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leen
Chang:
“Eileen
Chang:
Exhibit
to highlight Eileen Chang’s links with Hong Kong University
“Thousand
of miles, two years, new things, new people. My experience in wartime
From
the Ashes, Eileen
Chang
Entitled “Eileen Chang:
Roland
Soong, admin
Eileen Chang studied at
Dean of
“The Arts Faculty prides itself on producing
graduates who are able to communicate well in the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The
exhibit is organized by the Project for Public Culture (PPC) which is a new
project established by
The
PPC is dedicated to enhancing cultural life in
The 8-day exhibition runs until Monday, 22
October. Pre-registration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Velentina
Ma, Journalism and Media Studies Centre,
「張愛玲的香港傳奇(1939-41)」展,再續港大半生緣
「幾千里路,兩年,新的事,新的人。戰時香港所見所聞,唯其因為它對於我有切身的、劇烈的影響,當時我是無從說起的。」
《燼餘錄》張愛玲
張愛玲於1939年入讀香港大學文學院,香港淪陷被逼輟學返回上海,但該兩年多的香港經驗,卻是她綻放一生光華的重要階段。
香港是張愛玲奮發的台階,港大文學院院長雷金慶教授也指出,張愛玲是當代文壇傳奇作家,根據張愛玲的學生成績記錄顯示,張校友在文學院唸書時成績優異,特別是中國文學、英國文學及歷史科,港大文學院著重中西文化及語文訓練,張愛玲的成就,可作為師弟妹們的學習榜樣。
「張愛玲的香港傳奇(1939-41)」公開展覽,由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的「公共文化計劃」舉辦,《瞄 》雜誌、港大人文基金贊助支持。「公共文化計劃」旨在建立一個開放的研究及教學平台,以大眾媒體和文化傳承為核心,以學術界、文化界和社會人士為合作伙伴,鼓勵公眾對文化建構的參與,推動香港以至大中華地區的公共文化。《瞄》雜誌以新觀點、新視角觀賞香港文化,體味城市生活;並為本地作者/藝術工作者提供一個發表創作、發射光芒的舞台。
「張愛玲的香港傳奇(1939-41)」展,展期由今天起至十月廿二日(星期一),於香港大學圖書館開放時間內舉行,除校內人士外,歡迎市民到場參觀,請於一天前以電郵:maincir@lib.hku.hk或傳真:25174615 付上個人姓名及聯絡電話/電郵向港大圖書館預先登記。
香港大學圖書館開放時間:星期一至五早上午8時30分至10時
星期六早上8時30分至至7時
星期日早上10時至晚上7時
十月十九日(星期五)重陽節假期休息
如有查詢,請與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馬靄媛小姐聯絡(電話:22194012/91230252)
(Yahoo News) Ming Pao Daily News 2007-10-16 生活 A26
張愛玲手稿見物如見人港大展覽手稿遺物
李安的電影《色.戒》,激發市民重新認識張愛玲的著作。港大昨日舉行展覽,展出她的珍貴手稿、相片以至個人物件。知名作家龍應台亦有參觀展覽;她表示,香港經歷過百年殖民統治,華文往往被忽視,當中醞藏許多文化瑰寶,有待市民逐一發掘,「張愛玲則是其中一位重要華文作家,希望市民不要因一齣電影才忽然有歷史起來。」
