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写《红楼梦》没收到剧本费
南方都市报 2013.05.21
宋淇传奇从宋春舫到张爱玲29
1957年5月12日张爱玲寄给宋淇的《二八佳人》剧本大纲(局部)。
宋淇传奇
从宋春舫到张爱玲
29
张爱玲在美国并没有封笔
有人认为,张爱玲到了美国之后没有写什么作品,就算有作品,也是翻炒。譬如,张爱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了英文版的《怨女》,初名为《粉泪》,后又改名为《北地胭脂》。《怨女》其实来自《金锁记》,说的是同一个故事。所以有人说这是翻炒。另外她在大陆的时候用笔名梁京写过一本《十八春》,到了美国后重写,变成《半生缘》,不过结局明显不同。《十八春》对新中国怀抱着很大希望,但《半生缘》就没有这些元素,但别人还是认为这是翻炒的。
其实张爱玲在美国并没有封笔,但她的作品不少都遭遇到她说的所谓碍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张爱玲努力在写《雷峰塔》和《易经》的英文版,故事写完后找不到出版社。她认为被拒绝的原因是美国编辑有他们的政治立场,所以他们不可以接受书中把旧中国写得那么糟,因为这会显示共产党相对来说是更好。六十年代张爱玲用英文写《少帅》,但美国人思维跟不上那些复杂的民国故事人物,结果半途而废。七十年代张爱玲写长篇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但碍于胡兰成在台湾的政治风波又耽搁。她转写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又碰到当时大陆台湾时势不宜。这些作品近年来才由我陆续整理出版。
有一件奇怪的事是:在张爱玲的访谈里水晶曾提到《雷峰塔》有初稿,但后来重写了。我手头有篇张爱玲的英文稿,名字是《LongRiver》,一共六个章回,内容与《雷峰塔》前几章大致一样。可能是她先写了开头的六章,听取了别人的建议后重写。《LongRiver》有两种译法,一个是长江,另外一个是长河。如果是长江的话,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海处于长江口,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江河。另外一个看法是,沈从文有一本小说《长河》。水晶本人比较推崇沈从文的《长河》,就问张爱玲是否看过这部作品。沈从文是一个好作家,因为他的文体好,但在问及对《长河》的评价时,张爱玲却回答说没看过。这就是我的奇怪之处,为什么故事名称最后从《LongR iver》变成《雷峰塔》?如果《雷峰塔》寓意中国旧社会的崩溃,那长江或长河的寓意是什么呢?
张爱玲的剧本大多根据欧美话剧改编
1955年11月至1963年10月,张爱玲在我爸爸宋淇的介绍下,先后写了8部电影剧本(已拍摄),草拟过几个电影故事大纲,并完成未拍摄的《魂归离恨天》、《红楼梦》剧本。当时我爸爸是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的制片主任。张爱玲因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才写剧本。其实1955年张爱玲已经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离港赴美了,这时她与我爸爸协定,一到达就着手改编剧本,以此暂作糊口。我爸爸对她很好,剧本费已经预支了。这在一封1960年2月8日张爱玲寄给我妈妈的信里可以得到印证:
收到你一月底的信,知道再耽搁下去会使你们误会。我是不高兴写,其实我上一封信说的都是实话,欠公司的钱和欠私人的一样,怎能偷赖。我后来再回想离港前情形,已经完全记得清清楚楚,预支全部剧本费用,本来为了救急,谁知窘状会拖到五年之久,目前虽然不等钱用,钱多点总心松一点。如果公司能再多欠一年,那我对公司非常感谢,因为我仍旧迷信明年命运会好些,这是根据十三年前算的命。
张爱玲的电影剧本有很多是根据欧美话剧改编的。通常她会先写一个大纲交给电影公司,如果电影公司有兴趣就开工。有些大纲会被电影公司拒绝,如她跟香港美国新闻处处长麦卡锡合作写的《香港妻子》就无人问津。
《情场如战场》(编注:后电影改名为《情场如戏场》)是张爱玲第一部拍成电影的剧本,在1957年写的,写完后她寄给我爸爸修改。一开始张爱玲很担心观众把她看成纸上谈兵的书生,内心十分焦急。结果十分卖座,她才干了一身汗。
有关张爱玲这段时间所写的剧本,资料较多,可以看香港电影资料馆出版的四本书《张爱玲电懋剧本集》。
在这里,有一件事情需要澄清,因为大家可能有些误会。这个误会就是很多人认为张爱玲的《情场如戏场》改编自《温柔的陷阱》。第一个弄错的人其实是张爱玲自己。1983年,张爱玲在新书《惘然记》的自序中写道:附录另一部电影剧本《情场如戏场》,根据美国麦克斯·舒尔曼(Max Shulman)著舞台剧《T he Tender T rap(温柔的陷阱)》改编的,影片一九五六年摄制,林黛陈厚张扬主演。
李欧梵有一篇文章《从〈温柔的陷阱〉到〈情场如戏场〉》,其中说:我初步的结论是:张爱玲的灵感虽出于此剧,但不尽然,经她改写而成的《情战》(此片剧本原名),早已面目全非。如果作者如此说,旁人也只有接受,谁会知道作者记忆出错?
