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 宋春舫与褐木庐藏书 2012.09.04
宋春舫在青岛褐木庐门前。
褐木庐藏书票。宋春舫是中国最早创作和使用藏书票的作家。编者按:许多人知道宋淇,多因张爱玲的缘故。不为人所熟知的是,宋淇为中国现代戏剧先驱宋春舫之子,他在香港电影界、文化界都有相当影响,对文学批评、翻译、《红楼梦》均有心得。除张爱玲外,他与夏志清、钱钟书、傅雷、吴兴华等皆有深交,是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化人物。
从本期开始,我们开始宋淇传奇:从宋春舫到张爱玲系列,每周二刊出。系列由宋淇之子宋以朗口述祖父、父亲的人生经历及与友人的交往等,独家披露诸多细节,提供大量一手资料。我们希望借此系列,让读者了解宋淇与他的传奇。
我 1949年出生于上海,几个月后就跟随家人到了香港,1968年离港赴澳洲,再赴美。我在美国呆了32年,这辈子多数时间不在香港,直至2003年回港定居。由于当年年龄较小,爸爸甚少向我提及家里的事情。但是到了1985年,我曾经回来过香港多次。回来也没什么事情可做,爸爸有空就跟我闲聊,说说有关家里以前的事情。我的看法是,我爸爸说的事情未必全是真的,因为我觉得他有时在跟我编故事,有些细节实在太匪夷所思了。我爸爸已在1996年去世,我无法向别人去求证这些故事的真假,我问过姐姐,她说都没有听过。那我现在就讲讲有关宋家的故事。
家世与教育
我爸爸对我说,宋家和清末光绪帝还有一些渊源。光绪最宠爱珍妃和瑾妃两姐妹,作为打赏,特许她们的一个哥哥在上海办白鸽票,一种古老的彩票。这位旗人觉得工作繁复,就交给一个汉人,这个汉人只需要上缴固定钱就行。汉人自己赚了多少钱,没人知道。
这位汉人有个女儿,她嫁给了我的曾祖父。关于曾祖父的历史,我并不知道很多。曾祖父估计不是一个特别出色的人,家庭背景未必很好。为什么这样说?是根据我爸爸所说的两件事:第一是我的祖父宋春舫先生15岁考中秀才,曾祖父很惊奇,为什么就能生出这么一个聪明的儿子。根据这个理由,我觉得曾祖父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很好。第二,宋家这么富有,但曾祖父却十分节俭,对于钱是比较手紧的。我爸爸宋淇和他的弟弟宋希和曾祖父一起生活,爸爸跟我说了一些曾祖父的生活方式,例如说吃西式的早餐时,小朋友只能吃白面包,而曾祖父就会有私家牛油。对此,曾祖父解释说,小朋友吃太多牛油对身体不好。由此可以推出,曾祖父这么节俭的性格是因为宋家原本并不富有。
对于曾祖父的历史,我爸爸宋淇写有一篇文章,跟他的口述史大有不同。根据他的说法,曾祖父名叫宋季生,年幼时随父母自吴兴逃长毛而到上海,遂定居,通文墨,稍谙英文,经商;曾祖母名为徐碧云,出身海宁世家(在上海提倡昆曲的徐凌云为其堂弟),和王国维家为近亲。王国维逝世时,出版观堂全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祖父宋春舫作序,序中称王国维为表兄。王国维和宋春舫是不是真的表兄弟,我也不太确定,在《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的序中可以看得出他们并没有太亲密的关系。
由于曾祖母是富家女,通诗书,督自己唯一的儿子甚严,还聘了吴兴宿儒郁颖芙为老师,辅导我的祖父宋春舫先生。清末,我祖父前往原籍吴兴参加清朝最后一次童子试。我爸爸宋淇曾经写了一篇文章说:他十三岁(应为15岁)考上秀才,非但使祖父祖母觉得骄傲,而且也是使我们小时候神往的事情之一。现在我们还保存着一张他穿上秀才衣服的照片。可惜,现在这张照片已经找不到了。
我爸爸在文章里还提到:中试之后,宋春舫在母亲的督导之下,攻读现代以及西洋课程,包括拉丁文及英文。1910 年,入读上海圣约翰大学。这学校是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宋春舫在里面学到英文和一些拉丁文。在圣约翰大学里,当时全校英文第一名是宋子文(其父是传教士,其姐姐是宋庆龄女士),而中文第一名是宋春舫,号称两宋。
