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的 BLOG
[047] 2013-02-19
2012年中,香港的PageOne书店举办了一个张爱玲遗物展览。我提供的遗物包括长衫、拖鞋、书信、手稿等等。手稿有三张“疑是《小团圆》的修订稿”。
下面是其中一页,内容包括“我姑姑”要逼问“我”:「婶婶姑姑你喜欢那一个?」「不能说都喜欢。总有比较更喜欢的一个。」也有“我决定学音乐”。「钢琴还是提琴?」“我母亲”问。《对照记》没有这些事。但这种选择题在《小团圆》时有出现,不过不是以第一人身份说出来。所以我说“疑是《小团圆》的修订稿”。
1976年的《小团圆》稿子,总共600多页,由作者一笔一笔的写出来(见下面004),预备付印。遗物中“疑是《小团圆》的修订稿”,总共20多页,字迹潦草,多处涂改,内容多是1976年版的儿童年代故事用第一人身份写出。我看不出有何理由会出版这几页。
[046] 2010-06-07 艾略特
在楼下
017 我引用艾略特:We shall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
And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我們的探索不會中止
我們一切探索的盡頭
是為了抵達我們原來的起點
而初次認識這地方。
我说:
你当初站在起点的时候,你不懂那意义;要你到了终点,你才會明白那原来的意义,可是那终点也因此已更新了。《小团圆》就是这种有趣的书:第一次看会有很多地方看不懂,有很乱的感觉,以后每次重看都会有新发现。
是不是我强用权威人士去支持自己的偏见?我有证明张爱玲曾经读过艾略特的诗吗?
请看张爱玲的六十年代札记:
其实这一个简单的事实,已经是一个硕士论文的基础
:「张爱玲、艾略特与《小团圆》」。[045]
2010-01-23 两页(张爱玲 1976年3月18日 信)
每页两份 ──请代抽换原有的这两页。昨天刚寄出《小团圆》,当晚就想起来两处需要添改,没办法,只好又在这里附寄来两页──
嗯,你想不想知道那两页是怎样修改的?
初稿:
修稿:
初稿:
修稿:
如果張愛玲是直接跟皇冠
/星島日報聯絡﹐而不是通過宋淇﹐這本《小團圓》已經在1976年 出版。[044] 2010-01-16 鍾曉陽:萬轉千迴:看《小團圓》記(一)
? 是一位大师用了万言字语去领带了一个Master Class解读《小团圆》的首四段:《印刻文學生活誌》2010•一月號
[...]
[...]
传说全文共十二万字,分期刊登。第一期写了些什么
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
九莉快三十岁的时候在笔记簿上写道:“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过三十岁生日那天,夜里在床上看见洋台上的月光,水泥阑干像倒塌了的石碑横卧在那里,浴在晚唐的蓝色的月光中。一千多年前的月色,但是在她三十年已经太多了,墓碑一样沉重的压在心上。
但是她常想著,老了至少有一样好处,用不著考试了,不过仍旧一直做梦梦见大考,总是噩梦。
问:九莉在等什么人?
钟晓阳还没有点明,但应该是一个男人,不过也肯定不是邵之雍,燕山,汝狄,九林,或乃德。那男人又是谁?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提示:答案在第三段文字里。)
[臆测: 李煜(937年-978年),或稱李後主,為南唐的末代君主。《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043] 2010-01-14 Stefan Zweig
(Huangyun) 从张爱玲的记忆看《小团圆》的真实性
《小团圆》第80页(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初版本为准):
九莉讲个故事给纯姐姐听,是她在《小说月报》上看来的,一个翻译的小说。这年青人隔壁邻居有三姊妹,大姐黑头发,二姐金黄头发,三妹纤弱多病,银色头发。有一天黄昏时候,他在他们花园里遇见一个女孩子,她发疯一样的抱得他死紧,两人躺在地上滚来滚去的疯。那地方黑,他只知道是三姊妹中的一个,不知道是哪一个,她始终没开口。第二天再到他们家去,留神看她们的神气,听她们的口气,也还是看不出来。到底是沉静的大姐,还是活泼热情的二姐,还是羞怯的三妹?
……
“后来呢?”
“底下我不记得了,”九莉有点忸怩的说。
纯姐姐急了,撒起娇来,呻吟道:“唔……你再想想。怎么会不记得?”
九莉想了半天。“是真不记得了。”
要不是她实在小,不会懂,纯姐姐真还以为她是不好意思说下去,推说忘了。
她十分抱歉,把前两年的《小说月报》都找了出来,堆在地下两大叠,蹲在地下一本本的翻,还是找不到。纯姐姐急得眼都直了。
多年后她又看到这篇匈牙利短篇小说,奇怪的是仍旧记不清楚下文,只知道是三妹——仿佛叫叶丽娜。是叶丽娜病中他去探病,还是他病了她看护他……?大概不是她告诉他的,不知道怎么一来透露了出来。他随即因事离开了那城市,此后与她们音讯不通。
会两次忘了结局,似乎是那神秘的憧憬太强有力了,所以看到后来感到失望。其实当然应当是三妹。她怕她自己活不到恋爱结婚的年龄。张爱玲在《小团圆》中说得很清楚,是匈牙利短篇小说,刊于《小说月报》。看到这样的情节,引起了我索隐的兴趣。
民国出版的《小说月报》有多种,我知道是就有商务的和联益的,还有刊名《小说》的月刊,似乎也难以排除。不过,细玩文意,张爱玲有说 “要不是她实在小”,即看《小说月报》是在九莉未成年的时期,那么就可以排除联益的上世纪四十年代发行的《小说月报》,和四十年代末的《小说》月刊,加上商务出版,由茅盾、郑振铎先后主编的《小说月报》革新版在当时文艺界的巨大影响,基本可以肯定,九莉读的就是这种《小说月报》。
手边正好有全套的商务版《小说月报》(1912-1932),以前也曾仔细阅过。我想,可以按图索骥地找找里面刊出的来自匈牙利作家的翻译小说。
21年的杂志有很大一摞,一本本翻找是很困难的事,产生很大的工作量,不过,我有取巧的办法。大家知道,张爱玲生于1920年,她童年时期看到的小说,还能复述出来,并且到老年还能有所记忆,假设张爱玲不是一个喜欢看过期杂志的人(不像笔者,一笑),那么,能读这样的小说,我把她定在八岁,我就可以把《小说月报》从1927年翻起,翻到32年停刊。
这样的判断有些冒险,不过这是基于常情常理的判断,我有点把握。
一遍翻下来,匈牙利短篇小说真是寥寥可数,一一细看,都没有张爱玲所述情节的小说,很是失望。
第二天,我下决心重翻一遍,不再限于匈牙利短篇小说,凡是翻译的短篇小说,排除日本、印度甚至俄国的小说,每篇都看看,这样一来,果然有了收获。
张爱玲不但两次忘了该小说的结局,她甚至把这篇小说的国别都搞错了。这篇小说是奥地利作家支魏格的《黄昏的故事》,刊于《小说月报》第20卷第1号(新年号),出版于1929年1月。
这一年,张爱玲正好10岁。“九莉”也是10岁。
支魏格,今译茨威格,在《小说月报》上,该小说由耿济之译,他还把茨威格的国籍写成了德国。张爱玲为什么会把这篇小说误记为匈牙利呢?我怀疑是因为该期恰好有一篇赵景深执笔的《匈牙利的女小说家梅丽》。
茨威格把这个故事的背景设置在英国的苏格兰,贵族的古堡中。俊美的男孩到他的大姐夫家过夏。
张爱玲讲给纯姐姐听的一段,在耿济之译文中是这样的:
在他深入黑暗去处的时候,忽然发生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他身后发出碎石轧轧的声音。他突然回转身去,看见白色的高身人形走到他身前来,一会儿觉得自己竟在妇人坚拥的怀抱里了。柔和和温暖的身体压在他的身旁,颤动的手摸着他头发,把他的头推往后去。他在摇身不定里觉出自己嘴上粘着别人的,抖索着的香唇,脸庞离他太近,使他辨不清人的面目。他也不敢去仔细看那脸庞。一股抖颤穿进他全身,像刺痛一般,使他不能不闭着眼睛,不由自主的接受这烧热的香唇。他的两手,无决定,无自信力,仿佛含着疑问似的,抱着这女人的身体,像醉人般迷迷糊糊的揽在自己怀里。他的手贪心不足似的摸索着温柔的体线,停留一会,重又抖动着摸过去,越来越急,还胆大了,这女人的身体越发紧紧的压过去,全部的甜蜜的重量压在他老往后退的胸上:他觉得自己被严重呼吸之物所压,竟掉落到什么地方去,他的两膝竟弯曲下去,他并不想这女人怎么会到他那里来,她的名字叫什么,他只是闭着眼睛,吸饮那柔湿的香唇上得来的愉快,非至醉心,并至全身付托给无意志的,无判断的,浓厚的情欲不止。他仿佛觉得星儿忽从天上掉下,——他眼睛里发耀得如此,而且他所接触着的一切全都散出火星,烧炙着人。他不知自己在这温柔的锁链上被绑了多久,几点钟呢,或是几秒钟,他只觉得在着甜情的斗争里全身都炽烧着蛮野的愿望,并且在奇丽的狂飙里旋转起来。
茨威格的小说已经有很多译本,之所以录出这一节,是因为这就是年幼的张爱玲曾经寓目的煽情文字,与后来的译文有着本质不同。当然张爱玲是早熟的。
小说情节是在古堡的一个花园里发生的,不是隔壁邻居的三姐妹,而是男孩的三个表姐妹,古堡中也还有别的女子。三个表姐妹的头发,与张爱玲的描写也有差别“一是头发深褐色的吉姬,一是头发金黄色的玛哥,还有是叶丽慈,她的头发发亮得在黑暗里可比银,在太阳里可比金。”黑暗中的拥抱在第二天又发生了一次,这次拥抱留下了伏笔,男孩摸到了女孩身上的一枚金属钱币。
后来男孩摔断了骨头,在三妹叶丽慈(不是张爱玲说的叶丽娜)的看护下,真相透露了。
讲完这个故事,我们就明白张爱玲记忆的情况。这篇小说无疑是张爱玲阅读中印象深刻的作品,不但讲给别人(纯姐姐)听过(我们也听她讲了一次),多年后再看过一次,但记错的地方是相当的多。基于这样的情况,我敢说:即使《小团圆》完全是张爱玲自己认为的忠实回忆,它与事实的真相还是有着相当的距离。
因此,我认为张爱玲的《小团圆》是一本现代意识流的回忆录,而不是一本自传体的小说。它是由一些作者回忆的断片组合而成的作品,很多断片与小说的主题毫无关联,甚至可以说可有可无,但作为张爱玲的记忆,在《小团圆》却是有机的组合,集合成血肉丰满的回忆之链。
Was the writer Stefan Zweig (茨威格) really Austrian and not Hungarian? He was born in Vienna on November 28, 1881. But please note that Vienna was part of the Austro-Hungarian empire (1867-1918) at the time. Therefore, Zweig was both Austrian and Hungarian simultaneously. Austria and Hungary split apart in 1918 when Zweig was 38 years old. This dispute over a simple fact is less important than the possible significance of Stefan Zweig for Eileen Chang in her writings about her decadent family/society:
(The Guardian) A brief survey of the short story part 18: Stefan Zweig By Chris Power June 11, 2009.
To fully understand Zweig, ... it is necessary to be aware of the value he placed on his identity as a European and as a citizen of the world, as opposed to of the Austrian-Hungarian empire. Born into a wealthy Viennese family in 1881, Zweig wrote in his posthumously published memoir, The World of Yesterday (1943), that his parents regarded their environment "as if it had been a house of stone". "Today, now that the great storm has long since smashed it, we finally know that that world of security was naught but a castle of dreams."
By far the most effective and striking part of Zweig's fictional oeuvre is precisely to do with this disappearance of the old world and its cultural values, and with the war that destroyed them. It might be thought that harking back to the "good old days" of the Austro-Hungarian empire makes Zweig a decadent but, as Paul Bailey has noted, "Zweig puts decadence in perspective, neither revelling in its attractiveness not castigating its more squalid aspects. It is his aesthetic purpose to sound the human note, and to do so in such a disarming manner as to shame the reader who has already made facile judgements."
...
It is commonly held to be the case that Zweig, having fled mainland Europe for Britain as his books were burned at Berlin University before moving to Brazil, killed himself alongside his wife in 1942 due to the news of Japan's advances in the far east. I am persuaded, however, by Clive James's opinion that this final act was of a piece with Zweig's disconsolate grief for a vanished world; that although "he already knew that the Nazis weren't going to win the war ... [he] thought they had already won the war that mattered."
