里影影绰绰地晃动着九莉和邵之雍的影子。张爱玲用自己的爱情在写周四小姐的爱情,似乎太过于偏隘了些。周四小姐因为少帅对她的情有独钟而显得被动而勇敢,以她的聪明和好运在17岁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这大概是张爱玲对她自己17岁时的窘境在心理上的逆袭。其实我们都知道,赵四小姐是被父亲驱逐出门的,到了夫家一直以秘书身份存在。即使少帅的原配去了美国也一直不肯离婚成全赵四的名分,直到几十年后宋美龄出面调停,赵四才当了年老的新娘。所以,赵四的性格中应当有别于九莉的坚韧、果敢和聪慧。
我想我应该客观地说一句,《少帅》作为作者过世后所出的书,是完全脱离了作者控制的作品。我想,张爱玲生前怕是几乎都已经把它忘了吧?
台州晚报 一部用英文写成的未完稿
王晓剑 2015.12.05
王晓剑,路桥人,供职台州市直机关。喜爱阅读,每读到一本好书,便施施然如获至宝。平时读书、动笔两不误,每日用纸笔记录阅读心得,每月在新浪博客发表晓剑书情,每年末整理年度书单,经年不辍。
最近,得知过世已20年的张爱玲又出了一部新著《少帅》,第一时间购入,读完感触很深。
这本未完成的英文小说《The Young
Marshal》,是张爱玲当年锐意打入美国市场之作,结果因为各种理由而没有完成。其实时至今日,张爱玲的读者还是以看中文的居多,搞不明白当年张爱玲为何执意要取悦美国读者?四处碰壁后,这部遗著最后还是由郑远涛翻译成中文,在大陆和中文读者见面。
这部小说,写的是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之间的爱情故事,但故意将张改成陈,将赵姓改为周姓,内容基本上就是皇姑屯事件前后,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之间的情事。两人的幽会、私订终生,读来有一种隐秘的快感,虽然是未完成稿,但已相当流畅。文中还穿插大量民国前期军阀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难怪老美不喜欢,人都记不住,自然不愿意出,所以文稿就此搁置下来,如果不是遗产继承人宋淇之子宋以朗将之出版,世人对这部小说也就无缘得见了吧!
宋以朗先生有一段话,认为这部《少帅》和《倾城之恋》是有关联的。在《倾城之恋》这个爱情故事中,范柳原和白流苏其实是没有前途的,但一场战争成全了他们。同样,少帅和四小姐本也是没有前途的,他们之间可以有一段情,但不可能过一生,结果因为一场西安事变,终生囚禁成全了他们的爱情。可惜这是一部未完稿,写到张学良带着两个女人回到关内,就截然而止了。
读完正文,继续阅读《少帅》别册,看何倩彤绘的组画,读冯睎乾写的《少帅》考证与评析,听宋以朗、冯睎乾、郭梓祺三人对谈《少帅》的真幻。突然发现,阅读这样一部几十年前的未完成稿,也大有学问。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一部小说的好和不好,在作者已逝的情况下如果不像冯睎乾这样条分缕析去深入分析,根本体会不出作者的用心之深。比如从书信中分析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时参考的资料,从中查寻书中那些对话的含意和出处,作者在创作时有意无意借鉴洛丽塔的桥段,让四小姐的年龄刚好设置在十三岁,与一千多年前的杜牧诗句中的少女遥相呼应;文中四小姐和少帅忽大忽小的幻像,又令人想起掉入兔子洞的爱丽丝;在《少帅》的世界,张爱玲既是神游于军阀间的爱丽丝,也是迷倒大英雄的洛丽塔,更是被历史成全了婚姻的赵一获。在这部难产的小说中,她至少开辟了一个平行世界,让自己灰扑扑的人生在刹那间幻化成红的、蓝的童话故事。文后的注释更是多达17页,令人信服。只有这么扎实的考证和索隐,才会发现一本小说的迷人之处。听到身边很多朋友说早已不读小说了,想想这种先入为主,会失掉多少阅读的乐趣啊!
