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書展2016
CD News
台北書展張愛玲特展 來看原書手稿 2016.02.10
中央社台北10日報導,2016年第24屆台北國際書展,2月16至21日世貿一、三館展開為期6天的閱讀嘉年華,推出主題國「匈牙利」,向國人介紹這個位居歐陸正中心、至今產生15位諾貝爾獎得主,包含1位諾貝爾文學獎,不論在文學及科學領域皆擁有源源不絕的才華與創意的國家。
今年書展另一主題為「張愛玲」。今年邀請作家張曼娟,以「愛」為核心精神,於世貿一館策辦「張愛玲特展:愛玲進行式」立體活動展。
以「愛」為特展的精神,凸顯出張愛玲創作文學生命的永恆性,以「『愛』玲進行式」為主軸,表現的是張愛玲的「愛」,千萬讀者粉絲對張愛玲的「愛」。
這位創作人先驅,小資女典範,在「食、衣、住、行」各方面都有她獨到而個性化的品味與風格,她的藝術性不僅表現在創作中,更融合於日常生活的每個切片裡。
特展獲得張愛玲資產管理人宋以朗與張愛玲台灣作品集出版單位皇冠文化集團發行人平雲的協助,精選張愛玲個人生活物件,以及難得展出的手稿相片集和繪畫作品,多元方式呈現張愛玲。
對話,是張愛玲向這世界發聲的一種方法。特展以張愛玲「對話集」的概念為出發,分以食、衣、住、行等方向,展示張愛玲從未面世的「小團圓」原書手稿外,更以多媒體加上立體呈現等創新手法,立體張愛玲的世界。
展場布置包括張愛玲的生活空間「客廳」與「書房陽台」,提供民眾打卡留影;出自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的「這堵牆」,也將重現展場,供民眾留下私語。
在張愛玲的這堵牆上,可在特製的張愛玲插畫明信片,與4位插畫家為張愛玲造像的明信片上,寫下對傾慕之人,或想傾訴的人的私密話語;另外,現場設有「愛玲信箱」,提供郵寄服務,把對生命的愛戀,寄與你所珍愛的人知道。(沈子涵編)
中央社 2016台北書展 張愛玲特展搶先看 2016.02.15

2016台北國際書展16日開展,作家張曼娟策劃的「張愛玲特展」,首次大規模展出張愛玲衣物,重現公寓客廳、陽台,並展示「小團圓」原書手稿。
第24屆台北國際書展16日到21日在台北世界貿易中心一、三館登場,展出台灣及歐、美、亞、非、大洋洲數百家出版社圖書出版品,以「閱讀,飛向世界」為主題。
此外,中央通訊社參加國際書展,用創新理念「CNA
NEWSROOM」顛覆傳統制式化書展,透過模擬新聞工作者實際環境,展示中央社豐富優質出版品,現場祭出多樣好康。
展前記者會下午在世貿一館舉辦,文化部長洪孟啟表示,期許台北國際書展成為亞洲出版專業中心,及多元文化重要交流平台與國際接軌。會後與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王桂花帶領媒體及貴賓搶先參觀匈牙利主題國館、「張愛玲特展:愛玲進行式」及台灣出版主題館。
「張愛玲特展:愛玲進行式」由策展人張曼娟導覽,展出張愛玲駝色大衣、裙子等衣物,打造張愛玲在中國大陸上海的公寓客廳,並展示「小團圓」、「對照記」手稿,還精心製作張愛玲行跡表。
洪孟啟試坐公寓客廳沙發,笑稱很有氣質,坐起來又舒服;張曼娟說,公寓客廳是黑白照片,為重現客廳場景,閱讀許多張愛玲作品,發現張愛玲喜歡孔雀藍,就將沙發顏色製作為孔雀藍。
張曼娟逐一介紹衣物、眼鏡與蛙鏡等,還有4頂假髮,提到張愛玲晚年深受「蟲患」所苦,造成嚴重心理負擔;特展邀精神科醫師及專欄作家吳佳璇19日辦講座,談張愛玲晚年精神狀況。

「張愛玲特展:愛玲進行式」立體活動展,呈現張愛玲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獨到且個性化的品味與風格。圖/文化部提供 郭士榛
中國時報 台北書展開幕 張愛玲生前衣物假髮重現 2016.02.15
「薇龍一夜也不曾合眼,才合眼便恍惚在那裡試衣服,試了一件又一件;毛織品,毛茸茸的像富於挑撥性的爵士樂」文壇傳奇作家張愛玲對衣服的迷戀,從她小說中便可窺知一二,她生前所穿戴過的衣服、假髮、蛙鏡,現正於台北國際書展的「張愛玲特展:愛玲進行式」展出,大多為首度面世。
台北國際書展明(16日)開幕,配合張愛玲逝世20周年,別開生面邀請作家張曼娟策畫「張愛玲特展」,從張愛玲封存於台灣皇冠出版社的遺物中,挑選出大衣、洋裝等廿多套典雅衣物、《小團圓》手稿和多樣生活用品展出,另依據照片打造張愛玲上海公寓的「復刻版」客廳場景。
張愛玲中年後受蟲患所苦,感覺全身蝨子揮之不去,據聞她因此剃光頭髮,長年穿戴假髮,展品中的四頂假髮似可證實傳言。展期中同時舉辦多場張愛玲相關座談,包括精神科醫師吳佳璇將分析張愛玲的「蟲患」精神幻覺;一心戲劇團將以歌仔戲演出張愛玲作品。
聯合報 四頂假髮曝光 張愛玲不能說的秘密 2016.02.15

張愛玲遺物中的四頂假髮。記者陳宛茜/ 攝影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這是傳奇作家張愛玲最經典的文句,也是其作品基調「華麗與蒼涼」的最佳註解。「張愛玲特展」明日(16日)於台北國際書展揭幕,展中展示了張愛玲生前「華美的袍」,也展出虱子爬進作家生命的遺跡─張愛玲的四頂假髮。
2016年台北國際書展將從16日至21日,於世貿一、三館展開為期六天的閱讀嘉年華。展中最矚目的焦點,當屬紀念張愛玲辭世21周年的「張愛玲特展:愛玲進行式」,由作家張曼娟擔任策展人,展出張愛玲的遺物與手稿。
「恐怕只有女人能夠充份了解公寓生活的特殊優點」、「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
在散文「公寓生活記趣」中,張愛玲坦白對公寓生活的迷戀。「愛玲進行式」展場中,便根據老照片打造張愛玲1940年代寓居上海的公寓。讀者甚至可以坐進按原比例重新打造的沙發,想像張愛玲和胡蘭成當年談戀愛的旖旎。
這座公寓位於上海常德路,由德國建築師打造、是上海最早一批西式公寓。張愛玲最重要的作品如「傾城之戀」,都在此處完成。公寓如今尚在,但已有住戶搬進,外人不得參觀。
張曼娟根據張愛玲「對照記」中的黑白歷史照片,重現這座公寓的書房與客廳。她表示,黑白照片無法顯現色彩,她根據對張愛玲的了解
,重新為公寓「上色」。張愛玲最喜歡「孔雀藍」,沙發便是這種「孔雀藍」;牆壁則塗上張愛玲童年最喜歡的橙紅色。
張愛玲於1995年辭世,遺物由美國寄至台灣,由皇冠出版社保存了20多年。皇冠曾在張愛玲辭世十周年時舉辦小型張愛玲文物展覽。此次是首度大規模展出,包括張愛玲近20件服飾,如大衣、洋裝、毛衣、墨鏡、蛙鏡、手表等,宛如張愛玲時裝秀。
張愛玲曾在散文「更衣記」中大談中西各朝代服飾,展現對時尚的獨特品味;她的獨特穿著,當年可是上海小報津津樂道的八卦話題。她離開上海後輾轉香港、美國,上海時代的衣物已散失。此次展出的服飾皆為美國添購,仍能顯現張愛玲的品味。
展中一件墨綠色毛衣,是張愛玲生前最後一張照片所著衣物。當年張愛玲被傳過世,她身穿此件毛衣,手舉以「(北韓)主席金日成昨猝
逝」為頭版標題的報紙拍照,再將此照寄給台灣媒體,用來駁斥她已過世的謠言。
但最令人訝異的,是遺物中的四頂假髮。張曼娟指出,這四頂假髮是張愛玲在不同階段所穿戴,間接證實了張愛玲生前「染上跳蚤(蝨子)」的傳言。她為了驅趕跳蚤,將全身毛髮剃光,因此必須戴假髮。
文學評論家水晶,30年前曾為文披露張愛玲染上跳蚤,為此離家居無定所,流轉於汽車旅館之中。引起張迷極大震撼,精神醫學家加以註解,認為跳蚤是張愛玲的「心病」,她並未染上蟲患。水晶的消息來源宋淇隨即為文駁斥,否認張愛玲有精神疾病。張愛玲晚年究竟有無「自認被跳蚤追趕」的精神疾病,成為張學中的「懸案」。
精神醫師吳佳璇,為了解開張愛玲的跳蚤之謎,曾親自到張愛玲晚年居住的公寓和汽車旅館調查。她認為,當年近70歲的張愛玲為擺脫蟲患,展開近四年追逐汽車旅館的「流亡」生涯,嚴重折損健康與創作生命。吳佳璇也將在書展期間舉行座談,從「袍子與跳蚤」看晚年的張愛玲。

作家張曼娟在重現的張愛玲上海客廳中留影。記者陳宛茜/攝影
自由日報 張愛玲特展 解密張愛玲生活樣貌 2016.02.15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今年為傳奇作家張愛玲逝世20週年,台北國際書展邀請作家張曼娟策畫「張愛玲特展:愛玲進行式」,全球首度曝光張愛玲寫於航空紙上的《小團圓》手稿,並復刻張愛玲1942至1947年所居住的上海常德公寓客廳,更打開素來注重個人隱私的張愛玲衣櫃,讓張迷有機會一睹張愛玲的服飾遺物,緬懷斯人風采。

2016台北國際書展,張愛玲特展。 (記者陳逸寬攝)
「張愛玲曾在〈公寓生活記趣〉一文中寫到,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透露出張愛玲對公寓生活的迷戀。」張曼娟表示,這次特展從張愛玲的生活場景出發,重現的公寓客廳即根據張愛玲《對照記》中的黑白照片而來,她說,為了將家具牆壁等添上色彩,特別考究張愛玲著作,最後便決定牆壁色彩為橘紅色;除客廳外,現場也再現張愛玲的書房陽台。
現場也特別從皇冠出版社借來張愛玲封存多年的遺物,從中挑選張愛玲20多件優雅不失時髦的大衣、服飾等生活物件,包含張愛玲生前最後拍攝照片時所穿的毛衣,還有眼鏡、泳鏡等,其中最吸睛的莫過於4頂假髮,張曼娟指出,張愛玲中年後深受蟲患困擾,總覺得全身蝨子揮之不去,便因此剃光頭髮、長年戴假髮,張迷可依照展出的4頂假髮,按圖索驥查詢哪頂假髮是張愛玲於何時穿戴。
展期中也將舉辦多場張愛玲相關座談,包括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舉行「張愛玲在台灣」座談會,與皇冠文化集團發行人平雲對談,還邀請精神科醫師吳佳璇分析張愛玲的「蟲患」精神幻覺;現場也邀請一心戲劇團以歌仔戲演出張愛玲的《虞姬別霸王》。
Knowing 國際書展大亮點 你不知道的「張愛玲」
2016.02.16

台北國際書展的一般場將於明日開跑,每年展場裡頭總是湧進相當可觀的人潮,除了出版社於期間有打折外,展場的部分也會進行文學的相關講座或是活動,吸引讀者前往參加。
今年也有不少新書出版,像是跑者歐陽靖的「旅跑-日本」,以及愛情作家肆一、台大教授孫中興多位作家都會前來舉行發表會及相關議題的討論,相關訊息可以上網站查詢。
而這次的書展的活動其中亮點就屬「張愛玲特展」,不僅於展場期間天天都有張愛玲的講座對談,還有劇場演出的部分可以欣賞,以「愛」為特展的精神,藉由生活中的食衣住行來呈現出張愛玲獨到的風格。

此外特別的是,這回展場還重現了張愛玲的居所及手稿,除了是她生活的公寓客廳及陽台外,也是時常出現在她作品中的場景,讓讀者不僅可以體驗到她生命中的記憶,她作品中的畫面也將重現於讀者面前。
張愛玲出生於上海,一生中創作了許多文學作品,類型也相當廣泛,包括小說、散文等,她的影響力不只是在中國,也影響了不少台灣後起的作家及文學家的寫作,並研究她的態度風格與其作品及歷史文化之間的連結。
張愛玲擅長說愛、談文化、描繪歷史,她以不同角色的方式來描繪自己對愛的認知與嚮往,她的讀者跨越國際也超出性別,使得張愛玲擁有大批忠實的粉絲,也讓不少文學學者、歷史學者、各領域的學者都從她的作品中進行研究。
以「傾城之戀」為例,張愛玲描繪的是香港在戰爭中淪陷下的愛情,文章看似顯而易懂,然而張愛玲沒有說出口而隱藏在文字間的情感含意正是令人愛上張愛玲的理由,讀者們必須經過細細品嘗才能有所感受。
文字的力量超出想像,張愛玲的粉絲們千萬不能錯過,想了解張愛玲的朋友們,這回的特展也將是你認識張愛玲的好機會。
Kairos.news
台北國際書展 再現「張愛玲」文學風采
2016.02.17
今年適逢華人文壇奇女子張愛玲逝世20週年,台北國際書展邀請作家張曼娟策劃「張愛玲特展:愛玲進行式」,展場布置包括張愛玲的生活空間「客廳」與「書房陽臺」,提供民眾打卡留影。現場也邀請到一心戲劇團演出「虞姬別霸王」行動劇。另外,書展期間除提供特製的愛玲印章、限量海報及紀念品給民眾珍藏外,另設有「愛玲信箱」,提供郵寄服務,讓民眾把對生命的愛戀,寄與所珍愛的人。