港大昨日起一連8 日舉行「張愛玲的香港傳奇(1939-41)」公開展覽,當中首次公開展出張愛玲從未發表的個人筆記、《談色.戒》的初稿、與翻譯家宋淇的書信往來、照片及個人證件等等,大部分物件由張愛玲遺產監管人宋以朗提供,宋表示,不會將遺物公開拍賣及賣給他人。
《談色.戒》回應批評初稿首公開展出
宋續說,當中《談色.戒》的初稿,表露了張愛玲回應刊於《中國時報》內署名「域外人」對《色.戒》的批評,從文章修改的部分及宋淇的書信往來之中,反映出張愛玲對台灣市場的重視。同為作家的龍應台看畢展覽後說,《談色.戒》的初稿反映了作者珍貴筆,現在進入電腦化時代,文章修改大都無可尋了。
龍應台又說︰
「這次展覽的意義在於,你可以讀100人寫關於張愛玲如何如何,但看過展覽,你就好像見到她真人一樣。」她希望更多香港學生來看,重新重視殖民地時代華文的重要性。
1939
年,張愛玲入讀香港大學文學院,選修中文及英文科,成績優異,獲頒何福獎學金及Nemazee
DonorScholarship,足以應付學費負擔。唯完成首兩年課程後,1941 年日軍入侵香港被迫停學,翌年返回上海。
根據張愛玲的學生成績紀錄顯示,她的中國文學、英國文學及歷史科成績突出。當年港大收取的學生,有三分一來自印度、斯里蘭卡等東南亞地區,故張愛玲有機會結識來自外地的好友炎櫻。
香港淪陷期間,港大變成了臨時醫院,張愛玲曾擔任看護,見盡人生百態。返回上海後將親身經歷寫成《餘燼錄》,當時她只有24
歲。另外還創作多篇小說及散文,分別收錄在《傳奇》中短篇小說集及《流言》散文集,展現當年香港風情。
張愛玲的香港傳奇(1939-1941)
地點:港大圖書館
日期:10
月15
日至10
月22
日(10
月19
日重陽節假期休息)報名:一天前預先登記,電郵maincir@lib.hku.hk
或傳真2517
4615,附上個人姓名及聯絡電話和電郵
回應初稿
張愛玲出版《色,戒》後,遭受到筆名「域外人」的讀者批評,她遂以一篇《談色,戒》作為回應,是她寫作生涯以來,兩篇回應批評文章之一。圖中為《談色,戒》的初稿。(秦偉攝)
港大報名表
張愛玲入讀港大的報名表,上面的出生日期為9
月19
日,與後來申請美國綠卡時填的9
月30
日不同。(秦偉攝)
信件
寫成《談色,戒》後,張以書信告之好朋友宋淇,並告之對方加以改動。圖為張給宋的信件。(秦偉攝)
個人筆記
(Yahoo News) 張愛玲借宿 宋以朗做廳長 Ming Pao Daily News 2007-10-16 女記者日記 A33
李安 的電影《色.戒》,激發市民重新認識張愛玲的著作。港大昨日舉行展覽,展出她的珍貴手稿、相片以至個人物件。知名作家龍應台亦有參觀展覽;她表示,香港經歷過百年殖民統治,華文往往被忽視,當中醞藏覑許多文化瑰寶,有待市民逐一發掘,「張愛玲則是其中一位重要華文作家,希望市民不要因一齣電影才忽然有歷史起來。」
港大昨日起一連8日舉行「張愛玲的香港傳奇(1939-41)」公開展覽,當中首次公開展出張愛玲從未發表的個人筆記、《談色.戒》的初稿、與翻譯家宋淇的書信往來、照片及個人證件等等,大部分物件由張愛玲遺產監管人宋以朗提供,宋表示,不會將遺物公開拍賣及賣給他人。
《談色.戒》回應批評 初稿首公開展出
宋續說,當中《談色.戒》的初稿,表露了張愛玲回應刊於《中國時報》內署名「域外人」對《色.戒》的批評,從文章修改的部分及宋淇的書信往來之中,反映出張愛玲對台灣 市場的重視。同為作家的龍應台看畢展覽後說,《談色.戒》的初稿反映了作者珍貴筆舻,現在進入電腦化時代,文章修改大都無舻可尋了。
龍應台又說︰「這次展覽的意義在於,你可以讀100人寫關於張愛玲如何如何,但看過展覽,你就好像見到她真人一樣。」她希望更多香港學生來看,重新重視殖民地時代華文的重要性。
「香港大學 在 百年發展中,經歷殖民時代,華文往往被邊緣化,05年我在一場演講之中,特別提到華文的重視程度。張愛玲在本地文壇中是一個『被遺忘的抽屜』,希望不要只 因李安一套電影才點醒港人,啊!原來港大有一個張愛玲。」龍應台補充,港大的人民歷史在過去50年至100年來,有多個抽屜還未打開,「港大中文系教授許 地山的作品貢獻良好,但現在很少人提及,又如美學大師朱光潛,他是港大畢業生,同樣是一個關了很久的抽屜,港人應該珍惜這些文化瑰寶。」
Oriental
Daily News 2007-10-16 港聞 A10 中環出更
卓妮