继续阅读三人谈,也极有意思。翻译这样一部知名作家用英文写成的未完稿,该找什么人来翻译,做到不学张爱玲,又似张爱玲,都颇费思量;深入研究才会知道,张七十年代在美国写的四篇文章,比她在上海所谓那黄金两年好得多,不论技法和深度都远远超越。张早期的作品无甚深度,都要洒一堆金句,靠比喻、机智、文采去吸引读者。正如《少帅》一书,张学良反而不是重点,重点是张爱玲如何处理材料,如何在上面加添自己的颜色。冯睎乾认为《少帅》就像缓冲,好预备用中文写《小团圆》,所以才先用外语,跟不熟悉她的异乡读者表露自己真实的一面,但是外国读者如不花工夫看,或没那些知识背景,根本看不到细节,不会明白她想做什么,不能正确地欣赏她,当然没法正确地评价她。而这,也是张爱玲在美国屡屡碰壁的原因吧!如果没有这篇访谈,我也不会觉得这篇小说有多好。从这个角度看,《少帅》写得好,是可以抵受强光的照射,能让读者看出细节和纹理。所以,张爱玲其实是在考验你的耐性,要么不看,要么就花时间看,从这个角度来看,蒋勋的细说《红楼梦》是同样的道理。没有深入细品,如何能体会三百年前的曹雪芹笔下有如此深意?而如果体会不出这些深意,那《红楼梦》对普通读者不过是些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怎么会给这么多人带来感动?
经济观察报 张爱玲那代人的写作 徐瑾
2016.03.21
一直以来,总觉得应该为张爱玲说一点什么,但是无论赞誉还是感激抑或不足,旁人已经说的够多甚至足够多,正如村上春树所言,这个世界确实不存在评价不足的问题,何况是张爱玲。即使逝世多年,她身后也是一本又一本新书出版。以她的个性,大概未必喜欢,但对于读者来说,始终还是感谢纳福,就像眼前这本《少帅》。《少帅》是张爱玲以张学良赵四为原型的小说,反响不仅比不上《小团圆》,也和热播电视剧以及各类演义小说的热闹不可类比。原因一方面源自全书字数太少,另一方面英文写就,甚至还没完全写完。早些年谈到这本书的时候,有研究张爱玲的朋友很早认为没法出版,结果出版社在中英文对照再加上一本别册,最终得见天日(而别册的起因居然是因为书中主角年龄太小,避免后人诉讼诽谤张与未成人发生关系,谢天谢地出版时没顺手改了年龄)。
这类做派十足是比较西化的思路,也符合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的个性。从《小团圆》到这本《少帅》,不少张迷对于宋以朗先生非常不忿,一方面觉得违背张爱玲销毁意愿,一方面觉得再出版的张爱玲著作预期太低,难免影响偶像形象。对比之下,不少张学家为了仰仗宋先生的帮助,评价宋先生起来多少让人觉得客气过分。我真的觉得宋以朗先生甚至宋琪对于张爱玲文字的理解不能算最好(甚至可以说很一般),这并不是他们的所长,但宋以朗掌握张爱玲遗产,已经做得很不错,
张爱玲或许不满意,但是宋先生处理方式目前看起来已经是最不坏的结果。
张爱玲晚年不无寂寥,宋琪夫妇对她帮助颇多,张爱玲在书信中也各种感谢,据说张爱玲和宋夫人告别时,也曾哭过。尽管如此,张爱玲晚期作品很少点出人名,不知是怕麻烦人还是怕人麻烦她,因此宋琪夫妇的贡献在书中没直接写过,倒是隐晦地写过一二例如根据宋以朗采访,张爱玲在语录说,有些人在幕后帮手做事有口难言,无奇不有,这其实就是和宋琪夫妇有关。宋以朗也大呼初看上去,谁知道在说什么?幸好我在家里见过爸爸有个剧本叫《有口难言》,用笔名写的。还有妈妈翻译过一本英文书,叫《无奇不有》,又是用笔名。张爱玲那句,是说他们二人用笔名,在幕后操纵。