中央社
遺產執行人眼中的張愛玲 就是神秘
2016.02.17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17日電)今年適逢作家張愛玲逝世20週年,台北國際書展策畫「張愛玲特展」,今天上午也邀請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談張愛玲,宋以朗透露,印象中的張愛玲很神祕。
2016台北國際書展即日起在世貿一館、三館展出,今年書展也特別策劃「張愛玲特展」,包括一張她與美國丈夫的合照,背後不為人知的祕辛,以及首度展出面世的「小團圓」手稿,今天上午也舉辦「張愛玲在台灣」,邀請宋以朗、皇冠出版社發行人平雲、作家張曼娟一起談論張愛玲。
張愛玲在遺囑中將所有遺產都交給宋以朗的父母處理,在父母走後,宋以朗就成了主要遺產執行者。宋以朗說,他對張愛玲接觸不多,記得有一次張愛玲從美國到香港借住他家,專心寫「紅樓夢」電影劇本,當時覺得這個阿姨很神秘,不愛和小孩玩,那時張愛玲買麵包都到隔天才吃,推測她可能有胃病。
皇冠出版張愛玲的書長達50年,平雲表示,即便如此卻從未見過張愛玲一面,尤其晚年張愛玲長居美國也常搬家,不易連絡上,有時張愛玲甚至一年後才回信。
「曾有一名編輯拿到張愛玲的回信,內容寫『我最近看到你一年前的來信』」平雲說,有時張愛玲完全不拆信,也不看內容,想要交代出版社甚麼事情,就在原信信封寫下她要交代的事情,再把信退給出版社。
宋以朗指出,張愛玲版稅主要用於張愛玲研討會舉辦以及香港大學張愛玲獎學金,目前手上關於張愛玲的作品都已經出版過了,他也差不多可以退休了。
詳全文 遺產執行人眼中的張愛玲 就是神秘-生活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0217/16172468.html
深圳商报 展《小团圆》手稿 看张爱玲读啥书
2016.02.18
【深圳商报台北讯】(记者 邓小群
文/图)包括张爱玲服装手稿等在内的特展、台湾33组文学家庭特展,以及独立书店文化协会的台湾书店百年沿革展等,昨天在台北世贸馆开幕的台北书展上亮相。今年台北书展有66个国家的626个出版社参展,书展将持续到21日。
近几年,台湾花大力气打造一年一度书展,希望通过台北书展,将台湾发展成亚洲出版专业中心,以及多元文化的重要交流平台。大陆有近40家出版社参展。
今年台北书展,有多个策划的特展:张爱玲特展、台湾文学家庭特展、文学与艺术书区,还有近年愈来愈受到瞩目的独立出版展馆等,主办方希望从各种面呈现文学在台湾出版界的重要性。
特展爱玲进行式
今年,适逢华人文坛奇女子张爱玲逝世20周年,张爱玲特展:爱玲进行式是今年书展一大亮点。记者昨天在展场看到,现场根据张爱玲上海公寓样貌,复制了她生前在上海最喜爱的公寓客厅、书房阳台。周边则挂了20件张爱玲生前喜爱的服装、生活用品,这是打开张爱玲的衣柜主题的特别呈现。据主办发介绍,她过世后,这些服装一直存放在香港皇冠出版社,由于她年轻时就以特立独行的着装风格著称,她的服装用具极受观众欢迎。记者看到,很多她自己设计的服装风格强烈,展出的服装包括至今都很流行的上衣连裤装,精美的大衣,还有她生前最后一次出镜的针织衫。据介绍,这是目前举办过的最大规模的张爱玲服装展,充分体现出她的着装风格。
特展还有她生前的日常用品,以及张爱玲菜谱,是张迷们第一次近距离走近这个奇女子日常生活,观众连呼难得机会。
特展上,张爱玲《小团圆》部分手稿文字,张爱玲平日爱读的书籍也曝光。据悉,书展期间还将有几个作家主讲张爱玲在台湾。

中国新闻网 张爱玲特展登陆台北书展 呈现文坛才女传奇人生 2016.02.18
2月17日,2016台北书展迎来对普通民众开放的第一天。书展专设张爱玲特展爱玲进行式,以大量实物、手稿,展现了张爱玲这位文坛才女的传奇一生。
【解说】当日,本次张爱玲特展策展人、作家张曼娟,与长居香港的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张爱玲部分遗物存放机构台湾皇冠出版社的发行人平云,共同分享了心目中的张爱玲及此次展览的特别之处,现场座无虚席,不少民众站着听到最后。
【解说】本次特展展出张爱玲的各类衣物约20件。策展人张曼娟介绍,这些衣物都由皇冠出版社珍藏,仅挑选和摆放就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经过精挑细选,展出服饰显现出张爱玲在衣着美感上的独特品味。
【同期】(策展人、作家 张曼娟)
昨天我们有些专业人士朋友们,进来看到现场的时候就说,哇,觉得张爱玲好酷啊!感觉她的所有的衣服就像是现在韩剧里面最流行最时髦的衣服一样,
所以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的女神应该要有的样子。
【解说】展览中还有张爱玲各个时期的照片。比较少见的是张爱玲与第二任丈夫、美国人赖雅的合影。张爱玲人生最后的一张照片,拍摄于1994年
12月,她手执一张报纸,可清晰看到报纸上的新闻标题,据称此举是为了向外界证明自己在当时还活着。此照拍摄后不到一年,她在美国逝世,享年74岁。
【解说】展览中也有张爱玲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包括游泳时用的蛙镜和平时佩戴的假发。
【同期】(策展人、作家 张曼娟)
张爱玲的眼镜区,她有很多眼镜,可能有近视镜、老花眼镜
、太阳眼镜。这些都不特别,最特别的是张爱玲竟然有一副蛙镜。你能想象张爱玲穿着泳装戴着蛙镜游泳的样子吗?因为年纪大了以后你慢慢会开始担心,你的发量是否稀疏了,发型是否难以维护了。所以张爱玲很聪明,她有很多的假发,那我现在看到的是四顶假发,它的款式大概都差不多,可是它的发色都不太一样。
【解说】展览中还首次展出了张爱玲小说《小团圆》的手稿原件,据称2009年香港书展展出的是此手稿的复印件。张爱玲的部分藏书及她在美国期间订阅的杂志也有展出,从杂志封面上可以看出其内容是报道凶杀之类案件的侦探杂志。
【解说】据了解,配合张爱玲特展,还将会有很多活动陆续登场。根据张爱玲短篇小说《霸王别姬》改编的歌仔戏也将在此间与观众见面。
腾讯文化
张爱玲《小团圆》手稿真迹首次展出 2016.02.18

张爱玲在台湾讲座现场,从左到右依次为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皇冠出版社负责人平云和作家张曼娟。图片来自台北书展基金会。
作家张爱玲去世后对其生活最全面的一次特展,17日出现在台北书展现场。《小团圆》手稿真迹首次面世,张爱玲本人穿过的衣服、假发等,也集中展出。

爱玲进行式策展人、作家张曼娟。图片来自台北书展基金会。
张爱玲在台湾十分受欢迎,2016台北书展第二天,面向普通公众开放的首场重头讲座,就是围绕这位文坛祖师奶奶。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皇冠出版社负责人平云以及作家张曼娟,17日为台湾读者解密张爱玲的衣食住行。据介绍,张爱玲遗物从其过世后共有三次大型展出,本次台北书展的爱玲进行式
走进张爱玲的个人世界特展,是最完整呈现其衣物的一次。

张爱玲穿过的衣服。

张爱玲居住过的房间。
爱玲进行式策展人、作家张曼娟表示,张爱玲是很重视审美的女性,所以展览单单在挑选、摆放衣服上,就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力求还原女神的个人世界。展览中除了20多套衣物,还有4顶假发,款式差不多,颜色略有不同。从全黑、红黑、黄褐到灰黑色,也可以感受到张爱玲的年龄渐长。颇有趣味的是,展览中还有张爱玲戴过的眼镜,其中有一副泳镜。你能想象张爱玲穿着泳衣、戴着蛙镜的样子吗?她也是要运动的。她为现场读者勾画了一幅平时难以想象的图景。

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图片来自台北书展基金会。
从香港专程赶来的宋以朗,介绍了自己所认识的张爱玲。尽管曾经有两段时间见过张爱玲,但由于他当时年幼,家中来来往往的作家叔叔阿姨又很多,所以并没有特别的印象。后来从姐姐、仆人的口中得知,张爱玲是个近视眼,但平时不爱戴眼镜,所以可能会看不清眼前是谁。她还可能有胃病,买面包要放到快过期才吃。
谈到这次台北书展与2009年香港书展张爱玲展览的分别,宋以朗介绍说,这次展出的《小团圆》手稿是真迹,以前只是复制品。另外在衣服数量上,香港只展出了两件,这次要多很多。

皇冠出版社负责人平云。图片来自台北书展基金会。
皇冠出版社多年来一直出版张爱玲著作,其遗物中的很多衣服,也保管在皇冠的仓库中。
回想起与张爱玲的交往,平云说很遗憾一直没见到本人,晚年张爱玲经常搬家,主要通过她家附近的杂货店传真沟通,也颇为不便。而且张爱玲有时候还不拆看信中写了什么,只把自己想交代的话写在信封上就退回给皇冠。
对待作品上,张爱玲有她追求完美的一面。平云回忆说,张爱玲平时写作字斟句酌,要不断修改,原稿上经常有很多涂改的痕迹。这次展出的《小团圆》手稿,是张爱玲后来誊写的,所以很难得比较干净。即便是反复修改过的书稿,当她发现皇冠印错了一个标点符号,也要写信指出。平云还透露,大陆方面有机构想复刻《小团圆》全部手稿,并配以插图,只印99套,预计有可能在北京故宫展出。

张爱玲的作品虽然受众很多,毕竟受到时代限制,现在台湾有些年轻人觉得其中的语言有些看不懂。为了让不太了解张爱玲的读者迅速感受到张爱玲的精神,张曼娟表示,他们特别挑选了张爱玲最知名的短篇《爱》印在展板上,让人可以一分钟读完。书展期间,还将邀请导演关锦鹏等人从各个方面解读张爱玲的不同侧面。
民生@報 張愛玲是完美主義者 卻原信不拆 2016.02.18

【文/陳小凌】張愛玲究竟是甚麼樣的性情?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保管張愛玲遺物的皇冠出版社負責人平雲,和此次策展「張愛玲生活進行式」特展的作家張曼娟,在「張愛玲在台灣」座談中指出:張愛玲雖是完美主義者,卻連出版社的信也不拆,偶爾想到要交代的事情,便直接將內容寫在未拆封的信封外面,把信退回,令編輯哭笑不得。
皇冠出版社的負責人平雲談起張愛玲,則是先笑道「皇冠從1966年第一次出版張愛玲的作品,我們出版了一位作家的作品超過50年的時間,卻從來無緣見過作家本人一面,這也是皇冠絕無僅有的經驗。」
當時皇冠與張愛玲合作的過程中多半為了版權才會聯繫,其他部分都透過宋淇教授,後期因為宋教授健康不佳,才由皇冠直接和張愛玲聯絡。
回想起和張愛玲合作的過程,平雲說張愛玲是一位不容易找的人,當他翻閱編輯和張愛玲的通信紀錄,由於張愛玲晚年經常搬家,寄信給她變得困難,張愛玲也鮮少回信,甚至發生過張愛玲直到事隔一年才回覆編輯的信件,有時連出版社的信也不拆,偶爾想到要交代的事情,便直接將內容寫在未拆封的信封外面,把信退回給皇冠,令他們哭笑不得。
平雲第二個對張愛玲的印象就是她的完美主義。他表示張愛玲寫作字斟句酌,習慣反覆不斷修改,原稿上面經常充滿紅色的塗改字句,本次全球首展的《小團圓》手稿已不是最初原稿,是張愛玲另外再行謄寫過的,也是在張愛玲的手稿中難得「乾淨」的稿子。
宋以朗眼中的張愛玲?他表示張愛玲在他生命中出現過兩段時間,1952-55年當時張愛玲住在香港,他當時才三、四歲,一無所知;1962年張愛玲從美國去了香港,住了幾個月寫電影劇本,當時他13歲,但是依然沒有太多印象,因為家裡常常有許多作家來來去去,從來沒有想過50年後有一天,自己居然要全權處理這位「阿姨」的遺產。
張曼娟說,這次展覽他們在找一個主題,最後由張愛玲的最知名的小短篇─「愛」當中找到。「愛」的第一句「這是真的」。張曼娟說,愛是張愛玲一生不停在追求也不停在表現的東西,張愛玲的閱讀仍然在進行中,她的愛也仍在人間。
中國時報
張愛玲未曝光書信 爆師生戀原型竟是名人父親
2016.02.18

圖為台北國際書展的張愛玲特展一隅。(陳仁萱攝)
今年台北國際書展的「愛玲進行式」特展,完整呈現張愛玲的假髮、衣服等遺物,有民眾認為張愛玲的穿搭宛如韓劇的女主角,也有人把焦點放在張愛玲的假髮上,策展作家張曼娟表示,這4頂假髮髮型款式差不多,但髮色略有不同,由全黑、棕黑、黃褐到灰黑色,張愛玲隨年紀的增長,在不同的時間點會拿來做搭配。
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受邀來台參加書展,他透露已將張愛玲一生90萬字的書信輸入電腦,準備出版。宋以朗說:「也許到那時候,大家才可以讀到1本有根有據的張愛玲傳記。」這批書信也將解開更多張愛玲的謎。如短篇小說「殷寶灩送花樓會」中,那位跟女學生談戀愛又不肯負責的教授,原型竟是知名學者傅雷、鋼琴家傅聰的父親。
宋以朗的父母宋淇、鄺文美是張愛玲的好朋友,當時張愛玲遺囑交代遺物由宋家繼承。宋以朗在父母辭世後,就接手張愛玲的遺物。
張愛玲在寫給宋淇的信中也曾提到對瓊瑤的看法,「瓊瑤、平鑫濤真是一對奇人......瓊瑤的好處在深得上一代英文暢銷小說的神髓,而合中國之情。我總是一面看一面不由自主自動地譯成英文。」
聯合報 張愛玲怎麼看瓊瑤 90萬字書信將曝光 2016.02.17
問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你也是張迷嗎?否則怎願意花10年心力遍讀幾百萬字的張愛玲資料?他一時答不出來,換了好幾個話題後突然找到答案:「讀了她的信,覺得她和我很像。」
坊間的張愛玲傳記汗牛充棟,卻虛實難辨。宋以朗17日來台參加台北國際書展,透露已將張愛玲一生90萬字書信輸入電腦,準備出版。「也許到那時候,大家才可以讀到1本有根有據的張愛玲傳記。」
宋以朗父母宋淇、鄺文美是張愛玲摯友,張遺囑交代身後物由宋家繼承。父母辭世後,宋以朗接手張愛玲遺物,陸續出版張愛玲生前不想出或不能出的遺作。其中「小團圓」在大陸賣破百萬本,成為張愛玲最暢銷的作品。
張迷對他又愛又恨。「小團圓」像狗仔隊,扒光了祖師奶奶塵封多年的隱私與不堪的愛情。然而當李安電影「色,戒」上映,引爆「民族女英雄」鄭蘋如後人控訴張愛玲「詆毀先人」,只有宋以朗可以拿出父母與張愛玲的通信證明,女主角王佳芝的故事是宋淇提供的點子,跟民族女英雄毫不相干。
傳言宋以朗靠張愛玲致富。但有人到他香港家中拜訪,形容他家徒四壁,卻處處堆滿張愛玲史料。宋以朗說自己沒什麼物慾、喜歡離群索居,這點跟晚年的張愛玲很像。張愛玲作品的版稅、授權費,統統用於推廣張愛玲。
「我出書,會有人罵我貪錢、觸犯隱私;我不出版也不銷毀,便會有人罵我什麼也不做。既然怎樣都會挨罵,我決定自己作主。」宋以朗認為,出版遺稿是「我唯一可以且應該做的事」,讓張迷有機會按自己的需求,做出「讀或不讀」的選擇。
這批書信將解開更多張愛玲的謎。比方,短篇小說「殷寶灩送花樓會」中,那位跟女學生談戀愛又不肯負責的教授,原型竟是知名學者傅雷、鋼琴家傅聰的父親。
張愛玲還提到對當代作家的看法。她在寫給宋淇的信中表示,「瓊瑤、平鑫濤真是一對奇人......
瓊瑤的好處在深得上一代英文暢銷小說的神髓,而合中國之情。我總是一面看一面不由自主自動地譯成英文。」
宋以朗是統計學博士。他沒有文青的浪漫,卻擁有嚴謹的研究精神。謠傳張愛玲想到台灣訪張學良,宋以朗在書信中找不到蛛絲馬跡。他於是讀了幾十本張愛玲專書,發現源頭來自學者司馬新,但他寫的是「看來」張愛玲想採訪張學良。
作家張曼娟策展的「張愛玲特展」,根據黑白歷史照片打造張愛玲的上海客廳,顏色是自己想像。宋以朗卻是尋訪張愛玲姑丈後人,找到了這一批家具。他拿出手機中的照片秀給記者看,跟展場中的張愛玲客廳一點都不像。
張愛玲在1943、1944這2年,把一生最精彩的短篇小說發表完畢。宋以朗以經濟學者的眼光提出特殊觀點,那時上海貨幣貶值太快,張愛玲若寫長篇連載,寫完後稿費必已大貶,還不如打游擊寫短篇。「因為超級通貨膨脹,才成全了張愛玲的一部傳奇。」
但光是研究精神,不足以撐起宋以朗整理張愛玲信件的熱情。他表示這幾年「很焦慮」,總擔心來不及整理父母遺物。張愛玲電視劇「她從海上來」中,宋淇只出現不到1分鐘。宋以朗為父母不平,「他們是張愛玲一生最重要的朋友」,雙方通信便有60萬字。宋淇晚年的心願是寫一部張愛玲傳紀,這批書信出版,宋以朗是為父親圓夢。

