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淇的病及退出电影圈

南方都市报 20120.10.30

           宋淇传奇

从宋春舫到张爱玲8


宋淇与影星李丽华合影。


影星尤敏送给宋元琳的签名照。


  《南北一家亲》电影海报。

在上一期,我们谈到我爸爸宋淇1962年因病离开电懋,由于他好朋友邹文怀在邵氏当编剧部的头,他被拉入了邵氏帮忙监管剧本。这期我们着重谈到我爸爸与尤敏、李丽华、林翠、王羽等明星的交往。

    与明星交往的轶事

    1966、 1967年,我爸爸在养病期间会看很多报纸。当时报纸可以送上门,我们家同时定了十几份报纸。其中有一份叫《银灯》、一份叫《明灯》,是娱乐新闻报,只有四版纸,其中很多新闻是关于某某明星在机场出现。启德机场是当时香港少数有冷气的公众地方,所以很多人在炎夏中会到机场去纳凉。明星们出现在机场,不管是搭机还是接送他人也好,会被拍照登上报纸。我当时有一本照相簿子,里面满是有关父亲的报纸剪报,现在不知在何处。那个时候的规矩与现在的规矩不太一样,那时候的明星会给记者面子,请记者到半岛酒店喝下午茶,而不是狗仔队狂追狂拍。

    我印象深刻的是,由于爸爸在电懋是排第二,到年初二时就会有很多人过来拜年,年初三回拜。我喜欢趴在阳台看看有什么明星来了。如果要我说哪个女明星最漂亮,我会首选胡燕妮。她已息影多年,2004年曾复出与刘德华一起演出《龙凤斗》,我看过后只可以说是佳人风华不再。

    若要问我爸爸和哪个明星比较熟,在电懋时代,尤敏算一个。她住在我们家附近,在嘉多利家族的圣佐治大厦。她当过两届亚洲影后,结婚后就息影了。她和自己妈妈因为钱的问题要打官司,她妈妈告她不给家用,不供弟弟读书,所以她承受了不少舆论压力,指责她不忠不孝。那段时间,我爸爸陪着尤敏并出庭帮她作证,证明她的收入多少。我爸爸说,她母亲的要求不合理,她并不是不给钱,而是她母亲要求的数目太大。这件事成了当年娱乐八卦中的大新闻。尤敏在50 岁去世,葬在香港跑马地天主教坟场,我每次去扫我父母的墓,都会拜访她的骨灰位。

    爸爸很佩服女星李丽华﹐在《私语张爱玲》中说她: “脸部轮廓极好,工作态度更是有口皆碑,无怪走红影坛历久不衰,有‘长春树’之称。我们同她相熟后,知道她坦率风趣,说话刮辣松脆,有时三字经都会出口。”我没有见过李丽华那么多次,也没有听见过什么三字经,但我跟她儿子是同学。

    有个明星叫林翠,她的弟弟是曾江,是当时香港电影界里少数的美国大学毕业生,很有书卷味。他无聊的时候会来我家蹭午饭吃。我们家那时的厨子老李,他是山东人,没什么文化,说的国语也带山东口音,他只认得来的人,但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所以他只称呼曾江为“来吃饭的那位先生”。由于家里没有其他人,他就会和我一起玩,在这张从上海搬来的桌子中间放一块木板,两人一起打乒乓球。这么多年来我都没有再见过曾江,现在他已经从“小生”晋升为“老生”了。

    林翠的前夫是秦剑,他是一个导演,拍粤语片出身。他到我们家喜欢说欧美电影术语,如“蒙太奇”,大家都觉得他不懂装懂,所以帮他起了一个花名叫“懵太奇”。

    另外一名演员是王羽,我们认识他的时候,他是邵氏的签约演员,刚从大陆来香港,没有名气,只当闲角,一个月只有几百块收入,住在邵氏片场的宿舍。王羽跟我说他以前是上海市蛙泳选手,后来参加了水球队,而蛙泳有利于打水球时抢占位置,但他说水球其实是打架比游泳更重要。邵氏没有片拍时,他就常常来找我玩。我跟他一起打乒乓球,打十三张,玩上海牌扑克牌游戏“打赤脚”。林翠与秦剑离婚,秦剑自杀,林翠就嫁给了王羽。