〈自己的文章〉《流言》,1944年12月
这时代,旧的东西在崩坏,新的在滋长中。但在时代的高潮来到之前,斩钉截铁的事物不过是例外。人们只是感觉日常的一切都有点儿不对,不对到恐怖的程度。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这比了望将来要更明晰、亲切。于是他对于周围的现实发生了一种奇异的感觉,疑心这是个荒唐的,古代的世界,阴暗而明亮的。回忆与现实之间时时发现尴尬的不和谐,因而产生了郑重而轻微的骚动,认真而未有名目的斗争。、MichaelAngelo的一个未完工的石像,题名"黎明"的,只是一个粗糙的人形,面目都不清楚,却正是大气磅礴的,象征一个将要到的新时代。倘若现在也有那样的作品,自然是使人神往的,可是没有,也不能有,因为人们还不能挣脱时代的梦魇。
[042] 2009-12-31
2009《小团圆》的故事2009年全国优秀畅销书排行榜总榜 书名 出版社 作者(深圳商报) 《小团圆》出版成最具争议事件 2009.11.29
1.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出版引发了关于张爱玲生前身后事的热议。
《小团圆》的出版无疑是2009年最重要的出版文化事件之一,这本书的“事件意义”更大于作品本身。
(深圳新闻网) 年度十大好书出炉 看看你读过哪一本? 2009.11.30
《小团圆》
入选理由:《小团圆》的出版,不仅是2009年引人注目、引起争议的“文化事件”,更向世人展示了作者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探索。张爱玲早以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名世,她晚年重返中文创作的这部精心之作,是一部别具一格的自传小说,无论对小说主人公盛九莉复杂性格的揭示,还是对多种小说手法的大胆尝试,《小团圆》都显示了作者的苦心和雄心。作为一部具有多重诠释空间的小说文本,《小团圆》无疑有助于多角度地探讨张爱玲的文学世界,有助于重估张爱玲的文学成就。(评委:陈子善)
(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9十件阅读大事 冯威 2009.12.18
《小团圆》热销
彰显文化事件意义
在所有文学作品中,今年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出版。
作为张爱玲最神秘的小说遗稿,《小团圆》的首次发表对众多“张迷”来说有足够吸引力。特别是《小团圆》脱胎于张爱玲的人生,在虚构与非虚构间构建了一座文字迷宫,通过故事中男女的挣扎和迷乱,不但折射出其中张爱玲经历的辛酸往事,也引发了读者的情结共鸣。
共鸣是一个事实。各方人士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来解读。有人说,《小团圆》再一次让国人找到了一个发表意见和情感的机会。也有人以为,这一切不过是市场和附庸风雅的结果。还有人说,张爱玲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已经被过度消费。但是,伟大的作品或许都有这样的境遇:被利用,被解说,但是,它还是它自己。
点评:在引发关于张爱玲生前身后事热议的同时,《小团圆》热销显示出的文化事件的意义甚至大于其作品本身。
(文汇报) 这些人,那些事——盘点2009年书业8大热点 艾里香 2009.12.19
热点七 “小团圆”里多是非
2009年4月8日,张爱玲封存数十年的小说《小团圆》在大陆出版,这是迄今最接近张真实生活的小说。却让“张学”研究者陷入了尴尬和两难。《小团圆》描写出身传统家族的女主角,与有妇之夫、汉奸邵之雍热恋的故事。小说中极度赤裸的性事描写,使人无法相信这是出自张爱玲手笔。这甚至让人认为李安在拍《色戒》前绝对看过尚未出版的《小团圆》。
此前,《小团圆》繁体版在港台出版,媒体似乎怕它不畅销,狠劲将书中人物对号入座作为宣传噱头,所谓“爆料”确有不少,真的读过之后,反观浮在“性”之上的“情”,似乎让人更为震动。《小团圆》虽然热销了,然而“违背作者意愿的书该不该出?作品涉及的敏感话题该不该删?”成了媒体焦点,一时间无数人对张爱玲的好奇在《小团圆》中得到了满足,几乎没有一个张学专家把持得住不跳出来撰文以正视听,但太过多的是非“坦率”打破了张爱玲在许多人心中的幻想。《小团圆》确是面镜子,它照出了“张迷”们不知道的张爱玲,也照出了世态万象中的自己。(北京青年报) 《小团圆》争议中 入围年度十大图书 朱玲 2009.12.23
昨天,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的“2009年度十大图书”进行了终评投票,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在争议声中入选。
在终审评委中,有支持者认为,《小团圆》尽管是以小说的文体存在,但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反对者则认为,即便该书具有史料价值,但该书文学价值逊色于史料价值,在张爱玲诸多小说中实在算不得“上品”。据了解,“年度十大图书”评选活动,迄今已举办到第四届,其主办方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属新闻出版总署主管。2009年度评选出的十本图书分别为《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解放战争》(上、下)、《朱镕基答记者问》、《目送》、《我们台湾这些年》、《常识》、《格萨尔王》、《金融的逻辑》、《跌宕一百年》、《小团圆》。(中國廣播公司) 兩岸分隔一甲子 「1949」今年熱賣 2009.12.23
誠品書店公布今年暢銷書,有別於前幾年都是《哈利波特》攻佔榜首,2009年10大暢銷書題材多元,前3名裡華文創作就占了2名,第一名是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其次依序是翻譯小說《暮光之城》、張愛玲的《小團圓》。
(中国文明网) 2009年优秀畅销书排行榜揭晓 2009.12.25
本报优秀畅销书排行榜是为了更好地引导主流阅读市场而推出的,从2007年5月开始,每月月末周五在《读周刊》刊发榜单及榜评,至今已推出近 30期。优秀畅销书排行榜基础数据来自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并结合各领域图书评论专家的意见评选而来,致力于把优秀而且畅销的图书推荐给读者。
朱镕基答记者问人民出版社 《朱镕基答记者问》 编辑组
共和国记忆60年(编年纪事) 中信出版社 孟云剑 杨东晓 胡腾
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张爱玲
郎咸平说:谁在谋杀中国经济 东方出版社 郎咸平
窗边的小豆豆 南海出版公司 黑柳彻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作家出版社 尹建莉
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 广州原创动力动画设计有限公司
暮光之城系列 接力出版社 斯蒂芬妮·梅尔
金融的逻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陈志武
不抱怨的世界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威尔·鲍温
2009年度优秀畅销书排行榜分榜:文学 书名 出版社 作者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张爱玲
暮光之城 接力出版社 斯蒂芬妮·梅尔
亲爱的安德烈 人民文学出版社 龙应台 安德烈
额尔古纳河右岸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迟子建
人生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路遥
仕途(一) 湖南文艺出版社 肖仁福
格萨尔王 重庆出版社 阿来
西决 长江文艺出版社 笛安
朗读者 译林出版社 本哈德·施林克
白夜行 南海出版公司 东野圭吾
(聯合報) 溫故知新 2009年10大文化事件 2009.12.27
5. 「小團圓」燃張愛玲熱 爆道德爭議
塵封多年,張愛玲生前「壓箱底」的半自傳小說「小團圓」,在遺產執行人宋以朗的堅持下終於出版曝光。「小團圓」文學評價見仁見智,卻滿足讀者窺探「祖奶奶」私生活的欲望,意外引爆新一波張愛玲熱,吸引新世代讀者加入張派。
「小團圓」讓胡蘭成重獲讀者注意。張愛玲、胡蘭成的戀情之謎,由李安電影「色•戒」點火,「小團圓」則加薪添柴,火勢之旺,甚至讓絕版多年的胡蘭成著作重見天日。
但「小團圓」也引爆出版的道德問題。關於張愛玲生前是否曾交代摯友宋淇夫婦銷毀此書?宋淇之子宋以朗是否有權利違背作者遺願出版?「小團圓」出版後,多位學者、張迷撰文批判、大打筆仗,寫下出版史上另一則「傳奇」。
「小團圓」書內書外都無法團圓,火氣十足;卻因強烈的爭議性成為華文世界的暢銷書,在兩岸三地都打破張愛玲著作的銷售紀錄,成為張愛玲迄今最叫座的作品。祖奶奶泉下有知,不知該歡喜還是感慨?(陳宛茜)
(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09年10大图书评选 2009.12.29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29日报道:2009年中国出版了很多好书,中国日报作为面向外国读者的英文日报,以介绍中国文化为重要任务,因此在选取10大图书时我们主要考虑的因素与中文媒体有所不同,除了是否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文学类)或在某一领域具有重要意义(非文学类),我们还关注一本书是否能够向外国读者真实地反映中国的现实,是否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新趋势,以及这本书在国际上有无重要影响。选取书目时特稿部的编辑和记者们广泛征询了作家、文学评论家的意见,并参考了《新京报》的图书推荐和国家图书馆近日评出的第五届文津图书奖。1.《小团圆》张爱玲
揭密张爱玲传奇生活,堪称经典之作。
(深圳商报) 09读书界最具争议十大阅读事件 2009.12.29
二、《小团圆》:究竟该不该出版
事件回放:4月,张爱玲长篇遗作《小团圆》中文简体版在北大百年讲堂首发,成为本年度最具争议的出版事件。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将其公布于众,惹来“背叛遗嘱”的骂名;书中对张胡恋的影射,让好事者窥见当年那段文坛轶事的另一些侧面;小说本身究竟是经典还是糟粕,让评论家们争执不下;面世一个月内就销售10万册,全年三度登上畅销书榜首。其中,最大的争议还是落在“违背作者意愿的书该不该出”这一话题上。
正方:“就算违背作者意愿,我也认为它该出版,它至少有研究价值。”赞成出版的一方多为文学史研究专家。因为这本书的面世,许多研究的推断和结论都要改写。他们常以卡夫卡为例,说明《小团圆》对中国现代文学和那段历史的存在意义。
反方:从私人感情出发,认为出版确实违背了张爱玲本人意愿,小说更多满足的是读者的窥私欲,对作者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台湾大学教授张晓虹还倡议“张迷”们抵制,“不买,不读,不评”,不少人甚至质疑宋以朗“违规出版”的动机。
(中國時報) 2009書市風雲榜《暮光之城》最夯 林欣誼 2009.12.29
博客來昨天公布二○○九書籍銷售總榜TOP100,度銷售前十名依序是《暮光之城》、《暮光之城:蝕》、《祕密》、《暮光之城:破曉》、《暮光之城:新月》、《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哈利波特7》、《FBI教你讀心術》、《目送》、《小團圓》。
(China Daily) The big ten books of 2009 By Liu Jun and Mei Jia 2009.12.29
The past year has yielded a marvelous variety of books in China. Here are our top picks, as compiled by Liu Jun and Mei Jia.
3. Little Reunion (小团圆), by Eileen Chang
Viewed by many critics as a classic, the largely autobiographic novel was published 14 years after the reclusive writer's death. It depicts Chang's relations with her family members and the bitter love story involving her first husband Hu Lancheng, a collaborator for the Japanese during World War II.
Best known among non-Chinese readers for Lust, Caution (色戒), on which Ang Lee based his award-winning film, Chang provides sharp insights into people's personalities. Hsia Chih-tsing, a retired professor of Chinese at Columbia University, calls her the most gifted Chinese writer to emerge in the 1940s and compares her with writers like Flannery O'Connor and Franz Kafka.
The affairs of Chang's declining aristocratic family and details of her love affairs in the book have, unsurprisingly, stirred up heated talk among Chinese readers and critics.
"The autobiographical work is important in that it provides new sources for research about its author," says Zhang Yiwu, literature professor of Peking University. "In the book, a single woman's ups and downs are interwoven with historical trends and changes."
(华商晨报) 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回望2009年的阅读潮汐 2010.01.04
《小团圆》
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 宋以朗
获奖感言:
《小团圆》在争议中入选了“年度十大好书”,我并不感到意外。张爱玲《小团圆》完成的时候是50多岁,不论作为读者还是作为评论家,我们应该接受一个作者的发展变化,我们不能看到好之后就不许这个人发展,不许她变化,她只要一变化就不合我们的意。现在《小团圆》已经出版,再争辩下去也没有意义,现在重要的是讨论小说的文学价值及《小团圆》之后新的“张学”地图。
(第十八屆台北國際書展) 2010.01.03
張愛玲小說組入圍書籍: 5 《小團圓 》
(大公網) 《小團圓》踞中文暢銷書榜首 2010.01.08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零售總監尹惠玲表示,二○○九年中英文圖書(教科書除外)的銷售增長約百分之四,當中港版圖書增長逾百分之四。去年有多本銷售突出的話題書湧現,包括張愛玲的自傳式小說《小團圓》,張迷固然期待已久,連一般讀者,亦在強力的宣傳下,對張愛玲的身世及當時文化產生好奇,因而作品榮登中文書(文學類)首位。
(中央社) 國際書展年度之書 破格並列3本 2010.01.12
台北國際書展今天公布「年度之書」得主,打破慣例在「小說類」和「非小說類」各選出3本,反映台灣多元的出版風貌。
今年書展大獎「小說類」、「非小說類」共計有363件作品角逐,各有10本書籍入圍決選。
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林載爵表示,今年首次將過去單本年度之書改成3本,希望藉此展現當年度閱讀趨勢及焦點,並讓國外讀者看到台灣多元的出版面貌。
書展評審團表示,2009年交出的小說成績,在長篇作品方面成熟度明顯大增,也擺脫了長度掌握的嚴重問題;入圍小說類決選的10本作品,類型多樣、風格各異其趣,可看度極高,尤其張愛玲的重量級長篇「小團員」首度問世,增加長篇小說的豐富性。
小說類獲獎的作品包括甘耀明「殺鬼」、張愛玲「小團員」、陳淑瑤「流水帳」。
評審團表示,張愛玲的「小團員」既是小說、也是真假虛實難分的回憶錄;在她神秘的家庭傳奇和背景之外,還描述她和胡蘭成那段撲朔迷離的情史,表現讓人驚艷。書展大獎的得主將於1月27日台北國際書展開幕典禮中,舉辦「年度之書」的頒獎典禮,將頒發每位得獎作家100,000元的獎金。
(亞洲週刊) 亞洲週刊2009年十大小說揭曉 章海陵
亞洲週刊評選全球華人二零零九年「十大小說」揭曉:
(一)《小團圓》(張愛玲、皇冠叢書)
(二)《好兒女花》(虹影、九歌出版社)
(三)《盛世》(陳冠中、牛津出版社)
(四)《朱雀》(葛亮、麥田出版社)
(五)《河岸》(蘇童、人民文學出版社)
(六)《我與父輩》(閻連科、雲南出版集團)
(七)《燭光盛宴》(蔡素芬、九歌出版社)
(八)《後殖民食物與愛情》(也斯、牛津出版社)
(九)《China》(陳玉慧、印刻出版社)
(十)《灰花》(韓麗珠、聯合文叢)
(羊城晚报) 评点文坛六十年 张尉心 2010.01.3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杨匡汉、杨早领衔主编的这本《六十年与六十部》是一本文学评论集。杨匡汉谈到《六十年与六十部》的创作初衷与选篇宗旨说:“尽力寻找文学史视野与思想史、文化史视野这三者的结合点,以问题意识为切入口,观察社会变迁,触摸主流情绪,重新发现文学史上的意义。”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创作目的放在对文学史研究上,是非常高的自我要求。对文学史的钻研不能只停留在单纯文本的解读,还要考虑文本的创作者的身份、时代大环境、文学大背景和社会效应。
... 翻完这本书的榜单,我又不禁对新世纪十年来的文学感到担忧:仅仅有四部作品入选,分别是《恋爱的犀牛》、《蝶恋花》、《狼图腾》,最后一部作品竟然是2009年才姗姗来迟的张爱玲遗作《小团圆》。据说现在文学作品出版数每年在千部以上,但是与该书榜单上19部1980年代的作品相比,今天的文学创作水平,当真如王蒙所说“处在它最好的时候”吗?
(中华读书报) 《小团圆》、《金融的逻辑》成为2009年度书业盘点常客 丁杨 2010.02.03
日前,由搜狐网读书频道和中国图书商报主办的2009“读本好书”年度评选在京揭晓,《解放战争》、《格萨尔王》、《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常识》、《小团圆》、《金融的逻辑》、《我与父辈》、《一句顶一万句》、《目送》、《认得几个字》位列“年度十大好书”。
据活动主办方搜狐方面介绍,2009“读本好书”评选旨在促进全民阅读,反映国内书业界原创实力、原创新人的现状,进而借助网络平台推进关注阅读的网友参与、互动,反映他们对中国书业界的评价、印象。经过两个多月的评选,截止到2010年1月初,该活动评选全部结束,汇集众多网友和40余位专家、30多家书业媒体意见综合提出的榜单,通过网民在线投票选出上述4类大奖。
[041] 2009-12-
26 《小团圆》研究書目
零度看張──重構張愛玲 沈雙 主編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书号ISBN:978-962-996-438-2作者:王安憶、韓麗珠、也斯、黃子平、孫甘露、黃淑隉B黃心村、止庵、盧應初、梁文道
雖然「張愛玲熱」至今仍方興未艾,「張學」研究書目也層出不窮,但這一本《零度看張》仍然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收集了十位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最優秀的學者和作家的論文,每人皆從嶄新的角度來「看張」,全書的重點在於探討張愛玲作為一個作家的切身實踐,一種「身體在文字中的表演」,包括她最新出版的自傳性小說《小團圓》。篇篇精彩,發前人之所未發,乃近年來學術水準最高的文集之一,值得鄭重推薦。 ──李歐梵 (中文大學偉倫人文學科講座教授)
小团圆的前世今生 编者:刘锋杰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
书号ISBN:978-962-996-438-2目录
一 过渡时代:传奇中的艳异出场
“我爱他们”——张爱玲的祖父母
“大清子民”——张爱玲的父与母
乱世姻缘——张爱玲与胡兰成
二 天才梦圆:出名还是趁了早
“新文艺滥调”——张爱玲的少作
天才梦圆——女性主义的温和宣言
美得彻底——海派文学的高峰
三 书里书外:重重叠叠的对照记
身边的事一考试、港战与老师的死
哀矜勿喜——家族的那些事儿
恋爱季节——你也在这里吗?
四 低到尘埃:“丑小鹭鸶”的自画像
“丑小鹭鸶”-略带幽默的自我观照
爱而疏离一母女关系的另类图景
以笔为心——作家九莉的表达方式
如鱼得水——“金色的梦之河”
自己揭发一与张氏家族的“小团圆”
五 亦真亦幻:九莉亲人形象的创造
母亲蕊秋——流浪的“犹太人”
父亲乃德——人生中的失意者
姑姑楚娣——柏拉图式的守护神
弟弟九林——孱弱错爱的公子
乃德的女人们——母性的颠覆者
六 万转干回:是谁的男欢女爱?
她崇拜他——只有无目的爱才是真的
咫尺千里——我好像只喜欢你某-个角度
哑然失笑——你要为不爱你的人而死
痛苦之浴——她随时可以站起身来走开
七 一缕温情:阿妈她们的话和事
方言俗语一随手拈来的乡土气息
底层社会——生命之重中的人性之花
八 文有文脉:异彩纷呈的文心艺思
中国文学——割不断的文脉潜流
外国文学——别求新声于异邦
文心艺思——电影,音乐、戏曲与绘画
九 苍凉依旧:张氏意象的华彩乐章
隐喻——张氏意象世界的华彩乐章
未必圆时——月光下的沉重与悲凉
十 前世今生:最好的是你深知的材料
自传小说——《小团圆》叙事的双重气质
自传书写——《小团圆》的前世今生<小团圆>对照记
作者:王一心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978-780-741-698-2第一章 本人
01.盛九莉:张爱玲
第二章 亲人
02.乃德:张廷重
03.卞蕊秋:黄逸梵
04.盛楚娣:张茂渊
05.盛九林:张子静
06.耿翠华:孙用蕃
07.卞云志:黄定柱
08.表大爷:李国杰
第三章 情人
09.邵之雍:胡兰成
10.燕山:桑弧
11.汝狄:赖雅
第四章 友人
12.比比:炎樱
13.文姬:苏青
14.荀桦:柯灵
第五章 熟人
15.汤孤鹜:周瘦鹃
16.荒木:池田笃纪
第六章 敌人
17.章 绯雯:应瑛娣
18.康小姐:周训德
19.辛巧玉:范秀美
《现代中文学刊》第3期目录
批评:张爱玲《小团圆》的几种读法
忏悔与虚实 ——《小团圆》的一种读法 高全之
世纪末的华丽……与污秽 黄子平
一个最不多愁善感的人 ——谈张爱玲的《小团圆》 彭丽君
时间与记忆的“灰烬” ——关于张爱玲《小团圆》的讨论 吴晓东等
《印刻文學生活誌》2010•一月號
特別連載:鍾曉陽 萬轉千迴:看《小團圓》記(一)
《印刻文學生活誌》2010•二月號
特別連載:鍾曉陽 萬轉千迴:看《小團圓》記(二)
解读张爱玲“新作”《小团圆》 林幸谦
[040] 2009-12-11 宋淇/宋邝文美看《小团圆》
6年3月28日)
(宋淇 197
[039] (2009-11-25) 中工网竟然用盗版书封面!!!