李安部《色,戒》熱爆全城,大家都講緊梁朝偉同湯唯三場床上戲有幾激,連帶原著作者張愛玲都人氣急升。尋日港大就食住呢股熱潮,為文學院舊生張愛玲搞個「張愛玲的香港傳奇(1939-1941 )」公開展覽,港大副校長李焯芬、著名作家龍應台及張愛玲遺產監管人宋以朗都畀面出席,卓妮係粉絲,當然要去貢。
原來佢爸爸宋淇、媽媽鄺文美係張愛玲死黨,六二年,張曾經住宋家,十二歲宋以朗更加讓出間房畀張姐姐住幾個月,搞到佢近排畀人翻舊帳,話佢同張愛玲「同居」喎。佢惟有苦笑話:「話我同居,真肉酸。」
生前衣密實
張愛玲之後經常寫信畀宋氏夫婦,有成幾百封咁多,當中一封係張愛玲為《色,戒》自辯。原來《色,戒》七八年四月《中國時報》登出後,張畀人鬧佢美化漢奸,張即刻執筆發表自辯文章,仲將自辯份稿寄畀宋氏夫婦睇,結果張愛玲十一日內多次修改份稿先登出街,可想而知佢對呢個指控非常介意。
咁李安為《色,戒》畀幾多版權費?宋以朗笑笑口話:「合約話明唔講得!」咁張愛玲留低幾多遺產呢?「錢就真係唔多,因為佢只係一位作家,但作品版權就好有價值。」
個展覽由尋日起,一連八日港大圖書館展出,包括張愛玲私人筆記、個人證件、舊相、著作等,張愛玲迷千祈咪錯過。
卓妮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2007-10-16 港聞
A30 余展豪
張愛玲《談色,戒》手稿曝光
電影《色,戒》熱鬧全城,有人喜歡劇中的男女攻防、有人驚訝其大膽情色,無論是愛是恨,若要深入了解「易先生」及「王佳芝」,《色,戒》作者張愛玲當年為反駁批評而寫的《談色,戒》手稿,可提供更多資料。
反駁文學界
指歌頌漢奸
港大特別情商張愛玲遺產管理人宋以朗,借出多項從未曝光的張氏珍品,以豐富展覽內涵,當中包括張氏親筆撰寫、用以反擊時人對其作品《色,戒》作出種種質疑的《談色,戒》初稿。
電影《色,戒》中的情慾鏡頭甚為大膽,震撼不少觀眾,原來原著《色,戒》出版時,同樣引起不少震盪,台灣著名科學小說作家張系國以筆名「域外人」,撰文批評《色,戒》屬「漢奸文學」,作品有「歌頌漢奸」之嫌。
張愛玲於1978年底撰文逐點反擊回應,包括澄清漢奸外形並非必須色迷迷,故此「易先生」亦可「清秀」及「面相主貴」等,茲事體大,張氏更於3日之內,數度發信予其出版管理、宋以朗生父宋淇,要求更改措辭,反映其焦慮心情。
張愛玲於39年來港入讀香港大學文學院,其後香港淪陷,被迫輟學返回上海,兩年多的香港經驗,成了她綻放光華的重要階段,據港大校方紀錄,張氏在學期間的成績已非常優異,兩年間已考獲包括何福獎學金等重要獎項。展覽中亦展示了她在港大的入學證明等資料。
港大展出
一連8日舉行
想要了解「易先生」與「王佳芝」的情場對奕、探究原著中情慾場面有多大膽,以及掌握張氏創作《色,戒》的心理狀態,市民可由即日起到香港大學參與「張愛玲的香港傳奇」展覽,展覽將會一連8日舉行(見表)。
「張愛玲的香港傳奇」公開展覽
部分展品
(The
Sun) 張愛玲熱爆港大設展覽
李安部《色,戒》熱爆全城,連帶原著作者張愛玲都人氣急升。尋日港大食住呢股熱潮,為文學院舊生張愛玲搞個展覽,張愛玲遺產監管人宋以朗都有。
手寫初稿現真身
展覽最矚目係一份由張愛玲親手寫《談色,戒》初稿,封信封塵四十幾年,宋以朗近排屋企個櫳底摷番出。原來佢爸爸宋淇、媽媽鄺文美係張愛玲死黨,六二年張愛玲曾經住宋家,十二歲宋以朗更加讓出間房畀張姐姐住幾個月,搞到佢近排畀人翻舊帳,話佢同張愛玲「同居」喎,佢惟有苦笑咁話:「話我同居,真肉酸。」
宋以朗仲話張愛玲好少旗袍,衣密密實實,成日匿埋間房寫稿。宋以朗係最早知道李安要拍《色,戒》人,事關張愛玲當年立下遺囑,將所有遺產畀晒宋氏夫婦,包括所有作品版權。咁李安畀幾多錢版權費呀?佢笑笑口咁話:「合約話明唔講得!」咁張愛玲留低幾多遺產呢?佢話:「錢就真係唔多,因為佢只係一位作家,但作品版權就好有價值。」
(Apple
Daily) Apple
Daily 2007-10-16 港聞
A18
【本報訊】「我做了個夢,夢見我又到香港去了,船到的時候是深夜,而且下大雨。」張愛玲曾在《我看蘇青》的散文中,訴說對香港的塵封記憶。這位因電影《色,戒》而再次矚目的作家,70年前曾在香港大學念書;港大乘《色,戒》熱潮,舉辦「張愛玲的香港傳奇」展覽,展出多項本港留有張愛玲足的展品,包括她自評《色,戒》的親筆手稿,讓市民再次捕捉她在港大長衫飄然的身影。記者:白琳