    王羽与邵氏签约时是基本演员,1967年拍《独臂刀》后成为巨星,《独臂刀》也奠定了武侠片在影坛的地位,大家一窝蜂去抢拍。后来王羽脱离邵氏,到台湾拍电影,我有听说王羽在台湾是黑道上的大哥。这么多年来我都没有见过王羽,最近看到他在陈可辛导演的电影《武侠》里演七十二地煞教主,出镜时间不长,但那一声大喝“什么!”依然架势气派十足,不见得其他人能办到。

    因身体原因从邵氏辞职

    其实邵氏对我爸爸很好,知道我爸爸抱病在身所以没有硬性要求他必须做完什么工作,也不用做行政管理工作,只需要监管剧本,所以在1965至1967年,我爸爸担任邵氏编剧监察,月收入大概是三千多块,在当时算很高,我妈妈在美国新闻处月收入才千余元。当然,我爸爸是一个很有经验的人,自小被他的爸爸熏陶,年轻时又办话剧社,再加上生意头脑,在电懋已经负责监管剧本。在邵氏,他为剧本把关,同时也被大众认同,所以邵氏也觉得聘请他物有所值,不用担心花冤枉钱拍烂片。

    最后他还是因为身体原因而辞职了。邵氏的片场远在清水湾,出入不方便,通常我爸爸要进厂会打电话给公司叫人派台小巴来接。他觉得不好意思,自己不去片场还要编剧来家里,还整天生病,他一病就进玛丽医院,这就意味着不能工作了,会阻碍别人。虽然他不用回到公司上班,但毕竟工作量还是很大。

    在工作期间我爸爸还经历了一次抢救。1967年5月至10月,香港左派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展开对抗英国殖民地政府(港英政府)的暴动。由最初的罢工、示威,发展至后来的暗杀、炸弹和枪战。简称“六七暴动”,亦称“六七左派工会暴动”、“香港五月风暴”。有些日子的下午五点到早上五点实行宵禁,没人可以上街。另外有段时间是安全的,给时间别人买米挑水。当时我姐姐宋元琳读完书在香港中环工作,我妈妈在香港美国新闻处工作,那天突然实行宵禁,两人都没有办法回九龙。我记得那天爸爸在家突然肺出血,打999叫救护车无人理,他们不可以出车。他就想到一个办法,叫住在嘉道理道30号的朋友秦羽的丈夫送他到伊利莎白医院。秦羽(即秦亦孚)在张爱玲的《情场如战场》里饰演林黛(饰叶纬芳)的姐姐叶纬苓,秦羽之前在电懋做编剧与制片,与爸爸经常接触。她的妈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出名的人。历史上曾有人调侃张学良失了东北是因为“赵四风流朱五狂”,“赵四”是他的女朋友赵四小姐赵一荻,而“朱五”就是北洋政要朱启钤膝下的五小姐朱湄筠,也就是秦羽的妈妈。秦羽是嫁给一位姓李的医生。

    当时宵禁街上没车,如果开到街上警察开枪不算犯法,但他是医生,他的车牌写着“M D”也就是医生(M edicalD octor)牌,平时拦路宵禁都被通过。爸爸被送到医院后需要止血、输血,住一段时间,而编剧们是不敢来医院找他谈剧本的。公司需要每年拍52套戏,爸爸觉得自己的病会对公司不公平,怠慢了工作与浪费了他们的时间金钱。他觉得不好意思。爸爸跟我说过,如果脸皮厚点,可以得过且过下去,但实在是对别人不公平。