从目前披露书信,宋琪关于张爱玲创作思路多数提升不大(有的提议称得上糟糕),但是在生活之中,他们却也是最后帮助张爱玲最为得力的人,也许张爱玲这样敏锐眼高的人,未必真的以二人为文学同道,但是最终还是把二人作为自己的遗产执行人。张爱玲的心境,正如她对于夏志清心中所言,我这些年只对看得起我的人负疚,觉得太对不起人,这种痛苦在我是友谊的代价,也还是觉得值得,是在这么多年的失落孤寂之中,不说宋氏夫妇为她实际奔走帮助,即使单单聆听她那么多哀乐与起伏,也是厚道人才能做到。《少帅》原书以张学良为原型,英文写就,中文是后人翻译,现存英文八十一页,约2.3万字。张爱玲写作并非仅凭天才,也有勤奋,这类题材其实并非她的擅长,她从五十年开始起意去写,期间查阅无数资料,也寄托了自己在英文世界的奋斗期待,她期待它为自己以英文小说打开门路,甚至在书信中提到这本小说,连1963年命理向好也与之联系在一起,少帅故事我自从1956年起意,渐渐做到identification地步,三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到了1964年,小说写出约三分之二,随后在给朋友的信中她还表示要继续写下去,到了70年代接受港台作家水晶采访时候特别提过,到了后来她明确表示已经没有兴趣。
《少帅》好不好?评论来看,说不好的居多,不过研究了三年的冯睎乾觉得好,顺带一说,他就是书中别册的作者。这也难怪,他为此投入太多情感和研究,甚至觉得已经写完,
是觉得深入浅出充满夹缝文章的书,它每处细节都体现着整部小说的主题,仿佛一个碎形(fractal),一花一宇宙,一字一菩提。坦白说,上述优点《少帅》不是没有,但是隐匿得如此之深,即使不能说是小说的失败,坦白说实在也不能算好,是野心太大又迁就太多的作品,即使天才如张爱玲,纠缠二三十年也始终无法完成。
张爱玲有段话总被认为《少帅》注脚,我没有写历史的志愿,也没有资格评论史家应持何种态度,可是私下里总希望他们多说点不相干的话。现实这样东西是没有系统的,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在那不可解的喧嚣中偶然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刹那,听得出音乐的调子,但立刻又被重重黑暗拥上来,淹没了那点了解。立意不能说不好,但最终表现形式却未必尽如人意,如果小说的混沌过于刻意,那么最终作者期待的了解其实实在难以企及。
不得不说,历史并不是张爱玲熟悉的领域,即使看了很多民国掌故和传记,背景始终难脱堆砌和做作的感觉。况且,民国和大家隔得不近不远,诸多定论未定,其实也不好写,何况正如她自己所写,现代史没有变成史籍,一团乱麻,是个危险的题材,绝不会在他们的时代笔之于书。真实有一千种面相。
张爱玲的只言片语如今都重新挖掘,短卷残编粉丝更是翘首以待。今天读来,《少帅》反而是中文翻译更类似张爱玲原作,英文充满违和感。
宋淇评价说《少帅》小说题材太好了,大时代背景,时代造成的英雄人物,然后有一段始终不渝的爱情故事。从这个意义上,张爱玲选择不了解的张学良,多半是张学良和赵四那种因为西安事变成全一生的结合,多少有些倾城之恋的味道,这种关系吸引她。但是城市和国家不同,历史和爱情也不同。
甚至更大的说,这个故事这个人物未必值得写。关于少帅,不同版本充斥有意无意的虚假与错漏,被建构太多的历史人物往往失去了本来面貌,而假的东西怎么也写不真。因此,张爱玲写张学良赵四,怎么都看是胡兰成张爱玲,或者邵之雍盛九莉,这既无可奈何又让人觉得安慰无可奈何是张爱玲也难以超越题材语言时代的限定,安慰是她在《少帅》层面做出诸多努力最终通过《小团圆》得见天日。
写历史,写时代,甚至英雄美人的倾城之恋,任何作家都只能驾驭自己的题材,即使写时代中的事件乃至普通人物,何尝不是写大时代?其实真的英雄美人是因为真本色才能成为英雄美人,想象的英雄美人始终无法打动人;而英雄美人真不是要和时代作对,只是时刻悖谬时代却不得不奋力超越,这是英雄美人的悲剧,也是他们和小人物的相通之处,所以才会恒久吸引人们的兴趣。