[038] (2009-10-26) Wine List At Colorful Cafe at the Changde Apartment Building, Shanghai
[037] (2009-09-28) 北京商报竟然用盗版书封面!!!
[036] (2009-08-12)《雷峰塔》继小团圆后 张爱玲迄今未发表的自传体小说
???7.00 元
引用
〈关于《笑声泪痕》〉久已听见说香港有个冒我的名写的小说《笑声泪痕》,也从来没想到找来看。前些时终于收到友人寄来一本,甚至于也还是搁在那里两个月都懒得看。 ... 不过这本《笑声泪痕》需要写篇短文声明不是我写的,只好到底还是看了。... 有人冒名出书,仿佛值得自矜,总是你的名字有号召力。想必找了枪手,模仿得有几分像,才充得过去。被剥削了还这样自慰,近于阿Q心理。... 可千万不要给引起好奇心来,去买本来看看。
[(南方都市报) 小团圆惹风波 新书榜竞封神 止庵 2010.01.11
我还见过一本张爱玲以英文写作、迄未出版的《雷峰塔》的伪书,印制粗糙,封面印着“继《小团圆》之后张爱玲迄今未发表的自传体小说为千万张迷亲情巨献”的宣传语,其实是本传记,书中的“张爱玲”被统改为“我”,结果引用柯灵《遥寄张爱玲》成了《遥寄我》,张子静《我的姊姊张爱玲》成了《我的姊姊我》,可发一噱。]
[035] (2009-06-30) 难得团圆:张爱玲的小说世界
(中新网) 港图书馆展出张爱玲《小团圆》手稿 介绍创作历程 2009.06.30
据香港特区政府网站消息,张爱玲极具争议性的作品《小团圆》,原稿收藏34年后于今年出版,引起文学界不少的讨论。《小团圆》是否张爱玲的自传?张爱玲自己又怎样看《小团圆》?香港中央图书馆香港文学资料室7月1日至9月30日,举行“难得团圆:张爱玲的小说世界”展览。
展览将展出由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博士赠给香港中央图书馆的《小团圆》手稿影印本,以及宋氏借出其它与张爱玲作品相关的重要物品,让读者重温这位著名小说家创作的心路历程。
重点展品除珍贵的《小团圆》手稿,还有张爱玲于1954年在北角英皇道兰心照相馆拍摄的相片,她与终生挚友宋淇和邝文美夫妇的札记及邮简,当中透露了《小团圆》的创作信念,宋淇夫妇校阅《小团圆》初稿后所提出的意见等。
不容错过的还有由宋以朗博士提供的文章《张爱玲看小团圆》,当中引用了很多张爱玲的文字,都是从她未曾公开的私人信件中节录出来,娓娓道出她对《小团圆》的个人见解及感受,带领读者深入她的内心世界,对作品有更深层的体会。
展览也有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的来往信函,有关《色•戒》的讨论,当中还有张爱玲亲笔绘图说明策划暗杀男主角的静安寺路场景。
另一组展品则有关张爱玲1950年的作品《相见欢》,作品原名《往事知多少》,后改为《情之为物》。原作开首以张爱玲惯常的写作手法,用第三者的视角为叙述的观点;而《情之为物》却摒弃这种方式,改以两主角对话为小说开首,加强电影感效果。这次并置展出《往事知多少》及《情之为物》的手稿,可见张爱玲如何就一个故事有不同的写法。同场也展出《相见欢》的英文手稿“Visiting”。
[034] (2009-06-29) 《小团圆》北京首发会PPT (遵奉网友请求)
[033]
(2009-06-28) 《小团圆》舞台、影视改编?(南方都市报 ) 林奕华版《小团圆》今年没戏 皇冠出版社拒改编 2009.05.28
林奕华早前在本报专栏透露,有意将张爱玲新近出版的小说《小团圆》搬上舞台。但昨日记者联络刚刚从北京巡演回港的林奕华,他说因为版权问题,这一计划今年肯定不能实行了。
... 《小团圆》出版后,林奕华认为是张爱玲“最好的书”,所以在本报专栏中两次透露有意于今年11月将这部小说搬上舞台,并已开始考虑合适演员。
但昨日,林奕华向本报透露,皇冠出版社婉拒了他的计划:“将《小团圆》搬上舞台,这个愿望今年肯定不能实现了。”林奕华透露,他刚刚接获皇冠出版社的回信,“他们的回信很客气,表示不是针对个人。只是考虑到这部作品刚出来,希望多些读者读到原著,所以舞台、影视改编暂时不考虑,到未来合适的时候才会考虑。”
为什么会
"希望多些读者读到原著"?请看例一:
看了张爱玲的《小团圆》,是国内的那个版本。说实话,看后一头雾水。出场的人物林林总总有名或有姓的总有50个左右,但真搞不清他们的关系以及故事的发展。完全没有以往读张爱玲的感觉。难道真的这个版本是国外版本的删节版?那又何必呢?要么就别出,要出就出全,好不好?怎么对得起故人和读者呢?
请看例二:
(聯合報) 張愛玲「小團圓」 胡蘭成宛如易先生 2009.02.25
张爱玲只花了十个月便写成「小团圆」,书中情节颇多颠倒错乱之处。南方朔认为,正因为「赶」,张爱玲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让这本书更贴近她内心的幽微处,「为张学研究者开启一个藏宝箱」。
请看例三:
(新周刊) 最好的时光 2009.06.24
..《小团圆》不好看,情节杂乱,语言急促。张爱玲写这个书,大约是想终老之前把这一生交待清楚,但是又缺乏交待的耐心。于是就像一个困极了的人,急着上床睡觉,把衣服匆匆褪在床边胡乱堆成一团。 ....
如果看了《小团圆》会有这种反应,那还要什么舞台、影视改编?其实也不要多些这种读者。我情愿现有的读者,能够思考张爱玲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张爱玲写过( 1976年3月18日):「这篇小说时间上跳来跳去,你们看了一定头昏,我预备在单行本自序里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她自己没有解释,期待将来会有读者代她来完成任务。
请看例一:
(北雁南飞的博客) 踽踽独行张爱玲 ,高手演练<小团圆> 2009.06.14
武俠小説堻誚y高手對決,並不依仗寶刀寳劍,一招一式緩慢凝滯,樸拙之至,但凭渾厚内力已無懈可擊。
《小團圓》即像这样高手的演練,打乱了章法,只是素面素手相迎,不明了的读者或者抱怨“怎么这么难看的?”,其实自有世人难及的妙处。 比如时间顺序的混乱,场景的随意转换,一般读者好像不太习惯。细看它不过是一种电影式的追叙手法,似有一个看不见的画外音,好像《坦泰尼克号》里Rose苍老平淡的声调,引导镜头跟着主人公的叙述展开。但是它说到某人某事时联想到其他人或事,镜头就马上追过去回放当时情形.有些事情当时没看透,过后某天触机而悟了,镜头就又回放一次。甚至为了表现一种感觉,镜头居然跳到多少年后的另一幕。这又超越了电影的表现, 而回归于文字的穿插跳跃功能.
张爱玲的作品永远像电影。比如《小团圆》的开头,两军对阵的梦境完全是一组电影画面,充满寂静惨淡的紧张气氛。镜头忽然一转,闪回到笔记本上书写的沙沙声,同时响起轻柔幽怨的三十岁的女声:“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镜头接着切换为阳台上清冷的蓝色月光,阴影里的水泥栏杆像坍塌的墓碑,于是苍老平淡的画外音又缓缓响起:“老了至少有一样好处,用不着考试了。不过仍旧一直做梦梦见大考,总是噩梦。” 接下来叮铃铃闹钟响起,伴着远远近近抽水马桶的隆隆水声,镜头里是大考早晨的女生宿舍,比比出场,九莉出场,一众女生出场,乱哄哄吵吵嚷嚷。
请看例二 (张爱玲又写(1977年4月7日):「头两章是必要的,因为是key to her character ── 高度的压力,极度的孤独(几乎炸死的消息没人可告诉)与self-centeredness。」):
(闲闲书话_天涯社区) 《小团圆》终极解读:人性的大考 山翁夜读 2009.06.18
二
可能有人会说,这哪里是什么小说呢,这只是把她的经历杂乱无章地写出来,比如前三节,就令很多人无法卒读。这些读者,我们与其说缺乏“艺术感受力”,不如说是缺乏“艺术承受力”。欣赏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定力,否则就会因为浮躁,而无法读完前三节看似凌乱、冗长、人物杂错、头绪繁多的“零碎故事”,无法体会到作者运笔之巧妙与用心之良苦。其实,单纯从描写本身来看,如果能够进入细节,这些部分本身也足够动人。不过,这些部分当然也有小说“功能”上的意义。从小说艺术的角度,前三节所写体现了什么样的究竟呢?第一节和第二节都是描写在香港读书的生活,第三节描写的是去香港读书之前在上海的生活。我们可以把第一节和第二节视为一个部分和第三节进行对照阅读。那么第一部分写在香港生活,在第二节的结尾,因为战争,香港成了九莉“末日世界”,书中有“比比没有她的世界末日感。”“她自己一心想回上海”,“上海人总觉得一样沦陷,上海总好些。”然而事实上,上海对九莉又意味着什么呢。在第三节末尾,九莉当初离开上海到香港读书去的时候,书中写道:“她遗下的上海是一片废墟。”这也正是她在香港呆不下去的时候之所以会产生“末日 ”感的原因,她无处可去。因此前三节写了香港和上海两部分生活,在香港生活的结束是归结到要回上海去,而在第三节写上海生活的结束,却归结到去香港。上海生活是在香港生活之前的,可是作者并没有顺理成章地按时间顺序来写,她先写时间在后面的香港,后写时间在前面的上海,其用意,于在强调第一部分的“回去 ”,以和第二部分即第三节所述原先的“出发”来对照。都在于归结到两处生活结末的“离开”,一去一返,往复周折,然而永远是此处不可留,别处无可去,哪里都是她呆不下去的地方。悲剧意味正是这样被渲染出来。
因此前三节,尤其是第三节“冗长”愈甚,则“悲凉”愈深。而第一节着重写了和母亲的关系,也是一个大有深义的安排。即母亲代表着她这个无意义无价值的世界,是与爱情世界相对照的。苏轼《后赤壁赋》说到“遗世而独立”,那是近乎“羽化而登仙 ”的美妙境界,而九莉这样一个女子,却孑然一身,“世遗而独立”,只好在香港这个“末日世界”和上海的“一片废墟”间徘徊。留则不可留,去则无可去,飘渺孤鸿,天地茫茫,何枝可栖,她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幸好还有爱情。
三
张爱玲自己说,《小团圆》“是个爱情故事”,但有些读者并不同意。有人说这部书里写了很多人物“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九莉与母亲的关系,与邵之雍的关系并非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从篇幅上来看,母亲在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都有着重描写,在书中出现较多,而邵之雍仅仅在第四节才开始出现,这时候全书进行了快一半了。诚然如此,但如前所述,迹近一半篇幅的前三节,都是提示九莉人生的无意义、无价值,而这样一个世界是有待爱情来“拯救”的。前三节是对爱情到来的铺垫,是邵之雍出现的“背景”,而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虽然前三节邵之雍没有出现,可是前三节的每一个字,都在呼唤着“他”——那样一个爱人。
也许有人会说,前三节并没有任何地方,体现了九莉对爱情的渴望,她几乎并不知道她会有爱情,也不知道爱情会带给她什么意义——这两个不知道是我们的推断,九莉什么也没有流露过倒是真的。在前三节的文字中,确实没有九莉期待爱情的痕迹。在爱情没有到来,在那无意义的人生当中,她也许并不知道这是等待——那时候她没有希望,默然而茫然的忍耐,一片死寂。所谓“呼唤”,是后来才发现的,后来被赋予的。就主人公的意义上来说,前三节所述爱情出现之前的人生,所谓是等待爱情的人生,这一意义,是在爱情出现之后,才被重新发现的。爱情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从前的人生,是对爱情的期待,未来的人生,是对爱情的展开。在第六节的结尾,是这样一段话:“她像棵树,往之雍窗前长着,在楼窗的灯光里也影影绰绰开着小花,但是只能在窗外窥视。”这段话可谓是大半部小说的文眼所在,印证了在遇到之雍之前,她的人生都是为了努力长到之雍这个“楼层”。用肉麻点儿的话说就是,活到今天,都是为了和你相遇。
这样说来,前三节铺垫得越充分,越能体现后面爱情的力量与价值,因而也使那爱情破灭的悲剧性越深。邵之雍这个人,用楚娣的话说,确实是“太滥了”,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对邵之雍的厌恶,就失去了恰当理解小说的平常心。在小说的爱情当中,邵之雍之于九莉,就是有那样的意义。张迷们常常不免有一个本能的心理反应 ——讨厌胡兰成,以为张爱玲所遇非人,这种心理在对这篇小说的理解上,会有一定妨害。其实即便仅就邵之雍“滥情”的一面来看,他也不无可爱,他不隐瞒不伪饰,只是真实地展现了他自己。何况在具体的情感交往中,他是个最解风情的爱人。当九莉说:“我总是高兴得像狂喜一样,你倒像有点悲哀”。他说:“我是像个孩子哭了半天要苹果,苹果拿到手里还在抽噎。”此类机智,书中所在多有。爱人的赞美以及恰当的“应对”,其中意义,大概很是近乎“语言是存在之家”这句话的滋味了。
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见解,我希望可以看到更多读者来帮助我去了解《小团圆》。
最新文章﹕
冯睎乾:初评《小团圆》[032] (2009-06-07) 香港书展
(文匯報) 2009.05.27
香港貿發局助理總裁葉澤恩日前在北京參加香港書展20周年路演活動時表示,今年香港書展將於7月22日-28日舉行,屆時將舉辦200多場文化活動。另外,還將為讀者獻上多位文藝名家的珍貴藏品,其中包括張愛玲和梁羽生的手稿。預計今年書展的觀眾人數將突破去年的83萬,再創歷史新高。
年書展還將為讀者獻上多位文藝名家的珍貴藏品。包括名作家張愛玲和梁羽生的照片、手稿、簽名書本、劇本及其它遺物;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字畫、雕刻、茶具、古玉和竹簡;珠寶設計大師陳世英的寶石雕刻;粵劇名伶任劍輝的戲服和曲譜;漫畫家豐子愷的畫集和書法作品。
(中國新聞社) 2009.06.05
香港貿發局助理總裁葉澤恩表示,去年,香港書展吸引了創紀錄的逾八十三萬名讀者進場參觀購書,當中有近七千名來自內地珠三角地區的書迷。
據了解,今年香港書展將於七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八日舉行,屆時將展出兩萬餘種圖書,並舉辦超過二百場文化活動。大會再次與《亞洲周刊》合辦名作家講座系列,邀請也斯、韓麗珠、張賢亮、朱天心、楊逸等十多位來自香港、內地、台灣、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作家與讀者分享心得。
今年書展還將為讀者獻上多位文藝名家的珍貴藏品。當中包括名家張愛玲和梁羽生的照片、手稿、簽名書本、劇本及其它遺物;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字畫、雕刻、茶具、古玉和竹簡;珠寶設計大師陳世英的寶石雕刻;粵劇名伶任劍輝的戲服和曲譜:漫畫家豐子愷的畫集和書法等物品。
[031] (2009-05-24) 《小团圆》盗版
(锦秋渔人_新浪博客) 坊间所见《小团圆》 2009-05-24
张爱玲的书买了不少,也读了。见到《小团圆》出版的消息,便想买来看看。今天下午到附近小书店一看,《小团圆》居然有两种版本:一为北京十月文艺版,精装罐头书,定价28元;一为中国电影出版社本,平装,22元。问店家后者是不是盗版,说不是。本来想买十月文艺本,细细一想,精装本虽然出版社与我所见到的消息一致,也难确定就是正版,况且不能打开看看。于是,决定不买了。
回家打开经常购书的孔网,一搜,居然大陆还有内蒙古文化出版社版。
琢磨琢磨,也挺可笑,二十几元的书没买成,还费了这么多心思!
其实,就是想买个正版的,省得买了盗版看着闹心。看书而不愉快,那多没意思!