    爸爸另外还有一位救命恩人,就是邬维庸医生,他是我们多年的邻居。他曾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与人大代表,他一次公开地把港人以狗来作为比喻,说“人就好像狗,如果狗要跳起来才有饼吃,它就会越跳越高。如果现在让狗吠两下就给它饼吃,那只狗日后就不懂得跳”,他又指“香港以前有拼搏精神、有创业精神,现在发觉没了,为什么呢?无他,给别人喂狗饼喂坏了”。比喻不雅,但意思未必没有道理。有一天晚上爸爸又出血不止,妈妈找邬医生求救,他帮爸爸暂时止血,再叫救伤车,送到医院时医生们已经被通知在门口等,爸爸又一次逃过鬼门关。

    多年来,疾病一直伴随着我爸爸。我近日找出一份病历,从中可以了解他一生所受一部分的痛楚:

    患者:宋淇

    出生年月:1919年5月31日

    性别:男

    1941-1944:左肺下叶发现一处病变;气胸疗法

    1945:胸膜炎

    1947:肺炎,随后带痰咳嗽间歇性发作

    1958.9:高烧;左胸中部的肿胀长成一个脓肿

    1958.11:诊断为肺气肿

    1958.12:肺部脱皮手术

    1963:胸廓成形术

    1968:部分胸廓成形术

    1969-1973:伤口治愈

    1973-1977:伤口感染后,导管引流治愈

    1977-1978:伤口治愈

    1978-1989:导管引流治愈直到1989年7月大出血

    1986.8: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

    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疾病?根源在于1941年,他在内地逃难期间患上肺炎,使用土方法(硫磺)治疗,结果后患无穷,终身被病魔折磨。《张爱玲私语录》里面这里辑录的书信简直可当一部“病史”来看。用爸爸的话,“凡是希奇古怪的病我差不多都生过了,居然能维持到现在,一半是自己肯研究病情,然后尽量适应,一半靠文美照顾”(1991年3月14日宋淇致张爱玲函)。

    《南北一家亲》的编剧只署了张爱玲的名

    邵氏公司老板六叔邵逸夫对别人很严格,但对爸爸慷慨,爸爸在工作上的事情不需向六叔交代,很难得。说六叔管得很严,因为每部戏他都要亲自审批。而电懋老板陆运涛因为长期在马来西亚,所以不会太管这类事情。举个例子,爸爸说过有一部邵氏公司电影叫《大决斗》,由姜大卫、狄龙主演,张彻导演。这部并不是纯武侠片,是民初时期黑帮间的争斗,这两个主角和一个黑帮的人大战,杀得血肉横飞,最后所有人都死清光。六叔看了试片之后说打斗场面不够,需要补拍。大家都苦恼如何补拍这些打斗场面,因为所有人都已经尸横遍地死清光,最后解决的办法是让另一帮坏人出现跟两个已经肠穿肚烂的男主角继续打。

    最后,爸爸在辞职信里告诉六叔邵逸夫,说多谢六叔友善地忍受在他工作期间的疾病,这些恩情会永记于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报答这份善心。从此之后,爸爸退出电影圈子。

    在电影公司,我爸爸一直担任制片人职务,这实际上在公司里属于一个行政职务,从1957到1963年,他担任过六十多部电影的制片人,其中较有影响的就是后来张爱玲编剧的《南北一家亲》和王天林导演的《野玫瑰之恋》等。他自己真正担任编剧的电影一共有两部,一部是在电懋之前所编的《有口难言》,另外一部就是在电懋期间的《南北和》(1960)。其实《南北一家亲》也是我爸爸编剧的,但署了张爱玲的名字。我的猜测是张爱玲写了原作,但她实在不了解南北文化的冲突,我爸爸帮她改了很多,为了张爱玲的名声,最后只署了她的名字。

    (下一期将讲述宋淇到香港中文大学工作的经历,敬请关注。)

    宋以朗口述 供图

    采写:南都记者 陈晓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