欧洲游学
宋家的经济富裕,是由于两段婚姻才有钱的。一个是因为曾祖父娶了徐家的女儿,第二个就是祖父宋春舫娶了朱姓女子,也就是朱润生的姐姐朱伦华。
年轻时的祖父讲求自由恋爱,喜欢他的表妹。但是曾祖父希望他娶比宋家有钱的朱家的女儿朱伦华。然而祖父执意要和表妹在一起,所以曾祖母就说下狠话,如果要和表妹一起就一分钱都拿不到。于是,祖父就做了一个决定,同意娶朱姓女子,但前提是可以到外国留学,毕业回来就结婚。他的父母也同意了这个交易。
1912 年,祖父去了欧洲,在欧洲的第一站是巴黎大学,其实并不是称为巴黎大学,按照法文是Sorbonne,中文翻译通常来说就是巴黎大学。根据我爸爸的说法,在那段时期,祖父有的是钱,每晚都去戏剧院。当时去戏剧院、歌剧院是需要穿晚礼服的,而他就每晚穿晚礼服,还有自己的马车载他去戏剧院,看了很多戏剧。在欧洲的时候,祖父还到了瑞士,在日内瓦大学完成学业。
祖父宋春舫很有语言天赋,会多国语言,但至于究竟是多少种语言,我也不太确定,因为大众说法不一致。对此,我爸爸在纪念父亲逝世两周年的文章《两周年祭》里有提及。根据爸爸文章的说法,我祖父能读,能说,能写的至少有英、法、德、意、西班牙五国语言,能读的至少还有几种。希腊、拉丁都通,而且拉丁曾下过七年苦功。在他四十岁以后,他还开始读俄文,一两年后已经直接看原文了,但他却在日语上碰壁,自认失败。因为语言上的便利,他能很容易地看各国剧本的原作,用不着翻译的帮助。
在欧洲,祖父宋春舫找到了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东西,就是西洋戏剧。他知道自己最终会回中国,一旦回国就不知道何时才能重新回到欧洲。而一旦回国后,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北京,都没有办法每晚去看戏剧,同时与戏剧有关的资料也不是想要看就可以看。所以,他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可能把有关资料买下来带回中国。当时欧洲正值战争,许多人的生计没着落了,唯有将家当拿出来变卖,其中就可能包括藏书。而宋春舫有的是真金实银,所以他不断地把书买回来,最多的一次带了三千多本书回中国。1920年春,宋春舫作为外交官再度赴欧洲,按照他的说法,大概是1920年左右,他把这批书都带回中国。
回国任教
他从欧洲回来之后就到了北京,先后在清华和北大担任教授,通过授课、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下欧洲和西洋戏剧当时的情况。1916年初夏,祖父回国先后担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讲授欧美戏剧及戏剧理论。在中国大学讲坛开设戏剧课,宋春舫是第一人。而当时,他在北大也认识一些教授,包括校长蔡元培。
祖父留学回国后就完成了婚约,与朱伦华结婚。他假期和妻子到杭州度假,感叹着杭州的好山好水。但是某一晚他俩住旅馆竟遭到五次警察查房。祖父非常喜欢杭州这个地方,但多次被查房很烦人,就决定自己在杭州盖房子。而这间房子就是春润庐。
祖父平时基本不去那里住,只是交给一个船夫作为管家打理房子。一些朋友去杭州,祖父都会建议他们到他的房子去住,免得被人查房。许多去过住他房子的人,都和北大有关系的。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蔡元培当时和北洋政府意见不合,所以辞职不做去了海外。但由于他依旧心系中国,所以偷偷回国,一方面他想近距离观察中国,一方面他又不想暴露行踪,所以他就在春庐居住了几个月。但最后还是被北大的同事发现了,登门邀请回归北大。从徐志摩的日记里也考证得到他曾经来过。
移居青岛与褐木庐