这可是奇怪啦,因为明明只有一个正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要去孔网查一查,结果真的找到那两本盗版,是盗用国家批准的出版单位名义印制的图书:小团圆
张爱玲
中国电影出版社
16.50
2009-04
中央书店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张爱玲 小团圆(图)
张爱玲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10.00
2009-00
福拥丰雅书店
天津市大港区
如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找孔网或书店交涉,一般是会有如下景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08)二中民初字第7082号原告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住所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台北市松山区敦化北路一二О巷五О号四楼。
被告内蒙古大学出版社,住所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路凯旋广场88号。
被告北京当当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住所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208号三利大厦四层4007室。
原告皇冠出版公司起诉称:原告皇冠出版公司依据宋琪、宋邝文美的授权取得了张爱玲作品的专有出版权。被告内蒙古大学出版社未经许可,擅自出版、发行《经典手抄本——倾城之恋》、《经典手抄本——金锁记》、《经典手抄本——私语》、《经典手抄本——更衣记》等四本书,使用了张爱玲的作品,侵犯了原告的专有出版权。被告当当网公司未经许可,擅自销售该书,构成共同侵权。故诉至法院,请求判令:1、二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2、依法收缴二被告库存的侵权图书,收缴被告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用于复制侵权图书的底板和印片;3、被告内蒙古大学出版社赔偿经济损失28万元;4、二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
被告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答辩称:皇冠出版公司在国内没有专有出版权,内蒙古大学出版社不可能侵犯其专有出版权。涉案图书的著作权人可以主张著作权。涉案图书的定价低,总码洋只有10万元,希望法院充分考虑。
被告当当网公司答辩称:当当网公司通过合法渠道购进涉案图书并销售,目前已经停止销售涉案图书,亦没有库存的涉案图书。请求法院判决驳回皇冠出版公司对当当网公司的诉讼请求。
在庭审过程中,当当网公司主张其已经停止销售涉案图书,且没有库存,皇冠出版公司对此予以认可,并放弃了关于当当网公司停止侵权的诉讼请求。
请注意当当网公司自称
(1)“过合法渠道购进涉案图书并销售”;其后立刻(2)“停止销售涉案图书”。在孔网,北京十月文艺版
(1)出版时间:2009-04-01;(2)印刷时间:2009-04-03;(3)书号(ISBN)是 978-7-5302-0998-1。在孔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版
(1)没有出版时间;(2)没有印刷时间;(3)没有书号(ISBN)。[之前我已经指出这本书里面的书号(ISBN)是盗用。]在孔网,中国电影出版社版
(1)出版时间:2009-04-00;(2)没有印刷时间 (0000-00-00);(3)书号7106042692 没有注册立案。孔网和两书店是应该知道“合法渠道”引进的书,一定会有合法注册书号。没有书号,不能放进电脑系统,所以解释有点难度。
[030] (2009-05-19) 《小团圆》
的英文译名(张爱玲 1991年8月13日)
《对照记》一文作为自传性文字太浮浅。我是竹节运,幼年四年一期,全凭我母亲的去来分界。四期后又有五年的一期,期末港战归来与我姑姑团聚作结,几度小团圆。
[...] 这里写我母亲比较soft-focus。我想她rather this than be forgotten。她自己也一直想写她的生平。
当初我惯将《小团圆》翻译为
Little Reunion,现在应该是Small Reunions。[029] (2009-05-17)
"永远"有多久?〈张爱玲语录 1954-1955〉
Have it out by writing about it - so that others will share the burden of my memory that they will remember, that I might forget. 恋爱上的 never 与 forever 同样的短促吗? 但我的 never是 never,我的 forever是 forever, my love died a natural death, but natural death can be agonizing and long drawn.
《小团圆》
她没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够永远存为悬案。也需要到老才会触机顿悟。她相信只有那样的信念才靠得住,因为是自己体验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搁在那里,乱就乱点,整理出来的体系未必可靠。
...
隔了一天他在外面吃了晚饭来,有人请客。她泡了茶搁在他面前的时候闻得见酒气。谈了一会,他坐到她旁边来。
“我们永远在一起好不好?”
昏黄的灯下,她在沙发靠背上别过头来微笑望著他。“你喝醉了。”
“我醉了也只有觉得好的东西更好,憎恶的更憎恶。”他拿着她的手翻过来看掌心的纹路,再看另一只手,笑道:这样无聊,看起手相来了。”又道:“我们永远在一起好吗?”
...
她的腿倒不瘦,袜子上端露出的一块更白腻。
他抚摸著这块腿。“这样好的人,可以让我这样亲近。”
微风中棕櫚叶的手指。沙滩上的潮水,一道蜿蜒的白线往上爬,又往后退,几乎是静止的。她要它永远继续下去,让她在这金色的永生里再沉浸一会。
...
一片空白中,有之雍在看报,下午的阳光照进来,她在画张速写,画他在看波资坦会议的报导。
“二次大战要完了,”他抬起头来安静的说。
“噯哟,”她笑著低声呻吟了一下。“希望它永远打下去。”
之雍沉下脸来道:“死这麼许多人,要它永远打下去?”
九莉依旧轻声笑道:“我不过因为要跟你在一起。”
他面色才缓和了下来。
...
走著看著,惊笑著,九莉终於微笑道:“你决定怎麼样,要是不能放弃小康小姐,我可以走开。”
巧玉是他的保护色,又是他现在唯一的一点安慰,所以根本不提她。
他显然很感到意外,略顿了顿便微笑道:“好的牙齿为什麼要拔掉?要选择就是不好……”
为什麼“要选择就是不好”?她听了半天听不懂,觉得不是诡辩,是疯人的逻辑。
次日他带了本左传来跟她一块看,因又笑道:“齐桓公做公子的时候,出了点事逃走,叫他的未婚妻等他二十五年。她说:‘等你二十五年,我也老了,不如就说永远等你吧。’”
...
这次他又回到那小城去,到了之后大概回过味来了,连来了几封信:“相见休言有泪珠……你不和我吻,我很惆悵。两个人要好,没有想到要盟誓,但是我现在跟你说,我永远爱你。”
“他以为我怕他遗弃我,”她想。“其实他从来不放弃任何人,连同性的朋友在内。人是他活动的资本。我告诉他说他不能放弃小康.我可以走开的话,他根本不相信。”
...
燕山来了,她把信微笑递给他道:“我不过给你看,与你没关係,我早就要写了。”免得他以为要他负责。
虽然这麼说,究竟不免受他的影响。昨天告诉他他们感情破裂的原因,燕山冷笑道:“原来是为了吃醋。”因此她信上写道:“我并不是为了你那些女人,而是因为跟你在一起永远不会有幸福。”本来中间还要再加上两句:“没有她们也会有别人,我不能与半个人类为敌。”但是末句有点像气话,反而不够认真。算了,反正是这麼回事,还去推敲些什麼。
这封信还没寄到,她收到之雍两封信,像是收到死了的人的信,心里非常难受。
此后他又写了两封长信给比比:“她是以她的全生命来爱我的,但是她现在叫我永远不要再写信给她了……”
比比一脸为难的神气。“这叫我怎麼样?”
“你交了给我你的责任就完了。”
然后她辗转听见说邵家吓得搬了家,之雍也离开了那小城,这次大概不敢再回乡下,本来一直两头跑。
“当我会去告密,”她鼻子里哼了一声向自己说。
[028] (2009-05-16) Hit And Run
《小团圆》中有两句英文,由张爱玲自己翻译:
我看到
:“我向来是hit and run(闯了车祸就跑了)”就怀疑她懂不懂“hit and run”的意思。张爱玲是用
Wikipedia的一般意思:Hit-and-run is the crime of colliding with a person, their personal property (including their motor vehicle), or a fixture, and failing to stop and identify oneself afterwards.
而汝狄应该是有另外一个意思
(简单的说是指“一夜情”,或粤语中“赵完松”):Or: hit and run fuck , a hurried act of sex performed with one eye on the clock .
SYNONYMS: bang-bang-bang ; bump-n-run ; bing-bang-thank-you-mam ; bunny-fuck ; butter-and-dash ; fast-fuck ; flash-in-the-pan ; glory-hole-sex ; five-minute-shack-up ; McQ ; one-minute-fuck ; quickie ; quick-one ; a quick in-and-out job ; quick-piece-(of-ass) ; quick-sex ; sex-on-the-run ; short-one ; ram-bam-thank-you-ma'am ; slam-bang-thankee-ma'am ; take-a-flier ; wham-bam-thank-you-ma'am ; wham-bam-thank-Sam.
[027] (2009-05-15) 针
传说看《小团圆》会每几页给针扎,是真的吗?应该是夸张了一点吧。
...
九莉洗了脸回到自己的小房间里,刚才忘了关台灯,乙字式小台灯在窗台上,乳黄色球形玻璃罩还亮著,映在清晨淡灰蓝色的海面上,不知怎么有一种妖异的感觉。她像给针扎了一下,立刻去捻灭了灯。
...
今天人这么多,一进去先自心惊。几张仿中世纪僧寺粉红假大理石长桌,黑压压的差不多都坐满了。本地学生可以走读,但是有些小姐们还是住宿舍,环境清静,宜于读书。家里太热闹,每人有五六个母亲,都是一字并肩,姐妹相称,香港的大商家都是这样。女儿住读也仍旧三天两天接回去,不光是周末。但是今天全都来了,一个个花枝招展,人声嘈杂。安竹斯先生说的:“几个广东女孩子比几十个北方学生噪音更大。”
九莉像给针扎了一下。
...
“嗳,爱玛,讲点一八四八给我听,她们说安竹斯喜欢问一八四八,”赛梨说。
九莉又给针刺了一下。
...
中环后街,倾斜的石板路越爬越高。战后布摊子特别多,人也特别挤,一疋疋桃红葱绿映着高处的蓝天,像山坡的集市。比比帮她挑拣讲价,摊贩口口声声叫“大姑”。比比不信不掉色,沾了点唾沫抹在布上一阵猛揉。九莉像给针戳了一下,摊贩倒没作声。
...
她跟燕山看了电影出来,注意到他脸色很难看。稍后她从皮包里取出小镜子来一照,知道是因为她的面貌变了,在粉与霜膏下沁出油来。
燕山笑道:“我喜欢琴逑罗吉丝毫无诚意的眼睛。”
不知道怎麼,她听了也像针扎了一下,想不出话来说。
...
素姐姐来了。燕山也来了。素姐姐是个不看戏的人,以前也在她们这里碰见过燕山,介绍的时候只说是冯先生,他本姓冯。这一天燕山走后,素姐姐说:“这冯先生好像胖了些了。”
九莉像心上戳了一刀。楚娣在旁边也没作声。
[026] (2009-05-15) 吴晓东
文章里有几段在这里也有提及。
等待——《小团圆》的关键词 吴晓东 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9.05.15
我认为,张爱玲在小说中对她的自我心态有了她自己的定位,这就是小说开头关于九莉30岁生日的强调。九莉快30岁的时候写道:“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为什么“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给自己寻找一个等待的理由和借口。“过30岁生日那天,夜里在床上看见阳台上的月光……一千多年前的月色,但是在她30年已经太多了,墓碑一样沉重地压在心上。”根据一些史料,张爱玲对关于她自己的30岁生辰的这一段语录非常看重,她说“我不愿用在别的小说中”。
我个人觉得,张爱玲其实已经给自己的形象做了一个定位,就是30岁的感受。这个30岁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可以说是既看透了世态的炎凉和亲情的冷暖,又不是历尽沧桑。所以,仍然有所回应,或者说有所眷恋。夸张点说,作为作家的张爱玲活到30岁就不再长岁数,剩下的岁月基本上是生活在对30岁之前的回忆里。张爱玲是在写作中回忆,在回忆中写作,这是她在美国的生活形态。
...
张爱玲最好的朋友宋淇曾建议张爱玲把《小团圆》的前两章删掉。我觉得在《小团圆》中,张爱玲是有非常明确的创作目的的,即给她30岁之前的岁月立传。作为传记生涯中的重要部分,前两章写的香港学生时代不可或缺,尤其是青年时代求学生涯的描写,使《小团圆》在叙事结构上特别吻合张爱玲在美国之后学到的西方叙事模式——讲故事从中间讲起,不是从出生讲起。像我们熟悉的中国作家的传记,一开始就写一个婴儿落地,或者从死亡开始写巨星陨落之类的。西方人喜欢从中间开始写。所谓中间,是切进去的时间横切面,往往对个人有划时代的转折意义,比如对张爱玲来说香港沦陷、学业中断,以及母亲赴港等等,在其成长史上都是很关键的。
[025] (2009-05-14) 《小团圆》自序?
此篇自序当然没有写成,不过这里是一些可能内容:
(张爱玲 1976年3月18日)
这篇小说时间上跳来跳去,你们看了一定头昏,我预备在单行本自序里解释为什么要这样。
(张爱玲笔记本)
── 故作高深。《小团圆》序: 带读者进 ── 不是人未到过的境界,而是人未道出过的境界。所以更需要传统化外表,而非晦涩
[024]
(2009-05-13) 写作〈论写作〉原刊1944年4月《杂志》月刊第13卷第1期
写小说,是为自己制造愁烦。我写小说,每一篇总是写到某一个地方便觉得不能写下去了。尤其使我痛苦的是最近做的《年轻的时候》,刚刚吃力地越过了阻碍,正可以顺流而下,放手写去,故事已经完了。这又是不由得我自己做主的……人生恐怕就是这样的吧?生命即是麻烦,怕麻烦,不如死了好。麻烦刚刚完了,人也完了。
〈自己的文章〉《流言》,1944年12月
这时代,旧的东西在崩坏,新的在滋长中。但在时代的高潮来到之前,斩钉截铁的事物不过是例外。人们只是感觉日常的一切都有点儿不对,不对到恐怖的程度。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这比了望将来要更明晰、亲切。于是他对于周围的现实发生了一种奇异的感觉,疑心这是个荒唐的,古代的世界,阴暗而明亮的。回忆与现实之间时时发现尴尬的不和谐,因而产生了郑重而轻微的骚动,认真而未有名目的斗争。、MichaelAngelo的一个未完工的石像,题名"黎明"的,只是一个粗糙的人形,面目都不清楚,却正是大气磅礴的,象征一个将要到的新时代。倘若现在也有那样的作品,自然是使人神往的,可是没有,也不能有,因为人们还不能挣脱时代的梦魇。
我写作的题材便是这么一个时代,我以为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是比较适宜的。我用这手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而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我存着这个心,可不知道做得好做不好。一般所说"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写不出来的,也不打算尝试,因为现在似乎还没有这样集中的客观题材。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的。战争与革命,由于事件本身的性质,往往要求才智比要求感情的支持更迫切,而描写战争与革命的作品也往往失败在技术的成份大于艺术的成份。和恋爱的放恣相比,战争是被驱使的,而革命则有时候多少有点强迫自己。真的革命与革命的战争,在情调上我想应当和恋爱是近亲,和恋爱一样是放恣的渗透于人生的全面,而对于自己是和谐。
我喜欢素朴,可是我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因此我的文章容易被人看做过于华靡。但我以为用《旧约》那样单纯的写法是做不通的,托尔斯泰晚年就是被这个牺牲了。我也并不赞成唯美派。但我以为唯美派的缺点不在于它的美,而在于它的美没有底子。溪涧之水的浪花是轻佻的,但倘是海水,则看来虽似一般的微波粼粼,也仍然饱蓄着洪涛大浪的气象的。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但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只是我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是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因此容易被人看做我是有所耽溺,流连忘返了。虽然如此,我还是保持我的作风,只是自己惭愧写得不到家,而我也不过是一个文学的习作者。
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
还有,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欠分明。但我以为,文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下。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我们感觉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就说《战争与和平》吧,托尔斯泰原来是想归结到当时流行的一种宗教团体的人生态度的,结果却是故事自身的展开战胜了预定的主题。这作品修改七次之多,每次修改都使预定的主题受到了惩罚。终于剩下来的主题只占插话的地位,而且是全书中安放得最不舒服的部分,但也没有新的主题去代替它。因此写成之后,托尔斯泰自己还觉得若有所失。和《复活》比较,《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果然是很模糊的,但后者仍然是更伟大的作品。至今我们读它,仍然一寸寸都是活的。现代文学作品和过去不同的地方,似乎也就在这一点上,不再那么强调主题,却是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
〈写什么〉1944年8月《杂志》月刊第13卷第5期
初学写文章,我自以为历史小说也会写,普洛文学,新感觉派,以至于较通俗的"家庭伦理",社会武侠,言情艳情,海阔天空,要怎样就怎样。越到后来越觉得拘束。譬如说现在我得到了两篇小说的材料,不但有了故事与人物的轮廓,连对白都齐备,可是背景在内地,所以我暂时不能写。到那里去一趟也没有用,那样的匆匆一瞥等于新闻记者的访问。最初印象也许是最强烈的一种。可是,外国人观光燕子窝,印象纵然深,我们也不能从这角度去描写燕子窝顾客的心理吧?