宋以朗手機裡,擺著張愛玲上海家具的照片。記者陳宛茜/攝影

宋以朗手機裡,擺著張愛玲上海家具的照片。記者陳宛茜/攝影
中新社 台北特展"衣食住行写"全方位重现张爱玲 2016.02.18
今年是作家张爱玲逝世20周年。举行中的台北书展,推出了以张爱玲遗物、手稿等打造的爱玲进行时特展,从衣食住行写全方位展示这位著名女作家的一生。策展人张曼娟17日请来宋以朗、皇冠出版社发行人平云等到场对谈。
宋以朗和平云都与张爱玲有渊源。宋以朗的父母宋淇、邝文美夫妇是张爱玲毕生好友,张爱玲在遗嘱中将遗物全部交付他们处理;父母去世后,宋以朗成为张爱玲遗产执行人。
自1966年皇冠出版社首度出版张爱玲作品以来,平云和父亲平鑫涛两代人已接力出版多部张爱玲作品,其中包括2009年出版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小团圆》。
本次展览不少展品有赖于两人提供支持,其中包括《小团圆》手稿。宋以朗透露,手稿保存于台北,2009年香港书展时只展示了复印件。因而,今次是《小团圆》手稿原件首度公开亮相,与其他作品手稿一起,让读者得以饱览张爱玲的写。
多年来经手出版张爱玲作品,平云回忆,张爱玲改稿极认真,原稿上常常被涂改为满江红满是修改痕迹;不过,这篇《小团圆》手稿是张爱玲重新誊写过,故而较为整洁。
除了写,特展还大规模展现张爱玲的衣,这也是此前所罕见的。从裙子、大衣、T恤乃至假发,各种服饰于点滴中展现这位女性的生活品味。策展人张曼娟对其中四顶假发颇为重视,她说,这几顶假发发色从黑中带银、黄褐色一直到银灰色,体现晚年张爱玲对时间的敏感。
特展还从上海搬来张爱玲的住。张爱玲在上海旧居常德公寓的客厅陈设在特展中复现,吸引了粉丝们徜徉其中,令人回想起张爱玲笔下的文字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觉的。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
宋以朗还在对谈中透露张爱玲的食给自己留下的记忆。他说,虽然父母和张爱玲往来密切,但其时年幼的他,对张爱玲印象并不深刻。虽如此,宋以朗曾于张爱玲住在自己家中时观察到,这位阿姨买的面包要隔天才吃。他并由此推测张爱玲有胃病,这么做是为了进食时能让胃舒服一些。
衣食住之余,张爱玲的行未被遗漏。除将张爱玲行迹整理成巨大看板供观众一览无余,特展还制作影像,介绍张爱玲的台湾行留下的印象。影像中透露,张爱玲在文章中将海上望南台湾的景象形容为古画的青山绿水,并称知道这辈子不会再看见更美的风景了。
张曼娟说,这次特展以爱玲进行时命名,既是用众多体现生活细节的展品,体现张爱玲并非有情无爱,而是勇于去爱;另一方面,也是要表现张迷对张爱玲强大的爱。
当日的特展,大陆粉丝也不吝传达爱玲之意。有大陆读者专程赶到现场,关心张爱玲作品在大陆推广情况。平云也向这位读者透露,将有大陆出版社复刻《小团圆》手稿,配上知名画家画作,以限量版方式发行。宋以朗也称,他将特展情景拍照发在大陆社交媒体后,获得十几万阅读量,还有很多粉丝询问何时能到大陆办展。
他认为,这说明张爱玲依然在大陆很受关注。
深圳商报 写在航空纸上的《小团圆》手稿 首度与世人见面 2016.02.18

《小团圆》手稿。

台北书展现场复制的张爱玲客厅。
【深圳商报台北讯】(记者 邓小群
文/图)今年适逢作家张爱玲逝世20周年,台北国际书展策划张爱玲特展:爱玲进行式,昨天邀请到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皇冠出版社发行人平云、台湾作家张曼娟一起谈论张爱玲,他们回忆中首次透露了不少张爱玲秘闻,让读者大呼过瘾。
开幕两天的台北书展上,张爱玲特展区域总是人头涌动。策展人、台湾作家张曼娟告诉记者,张爱玲写于航空纸上的《小团圆》手稿,这次是全球首度与世人见面。而现场复制的张爱玲客厅,是根据老照片忠实复制的她1942年至1947年居住的上海公寓客厅与阳台。
特展从香港皇冠出版社借来张爱玲封存多年的遗物,从中挑选了张爱玲20件优雅不失时髦的大衣、服饰,可谓是打开了素来注重个人隐私的张爱玲的衣柜,让张迷有机会一睹张爱玲的服饰,张曼娟说,这也是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展示。
展示的遗物中最吸睛的莫过于4顶假发,张爱玲根据自己年龄添置了多顶假发。据张曼娟介绍,张爱玲中年后总觉得全身虱子挥之不去,深受虫患困扰,所以剃光头发改戴假发。其中一顶银白色的假发,是张爱玲生前最后拍摄照片时所戴。这是她到台湾领奖,针对她过世的谣言,幽默地拿着当天的报纸拍摄的。而她当时穿的开襟毛衣,也在特展中亮相。
张爱玲生前有不少眼镜,但是展览中一个绿色的泳镜,让观众充满想象力,开始脑补这个神秘作家居然会去游泳。
为了让读者更多地了解这位旷世才女,昨天书展邀请了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张爱玲版权所有皇冠出版社发行人平云、台湾作家张曼娟一起谈论张爱玲。
据宋以朗介绍,张爱玲在遗嘱中将所有遗产都交给宋以朗的父母宋淇、邝文美处理。父母仙逝后,宋以朗就成了主要遗产执行者。他说,张爱玲与父母往来时,自己年纪尚幼,而且家里来往的基本上都是各路作家,所以没有特别记住这个阿姨。哪里会想到50年后,居然自己要来处理这个阿姨的后事。
根据很少的一点印象,宋以朗记得有一次张爱玲从美国到香港借住他家,专心写《红楼梦》电影剧本,当时住的就是宋以朗的房间。但是张爱玲整日将自己关在房间,不爱和小孩玩,当时他觉得这个阿姨很神秘。记得家里的佣人告诉他,这个阿姨总是买了面包一定要过期之后才食用,推测她可能有胃病。
张曼娟认为,宋以朗的推测很有可能。看到张爱玲的裙子时,很多观众惊叹为何腰身如此之瘦,应该与她胃病有关。
香港皇冠出版张爱玲的书长达50年,发行人平云也回忆了与张爱玲的奇缘出版了这么多书,却从未与作者本人谋过面,这在我的人生中绝无仅有!
据平云介绍,晚年张爱玲长居美国,经常搬家,她与外界联络靠的是住家附近小卖部的传真机,其实不易联络上。信件虽有往来,但有时张爱玲甚至一年后才回信。
曾有一名编辑拿到张爱玲的回信,内容写我最近看到你一年前的来信。甚至,有时张爱玲完全不拆信,张爱玲想要交代出版社什么事情,就找到编辑部来信,在未拆封的信封上写下她要交代的事情,再把信寄回给出版社。
虽未谋过面,张爱玲对作品完美的追求,却让平云感慨万千。很多作品都是反反复复改了又改,有一次作品修改无数遍定稿了,张爱玲发来传真告诉编辑:一个标点符号错了!
对于张爱玲版税使用,遗嘱执行人宋以朗介绍说,张爱玲版税主要用于张爱玲研讨会举办以及香港大学张爱玲奖学金。目前手上关于张爱玲的作品都已经出版过了,他也差不多可以退休了。
中國時報 书展揭秘 张爱玲原来是大近视 2016.02.18

传奇作家第24届台北国际书展,张爱玲特展成为焦点,图为现场由张爱玲作品封面及肖像布置成的墙面,展现传奇作家的迷人风情。
文坛传奇张爱玲逝世20年,依然笼罩神秘感,本届台北书展焦点「张爱玲特展:爱玲进行式」,昨举办座谈「揭秘」张爱玲生平,提到照片中眼神孤傲的她其实是个大近视,眼前所见恐怕朦朦胧胧;晚年她曾因躲避虫患而居所不定,收信一年才回。
张爱玲1995年病逝美国,遗產全托给挚交、香港文化人宋淇夫妇处理,之后宋淇将她两大皮箱遗物交给台湾的皇冠出版社,封存至今。这20年来港、台举办过3
次张爱玲遗物展,但都远不及本次规模大,共展出她20多件衣物、生活用品,以及首度面世的《小团圆》手稿真迹等,昨邀请张爱玲文学遗產执行人宋以朗、皇冠出版集团发行人平云座谈,重现他们眼中的张爱玲。
麵包总放到隔天才吃
宋以朗是宋淇的儿子,在2007年父母皆过世后,接手处理张爱玲文学遗產。他表示张爱玲是他家川流不息的作家阿姨、叔叔其一,幼时没特别注意她,只记得张爱玲在他13岁时曾到香港借住他家2周,他让出自己房间睡客厅。
当时张爱玲正在赶《红楼梦》剧本,印象中这位阿姨每天都关在房间,他姊姊事后回忆她是个大近视,却不戴眼镜,不知她究竟看不看得清楚眼前的人;家中仆人则记得张爱玲总是买了麵包放到隔天才吃,研判她应该有胃病。
写信联络竟一年才回
皇冠文化集团发行人平云回溯,父亲平鑫涛1965年到香港与宋淇一见如故,皇冠因他介绍开始出版张爱玲的书,至今届满50年,竟从未见过她一面,「真是绝无仅有的缘分」。
平云回忆张爱玲「很难找」,得靠她住家附近杂货店的传真机与她来往,有时写信联络出版事宜,等了一年她才回信;有次她甚至把要交代的事写在皇冠寄过去的信封上,原封不动寄回来,可见她根本没拆。
完美主义手稿反覆改
平云眼中的张爱玲也是「完美主义」作家,他见过她的手稿都反覆修改得「满江红」,《对照记》出版后,张爱玲还传真来指证:「错了一个标点符号。」本次展出的《小团圆》手稿是她誊写过的才能这么「乾净」。
「张爱玲特展」成今年台北书展大热门,由一心戏剧团改编张爱玲《霸王别姬》的《虞姬别霸王》歌仔戏,昨天在现场演出大爆满,19日、21日还将演出两场。
中國時報 张爱玲90万字书信可望问世 2016.02.18
张爱玲曾与作家胡兰成结缡,中日战争结束后,胡兰成被列为「汉奸」逃亡日本,两人离异,张爱玲也在1955年赴美定居至病逝。1950年代,张爱玲因撰写《秧歌》、《赤地之恋》涉及反共,很长时间在大陆被禁止出版,1980年代后才渐解禁,因此台湾成了她最重要出版平台。
皇冠出版集团发行人平云表示,在所有张爱玲作品中,《赤地之恋》是他读过第一本、也是印象最深的一部,因时值戒严,小说中对国民党、蒋中正有所批评,警总审查后不准出版,「我们甚至无法写信跟张爱玲解释,因为信也会被审查,结果造成她误会我们因她的书销量不好而搁置。」后来另一家出版社擅自删节部分敏感内容自行出版,皇冠又费了一番周折才在1991年取回版权出版。
他也提到之前与大陆方面打赢张爱玲盗版官司,所获赔偿金用来设立张爱玲5年研究计画的基金,未来将持续张爱玲外译版权推广,目前已授权十多部作品外译,包括东欧国家。
宋以朗自2007继承了张爱玲文学遗產后,陆续将她未面世的《重访边城》、自传性小说《小团圆》与英文版《雷峰塔》、《易经》中译出版。他强调花两年功夫读过张爱玲所有书信,确认当时她不愿出版的原因已不復在,才推出这几本争议的自传小说,「但我想缺失是没有附上教人如何读她的文章。」
目前他已将高达90万字的张爱玲书信整理打字好,正寻求出版机会,此外张爱玲已无未出版的长篇小说,「我差不多可以退休。」
近年大陆掀起张爱玲热,北京故宫出版社即将推出根据张爱玲600多页原稿印刷的《〈小团圆〉手稿復刻》,搭配画家冷冰川插画,限量出版99套。
新华网络电视 张爱玲客厅亮相2016台北书展 2016.02.18
历时六天的2016台北书展16日拉开帷幕,此次书展以阅读,飞向世界为主题,汇集来自大陆、台湾、香港等多家出版社的精品。而岛内知名作家张曼娟策划的张爱玲特展,还原了张爱玲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住所的客厅陈设,成为展会的亮点之一。
张爱玲的巨幅海报悬挂在特展入口处,展厅淡蓝色的主题显得低调优雅,站在张爱玲的客厅,读者可以体会到老上海的精致典雅,仿佛和这位上海女作家的距离也更近了。
特展策展人、作家 张曼娟:
我们的展览虽然看起来不大,但是容纳了很多东西,有些文字你可以现场读到,你可以花一分钟时间读到一篇张爱玲,我们也准备了她曾经读过的书,以及从来没有曝光的小团圆手稿等。我们还展出了张爱玲从来没有在世人面前展现过的这么多的衣服,了解张爱玲的都知道她喜欢各式各样的衣服,所以这次我们就挑选了能展现张爱玲衣着美学的衣服在现场陈列。
张爱玲特展吸引了很多文艺青年。策展人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张爱玲。
另外,大陆近40家出版社精选8000多册优质图书也在书展亮相。今年是台北书展连续第四年设立简体馆,集结了很多大陆近期出版的优秀书籍,包括《抗战家书》,阿来最新小说集《蘑菇圈》,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女士的授权传记《屠呦呦传》等。而最受欢迎的则是大陆影视书作品。
简体馆主办方、华品文创出版公司总经理 王承惠:
这两年大陆很多电视剧在台湾热映,包括琅琊榜,芈月传,最近在台湾受欢迎,我们这次把影视书作为主体,让台湾读者看到大陆影视书的作品。
香港文匯報 台北書展再現張愛玲文學風采
2016.02.18
今年是作家張愛玲逝世20周年。舉行中的台北書展,推出了以張愛玲遺物、手稿等打造的「愛玲進行時」特展,從「衣食住行寫」全方位展示這位著名女作家的一生。策展人張曼娟昨日請來宋以朗、皇冠出版社發行人平雲等到場對談。
宋以朗、平雲都與張愛玲有淵源。宋以朗的父母宋淇、鄺文美夫婦是張愛玲畢生好友,張愛玲在遺囑中將遺物全部交付他們處理;父母去世後,宋以朗成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
自1966年皇冠出版社首度出版張愛玲作品以來,平雲和父親平鑫濤兩代人已接力出版多部張愛玲作品,其中包括2009年出版的、帶有自傳色彩的《小團圓》。
《小團圓》手稿原件首亮相
本次展覽不少展品有賴於兩人提供支持,其中包括《小團圓》手稿。宋以朗透露,手稿保存於台北,2009年香港書展時只展示了複印件。因而,今次是《小團圓》手稿原件首度公開亮相,讓讀者得以飽覽張愛玲的「寫」。
特展還大規模展現張愛玲的「衣」,策展人張曼娟對其中四頂假髮頗為重視,她說,這幾頂假髮髮色從黑中帶銀、黃褐色一直到銀灰色,體現晚年張愛玲對「時間」的敏感。
特展甚至還原了張愛玲在上海舊居常德公寓的客廳陳設。此外,宋以朗在對談中透露張愛玲的「食」。他回憶說,其時年幼的他,看到居住在他家的「這位阿姨」經常今天買麵包,明天才吃。他由此推測張愛玲有胃病,這麼做是為了進食時能讓胃舒服一些。
展館內一塊巨大看板展示着張愛玲的「行」,還播放影像介紹張愛玲的台灣「行」。影像中透露,張愛玲在文章中將海上望南台灣的景象形容為「古畫的青山綠水」,並稱「知道這輩子不會再看見更美的風景了」。
張曼娟說,這次特展以「愛玲進行時」命名,既是用眾多體現生活細節的展品,體現張愛玲並非「有情無愛」,而是勇於去愛;另一方面,也是要表現「張迷」對張愛玲強大的愛。
蘋果日報 台北國際書展 有張愛玲的4頂假髮
2016.02.16