宋以朗的父親宋淇是張愛玲生前的業務顧問,展覽也展出她於1979年郵寄來港、讓宋淇過目的自評《色,戒》手稿。港大則展出張的入學證明,文件貼上她架圓厚眼鏡的學生照。
續有李安主講論壇
港大副校長李焯芬昨日形容,當時的香港,是張愛玲的「避風港」,「佢家庭唔愉快,香港呢兩年幾,可以安靜讀書。佢仲考到當時最難考兩個獎學金。」港大關於張愛玲的活動陸續有來,包括分析其作品的大師班,及由《色,戒》導演李安主講的論壇,細節及日期待定。
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至10月22日*
時間:
星期一至五:早上8時30分至晚上10時
星期六:早上8時30分至晚上7時
星期日:早上10時至晚上7時
地點:港大圖書館
參觀方法:必須預先登記,參觀前一天把姓名、聯絡電話及電郵地址傳真至2517
4615或電郵至mailto:maincir@lib.hku.hk
註:*10月19日重陽節休息
SCMP 'Lust, Caution' and the HKU connection By Liz Gooch, October 20, 2007.
A 1941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ranscript portrays a student who was undoubtedly talented but gave little indication of what lay in store for the woman who would become one of the more controversial figures in Chinese literature. Eileen Chang Ai-ling's student records show she scored 92 per cent in Chinese literature, 89 per cent in English and 90 per cent in history. They could hardly predict that she would go on to create works as contentious as Lust, Caution, recently brought to the big screen by director Ang Lee.With the movie adaptation putting Chang back in the spotlight, her alma mater is holding an exhibition to honour the woman who spent two years at its campus. The exhibition, organised by HKU's Project for Public Culture, includes some of her original manuscripts, photographs and documents, including a personal notebook never before seen. Many of the documents have been provided by Roland Soong Yee-long, the administrator of Chang's estate.
Photo: Steve CrayChang left her native Shanghai in 1939 to study Chinese and English at HKU's faculty of arts, but her studies came to an abrupt end when the Japanese occupied the city two years later. She returned to Hong Kong in 1952 and worked as a translator before mov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three years later, where she would eventually become a US citizen.