走马看花固然无用,即使去住两三个月,放眼搜集地方色彩,也无用,因为生活空气的浸润感染,往往是在有意无意中的,不能先有个存心。文人只须老老实实生活着,然后,如果他是个文人,他自然会把他想到的一切写出来。他写所能够写的,无所谓应当。
为什么常常要感到改变写作方向的需要呢?因为作者的手法常犯雷同的毛病,因此嫌重复。以不同的手法处理同样的题材既然办不到,只能以同样的手法适用于不同的题材上——然而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经验上不可避免的限制。
[023] (2009-05-12) 《小团圆》与〈
童言无忌〉〈童言无忌〉原刊1944年5月《天地》月刊第7一8期合刊
不知道"抓週"这风俗是否普及各地。我周岁的时候循例在一只漆盘里拣选一件东西,以卜将来志向所趋。我拿的是钱——好像是个小金镑吧。我姑姑记得是如此,还有一个女佣坚持说我拿的是笔,不知哪一说比较可靠。
《小团圆》
最初只有他们两个人。她坐在床上,他并排坐著,离得不太近,防万一跌倒。两人都像底边不很平稳的泥偶。房间里很多人,但是都是异类,只有他们俩同类,彼此很注意。她面前搁著一隻漆盘——“抓週”。当然把好东西如笔墨都搁在跟前,坏东西如骰子骨牌都搁得远远的,够不到。韩妈碧桃说她抓了笔与棉花胭脂,不过三心两意,拿起放下。没有人记得九林抓了什麼。
其实〈童言无忌〉对《小团圆》更重要是开始
的第一段:从前人家过年,墙上贴着:"抬头见喜"与"童言无忌"的红纸条。这里我用"童言无忌"来做题目,并没有什么犯忌讳的话,急欲一吐为快,不过打算说说自己的事罢了。小学生下学回来,兴奋地叙述他的见闻,先生如何偏心,王德保如何迟到,和他合坐一张板凳的同学如何被扣一分因为不整洁,说个无了无休,大人虽懒于搭碴,也由着他说。我小时候大约感到了这种现象之悲哀,从此对于自说自话有了一种禁忌。直到现在,和人谈话,如果是人家说我听,我总是愉快的。如果是我说人家听,那我过后思量,总觉得十分不安,怕人家嫌烦了。当真憋了一肚子的话没处说,惟有一个办法,走出去干点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然后写本自传,不怕没人理会。这原是幼稚的梦想,现在渐渐知道了,要做个举世瞩目的大人物,写个人手一册的自传,希望是很渺茫,还是随时随地把自己的事写点出来,免得压抑过甚,到年老的时候,一发不可复制,一定比谁都唠叨。
这可以说是张爱玲一定要写自己的故事的理由。《小团圆》出版后,有读者替张爱玲难过,甚至认为此书不应该出版。在〈张爱玲语录〉里面,且看她对宋邝文美说了几句非常动人的话:
让你看了我的笔记,我心里轻松了一点,因为有人分担我过去的情感。嘴里描述怎么也不会这样明白。[…] 你说看了觉得心疼,我很高兴 ── 写悲哀的事,总希望人家看了流泪。
[022] (2009-05-11) 咝润嗯嗯唔唔!
《小团圆》手稿校读记 止庵(学者,作家,简体中文版《小团圆》的编订者) 南方都市报 二〇〇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张爱玲手稿中有两处,格式有些特殊:第90页,“咝润嗯嗯唔唔!”一行,字写得较他处明显大些,以示大声———“这次近了,地板都有震动”,我安排加大一号字体;第399页,毓给蕊秋的信中,三个“职”都偏右侧,合乎旧式公文中下属对上司的自称格式,我安排印成小一号字。
兩圖勝千言萬語﹕
[021] (2009-05-10) 《小团圆》与〈色,戒〉的关系
有人说,《小团圆》证明〈色,戒〉女主角王佳芝就是张爱玲自己。也有人说,《小团圆》证明〈色,戒〉女主角王佳芝不是张爱玲自己。这是见人见智,我没有意见可加,因为我觉得没有使人信服的证据支持任何一方。这里我想谈谈我认为《小团圆》对〈色,戒〉写作过程的(可能)影响。
9月29日)(宋淇 1973年
",后来给Mrs. Rodell退了回来,不知你还存有底稿没有?我觉得这题材很容易给读者接受。你何不将之用中文写出,然后我再替你发表中文及英文?记得你很久以前用英文写这一篇短篇小说:
"The Spy Ring
(张爱玲 1974年
4月1日)〈色,戒〉("Spy, Ring")故事是你供给的,材料非常好,但是我隔了这些年重看, 发现我有好几个地方没想妥,例如女主角口吻太像舞女妓女。虽然有了perspective, 一看就看出来不对,改起来却没那么容易。等改写完了译成英文的时候,又发现有个心理上的gap没有交代,尽管不能多费笔墨在上面,也许不过加短短一段,也不能赶。
所谓“心理上的
gap”,是指女主角身为军统特务,接受过专门训练,却在关键时刻放生,没有道理。因为张爱玲当时想不出办法,〈色,戒〉暂时被搁置,而转写《小团圆》小说。最后《小团圆》写成,但因担心「无赖人」在台湾惹起政治风波,会影响张爱玲的写作生涯,结果没有出版。1977年,张爱玲返回修改〈色,戒〉。(宋淇 197
7年3月14日)女主角不能是国民政府正统特务工作人员,因为他们认为不可能变节,如此写可能通不过,好像我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个题材的电影剧本就没有通过。她只能为特务人员所利用去执行一件特别的任务,甚至可以说连外围都不是,否则连纵和横的关系要连累和牺牲很多工作人员。由于行刺的人中只有一个真正是特务,他却机警的溜走了,例如他可以买好票子到平安戏院去看两点半一场电影,四点钟从电影院出来,一看情形不对,又回入电影院,因为有票根,所以有
alibi。[...]
抗战时北方接连出现了几次暗杀汉奸案,中、日、伪三方都不知情,原来是一批爱国的大、中学生干的,后来搭上了线,才为戴笠所吸收。上海也出过一件大事,一双姓石的姊妹花
(就住在大光明附近,是戴的手下,等到日伪去拘捕时,已经早两天走了,扑了一个空。当时还大登其报。原来是重要特务。姓石的妹妹后来嫁了我一个中学同学,一点看不出来,仍像是位普通的学生。(张爱玲 197
7年4月7日)〈色,戒〉Stephen信上说有学生暗杀集团,我想这样:岭南大学迁港后 ── 借用港大教室上课 ── 有这么个小集团,定计由一个女生去结交任太太 ── 要改姓,免得使人联想到任援道 ── 因为她是以少妇身份去勾引任,所以先跟一个同夥的男生(注:梁闰生)发生了关系。结果任在香港深居简出,她根本无法接近。她觉得这男生take advantage of her ── 也不是她愿意嫁的人(注:邝裕民) ── 有点embittered。有了这心理背景,就不光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女孩子dazzled by 一只钻戒。珍珠港事变他们九个人来沪转学,与一个地下工作者搭上了线。 这人看他们虽然没受过训练,有这宝贵的connection,但不放心他们太嫩,不肯多risk实力,只他本人一人参预。事后他脱逃,这学生集团一网打尽。
(宋淇 197
7年7月4日)〈色,戒〉读了你的想法之后,觉得一块七巧板,每一块放下去都可以拼得起来,完全同意而且觉得恰到好处,没有犯驳之处。
《小团圆》的结构是用第一、二章去表达九莉的孤独与自私性格,再叙述上海童年生活去解释她性格的来由,以至读者都会了解其后发生的事都是应该甚至必定会发生的。〈色,戒〉初稿中,女主角没有个人历史性格,所以读者无从明白她的心态动机。《小团圆》的写作经验,应该提示张爱玲必需为王佳芝编造一段个人背景与性格,以至读者都会了解其后发生的事都是应该甚至必定会发生的。
〈色,戒〉
她把戒指就着台灯的光翻来复去细看。在这幽暗的阳台上,背后明亮的橱窗与玻璃门是银幕,在放映一张黑白动作片,她不忍看一个流血场面,或是间谍受刑讯,更触目惊心,她小时候也就怕看,会在楼座前排掉过身来背对着楼下。
“六克拉。戴上试试。”那店主说。
他这安逸的小鹰巢值得留恋。墙根斜倚着的大镜子照着她的脚,踏在牡丹花丛中。是天方夜谭里的市场,才会无意中发现奇珍异宝。她把那粉红钻戒戴在手上侧过来侧过去地看,与她玫瑰红的指甲油一比,其实不过微红,也不太大,但是光头极足,亮闪闪的,异星一样,红得有种神秘感。可惜不过是舞台上的小道具,而且只用这么一会工夫,使人感到惆怅。
“这只怎么样?”易先生又说。
“你看呢?”
“我外行。你喜欢就是了。”
“六克拉。不知道有没有毛病,我是看不出来。”
他们只管自己细声谈笑。她是内地学校出身,虽然广州开商埠最早,并不像香港的书院注重英文。她不得不说英语的时候总是声音极低。这印度老板见言语不大通,把生意经都免了。三言两语讲妥价钱,十一根大条子,明天送来,份量不足照补,多了找还。
只有一千零一夜里才有这样的事。用金子,也是天方夜谭里的事。
太快了她又有点担心。他们大概想不到出来得这么快。她从舞台经验上知道,就是台词占的时间最多。
“要他开个单子吧?”她说。想必明天总是预备派人来,送条子领货。
店主已经在开单据。戒指也脱下来还了他。
不免感到成交后的轻松,两人并坐着,都往后靠了靠。这一刹那间仿佛只有他们俩在一起。
她轻声笑道:“现在都是条子。连定钱都不要。”
“还好不要,我出来从来不带钱。”
英文有这话:“权势是一种春药。”对不对她不知道。她是最完全被动的。
又有这句谚语:“到男人心里去的路通过胃。”是说男人好吃,碰上会做菜款待他们的女人,容易上钩。于是就有人说:“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据说是民国初年精通英文的那位名学者说的,名字她叫不出,就晓得他替中国人多妻辩护的那句名言:“只有一只茶壶几只茶杯,哪有一只茶壶一只茶杯的?”
至于什么女人的心,她就不信名学者说得出那样下作的话。她也不相信那话。除非是说老了倒贴的风尘女人,或是风流寡妇。像她自己,不是本来讨厌梁闰生,只有更讨厌他?
当然那也许不同。梁闰生一直讨人嫌惯了,没自信心,而且一向见了她自惭形秽,有点怕她。
那,难道她有点爱上了老易?她不信,但是也无法斩钉截铁地说不是,因为没恋爱过,不知道怎么样就算是爱上了。
从十五六岁起她就只顾忙着抵挡各方面来的攻势,这样的女孩子不大容易坠入爱河,抵抗力太强了。有一阵子她以为她可能会喜欢邝裕民,结果后来恨他,恨他跟那些别人一样。
跟老易在一起那两次总是那么提心吊胆,要处处留神,哪还去问自己觉得怎样。回到他家里,又是风声鹤唳,一夕数惊。他们睡得晚,好容易回到自己房间里,就只够忙着吃颗安眠药,好好地睡一觉了。邝裕民给了她一小瓶,叫她最好不要吃,万一上午有什么事发生,需要脑子清醒点。但是不吃就睡不着,她是从来不闹失眠症的人。
只有现在,紧张得拉长到永琲这一刹那间,这室内小阳台上一灯荧然,映衬着楼下门窗上一片白色的天光。有这印度人在旁边,只有更觉得是他们俩在灯下单独相对,又密切又拘束,还从来没有过。但是就连此刻她也再也不会想到她爱不爱他,而是——
他不在看她,脸上的微笑有点悲哀。本来以为想不到中年以后还有这样的奇遇。当然也是权势的魔力。那倒还犹可,他的权力与他本人多少是分不开的。对女人,礼也是非送不可的,不过送早了就像是看不起她。明知是这么回事,不让他自我陶醉一下,不免怃然。
陪欢场女子买东西,他是老手了,只一旁随侍,总使人不注意他。此刻的微笑也丝毫不带讽刺性,不过有点悲哀。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
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
太晚了。
店主把单据递给他,他往身上一揣。
“快走,”她低声说。
他脸上一呆,但是立刻明白了,跳起来夺门而出,门口虽然没人,需要一把抓住门框,因为一踏出去马上要抓住楼梯扶手,楼梯既窄又黑赳赳的。她听见他连蹭带跑,三脚两步下去,梯级上不规则的咕咚嘁嚓声。
太晚了。她知道太晚了。
前面张爱玲花了这么多功夫去写那些大学生业余间谍的故事,结果还是有人坚持〈色,戒〉就是郑苹如的故事。
[020] (2009-05-09) 《小团圆》的失败修改方案(二)
以下是张爱玲与宋淇在书信中谈及其中的又一个修改方案。
12月27日)
(张爱玲 1978年
改写《小团圆》我终于想通了,照
Mae说的,只用头两章,但是这两章内母女间已经很僵,需要解释,所以酌用其余,太像〈私语〉的改掉,插入头两章的轮廓内。女主角考港大医科,程度差得太远,恶补一年,花了好些钱。
(张爱玲 1979年2月11日)
我在改写《小团圆》。我一直觉得我母亲如果一灵不昧,会宁愿写她,即使不加以美化,而不愿被遗忘。
(张爱玲 1979年7月15日)
《小团圆》女主角改学医,也是不善处世, 不能替人做事,而死记的本事大,一个可能的出路 ── 当时没什么commercial arts可 选。
考港大与考英国大学都是同一个英国人监考兼代补习,一样贵。──上海最著 名的医科是否震旦大学(用法文)与同济大学(德文)?──战后她回香港继续读下去, 有个男同学也是战争耽误了学业与她同是比别的学生大,因孤立而发生感情,但是医科时间长,终于夜长梦多。
她母亲战后回国先到香港,最后一次小团圆。她父亲本来戒了吗啡,离婚后又打上了,缩小范围过极孤独的生活,为了省钱改吸海洛因, overdose死了──白面纯否的程度不一,容易O.D.──除了他女儿的老女佣,他只雇 一个粗做女佣,大个子,抵得过一个男仆。她有个丈夫有时候来要钱去赌,打她。
九莉的母亲一直认为她父亲有钱──其实不剩多少,不过他对这一点保密──但是 死后一无所有,连老女佣存在他那里的钱都没有了──因此受刺激中风死了──当时老女佣到他异母兄(曾经侵吞他的遗产)与楚娣(his alienated daughter by his deceased first wife)处报信,双方到场互相猜疑,所以事后才因另一女佣鼻青眼肿, 疑心到她丈夫身上己经无法追查。
毛病是如果失窃不太确定,就可能是钱用光了自 杀,予人以混乱的感觉。我父亲'49蒋经国打虎期间,把藏在沙发里的金条拿去兑现, 怕搜出来充公。这还是'38左右,他曾经做金子,那是买空卖空。是否只有金磅银元, 没有金条? 现款一定有不少──难得出去,毒贩上门要付现──此外只是存摺(凭图 章领),地契典质单据与股票(即使是别人拿去没用的,不懂的人也席卷而去)? 就是 这一个问题没想妥。
(宋淇 197
8年8月19日)6 ounce 一块为单位的。来信询及医科大学,问题是那时震旦、同济收不收女生
? 待考。圣约翰大学的医学院,程度不高,在同仁医院实习,就不收女生。倒是北京的协和、湖南的湘雅收女生,我认识不少女医生,出身自该两校,去港大借读或转读的可能性大,因为同是美国人办,都用英文。金子买空卖空,恐怕一向是用金条,此是国产,上海很多大金铺如杨庆和等,一向自铸自熔,每条十两。金磅与美国金元是所谓金四开,并不是投机筹码。外国现在的金块,是以
(张爱玲 1979年9月4日)
震旦同济圣约翰医科不收女生更好,是要只能去考港大医科──其他两处,三零末叶北京的己经迁西南,湖南也不平靖了──才需要一笔特大的补习费,因为港大与英国三大学同一在沪监考人兼代人补习。
这一个修改方案以后没有再提过,此事也不了了之。为什么这些修改方案都失败?