台北國際書展今天開幕,今年逢作家張愛玲逝世20年,書展中的「張愛玲特展:愛玲進行式」將藉由老照片打造她住過的公寓客廳、露台,展示張愛玲的衣物、生活物品及手稿與畫作,甚至還有4頂她的假髮。策展人、作家張曼娟表示,張愛玲中年以後深受蟲患,覺得她身上有蝨子在爬,所以把頭髮剃光,只得戴假髮;從張愛玲的衣物中可以感覺到她很纖瘦,「可能只有23(吋)腰。」
蘋果日報 2016 在台北遇見張愛玲 2016.02.19
2016年,是華人文壇重要作家張愛玲逝世的20週年,為了紀念這位傳奇女子,2016年的台北國際書展,特別邀請台灣知名作家張曼娟,策劃了張愛玲特展:「愛玲進行式」,希望以「愛」為核心精神,突顯張愛玲永恆的文學生命力;並藉由立體活動展的創意模式,展示張愛玲的私人物件,以及難得面世的手稿與畫作,邀請讀者走進張愛玲的生活空間,親臨她神祕又感性的創作人生。
出生於一九二O年代上海的公共租界,張愛玲擁有特殊的家庭背景,也有著曲折的感情經歷,她的才情震撼了世人。華麗、蒼涼、世故的文字,令人著迷,關於她作品的閱讀,仍然持續進行中,不論是她的情感世界,或是她書中關於「愛」的主題,依舊深深吸引著每位讀者。
張愛玲一生漂泊於上海、香港、天津各地,見證了中國的近、現代史,最後選擇在美國結婚、定居,而她深居簡出;不為人知的晚年生活,更為作家本人增添了幾許的神秘色彩。為此,這次張愛玲特展以食、衣、住、行的各個面向,重現了張愛玲認為是「最理想的避世之所」--上海公寓場景,從陽台、書房到客廳,以及張愛玲和胡蘭成一起坐過的沙發,立體化了張愛玲的世界。
除了重現張愛玲的生活世界之外,這次特展,還邀請了來自香港的張愛玲遺產管理者宋以朗,以及張愛玲全集台灣唯一出版者的皇冠出版社發行人平雲,以對談的方式,分享張愛玲其人其事,而張愛玲從未面世的《小團圓》原書的手稿也首次曝光,讓宋以朗也驚豔,也受到中國大陸的關注。
1994年,張愛玲獲頒台灣的「時報文學獎特別成就獎」,沒有親自來台灣領獎的她,寄了張向外界證明她仍健在的照片,照片中的張愛玲,手拿新聞頭條是北韓主席金日成猝逝的報紙,而她當時所穿的毛衣、戴的假髮,都成為這次特展的焦點之一。
這次特展,除了對談之外,也邀請包括關錦鵬、謝哲青、郭強生等各領域的名人舉行講座,從文學、電影、繪畫、心理學等各個面向窺探張愛玲的一生,在眾多活動中,又以「一心戲劇團」首度以歌仔戲方式,演出張愛玲的作品「霸王別姬」,最受矚目。
「霸王別姬」是張愛玲16歲的作品,顛覆了原來以楚霸王為主的男性視角,而改從女性自主的角度,重新詮釋了虞姬,而此次台灣「一心戲劇團」,更是在短時間以及狹小的表演空間內,演出「虞姬別霸王」,精彩鋪陳了虞姬自刎的橋段,文學與戲劇的結合,重新詮釋了張愛玲的作品精神。
好奇心日报(北京) 张爱玲去世20年,来看看为她制作的特展动画预告
2016.02.20
2016 年是作家张爱玲去世第 20
年,台北书展专门为张爱玲办了特展爱玲进行式,展出张爱玲的生活用品和部分手稿。为了推广展览,他们专门做了一个动画视频。
台湾小说家张曼娟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她邀请到了插画家查理小姐制作了这个动画。视频只有一分钟,以动画配上手风琴音乐,再加上张爱玲说过的话作为字幕旁白。

这次展览根据张爱玲上海公寓样貌,复制了她当时的客厅和书房阳台。此外,还有张爱玲生前喜爱的衣服、生活用品、爱看的书籍,以及《小团圆》的部分手稿。
动画的场景都是围绕着展览主题进行的:老上海的街头、战乱年代里张爱玲对当时住所的感受、她对衣物的品味、对爱的理解都在预告片里展现了出来。


策展人张曼娟本人就是张爱玲的读者,她曾经在自己的散文里写到她在上海就专门去找过张爱玲裁衣的裁缝店。她说小小的裁缝店一点也不豪华,而是上个世纪小女人生活味里的精致。

插画家查理小姐呢,她的绘画风格其实和张曼娟的审美倾向也很像。她在大陆没有作家张曼娟出名,但是很多人应该还是看过她的作品。台湾的金马奖,很多奖项的动画颁奖片段都是由她制作的。

总之,因为策展人和动画导演都是女性,又有共同审美,你会发现她们展现出来的张爱玲也因为这种女性视角而显得挺有意思的。

查理小姐为金马奖制作的动画截图张爱玲特展:爱玲进行时预告片
腾讯大家 张爱玲生前最害怕的事,又发生了 廖伟棠
2016.02.23
张爱玲是当代中国最奇才的小说家,就算不是没有之一,也确乎是认了第二没人敢认第一的级别,去世多年仍不时有未曝光之遗著出版,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且不说是幸耶不幸。
然而爱玲少年颠簸、中年流离、晚年孤寂,虽说甘苦自知,但起码保持了一个作家、一个现代女性的独立,不只独立于政权、文坛,也独立于媒体与读者的八卦心。隐逸和离去都干干净净,对尘世的决绝之心恰恰与少年时对尘世细节百般缱绻相反,如此成全了一个大作家的冷峭与神秘。
当然,张迷皆知、痛恨但又津津乐道的,是那神秘唯一一次被打破的张爱玲的垃圾事件1988年,住在美国的青年女作家戴文采意图采访张爱玲,被拒,于是索性搬到张爱玲洛杉矶的居所旁作其邻居,与台湾《联合报》副刊商量打算写一篇侧写张爱玲。然而戴女士做得过了火她竟然把张爱玲丢弃的垃圾捡了回家,细细翻阅考据,对张爱玲的私生活臆想钩沉了一番。
戴女士据此写就一篇长文《我的邻居张爱玲》,发给《联合报》,《联合报》副刊主事者诗人痖弦一看吓着了,万料不到如此没底线,类乎狗仔队所为,决定不发。戴女士又转给《联合报》的对家《中国时报》,也被断然拒绝,最后只能在北美一个小报发表,但也引起无数茶杯里的风波,戴文采也因此被骂了半辈子。
1995年张爱玲逝世后,此事渐成罗生门。2007年作家季季在自己的部落格重发1995年所写《我与张爱玲的垃圾》一文回忆她当年任中国时报副刊主编拒绝戴文采的往事,不无严词与暗讽,结果引来戴文采连篇激烈的网上回应,看客们说精彩,我读之甚为悲凉想必张爱玲也会有同感。
又差不多10年过去,张爱玲的垃圾桶又被翻了一遍,不过这次是以纪念她逝世20周年的理由。台北国际书展是台湾文化盛事,每年冠盖云集,有非常多非常精彩的作家讲座、主题展览,我几乎每年必去观摩。今年的一个特展就是爱玲进行式官方说法是这样的:2016年台湾台北国际书展为纪念张爱玲逝世20周年,由作家张曼娟策划张爱玲特展:爱玲进行式,以爱为核心精神,突显张爱玲永恒的文学生命力;也借由立体活动展的创意模式,展示张爱玲的私人物件及难得面世的手稿与画作,邀请读者走进张爱玲的生活空间,亲临神秘又感性的创作人生。

事实如何呢?我不是张迷,在书展里瞎逛,误进此展,吓了一跳。十数件张爱玲的旧衣服一圈排开,像是打开了她的衣柜子,间杂以眼镜泳镜等,若干手稿挤在一条玻璃柜里,六本中英文著作也占一小玻璃柜,其余和写作直接相关的就没有了。

张爱玲穿过的衣服

著作
展出服装也罢,毕竟对理解张爱玲的写作有意义,张爱玲的上海时期就以喜欢特别服装著称,尝自制衣装(据说当时在上海漫画家文亭所绘的上海女作家三画像中给同时期女作家苏青和潘柳黛的定义分别是辑务繁忙的苏青和弄蛇者潘柳黛,而张爱玲的则为
奇装炫人)。而张爱玲早中期作品中对服饰的描写也如《红楼梦》般不厌其繁,工巧匠心甚至过之,展览也通过似有联系的引文提示了这一点。
不过,这些张爱玲的晚年服饰还是比较朴素,属于低调的时尚。我唯独一眼认出一件雪花纹开襟毛衣,那是她晚年最有趣的一张照片的着装,那张照片摄于金日成去世那天,女作家手持印有头条消息的报纸,意味深长地微笑着。这是张爱玲的晚年风格,也呼应《秧歌》之后,《重访边城》、《小团圆》等的苍凉与老道。

张爱玲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然而旧衣之间,一个柜子刺眼,令人看了几乎要低下头来忏悔自己的冒犯。那是四顶张爱玲的假发。一丝不苟,却因为经过20年没有亲近人的气息,干枯如积聚的松针,像日本作家梨木香步在《家守绮谭》里所写的河童的蜕皮,可是没有主人回来使它们湿润复活了。
如果张爱玲见到这一幕,想必是要骇笑的,甚至作为鬼魂也要落荒而逃。假发是贴身亵衣一样的私隐之物,安能置于万众目光中?何况还引起场里场外诸多流言,比如说某作家就写张爱玲的确有幻觉敏感症状,所以剃了光头戴假发云云。
香港作家朗天见此幕感叹道:人在出生与死亡之间,必被化为媚俗。成大名的代价是死后没得安宁,迎接更大更扭曲的媚俗。张爱玲在世之时,搬弄她的故事自作丑人的,先有胡兰成《山河岁月》,后有戴文采《我的邻居张爱玲》,后者因此被责骂后,便以前者的学生自居,处处扬胡抑张,也是变态心理的一种,可堪同情。
戴文采发表于1988年11月的《我的邻居张爱玲》,最著名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
我在她回房之后,半个身子吊挂在蓝漆黑盖大垃圾桶上,用一长枝菩提枝子把张爱玲的全部纸袋子勾了出来,坐在垃圾桶边忘我的读着翻找着,在许多满怀狐疑的墨西哥木工之前,我身上的浆白了的浅灰棉裙子与垃圾桶参差成优雅的荒凉,我与张爱玲在那天下午的巷里,皆成了最上品的图画。
不少评论者认为她刻意学张爱玲风格,其实真是冤枉,这是货真价实的胡兰成腔调。东施效颦,顾影自怜,开口闭口我与张爱玲,人家张爱玲同意合影了吗?用
菩提枝子扒别人的垃圾就不算扒,算点化不成?从戴文采的自我粉饰最能见其师父胡兰成之真传,胡氏口头禅这也是好的、那也是美的,殊不知世上最好的最美的往往是唯一的,一也是,就跟这些沾名人光彩化妆的戏子一样,沦为赝品了。
《我的邻居张爱玲》其下洋洋万言均是如恋物癖一样在张爱玲的垃圾上极尽笔墨缠绵,读之尤见辛酸不是觉得张爱玲辛酸,而是想及其时戴文采还是初为人母,一面照顾着嗷嗷待哺的婴儿,一面幻想着文章将带来的轰动细细检点那些垃圾
戴文采可悲,胡兰成可耻。中国最爱用也是好的的人古而有之,孔子称为乡原,伪君子也。胡兰成于情,朝秦暮楚,始乱终弃,尽为私欲,成全了自己的岁月静好,不顾他人陷于时代洪流。于学术也是一样虚伪,夸夸其谈,陈义甚高,作终南隐士之姿,实乃货与帝王家的国师心不死,活脱脱如孟子所说的阉然媚于世者。
在人流滚滚的国际书展展出数顶假发,和翻检她的垃圾袋罗列清单,其格调是差不多的,虽然都比不上在《山河岁月》翻检旧爱为自己脸上贴金那么厚颜。张爱玲在异国曾收到胡兰成寄来《山河岁月》一书,遂原封不动寄还,并以骇笑概括自己的心情据戴文采回忆,张爱玲也如此原封不动寄还她的《我的邻居张爱玲》原稿,不知是否附送骇笑?
骇笑二字,算是后期张爱玲对胡兰成的唯一评价,不多评、亦不辩解,实为不屑极了,彼之言行令我惊骇,而我也只能一笑置之,如此。
那就让我们一起对张爱玲去后这20年,世界的种种表演都应以骇笑吧,虽说这些表演者,连我们的前任都不是。