后来我的友人冯晞乾查看张爱玲与宋淇的通信,写了一篇文章《张爱玲电懋剧本》,说明《情场如戏场》是改编自《法语无泪》,不是《温柔的陷阱》。这里也说明张爱玲自己对这些电影剧本并没有深刻的印象,可能是她一直觉得写剧本只是为了赚钱糊口,并不属于她的文学成就。
张爱玲与电懋的矛盾
张爱玲在美国写剧本,完成后寄到香港,需要修改的话又要寄到美国,修改一来一往浪费很多时间,本来三日可以完成的工作往往要花上好几个星期。拍电影往往赶时间,无法长期这样操作。从张爱玲的角度,她为了增加收入,支付赖雅的医药费(1956年张爱玲在麦道伟文艺营结识赖雅,同年8月14日在纽约结婚),也不愿意这样耗费时间,因此,张爱玲开始回港专职写剧本。
张爱玲在1961年9月12日曾给我妈妈来信,说:
想在下月初一个人到香港来,一来因为长途编剧不方便,和Stephen当面讲讲比较省力,二来有两个想写的故事背景在东南亚,没见过没法写,在香港住个一年光景,希望能有机会去看看。
信中还请我爸爸妈妈帮忙在我们家附近找房子住,最后她乘坐10月10日的美国海外航空公司航班来港。
张爱玲回港时,住在旺角花墟附近租的一间房子里,从我们家走路过去只需几分钟,我的工人也因为要拿东西给她曾到过那间房子。后来她在临走前退掉房子,但还有些东西没有写完,到我家借住两个星期。我需要让出睡房给她住,我住客厅喂蚊子。她给我的印象很简单,一个高高瘦瘦的女子,深度近视却不戴眼镜,看东西需要俯前,喜欢吃隔夜面包。另外整天躲在房间写作,偶尔出来一起吃饭,与小孩无甚交流。多年来我不知被问了多少遍对张爱玲的印象这个问题,但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说。
在港期间,她寄了六封英文信给美国的丈夫赖雅。高全之在《倦鸟思还张爱玲写给赖雅的六封信》中把这六封信翻译成中文了。大多数人没有看过高全之的书,但他们可能在电视连续剧《她从上海来张爱玲传》(又名《上海往事》)中看过这一段:张爱玲(由刘若英饰演)在写稿,宋淇敲门,张开门,宋说了一些事,他的口在动但观众听不到,张关门坐下,表情显得困惑而苦恼。张的声音出现,读出1962年2月20日信中的一些内容:
宋淇今天找我,带着怒气,态度冷峻,他们认为我为了赶时间,交出来的剧本太草率,好像我欺骗了他们!宋说在我走之前他们会付给我新写的那一个剧本的钱,言下之意是我为《红楼梦》写的上下两个剧本的钱,他们不会给我!我说我愿意在回美国之后重新修改,他也没有表示意见。他们担心邵氏公司会抢先拍摄《红楼梦》,似乎有意要放弃这个案子,这一个月以来我一直都被笼罩在这不确定的痛苦中──这是我付出三个月的辛苦工作和为下半年生活的奋斗!我还欠他们几百块,是我在这里看病的花费,我原本想用《红楼梦》的钱来还!