7年3月14日)(宋淇 197
《小团圆》的问题我忽然想通了,我们都在钻牛角尖,硬要把九莉改造去牵就情节,等于把square pegs fit with the round holes,中国人叫「方枘圆凿」。现在书已写成了,硬要改动,不是人物个性前后不统一,就是人物配合不了情节。感情是真实的,故意抹盖起来,变成空泛。
张爱玲写过:「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她也写过:「〈色,戒〉闹的笑话是“不要写不熟悉的东西”的一个活教训。」改造人物背景历史,一方面摧毁本来的“最好的材料也是最深知的材料”,另一方面进入“不熟悉的东西”,失真失实。1979年后,张爱玲再没有提起这一类修改方案。
坊间有人喜说张爱玲终身在不停的修饰《小团圆》,可是其实外面没有人真的知道她在干什么。 这里我可以说张爱玲和宋淇是其中有浪费时间去钻牛角尖,没有收获。
[019] (2009-05-08) 《小团圆》的失败修改方案(一)
以下是张爱玲与宋淇在书信中谈及其中的一个修改方案。
(张爱玲 1976年7月21日)
--- -女孩子唱大面比较没人捧 --- 陪阔表姐票过戏,憧憬著下海。但是没从小练功,又怕跑小码头,尤其是战时北方。等著个老伶工出山搭班,等来等去,一面苦练──有点使我想起 Zelda Fitzgerald 苦练芭蕾舞,白费工夫;而且又太不赚钱了,完全没收入也不行 ── 后来替一个想演电影的坤伶编了出私房戏 ── 她够不上拍记录片,古装话剧又演不过影星 ── 燕山导演。不过京戏四零年间已经开始衰微了,就靠「纺棉花」,而且我太不熟悉,连西皮二黄都分不出。想看「戏考」与近代的轶事等等。张恨水的「欢喜 冤家」似乎是写女伶。如果知道什么书店也许有,我可以写信去问。九月此地票友公演,预备去看──也看过,很坏。九莉的职业一度想改为专销暴发户的工笔仕女画,当时有这一行。但是需要一个赚钱少而有前途行业。想也许改京戏唱花脸
(张爱玲 1976年7月28日)
《小团圆》里改唱戏的办法已经放弃了。我上次写了信来之后就悟出九莉的职业尽可以平凡没关系。
(宋淇 1976年8月2日)
九莉的职业改为唱大花脸(或黑头,行话)是绝招,因为女子唱绝无前途。唱这类戏除 了金少山,裘盛戎等三数人,男角都极少能唱压轴或挂头牌,女人根本不可能。我 从前公司中有个同事,他的小老婆就是妓女出身,人不高,眼睛大,妓女非会唱京戏不可,否则不能出局,她偏偏有个大花脸的嗓子,解放后跑了一阵子码头。
九莉 之家都喜欢京戏 provide 一个极好的 background,Mae的姐姐嫁了一家,全是京戏迷,父亲是票友中第一名小丑,丈夫的大哥是余叔岩教过的老生,后来离婚娶了胡四姐, 也是名票友。全家唱戏入了迷,结交的都是名伶、名票,当然还有一定大批清客、 穷票友、琴诗锣鼓手等,免不了研究戏词、音韵等,总算是诗礼之家,九莉之母嫁过来当然格格不相入,父母感情极坏,九莉偏偏只会唱大花脸,不讲究太大的技术,只凭天赋嗓子?、嗓门大,为大家所不齿,弟弟倒是个青衣或花旦材料。
这个背景和人物倒安排得极别致,九莉从小一脑门子故事,才子佳人,英雄美人,慢慢可以 走向写作,居然有点小才能,后来凭了能唱花脸的技能,借此可以跑跑小码头,倒也安插得上。可惜这样一来,小说完全要重写,香港一段只好牺牲。
这方面我可以找 一点资料给你,此外秋海棠、风雪夜归人,张恨水的小说中必有一点材料和气氛可 用。
我越想越觉得好,九莉的自卑感,母亲要她洋化企图的努力和失败,母女关系的隔膜,父亲唱戏极可能抽鸦片,唱老生自有一股戏中人忠义之气量,信中所提同燕山那一段都可以fit上,极自然。至于男主角可以不必深入研究,他既是特务,写 得他神秘一点也好,飘然而来,飘然而去,神出鬼没,钱的来源也不必细究,自有 他的办法,甚至可以在九莉前略有暗示,九莉可以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而他用九莉来掩护他的身份。最后才发现他是 double agent 给人暗杀了(重庆和日本人均可)。 这个构思至少可以成立。好在有很多时间可以细细构思,至少在我们看来,人物和故事可以比较自然地fit into原来的想法,不必完全推翻。
(张爱玲 1976年8月15日)
关于《小团圆》,
Stephen信上对改唱戏的idea这样热心,当然还是走这条路子。得便的时候就请代搜购参考书,《风雪夜归人》我没看过。上次打退堂鼓,当然是因为对写不熟悉的东西实在有戒心。还是想尽少写。票友世家家里京戏的气氛太浓厚,九莉的父亲也没这么 dedicated & enterprising。我需要 stay close to facts,感情上联系得上。她后母一家戏迷,小阿姨讲起杭州大世界坤伶一个个都是美人,她暗笑她们土,但是她后母会唱两段青衣,她下意识竞争,所以也学。吕表哥追求未遂的阔表姐,(盛宣怀的孙女也不知是重孙女)两姊妹之一后来嫁了个琴师。九莉十五六岁陪这表姐票过一台戏,此后想留学,去港(头两章不受影响)。回沪后,因为对她母亲的西方叛逆,才醉心传统的东西,再跟这表姐票戏,认真起来。下海要跑小码头,是必需的经验,但是她怕脏又怕应付人,大概没大去,不然后来去内地看之雍就不算回事了。(宋淇 1976年9月4日)
你信中所说关于九莉唱京戏的事,我当然同意你的看法,是你在写,一定你
feel strongly about it才写得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母亲的西方叛逆,才醉心传统的东西」,这正是我想说而没有说明白的,可谓「智珠在握」。否则原作中总觉得女儿既没有父爱,偏偏又同母亲如此疏远,当然可以解释为性格上的关系,现在就有了心理上的根据了。[...]有关京戏的文章当随时留意,代为找寻以作你写作的参考。
(张爱玲 1976年9月5日)
我上次信上挤不下,没说:《小团圆》里的父母为了玩票更意见不合,使他们俩有人情味得多。他们越有人情味,九莉越unsympathetic。我觉得这idea非常好而不能用, 这也是一个原因。
(宋淇 1976年
10月24日)有关参考资料,看到的全不中用。多是四大名旦的居多。要等我有空,抽出时间来,再说。
这一个修改方案以后没有再提过,此事不了了之,理由应该是张爱玲没有
feel strongly about it,当初已经想放弃,只因宋淇的热心才继续,最后还是想不通,做不到。在北大首发会,我曾说我自己也做过模拟(simulation)。根据这几封信,你也可以模拟如果九莉是个大花面,《小团圆》需要怎么样改。[018] (2009-05-0
6) <华丽缘>的英文版《小团圆》第九章
一个深目高鼻的黑瘦妇人,活像印度人,鼻架钢丝眼镜,梳著旧式髮髻,穿棉袍,青布罩袍,站在过道里张罗孩子们吃甘蔗。显然她在大家看来不过是某某嫂,别无特点。
这些人都是数学上的一个点,只有地位,没有长度阔度。只有穿著臃肿的蓝布面大棉袍的九莉,她只有长度阔度厚度,没有地位。在这密点构成的虚线画面上,只有她这翠蓝的一大块,全是体积,狼抗的在一排排座位中间挤出去。
<华丽缘>
剧场里有个深目高鼻子的黑瘦妇人,架着钢丝眼镜,剪发,留得长长的掳到耳后,穿着深蓝布罩袍——她是从什么地方嫁到这村庄里来的呢?简直不能想象! ——她欠起身子,亲热而又大方地和许多男人打招呼,跟着她的儿女称呼他们"林伯伯!""三新哥!"笑吟吟赶着他们说玩笑话。那些人无不停下来和她说笑一番,叫她"水根嫂"。男男女女都好得非凡。每人都是几何学上的一个"点"——只有地位,没有长度,宽度与厚度。整个的集会全是一点一点,虚线构成的图画;而我,虽然也和别人一样地在厚棉袍外面罩着蓝布长衫,却是没有地位,只有长度、阔度与厚度的一大块,所以我非常窘,一路跌跌冲冲,踉踉呛呛地走了出去。
A Show In The Country (note: the existence of this English-language essay has never been mentioned previously)
[017] (2009-05-0
5) 《小团圆》的密碼先看颜择雅与张大春的对话:
颜:为什么我说我的看法跟别人不一样呢?首先,我觉得这个小说写得很好。它是有瑕疵,它最大的瑕疵是我们看第一遍的时候,对里面的人际关系搞得很不清楚,例如它说「大爷」,大爷有盛家大爷、竺家大爷,读者会搞不清楚这个大爷是哪一个。又例如说「外婆跟大姨太、二姨太」,我们就会想说这个外婆跟大姨太、二姨太有什么关系,后来我们知道,原来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大奶、二奶、三奶这样。因为它里面亲属称谓跟我们台湾约定俗成的称谓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看的时候很困扰。
为什么我会说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呢?我在看第二遍的时候,发现这个书有一个特色,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感受,都几乎在这个小说中不只一次出现。福娄拜自己发明了一个「福娄拜小说铁律」,他说一个事件、一个感受,如果小说家在这个作品里只写过一次,等于没写。(注:福娄拜是小说《包法利夫人》作者Gustave Flaubert)
张:事实上,只写一次就是败笔,但是两次,就形成对比和结构了。
颜:什么叫做写两次呢?就是你在小说里面写一个事情、一个动作时,你一定要写另外一个跟它类似的动作,来跟它对照、烘托、呼应。我重看这个小说时,我发现这个小说每一个场景,一定找得到另外一个场景来跟它呼应。
这个小说跟张爱玲早期作品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是一个线性的描述,例如一开始她在写大考那一天,突然折进去她妈妈怎样,再折到下一件事情可能又到三年前去了。第一章跳了大半天,折了好多折,结果你发现怎么第二章开头,又跟第一章的开头一模一样,又回到了同一个时间点。
她的时间不是线性的,但是你会发现她插一些东西进去,都是有道理的;而且你当场看的时候,是一个意思,等到看到后来的另外一件事情时,你才知道原来她讲的、好几十页以前,甚至一百多页以前,她写的那一个场景,是有另外的意思的。
我举一个例,在小说里面,她讲到童年回忆时,突然插进了她小时候三次面临的「二选一」,一次是三姑问她,你喜欢纯姊姊还是蕴姊姊?她前面有交代,她喜欢纯姊姊喜欢得不得了,画图都画她,可是她那时候想,要讲蕴姊姊比较安全,为什么呢,因为纯姊姊不缺人喜欢,我要讲蕴姊姊这样才不得罪人。
然后就是人家问她你喜欢妈妈还是姑姑?她连续讲了「我想想看」好几次,然后说「我喜欢姑姑」。看到这里我觉得,天啊,这个小孩才四、五岁而已耶,已经习惯性撒谎了。第三个「二选一」更有趣了,就是她爸爸拿著银元跟金棒给她选,这下子张爱玲糊涂了,因为她不知道要讲金棒比较对还是银元比较对,因为她还没有金、银的概念,她想了半天讲银元,让她爸爸大失所望。
我就在想,这是在交代张爱玲撒谎的历史吗?还是要说她从小就这么会撒谎?然后过了一百多页,我们就发现,另外一个「二选一」的场景又出现了,这次是她爸爸的姘头、一个酒家女叫她选,问她「你喜欢我还是喜欢你妈妈?」那次她撒了谎,意思说我喜欢你这个酒家女。她觉得那次是她「犹大的一刻」,犹大背叛耶稣的一刻,她觉得那一刹那,上帝听见了她撒谎。这是小说第四个「二选一」。
这小说还有第五个「二选一」,而且你不看到第五个「二选一」,你不知道前面四个是什么意思。
张:看起来撒谎不是重点,重点是她和对方,尤其是这种有社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下的应对和面对时,她所做的选择。
颜:对。书中出现的第五个「二选一」,是张爱玲问邵之雍,也就是问胡兰成,你要小护士还是要我,你在小护士和我中间必须二选一。胡兰成在小说中有一个太妙的回答了,他说「好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这句是这本小说最妙的句子之一,一看就知道有胡兰成的影子,可是我不知道在胡兰成自己的散文里面,看不看得到这么下流的比喻,不过这种比喻的天才确实是胡兰成的。
看到这里我们才知道,原来她是要用这些「二选一」的态度,来写出两个人生命基调的不同。对张爱玲来说,从小无论是要选纯姊姊还是蕴姊姊、姑姑还是妈妈、妈妈还是酒家女,对她的人生中,都是一个多么严肃、多么认真的选择。今天一个邵之雍,竟然可以随便说一句「好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
如果是一个平庸的小说家,她根本……
张:她根本不会在前面铺垫一些重要的对比。
还有什么其他的对比?
《小团圆》小说里面最先的一段是:
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
《小团圆》小说里面最后的一段是完全一样:
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
一模一样。为什么?我小时在家里读过这首英文诗
: T.S. Eliot, Little Gidding, Four Quartets:What we call the beginning is often the end
And to make an end is to make a beginning.
The end is where we start from. And every phrase
And sentence that is right (where every word is at home,
Taking its place to support the others,
The word neither diffident nor ostentatious,
An easy commerce of the old and the new,
The common word exact without vulgarity,
The formal word precise but not pedantic,
The complete consort dancing together)
Every phrase and every sentence is an end and a beginning,
Every poem an epitaph. And any action
Is a step to the block, to the fire, down the sea's throat
Or to an illegible stone: and that is where we start.
We die with the dying:
See, they depart, and we go with them.
We are born with the dead:
See, they return, and bring us with them.
The moment of the rose and the moment of the yew-tree
Are of equal duration. A people without history
Is not redeemed from time, for history is a pattern
Of timeless moments. So, while the light fails
On a winter's afternoon, in a secluded chapel
History is now and England.With the drawing of this Love and the voice of this
CallingWe shall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
And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最后四行可以翻译成:
Chan Hoi Man譯,《啓蒙論》,Page 234)我們的探索不會中止
我們一切探索的盡頭
是為了抵達我們原來的起點
而初次認識這地方。
(艾略特;
你当初站在起点的时候,你不懂那意义;要你到了终点,你才會明白那原来的意义,可是那终点也因此已更新了。《小团圆》就是这种有趣的书:第一次看会有很多地方看不懂,有很乱的感觉,以后每次重看都会有新发现。
《小团圆》小说里面第二段是:
九莉快三十岁的时候在笔记簿上写道:“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你」是指那一位?在第一读这个阶段是暂时不明显,要等到小说差不多完结才有答案:
她跟燕山看了电影出来,注意到他脸色很难看。稍后她从皮包里取出小镜子来一照,知道是因为她的面貌变了,在粉与霜膏下沁出油来。
燕山笑道:“我喜欢琴逑罗吉丝毫无诚意的眼睛。”
不知道怎麼,她听了也像针扎了一下,想不出话来说。
他来找她之前,她不去拿冰箱里的冰块擦脸,使皮肤紧缩,因为怕楚娣看见,只把浴缸里的冷水龙头大开著,多放一会,等水冰冷的时候把脸凑上去,偏又给楚娣撞见了。她们都跟蕊秋同住过,对於女人色衰的过程可以说无所不晓,但是楚娣看见她用冷水冲脸.还是不禁色变。
连下了许多天的雨。她在笔记簿上写道:“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寧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她靠在籐躺椅上,泪珠不停的往下流。
“九莉,你这样流眼泪,我实在难受。”燕山俯身向前坐著,肘弯支在膝盖上,两手互握著,微笑望著她。
“没有人会像我这样喜欢你的。”她说。
“我知道。”
但是她又说:“我不过是因为你的脸,”一面仍旧在流泪。
他走到大圆镜子前面,有点好奇似的看了看,把头髮往后推了推。
原来「你」是燕山,而不是一般人会猜的邵之雍。如此说,九莉认为燕山对她是比邵之雍更重要,这是「不好。」
《小团圆》小说里面第三段是:
过三十岁生日那天,夜里在床上看见洋台上的月光,水泥阑干像倒塌了的石碑横卧在那里,浴在晚唐的蓝色的月光中。一千多年前的月色,但是在她三十年已经太多了,墓碑一样沉重的压在心上。
这一段文字属于「自己三十岁生辰」之类的话,张爱玲说要留着写她自己的故事,结果出现于 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中。「三十岁」对《小团圆》有什么特别意义?到小说差不多完结时,「三十岁」再出现:
钮先生请比比与九莉吃茶点。他显然知道九莉与之雍的事,很憎恶她,见了面微微一鞠躬。年底天黑得早,吃了点心出来已经黄昏了,这家西饼店离比比家很近,送了她们回去,正在后门口撳铃,他走上前一步,很窘的向比比低声道:“我能不能今年再见你一面?”