张爱玲遗物
钱江晚报 在台北惊艳张爱玲 2016.02.26
张爱玲的人生,和台湾并没有多少交集。一辈子只去过一次,还是走马观花。
那是1961年,张爱玲41岁,依然风华卓越。当年陪她吃饭游历的一群年轻人,后来都在台湾文坛赫赫有名: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王桢和
那仅有的一次之后,张爱玲写了一篇游记,英文标题里把台湾称作frontier,意为边远的地方。
想来,在这位大上海租界里出生的名门闺秀眼里,台湾是个十足犄角旮旯的小地方。
所以她大概想不到,第一次坐着船远远望见台湾岛的时候,会那么惊艳:像古画的青绿山水,不过纸张没有泛黄......这辈子不会再看见更美的风景了。(张爱玲《重返边城》)
更想不到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边城上的一间出版社,先于大陆和香港,在那几十年里成为华人地区唯一出版她作品的地方。
而这小岛上的文人们,则深刻地被她洗脑,以至出现了张派、张腔。
于是,在她逝世整20年后的2016年,台北书展上办起了张爱玲特展。淡绿色的空间和巨大的照片墙,在花团锦簇的出版社摊位中间显得特别淡雅又醒目。
短短几天里,这小小的空间来了张爱玲的作品出版人、遗产执行人、作家白先勇、东吴大学文学教授、导演关锦鹏、歌仔戏演员,甚至心理医生,360度解读张爱玲。
走进她的公寓
打开她的衣柜
张爱玲特展的策展人,是台湾作家张曼娟。女性的细腻视角,让她把原本一个文物展,变成了一座活生生的张爱玲公寓。
每个观众都会首先被那面印着张爱玲巨幅头像的主视觉墙吸引。顺着墙根下弧形的阶梯,就走到了女主人的阳台。那是张爱玲喜爱的地方。
转出这个小小回廊,就进入了重建的上海常德公寓客厅。
比起移居美国后,那些低价公寓和汽车旅馆,这座上海公寓显然才符合张爱玲精致生活的理念。
一切都如同老照片里走出来的一样,也一如她作品中的场景:家里的一切我都认为是美的顶颠,蓝椅套配着旧的玫瑰红地毯,我和弟弟的卧室墙壁就是那没有距离的橙红色温暖而亲近。
女性观众最流连忘返的就是那排衣柜了。张爱玲曾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自称有穿衣癖的张爱玲,年轻时曾以奇装异服招摇过市。虽然这次展览上的二十件衣裳,已经是她晚年在美国的衣着状况,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不再保有强烈的视觉风格,不过那些毛呢大衣,碎花裙子,白色风衣,依然有着鲜艳花样和简洁风格。
更不用说那一顶顶时髦的假发,和许多奇形怪状眼镜。许多女观众边看边窃窃私语:这些款式现在都不过时呢。
就这样,人们仿佛看见张爱玲坐在这间民国时代贵族公寓客厅的蓝皮沙发上,戴着发套,穿着时鲜的衣裳,捧在手里读的又是什么书呢?
陪伴她终生的当然有各版的《红楼梦》,然而也不乏报道恐怖杀人事件的美国侦探杂志。
一家出版社
出了50年张爱玲却从未见过她
特展上衣食住行的生活场景,全得益于留存在台北皇冠出版社收藏的11箱张爱玲的遗物。
这在异国他乡离群索居30年的奇女子,身后只留下14箱遗物,给了她唯一的朋友宋淇夫妇。他们将其中的11箱,托付给了皇冠,因为那是跟张爱玲合作了半个多世纪的出版社。
皇冠从1966年第一次出版张爱玲的作品,我们出版一位作家作品超过50年的时间,却从来无缘见过作家本人一面,这也是皇冠绝无仅有的经验。皇冠出版社负责人平云笑说。
她是一个不容易找的人。这是平云最大的感慨。当年,为了出版事宜和张爱玲联络的时候,出版社多半要通过宋淇中转。再加上张爱玲晚年频繁更换居所,信件往来也变得十分不易。
有一次甚至时隔一年才给编辑回信。平云说,更多时候,她甚至不拆出版社的信,想到有事要交代的时候,就直接写在信封上,把信退回来,令我们哭笑不得。
如此高冷,倒是符合张爱玲的人设。她的命运在动乱仓惶的时代里颠沛流离,只留下一个孤傲的背影。
因为和胡兰成的感情关系,使得张爱玲在解放后的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大陆文坛无法容身。她转去美国用英文写作也不甚成功,回到香港创作了一系列电影剧本,收获的关注也是不冷不热。
最后,她的作品到底是在边城台湾火了起来。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皇冠出版社开始了和张爱玲的合作,以后的几十年里,台湾成为华人地区唯一出版张爱玲作品的地方。
她影响了台湾读者和台湾文学台湾最早在上世纪50年代,胡适谈论起了张爱玲的《赤地之恋》、《秧歌》。随后夏志清在台湾的文学杂志上评述她的作品,再后来他更是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称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中篇小说。策展人张曼娟说,张爱玲的文字有独特的魅力,她描写的那种没落的贵族,以及殖民地式的社会面貌,都有很强的画面感。人性的黑暗面描写得也特别成功。而当时的台湾,太多政治性的东西已经让大众疲劳,人们需要有打动人心的、精致的文学。这时候,张爱玲出现了。她的出现不但影响了台湾的读者,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台湾的文学家,这样就变得无可撼动。
对台湾文人的影响,与那唯一的一次台湾行不无关系。当时都还是大学生的白先勇、王文兴、王桢和等年轻人,无不对这位传奇女子翘首以盼。
虽然只吃过一顿饭,白先勇对张爱玲的标准京腔普通话记忆深刻。他把自己创办的《现代文学》杂志赠送张爱玲,后来陪她旅行的王桢和还清楚地记得,张爱玲在他的家里,捧着木瓜用小汤匙挖着吃,一边看着《现代文学》,神情模样那么悠然自在。以至于过了几十年,王桢和脑子里的张爱玲还是什么都好,什么都美的样子。他甚至不愿意去看张爱玲老年的照片,只为保留记忆里青春的女神印象。
这一群当时的台湾文学青年在自己创办的文学杂志上热烈讨论张爱玲,更让她在岛上火热起来,以至于后来出现了张派。有人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台湾文学,非乡土即张。白先勇一直不承认自己是张派,不过他说,他的文字气质跟张爱玲像,就是因为师承同一个老师:曹雪芹。
而胡兰成的徒弟朱天文,则吸收了胡张两人的养分。她早年如此沉醉于张爱玲的苍凉气质里,以至于写文带了张腔,难以逃脱。
张爱玲长长的一生里,和台湾相遇了只那么一刹那,结果就惊鸿一瞥,互相铭记终身。
就像她在《爱》里写到的:噢,你也在这里吗?
这就是爱。张曼娟说,这个特展,我们在她繁茂如迷宫的版图中,牵起的线索就是爱。爱不是仪式,也不是历程,或许只是铭记。我们把她那篇只需一分钟就能读完的短文《爱》悄悄印在角落里。
张曼娟相信,对于喜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热爱生命的人来说,张爱玲不会成为过去爱玲进行式,人生的悲喜交集,永远正在发生。
钱江晚报 在台北 走进张爱玲的常德公寓 2016.02.21
体会台湾的文艺清新范,有两个必去的地方,一是诚品书店,一是台北国际书展。
诚品书店是一座城市座标,而16日开幕的第24届台北书展今天会在台北世贸中心落下帷幕。这个时候去台湾,正好可以赶上最具文艺范儿的阅读盛宴。
开幕第一天,马英九就来了,如同很多普通的阅读者,他坐在张爱玲特展上复原的那个常德公寓客厅沙发上挑书。他一口气花了8699台币(约1700人民币)买下20本书,除了时政书籍,也少不了文学艺术书。
逛一圈台北书展,不得不感慨这里出版能量的巨大,以区区2300万人口,每年出版书籍却有大陆的1/10。
书展上的简体馆,位于偏远的角落里,较有卖点的是跟着电视剧热播而火的那些热门IP书:《芈月传》、《琅琊榜》。
今年台北书展的匈牙利特展上,《黎明前说我爱你》的导演彼得.加多,匈牙利美食作家苏菲莫婷娜的亮相,吸引了大票观众。还有波兰的金庸奇幻大师安哲萨普科夫斯基带着最新的《猎魔士长篇4-燕之塔》亲自光临,讲述欧洲民间传说的魅力。
台湾的大众显然也是跟紧了世界的潮流。好莱坞最新最热的电影,原著图书都成为抢手货。《饥饿游戏》、《火星救援》、《卡罗尔》、《依然爱丽丝》、《丹麦女孩》不光在书展上热卖,在诚品书店里也都列在畅销图书榜上。2015年城邦出版社畅销榜榜首,是大陆也十分火爆的《五十度灰》。
不过,国际范儿再足,也比不上台湾本土文化的强势和自我身份认同的迫切。
跟匈牙利特展、张爱玲特展并列的主题,是台湾出版主题馆。台湾人用一种十分居家的格调来介绍自己的文学。展馆被布置成一个家的样子,主题是在同一屋檐下写作台湾的文学家庭,台湾文坛上的夫妻档、父母子女档、手足档都被一一呈现,配合着作家本人用过的桌椅,氛围十分亲切。
虽然大众流行类出版物占了整个书展的2/3,但是最文艺的角落却是每年的亮点。
今年的文学艺术区,除了一些老牌文艺出版社,台北故宫展位上的周边售卖区一直围满人。而包括台大在内的10所台湾的大学出版社联合秀学术,关注历史、情感、女性话题。在那个半圆形的空间里举办了36场讲座,其中包括白先勇对《红楼梦》的阐解。
书展上,有一个特别的场地叫做读字办桌,里面摆了小小的饭桌,一些独立出版的书籍像菜肴一样摆上,有一本书上贴了一张贴纸刘德华不会推介这本书。创作者会和读者一起坐在桌旁聊天,讲述自己的写作故事。甚至在有一天晚上,办起了台湾式的香港人婚礼。
这样的味道,也体现在诚品书店里,台湾人把2015年的10件本土文化大事做成一面墙展示出来。金钟五十年,尔雅四十年,康熙走了,侯孝贤拍出《聂隐娘》......小岛上的文艺事件一直和台湾人的生活紧密缠绕。
所以,在书展的张爱玲特展上,台湾人纪念这位民国传奇作家的方式,是把观众请进了张爱玲的公寓。坐在她家客厅,打开她的衣橱,看看她看的书,寄一张印有她画的插图的明信片。
中央社 2016第24屆台北國際書展圓滿閉幕 張愛玲特展最吸睛 開學趣書展大獲成功
2016.02.22
第24屆台北國際書展於2月21日圓滿閉幕,共有66個國家、國內外626家出版社參與這場亞洲最專業的文化出版盛會,及計有1,706個攤位,辦理高達875場活動,總參觀人次為50萬人次,尤其是買氣超越往年大爆發,2萬5,000張滿額抽獎券提前全數兌換完畢。
閉幕記者會由主辦單位文化部政務次長蔡炳坤、承辦單位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王桂花分別就台北國際書展的參展盛況、版權交易及閱讀推廣的成績進行說明;記者會最後並由獲得匈牙利最佳手工藝獎,民俗蕾絲編織達人卡洛琳‧托特(Kroly
Tth)將書展完成的創作獻給文化部,作為主題國匈牙利與臺灣文化交流的美好見證。
文化部政務次長蔡炳坤表示,台北國際書展具備1個專業定位、2個目標以及3大功能。自文化部成立後,即將台北國際書展定位為「亞洲出版專業知識中心」,期待書展能成為西方出版業進入亞洲世界的一扇窗,也希望透過書展,向世界展現臺灣豐沛的文化能量。另「文化交流」、「推廣閱讀」及「國際交流」等3項功能在今年的成果均相當豐碩,尤其是「國際版權交易」及「華文出版及影視媒合平台」場次皆超越以往,創歷年新高。
文化部表示,適逢張愛玲逝世20週年所辦理的「張愛玲特展:愛的進行式」為本屆書展最吸睛展覽,展出生平許多穿用過的衣物及手稿,從開幕第一天參觀的人潮就從沒間斷過,每場導覽解說總是吸引許近百名民眾駐足聆聽。主題講座及一心戲劇團的演出,計36場活動場場爆滿,獲得一致好評。本次展覽是張愛玲過世後,其遺物最完整呈現的一次,每日參觀人潮絡繹不絕,民眾皆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前來朝聖。
文化部持續推動閱讀向下紮根,今年首次於台北國際書展辦理「開學趣書展」活動,邀請全臺高中、國中、小學到書展校外教學,除雙北學校之外,還有來自新竹磐石中學國中部及東海大學附屬實驗高級中學小學部的師生專程北上參加,獲得許多老師、家長及學生的認同及熱烈參與,學生皆相當開心在開學期間能到書展體驗各國文化、享受學習及閱讀的樂趣,參與師生人數突破1萬人次。
台北國際書展也一直推動偏鄉及弱勢兒童參加書展,今年相關活動共有15場,其中,由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規劃執行的「兒童家鄉故事繪本」專案,分別於2月19日及20日於三館童書繪本主題館舉辦新書發表會,共有來自屏東、臺東、嘉義共115位小朋友到書展舉行新書發表會,小朋友親自以表演方式介紹繪本內容,童稚又認真的表演內容,獲得民眾大聲喝采。而首度於三館展出的「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展區,亦受到熱烈迴響,吸引許多家長直接至展區選購優質圖書,為本屆創新成果之一。今年台北國際書展持續開放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免費參觀,文化部希望能藉由這些活動及措施,落實文化向下扎根的願景。
此外,書展期間展現我國具有潛力的文化特色之獨立書店(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獨立出版社、大學出版社皆持續參展,找到自己的特色及發展空間,其饒富創意的展位設計,也受到民眾熱烈歡迎。而動漫及輕小說專區仍然是最受青少年漫迷歡迎的展區,顯示漫畫產業具有無窮的發展潛力,值得予以協助扶植。
文化部政務次長蔡炳坤表示,台北國際書展是個自由多元文化的平台,針對公民團體表示希望未來於台北國際書展設置NGO館一事,歡迎NGO團體明年一同共襄盛舉,文化部將盡全力協助。
文化部感謝全國熱愛閱讀的民眾對台北國際書展的支持,希望書展作為民眾一年一度補充文化能量、開拓國際視野的最佳舞臺,文化部與全國民眾相約明(2017)年第25屆台北國際書展再相見!
東森新聞 噢,張愛玲也在這裡! 戲劇+生活的展演進行式 2016.02.22

華人神級女作家張愛玲逝世 20
週年,為了紀念這位傳奇女子,今(2016)年台北國際書展邀請知名作家張曼娟策劃「愛的進行式:張愛玲特展」,重現「祖師奶奶」張愛玲於上海常德公寓的場景。
從客廳、書房到陽台,還有她與胡蘭成坐過的沙發,將讀者對於張愛玲的生活想像「立體化」,除此,也展示她的手稿、畫作以及私人衣物等,而每日舉辦的座談會及表演,也吸引眾多老少「張迷」前往聆聽、觀賞,並大受好評。

重造上海常德公寓(愛丁頓公寓)客廳的陳設,張愛玲從這所與姑姑合住的公寓裡,開始她作家的生涯。(圖/記者黃采薇攝)

(左)張愛玲的行跡表,(右)以她的舊照及著作所設計的作家牆。(圖/記者黃采薇攝)

張愛玲是位重視美感的女性,喜歡參差的對照,譬如:寶藍配蘋果綠、松花色配大紅、蔥綠配桃紅,從展覽的各款衣著觀察,讓張迷直呼:「就像韓劇女主角一樣。」(圖/記者黃采薇攝)
一直以來,有許多導演都會翻拍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像是導演關錦鵬的《紅玫瑰白玫瑰》,近期則有導演李安所拍攝的《色.戒》,曾得過「最佳影片金獅獎」引起最多關注,請來學者專家就影視作品中的「甜美張愛玲」與「異鄉張愛玲」等做分享。此回張愛玲特展以「愛」為核心精神,突顯其永恆的文學生命力,跨越時空不滅的魅力如實重現。