Mr Soong's parents, whom Chang lived with in Hong Kong, inherited her entire estate after she died in her Los Angeles apartment in 1995, aged 75. Mr Soong said his parents had "boxes of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mselves and Chang. But he said the author became a "total recluse" in her old age, refusing to answer the door or phone. He said many of her works included reflections from her time in Hong Kong, and many were partly autobiographical, including parts of Lust, Caution. Set in Shanghai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story focuses on a patriotic woman who is hired to seduce and assassinate a Japanese collaborator but finds herself lured into an affair. Mr Soong said some of the movie's scenes were filmed at HKU.
Dean of HKU's arts faculty Professor Kam Louie said while Chang was already well-known among Sinologists, the movie would extend her reach. "I'm sure that there will be a lot more attention paid to her," he said. Professor Louie said Chang produced in-depth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t a time when this style of writing was not popular in China, "She's unique in that way."
(文匯報) 為《色,戒》自辯 張愛玲私物曝光 October 12, 2007.
李安的一部《色,戒》萬眾矚目,原著作者張愛玲也像一個塵封多年的抽屜,被人打開,尋找記憶。
過去一周,張愛玲母校香港大學,特別舉辦了「張愛玲的香港傳奇(1939—41)」展覽。秋日陽光灑進港大圖書館的展場,照射出一代文壇才女在港大的半生緣。
最為矚目的是,展覽首次曝光了她1978年發表《談〈色,戒〉》的親筆自辯初稿,濃重筆墨間,讓人看到自言「不愛辯論」的她,慎重回應外界對《色,戒》「歌頌漢奸」的抨擊。同時,還展出她多張手稿、不同版本的著作、相片、證件,以及從未發表過的個人筆記。
大部分展品的提供者——張愛玲遺產監管人宋以郎,亦從一件件珍貴遺物中,道出張愛玲鮮為人知的心路歷程。
重開抽屜「窺尋」舊物,總有許多驚喜在裡頭。
香港 創作土壤
張愛玲曾在散文《我看蘇青》中寫道:「我做了個夢,夢見我又到香港去了,船到的時候是深夜,而且下大雨。」對於香港的懷念,是因為這裡為她提供了一片滋養創作心靈的土壤。
展覽中,記者找到了她於1939年入讀香港大學的學生申請表。當時的她進入港大文學院,成績優秀,但完成首兩年課程後,卻因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而被逼停學。
港大文學院院長雷金慶教授說,根據張愛玲的學生成績記錄顯示,她在文學院念書時成績優秀,特別是中國文學、英國文學及歷史科。
漫天烽火中度過圍城下的港大生活,1942年張愛玲返回上海後,兩年間創作熱情迸發,寫了十篇小說 和二十九篇散文,分別收錄於《傳奇》中短篇小說集和《流言》散文集。這些作品瀰漫著的香港風情,包括香港大學的校園和宿舍、港島半山、巴丙頓道、寶珊道、 淺水灣酒店,都是她大學時期的所見所聞。