九莉在旁边十分震动。三年前燕山也是这样对她说。当时在电话上听著,也确是觉得过了年再见就是一年不见了。
比比背后提起钮先生总是笑,但是这时候并没有笑,仰望著他匆匆轻声说了声“当然。你打电话给我。”
那天九莉回去的时候已经午夜了,百感交集。比比的母亲一定要给她一隻大红苹菓,握在手里,用红纱头巾捂著嘴,西北风把苍绿霜毛大衣吹得倒捲起来,一片凝霜的大破荷叶在水面上飘浮。这条走熟了的路上,人行道上印著霓虹灯影,红的蓝的图案。
店铺都拉上了铁门。黑影里坐著个印度门警,忽道:“早安,女孩子。”
她三十岁了,虽然没回头,听了觉得感激。
红纱捂著嘴。燕山说他父亲抱著他坐在黄包车上,替他用围巾捂著嘴,叫他“嘴闭紧了!嘴闭紧了!”
偏是钮先生,会说“我能不能今年再见你一面?”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上帝还犹可,太富幽默感的上帝受不了。
但是燕山的事她从来没懊悔过,因为那时候幸亏有他。
可以说是百感交集,
千丝万缕,「墓碑一样沉重的压在心上。」[016] (2009-05-04) 《小团圆》的故事
(张爱玲
有些人看了这一封信,认为《小团圆》是草草写成,所以人物情节混乱,乃败笔之作。
在北大《小团圆》首发会上,我提供了一些历史文献。
〈张爱玲语录 1954-1955〉中有一段关于「三十岁」的话:
你有没有很面善的感觉?《小团圆》中第一页就有这段文字:
〈张爱玲语录〉的「我」,在《小团圆》里面变成了「她」,文字也有加以修饰。
还有其他句子,例如:
三天前,我提出《异乡记》与《小团圆》都有相同之处。所以我们可以说《小团圆》中部分文字已经在五十年代写好。
1955
年,张爱玲移民美国,开始她的英文写作生涯,写完《怨女》,开始写英文小說《易经》(The Book of Change)。这个故事大纲像什么?嗯,不就是《小团圆》吗!远远早在五十年代,张爱玲已经策划了这个故事大纲,到了
1975-1976,旧事重提,她只不过是按步就班行事。张爱玲之写《小团圆》,绝不是为了朱西甯想写张爱玲传,也不是为想跟「无赖人」打文笔官司,而是她一直有计划写自己的故事。
剩下来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小团圆》会有这种结构?为什么会有那些时空跳跃?张爱玲没有留下解释,所以这是一件公案,各有各说。林奕華说,“我看了三分之一,就找到了密碼。”你有没有找到合理的密码?
[015] (2009-05-0
3) 阿妹的文章宋淇 1976年12月6日
另附阿妹一文,大骂其胡兰成,此人即「亦舒」,宁波人,心中有话即说。
张爱玲 1976年12月15日
阿妹骂胡兰成的一篇也真痛快。
张爱玲觉得痛快的,就是亦舒这篇〈胡兰成的下作〉:
央人拿来<今生今世> 看毕。我十分孤陋寡闻,根本没听过胡兰成这名字,香港长大的人哪里知道这许多事,恐怕都觉得陌生,所以看过之后觉得这胡某人不上路,张爱玲出了名,马上就是他的老婆,书中满满的爱玲,肉麻下作不堪,这种感 觉是读者的感觉,张爱玲或是潇洒的女性,与众不同,不介意有人拿她当宣传。
所谓丈夫,是照顾爱护抚养妻子的人,愿意牺牲为妻子家庭共过一辈子的人,自问做不到这些,最好少自称是人家的丈夫。胡某人与张爱玲在一起的时间前后只
两三年,张爱玲今年已经五十六岁,胡某于三十年后心血来潮,忽然出一本这样的书,以张爱玲作标榜,不知道居心何在,读者只觉得上路的男人绝不会自称为「张爱玲的丈夫」。女人频频说「我是某某的太太」,已经够烦的,何况是这种男人, 既然这门事是他一生中最光彩的事,埋在心底作个纪念又何不可。由此想到作女人是难的,默默无闻做个妻子,迟早变男人口中「我太太不了解我」,挣扎的有名有姓,又被人横加污辱。张爱玲名气大,即使现在出本书叫「我与张爱玲」销路也还是好的。胡某一方面把他与张氏的来龙去脉说了,一方面炫耀他同时的,过去的,之后的女人,不管三七二十一,都算是他的老婆,表示他娶过的不止张爱玲一女,算算日子,胡某现在七十多岁,那种感觉于是更加龌龊,完全是老而不死是为贼,使人欲呕。
近年来我的脾气真是好得不得了,是以杂文更加淡而无味,一派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样子。可是这一次真动了气,连带非常厌恶半桶子水所谓写作的人,连自己也讨厌到极点,小说搁在那里是决写不下去了。不管张爱玲本人的心思怎样,勿理她是不是当时年少无知,反正如果她选的是一个原子物理学家,决不会有今天这种事。
然后在吃饭的时候,对母亲说:「怎么天下有你福气这么好的女人。」说的真是实话,此刻只觉得张爱玲文章写得再好,心地再宽清磊落,她的幸福也决不是中国或全世界女人传统的幸福。
[014] (2009-05-02) 亚洲周刊热门书籍指(2009年5月10日刊)
《小团圆》
#1:香港
#1:台湾
#1:新加坡
#1:北京
#1:上海
#1:广州/深圳
#1:重庆/成都
[013] (2009-05-01) 《异乡记》与《小团圆》
北大首发会上谈到《小团圆》的将来:
《异乡记》跟《小团圆》有什么关系? 下面举一个例子:
记》《小团圆》
乘了一截子航船,路过一个小城,在县党部借宿.她不懂,难道党部也像寺院一样,招待过往行人?去探望被通缉的人,住在国民党党部也有点滑稽。想必郁先生自有道理,她也不去问他。堂屋上首墙上交叉著纸糊的小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用玫瑰红,娇艷异常。因为当地只有这种包年赏的红纸?
“未晚先投宿,”她从楼窗口看见石库门天井里一角斜阳,一个豆腐担子挑进来。里面出来了一个年青的职员,穿长袍,手里拿著个小秤,掀开豆腐上盖的布,秤起豆腐来,一副当家过日子的样子。
他乡,他的乡土,也是异乡。
《异乡
黄包车又把我们接到县党部。这是个石库门房子。一跨进客堂门,迎面就设着一带柜台,柜台上物资堆积如山,木耳,粉丝,笋干,年糕,各自成为一个小丘。这小城,沈浸在那黄色的阳光里,欣欣地「居家过日子,」连政府到了这地方都又够忙着致力地「过日子」了,仿佛第一要紧是支撑这一份门户。一个小贩挑着一担豆腐走进门来,大概是每天送来的。便有一个党部职员迎上去,揭开抹布,露出那精巧的镶荷叶边的豆腐,和小贩争多论少,双眉紧锁拿出一只小秤来秤。
柜台里面便是食堂,这房间很大。这时候天已经黑下来了,点起了一盏汽油灯,影影绰绰照着东一张西一张许多朱漆圆桌面。墙壁上交叉地挂着党国旗,正中挂着总理遗像。那国旗是用大幅的手工纸糊的,将将就就,「青天白日满地红」的青色用紫来代替,大红也改用玫瑰红。灯光之下,娇艳异常,可是就像有一种善打小算盘的主妇的省钱的办法,有时候想入非非,使男人哭笑不得。
《异乡记》是一篇游记,纪录张爱玲从上海到温州所见所闻,《小团圆》只是采用了一少部分。
张爱玲曾经对宋邝文美说:「除了少数作品,我自己觉得非写不可
(如旅行时写的《异乡记》),其余都是没法才写的。而我真正要写的,总是大多数人不要看的。」[古代太阳都落上了灰尘——《小团圆》第9章的玄妙 林黑,闲闲书话]
[012] (2009-04-30) 是“溜海”? 还是“刘海”?
(豆瓣) 2009-04-29 11:54:33 来自: 团圆
《小团圆》23页倒数第12行“稀疏的前溜海”是不是应该是“刘海”?
哟,这个问题实在不简单!
张爱玲早有前例:
《郁金香》
...
金香扫了地,又去捉狗,说:“去洗澡去。”这狗是个黑白花的叭儿狗,脸是白的,头上有些黑毛丝丝缕缕披下来,掩没了上半个脸,活像个小女孩子,瞪着大眼珠子在那前溜海后面偷偷的看人。
金香把狗抱在怀中,宝余便凑上前是捞捞狗的下颔,笑道:“你看我们多美啊,前溜海儿……还带着这眼神儿,就跟你一样,就苦脸上没搽胭脂。”金香抽身待走,却被宝余一只手指u住了狗的领圈。她道:“二舅老爷,你别瞎闹了。”宝余道:“怎么,你不搽胭脂的么?”金香道:“谁搽胭脂呢?”然而她的确是非常红的“ 红颜”,前溜海与浓睫毛有侵入眼睛的趋势,欺侮得一双眼睛总是水汪汪的。
...
宝余连忙爬起来穿鞋,金香低着头立刻跑了出去,前溜海蓬蓬松松全部扫到两边去了。
<私语>
母亲去了之后,姨奶奶搬了进来。家里很热闹,时常有宴会,叫条子。我躲在帘子背后偷看,尤其注意同坐在一张沙发椅上的十六七岁的两姊妹,打着前溜海,穿着一样的玉色袄裤,雪白的偎倚着,像生在一起似的。
其后
在《小团圆》,“溜海”出现多次,包括:溜海,清秀的窄长脸,娇小身材,一手握著哨子,原地踏步,尖溜溜叫著“几夹右夹,几夹右夹。”上海人说话快,“左右左右”改称“左脚右脚,左脚右脚。”那天正上体操课,就在校园里,七大八小十来个女生,陆先生也不换衣服,只在黄柳布夹袍上套根黑丝袜,系著口哨挂在胸前,剪发齐肩,稀疏的前
...
“太小了不能穿了!”蕊秋又拨开她的前溜海,“嗳呦,韩大妈,怎么没有眉毛?前
溜海太长了,萋住眉毛长不出来。快剪短些。”九莉非常不愿意。半长不短的前溜海傻相。
...
九莉解释她母亲不在上海,便用下频略指了指墙上掛的一张大照片,笑道:“这是我母亲。”
椭圆彫花金边镜框里,蕊秋头髮已经烫了,但还是民初的前溜海,蓬蓬鬆鬆直罩到眉毛上。汤孤騖注视了一下,显然印象很深。那是他的时代。
...
有人送的一个新姨奶奶才十七岁,烟台人,在壁炉前抱著胳膊閒站著,细窄的深紫色旗袍映著绿磁砖壁炉,更显得苗条。梳著两隻辫子髻,一边一个,稀疏的前溜海,小圆脸上胭脂红得乡气。
...
但是圣经是伟大的作品,旧约是史诗,新约是传记小说,有些神来之笔如耶穌告诉犹大:“你在鸡鸣前就要有三次不认我。”她在学校里读到这一节,立刻想起她六七岁的时候有一次。自从她母亲走后爱老三就搬进来住。爱月楼老三长挑身材,苍白的瓜子脸,梳著横爱丝头,前溜海罩过了眉毛,笑起来眼睛瞇得很细。
...
碧桃来了。碧桃三十来岁,倒反而漂亮了些,连她那大个子也都顺眼得多。改穿旗袍了,仍旧打扮得很老实,剪髮,斜掠著稀稀的前溜海。
...
《小团圆》第一位读者宋邝文美也注意到“溜海”的问题,但当年小说被搁置,没有下文。
1978年4月2日,宋淇读完<相见欢>二稿,指出
P.3「前溜海 -- 应是前刘海 -- 林语堂和辞海如此,乃人名的缩写。」1978年4月23日,张爱玲回信:「P.2,
3 请代改"前刘海"。」止庵:「簡體版和繁體版的字有些不一樣,但這並不是字寫錯了,只要有依據、有出處,我們就不改。」
在《小团圆》中,张爱玲写下"前溜海",港台版式用 当今习惯中的"前刘海",但简体版则留用"前溜海"。 谁是谁非,见人见智。
这个问题实在不简单!!!
超鏈接: 有关“刘海”的典故和来源
[011] (2009-04-29) 宋淇与《她从海上来》/《上海往事》
: (OS)“Ferd darling: 宋淇今天找我,带着怒气,态度冷峻,他们认为我为了赶时间,交出来的剧本太草率,好像我欺骗了他们!宋说在我走之前他们会付给我新写的那一个剧本的钱,言下之意是我为《红楼梦》写的上下两个剧本的钱,他们不会给我!我说我愿意在回美国之后重新修改,他也没有表示意见。他们担心邵氏公司会抢先拍摄《红楼梦》,似乎有意要放弃这个案子,这一个月以来我一直都被笼罩在这不确定的痛苦中──这是我付出三个月的辛苦工作和为下半年生活的奋斗!我还欠他们几百块,是我在这里看病的花费,我原本想用《红楼梦》的钱来还!”(蘋果日報) 小品文堛滬楛 劉紹銘 2009.04.19
董 橋 最 近 的 一 個 集 子 是 《 青 玉 案 》 , 單 篇 的 字 數 約 為 二 千 , 看 來 寫 人 物 難 以 舒 展 得如 〈 雲 姑 〉 傳 奇 那 麼 皮 肉 相 連 了 。 由 於 空 間 侷 促 , 有 些 人 物 我 們 只 能 看 到 淡 遠 的 剪影 , 所 得 印 象 也 一 鱗 半 爪 。 就 拿 〈 喬 志 高 先 生 〉 來 說 好 了 。 此 文 紀 念 前 兩 年 謝 世 的 George , 附 筆 帶 出 他 的 好 友 宋 淇 先 生 。 小 董 說 他 只 看 了 連 續 劇 《 上 海 往 事 》 的 上半 部 , 因 此 只 知 劉 若 英 演 張 愛 玲 , 不 知 誰 演 宋 淇 。 小 董 認 為 「 宋 先 生 言 談 舉 止 常 常帶 點 矜 持 的 關 切 和 客 氣 的 隔 閡 另 加 孤 傲 的 落 寞 」 。 這 句 「 眉 批 」 可 圈 可 點 。 照 字 面的 解 釋 , 「 矜 持 」 意 同 「 有 保 留 」 。 「 隔 閡 」 就 是 「 距 離 」 。 「 孤 傲 的 落 寞 」 , 倒轉 來 講 , 不 正 是 如 果 不 孤 傲 , 就 不 落 寞 了 嗎 ? 宋 先 生 出 身 名 門 望 族 , 書 香 世 代 , 在上 海 舊 家 平 日 「 談 笑 有 鴻 儒 , 往 來 無 白 丁 」 , 加 上 自 己 又 才 識 過 人 , 我 想 他 「 流 落」 香 港 時 , 沒 幾 個 人 會 是 他 看 得 上 眼 的 。 小 董 的 話 , 恰 到 好 處 。
如果董桥看了连续剧《她从海上来》的下半部,他会看到这一段:
旅社后街空镜隔隔场。
从窄小的窗口可以望见张爱玲坐在地上写稿,床上摊着书和稿纸,然后看见她停笔,去开房门,是宋淇来找她,宋淇跟她说了一些事,张爱玲坐在床边,显得困惑而苦恼。
- 宋淇也没有说话,张爱玲也保持沉默。
张爱玲
在二十四集的《她从海上来》里面,宋淇出现几秒钟,没有对白,而宋邝文美完全不存在,所以不必谈什么「宋先生言談舉止常常帶點矜持的關切和客氣的隔閡另加孤傲的落寞」之类。
在北大首发会上,我提出“张爱玲自己的故事不应该由胡兰成下定义
(如《她从海上来》/《上海往事》) 。”当时有听众问我对 《上海往事》不满的理由,并指出《上海往事》编剧王蕙玲是电影<色,戒>的编剧。我回答我不是怪王蕙玲,因为她写《上海往事》的时候还没有看过《小团圆》,《易经》,《异乡记》或张宋书信。我相信如果王蕙玲是今天才写《上海往事》,故事大有可能会不同。[010] (2009-04-27) 梅兰芳:《小团圆》与《易经》 的比较
《小团圆》
... 她立刻想起回上海的时候上船,珍珠港后的日本船,很小,在船阑干边狭窄的过道里遇见一行人,眾星捧月般的围著个中年男子迎面走来,这人高个子,白净的方脸,细细的两撇小鬍子,西装虽然合身,像借来的,倒像化装逃命似的,一副避人的神气,彷彿深恐被人佔了便宜去,儘管前呼后拥有人护送,内中还有日本官员与船长之类穿制服的。她不由得注意他,后来才听见说梅兰芳在船上。
《易经》(The Book of Change)
Lute pressed back against the rails to let another Chinese woman pass who was as well-dressed a M.H.'s wife, maybe younger, a big woman, rather handsome, she did not really see. But there was something about the Chinese man behind the woman that made her take a good look at him. He was tall and immaculately dressed in a grey suit that somehow seemed borrowed. His pallid face was a squarish moon with almond eyes and a straggly moustache. He sidled by self-effacingly and as if afraid to be touched.