邀請(左圖,左至右)影評塗翔文、策展人張曼娟及香港導演關錦鵬,關導講述「張愛玲的紅白玫瑰」電影拍攝的過程,還有(右上)鍾正道、(右下)郭強生兩位以教授兼作家的角度「私語張愛玲」,分別討論張愛玲電影,及重建照片/記憶書寫的意義,現場熱情的大小張迷擠爆會場、專注聽講。(圖/翻攝自張愛玲特展:愛玲進行式粉絲專頁)

重現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作品中的「這堵牆」,民眾可在特製的張愛玲插畫明信片寫下私語公開置於牆上。(圖/記者黃采薇攝)

(左)導覽員在解說完畢後,將特展贈品「愛玲籤筆」送給張迷,(右)現場展出張愛玲《對照記》的手稿及黃色的「愛玲籤筆」。(圖/記者黃采薇攝)
這次特展,以各種切角對談張愛玲的人及作品外,並邀請包括導演關錦鵬、影評塗翔文、文史工作者謝哲青、演員蔡燦得、教授鍾正道及郭強生、精神科醫師吳佳璇等,各領域的名人針對不同主題舉行講座,從電影、文學、繪畫、心理學等面向探究張愛玲其人其文,在眾多活動中,又以「一心戲劇團」首度以歌仔戲方式,4D
演出張愛玲的作品《虞姬別霸王》,20分鐘的精湛呈現,讓觀眾與演員有最親近的立體感受。

一心戲劇團所演出的《虞姬別霸王》,霸王項羽果真霸氣十足。(圖/翻攝自張愛玲特展:愛玲進行式粉絲專頁)
腾讯
张爱玲生前最害怕的事,又发生了 廖伟棠 2016.02.23
张爱玲是当代中国最奇才的小说家,就算不是没有之一,也确乎是认了第二没人敢认第一的级别,去世多年仍不时有未曝光之遗著出版,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且不说是幸耶不幸。
然而爱玲少年颠簸、中年流离、晚年孤寂,虽说甘苦自知,但起码保持了一个作家、一个现代女性的独立,不只独立于政权、文坛,也独立于媒体与读者的八卦心。隐逸和离去都干干净净,对尘世的决绝之心恰恰与少年时对尘世细节百般缱绻相反,如此成全了一个大作家的冷峭与神秘。
当然,张迷皆知、痛恨但又津津乐道的,是那神秘唯一一次被打破的张爱玲的垃圾事件1988年,住在美国的青年女作家戴文采意图采访张爱玲,被拒,于是索性搬到张爱玲洛杉矶的居所旁作其邻居,与台湾《联合报》副刊商量打算写一篇侧写张爱玲。然而戴女士做得过了火她竟然把张爱玲丢弃的垃圾捡了回家,细细翻阅考据,对张爱玲的私生活臆想钩沉了一番。
戴女士据此写就一篇长文《我的邻居张爱玲》,发给《联合报》,《联合报》副刊主事者诗人痖弦一看吓着了,万料不到如此没底线,类乎狗仔队所为,决定不发。戴女士又转给《联合报》的对家《中国时报》,也被断然拒绝,最后只能在北美一个小报发表,但也引起无数茶杯里的风波,戴文采也因此被骂了半辈子。
1995
年张爱玲逝世后,此事渐成罗生门。2007年作家季季在自己的部落格重发1995年所写《我与张爱玲的垃圾》一文回忆她当年任中国时报副刊主编拒绝戴文采的往事,不无严词与暗讽,结果引来戴文采连篇激烈的网上回应,看客们说精彩,我读之甚为悲凉想必张爱玲也会有同感。
又差不多10年过去,张爱玲的垃圾桶又被翻了一遍,不过这次是以纪念她逝世20周年的理由。台北国际书展是台湾文化盛事,每年冠盖云集,有非常多非常精彩的作家讲座、主题展览,我几乎每年必去观摩。今年的一个特展就是爱玲进行式官方说法是这样的:2016年台湾台北国际书展为纪念张爱玲逝世20周年,由作家张曼娟策划张爱玲特展:爱玲进行式,以爱为核心精神,突显张爱玲永恒的文学生命力;也借由立体活动展的创意模式,展示张爱玲的私人物件及难得面世的手稿与画作,邀请读者走进张爱玲的生活空间,亲临神秘又感性的创作人生。

2016台北国际书展爱玲进行式
事实如何呢?我不是张迷,在书展里瞎逛,误进此展,吓了一跳。十数件张爱玲的旧衣服一圈排开,像是打开了她的衣柜子,间杂以眼镜泳镜等,若干手稿挤在一条玻璃柜里,六本中英文著作也占一小玻璃柜,其余和写作直接相关的就没有了。

张爱玲穿过的衣服

著作
展出服装也罢,毕竟对理解张爱玲的写作有意义,张爱玲的上海时期就以喜欢特别服装著称,尝自制衣装(据说当时在上海漫画家文亭所绘的上海女作家三画像中给同时期女作家苏青和潘柳黛的定义分别是辑务繁忙的苏青和弄蛇者潘柳黛,而张爱玲的则为奇装炫人)。而张爱玲早中期作品中对服饰的描写也如《红楼梦》般不厌其繁,工巧匠心甚至过之,展览也通过似有联系的引文提示了这一点。
不过,这些张爱玲的晚年服饰还是比较朴素,属于低调的时尚。我唯独一眼认出一件雪花纹开襟毛衣,那是她晚年最有趣的一张照片的着装,那张照片摄于金日成去世那天,女作家手持印有头条消息的报纸,意味深长地微笑着。这是张爱玲的晚年风格,也呼应《秧歌》之后,《重访边城》、《小团圆》等的苍凉与老道。

张爱玲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然而旧衣之间,一个柜子刺眼,令人看了几乎要低下头来忏悔自己的冒犯。那是四顶张爱玲的假发。一丝不苟,却因为经过20年没有亲近人的气息,干枯如积聚的松针,像日本作家梨木香步在《家守绮谭》里所写的河童的蜕皮,可是没有主人回来使它们湿润复活了。
如果张爱玲见到这一幕,想必是要骇笑的,甚至作为鬼魂也要落荒而逃。假发是贴身亵衣一样的私隐之物,安能置于万众目光中?何况还引起场里场外诸多流言,比如说某作家就写张爱玲的确有幻觉敏感症状,所以剃了光头戴假发云云。
香港作家朗天见此幕感叹道:人在出生与死亡之间,必被化为媚俗。成大名的代价是死后没得安宁,迎接更大更扭曲的媚俗。张爱玲在世之时,搬弄她的故事自作丑人的,先有胡兰成《山河岁月》,后有戴文采《我的邻居张爱玲》,后者因此被责骂后,便以前者的学生自居,处处扬胡抑张,也是变态心理的一种,可堪同情。
戴文采发表于1988年11月的《我的邻居张爱玲》,最著名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
我在她回房之后,半个身子吊挂在蓝漆黑盖大垃圾桶上,用一长枝菩提枝子把张爱玲的全部纸袋子勾了出来,坐在垃圾桶边忘我的读着翻找着,在许多满怀狐疑的墨西哥木工之前,我身上的浆白了的浅灰棉裙子与垃圾桶参差成优雅的荒凉,我与张爱玲在那天下午的巷里,皆成了最上品的图画。
不少评论者认为她刻意学张爱玲风格,其实真是冤枉,这是货真价实的胡兰成腔调。东施效颦,顾影自怜,开口闭口我与张爱玲,人家张爱玲同意合影了吗?用
菩提枝子扒别人的垃圾就不算扒,算点化不成?从戴文采的自我粉饰最能见其师父胡兰成之真传,胡氏口头禅这也是好的、那也是美的,殊不知世上最好的最美的往往是唯一的,一也是,就跟这些沾名人光彩化妆的戏子一样,沦为赝品了。
《我的邻居张爱玲》其下洋洋万言均是如恋物癖一样在张爱玲的垃圾上极尽笔墨缠绵,读之尤见辛酸不是觉得张爱玲辛酸,而是想及其时戴文采还是初为人母,一面照顾着嗷嗷待哺的婴儿,一面幻想着文章将带来的轰动细细检点那些垃圾
戴文采可悲,胡兰成可耻。中国最爱用也是好的的人古而有之,孔子称为乡原,伪君子也。胡兰成于情,朝秦暮楚,始乱终弃,尽为私欲,成全了自己的岁月静好,不顾他人陷于时代洪流。于学术也是一样虚伪,夸夸其谈,陈义甚高,作终南隐士之姿,实乃货与帝王家的国师心不死,活脱脱如孟子所说的阉然媚于世者。
在人流滚滚的国际书展展出数顶假发,和翻检她的垃圾袋罗列清单,其格调是差不多的,虽然都比不上在《山河岁月》翻检旧爱为自己脸上贴金那么厚颜。张爱玲在异国曾收到胡兰成寄来《山河岁月》一书,遂原封不动寄还,并以骇笑概括自己的心情据戴文采回忆,张爱玲也如此原封不动寄还她的《我的邻居张爱玲》原稿,不知是否附送骇笑?
骇笑二字,算是后期张爱玲对胡兰成的唯一评价,不多评、亦不辩解,实为不屑极了,彼之言行令我惊骇,而我也只能一笑置之,如此。
那就让我们一起对张爱玲去后这20年,世界的种种表演都应以骇笑吧,虽说这些表演者,连我们的前任都不是。

张爱玲遗物
蘋果日報 沒有笑聲只有淚痕 邁克 2016.02.25
台北書展「愛玲進行式」有一面頂天立地的愛玲牆,號稱貼出玉照包括從未曝光的珍藏,特別令粉絲引頸以待,結果金睛火眼尚未分辨破塵而出的是哪幾幀,先被一個封面嚇窒:這本高踞左上第二排的《笑聲淚痕》,是街知巷聞的冒名作啊,被侵犯的作者曾經為文以正視聽,翻白眼自責「活該!誰叫你眼高手低,至於寫不出東西來,讓人家寫出這樣的東西算你的,也就有人相信」,野火燒不盡,主辦當局不但神通廣大找出一冊以饗讀友,還不怕魚目混珠,居然在如此正規的場合開這麼危險的玩笑,幽默感也委實太豐富了。明智的圍觀者可能立即辯方律師附體,指出榮獲貼堂的並非全是張女士真身,右下角就有唐文標《張愛玲雜碎》,然而《笑聲淚痕》雞乸咁大隻字印住「張愛玲著」,沒有加上說明便堂而皇之展覽,糊裏糊塗的所謂張迷真假不分,眾裏尋它焚香沐浴跪拜,那就辜負張女士「可千萬不要給引起好奇心來,去買本來看看」的囑咐了。
別以為我狗眼看人低兼夾神經過敏,只要對網上此起彼落的吹捧稍有涉獵,不會沒有見識過半票(或冇買飛)張迷的情商智商,「作家是天生被人誤解的」能夠去到什麼層次,講出來足可刺激到屍骨已寒的她漏夜翻生。譬如滿天飛的金句名言,疑似引自張小嫻的心靈雞湯就不說了,最可恨是半真半假似是而非那些,佛頭着糞有之,狗尾續貂有之,像引自胡蘭成《今生今世》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明明只得八個字,手痕友偏偏在前面添上「因為相知,所以懂得」,加鹽加醋狗屁不通,仍舊「也就有人相信」。
聯合財經網 張愛玲私物曝光 兩派論戰 2016.02.25