原信还说:元宵节前夕,红红满月,我走到屋顶思索。他们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有关我父母跟张爱玲的关系,以前多数人只知父亲的那篇《私语张爱玲》,张爱玲写给赖雅的这六封信以及张爱玲立遗嘱将遗产交给宋氏夫妇。经过电视剧《她从上海来》的传播,大家只知道宋氏夫妇对张爱玲如何不好,而不知三人四十多年的友情。三年前我出版了《张爱玲私语录》就是为了澄清三人的关系。
张爱玲为什么说爸爸伤了她的心?《红楼梦》剧本何以收不到钱?由于当事人去世了,我只能推测。一种可能是张爱玲当时还没写好剧本,先付钱给她是说不过去的,宋淇也要对公司负责。第二种可能是,当时电懋和邵氏都在抢拍《红楼梦》,邵氏动作比较快,电懋抢不到只能放弃,就耍赖跟写剧本的人说这个剧本写得不好,不用给钱。
要弄清整件事其实很简单。或许不需要当事人,只需找到剧本就能知道张爱玲写到哪里了。我爸爸在1963年离开电懋的时候做了一份清单,列出当时还有哪几部戏没拍,或者正在拍或者已经有剧本了。《红楼梦》是其中一部,剧本锁在柜里。他离开没多久,电懋就倒闭了,当时负责处理这些剧本的人是秦羽。她找到有关张爱玲的东西后交给我爸爸。我爸爸问她《红楼梦》的剧本还在不在?秦羽回答说不在了。这部剧本至今下落不明。不过如果现在找到,也不知道它是不是一个成功的剧本,毕竟把中国最伟大的长篇小说浓缩成一个90分钟的电影剧本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宋淇修改《南北喜相逢》剧本?
1963年3月,张爱玲回美国。一直到12月,我手上没他们三人那段时间的通信。下一封通信已经是1963年1月了,信中张爱玲若无其事地拉家常,并无说到《红楼梦》的事情,也没提及在港的不快。1963年1月9日的邮简,张爱玲写道:Stephen,上月将《真假姑母》(后易名为《南北喜相逢》,1964年上映)剧本寄到加多利道(宋家) 不知是否失落了,希望你来张便条告诉我 (为了图快捷,她通常先寄邮简,后寄剧本)。
到了1963年1月24日张爱玲又写:Mae(邝文美):我一再请你千万不要为不常写信抱歉,你的每天生活情况我有什么不明白的?Stephen(宋淇)累倒了也在意料中,那次收到他的SO S(紧急求救)时我就担忧,听上去工作太紧张,所以这几个月我一直为迟迟未交卷而内疚,但是非酝酿一个时期不可,只好屡次连想一两个星期又搁下来。电懋不知对《真假姑母》剧本有兴趣没有?
由此可见他们在那段时间是继续有书信来往的,而且还维持剧本工作关系。
我不知道爸爸妈妈其间跟张爱玲说了什么,因为直到1968年爸爸妈妈才开始去影印店把自己的信留底。但在1963年1月24日张爱玲的信上有爸爸自己手写的注:2月2 2日寄去支票美金$788.88。2月27日张爱玲回信:剧本费收到了。目前电懋的复杂情形可以想象一二,希望没有为这回事有什么unpleasant mess(不愉快的麻烦)。
张爱玲信中说的《真假姑母》剧本,故事脱胎自英国话剧《真假姑母》,粤语谐星梁醒波主演,里面因为南北文化不同,出现反串、误会、博懵、谎言 电影公司见当时《南北和》、《南北一家亲》卖座,便索性将《真假姑母》易名为《南北喜相逢》。
但奇怪的是,张爱玲交稿收钱之后就没有再提《真假姑母》。一般来说,剧本通常都会经过大量修改,但这里都没有编剧家的参与。更奇怪的是爸爸有一份简历,其中电影剧本列出三种:《有口难言》、《南北和》与《南北喜相逢》。爸爸的成名作是《南北和》,所以要他来修改《南北喜相逢》是驾轻就熟。另外邓小宇在《无伤大雅的娱乐小品》(《张爱玲电懋剧本集》)中写道:梁醒波的至强项是爆肚。他最拿手不按常理出牌,喜欢即兴,随时在现场兴之所至,或灵机一触就擅自更改对白,所以一有梁醒波出场,他念的对白往往与剧本所写的完全不同 梁醒波的爆肚盖过张爱玲原来的对白,又或者我们击节赞赏的某些gag(插科打诨),竟与张爱玲无关。对张迷来说,可能不是味儿,但却是事实。
《南北喜相逢》现在的署名是张爱玲,但是当中有谁参与,各自写了多少我就不清楚了。
(下一期将会讲述张爱玲到美国后的一些经历,敬请关注。本文在标题与小标为编者所加。)
宋以朗口述、供图
采写:南都记者 陈晓勤