當時還是她寫作的黃金期,發表了重要作品,如《傾城之戀》、《金鎖記》、《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傳奇》、《流言》等。
《談〈色,戒〉》 自辯言
展覽趁電影熱潮而舉辦,其中,張愛玲曾為小說《色,戒》作自辯的手稿,自然是重頭戲。因為在張愛玲一生中,只書寫過兩篇回應批評的文章,《色,戒》自辯最為暢快。
小說《色,戒》於1978年4月在台灣《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發表後,立即引來外界指控張愛玲「歌頌漢奸」的猛烈抨擊。為捍衛寫作尊嚴,同年10月,她罕有地用筆墨進行反擊,以《談〈色,戒〉》一文作自辯,並寄密友宋淇夫婦共同修訂。
宋淇之子宋以郎,此次將這珍貴手稿曝光於眾。細看《談〈色,戒〉》的初稿內容,短短兩千字四頁紙,落筆卻濃重,並有修改多處的痕跡,可以看出當時張愛玲內心暗湧。
她於開篇提出疑問,「小說裡寫反派人物,是否不應當進入他們的內心?殺人越貨的積犯是自視為惡魔,還是可能自以為也有逼上梁山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寫實的作品裡反派角色是否應當醜化?」為「漢奸」易先生作自辯分析。
對於女主角王佳芝的「一時心動,喪失理智」,色誘漢奸卻喪失性命,其實也有來由。「喬裝已婚婦女,失身於一個同夥的同學,對於她失去童貞的事,同學的態度相當惡劣……連她比較有好感的鄺裕民都不能免俗,讓她受了很大刺激。」
她在文末自言「最不愛辯論,又寫得奇慢」,卻落筆辛辣,直擊批評文章中的每處細節,如回應對方「吃辣便是吃血」之意時,反問:「吃番茄也是吃血?」淋漓盡致,不吐不快。
宋以郎回憶,據父親所言,當時初稿剛寄出,還沒等父母回覆,張愛玲又以一貫「脾氣」,改寫了第一與第三頁補寄過去,然後陸續作慎重修改,在十一天內先後寄出四封修訂稿。
「看得出她當時非常著急,長期獨自生活自覺自己不熟悉政治,內心有點怕當年的政治情況。台灣又是她最大的市場,若在文化界被攻擊不出聲,等於默認。」
後經宋淇多次指點,修改了兩個月後,自辯的最終版《羊毛出在羊身上——談〈色,戒〉》刊登在《中國時報》上,那句「小說寫反派人物,是否不應當進入他們的內心?」已道盡所有。
(文匯報) 被遺忘的抽屜
記者參展時,邂逅了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教授龍應台,她對展覽的一番樸實感言令人感動。「看了張愛玲的親筆字跡突然有點感傷,因為我自己早年和她一樣,亦喜歡用黑墨執筆寫東西,過程中刪掉的字可以看見,充分表露落筆後的心情轉折,在今天的科技世界已經沒有了。」
不過,讓她更為由衷感慨的是:「張愛玲這個被珍藏好久的記憶的抽屜,不能只是因為一部當紅電影而被打開,我們不要一種『忽然文化』。港大還有很多如張愛玲這樣的歷史『寶藏』,許地山、朱光潛等等,又有誰真正去挖掘過那些被歷史遺忘的抽屜呢?」
(文匯報) 絕版遺物亮相
隨《談〈色,戒〉》初稿一同展出的,還有張愛玲當時與宋淇夫婦魚雁往返的書信,兩人與張情誼深厚。宋以郎說, 張愛玲1952年第二次來港時,在美國新聞處工作中結識了父母(宋淇與鄺文美),兩人是張文學上的好友,更待張愛玲至誠,讓她寄住家中。張返美後,有關的 文稿修訂、出版聯絡事宜等,都由父母代為辦理。
宋以郎記得12歲那年,讓出房間給張愛玲居住了幾個月,笑言自己睡在客廳做「廳長」。「依稀模糊的印象中,張愛玲總是衣著密實,很少穿旗袍,整天躲在房裡寫稿。」
1995年,張愛玲去世時,遺囑中特別吩咐,所有遺產及版權歸宋淇夫婦保管。一部分著作、稿件、衣 服、鞋子、化妝品等遺物,則轉去了台北皇冠出版社保管。如今,宋以郎家中保留了幾百封張與父母的親筆書信,還有許多珍貴手稿、著作、相片,以及一些從未出 版過的英文稿。此次放在港大展出的,雖為鳳毛麟角,但件件珍貴。
他特別提到,展出的舊照大部分從未公開,其中一張彩色像尤為特別。「這幅七彩相,不同於外界一般 看到的黑白相,有朦朧之感,拍攝年份不詳,但從張愛玲大紅唇膏的妝容中,可以看出年華正茂。」另一張則是1994年,《中國時報》頒給張愛玲終身成就獎, 她為了證明自己在世,買了當日刊登「北韓金日成逝世」消息的報紙,幽默地拿之作照。「實屬得意,這在當時很另類。」
我們還能從展品中看到張愛玲1955年離港赴美前的黑白照、與第二任丈夫賴雅的結婚證書、以及美國公民證、綠卡、長者證等等,珍貴無價。宋以郎說,未來會考慮找一間正規的學術團體,在確保完好無損的前提下,借出更多遺物做展覽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