台北國際書展舉辦「張愛玲特展」甫落幕,展中張愛玲衣服、假髮等私人物成品焦點,卻引發文壇及讀者「該不該展出」論戰。

台北國際書展舉辦「張愛玲特展」甫落幕,展中張愛玲衣服、假髮等私人物成品焦點,卻引發文壇及讀者「該不該展出」論戰。
台北國際書展舉辦「張愛玲特展」甫落幕,展中張愛玲衣服、假髮等私人物成品焦點,卻引發文壇及讀者「該不該展出」論戰。一派認為此舉有如翻張愛玲的垃圾,跟作品無關;一派認為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在死後相對小,展出無不妥,重點是有無好好解說。
特展由作家張曼娟策展,展品分別來自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提供、皇冠出版社授權,包括近20件衣服和四頂假髮、蛙鏡等。連日展出有人讚賞,也有不少讀者認為現場「衣服掛得像賣場」,還展出假髮,欠缺對張愛玲的尊重,缺策展專業又讓人心痛。
香港作家廖偉棠近日撰文指出,他在逛到張愛玲特展時嚇一跳,認為展出內容有如「張愛玲的垃圾桶被翻一遍」。他回憶,女作家戴文采1988年從張愛玲丟棄的垃圾中臆測她的私生活,結果文章遭聯合報等報拒刊,這次書展「格調差不多」,張愛玲若有知也要「駭笑」。「展出私人物件不是不行,但應與寫作相關,而非喧賓奪主,讓觀眾只剩極小空間去思考作為作家的張愛玲。」廖偉棠認為,個展應以作品為中心,而非像此特展,「和張愛玲寫作直接相關的展品很少。」
廖偉棠說法引來正反意見,作家、閱讀達人傅月庵指出,許多文學館都曾展出作家假牙等私人物品,魯迅博物館還展出以魯迅遺容做的石膏像。他認為,公眾人物的隱私權相對小,死後權利更已在遺囑執行人手上,張愛玲特展真正問題應在缺乏解說,擺放方式簡陋匆忙。作家、出版人顏擇雅也認為,美國總統華盛頓的假牙、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內褲都曾展出,還都有人出書大談,張愛玲特展展出衣服、假髮無不妥,「公眾人物活著不願被騷擾,跟死後物品能否公開是兩件事。」策展人張曼娟不做評論;廖偉棠則另指出,現場將張愛玲收藏、他人冒名張愛玲寫的《笑聲淚痕》等混在作品中一起展示卻未解說,易造誤會,也欠妥當。
聯合晚報
皇冠:這或許是張愛玲所願 2016.02.25
張愛玲特展展出作家假髮、衣服引論戰,提供部分展品的皇冠出版社表示,張愛玲在《對照記》書中,曾描寫過這些衣服、假髮,再版時還要求放入她穿戴這些衣服、假髮的照片,這次特展出現張愛玲衣物,或許正是張愛玲希望的。
皇冠表示,一個展本來就會引起不同說法,他們尊重所有喜愛張愛玲讀者的討論,也尊重策展人張曼娟想法。皇冠願意出借張愛玲衣服、假髮等展品,是因為現在許多年輕人視張愛玲作品如文言文,才希望透過這些生活化物品,讓年輕人也來認識張愛玲,也讓所有讀者藉以尋找張愛玲脈絡,回顧她的一生。
聯合影音
張愛玲展假髮衣服 引發兩派論戰 2016.02.26
台北國際書展舉辦「張愛玲特展」甫落幕,展中張愛玲衣服、假髮等私人衣物成焦點,引發文壇及讀者「該不該展出」論戰。一派認為此舉有如翻張愛玲的垃圾,跟作品無關;一派認為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在死後相對小,展出無不妥,重點是有無好好解說。
張愛玲特展由作家張曼娟策展,展品包括近20件衣服和4頂假髮、蛙鏡等。香港作家廖偉棠近日撰文指出,他在書展逛到張愛玲特展,嚇了一跳,認為內容有如「張愛玲的垃圾桶被翻一遍」。
他回憶,女作家戴文采1988年從張愛玲丟棄的垃圾中猜測她的私生活,結果文章遭聯合報等報拒刊,認為展出張愛玲假髮和翻撿她的垃圾袋「格調差不多」,張愛玲若有知也要「駭笑」。
「展出私人物件不是不行,但應與寫作相關,而非喧賓奪主,讓觀眾只剩極小空間去思考作為作家的張愛玲。」廖偉棠受訪指出,個展應以作品為中心,而非像此特展般「和張愛玲寫作直接相關的展品很少」,尤其假髮是如貼身褻衣般的私隱之物,不該暴露在公眾眼前。
廖偉棠說法引來正反意見,作家、出版人顏擇雅指出,美國總統華盛頓的假牙、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內褲都曾公開展出,兩者還都有人出書大談,張愛玲特展展出她衣服、假髮並無不妥。「公眾人物活著不願被騷擾,跟死後物品能否公開是兩件事。」
蘋果日報 午夜兇玲
2016.02.24
三更半夜手機忽然作動,惺忪睡眼一望共有四十多條短訊,嚇到即刻成個醒晒。急急忙忙打開細看,原來是蘇小姐去了台北參觀書展,傳來「愛玲進行式」現場圖片與錯失良機的落伍粉分享,還說將會轉贈場刊和珍貴紀念品,教我樂極忘形馬上高歌《友誼萬歲》。從事時裝業的她,當然最熱衷拍攝張女士遺下的衣物,童年華衣美服的千金小姐,晚年流離洛杉磯汽車旅館,三天一小搬五天一大搬,身外物只可以從簡,但挑選顏色仍然不乏心思,想當然的黑白灰之外,也有艷黃也有斑斕碎花,散文《雙聲》一段話從腦海浮起:「你知道我最恨現在這班老太太,怎麼暗淡怎麼穿。瑟瑟縮縮的,如果有一點個性,就是教會氣。外國老太太們倒是開通,紅的花的都能穿,大塊的背脊上,密密的小白花,使人頭昏,藍底子印花綢,紅底子印花布,包着不成人形的肉,真難看!」移居美國大半生,儼然地道鬼婆,衣櫃當然不甘困於黯啞,幸好食極唔肥,驚心動魄的大背脊沒有如影隨形,穿什麼都不會有五花大綁效果。她祈願「穿長大的襖褲,什麼都蓋住了,可是仍舊很有樣子;青的黑的,赫黃的,也有許多陳年的好顏色」,應該是達到了。
照片所見,展覽擺設流於馬虎,燈光毫不恭維,衣服掛得有點歪歪斜斜,但總算不是鐵絲衣架。有件貌似浴袍的及膝白風衣,領口反出深啡襯裏,大插袋滾上同色細邊,設計相當時尚,可惜皺得不像話。哎呀,我倒有客串林青霞洗燙工人的一刻哩:那年電影節借了《東方不敗》戲服準備在大會堂低座展覽,展品是我親手燙平的。
蘋果日報 沒有笑聲只有淚痕
2016.02.25
台北書展「愛玲進行式」有一面頂天立地的愛玲牆,號稱貼出玉照包括從未曝光的珍藏,特別令粉絲引頸以待,結果金睛火眼尚未分辨破塵而出的是哪幾幀,先被一個封面嚇窒:這本高踞左上第二排的《笑聲淚痕》,是街知巷聞的冒名作啊,被侵犯的作者曾經為文以正視聽,翻白眼自責「活該!誰叫你眼高手低,至於寫不出東西來,讓人家寫出這樣的東西算你的,也就有人相信」,野火燒不盡,主辦當局不但神通廣大找出一冊以饗讀友,還不怕魚目混珠,居然在如此正規的場合開這麼危險的玩笑,幽默感也委實太豐富了。明智的圍觀者可能立即辯方律師附體,指出榮獲貼堂的並非全是張女士真身,右下角就有唐文標《張愛玲雜碎》,然而《笑聲淚痕》雞乸咁大隻字印住「張愛玲著」,沒有加上說明便堂而皇之展覽,糊裏糊塗的所謂張迷真假不分,眾裏尋它焚香沐浴跪拜,那就辜負張女士「可千萬不要給引起好奇心來,去買本來看看」的囑咐了。
別以為我狗眼看人低兼夾神經過敏,只要對網上此起彼落的吹捧稍有涉獵,不會沒有見識過半票(或冇買飛)張迷的情商智商,「作家是天生被人誤解的」能夠去到什麼層次,講出來足可刺激到屍骨已寒的她漏夜翻生。譬如滿天飛的金句名言,疑似引自張小嫻的心靈雞湯就不說了,最可恨是半真半假似是而非那些,佛頭着糞有之,狗尾續貂有之,像引自胡蘭成《今生今世》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明明只得八個字,手痕友偏偏在前面添上「因為相知,所以懂得」,加鹽加醋狗屁不通,仍舊「也就有人相信」。
蘋果日報 假髮又如何
2016.02.26
為「愛玲進行式」尖叫的四方義士,着眼點普遍是那四副人工頭毛,認為已故作家隱私慘遭不尊重,網絡街市「血淋淋的謀殺」此起彼落,一呼百諾義憤填膺,大有揭假髮而起之勢。請恕從來沒有考慮過戴上這件小道具招搖過市的我不敏,作用同樣是裝飾頭殼頂,為什麼展覽帽子大家若無其事,對它就另眼相看?論貼身,它沒有胸圍腰封絲襪那麼無可避免引起綺念,直筆將老太太推向不屬於她的性感小貓寶座,論核突,又不及假牙義肢赤裸無情,暴露了身體結構在應用上的殘缺和不足,論狗仔隊色彩,更遠遠沒有義臀義乳的濃烈,那才是和張派垃圾婆戴文采看齊的德性,活該被拳打腳踢。別忘記,愛玲女士生前曾經戴過其中一副拍照留念,光明磊落寄到報館配襯得獎感言,如果沒有記錯,那還是她最後公開的寫真哩,歷史價值彌足珍貴,同一相片中的雪花圖案cardigan這次在台北不是被熱情擁抱嗎,怎麼地位相若的假髮獲得完全相反對待?
就我所見,最莫名其妙同時最需要勞煩福爾摩斯的展品,肯定是和三副眼鏡擺在一起的淺綠色游泳眼鏡。這種協助靈魂之窗在水中保持明亮的配件,雖然中文籠統歸類眼鏡,原則上跟架在鼻樑上輔助視線或過濾陽光的小物分屬兩個範疇,策劃者「有奶便是娘」的邏輯固然教人啼笑皆非,更重要的是引起八卦精無限好奇:雖然筆底從無暢泳碧波記錄,她是否有不為人知的美人魚時刻,晚年定期出入洛杉磯公共泳池?自幼體弱多病,醫生開出水上運動「偏方」一點也不奇怪,憐香惜玉的專家,請多多努力發掘。
人民政协报
台北国际书展张爱玲特展引争议 2016.02.27
近日落幕的台北国际书展张爱玲特展引起读者和知识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这次特展中,张爱玲生前的衣物、假发等私人物品均在展品之列,引起一阵针锋相对的议论,一部分人认为公共人物的隐私权较小,展出有助于参观者更深入细致了解张爱玲的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她的作品,但也有人认为此举只能满足窥私欲,犹如在翻逝者的垃圾,与作品完全无关,格调较低。
这次张爱玲特展由两岸知名的台湾作家张曼娟策展,展品由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提供,包括张爱玲生前穿着的近20件衣服、4顶假发等。连日来,展出参观者络绎不绝。有人给这次特展点赞,也有人啧有烦言,直指展出方太缺乏对逝者的尊重。甚至有参观者批评展出现场衣服挂得像卖场。
香港作家廖伟棠近日撰文指出,逛张爱玲特展时吓一跳,认为展出内容如同张爱玲的垃圾桶被翻了一遍。他在文中提到上世纪80年代女作家戴文采从张爱玲丢弃的垃圾中猜测她的私生活,结果其文遭台湾联合报等媒体拒刊一事,认为这次特展格调差不多,若张爱玲地下有知,恐怕要骇笑。
廖伟棠认为,展出私人物件不是不行,但应该与作者的写作相关,而非喧宾夺主,让观众只剩极小空间去思考作为作家的张爱玲。廖伟棠认为,这次特展,展现张爱玲的文学创作颇显不足,展品大都是与其作品无关的物件,另外,张爱玲收藏的由他人冒其名所写的《笑声泪痕》等也被混在作品之中却并未加以解说,也是特展的一个败笔。
然而,也有不少文艺界人士表示支持此次特展所展出的展品。台湾作家傅月庵指出,许多文学馆都曾展出作家的私人物品,鲁迅博物馆还展出过以鲁迅遗容做成的石膏像。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相对小,死后权利更已在遗嘱执行人手上,张爱玲特展的问题,出在缺乏解说,摆放方式简陋匆忙上。作家颜择雅也认为,张爱玲特展展出衣服、假发无不妥。公众人物活着不愿被骚扰,跟死后物品能否公开是两件事。
对于这些针锋相对的观点,策展人张曼娟始终没有评论。
風傳媒 張愛玲上海常德公寓今昔「對照記」 楊曼芬
2016.02.28

張愛玲常德公寓家的客廳全景。(作者提供)
台北書展「愛玲進行式」風風光光地落幕了,來自各地的張愛玲粉絲、讀者、路人擠爆了現場,欲窺張愛玲留下的遺物。她的衣物,皇冠早年做過特展,並不稀奇,《小團圓》和《對照記》的手稿真跡倒是第一次曝光,彌足珍貴,最特別的該是模擬黑白照的等比例複刻版「張愛玲客廳」。

張愛玲家客廳,一種現代的新鮮明亮幾乎是帶刺激性。(作者提供)
真實版張愛玲客廳,位於上海常德路195號的常德(愛丁頓)公寓六樓。1939年張愛玲從父親家中逃出後和母親、姑姑短暫住在這座公寓的65室一陣子,隨即赴港大借讀,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休課後,1942年由香港回來至1947年都和姑姑住在這裡,前後發表了《沈香屑第一爐香》、《沈香屑第二爐香》、《傾城之戀》、《金鎖記》等成名作品。
1943年十二月發表在《天地》第三期的〈公寓生活記趣〉,表達了正值創作高潮的張愛玲對這間公寓的澎湃情感,洋洋灑灑三千多字,通篇活潑機俏,是現今研究四○年代老上海風情的最好散文:
「我喜歡聽市聲。比我較有詩意的人在枕上聽松濤,聽海嘯,我是非得聽見電車響才睡得著覺的。」
在喧鬧聲中才有存活感的張愛玲,直到晚年在洛杉磯,鎮日電視機聲音開得震天價響,是對昔日繁榮上海原鄉的另類懷念。現在的常德公寓前,電車早沒了蹤影,車水馬龍,來來去去全是公交與的士、私家轎車,可幸的是還見著了輛黃包車,是胡蘭成曾經在雨天抱著愛玲上街的黃包車啊!
「梅雨時節,高房子因為壓力過重,地基陷落的原故,門前積水最深。街道上完全乾了,我們還得花錢雇黃包車渡過那白茫茫的護城河。」
老上海時節,土質液化好像已是都市現代化後的問題。如今大路寬敞坦闊,不見護城河,只見公寓一樓,開了家現代小咖啡館,入裡,牆上掛著張大大的張愛玲畫像,畫下擺著桌椅,書架上全是張愛玲相關著作。網路上有人拍了照,臉不紅地說這裡便是張愛玲客廳。
公寓大門告示「私人住宅謝絕參觀」,由窗玻璃探望進去,電梯口前的窄仄小堂堆滿雜物,著便服的女門房嚴謹把關,絕不讓絡繹不絕來朝聖的訪客跨越雷池一步,兇巴巴地揮手對探頭的旅客吼道:「不給看,出去!」

私人住宅謝絕參觀的告示,讓訪客不得其門而入。(作者提供)
這和張愛玲誇讚日日讀新聞報,很有水平的門房氣質大不相同:「我們的開電梯的是個人物,知書達理,有涵養,對於公寓裏每一家的起居他都是一本清帳。他不贊成他兒子去做電車售票員嫌那職業不很上等。再熱的天,任憑人家將鈴撳得震天響,他也得在汗衫背心上加上一件熨得溜平的紡綢小褂,方肯出現。他拒絕替不修邊幅的客人開電梯。」

銘刻歷史的原裝安全門。(作者提供)
來去上海多次,但那趟是特地來尋愛玲,不甘心就這麼離去,坐在那間小咖啡館喝咖啡想辦法,最終,就是進去了。是怎樣進去的呢?我是怎樣成為近年來唯一進去的人呢?半年後還有一場張愛玲特展再受邀分享。
「電梯上升,人字圖案的銅柵欄外面,一重重的黑暗往下移,棕色的黑暗,紅棕色的黑暗,黑色的黑暗襯著交替的黑暗,你看見司機人的花白的頭。」
嶄新的電子電梯已無司機人。

常德公寓605室(左)與對門的601室(右),還有張愛玲走過千百回的樓梯間(右)。(作者提供)
搭著愛玲搭過的電梯直上六樓。難以置信,門一開,65室大門居然敞著,是愛玲在歡迎我這個陌生異鄉旅人的到訪嗎?居然撞見了愛玲筆下「日常生活的秘密總得公佈一下。夏天家家戶戶都大敞著門,搬一把籐椅坐在風口裏。」的平常人家風景。對門61室,貼了張601室新號紙條;從陽臺往外探去,胡蘭成在〈民國女子〉讚過的美麗天景早被高樓取代:
「第二天我去看張愛玲。她房裡竟是華貴到使我不安,那陳設與傢俱原簡單,亦不見得很值錢,但竟是無價的,一種現代的新鮮明亮幾乎是帶刺激性。陽臺外是全上海在天際雲影日色裡,底下電車噹噹的來去。」
張愛玲眼中的公寓天景又是這樣的:「有一天,下了一黃昏的雨,出去的時候忘了關窗戶,回來一開門,一房的風聲雨味,放眼望出去,是碧藍的瀟瀟的夜,遠處略有淡燈搖曳,多數的人家還沒點燈。」
早改裝過的605室,素白簡約是現代化的,一張陳舊的椅子,亙古寂寞淹了出來。愛玲說:「雨下得太大的時候,屋子裏便鬧了水災。我們輪流搶救,把舊毛巾、麻袋、褥單堵住了窗戶縫;障礙物濕濡了,絞乾,換上,污水折在臉盆裏,臉盆裏的水倒在抽水馬桶裏。忙了兩晝夜,手心磨去了一層皮,牆根還是汪著水,糊牆的花紙還是染了斑斑點點的水痕與霉跡子。」
如今屋子還鬧水災嗎?
往樓梯層層走下,那是張愛玲上下千百回的;轉角密封的老舊窗口想是建造當年所有,牆上送奶罐子,樣式老舊,張愛玲曾經天天從裡頭拿奶喝?細看才知是後來新裝的。
「一直喜歡吃牛奶的泡沫,喝牛奶的時候設法先把碗邊的小白珠子吞下去。」
一路由樓梯邊拍照邊往下走,興奮地恍惚起來,隱約覺得愛玲就在身後,嗤嗤笑著:快呀快呀,再不快點,賣臭豆腐小販就走了啊!
「無論如何,聽見門口賣臭豆腐乾的過來了,便抓起一隻碗來,蹬蹬奔下六層樓梯,跟蹤前往。在遠遠的一條街上訪到了臭豆腐乾擔子的下落,買到了之後,再乘電梯上來,似乎總有點可笑。」
微博上有人為愛玲抱屈,覺得特展讓她隱私被侵犯了。他忘了愛玲寫到:「人類天生的是愛管閒事。為什麼我們不向彼此的私生活裏偷偷的看一眼呢?既然被看者沒有多大損失而看的人顯然得到了片刻的愉悅?凡事牽涉到快樂的授受上,就犯不著斤斤計較了。較量些什麼呢?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
無論如何,不論今昔,公寓真是最合理想逃世的地方。