有朋友研究张爱玲,聊起《少帅》的问题,就说这并非张爱玲个人的问题,也是时代因素,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任何一位中国作家,无论置身哪里大陆、台湾、香港还是其他地方,想自由地以中文写出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没有这种可能性。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是那个年代中国作家的宿命。想想好像真是如此,即使聪明狡慧如钱钟书,也只能是从70年代开始写偏向学术而非思想的《管锥编》。
如同一个失落时代的拼图,单单从《少帅》很难窥探更多,再添加另一块拼图,两相对照或许可以得多更多信息,尽管这始终是管窥一豹即张爱玲同时代人,如何在不能写作时代的写作。有一本和《少帅》很不同的书,却在旨趣上有很多共振的书,那就是黄仁宇的《黄河青山》这本书是黄仁宇的自传,兼有历史题材与个人奋斗的主线,背景不少在民国,但书也是80年代初期英文写就,直到黄仁宇去世之后才翻译出版。《黄河清山》跨越民国经历以及美国经历,又夹杂很多历史论述,往往被认为有些琐碎,不过我觉得极好,可谓结合个人、民国以及中国的大历史之作。黄仁宇和张爱玲妈妈一样,是湖南人,而他本人比张爱玲大两岁,1918年出生,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却辍学参军,曾驻印远征军。黄仁宇人生的高点,是能作为国民政府代表去给盟军首领麦克阿瑟送礼,然而他被迫退伍永不录用之后,只身去美国,不得不从本科读起,奋力在主流历史学界推行自己的理念,个人成长以及学术经历都充满曲折。即使在《万历十五年》获得在内地出版的时刻,他却不得不面临六十多岁时被纽约州立大学纽普兹分校开除,其历史理念在学术界也面临无法被接纳的困难。可以说,在羞愧悲愤之余,黄仁宇写下了《黄河青山》,这是一本孤独忧愤之书,是写个人失败和国家失败的结合。
古人常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基本物质保证姑且不说,但没有开明思想市场,是很难有思想繁荣。而那个年代时代的国人,多少是不幸的,最聪明的头脑即使在当时最自由的美国,也面临各种拒绝和失败。即使在今天,中国在学术界要获得国际认可(主要是西方认可),还是需要三种路径,
第一是以西方方式做西方问题,第二是以西方方式做中国问题,最后一种是以中国方式做中国问题,第一种是正途也是捷径,第二种已经承担不少风险,第三种则困难最大,但是如果从结果意义而言,恐怕对于国人的最有价值的正是第三种,黄仁宇得不到承认,何尝不是第三种,即使费正清、莱特、狄百瑞等人这样在美国推广中国竭尽心力的中国通以及学界大家,他们和黄仁宇之间也爆发过种种不愉快。张爱玲虽然方向是文学,但是仍旧是面临选择,她没在学界,而林语堂在美国比张爱玲和胡适都受欢迎得多。张爱玲的创作经历,在美国遭遇不少挫败,但是即使挫败,她还是选择了以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林语堂式的方式来写作。她说喜欢林语堂中文超过英文,这无疑是对于林英文的不认可。