我爸爸曾撰文写过,有很多人觉得宋春舫环境太优越,家庭,学校,社会一直都一帆风顺,没有碰到重大挫折。但在1924年,宋春舫32岁,堕马伤肺,因此吐血,然后患上了肺结核。1925年他辞去所有教职,到青岛疗养,以后一直没有脱离这威胁,两三年就会重发一次,最危险的一共有五次,直到1938年逝世。可以说,他的生命不过是一串病,使他永远无法专注于工作。
根据当时欧洲的一些医生的说法,患上肺结核就应该搬到一些空气比较清新的地方居住。祖父选择了青岛,靠近大海。由于是养病,需要住很长的时间,他就在青岛盖了一栋房子。这栋房子地处福山路,至今依然存在。住在这条路的人多数是名人。宋春舫的房子的门牌号码应该是4号,康有为的是6号,康有为也是在这个住处里去世的,究竟食物中毒还是被下毒至今也只是个谜。而附近还有其他名人,像沈从文等。
由于是长住,所以他就把在欧洲带回来的几千本书都带去青岛,并在房子的旁边盖了一个小图书馆,名为褐木庐(Corm ora)。他把二十余年苦心搜集的西洋戏剧书刊均聚书其中。褐木庐,是由三个法国的戏剧大师的名字组成的,高莱依(C orneille)、莫里哀(M oliθre)、拉辛 (Racine),意味着向他们致敬。
梁实秋在自己的《雅舍小品》中曾描述过褐木庐: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 在这里,所有的图书都是放在玻璃框里,框比人高,但不及栋,我记得藏书是以法文戏剧为主。所有的书都是精装,不全是胶硬粗布,有些是真的小牛皮装订,烫金的字在书脊上排着闪闪发亮,也许这已经超过了书店的标准,微近于藏书楼的性质,因为他还有一册精印的书目,普通的读书人谁也不会把他书房里的图书编目。
这个图书馆确实的藏书量,说法不一。我这里有些资料,说是共有5111册书(有些书会分成几册),但我也不确定。因为从图书的编号上,又已经编到七千多册了。为什么有关于藏书数量的各说各法?可能是因为藏书在不停增加。刚开始,宋春舫在欧洲带回来的有三千多本,后面不停增加。我曾在美国波士顿的哈佛大学中的燕京图书馆找到过一本关于褐木庐的书《褐木庐戏曲书写目》,由宋春舫出版,扉页有他用文言文写的自序。
宋春舫的褐木庐,成为当时青岛的一张文化名片。当时在中国有七千多本外文书且大多有关西洋戏剧,是件不简单的事情。据传,胡适组织人员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曾来青岛参观了褐木庐,见到莎士比亚作品很多,仅《哈姆雷特》就有5个各种文字的版本。时任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梁实秋得意于自己的国外戏剧史料及莎士比亚研究资料的收藏,但参观了褐木庐的藏书之后,也被祖父的藏书折服。当时青岛的国立青岛大学名流汇集,像杨振声、闻一多等都有留学背景,可以推测他们都是褐木庐藏书楼的读者。
值得一提的是,祖父宋春舫是最早创作并使用藏书票的作家。不少原版的外文戏剧书的扉页上都贴有宋春舫制作的藏书票,上面有他的名字以及一个号码,应该是他自己做的书的编号。这种藏书票近些年流入市场,藏书家如上海的陈子善、台北的吴兴文、香港的黄俊东专程到北京收购。
宋以朗口述
采写:南都记者 陈晓勤
中华读书报 宋春舫的褐木庐
董桥说:我们只知道什么人在中文大学当什么要角,我们或许知道什么人在编什么杂志,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有位宋春舫先生一生做了什么工作。宋春舫何许人也?宋春舫(1892-1938),浙江吴兴人,王国维的表弟,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曾留学瑞士,精通英、德、拉丁等多种文字,回国后任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宋春舫又是一位藏书家,被誉为世界三大戏剧藏书家之一,其书房褐木庐主藏国外戏剧书刊。他还是中国海洋科学的先驱,曾任青岛观象台海洋科的科长,倡导建立中国海洋研究所,在他的努力下,1932年在青岛建立青岛水族馆。