樓梯間封閉的窗戶(左),而如今常德公寓陽台景觀(右)一點都不浪漫了。(作者提供)
端傳媒 朱宥勳:張愛玲又出遺作?明星作家作為產業鏈的發動機
2016.03.01
2016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有兩件關於張愛玲的事。第一件是書展中,有張曼娟策劃的張愛玲特展「張愛玲特展:愛玲進行式」,展出了張愛玲生前的服裝、假髮,在文化圈引起一陣不大不小的批評。第二件事則相對沒有受到那麼大的注目:承繼了張愛玲遺稿的宋以朗,在書展期間接受媒體訪問,放出了他即將出版張愛玲書信集的消息,並且以這批書信為基礎,寫一本最權威的傳記。
展出假髮和出版遺作,其中的交集是個倫理問題:作家亡故之後,我們如何處理她遺留下來的物質與精神?如何在她的自主意志和讀者的粉絲狂熱之中取得平衡?這些議題在張愛玲這麼一個具有強大商業能量的明星個案上交會,則讓問題顯得更為複雜。
我們或許需要先後設一點,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觀察「作家」這種角色的社會位置。無論作家本人的自我意識為何,也無論文學媒體如何包裝,文學出版本身就是一項商業行為,而且如同「演藝圈」一樣,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粉絲經濟」。換言之,你可以是一個思想上不染凡塵的作家,但你只要進入現代出版產業中,你的「不染凡塵」也可以兌換成商業價值。現代文學的諸多迷思之一,是強調作者與作品的「獨創性」,「某某作品,就只有某某作家寫得出來。」所以,所有「作品」的成就,最終都會回頭挹注在被神格化的「作家」身上,形成一個環繞著作家的類宗教社群。而這與現代出版產業、著作人格權和商業利益一拍即合,自然形成了「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寡占事業。
違反作家的意志」也未必是不行的,就像眾所週知的卡夫卡的案例,我們現在閱讀的每一個字都違反了他的意志,但權衡他為人類心靈帶來的巨大貢獻,這是可以接受的。
但也因為上述體系,是依附在一個明星作家上的,所以當作家死亡之時,這個體系就將面臨無可避免的生產中斷最起碼,再也不會有新作產出了。這時候,這個體系能否延續,就端看作家的作品是否能讓後世讀者願意一再重讀,這需要強悍的作品素質和不斷延續的論述,來使其「經典化」。
或者,用一種比較短視、能快速收效的方式:去操作粉絲社群,加強並利用粉絲對作家的「戀物」傾向。
根據報導,張曼娟策劃的展覽,是「從皇冠出版社借來張愛玲封存多年的遺物」,可以很明確地看到這個展覽背後,運作的是怎樣的商業操作,或至少是知情同意的合謀。而宋以朗從《小團圓》等作以來,陸續出版遺作,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商業性質。然而我並不是要說商業操作必然是罪惡的,如果讀者或參觀展覽的人,能夠從中對作家或作品,獲得更深一層的體驗、理解,這些「更深一層的東西」當然可以當作一種商品來販售,而且也可以帶來正向的文學效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違反作家的意志」也未必是不行的,就像眾所週知的卡夫卡的案例,我們現在閱讀的每一個字都違反了他的意志,但權衡他為人類心靈帶來的巨大貢獻,這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重點不是你是否違反作家的意志,而是你處理這些遺產時,是否真的帶來了正向的文學效果,帶來了「更深一層的東西」?
假髮源自於張愛玲晚年的「蟲患」,是精神疾病重創她生活的「遺跡」,在這個洩漏病歷即是洩露重大隱私的時代,還如此堂而皇之的展出,居心簡直惡質到極點。
由此來看,張曼娟的「張愛玲特展:愛玲進行式」特展和宋以朗的書信集出版,畢竟還是有優劣之別的。「張愛玲特展:愛玲進行式」顯然以「作家」為核心,展出衣物、假髮,勾引的正是粉絲的戀物傾向。但除了話題,除了勾引,到底四頂假髮能夠讓我們多知道張愛玲的什麼呢?如同廖偉棠〈張愛玲生前最害怕的事,又發生了〉一文指出的,展出服裝或許對於理解張愛玲有其意義,畢竟這是她文學寫作中的重要焦點之一。但假髮源自於張愛玲晚年的「蟲患」,是精神疾病重創她生活的「遺跡」,這件事張曼娟不是不知道,在這個洩漏病歷即是洩露重大隱私的時代,還如此堂而皇之的展出,居心簡直惡質到極點。
就算非展不可、錯過可惜,展覽中是否提供了更多說明,讓張愛玲在隱私上的「犧牲」是值得的?很可惜,除了獵奇的展示之外,再無其他了。
宋以朗或許應該出示明確的證據,來證明出版權利的正當性。如果授權上沒問題,就算它同樣會有暴露隱私、違反作家自由意志的問題,但能夠帶來的啟發當是足夠豐富的。
而以同樣的標準觀之,張愛玲逝世後,擠牙膏式陸續出版的遺作,容或有所爭議,但起碼都還能讓我們多看到作家的文字表現。即便是殘稿、未完稿、作家不滿意的稿子,也都能成為詮釋或研究的線索,甚至在某些意義上,可能比作家修飾完整、願意出手的稿子,更有研究的價值。宋以朗預計出版的的書信集,比較大的疑慮,會來自張愛玲是否真的有對書信文字進行出版、複製的授權?如果只是「繼承遺產」,很可能只是繼承了「擁有原件」的權利,在張愛玲逝世未滿五十年、還未變成公共財的情況下,逕自出版很可能是有問題的。宋以朗或許應該出示明確的證據,來證明出版權利的正當性。如果授權上沒問題,我認為是可以樂觀其成的,就算它同樣會有暴露隱私、違反作家自由意志的問題,但能夠帶來的啟發當是足夠豐富的。
當然,在編輯出版的過程中,若能邀請專家學者加入,對這些遺稿進行初步的導讀、說明的話,也會比「裸出」更讓人期待。在評價這些遺作的出版行為是否值得時,也是端看編輯方面的處理是否足夠細膩,能否帶給讀者更多東西比如說,像《同學少年都不賤》那樣把脈絡無關的作品打包成一本,隨意出版的情況,就是不可取的。
但問題不在遺作能否出版、遺物能否展出,而在怎麼處理出版和展出的過程。
愛財也應取之有道,特別當你是從作家的才華之中賺錢時,至少得負起「對得起作家」的基本倫理責任吧。
Fashion.sohu.com 当张爱玲戴上假发&蛙镜
2016.03.03

她诞生在上海一个家世辉煌的传统旧家族中,却生活在西方思维的租借区里。从弥漫着鸦片烟雾的父亲家中逃出来,投奔了长年飘流海外的母亲。因为战争的缘故,香港大学没能毕业,转回上海鬻文为生,真正发展了她的天才事业:写作。在情感上倾付所有却黯然仳离;在政治变动的风潮中,选择只身远走,横渡大洋;去到美国之后,遁世隐居,留下的是既神祕又孤绝的身影.
适逢张爱玲逝世 20 周年,她身后封存在皇冠出版社多年的衣物,此次藉着「2016 台北国际书展」的契机,展现历来最大规模亮相:20
件服饰一字排开、复刻版旧上海公寓、《小团圆》手稿、私人藏书等物件.让粉丝除了细数这位华人文坛奇女子的作品,也能贴近她最私密幽微的生活痕迹。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虽是张爱玲一生的写照,却也名副其实地透露出她晚年为「虫」所苦、仓皇流离的日子。换住一间又一间的汽车旅馆、便鞋总是穿过就丢、到最后连一头秀发也都剃个精光,全因她认为自己染上了虫虱,唯有不断地丢弃割离,才能摆脱此般恶疾。
自称有「穿衣癖」的张爱玲,对于服装质料特别讲究、偏好典雅风格,从展场中的毛呢大衣和碎花洋装便可窥知一二。细心的女性观众也能从这些服装尺寸判断张爱玲的身材,想象这位纤瘦颀长的女作家生前的顾盼风姿。


展场根据张爱玲小说中的场景描绘与老照片,还原她在上海时期的常德公寓客厅与洋台:「家里的一切我都认为是美的顶巅」、「蓝椅套配着旧的玫瑰红地毯」、「我和弟弟的卧室墙壁就是那没有距离的橙红色温暖而亲近。」策展人张曼娟表示,欢迎读者参观时上座、拍照,体验张爱玲的家居风情。


张爱玲曾说:「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对于食物的各种滋味,她的创作有着丰富记载,象是松子糖与病中吵着要吃的弟弟;绿豆糕与下午伏在床上认字的时光。「捧一碗乌油油紫红夹墨绿丝的苋菜,里面一颗颗肥白的蒜瓣染成浅粉红。在天光下过街,像捧着一盆常见的不知名的西洋盆栽。」张爱玲曾在美国手写一份菜谱,详记料理方式,致赠美国友人,内有茄汁鱼球、栗蓉脆皮鸭、咕咾肉、贵妃鸡、锅巴虾仁等等,展现出鲜为人知的好厨艺。特展期间也将不定时供应张爱玲钟爱的点心,为读者带来小小惊喜。

张爱玲部分手稿《小团圆》也在展场中得见。特别的是此作原稿以钢笔字书写于航空信纸,不像其他作品誊于一般稿纸。另外也有张爱玲的校稿,从她的校对与修改中,可见其慎重及对自己作品完整性的坚持。在张爱玲遗留的藏书中,除了陪伴终生的《红楼梦》经典名著,还有报导恐怖杀人事件的美国侦探杂志。这是否是自幼在父亲房中阅读八卦小报遗留的影响?或者是她对世间光怪陆离而又残酷的真相,一种不带感情的赏翫趣味?


除了作家与插画家的身分,张爱玲也是一位剧作家,早在
1946 年上海时期,她便与导演桑弧合作,编写了脍炙人口、大受好评的《不了情》和《太太万岁》。1955
年辗转迁居美国,香港影人宋淇邀请张爱玲加入香港电懋公司的编剧团队,撰写完成的剧本有十部之多,拍摄完成迄今依然能够看见的有:1957
年岳枫导演的《情场如战场》;1960年唐煌导演的《六月新娘》;1962 年秦羽导演的《南北一家亲》;1963
年王天林导演了《小儿女》,1964年又导演了《南北喜相逢》。
1984 年香港导演许鞍华拍摄了张爱玲的短篇小说改编电影《倾城之恋》;1988
年台湾导演但汉章拍摄了长篇小说改编的电影《怨女》;1994 年香港导演关锦鹏改编拍摄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1997
年许鞍华导演拍摄了《半生缘》。这几部电影作品皆获得许多大奖,颇受好评。张爱玲原著改编电影再度引起关注与热烈讨论,则是 2007 年李安导演拍摄的《色.戒》。
张爱玲在上海创作巅峰时期,也为报纸和杂志绘制插图,有些唯美,有些写实,有些带着夸张的嘲讽意味。为了突显张爱玲较不被注意的插画家身分,特邀四位台湾插画家,为他们印象中的张爱玲造像,并印制精美明信片,在特展现场供读者索取收藏:川贝母以〈爱〉中的「时间无涯的荒野」为意象;阿力金吉儿想象的是在那华丽而苍凉的时代,过去的张爱玲遇见未来的张爱玲;michun
让我们看见典雅张爱玲与生命中的男性交缠不解;太阳脸在张爱玲的时间轴里完成了红白玫瑰的图腾。

此次特展也设计了许多活动,如张爱玲遗产管理者宋以朗和台湾唯一出版者的皇冠出版社发行人平云,以对谈方式分享张爱玲的作品与其在华人世界的影响;香港导演关锦鹏,与影评人涂翔文,将从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同名作《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影视改编,看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困难与神奇之处;身兼文史探查家、节目主持人的作家谢哲青,则带领读者进入张爱玲评论过的画家塞尚的美学世界。
而「私语张爱玲」系列讲座,由东吴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锺正道揭开序幕,从教学经验谈张爱玲电影剧作中的幽默与团圆;作家暨国立东华大学教授郭强生,则以张爱玲后期的写作瓶颈兼论重建照片/记忆的书写意义,勾勒其后半生在美国的隐密生活。台湾精神科医师及专栏作家吴佳璇,分享自己亲赴美国探访张爱玲晚年居所的心得。此外,「一心戏剧团」将演出改编自张爱玲作品的《虞姬别霸王》歌仔戏。

张爱玲《爱》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枴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妻,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本文章为转载授权,不得转载。
蘋果日報 原來張愛玲看這雜誌 馮睎乾 20160316
上月台北書展陳列了四頂張愛玲的假髮,害得眾義人幾乎揭竿而起,矛頭更指向我的老友宋以朗。我向來不講義氣,當然不打算拔刀相助,儘管見有義人說假髮是「褻衣一樣的私隱之物」,我就覺得很好笑,而見他一邊聲稱看了假髮幾乎要低下頭來懺悔,一邊卻堂而皇之把假髮拍下來,再隆而重之貼在臉書,向全人類展覽幾件「褻衣」,我就覺得更好笑。
近日探望宋公子,提起假髮醜聞,他先淡然一笑,即反唇相稽:「你係咪傻㗎?知唔知個展覽有啲咩呀?」我只好兩手一攤:「張愛玲嘅嘢,我識條鐵咩?」他於是慢條斯理打開相冊,給我看看他拍攝的展品。百多張照片,什麼旗袍假髮手稿都司空見慣,在我幾乎要打瞌睡之際,突然一張照片把我驚醒了。宋公子見我神色,即得意洋洋說:「識睇梗係睇呢啲啦!」
相中展品是張愛玲訂閱的雜誌,叫Front Page
Detective,1995年6月號,她過身那年。一本雜誌有什麼大驚小怪?請看封面標題:Sex Nut's Horrific Violation of
the Hooker's Body!,The Death of Dahmer根據資料,Dahmer是美國著名連環殺手,曾殺死十七名男子,涉及肢解、戀屍,後判處終身監禁,其間被一名聲稱受上帝呼喚的囚犯殺死。展品標明張愛玲「訂閱」,可見她極重口味,決非《壹仔》級的雜誌所能滿足。
這樣把張愛玲的奇特興趣暴露人前,不比假髮更震撼嗎?但熟悉張的讀者都不會詫異,這興趣像假髮一樣,她在生時已大方公開:《小團圓》寫湖區的殺妻案,又寫九莉跟男友歡好後,幻想「對準那狹窄的金色背脊給他一刀」那雜誌只佐證張愛玲即使到了晚年,謀殺依然令她着迷。這題材其實可以寫成論文,比談什麼「褻衣」有營養得多,但我google相關討論,竟找不到一識貨之人。
宋公子陰笑着提示我:「如果你寫專欄無題材,可以講呢本雜誌,記住加句:『有人執到寶又點點點。』」幸虧我記性不壞,當場明白他的深意:五年前資深張粉邁克曾笑宋公子看不懂〈異鄉記〉的社戲段落,「頗有點執到寶而懵然不覺的況味」。最近他連寫幾篇關於展覽的文,都沒說到「雜誌」那個亮點上,呵呵,五年前上一代那筆血海深仇,是時候算一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