这种观察,其实在张爱玲早年已经写过的谶纬之语之中闪现。有张学家说她是上帝的视角,我曾经以为然,现在愈发觉得并不准确,她不过抱着悲悯与嘲讽在观看,心态永远停在十七岁被父亲禁足生病差点失去生命的少女,她的才华正是在于不理解而不是理解,因为不理解才能不被同化,固执写下别人不会写的句子与片断,期待在文字中得到理解,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
(天津网)
张爱玲放弃的作品,能征服读者? 2016.04.01
作为已故女作家,张爱玲的出书频率比许多现役女作家高得多,让一众后辈为自己的不努力而惭愧。这话当然是段子,但也算是事实,近年来张爱玲的
最后一部作品接连出现,几乎有狼来了的效应。到了《少帅》这儿,尽管出版方信誓旦旦称这次绝对是最后一部,读者却普遍持狐疑态度。
以英文创作的《少帅》并未完结,不过前七章已可独立成篇,视作完结也不为过。张爱玲最初将《少帅》视为野心之作,希望打入美国市场,但写着写着便兴致索然,最终放弃。这个从1925年开始的故事仅仅写到1930年,少帅与四小姐的故事刚刚入戏,戏肉部分尚未出现。字数也只有三万多。所以无论台湾版还是大陆版都附上了英文版本,勉强撑起两百多页的规模。
不过,有人根据《少帅》的烂尾认为张爱玲写不出大时代式的历史小说,显然是低估。她固然不喜政治,但以她的聪慧和尖刻,必然世事洞明。她在《烬余录》里称我没有写历史的志愿,也没有资格评论史家应持何种态度,可是私下里总希望多说点不相干的话
在那不可解的喧嚣中偶然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刹那,实际上就是以自己最擅长的揣摩人心来观照历史。
问题在于张爱玲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将《少帅》写成历史小说,同时为了迎合市场,她大量掺加猎奇和性爱描写元素。比如1958年出版并于1962年推出电影版的《洛丽塔》,就让张爱玲将周四小姐的出场年龄设定为13岁,比现实中初遇张少帅的赵四小姐还小了几岁,这明显是迎合之举。另一个重要迎合则是对六十年代女权主义兴起的迎合,张爱玲在书中暗示女性不过是生育机器,被剥夺个性与自由,无疑是一种女权式挑战。
这种迎合当然无可非议,但相当刻意。同样刻意的是,张爱玲还在周四小姐身上投射了自己的影子。胡兰成与少帅一样都是政治人物且女人缘极旺,胡兰成也比张爱玲大14岁,那些情爱心理颇似《小团圆》的自我剖析。
以英语写作的张爱玲很难重现她的文风,甚至有人称她的英文写作味同嚼蜡。也正因此,许多人认为郑远涛翻译的中文版比英文原版好看。作为译者,郑远涛显然竭尽全力去模仿张爱玲。开头那句她们对这事这样兴冲冲的,可见从来没爱过,看似平淡,却透着悲凉,那无处安放的少女心事已有动荡征兆。赵四小姐喜欢早有妻室的少帅,满心憧憬与幻想,她希望自己被囚禁,那么他就会为了她而来。至于赵四小姐的初夜,少帅如一条狗在自顾自地撞向椿树。
这些小心思才是张爱玲真正的强项,也算是《少帅》为数不多的亮点。当然,还有那无处不在的挖苦,比如张爱玲对少帅的不感冒,比如写到他以掷硬币方式决定处死疑似不忠的部下。
创作《少帅》时的张爱玲正离群索居,她笔下的人生苍凉,正被她自己所经历。即使繁华热切一样不少,结局仍是冷漠与黯淡。就像她的晚景那样,躺在公寓地上,盖着薄薄的毯子黯然离世。至于过往的那些日子,平滑中略有起伏,仿佛一条太阳晒暖的大河,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辜负这样的时光。
以张爱玲的挑剔和完美,这经历已是极度悲怆,而未完成的手稿被强行翻译并出版,若她泉下有知,只会更加愤懑吧?相比主题的漂移不定以及刻意的迎合讨好,这种无能为力的苍凉,才是让我最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