除了在青岛,作为海洋学家的宋春舫很少有人提及了。读书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藏书和藏书票。十几年前,北京海王村惊现褐木庐主宋春舫的藏书,而且不少原版的外文戏剧书上都贴有宋春舫制作的藏书票,藏书家如上海的陈子善、台北的吴兴文、香港的黄俊东专程到北京收购,以拥有宋春舫褐木庐藏书为荣。
宋春舫的褐木庐藏书楼建在青岛,它是上世纪30年代青岛文化繁盛的见证和缩影。来青岛之初,宋春舫居黄县路,在福山支路(今6号)购下一楼,开办褐木庐戏剧专业图书馆。据考,褐木庐是Cormora(宋春舫喜欢的三个戏剧家缩写)音译,Cor即高乃依Cormeille,Mo即莫里哀Moliere,Ra即拉辛Ra-cime。褐木庐所藏图书,是宋春舫留学欧洲期间累积购得。1931年,宋春舫斥金四千,始建褐木庐于青岛之滨,将平生所收集的戏剧图书囊括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藏书家、编辑家陈子善和在香港的宋春舫的公子宋淇通信,宋淇在回复陈子善的信中说,宋春舫全部戏剧藏书七千八百册。
褐木庐所藏图书是怎样的规模?梁实秋在《书房》一文中详细地记录了褐木庐藏书的情状,他写道: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 褐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幽,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太平清话》:李德茂环积坟籍,名目书城。我想那书城未必能和褐木庐相比。在这里,所有的图书都是放在玻璃柜里,柜比人高,但不及栋,我记得藏书是以法文戏剧为主。所有的书都是精装,不全是胶硬粗布,有些是真的小牛皮装订,烫金的字在书脊上排着闪闪发亮 。
宋春舫的褐木庐,成为当时青岛的一张文化名片。其时,国立青岛大学名流汇集,像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等都有留学背景,分别在古典文学、诗歌、翻译、戏剧方面有专长。可以推测,他们都是褐木庐藏书楼的读者。当时在青岛的戏剧家、翻译家,如洪深、章铁民、张友松、孙大雨 也是褐木庐的读者。远在上海的戏剧家李健吾,慕褐木庐之大名,他说:梦自己有一天飞到青岛,飞进他的书库,在那些栉比的书架中翱翔。在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的梁实秋,兼任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得意于自己的国外戏剧史料及莎士比亚研究资料的收藏,但参观了褐木庐的藏书,被主人宋春舫的藏书折服。胡适为组织人员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来青岛参观了褐木庐,见莎士比亚作品很多,仅《哈姆雷特》就有5个各种文字的版本。出版家、编辑家赵景深先生在《宋春舫纪念》一文中写道:他能直接看法、英、德等国文字,所以藏书大部分是第一道手的原文,不是辗转翻译出来的。一所国立的大学,一个私人的藏书楼,形成了上世纪30年代青岛的文化磁场,吸引了国内众多的学者、作家、诗人、戏剧家纷纷来青岛,那时的文化盛况,令人心仪神往。
1936年宋春舫买下了福山路一号,即洪深旧居。居住之所离他的褐木庐只有几步。书香氤氲中,宋春舫枕着蓝色海洋的波涛入眠。1937年日本开始侵华战争,宋春舫离开生活了10年的青岛,去了上海,第二年便去世了,46岁,英年早逝。
比人的生命更长久的是书,后来,宋春舫的藏书分别捐赠给了北京和上海图书馆。上世纪90年代,他的部分藏书流入北京的旧书市场,陈子善意外的发现宋春舫是最早创作并使用藏书票的作家。
千金散尽买图书。人去后,书香依旧。宋春舫短暂的一生是微笑着的,面对世界和人生。别忘了,他一生喜欢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