"That's Mei Lan-fang," M.H. wife whispered to Lute after he had passed with three Japanese in obsequious attendance.
"Really?"
Lute could hardly believe that she was on the same boat as Dr. Mei Lan-fang, considered the most beautiful Chinese alive, awarded an honorary degree b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fter the American tour of his Peking opera troupe. Both the female impersonator and the diplomat were taken by the Japanese in protective custody and shipped back to Shanghai where they were best known and could be put to the greatest use. The woman with Mei would be his concubine the Manchu who had also used to be a Peking opera singer.
"I didn't recognize him," she whispered. "With his moustache."
"Yes," M.H.'s wife said too quickly with a smile.
So the moustache was an issue and a forbidden subject. Lute remembered now, he had grown a beard as a patriotic gesture to show he had retired for good. Beard and moustache are the same word in Chinese, to tell one from the other it must be qualified. Judging by the moustache he had not yet capitulated.
[网友的“山寨”翻译]
又有個像馬弘的太太一樣盛裝的中國女人走來,九莉往後讓了讓,緊貼著船阑干。她也許比馬弘的太太年輕些,身量高大,面容很俊秀,九莉沒看仔細,只是不由得去注意跟在後面的中國男子。他高個子,灰色西裝雖潔淨,像是借來的。蒼白略方的滿月臉,一雙杏眼,留著潦草的八字鬚。側身而行,一副避人的神氣,彷彿深恐被人佔了便宜去。
三個日本人恭敬的護送那男子去後,馬弘的太太輕聲告訴九莉,“是梅蘭芳。”
“哦?”
九莉簡直不能相信她會跟梅博士同船。日本人把名旦與外交家(馬弘)護卵似的監送回上海,是要讓他們回到最熟悉的舞臺,再充分利用。梅蘭芳身旁的女人想必是他的“平妻”福芝芳了,從前也是唱京戲的。
“我沒認出來,”她悄聲道,“那麼兩撇小鬍子。”
“是嚜,”馬弘的太太微笑,飛快地說。
看來這髭須引人議論,但也是個忌諱的話題。九莉這才想起來,是聽見說梅蘭芳蓄須明志,從此不會登臺了——沒想過是留的小鬍子還是山羊鬍——可見他仍未變節。
[009] (2009-04-26) 《九尾龟》
「休养」期间,首读《九尾龟》。此书曾经被张爱玲点名。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
上世纪末叶久已是这样了。微妙的平淡无奇的《海上花》自然使人嘴里谈出鸟来。它第二次出现,正当五四运动进入高潮。认真爱好文艺的人拿它跟西方名著一比,南辕北辙,《海上花》把传统发展到极端,比任何古典小说都更不像西方长篇小说──更散漫,更简略,只有个姓名的人物更多。
而通俗小说读者看惯了《九尾龟》与后来无数的连载妓院小说,觉得《海上花》挂羊头卖狗肉,也有受骗的感觉。因此高不成低不就。当然,许多人第一先看不懂吴语对白。
<私语>
何干怕我逃走,再三叮嘱:
"千万不可以走出这扇门呀!出去了就回不来了。"然而我还是想了许多脱逃的计划,《三剑客》《基度山恩仇记》一齐到脑子里来了。记得最清楚的是《九尾龟》里章秋谷的朋友有个恋人,用被单结成了绳子,从窗户里缒了出来。我这里没有临街的窗,惟有从花园里翻墙头出去。靠墙倒有一个鹅棚可以踏脚,但是更深人静的时候,惊动两只鹅,叫将起来,如何是好?
还有宋淇
1976年9月4日的信XX出版社的负责人,上次来港,我说没有时间,不见。这次来港一定要见,说预备坐车到我家来,我幸而昨天有个约会在九龙,就顺便约了他们一谈,免得他们入侵我家。他们两人都很年青,还不到三十,可是一直是你的 admirer,他们天真的想法,以为胡兰成同你有交情,出他的书,可以博得你的好感,后来才知不对。昨天我见到了
我当时轻描淡写,我说胡的写法完全以《九尾龟》的主角和文素臣自居,令人看不起。他们也说为了胡兰成吃尽苦头,《山河岁月》被禁,《今生今世》再版也自动收回停止发行。并希望我向你委为解释,绝无其他用心,我说自当说明,但
Eileen虽然对外界的事不十分介意,但你们出了胡的书不算,还要请她写序,迹近故意令她过不去,他们说完全出于无知,现胡已回日本,因在台已无立足之地,而他们现在的表现足证他们的无任何恶意。他们一听我有意出张爱玲语录,就兴奋得不得了,抢著就要,我就告诉他们你现在在写一个很长的中篇《小团圆》,材料大部分现成。
为啥我要读《九尾龟》?因为张爱玲熟读研究《红楼梦》,《金瓶梅》,《海上花列传》以至《九尾龟》等小说,所以我相信《小团圆》的写法与技巧肯定会有它们的踪迹。要注意的是成语「按图索骥」是有两个意思:1. 做事拘泥成法,毫无灵活,不知变通。2. 根据已有的资料会线索加以探求。
[008] (2009-04-25) “面有德色”的延续
1978年4月2日,宋淇读完<相见欢>二稿,指出P.21「面有德色」应为「面有得色」。
1978年4月23日,张爱玲回信:「有德色」-- 自己觉得有恩惠于人的面色 -- 大概出在四书上,与「面有得色」缠夹了,只要删去「面」字。
宋淇修改后:
[007] (2009-04-24) 亚洲周刊热门书籍指(2009年5月3日刊)
《小团圆》
#1:香港
#2:台湾
#2:新加坡
#1:北京
#1:上海
#2:广州/深圳
#1:重庆/成都
[006] (2009-04-24) 《小团圆》盗版书
朋友前往北大《小团圆》首发仪式,在校园外书摊买了一本盗版书,
15RMB,送给我留念。嗯,让我分析一下。
封面:
以下是中港台版封面:
出版社
:4月,因为今天只是4月24日)封面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里面很搞笑:
第
1版2009年8月?(应该是2009年字数是
280千字?(应该是154千字)ISBN 7-5044-4052-3?(ISBN 原属“学会选择学会放弃”,作者:唐汶,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日期:2005年11月)
为什么是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可能是因为它刚刚在北京法院被判侵权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最牛的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
内容
:应该取是自台湾版,因为用了“面有得色”和“马虎”。
匆匆翻阅<前言>,只可以说是“不忍目睹”和“灾情惨重",尤其是英文字。
P3.Stehen,应是Stephen。
P5.de-ersonalize,应是de-personalize。
P6.Stehen,应是Stephen。
P7.euhoria,,应是euphoria。
P7.soft -edal,应是soft pedal。
P7.Sy Ring,应是Spy Ring。
P8.rimary,应是prima
ry。P10.symathetic,应是sympathetic。
P10.resent,应是present。
P10.aroach,应是approach。
P10.oeration,应是operation。
P11.symathetic,应是sympathetic。
嗯,好像不懂怎么样放“
p”?
[005] (2009-04-23)
树在花在椅在人不在《印刻》四月号《小团圆》专辑
宋以朗与「张爱玲私人书稿特藏馆」 / 林幸谦下午的陽光中,宋家陽台外的九重葛開滿了紫紅色的花。在我的家鄉,這種南洋地方十分普遍的花,有時候也被當地老一輩的花農叫作杜鵑花。這其實是生長於南方熱帶的海外華人對於古典中華世界所想像出來的一種刻意追求的情懷。原屬紫茉莉科,又稱三角梅,據說來自於南美洲,因此又有南美紫茉莉之美稱。品種己上百餘種,因此有很多不同的色系,從純白、粉紅、淡紫、橙黃到深紫深紅色的都有,甚至有一樹雙色、單苞雙彩的品種都十分常見。三朵簇生,一年到尾都有花期,是一種四季不言休的花種,而且只開花,不結果,花叢密,花期長,很受熱帶南方人喜愛。一些馬來人農村中,幾乎家家門前庭院都種有各色的九重葛。以前我以為這是熱帶才能生長的花木。在宋家看到自小就十分熟悉的花影,感覺很親切。
我問宋以朗,這些花當年張愛玲在時就已經有了嗎?回答是的。
那已是很蒼老的九重葛花木了,枝椏盤踞,午後常有幾隻小鳥飛到的老枝椏間鳴叫嘻戲。我坐在當年張愛玲坐過的椅子,閱讀她當年書寫的信,畫面仿佛有著《金鎖記》中朵雲軒信箋上一種瓷乳白的潮濕月影,隔著張愛玲筆下所謂的一萬八千里的深處吹來的風,陣陣湧上心頭。半世紀前的月亮不再是紅黃的一輪濕暈,只有陳舊而迷糊的舊世界,依然如故,在信箋文字間靜止枯萎了。
这里附加照片一张:
[004] (2009-04-22) 《小团圆》出版方式(二)
也有人提出可以将手稿用影像扫描器去制造一份
pdf 档案,供网上免费下载。他们说因为这是「非牟利」方式,不会白白便宜了皇冠出版社或宋家后人,所以这就是「尊重」张爱玲。嗯,让我们看看效果如何。
一,手稿共长六百多页,是竖行自右至左方式。
...
在电脑显示器看六百多页的手稿可以说是「自残」。列印出来共
7.5cm厚,不容易携带或收藏,也不环保。二,我所知道看过《小团圆》全部手稿的人里,除了少数喜爱书法或张爱玲真迹,其他都是叫苦连天,怨声载道,看了几页就头晕眼花,昏昏欲睡。
归根结底,张爱玲是张爱玲,很多人会想阅读《小团圆》。大多数读者是要求的是一本平价排版书,而不能适应手写稿。如果读者的需求不能被直接满足,市场上会有其他提供方法出现,到时自然会有人觉察商机,抢出廉价排版盗版书。如果最后结果是路边都摆满劣质盗版的《小团圆》,盗版商大发横财,那是不是「尊重」张爱玲的体现?
经济学里有所谓非预期后果法则
(law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想好心作好事,后果事实却有不良效果,可是这里说的都是可预料的后果(anticipated consequences),根本不可行。
[003] (2009-04-21) 《小团圆》出版方式(一)
!这次《小团圆》是由皇冠在台湾和香港出版,北京十月在内地出版,因此招来批评,说是商业味道太重,
「不尊重 」张爱玲。且不说张爱玲会认为这是真的「不尊重 」她
(我不知,但你也不知),还有其他出版方式吗?有人提出可以放一套手稿在图书馆,供公众阅读。这种非商业方法可行吗?
举例来说香港,一套复印手稿可以放在在香港铜罗湾中央图书馆
(注:香港中央图书馆现在事实上是有一套复印的《小团圆》手稿)。《小团圆》有十五万多字,公众可以预约一天看完。目前《小团圆》可能已经在香港卖了三万多本。如果一人需一天看完,一年间内三百六十五人可以看完,一百年内就有三万六千五百人可以看完。如果你今天打电话去预约,你可以一百年后看到。可是百年后你是已经「百年」了!當然到時肯定會有黑市出現﹐你可以出高價購買他人的位置。当然中央图书馆可以复制一百份手稿供一百人同时阅读,一年内,三万六千五百人可以看完。可是在寸金尺土的香港,中央图书馆会不会摆出一百个座位专供《小团圆》读者阅读?中央图书馆委实不应该。
再说上面只是香港,手稿也可以放在北京,上海,及台北的图书馆,可是在其他地方
(如美国,澳洲,新加坡,马来西亚,台中,高雄,昆明,沈阳,夏门,贵州,合肥,成都,武汉,等等)的张迷都没有路。这是「尊重」张爱玲吗?不,这只是「折腾」张迷!归根结底,张爱玲是张爱玲,而《小团圆》是张爱玲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因为是张爱玲,媒体会关注。因为媒体关注,大众会想阅读。如果市场需求没有被满足,自然会有其他提供方法出现,譬如盗版书等等。我不认同这种方法是「尊重」张爱玲。
附加:有人说《小团圆》手稿放在图书馆,只供少数严肃精英学者阅读。嗯,这人肯定会给张迷口水淹死
[002] (2009-04-20) 主編止庵很“妈虎”还“面有德色” ?
(豆瓣) 给大陆版《小团圆》挑错 来自: 驿上寒@假猩猩,豆瓣酱 2009-04-12
虽然已经买了台版首印一刷的,大陆版也还是另买了本,具体删改没有认真比较,但内地版本真是的,出书校对实在很马虎,才翻了几页,就看到2处如鲠在喉的错字。
P26第6行“面有得色”印成“面有德色”
P27第10行“马虎”印成“妈虎”
起先还以为据原本就是如此,对比台版才感慨内地出版业的差距
下面是张爱玲《小团圆》手稿:
(京華時報) 昨天《張愛玲全集》主編止庵稱,除了改動了大小二十余處字詞外,《小團圓》並沒有做任何刪節。“我們所做的只是技術上的問題,比如在小説堶惘酗@處是這樣寫的,寫她姑姑把錢都‘(口加如)’了進去,張愛玲本來是北方人,我是北京人,我馬上明白這是什麼意思。這個‘(口加如)’字其實就是‘孺(左邊是提手旁,右邊是‘需’)’字。再者,簡體版和繁體版的字有些不一樣,但這並不是字寫錯了,只要有依據、有出處,我們就不改。另外就是改動了少數聽不懂的稱呼。”對於刪節問題,止庵認為,《小團圓》其實並沒有什麼可刪的,“ 我也不是一個沒有尺度的人,我也不是一個膽大妄為的人。所以我自己覺得《小團圓》沒有可刪之處。20多處,其實是一個估數,我實際上每改一個字,就在校樣上貼一個紙條,把為什麼改的理由寫出來。這些理由其實都是技術層面的,與小説內容本身無關。”止庵説。
[001] (2009-04-19) 北大演讲遗留部分
北大演讲因为超越时间限制
,,所以当日最后一段没有讲。里面的题目已有多人(包括宋淇)提出,可是外面好像还没有满意的答案,让我们看看张爱玲自己怎么说。3月28日宋淇 1976年
在读完前三分之一时,我有一个感觉,就是:第一、二章太乱,有点像点名簿,而且插写太平洋战争,初期作品中已见过。
张爱玲 1976年4月26日
这两章全为了「停考就行了,不用连老师都杀掉」这句话,Ferd从前看了也说就是这一句好。他这一点刚巧跟我一样看法,也并不是文字上的知己。我对思想上最接近的人也不要求一致的,or expect it。这两章无法移后,只好让它去了。
[张爱玲英文小说《易经》(The Book of Change):
宋淇1976年
5月6日信中所說前兩章,我早已說過其中獨多愛玲筆觸的句子,現在完全接受。
张爱玲 1977年4月7日
头两章是必要的,因为是key to her character ── 高度的压力,极度的孤独(几乎炸死的消息没人可告诉)与self-centeredness。港战写得很乏,但是这题材我不大管人家看着又是炒冷饭。
张爱玲的第一个回复疑似开玩笑,而第二个回复才是精辟的说明。第一、二章体现了九莉的性格,就因此以后发生的事会发生。可是看完第一、二章后,就会有一个大问题:九莉的性格是从那里来的?所以第三章是要回到上海童年时代。张爱玲早在五十年代已经设计了这个故事结构大纲。
张爱玲 1957年9月5日
新的小说(指英文小说《易经》)第一章终于改写过,好容易上了轨道,想趁此把第二章一鼓作气写掉它,告一段落,因为头两章是写港战爆发,第三章起转入童年的回忆,直到第八章再回到港战,再自港回沪,约占全书三分之一。此后写胡兰成的事,到一九四七年为止,最后加上两三章作为结尾。
[
参考:王祯和《花木兰》抓一只猫,应该捉猫的颈脖子,整只猫就提起来了。写小说呢,也是这样。不是捉小说的头,也不是捉小说的脚,捉小说的尾巴。写小说,就由颈脖子写起。颈脖子,是中间的要点
...... 小说由中间开始,然后回溯到起点,再继续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